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6课nbsp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6课nbsp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6课nbsp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6课nbsp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九单元第2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课程标准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欧洲一体化的具体进程、日本的崛起过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②理解因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区域集团)之间实力对比此消彼涨,因此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2、过程与方法:

②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

③横向比较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与表现

难点——区域经济发展与多极化格局的关系

四、教学模式或方法

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黑板粉笔实物投影仪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

六、教材教法分析

(一)本课的中心问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和表现,主要解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你认为西欧建立共同体的原因有哪些?

引导:从政治安全、经济发展和思想源流方面分析探究。

2、世界多极化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引导:从西欧、日本、中国和第三世界的迅速壮大和美苏实力的衰落两条线索回答,最后归纳到新兴力量对两极世界构成巨大冲击,得出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结论。

(二)如何处理好时间紧,内容多的问题: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对历史来说是十分宝贵的,每周三课时的有限时间里必须完成上头计划的教学任务,很是捉襟见肘,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怎样处理?

一句话,该放手的要放手,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重点,紧紧围绕重点展开教

学,重点在哪里?重点在课程标准里。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知识传授和方法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做到立足知识,注重方法,潜移默化,最终体现出教学目标,体现出新课程理念。

七、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走向联合的欧洲

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欧洲怎么就能联合起来啦?大家知道,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燃起战火的,欧洲国家像法德、英德矛盾应该很深的,可以说是世仇啊,怎么就能联合起来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一目内容,告诉我为什么?

生:阅读后回答。

师:逐一点评并归纳同学们的答案。

一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欧洲经济的发展对他们政治上的联合来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你们在政治上学过了吗?经济是一条神奇的纽带,它能联系你我他,甚至能够将昔日的仇敌,变成今天的朋友。有谁能给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经济决定政治”这一普遍真理?

情况一:

生:我和小明是的好朋友,有一回小明与我因为某件事而闹矛盾,结果我们两个谁也不服输,以至于后来就算见了面也装作不认识。

我原以为我们之间的友谊就这样完了,谁知事情又出现了转机:一次小明在食堂打饭的时候就排在我后面,我们那时还是僵持着不妥协,当轮到我打饭的时候我突然找不着饭卡,急得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个时候有一只手,一只拿着饭卡的手出现在我的面前,“用我的吧!”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小明,他微笑着,好像我们闹矛盾之前的样子……

师:讲得真好!患难之处见真情啊!小小的一张饭卡让你们冰释前嫌,恢复友谊,你得好好感谢小明和他的饭卡呢,这不就是经济这一媒介在起作用吗?所以我们说——经济决定政治!欧洲经济的发展促使欧洲国家在政治上的联合,而反过来呢?政治对经济又具有反作用,欧洲得联合又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情况二:学生讲不出,由教师举出此例。

情况三:学生举出它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

师:那么,欧洲的联合除了经济发展的需求,还一有什么原因吗?

生:谋求政治上的独立和安全。

师:我们知道,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独立和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就必须联合起来,加强团结合作,这不是我们常说的吗?——团结就是力量!用英文怎么说?

生:(齐声) Uniting is power!

师:那么还能找出哪方面原因?

生:思想文化方面……

师:对,欧洲联合和建立统一欧洲的思想早在中世纪末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经形成,是欧洲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根植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不少欧洲的大师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包括政治家丘吉尔都主张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好,欧洲联合的原因我们已经搞清楚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欧洲联合的表现。欧洲的联合表现在——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共体)。那么,欧共体由哪三部分组成?

生: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师:好的,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建立后,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达到他们统一的目的?

生: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在欧洲共同体内部实现大部分商品的自由流通。实行共同的农业和渔业政策。同时,欧共体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方向发展。

师:单一的货币欧元已经在欧洲发行了吧!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啊?

生: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进一步联合。

师:那么,你们知道欧共体包括哪些欧洲国家啊?

生:(略)

师:刚成立的时候,欧共体包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联邦德国。从1973年到1986年,欧共体又进一步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投影仪投影欧洲地图:

生:看地图。

师:现在欧共体已经发展成为欧盟了吧!并且欧盟还在不断地东扩,东欧的许多国家已经相继加入欧盟,欧盟现在正在和土耳其的加入处在谈判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欧洲的联合还在继续,欧洲的政治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增长。

欧洲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长这对美苏两极格局来说是一个明显的挑战。(板书)欧洲的联合——欧共体

2.日本的崛起

与此同时,美苏两极格局的另一个挑战者日本开始迅速崛起,这个日本啊,很了不起啊,二战结束后,他们跟我国一样,是一个残破的烂摊子啊,可以说中日两国当时是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啊,可是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他们的经济实力就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种飞跃又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这一目内容,说说日本是如何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

生:阅读后回答

师:(总结点评)

⑴美国的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重点由强调日本执行战争赔偿转到扶植日本发展经济。1948年后,先是削减日本甚至免除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发还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同时,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⑵日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

①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集团和忧患意识。使日本人比其他民族更有能力根据自身愿望,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发展。

②“拿来”主义,为己所用。日本从西方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管理经验。日本人将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③重视教育的普及和人材的培养。从明治维新开始,政府就鼓励留学,在国内力倡“文明开化”,开启民智。这使得日本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的国民素质大大提高。

④解散财阀。战后解散财阀使日本经济结构中的封建性、军事性被消除,日本的经济结构不再是对外侵略的温床。通过改革,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了新的经营者阶层,这为日本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通过改革,日本经济的竞争性大大加强,推动了技术革命和设备投资,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⑤实行“五大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组织工会权、教育制度自由化、废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

⑥制定新《日本宪法》。新宪法确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否定了“天皇主权”论,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为日本战后的走向民主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战后日本政治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对日本战后复兴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它使日本人摆脱靠战争发财的幻想,他们认识到日本要想再度崛起,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走经济大国的路子,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时起,日本帝国的列车开始在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轨道上高速行驶。

当然除此之外,同学们还能总结出很多原因,这就要求大家在课后花功夫,多查阅资料,多关心时事政治。总之,日本经济的腾飞给我们很多启示,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而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之后呢,它又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最近日本联合其他几个国家要求扩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和谋求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大家应该有所耳闻。

(板书)日本的崛起

3.不结盟运动和中国

回到我们本节课的线索,我们关注一下第三股新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国家,现在同学们阅读书本183页到184页,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形成、内容及影响。

学生阅读书本,掌握知识点。

(板书)(1)不结盟运动

原因

投影仪投影两则材料: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帝国主义正在削弱。殖民帝国和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的其它形式的外国压迫,正在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许多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平等的斗争中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同样,拉丁美洲各国人民正在对国际关系的改善继续作出日益有效的贡献。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发展经济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只要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沿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全有可能在工农业现代化方面逐步达到我们的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生产水平……

……

我们主张,各国的事务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发展中国家人民有权自行选择和决定他们自己的社会、经济制度。我们支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自然资源享有和行使永久主权……

我们主张,国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应当一律平等,国际经济事务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来管,而不应当由一、两个超级大国来垄断。我们支持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享有参与有关国际贸易、货币、航运等一切决定的充分权利。

──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

师:根据材料你能说说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吗?

生:⑴.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发展。⑵.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

师:二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为维护独立、主权和发展经济,既需要国际合作与团结,又不愿介入美、苏的争霸斗争,他们采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来维护自己的独立,奉行不结盟的政策,这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被称为“第三世界”。这就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板书)形成

接着我们来看不结盟运动的形成: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统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板书)影响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不结盟运动的影响。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的崛起,作为一支新的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不结盟运动兴起后,帮助了其他一些还没有独立的、曾受殖民压迫的落后国家开展解放运动。⑵.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殖民国家的独立,并且以一种新的力量参与国际事务,这表明过去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⑶.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⑷.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

师:最后,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第四股新的政治力量,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板书)(2)中国——改革开放

师:我们知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受“左”倾思想影响二十年,我国经济停滞不前。直到1978年,重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三)巩固新课

(一)本章小结

学习了本节内容后,要求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相互的合作解决本课探究的第二个问题:世界格局为什么会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提示:二战后美苏争霸造成了彼此实力的下降,与此同时,战后的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西欧、日本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另外,随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世界日益显示出多极化趋势,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日益强大,这些因素促使世界走向多极化发展。)

(二)课堂练习

1、欧共体形成的根本因素是A

A、联合抗衡美苏

B、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联系的加强

C、摆脱美国的控制

D、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2、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

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B

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

C、经济体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

3、二战后日本政府的首要工作是C

A、发展教育

B、力保天皇

C、发展经济

D、重建政府威信

4、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的根本原因是A

A、日本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资本主义国家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崩溃

D、日本成为第二号经济大国

5、70年代,在经济上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冲击的是A

A、西欧、日本的崛起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中国的崛起

D、亚太经合组织

6、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标志是C

A、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

B、1956年南斯拉夫、埃及、印度三国首脑会谈

C、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召开

D、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会议召开

7、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事件是B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D、中国加入联合国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D

A、欧洲和日本的崛起

B、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C、不结盟运动的出现

D、俄罗斯经济的复苏

9、举例说明第三世界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的作用?

举例:1971年,在第三世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恢复。

八、教学反思

曾经有一群健康活泼的孩子站在我们的面前,但是经过十二年的传统应试教育后,再来看这群孩子——一个个戴着厚厚的眼镜,身体孱弱,表情呆滞,没有年轻人应有的活力。这就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跨世纪的接班人,新世纪肩负祖国建设重任的人才吗?他们连个合格的公民都算不上。

反观我们的传统教育,没有给儿童活动的机会,孩子们就像插在田间的秧苗,整整齐齐,这一切只适合“静听”,正是这种“静听”的课堂,养成了对别人依赖的头脑,习惯于被动地吸收,从而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个性

的发展,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得以渗透。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必须树立开放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育理念,不断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和认识论、方法论中汲取营养,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和积极探索。

本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调动发挥得不够,应该在以后的教学终尽可能多地、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的充分发挥,包括: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创造力,应变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幽默感,以求跟得上国内和国际上教育发展水平的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