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某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某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前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9月11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制定了《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配套发布了《江苏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和《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制定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提出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省委、省政府这一系列率先举措都对某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紧迫要求。

某市地处长江口北岸、长三角经济圈,滨江临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近百余年,某市从盐业、纺织业发展到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连续多年以来,某市经济发展迅速,在江苏省13个辖市中经济总量保持在第4位,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攀升,进入中国新兴城市50强,所辖县(市)全部跻身“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某市大力推进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群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绿色循环发展,建设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市,连续

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14年底,某市以及管辖的80%以上的县(市)都通过了国家生态县(市)考核验收。

某市地处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优化开发区,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就已经跨越10000美元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节点。当前,某正处于国家发展海洋经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陆海统筹等多重战略的机遇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未来一段时期,也是某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时期,百姓对健康生态环境的诉求不断提升,化解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硬约束的压力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是某市政府寻求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提升经济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

为有效地指导某市生态文明建设,某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和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承担《某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旨在形成未来一定时期内指导某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制度等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的范围为某市陆域行政辖区(8001平方公里)以及长江和近岸海域。规划基准年为2014年,近期(2015年-2017年)为探索突破期,远期(2018年-2020年)为深化拓展期。本规划将立足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的要求,提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倡导生态生活、着力培育生态文化、强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七个领域的任务,力图将生态文明融入某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使某有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资源能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江苏苏中地区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目录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1)

第一节基础条件 (1)

第二节面临挑战 (3)

第三节规划总则 (4)

第二章科学优化生态空间 (13)

第一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13)

第二节加强自然资源保护 (14)

第三节推进绿色某建设 (17)

第三章推进经济绿色转型 (18)

第一节完善循环工业体系 (18)

第二节发展生态农业体系 (21)

第三节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 (21)

第四节培育静脉产业体系 (22)

第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4)

第一节治理水环境 (24)

第二节改善大气环境 (27)

第三节防治土壤环境污染 (29)

第四节推进生态人居建设 (29)

第五节防范环境风险 (31)

第五章大力倡导生态生活 (33)

第一节强化健康生活保障 (33)

第二节推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 (33)

第三节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35)

第六章着力培育生态文化 (37)

第一节培育某特色生态文化 (37)

第二节推进生态文明宣传与公众参与 (38)

第七章强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41)

第八章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43)

第一节探索建立资源环境市场经济制度体系 (43)

第二节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与支撑保障体系 (46)

第九章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 (49)

第十章组织实施 (52)

第一节组织领导 (52)

第二节制度保障 (52)

第三节资金保障 (53)

第四节人力资源保障 (53)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第一节基础条件

第1条区位优越气候宜人

某市地处长江口北岸,滨江临海靠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也是南北海上交通要道和长江出海门户。某三面临水,境内河网纵横,岸线资源丰富,沿海淤涨的滩涂提供了充裕的后备土地资源。某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气候宜人,区域大气扩散条件较好,自然灾害少。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同时也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第2条经济实力奠定基础

连续多年以来,某市经济持高速增长态势,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攀升,在江苏省13个辖市中经济总量保持在第4位,进入中国新兴城市50强,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来,经济增速平稳,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5652.6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0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0.5%和13.2%,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8%。全市常住人口729.8万人,人均GDP 达774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20元。县域经济发展均衡,2006年以来,所辖县(市)全部跻身“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某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世界长寿之都等称号。

第3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4年,某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5:50.8:42.7,人口城镇化率61.1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装备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高效设施农业占比达17.25%。节能减排持续推进,十大行业单位产值能源均显著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江苏省和上海市平均水平,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减排任务。

第4条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处于良好级别,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基本稳定,按江苏省水环境功能区2010年水质目标评价,2010~2013年分别为89.3%、81.2%、84.8%、81.8%;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在二~四类波动;市区、海安、启东、海门等浅层下水水质符合地下水Ⅲ类标准,市区第一承压层水质为Ⅴ类标准,市区和各县(市)第三承压层水质总体为Ⅲ~Ⅳ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逐步好转,优良天数比例从2002年的77%到2012年的91%(GB3095-1996),2013、2014年市区(不含通州区)优良天数(GB3095-2012)占比分别为61.6%和70.8%,五县(市)和通州区中心城镇优良天数(GB3095-1996)占比都在84%以上。全市噪声总体质量为好,市区昼间、夜间噪声质量均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市生态质量处于良好状态。已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面积1845.9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含长江水面与滩涂)的23.07%。饮用水源地、沿江湿地、沿海滩涂、河流水系、土壤土质和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连续23年实现占补平衡。滨海、沿江、重点河口等自然湿地保护率达36%。

第二节面临挑战

第5条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形势紧迫

某地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前沿,提出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又与上海的北拓发展规划相衔接,对建设用地提出了刚性需求。但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及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显粗放。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新能源、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低,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第6条产业结构优化任务艰巨

某市纺织、印染、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和耗水耗能强度大,提标改造面临困难。产业结构进一步调轻、调高、调优、调强任务艰巨。各区县产业结构比较均衡,产业特色发展不足。

第7条污染减排治理压力加大

某市污染结构从以工业污染为主过渡到工业源、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污染局面,抑制增量、削减存量难度增大。沿江某市饮用水安全风险防范任务艰巨。近岸海域水质改善面临海岸带

产业布局和发展压力。区域大气改善需要系统深入开展联防联治。钢丝绳、电镀等小企业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需要严控和根本解决。

第8条生态文明制度有待加强

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思路和要求,“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提出了污染治理的紧迫要求和具体路径。如何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兼顾发展速度与效率需要,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联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自然资产管理、生态补偿、绿色金融体系、排污权交易、政绩考核等制度亟待确立并推向实践。

第9条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树立任重道远

虽然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但是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尚未牢固形成。领导干部、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层面树立环境伦理观,改变传统的决策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需要通过多渠道宣传引导和循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并成为自觉行为规范任重道远。

第三节规划总则

第10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范围为某市陆域行政辖区(8001平方公里)以及长江和近岸海域,总面积共10549.35平方公里。包括崇川区、港闸区、某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区、某滨海园区、苏通科技产业园、海安县、如皋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五区一园五县(市)。

第11条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2014年;

规划近期:2015年~2017年;

规划远期:2018年~2020年。

第12条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指导某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某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转型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为具体措施和方向导向相结合的开放性规划,需定期评估探索试点和实施成效,不断补充与完善。

第13条规划效力

本规划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执行。

第14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重要思想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到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

度为重点,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倡导生态文化、绿色生活和科技创新,加快某可持续发展。

第15条规划原则

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以节水促减排,以节地、节能促提效,坚持产业发展布局必须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以红线管控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区域环境质量不降低、生态系统功能不退化。

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以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增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大胆尝试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以法律标准约束、市场机制引导、财政投资保障等多种制度途径,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引导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成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产主体;激发公众的自觉投身参与和监督意识;以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意识的培育养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根本保障。

第16条总体目标

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高效生态用地得到严格保护,国土生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