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酶反应与酶抑制剂之间关联度

酶反应与酶抑制剂之间关联度

酶反应与酶抑制剂之间关联度
酶反应与酶抑制剂之间关联度

酶反应与酶抑制剂关系

2.1 酶反应

酶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象细菌这样简单的生物,细胞内大约有3000种酶,分别催化3000种不同化学变化。

在生命活动中,有时在瞬间要消耗巨大能量。动物在原野奔腾追逐,禽鸟在高空展翅翱翔,伴随着肌肉迅速收缩,需要代谢反应迅速进行,将储存的能量高速释放,酶在这里起提高反应速率的催化作用。如果没有酶的帮助,我们一次进餐得化上50年的时间才能消化完毕,而在酶的帮助下,要不了几个小时,肚子又饿了。糖或脂肪氧化会产生能量,把糖或脂肪放在空气里燃烧,氧化作用很快完成,热量一下释放出来。这样的反应如果在体内进行,放热产生高温,会损伤机体。因此,在生命活动中,氧化作用必须缓慢进行,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能量;同时热量必须温和地放出,以便长期保持一定的体温。所以代谢分解必须和燃烧有所不同,代谢分解每步反应由不同的酶催化。我们摄取食物后消化,由一系列酶催化分解,酶由体内各个部分分泌。唾液和胰腺分泌淀粉酶,化解淀粉;胃分泌蛋白酶;肠分泌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水解蛋白质。肠还释放脂酶,。,于是食物从大分子分级分解成小分子。当食物变成单糖,氨基酸,脂酸后,便在肠壁吸收,渗入到血流,运输到各种组织。

当食物代谢分解释放的能量有盈余时,酶的催化作用又促使产生一些化学物质,把能量暂时储存起来,而当需用时,又可迅速释出。例如三磷酸腺苷(ATP )即为能量储存物质,分子内有3个磷酸基,在分解而裂去一个磷酸基时,可释出33千焦能量,变为二磷酸腺苷(ADP )。同样,二磷酸腺苷再水解,脱去一个磷酸基,变成单磷酸腺苷,又可释出33千焦能量,但单磷酸腺苷再水解脱去最后一个磷酸基时,只释出12.5千焦能量。

2.2 青霉素

许多药物的作用机理,在于抑制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干扰生命活动。这种药物的结构,可能与酶反应的底物的结构相似。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抑制细菌作用,是由于干扰细菌合成细胞壁。细菌依赖着细胞壁保护其细胞,细胞壁由一些多糖链和多肽链交织而成。在交织构成过程中,一条包括由D -丙氨酰-D -丙氨酸二肽的链加到一条有几个甘氨酸组成的肽链上,这加成反应由转肽酶与羧肽酶所催化。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构象和D -丙氨酰-D -丙氨酸的构象十分相象,因之青霉素正好适应D -丙氨酰-D -丙氨酸在酶上的作用部位。而药物与酶分子作用部位的结合,意味着占有这部位而排斥了丙氨酸二肽的结合,这样就干扰了肽链的交织,从而阻止了细胞壁的构成,于是危及细菌的生长。这作用称为代谢拮抗(Biological antagonism ),丙氨酸肽链是代谢物,青霉素是拮抗物。拮抗物( Antaganist )与代谢物(Metabilite )间存在一定构象关系。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半合成类似物中,也存在类似构效关系,只有构象与前述青霉素或D -丙氨酰-D -丙氨酸相似的,才有抑菌作用。

S CH 3

CH 3N CO COOH

CONH R C H 3N H COOH

CO NH 2CH 3 A -P -P -P+H2O P -OH+33Kg

A -P -P+H2O A -P A -P++P -OH P -OH +33Kg H2O

+12.5Kg

A++A -P -P

青霉素类药物 D--丙氨酰丙氨酸

头孢菌素类化合物环内第三位存有双键,该双键如迁移至第二位,便失去抑菌活性,因为双键位置的变异,也同时意味着构象的差别。在头孢菌素类化合物中,羧基占有环上的

假平伏键。在这构象中,酰氨基的氧原子与羧基的碳原子相距较近。在没有抗菌活性的△2

-头孢菌素类化合物中,羧基处于环上的假直立键。在这构象中,酰胺基的氧原子与羧基的碳原子相距较远。前者构象与丙氨酸二肽相近,因此也可在酶上同一受体部位作用,后者的构象就有偏离,就不适应多肽的作用所在,因此不能与酶很稳固结合而产生抑菌作用。

头孢菌素类 △2-头孢菌素类 (有抗菌活性) (无抗菌活性)

2.3 抗艾滋病毒药物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病毒是RNA 病毒,以RNA 为模板,合成DNA ,通过将有关核苷酸制成磷酸酯而成为长链。因为所用原料包括脱氧胸腺嘧啶核苷,将其3位OH 基改为叠氮基成为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 )与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结构相近,都能与逆转录酶结合,但叠氮基不能磷酸化,不能形成DNA 长链。艾滋病患者服用齐多夫定后体重增加,免疫功能改善,免疫T 细胞增加,高剂量组患者体内找不到病毒。齐多夫定虽不能根治艾滋病,但可降低该病死亡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作及严重性。

脱氧胸腺嘧啶核苷 齐多夫定

一些类似的药物也可抑制艾滋病毒繁殖,如Didanosine,DDI 可延缓艾滋病毒进程,延长患者寿命;Zalcitabine(ddC)与齐多夫定合用,可见体内免疫T 细胞增多,dioxolane-T 以O 代替CH 成非糖结构,代谢降解减慢,对艾滋病毒明显抑制;还有stavudine (D4T )

didanosine zalcitabine ddI ddC

S

N R'NH

O

COOH

RCO

S

N R'NH

O

COOH

RCO O O

OH

N

N H CH 3

O CH 2

O

H O

N

N H CH 3

O N N 3

CH 2

O

H O

N

N NH 2

O

HOH 2C

N

NH

N N

O

HOCH 2

O

stavudine dioxolane-T dtT

艾滋病毒RNA 的外衣是蛋白质。病毒蛋白由大分子的前体蛋白水解而成,水解的断裂点是苯丙氨酸与脯氨酸间的肽键和酪氨酸与脯氨酸间的酰胺键。

模仿蛋白质的片断结构,带有苯丙氨酰脯氨酸的结构改造的化合物成为 indinavir,nelfinavir,ritonavir,raquinavir 是艾滋病毒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应用后迅速降低病毒浓度。

2.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肾脏分泌有一种酶称肾素(Rennin ),又称肾高血压蛋白酶,产生后分泌至血循环中,使血浆中一种球蛋白分解,产生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这种蛋白称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 ),来自肝脏。裂去羧端的肽段后,生成10个氨基酸组成的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又经在肺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的催化作用,再裂去羧端的两个氨基酸,成为八肽的血管紧张素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合成一个系统,对维持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醛固酮调节电解质的平衡与血压的上下,由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分泌。血管紧张素Ⅱ又通过收缩小动脉以升高血压,从而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当体内钠离子浓度下降时,肾素与血管紧张素水平就升高;当钠离子过量时其水平又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保证体内一定的钠离子浓度。如果体内调节失灵,产生过量血管紧张素与醛固酮时,又可导致高血压。

肾素 NH2-天冬-精-缬-酪-异亮-组-脯-苯丙-组-亮―|―缬-异亮-组…… 血管紧张素原 转化酶 NH2-天冬-精-缬-酪-异亮-组-脯-苯丙-|-组-亮―COOH

血管紧张素Ⅰ NH2-天冬-精-缬-酪-异亮-组-脯-苯丙-COOH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是强效的升高血压物。血管紧张素Ⅰ本身没有升高血压作用。如果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从而限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自应有降低血压作用。1965年,Ferrira 等发现拉丁美洲所产毒蛇毒汁中提取的物质可阻止狗产生实验性肾型高血压,其有效成分是一组由9-1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对血压的效应正是由于抑制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这组多肽相互间有着结构上的相似性,其中替普罗肽(teprotide,SQ20881)的氨基酸顺序为:

CH 2

CH NH 2

CO

N

HOOC

CH 2

O

H CH NH 2

CO

N

O

N

O NH C

H 3O

HOH 2C

O

O

N

O NH

C

H 3O

HOH 2C

NH 2-焦谷-色-脯-精-脯-谷胺-异亮―脯-脯-COOH

它对好几种动物模型都有降压作用。

当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结构尚未阐明,但知其为一种羧肽酶,与胰羧肽酶相似,1973年早就发现D -苄基丁二酸是羧肽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是二肽羧肽酶,其催化作用水解裂去2个氨基酸。酶上的阳离子部位与酶中心的锌离子间距离比羧肽酶A 的相应距离多一个氨基酸残基。鉴于脯氨酸对替普罗肽所起的作用,便合成了2-D -甲基丁二酰脯氨酸(S Q 13,297)与2-D -甲基戊二酰脯氨酸,实验结果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用远比D -苄基丁二酸强。在其分子中,羧基是与酶系统的锌离子作用的基团,将其换为氨基、酰氨基、胍基等,作用并不增强,但如换为巯基,可生成难以解离的硫醇锌盐,与酶的结合更为牢固,抑制作用更强,称卡托普利(Captopril,SQ14,225),又称巯甲丙脯酸。

SQ 13,297

卡托普利分子中的巯基,易与体内一些蛋白作用,从而产生皮疹等副作用。因而在卡托普利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伊那普利(enalapril ),赖诺普利(lisinopril )等新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作为心血管系统药物。

HOOC

CH 2

CH

CH 2C 6H 5

COOH

S H CH 2

CO

N

COOH

CH 3卡托普利

HOOC

CH 2

CH

CO

N

CH 3

2.5酶蛋白的结构与作用

酶是生命作用的重要催化剂,主要由蛋白质组成。有的酶还要其它物质配合才能发挥其功能,如有的酶须有金属离子,有的酶须有辅酶。辅酶只是松弛地结合在酶上,但有的辅酶必须破坏化学键才能除去,称为补基(Prothetic group )。酶有活性中心。在带有金属离子的酶内,金属离子往往处在活性中心,例如单胺氧化酶有铜离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有锌离子。底物与活性中心的结合,便是经酶的催化而进行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的生化反应。抑制剂也能与活性中心结合,但不能进行类似的生化反应,却因占有了活性中心,从而阻断了酶的催化功能。

组成酶蛋白的各种氨基酸带有不同官能团,成为蛋白螺旋的各种侧链,其中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天冬氨酸等带有极性基团,因而有亲

水性。有些是碱性基团,电离可生成阳离子(-N +

H 3),有些是酸性基团,电离可生成阴离

子(COO -

),有些氨基酸带有甲基,异丙基等烃基,是亲脂而疏水的基团。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带有苯基或杂环芳香体系,这些都是Л电子体系的平面结构。酶的活性中心,可能正是氨基酸所带的官能团。这些基团与药物分子的相应基团由于相互作用而结合,乃产生药理效应。

2.6酶催化反应的化学过程

酶催化的代谢反应的特色为迅速完成,催化反应的过程主要是质子或电子的转移。在反应中止时,酶又恢复了原来的化学结构,以下两个实例说明酶反应的原理。

核糖核酸的功能为将核糖核酸的磷酸酯键水解,反应历程与用稀的氢氧化钠水解核糖核酸相似。

NH CO

N

COOH

CH

H 2C

H 2C

C 6H 5

(CH 2)4NH 2

N

CO C NH

C 6H 5CH 2CH 2C

COOC 2H 5H

CH 3

H

COOH 伊那普利

赖诺普利

酶催化反应与Na OH 液不同之处在于酶的活性中心的质子接受体A 与质子给予体HB 的两个部位同时配合作用。经第一步反应后A 转变为HA ,乃改以质子给予体形式作用;HB 成为B ,乃以质子接受体形式作用,再进行第二步反应。这时A ,B 又恢复原形,又可循环往复反应不止。正因为A ,B 同时配合,催化的效率远胜于Na OH 单靠OH ,因而可以快速进行。

在核糖核酸酶的第12位组氨酸有碱性咪唑基,119位组氨酸有酸性咪唑基

N

H N N

H

NH

++

-H

O

OH

Base H O

P 2

O

H O

O C

H 2O OH

Base H O

O O

O Base H

O 2

P O H O O

OH

Base H O 2

O H O 第一步

OH

第二步

O

OH O P 2

OH

O

H O

O

OH

:-

O

O P 2

O

H Base O O

:H :A---- HB--酶

O

O

P 2

O

H Base O

O

O

HB--酶

--------O

O 2

H

Base O P O O O :A--酶

OH

O

O 2

H

Base O O :H---- :A--酶

O

O P 2

O H OH OH

O O

:A-- HB--酶

-:B…

B…

碱性咪唑 酸性咪唑

第41位的赖氨酸的铵离子也可能参与催化反应

第二个例子是磺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催化,转化反应为氨基乙酰化

催化酶的第58位是组氨酸,102位为天冬氨酸,195为丝氨酸,这三个氨基酸的咪唑基、羧基、羟基分别参与反应。通过电子转移,先将醋酸的乙酰基暂先转移到丝氨酸的羟基,然后磺胺结合到咪唑基,再与乙酰基作用,这时酶上的基团又恢复原状。

NH 2

COOH N

H 2SO 2NH 2

N H 2N

H 2SO 2NHCOCH 3

+

H2O

CH3COOH

N

N

His

H

CO Asp H 3

N

N His

H

O

CO Asp H H

O CO Ser CH 3

SO 2NH 2

N

H 2Asp H

N

H

SO 2N

H 2CO CH 3

N

N

His

H O

CO Asp H

O Ser

N H 2SO 2

NH CO 3

O

(57)

(102)(195)

H2O

药酶上的羧基,羟基,咪唑基,可说是酶的活性中心。

对所催化的反应来说,酶蛋白的氨基酸所带官能团,分别起着不同作用:

(!)如第一例的A 与B ,或第二例的羧基,羟基,咪唑基,实际参与了

催化反应,可说是酶的活性中心。

(2)另有一些基团,本身虽未参与反应,却将底物(如前例的核糖核酸

或磺胺)结合在活性部位附近,以利反应

(3)还有一些基团并不与底物结合,但相互作用保持了酶蛋白的构象,

使活性构象有一定空间排列,对酶的作用也是必要的。 (4)酶蛋白的另一些基团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2.7 药物与酶的结合力

药物如抑制酶的作用,必须能与酶牢固地结合.结合通过两者的一些原子或基团产生结合力.

(1)共价键 多数药物与酶(以及下节所说的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当细胞外液的药物浓度降低时,结合所成的复合物又复解离.仅少数药物如烷化剂、酰化剂等,可与受体产生共价键结合,例如甲氮芥(Mechlorethamine)可与活性氢(如SH ,NH)进行烷化反应。

青霉素可将细菌细胞壁上的组分酰化,一些砷化合物或汞化合物可与蛋白上的巯基生成硫醇盐。

(2)离子键 药物分子内的羧基或磺酰基在生理酸碱度中可电离为阴离子,与酶分子的阳离子产生静电结合。药物分子的脂肪胺可与蛋白质的羧基或核酸的磷酸基作用,因此大量的天然药物(如生物碱)与合成药物是胺化合物。 (3)氢键 药物与酶分子中所带的羰基,酯基,酰胺基,醚基,酯基,羟基等可形成氢键,成氢键后体系的能量降低。不过,这些基团在体液中与水分子也可形成氢键,药物与酶结合时,也同时解离与水分子的氢键,就部分抵销了与酶生成氢键所降低的能量。

(4)范德华引力 范德华引力是较弱的力,但若干基团间产生的引力加在一起,也可积小成大。此外,药物的非极性部分与酶的非极性部分靠近时,将其水分子挤出,也可降低体系的能量,使复合物更趋稳定,这种作用称疏水性结合。

(5)电荷转移 共轭体系的电子易于流动,当药物与受体上的苯基、杂环基、羰基等共轭基团并行时,电子产生流动,生成电荷转移复合物。

一些药物与酶的作用方式,举例如下:

二氢叶酸还原酶催化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

CH 3

N

CH 2CH 2Cl CH 2CH 2Cl

CH 3

N

C H 2

CH 2CH 2CH 2Cl +CH 3

N

CH 2CH 2Cl CH 2CH 2R

RH

N N

N H

N H N H 2CH 2NH

OH

CONH

CH

COOH (CH

2)2COOH

四氢叶酸

D+A

D +

+

A

D +

A

四氢叶酸为生成嘌呤及嘧啶的重要物质。甲氨蝶呤是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从而干扰核酸的生成,于是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样还抑制白血病癌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氨基酸顺序已经测定,酶与甲氨蝶呤间结合也经用X 射线衍射阐明。药物的杂环与酶的第6和第7位的两个丙氨酸所成肽链平行,产生电子转移,药物与第2位氨基与酶上113位苏氨酸的羟基产生氢键,第4位氨基与酶上第5位异亮氨酸生成氢键。环上第1位氮原子与酶的27位天冬氨酸羧基相近,可能生成离子键。药物分子侧链氮原子的取代甲基与酶上28位和50位的亮氨酸以及54位和94位异亮氨酸的烃基产生范德华引力。药物分子第1位羧基与酶上57位精氨酸胍基产生离子键,3位羧基与酶上32位赖氨酸和52位精氨酸的碱基相近,也可生成离子键。

若干磺胺药物是碳酸酐酶抑制剂,因而有利尿作用,并可治疗脑积水与青光眼,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是强大的碳酸酐酶抑制剂,该酶催化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X 射线衍射指出,该酶以锌离子为中心,与酶的肽链上93,95,117位的三个组氨酸的咪唑基上的氮生成配位键,锌离子的第4个配位键可以结合一个水分子,该水分子的氢原子又可与酶上197位的丝氨酸的羟基以氢键结合。当甲酰唑胺与酶作用时,磺酰胺上的氮便占有锌离子的第4个配位价,氮上的氢又可与丝氨酸的羟基生成氢键,这样就挤去了水分子,从而抑制了水与CO 2的作用。此外,磺酰胺的硫上氧原子又与邻近的198位丝氨酸的羟基形成氢键,乙酰基上羰基也与酶上91位谷氨酰胺产生氢键,甲基又与酶上129位苯丙氨酸的苯基以范德华力相吸引。硫氧杂环是平面基团,正插在酶上亲水部位与疏水部位之间。

CH

COOH

(CH 2)2COOH

甲氨蝶呤

N N N

N N CH 3

CONH

NH 2

2

H

H N

N

N

N N

N

Zn

O H

H

H

N S

O

H S N

N

N H CH 3

O

(197〕

O

O

OH

H

NH

CO

谷酰胺(91)

95组

93组

119组苯丙(129)

丝丝(198)

HCO 3

+ H +

-CO 2+H 2O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 【检验目的】 定性测定人血清(浆)中的HCV抗体,用于临床术前的初筛查检测。 【实验原理】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玻璃纤维素膜上预包被金标鼠抗人IgG抗体(anti-IgG Ab),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和对照线处分别包被丙肝混合抗原(Core、NS3、NS4、NS5)和人IgG抗体。检测阳性样本时,血清样本中HCV-Ab与胶体金标记鼠抗人IgG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时与预包被的抗原结合形成“Atenti-IgG Ab-HCV Ab-HCV Ag”夹心物而凝聚显色游离金标鼠抗人IgG 抗体则在对照线处与人IgG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15分钟内观察结果即可。 【样本要求】 1、采集静脉血样本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并避免样品溶血。 2、如果血清和血浆样品收集后 7天内检测,样品须放在0-4C保存;大于7天必须-20C—下冷冻保存。 3、常规抗凝剂不影响实验结果。 4、溶血、粘稠及高指标本不适于本试剂。含特殊物质的标本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稳定, 在检测前须清除。 5、在标本中加0.1%NaN3不影响实验结果。 【试验方法】 测试条: 1、将待测标本从储存条件下取出,平衡至室温并编号。 2、将胶体金试纸条从包装盒中取出,打开铝箔包装袋,平置于台面上。 3、用塑料滴管加1滴(10卩)样本血清或血浆,加到试纸条指示箭头下端的加样处。 4、随即滴加2滴样本稀释液(约100^)1。 5、加样后,阳性标本可在1~15分钟内检出,建议15分钟后在最终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测试卡: 1、将待测标本从储存条件下取出,平衡至室温并编号。 2、将胶体金测试卡从包装盒中取出,打开铝箔包装袋,平置于台面上。 3、用塑料滴管加1滴样本血清或血浆,加到测试卡上的 S孔。 4、随即滴加2滴(约100 ^)1样本稀释液到测试卡上的 D孔。 5、加样后,阳性标本可在1~15分钟内检出,建议15分钟后在最终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结果判断】 阳性:试纸条/试卡在检测区和对照区位置出现两条紫红色条带。 阴性:试纸条/试卡只在对照线位置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 失效:对照区(C)未出现紫红色条带,表明不正确的操作过程或试剂盒已变质 损坏。在此情况下,应再次仔细阅读说明书,并用新的试纸条/试卡重新测试。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大量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仅仅是单纯降压,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为此,2015 年ACC/AHA/ASH 发表联合声明:对于合并有冠心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ACS、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ACEI作为一线首选药物。 虽然ACEI在冠心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应用仍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改善临床应用情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强调,冠心病患者应用ACEI应遵循3R原则,即:Right time (早期、全程和足量);Right patient(所有冠心病患者只要可以耐受,ACEI均应使用);Right drug(选择安全、依从性好的ACEI药物)。 ACEI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推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建议: ●STEMI发病24h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早期应用ACEI。

●除非不能耐受,所有NSTE-ACS患者均应接受ACEI治疗。 临床应用注意点: (1)早期:AMI早期口服ACEI可降低死亡率,ACEI应在发病24h 内开始应用。 (2)长期:所有AMI后的患者都需要长期使用ACEI。AMI早期因各种原因未使用ACEI的患者,应该尽早并长期使用。 (3)获益:合并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或前壁大面积心肌梗死等高危患者获益更大。 给药方法和剂量: ACEI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早期干预方案通常在24~48h内用到足量。如卡托普利的用法为首剂6.25mg,能耐受者2h 后给12.5mg,10~12h后25mg,然后增至50mg bid;福辛普利初始剂量为5mg,24h后重复1次,如收缩压仍>100mmHg且无低血压表现,逐步倍增至20mg qd的目标剂量。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说明书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说明书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包装规格】 条型单人份:50人份/盒;板型单人份:40人份/盒。 【预期用途】 本产品用于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样本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很小的.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是主要引起非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据文献报道,90%以上非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和25%以上急性散发性肝炎均为HCV感染所致,且35-50%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发展为慢性肝炎,与肝癌的发生相关。HCV主要传播通过血源传播,此外还可以其他方式如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 【检验原理】 本试剂采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原理及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分析技术,试剂含有被预先固定于膜上检测区(T)的包被用HCV重组抗原。 检测时,样本滴入试剂加样处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标记用HCV重组抗原反应。然后,混合物再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标记用HCV重组抗原金标粒子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样本中的HCV重组抗体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包被用HCV重组抗原结合,在检测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包被用HCV重组抗原-HCV抗体-标记用HCV重组抗原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是阴性,则检测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CV抗体是否存在于样本血样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样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内控标准。 【主要组成成分】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包被用HCV重组抗原,标记用HCV重组抗原。羊抗鼠IgG,硝酸纤维素膜,玻璃纤维; 缓冲液:成份为氯化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25ul吸管 检测记录表 各组份的包装数量如下: 说明:不同批号试剂中各组份不能够互换使用,以免产生错误结果。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2020年版) 一、概述 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 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 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 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 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

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部分由质粒介导,常呈持续高水平表达。其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水解能力强,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水解能力弱。该酶主要存在于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普鲁菲登菌属、黏质沙雷菌属和摩根菌属等细菌,非发酵菌中主要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可分为CMY-2组、CMY-1组、MIR-1/ACT-1组、DHA-1组和ACC-1组等。 3、碳青霉烯酶是指能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一大类β-内酰胺酶,分别属于Ambler分子分类中的A类、B类和D类酶。A类、D类为丝氨酸酶,B类为金属酶,以锌离子为活性中心。A类碳青霉烯酶可由染色体介导,也可由质粒介导。前者包括SME、NMC和IMI酶等,后者包括KPC和GES酶等。KPC酶是近年来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内的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主要机制,我国最常见的是KPC-2,其对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水解能力相对较弱。

a-糖苷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a-糖苷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吴捷 思考 经DECODA研究,哪种血糖与心血管危险关系更为密切?与英美人群相比,我国人群的饮食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常用口服降糖药(拜糖平)经尿液排出比例约为多少?叙述关于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a-糖苷酶抑制剂的基本情况 导读:a-糖苷酶抑制剂能够降低餐后血糖大约是20%-50%,同时也可以使空腹的血糖下降约10%,另外,这个有研究认为对309例糖尿病患者的服用阿卡波糖三年,除了降低血糖以外还能够明显的下降胰高血糖素样即GOP-1的水平。 a-糖苷酶抑制剂它主要包括阿卡波糖(Acarbose)拜唐苹、伏格列波糖(倍欣)。1.阿卡波糖是1990年由德国拜尔制药公司开发上市,它的作用是对肠道内的蔗糖酶,麦芽糖酶,无精酶和葡萄糖淀粉酶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药动学性质,毒性低,因此,被许多国家广泛的推荐为二弦糖尿病治疗的一个主要的药物.2.背兴1994年上市的因其所用的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疗效突出,目前也已经在多个国家被广泛使用. a-糖苷酶抑制剂的结构特点 主要是由环己糖醇和氨基糖组成的一个假双糖结构,它是抑制a-糖苷酶活性中心所必须的一个部分,在假双糖结构的两侧或者一侧连接有不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有研究发现这个化合物中连接葡萄糖分子数目与其对应的a-糖苷酶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强度有关。 a-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a-糖苷酶它主要是抑制a-葡萄糖苷酶,a-葡萄糖苷酶能够将小分子的复合物分解为单糖后方能够吸收,因此a-糖苷酶抑制剂它能够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减少餐后高血糖对β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少餐后的胰岛素的一个分泌。 食物中的绝大部分碳水化合物为复合糖,包括分子量小的低聚糖(寡糖)以及分子量较大的多糖。复合糖必须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处被a-糖苷酶作用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淀粉,必须经过a-糖苷酶作用分解。 如上图所示:阿卡波糖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a-糖苷酶的结合阻碍多醣,低聚糖和双醣的水解,使单糖进入小肠吸收血液减少,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水平,那么食物中如果含淀粉多的时候,阿卡波糖的降糖效果会更加明显。 a-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1、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2、抑制α葡萄糖苷酶,此酶将小分子复合糖分解为单糖(主要为葡萄糖) 后,方能吸收; 3、降低餐后高血糖; 4、减轻餐后高血糖对β细胞的刺激作用 a-糖苷酶抑制剂适应证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 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 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IA:酶免疫检测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超:腹部超声显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 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3.2血清抗-HCV阳性。 3.3.3血清HCV RNA阳性。 3.4组织病理学检查 3.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一、概述 革兰阴性菌是我国细菌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近年来,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最重要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大部分β-内酰胺酶,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在临床抗感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临床治疗多种耐药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医师对该类合剂的特点了解不够,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较突出。为规范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临床应用,延缓其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特制定本共识。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和碳青霉烯酶等;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和金属酶。目前引用较多的是基于上述2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见表1。 表1:β-内酰胺酶的分类和3种主要酶抑制剂的作用 功能分类分 子 分 型 主要底物 可被抑制 代表性酶 克 拉 维 酸 舒 巴 坦 他 唑 巴 坦 1 C 头孢菌素类- - - AmpC,ACT-1,CMY-2,FOX-1,MIR-1 2a A 青霉素类+ + + 青霉素酶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 该上阐述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通过对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的分析,提出丙型肝炎的发病特点、预防、治疗现状的分析。提出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高的复制率和变异率,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合理用药治疗丙型肝炎感染者,控制传染源,在对流行病学趋势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可控制丙型肝炎的发病和流行。 标签:丙肝;丙肝病毒;防治;策略 Hepatitis c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Research SUN Bo The Health Bureau Health Authority of Mudanjiang C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 Province,157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hepatitis C disease 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treatment status of the analysis,the hepatitis C virus has a high replication and mutation rate,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C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Rational drug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infection,source of infection,based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analysis,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C. [Key words] Hepatitis c;Hepatitis c viru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trategy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HCV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感染很难治愈,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在我国多地发生丙肝疫情的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因此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是全世界较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丙肝无特效的预防方法,所以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丙肝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1 丙肝病毒及丙肝的危害 1.1 丙肝病毒 1998年成功地从受感染的黑猩猩血克隆出HCV cDNA从而确认其病原体为丙肝病毒。丙肝病原体为丙肝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是一种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可产生自发性变异,有较高的复制率和变异率,在人体内呈准种分布。目前将其分为6个基因型,其基因组差别达到30%,HCV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方法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方法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位于小肠的各种α-葡萄糖苷酶,使淀粉类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从而减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的原理是:对-硝基苯酚-α-D-葡萄糖苷(pNPG)作反应底物;该底物是无色的。经α-葡萄糖苷酶水解后可以释放出对-硝基苯酚(pNP),pNP在碱性条件下是黄色的,因此可以通过测定410nm处的吸光度反应出pNP的浓度(吸光度与pNP浓度成正比关系)。吸光度越小,说明pNP的浓度越小,即酶被抑制的程度越大。 设不加样品时,测得的吸光度为c0, 加样品后测的吸光度为c1. 那么酶的抑制率可通过1-c1/c0计算出来。 一实验试剂: α-Glucosidase(α-葡萄糖苷酶)、4Nitrphtnylα-D-glucopyranoside(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Acarbose(阿卡波糖) 均购自Sigma公司,无水Na2CO3、Na2HPO4、KH2PO4等, 均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苦瓜提取物。 二实验器材: Bio Tek酶标仪、电子天平、Eppendorf的移液器、pH计、酶标板、恒温水浴器 三实验方法: (一) 试剂配制 (1)pH值6.8的0.1 mol/L磷酸缓冲液 分别配制0.1 mol/L Na2HPO4和KH2PO4(13.6 g配成1L),用这两种溶液混匀互调pH 值至6.8即得0.1 mol/L磷酸缓冲液 (2)用pH值6.8的0.1 mol/L磷酸缓冲液配制0.26 U/mlα-Glucosidase (3)底物(PNPG)用pH值6.8的0.1 mol/L磷酸缓冲液配制成浓度为5 mmol/L (1.505mg/ml) (4)反应终止液:0.2 mol/L Na2CO3。 (5)阳性药的配制:精密称取阿波卡糖样品,以磷酸缓冲液为溶剂溶解,配成10 mg/ml 的浓度。 (二) 实验方法 1. 各浓度药液按每孔50 μL加入酶标板,每浓度设三复孔。另设一药物对照孔、空白反应孔及空白对照孔。然后向药物反应孔和空白反应孔加入50 μL 0.26 U/mL的 -葡萄糖苷酶,其他组加50 μL 磷酸缓冲液,经此步骤后,各孔的组成为: 药物反应孔:50 μL药液+ 50 μL酶 药物对照孔:50 μL药液+ 50 μL磷酸缓冲液 空白反应孔:50 μL磷酸缓冲液+ 50 μL酶 空白对照孔:50 μL磷酸缓冲液+ 50 μL磷酸缓冲液 上述反应体系在微型振荡器上震荡30秒,置于恒温37 o C水浴中孵育10min。

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我国颁布实施《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度和2004年度传染病疫情信息显示,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一直位列所有传染病之首,而丙肝发病率在病毒性肝炎中又有明显的上升之势。即使是依据1992年至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丙肝感染者约3800多万人。 我国早已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作为一种被宣传多年的疾病和常规体检项目,为人们所熟知,乙肝疫苗已经广泛被普及,成为对付乙肝的有利的武器,然而,同样拥有极大杀伤力的丙肝则一直得以“偏安一隅”。 相对于乙肝来说,丙肝隐藏得更深,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才被发现,它与乙肝病毒一样,主要经血液传播,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传播方式:血液或血制品感染;共用针头、注射器械感染;一些特殊的器械感染如透析;其它尚未被证实的因素,如长期密切接触感染(追查患者家属,发现家庭有聚集感染现象)已经引起重视。 丙肝的危害在于,HCV感染后HCV RNA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成为慢性感染,慢性化率为60%~85%。一旦慢性丙型肝炎发生后,HCV RNA滴度开始稳定,感染6~12个月后自发痊愈的病例很少见。除非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后果是进展为肝纤维化,并发展成为肝硬化、终末期肝病。来自6个国家的11项研究表明,感染HCV 7年至5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0.3%~55.0%,肝癌发生率为0~23%,平均感染2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约为10%~15%,中年因接受输血感染者约为20%~30%。 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的资料表明,感染10年和20年以上的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9.20%和15.29%。 因此,丙肝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危害,在目前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对病毒进行早期预防就显得相当重要。然而,大众对于丙肝认知的欠缺、患者缺乏明显的丙肝感染症状、在高危人群中早期发现丙肝患者的机制的缺乏,都形成了丙肝防治的巨大障碍。 3月26日,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组织中国著名传染病学、肝病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在北京召开发布会,颁布《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开始实施,目前,《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预期发布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机关刊物——《中华肝脏病杂志》。 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指南,它的问世将会给丙肝防治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中华肝脏病杂志》第四期,全文刊发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现节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必须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不应将本指南看作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防治方法会不断出现,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一、丙型肝炎的病原学 (一)HCV特点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1a、2b、3c等)。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 (二)HCV基因组结构特点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码框(ORF),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NS5B蛋白是RNA 依赖的RNA聚合酶,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 (三)HCV灭活方法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5min或60℃10h、高压蒸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

a-糖苷酶抑制剂

种类 天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glucosidase inhibitor)主要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目前已上市并在临床上应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降糖药主要有:拜唐苹(阿卡波糖),每片50毫克(德国拜耳);卡博平(阿卡波糖),每片50毫克(中美华东);倍欣(伏格列波糖),每片0.2毫克(天津武田);奥恬苹(米格列醇,miglitol),每片50毫克(四川维奥)。其中拜唐苹及卡博平为医保药物,倍欣与奥恬苹尚未进入医保目录。 拜唐苹:(阿卡波糖),Acarbose 特点:由白色放线菌属菌株发酵而成,为德国拜耳公司出品,仅有微量原形或分解产物为人体吸收,绝大部分经肠道排出。 规格:50毫克/片 剂量:150~300毫克/日 副作用:消化道反应:肠鸣,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偶有腹泻,一般两周后可缓解,必要是可减量。 倍欣:(伏格列波糖),V oglibose 特点:由日本武田药品有限公司生产,通过抑制α- 葡萄糖苷酶,延缓双糖(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水解为双糖)在α- 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为单糖,延缓葡萄糖与果糖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规格:0.2毫克/片 剂量:0.6毫克/日 副作用:同拜糖平。 编辑本段 作用机制 食物中的淀粉(多糖)经口腔唾液、胰淀粉酶消化成含少数葡萄糖分子的低聚糖(或称寡糖)以及双糖与三糖,进入小肠经α- 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为单个葡萄糖,为小肠吸收。在生理的状态下,小肠上,中、下三段均存在α- 葡萄糖苷酶,在服用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后上段可被抑制, 而糖的吸收仅在中、下段,故吸收面积减少,吸收时间后延,从而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有益, 在长期使用后亦可降低空腹血糖, 估计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编辑本段 作用特点 (1)抑制小肠上皮细胞表面的α-糖苷酶。药物与酶的结合时间大约是4~6小时,此后酶的活性可恢复。 (2)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3)一般不引起营养吸收障碍。 (4)几乎没有对肝肾的副作用和蓄积作用。 (5)主要降低餐后血糖。 编辑本段 临床药效 (1)可显著降低糖耐量受损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餐后血糖升高是糖耐量受损(IGT)

糖苷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

糖苷酶及其抑制剂的研 究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糖苷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 摘要:糖苷酶是生命体正常运转的关键性酶,糖苷酶抑制剂 可抑制糖苷酶的活性,阻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因此对一些 糖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等有临床应用价值。本 文研究了糖苷酶中的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以及蔗 糖酶的抑制剂。重点研究了β-半乳糖苷酶的分子结构和活性 基团,并从结构出发筛选其抑制剂,发现此酶的抑制剂种类 较少且抑制活性较低。本实验采用混合交叉筛选法筛选了多 种金属离子和氨基酸对β-半乳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同时也筛 选了天然产物和合成化合物。 关键词: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抑制剂的筛选混合交叉法 1、前言 糖苷酶和糖基转移酶不仅参与了体内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而且是糖脂、糖蛋白生物合成中寡糖链的修剪酶,它对糖蛋白中寡糖链的形成极为重要;糖链的组成与结构是糖蛋白特异生物功能的识别

部位,因此糖苷酶活性对糖蛋白生物合成有关键作用,而后者又涉 及到免疫反应、神经细胞的分化、肿瘤的转移以及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因此, 糖苷酶不仅是生命体正常运转的关键性酶,同时又是许多疾病的相关酶. 与病毒感染、癌症及一系列新陈代谢紊乱性疾病如 糖尿病、肥胖病有关。由于糖苷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糖苷酶抑制 剂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糖苷酶抑制剂即是可抑制糖苷酶的活性,阻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抑制淀粉、麦芽糖、蔗糖转变成单糖;影响糖脂、糖蛋白生物合成中寡糖链的修剪;所以糖苷酶抑制剂不但对一些糖代谢紊乱性 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等有临床应用价值[1] ,而且可作为抗AIDS病毒[2]、抗鼠白血病毒[3]的潜在治疗试剂。 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糖苷酶中的β-半乳糖苷酶 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又称β-D-半乳糖苷水解酶,(β-D-galactosid- -e galacto-hydrolase ,EC.3.2.1.23),商品名为乳糖酶(Lactase),它广泛存在于豆类及其他各种动植物体内和微生物中。它能够催化β-半乳糖苷化合物中的β-半乳糖苷键发生水解,还具有转半乳糖苷的作用。由于它具有糖苷键结构特 异性,可作为乳糖降解和双糖合成催化剂[4,5],并有水解生物体内储存的多糖和半乳糖残基.引起血型转化等生理功能[6,7]而受到人们广 泛关注,成为生物化学和酶催化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 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50nm,有一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链长月。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ORF,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如图所示) 在HCV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UTR),由341个核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的所有HCV基因型。3’端UTR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居中部分为一个多聚U区域(poly U),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RNA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X-tail。通过定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RNA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RNA病毒有效复制同样重要。5’端和3’端UTR之间是一个ORF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E1区→NS1/E2区→NS2区→NS3区→NS4a区→NS4b区→NS5a区→NS5b区。其中NS5b区域在不同型HCV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HCV分型依据。 二、分类 急性丙型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

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临床常用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三者的降糖作用并无明显差别。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降低餐后高血糖,如果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热能占50%以上,则降糖效果更为明显。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作用温和,单独使用不会导致低血糖,无药物继发性失效的现象。单药治疗可降低空腹血糖1.4~1.7毫摩尔/升、餐后血糖2.2~2.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0.7%~1.0%。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优势 α-糖苷酶在食物的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食物必须与这种酶结合才能被消化吸收而使血糖升高。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部位在小肠上段,它通过可逆性地抑制肠系膜刷状缘的α-糖苷酶,延缓α-糖苷酶将多糖(如淀粉、寡糖等)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阿卡波糖主要抑制α-淀粉酶,作用于大分子多糖的消化过程;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选择性地抑制双糖水解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使双糖分解为单糖的过程受阻。由于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α-糖苷酶抑制剂与α-糖苷酶结合数小时后又自行解离),所以碳水化合物向葡萄糖的转化仅仅是推迟,而不是完全阻断。α-糖苷酶抑制剂对空腹血糖无直接作用,但可通过延缓肠道内糖的消化和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葡萄糖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使患者的空腹血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α-糖苷酶抑制剂的适应证 (1)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适用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及老年人。对于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的患者,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2)该药能降低糖耐量低减患者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故可用于对糖耐量低减患者的干预治疗;(3)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磺脲类或双胍类降糖药效果不佳,尤其是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以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4)用于单纯饮食治疗血糖得不到满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者更为适宜;(5)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作为胰岛素的辅助治疗药物,但不能单独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控制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剂的禁忌证 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明显减退(血肌酐大于177微摩尔/升)者不宜用;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18岁以下的患者禁用;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的慢性肠功能紊乱者、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器质性病变者(如疝气、肠梗阻等)禁用;缺铁性贫血及有严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者不宜用。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特点 (1)α-糖苷酶抑制剂几乎不被肠道吸收入血,对肝、肾功能影响甚微,几乎没有全身副作用。 (2)α-糖苷酶抑制剂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只是延缓而不是完全阻断,最终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总量不会减少,因此不会导致热量丢失;该药不抑制蛋白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专家共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n生成、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及抑制缓激肤降解、增强缓激肚效应,而广泛应用于肾脏病治疗。为了更合理、安全地应用这类药物,全国部分肾病专家于2004年4月24日在北京进行了专题研讨,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的专家建议》进行了第2次修订,经充分讨论,会议达成如下共识。 一、适应证 1.降低系统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促进肾损害进展,引起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对肾脏病患者合并的高血压(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及肾实质性高血压)应积极治疗,并力争达标。尿蛋白<1 g/d时,血压应降达130/80 mmHg(平均动脉压97 mmHg );尿蛋白>1 g/d时,血压应降达125/75 mmHg(平均动脉压92 mmHg ),其中收缩压治疗达标尤其重要。此时,ACEI(或血管紧张素11受体拮抗剂,ARB)应为首选降压药。 2.减少尿蛋白排泄:蛋白尿、尤其大量蛋白尿有不少危害,并能促进肾损害进展,应积极治疗。ACEI能通过多种机制如改善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及改善肾小球滤过膜选择通透性而减少尿蛋白排泄。蛋白尿较重时ACEI降尿蛋白效果往往更显著,应尽量将尿蛋白减少至正常或最低水平。 3.延缓肾损害进展:ACEI除能通过上述作用保护肾脏外,还能通过减少肾脏细胞外基质蓄积(减少产生,促进降解),拮抗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而延缓肾损害进展。 ACEI针对上述第2,3适应症发挥的疗效,部分为非血压依赖性效应,因此,这两个适应症对无高血压的肾脏病患者也适用。 糖尿病患者(包括1型及2型)应从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开始即应用ACEI 上述各适应症疗效已被许多临床循证医学试验验证。 二、使用方法 ACEI类药均需从低剂量开始应用,然后逐渐加量至起效,老年人尤应如此,避免降血压过度。 1.降低高血压:若非血压极高需迅速降压,一般宜首选长效ACEI治疗。 为了有效降压,ACEI常需与其它降压药物配伍应用,一般常需3种或更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才能有效控制血压。联合用药常首选用小剂量利尿剂(肌醉清除率>25ml/min时可用唆嗦类利尿药,<25 ml/min时用拌利尿剂,排钠利尿可提高AC降压疗效,但必须小量使用,勿导致脱水)。若降压效果不满意,可再加钙通道阻滞剂(包括双氢毗陡及非双氢毗r}类)、p受体阻断剂或a及p受体阻断剂(心率慢者不用),以及其它种类降压药。血管紧张素n受体拮抗剂也可与ACEI联合应用。 用ACEI降血压时,需限制食盐人量。 2.减少尿蛋白及延缓肾损害进展:为有效减少尿蛋白排泄及延缓肾损害进展,ACEI常需较大剂量(比降血压 所需用量大),或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11受体拮抗剂,且 用药时间要久(常需数年),同时应限制饮食中蛋白质及 盐摄人量。 三、副作用 1.咳嗽:此可能与激肤酶被抑制相关,血中缓激肚、前列腺素及P物质浓度增高引发咳嗽。严重者应停ACEI,改用血管紧张素11受体拮抗剂。 2.血清肌醉增高:用药头两个月血清肌醉( Scr)可轻度上升(升幅<30% ),为正常反应,勿停药;但是,如果用药过程中Sc:上升过高(升幅>30%.-50% ),则为异常反应,提示肾缺血。出现后一情况时应停用ACEI,并努力寻找肾缺血病因设法解除,假若肾缺血能被纠正且Scr恢复正常,则可再用ACEI,否则,不宜再用。

丙型肝炎简介

丙型肝炎(HC)简介 1974年,人们发现输血后肝炎并非由HAV和HBV感染所致,因此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直到1989年美国Chiron公司Choo等率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地将HCV cDNA克隆成功,才使HC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 一、HCV病毒分子结构 HCV为一单股、正链RNA病毒,其链长度为10000个核苷酸。该链可分为正5`末端、3`末端及位于两个末端之间的病毒编码开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 ORF)三部分。 链的5`末端,约有324到241核苷酸组成的区域,有时可形成小的末端发夹样的次级结构,含一个短的直接重复顺序。目前推测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有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3`末端由27-55个核苷酸组成,(不同的分离株,该区的核苷酸长度不一)。 在5`末端与3`末端之间,由9400年核苷酸组成一个大而连续的开读框架。编码3010或3011个氨基酸组成的一个大病毒多肽。从病毒编码框架的上游(5`端)到(3`端),编码不同蛋白质的基因依次为:核衣壳蛋的基因,包膜蛋的基因及非结构蛋的1~5基因。 5`末端里有高度的保守性,其在病毒的复制和保持病毒的性状方面起重要作用。3`末端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可能也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单一的ORF称病毒多蛋白前体(Precursor polyprotein)这一大的病毒蛋白前体,但宿主基因和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酸的一系列酶切修饰,形成不同大小和功能不一的病毒蛋白。这些病毒蛋白目前主要分两大类:(1)结构蛋白,位于5`末端,包括核心蛋白(C)、包膜蛋白(E1、E2/NS1),是参与组成病毒颗粒的蛋白质;(2)非结构蛋白,又称功能蛋白,包括NS2-NS5,是参与病毒复制和具有其他功能的蛋白质。HCV基因存在显著的变异,这一变异导致HCV不同的分离株间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以此将HCV分为若干个亚型。 应用HCV各型特异性CDNA探针,作印迹杂交分析,发现HCV基因型各地区不同。在美国主要为原型(即PT型Prot-otypt)占70%,而K1与K2型较少(10%),在日本K1型占77.7%,K2a占16.5%、K2b占5%,而PT型则甚少见。我国HCV基因型初步分析结果与日本相似,K1型占40.3%,K2a占20.9%,而K2bH占13.43%,K1型较多见,

丙型肝炎怎么治疗

丙型肝炎怎么治疗 文章目录*一、丙型肝炎怎么治疗*二、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三、预防丙肝要注意 丙型肝炎怎么治疗1、丙型肝炎怎么治疗之中西药治疗由于西药虽然治疗之后效果比较快,但长时间服用的话也是会有一定副作用的,因此就需要结合中药来进行治疗,因为中药 不但可以保护肝脏以及恢复期肝功能,而且副作用也是比较小的,因此只有结合中西药治疗,这样在治疗之后才会有好的疗效。 2、丙型肝炎怎么治疗之手术治疗 主要针对的是肝功能比较差的患者,在进行这项治疗的时候应该先对肝功能进行检查,在检查之后先进行内科治疗,等到肝 脏功能改善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再考虑进行手术,这样手术之 后才可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丙型肝炎怎么治疗之联合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就是以彻底清除体内丙肝病毒为主要目的,但想要彻底的清除病毒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是通过这种方 法治疗之后可以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复制,在延缓肝脏损害的同时,对改善生活质量是有不错疗效的。 4、丙型肝炎怎么治疗之饮食治疗 丙肝的治疗需要长时间调养的,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 注意合理饮食,这也是治疗丙肝的一种有效方法,患者可以适当

的食用一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这对于肝脏的修复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要特别注意要适量,因为过高的营养也会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对此患者一定要谨记。 5、丙型肝炎怎么治疗之抗病毒治疗 治疗丙肝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要进行抗病毒的治疗。抗病毒的治疗的方案具体的还是要看患者的病情还有就是患者的体质才能决定的,目前主要的方案有长效干扰素PEG-IFNα联合应用利巴韦林或者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疗法。 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1、饮食注意 患者应选用富有营养、易消化,符合个人饮食习惯的饮食,同时注意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饮食不宜过量,以不导致肥胖为度,忌偏食、暴饮暴食,忌饮酒。 2、休息和运动 发病期,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平卧时肝供血量增加40%~50%,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恢复期可制定动静结合的作息制度,运动以不引起疲劳为度。 3、消毒隔离 被褥、食具、餐具、毛巾等日常用具应专用,并定期消毒,可采用煮沸法、日晒法、擦拭消毒法等方法。 4、注意个人卫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