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增长边界的理论模型_丁成日

城市增长边界的理论模型_丁成日

城市增长边界的理论模型_丁成日
城市增长边界的理论模型_丁成日

边界层理论

1.边界层理论概述 (1) 1.1 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1.1.1 边界层理论的提出 (1) 1.1边界层理论存在的问题 (2) 1.2 边界层理论的发展 (2) 2边界层理论的引入 (3) 3 边界层基础理论 (4) 3.1 边界层理论的概念 (4) 3.2 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6) 3.3边界层分离 (7) 3.4 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 (9) 3.5 边界层厚度 (10) 3.5.1 排挤厚度 (11) 3.5.2 动量损失厚度 (11) 3.5.2 能量损失厚度 (12) 4 边界层理论的应用 (14) 4.1 边界层理论在低比转速离心泵叶片设计中的应用 (14) 4.2 边界层理论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工程算法中的应用 (14) 4.3 基于边界层理论的叶轮的仿真 (15) 参考文献 (17)

1.边界层理论概述 1.1 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1 边界层理论的提出 经典的流体力学是在水利建设、造船、外弹道等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中心问题是要阐明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虽然很早人们就知道,当粘性小的流体(像水、空气等)在运动,特别是速度较高时,粘性直接对阻力的贡献是不大的。但是,以无粘性假设为基础的经典流体力学,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却得出了与事实不符的“D'Alembert之谜”。在19世纪末叶,从不连续的运动出发,Kirchhoff,Helmholtz,Rayleigh等人的尝试也都失败了。 经典流体力学在阻力问题上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流体的粘性这一重要因素。诚然,在速度较高、粘性小的情况下,对一般物体来说,粘性阻力仅占一小部分;然而阻力存在的根源却是粘性。一般,根据来源的不同,阻力可分为两类:粘性阻力和压差阻力。粘性阻力是由于作用在表面切向的应力而形成的,它的大小取决于粘性系数和表面积;压差阻力是由于物体前后的压差而引起的,它的大小则取决于物体的截面积和压力的损耗。当理想流体流过物体时,它能沿物体表面滑过(物体是平滑的);这样,压力从前缘驻点的极大值,沿物体表面连续变化,到了尾部驻点便又恢复到原来的数值。这时压力就没有损失,物体自然也就不受阻力。如果流体是有粘性的,哪怕很小,在物体表面的一层内,流体的动能在流体运动过程中便不断地在消耗;因此,它就不能像理想流体一直沿表面流动,而是中途便与固体表面脱离。由于流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分离,在尾部便出现了大型涡旋;涡旋演变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运动“尾流”。这全部过程是一个动能损耗的过程,也是阻力产生的过程。 由于数学上的困难,粘性流体力学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粘性系数小的情况下,粘性对运动的影响主要是在固体表面附近的区域内。 从这个概念出发,普朗特(Prandtl)在1904年提出了简化粘性运动方程的理论——边界层理论。即当流体的粘度很小或雷诺数较大的流动中,流

城市-品牌定位分析

城市品牌定位分析 一、城市品牌定位理论分析 1、城市品牌定位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表征 城市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难以模仿的资源能力,如物理的独特性、路径依赖性、因果的含糊性、经济上的制约性等,品牌产生于城市与受众相互信任、忠诚的关系中,是在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具有难以模仿、路径依赖和因果模糊的特征。品牌作为城市形象、技术素质与产品品质的综合代表,既是竞争的结果,又是竞争的手段,不仅表现在产品层次上,而且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和表现,具有地域性、关联性和有效性,能够整合城市资源、降低成本、吸取与集聚生产要素,给受众带来独特价值和利益的功能,可促进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可以推动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从城市自身角度来看,城市品牌既包括城市所属的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也包括城市自身的品牌。城市品牌既是城市的性质、名称、历史、声誉以及承诺的无形总和,同时也使目标受众对城市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和美好联想,既是城市个性化的表现,也是城市经济活力的增益和城市精神的塑造,可以实现受众、城市、社会三者关系的协调发展,综合体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城市品牌定位是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城市定位主要由定性(城市性质)、定向(发展方向)、定形(城市形象)、定量(城市规模)四个方面组成,涉及城市在不同尺度区域空间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社会文化联系、经济分工关系及空间区位关系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特色三个层次,决定城市品牌定位的主要因素有历史背景、经济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现状、城市人口与经济规模以及与其他城市的关联情况等。城市定位的研究理论主要有城市群理论、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共生理论等。城市品牌定位的实质就是让城市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占据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城市品牌定位应具有融合性、地域性、融进本地区的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与自然风貌构成相互依存关系,体现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动态中满足内外顾客的不同需求。城市品牌定位在中心战略上,着重的是发展目标;明确定位,有明确的竞争力城市作为战略参照物,识别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选择一个有利的定位,采用相应的保护性策略;独特而准确的目标定位具有城市竞争优势。在因素构成上,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是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并且受金融环境、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城市环境质量等基础和环境因素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城市在区域分工中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优势产业,依靠对其的持续投入形成专业人才与信息的集聚,激发创新,从而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 二、青岛、烟台、威海、大连、日照城市品牌定位的实证研究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构建与城市群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源配置情况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中国以其广阔的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王峰杰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2)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4)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5)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 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 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 sf(k)=nk(10)

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1 城市定位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存在的缺陷 长期以来,“城市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城市总体规划要研究的头等大事。在我国,大部分规划教科书上都有这样的表述:从客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这是城市宏观决策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在定位、定性、定向的问题上不花大力气去深入研究,即使总体规划做得再细、再具体,也将因目标和结构不合理,给城市发展带来全局性的问题,犯历史性的错误。这几乎已经成为无庸置疑的经典结论。我们将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的战略行为称之为定位理论。 城市定位理论是假设城市内外环境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很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都处于稳定状态。在一个可以持久的、有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环境中有利可图的准确定位,这就是定位理论追求的均衡状态。但这种因“准确定位”所获得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持续的时间,取决于选择的市场定位多大程度上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从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定位理论在当今这个时代有一定的局限性,还存在着某些缺陷。 城市定位理论的缺陷之一,就在于由于城市定位的理论注重研究与城市原有主导产业、自然资源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对城市内部的因素分析仅局限于针对“定位”而展开的协调安排(这不能充分体现城市在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本质意义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定位理论虽然能够明确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是有利的,但由于现代的城市外部环境、科学技术及产品(尤其是对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替代用品)更新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围绕既定的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往往不得要领。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朝阳行业的转移,都会使定位理论苦心经营的城市竞争力失去目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英国曼彻斯特仍然按照纺织业来定位,美国的圣何塞仍然追求杏子栽培与加工,尤他市、华盛顿市顽固地坚持原来的城市定位,人类社会将会减少出色的经贸中心、硅谷和仿生学集聚的高科技领地。这样的话,这些地区要么仍然是田园风光,要么早已因贫困潦倒而衰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定位理论”假设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专家和官员们能把握未来变化的全部信息,从而准确地让城市“定位”在未来变化有利的位置上。这在“信息爆炸”、竞争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可能的,这里列举的成功变化城市并不是以出色的规划定位而成功的。 城市定位理论缺陷之二,是由于大部分城市都在采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追求几

第11章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讲义版)

第十一章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3) 本次授课框架: 总结波动理论,引出增长理论。 增长方程推导及对增长因素的讨论(包括索洛剩余) (1) 增长方程推导(总量形式),假设条件 (2) 人均形式生产函数 (3) 总量与人均量之间的关系 索洛稳态方程推导过程 (1) 索洛稳态定义 (2) 根据均衡条件的推导 (3) 稳态条件的存在性讨论(生产函数假设,INADA 条件) (4) 储蓄线和投资持平线(补偿线)相互关系的讨论解释稳态调整路径 比较静态分析 (1) 储蓄率增加情况 (2) 人口增长率增加情况 总结“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关键结论(影响总量、人均增长率的因素(结合储蓄率)与各国收入趋同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评价 一、增长方程推导 假设生产函数: N N N K AF N N K AF N K K N K AF K N K AF K A A Y Y N K AF Y ???*+???* +?=?=),(),(),(),() ,( 假设 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1。根据欧拉定理: 1 对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of Scale ,简称CRS )的理解。第一,经济规模足够大,以至于来自专业化分工的收益(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已不存在。当资本和劳动增加一倍时,只能重复原有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使产出翻倍而不能带来更多;第二,强调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重要性,其他因素如自然资源的相对次要地位。本章的一道作业题也表明这种假设的合理性,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阻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逾越的。

总量表达式2 N N K K A A Y Y N K AF N N K AF N N K AF K N K AF K ?-+?+?=?-=??*=??* )1(1),(),() ,() ,(θθθθ 总量与人均量的关系 N N k k K K N N y y Y Y ?+?=??+?=? 人均量表达式 k k A A y y ?+?=?θ 索洛发现:技术进步、劳动供给增加和资本积累按此顺序是GDP 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人均GDP 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大部分历史中,两个重要的要素,当推资本积累3(实物与人力)与技术进步。我们对增长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这两个因素。 索洛剩余 产出增长中不能通过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来解释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技术进步(A A ?)带来的增长。A 4有时也被称作“全要素生产率”(TFP ),这是一个比“技术进步”更为中性的术语。实证研究表明: 技术进步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大约为80%左右。由于产出和劳动、资 本投入可以直接观察到,而A 却不能,经济学家测量“索洛剩余” A 利用:])1[(K K N N Y Y A A ?+?--?=?θθ 二、稳态分析 2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资本的收入份额θ是0.25,劳动的收入份额θ-1是0.75。这意味着,资本年增长率如果为3个百分点,导致产出增长率还不到1个百分点。 3 如果将资本进一步细化为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H ),生产函数将转化为:),,(N H K AF Y =。曼昆、罗默等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指出,生产函数中实物资本K 、非熟练劳动力N 和人力资本H 的要素份额各占1/3。 4 A 被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说法,只是针对),(N K AF Y =这种生产函数形式的,这种技术进步 类型在历史上也被称作“hicks-neutral ”(希克斯中性);如果生产函数形式为),(AN K F Y =,这是的技术进步被称作劳动增广型(labor-augmenting )技术进步或“harrod-neutral ”(哈罗德中性)。如果采用这种生产函数形式,也可以推导出类似的增长方程以及索洛稳态方程。

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内涵理论趋势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

(完整版)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L t=L0e nt(4)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sf(k)=nk(10) 在经济均衡增长时,收入、投资与资本均按劳动增长率或自然增长率n增长: (1)收入按n增长 当经济均衡增长时,由于QL=f(k),故人均资本量(k)不变,人均产量(f(k))也不变。但劳动力始终按固定比率n增长,为了保证人均产量不变,产量也必须按n增长。

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第20卷第2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20 No.2 2011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Jun. 2011 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王树生,曹新林,刘海兵 (安化县林业局,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1世纪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理想目标.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性发展理论、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和城市耗散结构理论是生态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对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04(2011)02–0033–03 Comprehensive Remarks on the Theory of the Ecology City Development WANG Shu-sheng, CAO Xin-lin, LIU Hai-bin (Forestry Bureau of Anhua Coun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 city is a development mode of a city constr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 and method. It is the ideal aim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costruction in the time of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ses comprehensivel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urban ecologic and systematic theor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 local progress theory, th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dissipation theory. Key words: ecology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代表了社会进步和人类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愿望.生态城市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人为核心,由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复合而成,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发展规划,目的在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高效的经济、宜居的环境、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这种城市不仅提供给我们宜居的生活环境,还要创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它强调城市的生态标准,追求城市系统的和谐和高效. 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其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求,理论基础可归纳为5个方面: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性发展理论、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城市耗散结构理论. 1 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生态城市问题,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生态城市”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从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一种生态系统.但它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它以人为核心,人类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各项服务都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标;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虽然表面上看是属于人文生态系统,但它仍然是以自然为基础;城市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每一个城市都在不断地与周边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输入原材料和能源,输出废弃物和产品;城市生态系统相当脆弱,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调节能力降低.城市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思想内容有2方面. 1.1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自下而上环境之间以及各生物物种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主要包括2部分,一是生命系统,它是由生物构成的;二是环境系统,它是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条件.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能动因素,是生态系统的主体.任何生物都不可能以个体的方式单独存在,而是以同类生物的集合体的形式存在,我们将其称为“种群”,生物以“种群”形态,做为一个整体与环境发生联 收稿日期:2011-05-10 作者简介:王树生(1970-),男,湖南安化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程技术研究.

浅析中国城市发展定位问题(一)

浅析中国城市发展定位问题(一) 摘要:文章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展开,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以苏黎世西部工业区复兴和无锡城市规划的变迁为例,简单介绍了各自规划的特色和独特定位,并结合中国城市现状进行了探讨,以期中国城市在“走出去,引进来”之间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 关键词:城市发展;定位;苏黎世;无锡 一、引言 城市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收益,根据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条件、消费需求和外界的竞争环境等的动态变化,科学地确定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一个城市只有当它不可替代时,才能保持自己在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城市竞争是多方面的,所以城市定位的内容也应该包括多个方面。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重在挖掘城市的个性与潜能,发扬不易为其他城市所模仿的特长,也就是独特的竞争能力。而结合传统的城市职能定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城市个性的认识。但是在当今这个形势朝夕变幻、机会转瞬即逝的时代,希望对城市的发展提出正确的策略,就需要城市竞争力理论与城市职能定位方法的相互完善和补充,以避免与时代的脱节和发展良机的错失,尽量减少内耗和与其他竞争城市的不必要的摩擦。 二、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的三大城市群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大量城镇密集区域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等三大城市群,它们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15个地级以上城市。长三角是中国城镇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体系完整,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组成城镇系统,区域内部城镇各类城市的数量呈现“金字塔型”特点,形成了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创造出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浙江经济以放开民营经济准入,形成以国际市场定单为主要指向的新型民营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江苏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起步较早的基础上,迅速推进产权民营化改革,使原来以政府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快速转向以民间自发力量推动的新发展模式。特别是准确把握地区经济发展节奏、体制政策差异和商务成本变化趋势,以苏南经济为代表,通过吸引外资,迅速实现与世界产业对接,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契机,成为全球制造业主要加工中心之一。 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珠江三角洲城镇间连成一片的趋势十分明显,如广州市与周围的佛山、东莞等城市,深圳到广州的穗港经济走廊之间基本上由准城市化地区相连,呈现出城市群的形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城市之间的内部联系己呈现出市场化的经济联系,城市间的开放度较大,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布局来看,主要的城市高度集中于环珠江口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发展水平及特点都存在差异的内外两个城市分布圈层。 3、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指地处中国北部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市及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承德和张家口市,总面积3.24万平方公里,人口3686万。2005年GDP为12585亿元,占全国的7.6%。京津冀城市群因环渤海而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促进全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延伸的枢纽作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诸多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该城市群的北京、天津的发展水平相当高,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无法辐射到承接中心城市扩

8第八章-边界层理论基础和绕流运动

第八章 边界层理论基础和绕流运动 8—1 设有一静止光滑平板宽b =1m ,长L =1m ,顺流放置在均匀流u =1m/s 的水流中,如图所示,平板长边与水流方向一致,水温t =20℃。试按层流边界层求边界层厚度的最大值δmax 和平板两侧所受的总摩擦阻力F f 。 解:20℃水的运动粘度ν=1.003?10-6 m 2/s 密度3 998.2/kg m ρ= 611 9970091.00310ν-?= = =?L uL Re 因为 56 310997009310?<=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王峰杰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2)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4) L t=L 0e nt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5)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 sf(k)=nk(10)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无庸置疑,没有谁不希望经济增长,但是,用什么方法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经济学家强调投资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中各种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种种经济增长理论。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近年来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新古典增长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于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对这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的比较。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观点。如果技术进步停止,增长就结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MIT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们就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是剑桥大学的弗兰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纪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 二、假定条件 索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设: (1)萨伊定理: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 (2)I=S,即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由以上假定条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上不会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

1.评述新古典增长理论。

1.评述新古典增长理论 答:(1)新古典增长理论放弃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关于资本和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模型的假设前提大致是: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函数为S =sY ,s 是作为参数的储蓄,且0社会的人均储蓄量在用于为新增人口n 配备人均资本所需要的资本量nk 后仍有余额,则意 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增加人均资本量,即K >0。 这表明,人均资本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从而缩小储 蓄与新增人口配备资本的需要量之间的差距。相反, 如果()sf K nK <,意味着现在的储蓄不够为新增人 口配备资本,从而人均资本倾向于下降。因此,当K =0时,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在稳定增长状态下,人均产量保持不变,因而经济将会以人口增长率增长。新古典增长模型图形如图8—l 。 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可以以人口增长率实现稳定增长。 此外,模型也包含着促进人均收入增加的政策含义。事实上,实现人均产出量增加有三 种途径:一是提高总产量,即提高技术水平;二是提高储蓄率;三是降低人口出生率。这对图8—1 新古典增长模型

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1、城市定位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存在的缺陷 长期以来,“城市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城市总体规划要研究的头等大事。在我国,大部分规划教科书上都有这样的表述:从客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这是城市宏观决策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在定位、定性、定向的问题上不花大力气去深入研究,即使总体规划做得再细、再具体,也将因目标和结构不合理,给城市发展带来全局性的问题,犯历史性的错误。这几乎已经成为无庸置疑的经典结论。我们将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的战略行为称之为定位理论。 城市定位理论是假设城市内外环境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很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都处于稳定状态。在一个可以持久的、有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环境中有利可图的准确定位,这就是定位理论追求的均衡状态。但这种因“准确定位”所获得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持续的时间,取决于选择的市场定位多大程度上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从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定位理论在当今这个时代有一定的局限性,还存在着某些缺陷。 城市定位理论的缺陷之一,就在于由于城市定位的理论注重研究与城市原有主导产业、自然资源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对城市内部的因素分析仅局限于针对“定位”而展开的协调安排(这不能充分体现城市在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本质意义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定位理论虽然能够明确什

么样的城市定位是有利的,但由于现代的城市外部环境、科学技术及产品(尤其是对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替代用品)更新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围绕既定的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往往不得要领。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朝阳行业的转移,都会使定位理论苦心经营的城市竞争力失去目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英国曼彻斯特仍然按照纺织业来定位,美国的圣何塞仍然追求杏子栽培与加工,尤他市、华盛顿市顽固地坚持原来的城市定位,人类社会将会减少出色的经贸中心、硅谷和仿生学集聚的高科技领地。这样的话,这些地区要么仍然是田园风光,要么早已因贫困潦倒而衰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定位理论”假设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专家和官员们能把握未来变化的全部信息,从而准确地让城市“定位”在未来变化有利的位置上。这在“信息爆炸”、竞争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可能的,这里列举的成功变化城市并不是以出色的规划定位而成功的。 城市定位理论缺陷之二,是由于大部分城市都在采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追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定位。其结果是造成各个城市产业严重同构、重复建设盛行、大量企业产能过剩、区域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城市建设千城一面(表1)。 表1 九五期间中国部分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支柱产业选择(注:参见:《开放导报》,1997年,第5期,第14页。) 城市定位第二产业支柱产业 深圳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计算机及软件、通信、电子及基础 元器件、机电一体化、视听、轻工、

边界层理论

3 强制对流流过平板形成的速度边界层和浓度边界层 速度边界层 假设流体为不可压缩,流体内部速度为u b ,流体与板面交界处速率u x =0。靠近板面处, 存在一个速度逐渐降低的区域,定义从0.99x b u u =到u x = 0的板面之间的区域为速度边界层,用u δ表示。如图4-1-3和4-1-4所示。其厚度b u 64.4u x νδ=, 由于b e u x R ν = 所以 x u Re 64 .4= x δ 浓度边界层 若扩散组元在流体内部的浓度为c b ,而在板面上的浓度为c 0,则在流体内部和板面之间存在一个浓度逐渐变化的区域,物质的浓度由界面浓度c 0变化到流体内部浓度c b 的99%时的厚度δc ,即 00.01b b c c c c -=-所对应的厚度称为浓度边界层,或称为扩散边界层。 层流状态时, δu 与δc 有如下关系 δc /δu =(ν/D )-1/3 = Sc -1/3 Sc=ν/D 为施密特数。 δc /x = 4.64Re x -1/2 Sc x -1/3 在界面处(即y =0)沿着直线对浓度分布曲线引一切线,此切线与浓度边界层外流体内部的浓度c b 的延长线相交,通过交点作一条与界面平行的平面,此平面与界面之间的区域叫做有效边界层,用δc ’来表示。在界面处的浓度梯度即为直线的斜率 's b 0)( c y c c y c δ??-== 瓦格纳(C. Wagner )定义' c δ

速度边界层、浓度边界层及有效边界层 4 数学模型 在界面处(y =0),液体流速u y = 0=0, 假设在浓度边界层内传质是以分子扩散一种方式进行,稳态下,服从菲克第一定律,则垂直于界面方向上的物质流密度即为扩散流密度J : J = -D (c y )y=0?? 而 's b 0)( c y c c y c δ??-== -----多相反应动力学基本方程 k d 叫传质系数。 有效边界层的厚度约为浓度边界层(即扩散边界层)厚度的2/3,即δc ’=0.667δc 。 对层流强制对流传质,δc ’ =3.09 Re 2/1-x Sc -1/3 x Sh x = D x k d 或 Sh x = x /δc ’ 所以 Sh x = 0.324 Re 2 /1x Sc 1/3 ()(.Re )'//k D D x x x d c Sc = = δ 03241213 若平板长为L ,在x =0 ~ L 范围内(k d )x 的平均值(注意到:c S D ν= ,b e u x R ν = ,Sh x = D x k d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