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过程中,天人关系成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而“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它最能表现中国哲学的特点”。[ 1]汤一介. 百年中国哲学经典(第四卷) [M ].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8.孔子中庸思想的教育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传授知识的真实性。让人们把握自然界和社会的万物之性、万物之本质、万物之规律,让人达到按规律办事,把人类的需求认识与客观规律认识统一起来。张岱年先生曾说:“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冯友兰先生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高的境界”。具体说来,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方面,教育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子认为世界的自然发展规律谓之道,人遵循这一自然规律谓之德。道法自然,德随道生。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一段很有名的话。这段话强调了“道”的重要。“道”,指万物原质“人”的活动以“地”为法则,“地”的活动以“天”为法则,“天”的活动以“道”为法则,而道是效法自然的,如此天人合一。孔子借鉴于此,强调了人在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应该居守中道、尊重规律、和谐处之。孔子指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故君子以仁治人,改而止。”并且指出要和谐于天,必先和谐于人。人和就要做到仁,应该以诚相待。“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27] 《“和谐”观探源》作者:邓红蕾发表于1996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第3期。“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和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28《孔子“中庸”探析》作者:王锴尹玉仁,发表于1997年《农垦师专学报》第4期。“诚”在孔子那里就是天道之诚,指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孔子还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7 ] 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M ].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这里的“天命”指的就是冥冥之中的最高主宰,含有一项普遍性之道德原则,是人类本性及道德之本原。以上这些话都反映出孔子中庸思想中认为客观规律在建构和谐社会和谐自然的重要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我们在想事时必须考虑天,同时也必须考虑人。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一书中在讨论“诚”这个问题时就把“天”与“人”结合在一起,即把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说,诚这个东西是天赋予人的一种道理;诚的实行,是人实践着天所给予人的诚的那个道理。《中庸》又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还说:“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朱熹解释此句说:“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继孔子之后,孟子明确提出了完整意义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说:“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又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天”的本质是“诚”(尽善尽美) , 而人的根本职责在于实现“天道”之“诚”,来完成“天道”所要求的“尽善尽美”。作为一个君子,他应该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这都是基于把“天”和“人”完成一个统一体。姜南.“天人合一”与教育现代化[J].前言,2005(8).这些说法,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考虑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孔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方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即只有达到人的认识与客观规律相吻合,并能运用规律去行动时才是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孔子中庸思想的教育理论基础与现代教育要求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利用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与为人类谋福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孔子中庸思想认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指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天人和谐,是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和谐,是人的生命价值与天地律动的和谐统一。这种“天地合其德”的完善境界,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将“天”和“人”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它表现为“天”与“人”之间的主谐,“知”与“行”之间的统一,“情”与“景”之间的交融。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将世界、自然、社会、人看作一个统一体的整合,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追求。它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主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 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 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 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 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 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 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 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关于“汉字书写危机”》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遇到吃不准的字词就想着求助手机,遇到高 难度字词更是望“文”兴叹……在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各种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弱化,成为日前在京参加“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第四期 国家级培训的专家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集体焦虑”。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坦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客观上正造成书法社会交流功能的退化,带来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不断弱化的问题。“汉字书写危机”不容忽视。 “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书法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写好汉字,让每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 由教育部和中国文联共同实施,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教育书画协会联合承 办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自2015年启动至今,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培训全国中小学书法种子教师和省地县三级书法教研员约7000名,并以此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 (摘编自张西流《化解“汉字书写危机”应从孩子抓起》) 材料二 事实上,从技术层面而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手写汉字的功能逐渐被键盘取代是一种难 以逆转的趋势,就像当年毛笔和纸张取代了刻刀和木简一样。 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形成了’独特的象形方块字。在手写汉字被逐渐淡忘的过程中,由汉字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史哲知识和信息,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模糊。学习手写汉字,不仅是在学习一种语言, 了解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知识,更是在领悟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由此衍生出的人生哲学。 不能简单把书写退化现象完全归因于电脑的使用,汉字书写问题与计算机没有直接因果关 系,写字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国人对文化的淡漠、精神的缺失,近年来人们对物质诉求过高,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阅读量的减少带来了识字量的下降及提笔忘字 几率的增加。 “中华文明有着良好的健康的基因。无论键盘也好,其他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怎么变, 也不能改变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

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生态学与天人合一思想 环境生态学是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即追求可持续发展,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说的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化解到最小,最终达到和谐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道家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环境生态学主要以人文社会和环境生态学方面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和谐社会和循环型经济”、“人类生存方式与环境生态危机”、“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文化与生存安全”、“全球变暖与地球环境生态安全”、“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

响”、“酸雨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响”、“城市化对城市环境及区域气候的影响”、“沙漠-绿洲生态系统水热输送及相互作用数值模拟”、“中国西部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内容上,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和体系尚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3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4 )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 5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而天人合一思想在内容上主要是自然万物与人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统一,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数(c 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在研究对象上,环境生态学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污染的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以生物为主)的影响。它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污染的环境两者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对立与统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物质的循环与代谢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支配这些规律的内在机理。生命系统与人为干预的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各级水平,所以,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

庄子的_天人合一_思想探析

第16卷第2期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16No.2 2007年6月 Journal of L incang Teachers’College Jun.2007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探析3 张阳成 (湖州中学,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天人合一思想在庄子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我们的许多研究并没有根据上下文来深入讨论,而往往是望文生义,以至产生了许多误解。基于此,文章对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实质以及发展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以期读者能对其有比较正确的把握。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自然 一、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 “天人合一”这一命题首先见于张载《正蒙?乾称》:“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①这里主要是指人性与天合一。 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先秦就已经非常流行。庄子在《大宗师》中有言曰:“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在庄子看来,不管人们的认识如何,天和人始终是合一的,而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便是“真人”。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里的“与天为徒”就是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庄子提倡天人合一的直接缘由在于当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暴政横行,知识分子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但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理论渊源,即道家对原始社会先民的生活的崇尚以及道家的宇宙生成论思想。道家崇尚原始社会的生活,如《庄子?马蹄》所言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盗跖篇》也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麇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这是道家崇尚的生活,因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人们与世无争、安居乐业,符合老庄的人生哲学理想,以前有不少学者据此推论以老庄为首的道家为复古主义者,鼓吹历史倒退。在笔者看来,他们的观点只看到了老庄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现象的表面,没有看到更深层次所蕴含的意义。老庄尤其是庄子是想通过这种描述来引起人们的回忆:在原始社会,没有知识的困扰,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人类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人与天地自然是那么的和谐。这种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的描绘,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对比,激起人们的反思,最终更深刻地理解庄子追求天人合一、天下安宁的思想。所以,笔者认为还是不要把它们看成历史倒退能更确切地理解庄子思想的内涵。其实在儒家经典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他们面对礼崩乐坏的时代,鼓吹尧舜之治,目的就在于希望统治者用他们的理论来治理国家,以达到尧舜时期那样的状态:社会和谐,生活安宁。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另一渊源在于他的宇宙生成论。在这一点上,庄子直承老子,认为道是创生天地的基本动力,天地万物无不是道的体现,以道观之,万物为一。《齐物论》主要是通过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改变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观点,以肯定万物自身的价值,并最终回到天、地、人一体的境界。文中有大量的语句表现了万物齐一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怪,道通为一。”《大宗师》中也有“游乎天地之一气”的语句。我们知道,庄子始终是以“道”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人生,因此,也是从道的观点出发,庄子认为,人生的轨迹也本来就与天地万物的运行相合一的。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天地万物“原是一体”和“一气流通”了。因此,有人将我们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思想称之为是“本原性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世界原本为一,本来就是一体”。②以此观点来论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适合的。 二、庄子之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 庄子之“天人合一”思想顾名思义存在两个面:天和人。何者为天?天即天然、自然、非人为,“牛马四足,是谓天”(《秋水》)。人就是人为。而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与天为徒”,顾名思义就是让 63收稿日期:2007-01-02 作者简介:张阳成(1979-),男,浙江东阳人,湖州中学教师。

数字代表汉字意义

我发誓(584),我要抱你一起去吹吹风(5682177778),与你爱相随(12234),一起走吧(1798),去溜达溜达(76868),我不求与你朝朝暮暮(587129955),被爱就是幸福(829475) 0 字部 019425 你依旧是爱我 02746 你恶心死了02825 你爱不爱我 03456 你相思无用 0437 你是神经04517 你是我氧气 0456 你是我的 04567 你是我老妻0457 你是我妻 045692 你是我的最爱 0487 你是白痴0487561 你是白痴无药医 0564335 好无聊时想想我0594184 你我就是一辈子065 原谅我 06537 你惹我生气07382 你欺恶怕善0748 你去死吧 07868 你吃饱了吧08056 你不理我啦0837 你别生气 08376 你别生气了095 你找我098 你走吧 1 字部 1240 最爱是你 1314 一生一世1314925 一生一世就爱我 1372 一厢情愿 1392010 一生就爱你一个1414 意思意思 147 一世情 1573 一往情深1711 一心一意 2 字部 200 爱你哦 20110 爱你一亿年20160 爱你一万年 20170 爱你一千年 20184 爱你一辈子2030999 爱你想你久久久 2037 为你伤心 20475 爱你是幸福20609 爱你到永久 207374 爱你七生七世20863 爱你到来生20999 爱你久久久 220225 爱爱你爱爱我230 爱上你234 爱相随 235 爱上我240 爱死你246 饿死了 246437 爱是如此神奇25184 爱我一辈子25873 爱我到今生 25910 爱我久一点259695 爱我就了解我259758 爱我就娶我吧

100个汉字的文化意义之一

100个汉字的文化意义之一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 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规范汉字书写提高写字技能”课题实验方案

疃里镇中心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提高写字技能”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传统意识中,写字曾被认为是文化人自身修养的象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写字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不仅学生,就连一些家长和个别老师,也都认为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了。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支配下,人们对于写字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反映在现代教学中,写字教学往往被忽视,进而削弱了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汉字书写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被世界人民引为艺术珍宝,根本原因是它在“育人”性质上的“多功能性”。教育部早在2002年5月出台《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文件就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写字教学的意义所在:“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井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更于《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文件明确要求:“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 因此,我校语文课题组从树立新课程理念入手,明确写字教学的意义,探究写字教学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策略,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理论依据

1.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2002年5月)从充分认识写字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明确写字教学的要求,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写字教学,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改进写字教学评价等五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则对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为书法教学,为落实书法教育提供条件保障提出更为具体要求。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从其认知论出发,对学习作出了全新的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心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从外界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策略)对新信息进行生动加工而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情境性、协作性。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者认为,首先我们需要接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以及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情感和看法的观点;其次我们需要帮助他们观察到自己与他人都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个体。有这种观点和倾向的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并且“每个儿童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其核心观点有:拥有对自己和他人的良好感觉对于个人的积极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学校与教室的环境必须帮助儿童对一些基本的个体需要感到满意;要以学生的视觉观察和理解某种情况;要使用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自己情感和价值的技巧。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派建立在认知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究的主要是人们如何思维。认知科学家试图

天人合一思想评析

“天人合一”思想评析 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而农耕生产与自然时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农耕文明时期,古人的生存状态是依赖于自然的,并且不能超越自然,因此人们十分注重自然时令。“在农业社会中,时间的规则是根据自然界的周期变化所决定的,这不仅决定了人要根据季节的更替行事,而且也限定了人们的知识结构。”⑴细究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不难发现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借用一位思想史研究专家的话说:“中国古代思想界一开始就与‘天’相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逐渐孕育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先哲追求的最高境界,亦是中华文化之潜质和最基本的原动力。 之前,每当提起“天人合一”的思想,我首先就会想到它是由董仲舒提出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经过一番学习和了解之后,我发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非一人独创,而是出现于中国古代诸多文人的思想言论之中。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主要可见于儒道两家的思想之中。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庄子曾说:“人与天,一也”;“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⑶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自然同属一个生命场,因此人与自然之间应该相互依存、和谐相处,人的行为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麋鹿共处”⑷。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从《周易》发轫,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至汉代董仲舒又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董仲舒曾说“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⑸后来发展到二程、朱熹、王阳明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完成了一个自身演变的历史过程,以朴素、直观的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良好沟通。 “月令”思想开启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先河。月令是上古一种文章体裁,按照一年12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等,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如《礼记·月令》把世界描绘为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太阳最高,其次为四时、月、神、五行,最后一个层次是各种人事活动,如生产、政令等等。上述结构层次基本是同向制约,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号:40812208 班级:汽车服务工程12102 姓名:陈露露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

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女”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女”字旁的字与上古的母系社会制度有关,立姓和造字方面都从女,如西周时期的“委、姬、姚、妃”等姓。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 (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表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玉”作耳饰的文化。形声字在日常用字中比例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从会意字看汉民族文化

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伴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在当今社会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知识人才最为集中的群体,读懂汉字、写好汉字、热爱汉字,不仅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国家软实力的主要体现。作者主要调研了当代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和意义。 【关键词】书写能力现状对策 汉字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气质,其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最直接的传承者,是我们的先民几千年来生产劳动的智慧结晶。汉字书写的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周礼?保氏》中曾提道:“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①其中的“六书”就是指汉字识读与书写技能。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导学生如何欣赏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首先必须继承的就是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就个体而言,书写汉字体现着个人的才情性格、传递着个人的思想情感,使他人读后如见其人,心生温暖。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汉字是令人无比钦羡的技

能。但伴随着互联网和手机业务的飞速发展,国人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提笔忘字”的情况屡屡发生,中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 一、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现状 汉字的书写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写和会写,不写错字和别字;二是要写得规范美观,易于识别。简单地说,汉字的书写能力包括实用性和审美性,就是不仅要把汉字写对,也要把汉字写得好看。 在此次调查中,笔者一共发放了256张调差问卷,其中253张调查问卷真实有效。在对“喷嚏、饕餮、鳏寡、颠簸、荼毒、沆瀣一气”这些常用词进行的书写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正确书写的综合率仅为35%。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正确的学生里,能够把汉字书写得规范并且美观的比例更低,大多数学生书写的汉字大小不一,字体东倒西歪毫无章法,有的则把笔画写成一团,无法识别。凡此种种,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在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性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清代刘熙载说过:“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矣。”我们常说“字如其人”。②清初的冯班明确指出:“书是君子之意,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③从古至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字写得好坏与人品和才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写字上能够看出一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始万物”,阴阳。地:“生万物”,柔刚。人:“成万物”,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二、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的涵义并不是固定的。“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人格化的至上神,也可指自然规律、命运、机遇等。有关它的具体含义学术界中说法也比较多,比如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张岱年认为“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人”的涵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它一般就指人类,但有时也有侧重,或者有更为具体的指称,如可以指统治阶级、圣人,也可以指社会现象、人为努力、人为造作等。总之,天和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而“天人合一”作为天人之间统一性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就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一是“天人玄同”。这是老子的看法。老子从现实和理想两个层面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从现实层面上说,老子认为天道与人道并不一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是公正无私的,然而现实中的人所实行的社会制度却不是公正无私的,存在着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这在老子看来是不正常、不合理的。从理想层面上说,老子认为人应当取法乎天,求得天人合一。他主张人们放弃一切违背天道的行为,进入“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 二是“无以人灭天”。这是庄子的看法。庄子也反对把天道同人道割裂开来,视“自然无为”的天道为人道的最高准则,故而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观点。他所说的“人”是指违背天道的人为,“故”是指违背规律的私智技巧。庄子反对以人为对抗天道,绝不是主张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只是强调人们做事时必须服从自然之道。 三是“人与天一”。这是孔子的看法。孔子从社会和道德伦理出发,提出了“人与天一”的命题,孔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他把“天”看作是道德伦理关系的化身,是用人伦关系来塑造的天,即义理之天。其目的是,在“天人合一”观念中把宗法人伦上升为一种天然合理的东西,用“天意”来协调人类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人伦秩序。 四是“天人相通”。这是孟子和《易传》的作者们的看法,表达了正统儒家的天人合一观。道家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而他们所说的天是义理之天。他们认为,天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的本体,而且还是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本体。人作为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体现者,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义理准则都源于天道,本于天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道与人道相通。 三、“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生的价值实现和自然社会的有序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汉字构形中的终极哲学意蕴。古人创造汉字,以天地之象为基础,也是因古人认识到自身与天地的关系。在古人的认识里,人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万物孕育的万灵之长,来于天地,生于天地,大自然是一个天地,人自身也应是一个天地。而天地万物之性与人性是一致的,尽人之性则可以尽物之性。这在《中庸》中就有描述,“唯天下之至诚,为其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汉字的创造过程即是古人用汉字描绘天地万事万物的过程。这便有个巧妙的逻辑:天地精华孕育了万物之灵的人类,人类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后,用自身逐渐开化的灵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符号将天地万事万物重新描绘与诠释。天地万物与汉字的关系是被表现和表现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夹着一个重要的联系——人。古人不单是创造了汉字“象”天地之形,更赋予汉字兼具天地至理及天地之气的神韵。 一、汉字“六书”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汉字是古人从天地间获得感悟,抽取天地大自然之中的形、质、意、理创造出来的。然后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创造出了更多的汉字。所以汉字的构造本于自然,体现自然规律。汉字在形体构造所代表的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理论。 如,“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简单的“一”,是万物的起源,天地的本源,证明汉字最基本的意蕴就是天人合一。 如:“三”字,在《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许慎认为,“三”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认为“三”成为衍生万物最相近的事物,由此体现“三”字与天地的密切关系。 又如:“王”字,《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王”字的三横画表示“天”、“地”、“人”,一竖则表示贯通“天”,“地”,“人”。人的君王,代表天统治人间。古人认为:既然是代表天统治的,王应该是对天,地,人之道皆通的圣人,也由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天”字,甲骨文中上部为人的头,下部是“大”,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其字看上去特别突出了人的头部,可见“天”字的本义为头顶,是象形字。《说文解字》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许慎认为天的引申义是至高无上,认为“天”是由“一”和“大”构成的会意字,将“一”解释为世间第一大物,并把“天”分成“一”和“大”两部分,显得形象逼真,体现着宇宙永恒无穷的真理。在古人的心目中,天是人头顶上的东西,是最高的地方,没有什么比天更高的了,因而产生了天“至高无上”的观念。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天”是有“人”在其中的,这就更形象地说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如:“人”,《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也。”古人常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他们认为人的灵性与智慧接近于天的意志,除了天地之外,世上万物,人是最有智慧和最尊贵的。“人”字表现着天地之间最尊贵的理念,人与天相比,人夹于天中,人是有尊贵思想的,但也只是在天地之间,也只能与天地并称“三才”,证明了古人对“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与认识,更符合了“天人合一”的哲理。 二、汉字书法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古人在创造汉字之时,用其高超的智慧,用线条将万事万物抽象成字。汉字代表着万物,也代表着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和理解。书法家将气脉注于汉字构造中,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汉字自身拥有生生不息的机能,汉字成为沟通天地与人的媒介,让人的心灵和思维更贴近天地万物,更能领会到天地之美,天地之理。所以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有深刻的内涵。

文字与数字的认识docx

文字与数字 对于人类来说,最困惑和最好奇的问题莫过于是这样一类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世界是谁创造的?古今中外各类思想家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至于谁是谁非,我想至到人类灭亡也不会有一个明确、恒古不变的答案。像这种人类思维边缘的问题,都是如此。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明明知道自己将会面临着消亡,但是人类还是要苦苦挣扎,因为人类自产生到发展到当今的21世纪以来,内心始终保持着一种原始性的东西,那就是恐惧。对于人类来说,最恐怖的东西就是自己无法感觉到的东西。比如一个人走夜路,大多数人都会时不时注意自己身后,因为自己身后自己看不到。凶猛的老虎、狮子第一次见到人类它也是很害怕的,因为它不知道人是一个什么东西。中学有篇文言文《黔之驴》,当老虎第一见到驴时,驴大叫使它大惊而逃跑。可见在这方面,人类与其他动物都是相通的。 若人类自身周围有太多未知的东西,那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感。恐惧感促使人类想了解自己和自己处在的这个世界。但是又一个问题出来了,那就是人类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从而消除自身内心的恐惧感。研究世界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两种,一个用文字,一个用数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首先先说数字这个工具。最早的数字概念萌芽于古希腊的结绳记事,后来产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奠定了用数字去解

释世界的哲学理论基础。随后数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数学的发展没有停留在哲学层面的思辨,而是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牛顿发现微积分并将其应用到物理研究中发现万有引力定理,与牛顿三大定理构筑了经典力学的大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数学发展的一个分支,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科维茨,运用期望和方差,成功解决了现代投资组合存在的合理性和如何做最优投资组合的选择两大问题,开创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先河,奠基了现代投资组合分析的基本框架,从而引发了“华尔街第一次革命”;1973年布莱克与斯科尔斯、默顿借助日本数学家伊藤清的随机积分推导出了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发现了期权定价的奥秘,接连引发了“华尔街第二次革命”;经济学借助数学进行计量,产生了计量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从定量的角度解释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见数字作为一种解释世界的工具所起到的作用是如此强而有力。 接下来说一下另一种工具,文字。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文字?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数字:5561种,这还不包括已经消亡的语言文字。人类语言文字的产生在人类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从有了文字,人类不再是这个世界匆匆的过客,不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不会留下来,开始留下一些带有人类所独有的东西,这些东西现在看来将会成为永恒的东西并且还会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对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的认识。这种语言文字产生的永恒东西有很多,其中在这些东西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那就是哲学。哲学借助纯文字进行逻辑演绎,然后去解释人类自身和人类所处的这个世界,所以说学习哲学

中学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292-80 中学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中学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调查报告 (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调查背景 汉字是中华文化延续进步的根本,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正确的书写尤为重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势力和一些学校不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写字情况及其效果不尽人意,走进教室,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写字时脑袋歪着、本子写着、手捏着笔尖、眼贴着桌面,姿势及不正确;翻开作业本,有的笔走龙蛇、龙飞凤舞,似秋风咋起,吹乱一地稻草;错别字在学生的作业本中随处可见,特别是作文时更突出。作为中学生连一些基本的常用字都弄不清楚。种种原因,使中学

生在规范汉字书写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字迹潦草、不整洁、错别字太多等等。 二、调查内容 1、字迹潦草的原因。 2、如何规范写字。 3、对规范些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200多学生进行了问卷,情况如下:在校时间经常动手写字的占59%,偶尔动手的占15%,老师布置作业了才写的占26%;坚决反对写错别字的占22%,认为情有可原,有事难免会犯点小错误的占78%;认为整体上写字字迹工整程度一般的占96%;很工整的占4%;认为写字时出现错别字的占70%,很少出现错别字的占30%;学生认为导致写汉字字迹潦草的原因是写字态度马虎的占85%,汉字难写,书写效率低的占11%,习惯用电脑打字的占26%,汉字书写能力规范化不受重视的占67%;学生认为写字字迹潦草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很大的占30%,较大的占56%,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 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 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大自然万事万物的生存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环境问题不但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而且是人在实践活动 中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的理想境界,古人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这一理念。根据史料记载,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气,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鱼、砍伐、烧荒等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幼小植物,禁止猎取年幼野兽,禁止毒杀野生动物。中国历朝历代,或多或少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中国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拥有一个更加绿色安全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奋斗。 二、“天人合一”指导实践的生态意义 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所形成的自然观,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到上世纪后期,温室效应、臭氧破坏、水体污染等一系列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形声字;会意字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