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当斯公平理论

亚当斯公平理论

亚当斯公平理论
亚当斯公平理论

亚当斯公平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发?P130

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J.S.Adams)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1名词解释

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

2理论阐述

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3不公平的后果

1、改变付出: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

2、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

3、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

4、离开原有环境。(调职)

5 、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6、另选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报酬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56年提出。

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产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公平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

公平理论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对于组织中的大多数员工来说,激励不仅受到他们自己绝对报酬多少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他们对相对报酬关注的影响,而且对于报酬过高所带来的不公平对员工的行为影响不大,人们倾向于使报酬过高合理化。公平理论对于更好地理解组织中的工作行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也是管理者所应该了解的一种激励过程。

对于组织中的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员工有关公平与不公平的社会比较过程,从而不断地改变激励模式并保证其有效性。

首先,最为重要的是管理者要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员工。作为员工来说,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到的绝对报酬,也关心自己的报酬的相对性。如果员工认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他们就会试图采取我们前面提到的行为方式来改变境况,减轻不公平的感觉。例如,他们可能会经常缺勤、上班迟到、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降低工作质量等。此时,管理者应该尽量通过改变员工的工作来改善投入和收益的平衡性,以此作为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的手段。

其次,注意对有不公平感觉的员工进行心理疏导。一般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公平很敏感,只有当人们将自己的投入和收益与他人进行比较以后,他们才开始关心公平。并且他们所选择的比较对象受主观影响较大,比如说,参照对象不是同一组织中的员工,两人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不同,等等。作为管理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由于不可能控制其他组织的报酬发放,因而对组织内部由此产生不公平感的员工就只能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公平观,选择客观的公平标准,走出不公平感的阴影。

最后,管理者应该制定一个能够让员工感到公平并且乐于参与和保持的报酬分配制度。公平感与个人所持有的公平标准有关,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公平标准。因此,在制定分配制度时,管理者应该尽可能了解组织中员工们所持有的公平标准是什么,是基于平均原则、贡献大小还是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小进行分配才最能够让员工产生公平感。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在最大程度上能够让员工产生公平的分配原则。这样,才能让员工受到激励,并且产生良好的工作绩效。

浅谈企业职位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性问题

市场竞争实质就是企业间的人才竞争,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资源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而企业薪酬管理能否真正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公平地对待所有员工”,是关乎到员工忠诚度与组织绩效的重要问题。就企业服务价值链的视角而言,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与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乃至于客户忠诚度均存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行为学家亚当斯(J.S.Adams)即在公平理论中指出,薪酬制度具有明显的背景依赖性,能否促成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需要从多角度加以分析与解决。

1 薪酬设计内部公平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薪酬的内部公平,员工通过自身“收入——付出比”在组织内部的相对价值认可,判断所获薪酬是否具备公平性特征。相比较薪酬设计的外部公平来说,内部公平概念的特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更注重于企业文化中员工薪酬的公平观建设。薪酬管理要大力建设与企业文化、薪酬制度相符的公平观,防止由于存在偏误的公平标准引起内部不公平感。其次,体现出员工劳动的能动性与多样性。一是关注与确定职位的相对价值,岗职薪酬水平在排列形式上应具备公平性、一致性,同工同酬,即薪资带、薪酬级差的划分须与职位相对价值相同或相似;二是薪酬设计更加重视个人绩效即员工单个生产周期内的劳动边际效益等值,按绩效分配;三是强调薪酬制度公正的执行程序,防范薪酬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变质异化。

2 实现薪酬内部公平的主要途径

从薪酬设计内部公平的内涵与特征来看,薪酬的内部公平更多地体现为员工的主观感受;内部比较主要是薪酬带的科学区分应当是产生内部公平的基本途径;薪酬内部公平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公平性相统一。要满足薪酬内部公平的要求,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2.1 建立并营造公平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战略重点往往与员工的价值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或冲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管多数强调薪酬决策应考虑到员工资历、累计贡献等因素,但企业也不能排除高学历、创新精神的激励政策。这样一来,以大部分员工的判断准则作为薪酬设计的依据,一味地追求内部公平,就会与组织战略目标相悖,反之亦然。

要最大程度地缓和二者间的冲突,就必须通过培训、沟通等企业文化建设途径来确立企业员工的公平观;以规章制度明确薪酬标准,强化组织内部的薪酬公平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就收入与部分、全部收入,付出与有效付出等相应薪资概念作出明确地辨析,指出员工的“收入”除企业薪酬外,培训、晋升、发展机会等也属于一揽子薪酬的重要构成。总之,就是要在薪酬设计方面倡导公平主义原则,通过员工间的薪资档次的划分,切实有效地缓解员工与企业关于薪酬间的矛盾。

2.2 科学的职位评价:确定标准薪酬级别

职位评价(job evaluation),指依据职位对组织经营目标的贡献综合评估出职位的相对价值高低,以此为基础,确立工作价值的等级制度以及相关职位的薪酬级别与待遇。

在职位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借鉴现有的成熟或通用模式,设计出科学的岗位评估模型,这是职位评价的关键性步骤。通过咨询专家设计的岗位评估模型,应针对企业各部门岗位作初步的价值评估,进行价值分数的聚类分析,评定岗位薪酬等级,进而按照工作性质将不同岗位归并入同一薪酬宽带。此外,在同一薪酬宽带还须划分出若干不同的薪酬级别,用以激励员工的能动性。具体而言,就是在职位的标准薪酬级别上下设定出浮动的薪酬级别,对相同岗位上存在能力差距的员工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换言之,职位评价还需要与对员工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定位依据就包括下文提到的绩效考核与岗位胜任力评价。

2.3 岗位胜任力评价:定位薪酬级别

岗位胜任力评估,主要是将任职者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等纳入任职能力的考核要素,并与岗职要求相对比,评估任职者能力是否满足岗位素质要求。企业人力部门应就此设计出任职能力评估量化表,客观细致地对员工能力作出评估,准确定位宽带内的薪酬级别,确保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

譬如客服部经理的岗位薪酬在A4~B3的区间内浮动,其任职能力评分也须对应地处在101~132(分)的范围内,高出或低于此能力区间,都应对该员工作出岗位调整。同时,根据岗位胜任力评价的要求,评估者应将得分范围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相等分区:B3(101~108),B2(109~116),B1(117~124),A4(125~132)。通过对评估量化表中诸项要素的打分,即可确定相应岗位人员的薪酬级别定位。通过岗位职能力的评估,员工薪酬在同级宽带内也出现了一定差距,这不仅能够增强宽带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对于组织内部的良性竞争也较具促进意义。

2.4 合理的绩效考核:调整薪酬级别

薪酬级别的不同定位是公正评价员工岗质胜任能力差异的最佳反映。但员工的薪酬定位并不能成为薪酬设计的结束,薪酬设计应当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宽带内的薪酬级别应依据员工能力的发展与工作绩效上下浮动与适时调整。

就此来说,在科学的考评体系下,企业需针对员工考核与薪酬级别的升降制定出合理公平的规定,划分出与薪酬级别升降标准相对应的考核等级,并将员工业绩融入到薪酬体系的设计中来,充分展现宽带薪酬的能力、绩效导向特征,在保证企业薪酬设计内部公平性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员工致力于企业发展的动力。

3 结语

总体而言,企业薪酬设计时必须有机、动态地处理好公平、效率以及企业战略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在应用上述薪酬设计手段之外,还可采用如秘密薪酬等管理手段,以效率为目标、以公平保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积极稳固的人力资源保障。

亚当斯公平理论

亚当斯公平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发?P130 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J.S.Adams)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1名词解释 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 2理论阐述 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3不公平的后果 1、改变付出: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 2、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 3、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 4、离开原有环境。(调职) 5 、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6、另选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报酬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56年提出。 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产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公平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 公平理论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对于组织中的大多数员工来说,激励不仅受到他们自己绝对报酬多少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他们对相对报酬关注的影响,而且对于报酬过高所带来的不公平对员工的行为影响不大,人们倾向于使报酬过高合理化。公平理论对于更好地理解组织中的工作行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也是管理者所应该了解的一种激励过程。 对于组织中的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员工有关公平与不公平的社会比较过程,从而不断地改变激励模式并保证其有效性。 首先,最为重要的是管理者要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员工。作为员工来说,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到的绝对报酬,也关心自己的报酬的相对性。如果员工认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他们就会试图采取我们前面提到的行为方式来改变境况,减轻不公平的感觉。例如,他们可能会经常缺勤、上班迟到、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降低工作质量等。此时,管理者应该尽量通过改变员工的工作来改善投入和收益的平衡性,以此作为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的手段。

试论亚当斯公平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基于亚当斯公平理论与实践分析 2009级材化1班耳怡然20090444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现代管理心理学和现代领导科学中独树一帜。其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对其所获报酬的满意度取决于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的相对值,即本人报酬与贡献之比与他人报酬与贡献之比的比较,如果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这种比较过程还包括同本人的历史(报酬/贡献比率)作比较。由于公平与否是在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因而这种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公平理论。 这里所谈的贡献与报酬的关系实质上是投入和产出的交换关系,个人对工作的贡献(投入)即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包括技术水平,智慧、经验和工作态度,具体体现为工作数量和质量。亚当斯所说的报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如工资、奖金、津贴、晋升、名誉、地位等。报酬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作用,不仅在于能够直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且透过报酬,人们可以得知组织对自己在某个时期工作成果的评价,以及承认程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报酬的多少也反映了行为者在上级主管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报酬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人们对公平认识,即取决于人们对报酬公平与否的评价。因此,根据公平理论,一方面管理人员对职工的贡献(所有投入)必须通过奖酬等形式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承认。如有不恰当之处,就会使职工有不公平,不公正之感。另一方面,职工个人所获取的交换关系的结果即报酬,也必须得到个人的承认。一个人在衡量、评价自己的交换关系是否公平时都有一些固定的标准或参照系。在一般情况下是用同事、同行、亲友、邻居、职业、工业类型等作为参考根据;同时也可以自己做过的工作或担任过的角色为参考依据。也就是说,或者横向比较,即在同一时间以自身与他人比,或者纵向比较,即拿自己目前报酬与不同时间所得的报酬相比。二者之中,以横向比较为多。 造成职工不公平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管理人员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管理人员不能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情况,与职工缺乏沟通,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职工的工作成绩,片面强调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甚至于为了一些抽象的整体利益而牺牲职工的具体利益。 第二,封建的裙带关系的残余影响及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在管理过程中,若管理人员怀有私心杂念,通过奖酬的方式来培植私人感情和个人权威,或对自己关系网内的成员,不论其工作绩效如何,额外照顾;用人方面,对自己的亲友及一些特殊关系的人不论其才干如何,委以重用,这样做不仅给其他职工带来不公平感,挫伤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有损于管理人员的自身形象。 第三,职工自身的心理因素。人们总是有这样一种心理定势,即对别人的绩效估价过低而对自己的贡献估价则过高。结果使职工常对自己的奖酬感到不满意。 第四,小生产者“平均主义”思想的残存。少数人错误地认为,大家得到的一样多才是公平,他们习惯于不管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应人人有份,平均分配做干部也要轮流来等。这使得多劳者不能多得,工资、奖金拉不开档次,有重大贡献者得不到重奖,一人得奖,大家喝汤。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反映了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与矛盾,其目的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关系。但是,亚当斯在对西方社会劳资关系,劳资矛盾的分析中,提出的社会比较公平理论,在客观上反映了劳动者心理的一般问题,并从刺激→心理→行为的一般模式给以解释,从这一意义上说,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又可以为我们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薪酬公平

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李静:浅析薪酬设计的影响因素)

公平理论中关于员工与他人、制度、自我进行对比的思路,对薪酬体系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员工和组织内部从事同一工作和不同工作的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公平感的思想,有力支持了薪酬设计的“内部一致性”原理;员工与组织外部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他人进行比较产生公平感的思想,则支持了薪酬设计的外部竞争性原理;员工要求组织的薪酬政策公开、公正和透明,从而产生程序公平感,这一思想则对薪酬设计的管理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员工将自己收入——付出比与自己的过去经历进行比较而产生公平感,这会影响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公司的核心技术人才的年薪水平的确定,即要确定高管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的谈判工资时,除了要考虑他对本企业的价值和贡献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他过去在其他企业所获得的报酬水平。(见上图)(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2. 薪酬公平(卢田锡:基于公平性的薪酬系统设计) 根据管理阶段的不同,薪酬管理系统的公平性可以划分为薪酬管理结果的公平性和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 根据员工所选参照对象的不同, 薪酬管理结果的公平性又可以分为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绩效报酬的公平性。 1.1 外部公平性 薪酬的外部公平性, 也称为外部竞争性, 关注的是本企业员工的薪酬与外部劳动力市场或其他企业中从事同样工作的员工所获得的薪酬进行比较的结果。 薪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 薪酬水平太低, 将会产生外部不公平, 使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导致优秀员工的大量流失, 致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市场拓展战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 薪酬水平太高, 将使企业成本开支增加, 影响企业产品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降低企业赢利水平, 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1.2 内部公平性 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强调的是一家企业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薪酬对比问题。在企业采用职位薪酬体系的情况下, 员工们常常把自己的薪酬与比自己等级低的职位、 等级相同的职位以及等级更高的职位上的人所获得的薪酬进行对比,从而判断企业对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所支付的薪酬是否公平合理。 这种比较的结果不仅会影响员工是否愿意被调换到企业内部的其他职位上去、 是否愿意接受晋升的态度, 而且会影响到在不同的工作、不同的职能领域以及不同的生产班组中员工之间的合作倾向,以及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1.3 绩效报酬的公平性 绩效报酬的公平性, 指的是员工们同那些在同一企业中与他们干同样工作的其他人进行薪酬的内部公平比较。 这种比较主要体现在员工认为尽管自己所作的工作与其他员工相同或类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 [编辑]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简介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Referents)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在亚当斯的《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有所涉及,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这种理论的心理学依据,就是人的知觉对于人的动机的影响关系很大。他们指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所失本身,而且还关心与别人所得所失的关系。他们是以相对付出和相对报酬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得失比例和他人相比大致相当时,就会心理平静,认为公平合理心情舒畅。比别人高则令其兴奋,是最有效的激励,但有时过高会带来心虚,不安全感激增。低于别人时产生不安全感,心理不平静,甚至满腹怨气,工作不努力、消极怠工。因此分配合理性常是激发人在组织中工作动机的因素和动力。

2、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 Qp/Ip=Qo/Io 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入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3、不公平的心理行为。 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个体为了消除不安,一般会出现以下一些行为措施: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逐个上造成一种公平的假象,以消除不安;更换对比对象,以获得主观的公平;采取一定行为,改变自己或他人的得失状况;发泄怨气,制造矛盾;暂时忍耐或逃避。 公平与否的判定受个人的知识、修养的影响,即使外界氛围也是要通过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才能够其作用。 亚当斯(1965)的观点,当员工发现组织不公正时,会有以下六种主要的反应: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自己的所得;扭曲对自己的认知;扭曲对他人的认知;改变参考对象;改变目前的工作。 [编辑] 公平理论的假设条件[1] 公平理论有两个假设条件: 1)个体会评估他的社会关系。所谓社会关系,就是个体在付出或投资时希望获得某种回报的“交易过程”。在这种交易过程中,个体进行投入,期望获得一定的收益。例如,你希望获得额外的收入(收益),作为一段时间努力工作(投人)的结果。个体对于自己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所期望的; 2)个体并不是无中生有地评估公平,而是把自己的境况与他人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自己的状况是否公平。 [编辑] 公平理论的分类 按照参照对象的不同对该理论进行分类: 1、横向比较:自己vs.组织内他人(判断下式是否成立)。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

1965年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1965年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 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Ip=Oc/Ic 其中:O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 Oc——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Ic——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小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 2)Op/Ip>Oc/Ic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1 )Op/Ip<Oc/Ic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Ip=0h/Ih 其中:0p——自己对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 Oh——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个人现在投入的感觉 Ih——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1965)

欢迎评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1965) --------------------------------------------------------- ?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 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着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Ip=Oc/Ic 其中:O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

Oc——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Ic——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小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 2)Op/Ip>Oc/Ic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1 )Op/Ip<Oc/Ic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6页)

欢迎评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1965)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 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 其中:——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 ——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小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 2)>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

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论析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论文关键词]公平理论;薪酬管理;薪酬设计;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公平理论在薪酬设计中的应用的分析,指出了应用公平理论激发员工积扭性所应采取的措施,并在深入剖析公平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就如何消除员工不公平感作了若干思考。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一、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比较有两种,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一种比较称为纵向比较。 1、横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即一个人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人”(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P=OC/IC。其中,OP表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表示自己对个人所作投人的感觉;I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作投人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前者小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人或减少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人或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少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二是前者大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2、纵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人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P=OH/IH。其中,OH表示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IH表示自己对个人过去投人的感觉。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也不会感觉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多做些工作。调查和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 二、公平理论在薪酬设计中的应用 据调查,不公平的感觉是被提到的最频繁的引起工作不满意的根源,因而公平理论在企业的薪酬设计中更加突显其重要性。 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会有三种:一种是当该比率小于别人的比率时,极易导致职工对组织或管理人员的不满;二是当该比率等于别人的比率时,职工感到组织的公平,会得到强有力的激励;三是当该比率大于别人的比率时,个人可能会满足一会,但一段时间后,由于满足于侥幸的心理,工作又恢复原样。 将公平理论应用于薪酬制度,可以得到三种公平的表现形式: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和员工个人公平。员工对于企业的不满主要表现为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其中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是

浅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 用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中文092班周煜雯 8浅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是激励理论的一种,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将公平理论运用于企业的薪酬管理,能够提升员工的薪酬公平感,增强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通过两个案例分析了公平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三种表现形式: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个人公平,并探讨如何运用公平理论实行有效的薪酬管理。 【关键词】公平理论;薪酬管理;薪酬公平感;激励 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值, 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值。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公平合理, 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比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横向比较,即将自己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的“投入”的比值同他人进行社会比较,一种为纵向比较,即将自己目前获得的“报酬”与“投入”的比值同自己过去获得的“报酬”与“投入”的比值进行比较。两种比较方式都有三种可能情况,用公式表示如下:Oa/Ia=Ob/Ib 感到公平 Oa/Ia﹥b/Ib 感到不公平 Oa/Ia﹤b/Ib 感到不公平

公式中,O表示产出(即报酬1,包括薪资、福利、工作条件等),I表示投入(包括员工的教育水平、工作经验、时间、能力、努力程度等),a表示自己目前的情况,b表示比较时选取的参照对象,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过去的情况。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只有产出和投入的比值相等时,个体才感到公平,否则就会产生不公平感。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公平理论有重大的意义。管理者在工作任务的分配、工作绩效的考核尤其是薪酬管理中都要坚持公平理论,这样才能保持企业的稳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薪酬管理 薪酬是一种经济性的报酬,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薪酬具有心理激励功能,即员工对薪酬状况的感知会影响其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这样一个过程。企业薪酬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公平性。事实上,薪酬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公平性的问题。 员工一旦在薪酬问题上产生了不公平感,能激发一系列的行为来恢复公平或寻求心理平衡:①减少自己的投入,比如降低对工作的努力程度②改变自己的报酬,比如像人事部门提出加薪,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比如出卖公司信息来牟利③远离自己认为产生不公的地方,比如拒绝同自己认为报酬过高的同事共事、调离目前的工作岗位或辞职④改变对自己或他人报酬和投入的认知和评价⑤改变比较的对象,比如选择一个条件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 1报酬是指员工因为为某一组织工作而获得的所有各种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可分为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或者分为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简介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简介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Referents)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在亚当斯的《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有所涉及,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这种理论的心理学依据,就是人的知觉对于人的动机的影响关系很大。他们指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所失本身,而且还关心与别人所得所失的关系。他们是以相对付出和相对报酬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得失比例和他人相比大致相当时,就会心理平静,认为公平合理心情舒畅。比别人高则令其兴奋,是最有效的激励,但有时过高会带来心虚,不安全感激增。低于别人时产生不安全感,心理不平静,甚至满腹怨气,工作不努力、消极怠工。因此分配合理性常是激发人在组织中工作动机的因素和动力。 2、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 Qp/Ip=Qo/Io

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入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3、不公平的心理行为。 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个体为了消除不安,一般会出现以下一些行为措施: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逐个上造成一种公平的假象,以消除不安;更换对比对象,以获得主观的公平;采取一定行为,改变自己或他人的得失状况;发泄怨气,制造矛盾;暂时忍耐或逃避。 公平与否的判定受个人的知识、修养的影响,即使外界氛围也是要通过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才能够其作用。 亚当斯(1965)的观点,当员工发现组织不公正时,会有以下六种主要的反应: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自己的所得;扭曲对自己的认知;扭曲对他人的认知;改变参考对象;改变目前的工作。 公平理论的假设条件[1] 公平理论有两个假设条件: 1)个体会评估他的社会关系。所谓社会关系,就是个体在付出或投资时希望获得某种回报的“交易过程”。在这种交易过程中,个体进行投入,期望获得一定的收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1965)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Ip=Oc/Ic 其中:O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 Oc——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Ic——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Op/Ip<Oc/Ic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小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

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Op/Ip>Oc/Ic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Ip=0h/Ih 其中:0p——自己对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 Oh——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个人现在投入的感觉 Ih——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Op/Ip<Oh/Ih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2)Op/Ip>0h/Ih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多做些工作。 调查和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当斯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阻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酬劳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阻碍。 公平理论的差不多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酬劳以后,他不仅关怀自己所得酬劳的绝对量,而且关怀自己所得酬劳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酬劳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阻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钞票、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刻、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P=OC/IC 其中:

OP——自己对所获酬劳的感受 OC——自己对他人所获酬劳的感受 IP——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受 IC——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受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OP/IP>OC/IC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小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方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OP/IP<OC/IC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酬劳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会重新可能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因此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p=OC/IC 其中Op表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表示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I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前者小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少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少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前者大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 即OP/IP=OH/IH其中ON表示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IH表示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也不会感觉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多做些工作。调查和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我们看到,公平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上面公式中无论是自己的或他人的投入和报偿都是个人感觉,而一般人总是对自己的投入估计过高,对别人的投入估计过低。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1965)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1965)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 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Ip=Oc/Ic 其中:O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 Oc--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Ic--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 )Op/Ip<Oc/Ic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小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 2)Op/Ip>Oc/Ic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Ip=0h/Ih 其中:0p--自己对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 Oh--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个人现在投入的感觉 Ih--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 Op/Ip<Oh/Ih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2)Op/Ip>0h/Ih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 的感觉,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 多做些工作。 调查和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 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 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 我们看到,公平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上面公式中无论是自己的或他人的投入和报偿都是个人感觉,而一般人总是对自己的投入估计过高,对别人的投人估计过低。 第二,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上面的公平标准是采取贡献率,也有采取需要率、平均率的。例如有人认为助学金应改为奖学金才合理,有人认为应平均分配才公平,也有人认为按经济困难程度分配才适当。

亚当斯公平理论概述

亚当斯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疮西?亚当斯认为,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受绝对报唱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他们首先思考是自己的收全与付出的劳动之间的比率,然后还要将自己的收人和付出之比,与相关葖员的收入和付出的比率进行比较。当人们把自己的报酬与做同样工作的嘶人报酬相比较,发现二者是相等的,他会感到:这是正常的、公平的,也而心情舒畅地积极工作;当他发觉二者不相等时,内心就会产生不公平笎,于是有怨气、发牢骚,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这种不公乎的感觉出现之撼,他们还会试图去纠正它。 一、公平理论的涵义 公平理论所表述的激励观点,是人们通常在寻圀人与人之间得到的社会公平待遇中激发起劳动的积极性。所谓的公平,娗人们通过比较来评估自己所得到的待遇是否公正。这里与自己进行比较的参照对象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将产生关键作用。所以,首先分折人们通常进行比较的参照对象,包含哪些内容。参照对象一般划分为3类:“他人”、“制度”、“自我”。 所谓“他埶”是指在同一个组织中(同单位、同行业、同地区)磽事相似工作的其他个体,也包括员工经常交往的朋友、邻居和同行。人脟通过口头、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工资标准、津贴、奖励等方面祫信息,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收入与“他人”进行比较。 斯谓的“制度”是特指员工所在组织中的工资政策、支付报酬

的程序和运追的方式。组织中的工资政策,不仅仅指文件规定的等级工资,而且还包括种种不成文的规定、隐性的报酬。组织内部长期形成的劳动报酬分配方式的惯例,恰是“制度”中主要的决定因素。 “自我”是指参照自己的一系列条件为比较对象。首先是工作中自己付出的时间、经验、努力、知识和负责精神与工作结果,自己所得到的酬金、领导的赏识、晋升、人际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及内在心理上的满足等忣因素之间的比率。这个比率将反映出员工以往的经历和交际活动能力。曗个比率将受到员工过去的工作标准和员工家庭负担程度的影响。 至于每一个体选择哪些特定的参照对象,这径定于该员工能够得到的有关参照对象的信息量,以及他所感觉到的这些袇息与自己的关系。所以管理者要了解是哪些特定的因素使下属产生了心拉上的不公平感。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就会想方设法去纠正,可能会采取以下方式来求得心理平衡: ①理性地圍解自己或他人的比率; ②采取某种袗为去改变他人的付出或所得; ③降低椩已的工作质量或减少投入; ④要求远加所得; ⑤选择另一组参照对象与自己比较; ⑥辞职调走。 公平理论阐明,每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的工作努力所得到的绝对报酬,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报酬与他人报酬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比较

论析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一)

论析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一) 论文关键词]公平理论;薪酬管理;薪酬设计;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公平理论在薪酬设计中的应用的分析,指出了应用公平理论激发员工积扭性所应采取的措施,并在深入剖析公平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就如何消除员工不公平感作了若干思考。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一、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比较有两种,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一种比较称为纵向比较。 1、横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即一个人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人”(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P=OC/IC。其中,OP表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 表示自己对个人所作投人的感觉;I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作投人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前者小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人或减少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人或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少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二是前者大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2、纵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人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P=OH/IH。其中,OH表示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IH表示自己对个人过去投人的感觉。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也不会感觉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多做些工作。调查和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 二、公平理论在薪酬设计中的应用 据调查,不公平的感觉是被提到的最频繁的引起工作不满意的根源,因而公平理论在企业的薪酬设计中更加突显其重要性。 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会有三种:一种是当该比率小于别人的比率时,极易导致职工对组织或管理人员的不满;二是当该比率等于别人的比率时,职工感到组织的公平,会得到强有力的激励;三是当该比率大于别人的比率时,个人可能会满足一会,但一段时间后,由于满足于侥幸的心理,工作又恢复原样。 将公平理论应用于薪酬制度,可以得到三种公平的表现形式: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和员工个人公平。员工对于企业的不满主要表现为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其中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是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