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妇科学汇总

中医妇科学汇总

中医妇科学汇总
中医妇科学汇总

中医妇科学)肾虚型-当归地黄饮1 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1. )血虚型-大补元煎如常者 2

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3 强度不增加的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假阵缩

)气滞型-乌药汤4 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个逍固)天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三、月经先后无定期(7

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肝郁型-逍遥散1

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2 )肾虚型-固阴煎

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四、月经过多(举保失)

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1 )气虚型-举元煎8.

地榆、茜草+2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血热型-保阴煎小便益母草、茜草、三七3)血瘀型-失笑散+ 月经病五、月经过少血红附归天以上,连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 续两个周期))肾虚型-归肾丸1

2气虚证1. )血虚型-滋血汤

1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证:固阴煎2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2六、经期延长(举两桃). 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阿胶、艾叶、乌贼骨1)气虚型-举元煎

)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2 藘茹丸)肝郁化热证-

丹栀逍遥散3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二、月经后期(景物当大).

七、经间期出血淋两瘀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3 仁、败酱草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气血虚弱型-圣愈汤4 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5 八、崩漏(左右热血苁上固)十一、经行乳房胀痛)脾虚证-固本止崩汤1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1 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麦芽、+2)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鸡内金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十二、经行头痛八面羚珑窍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1 )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3 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3 4--逐瘀止血汤)血瘀证十三、经行感冒九、闭经苁蓉煎人府附1)风寒-荆穗四物汤)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1 )风热-桑菊饮2 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2))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紫河车3

)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十四、经行身痛3 女贞子、制香附白芍、鸡血藤、丹参、血虚-当归补血汤+ 4玉竹)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血瘀-趁痛散)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参固十五、经行泄泻十、痛经(清少下圣益1)脾虚-参苓白术散)气滞血瘀型-膈

下逐瘀汤1.

2)肾虚-健固汤

)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4 草、鱼腥草、薏仁十六、经行浮肿

)湿热下注-止带方5 1)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二、带下过少泽泻益母草)气滞血瘀-八物汤2+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1 河车、麦冬十七、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2)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2)肺肾阴虚-顺经汤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十八、绝经前后诸症

1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2)肾阳虚-右归丸)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3) 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二、妊娠腹痛子、何首乌、龙骨、牡蛎)血虚-当归芍药散1 十九、经断复来安知易萆)气滞-逍遥散2 1)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虚寒-胶艾汤3 2阿胶、龟甲)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黄芩、茯苓、泽泻、)湿热下注-易黄汤3+四、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侧柏、大小蓟

痛者为胎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4)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动不安)保胎+滑石,黄芪、三七)肾虚-寿胎丸1 带下病2)血热-保阴煎一、带下过多五内完知止)气血虚弱-胎元饮3 )脾虚证-完带汤1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4 )肾

阳虚-内补丸2 五、滑胎(堕胎或小产三次)补枝肾育石)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3.

1)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3 菟丝、杜仲、+2)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4)血瘀-生化汤白术

儿枕痛三、产后腹痛瘀3)肾精亏损-育阴汤

)血虚-肠宁汤14)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2)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5

四、产后身痛独黄养身六、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1)脾虚-白术散2)风寒-独活寄生汤)肾虚-真武汤2 )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3 3)气滞-天仙藤散秦艽、熟地4) 肾虚-养荣壮肾汤+ 鲤鱼汤脾虚腹大-七、子满

五、产后恶露不绝生益保七、子淋(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1涩痛等症)

草)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1 )血热-保阴煎2 )心火偏亢-导赤散2+玄参、麦冬3)血瘀-生化汤)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3

六、缺乳产后病)气血虚弱-通乳散1 一、产后血晕)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2 1)血虚气脱-独参汤3)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血瘀气逆-夺命散2 妇科杂病二、产后发热一、癥瘕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1)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

虫丸)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2.

白藓皮2)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23)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外用蛇床子散)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4 五、阴疮二、盆腔炎)热毒-龙胆泻肝汤1 急性盆腔炎托里消毒散2)寒湿-阳和汤/ 1)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六、子宫脱垂2)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金樱、杜仲、续断)气虚-补中益气汤+1 银少下冲慢性盆腔炎黄芪)肾虚-大补元煎+2 丹参、1)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 :妇科方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清经熟地地骨皮、丹芍蒿柏与茯苓。2)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两地汤中用熟地、玄麦胶芍地骨皮。3)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顺经归地与茯苓、芍药荆芥牡丹皮。

4)气虚血瘀-理冲汤寿胎续寄菟丝胶、胎动不安肾虚妙。胎元参归芍草炙、杜仲熟地术陈襄。三、不孕症圣愈四物益参芪、跌仆劳损服后愈。1清热调血用桃红、四物黄连与莪术、)肾虚:

肾气虚证-毓麟珠益以丹皮延胡索、调血清热入香附。启宫芎夏陈茯苓、苍术香附神曲随。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归肾六味去丹泽、菟丝归杞杜仲连。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毓麟八珍鹿霜胶、菟丝杜仲合用妙。

宫外一号桃芍丹、二号三梭莪术加。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中医外科学/)瘀滞胞宫-少腹3膈下逐瘀汤

)1.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

《刘涓子鬼遗四、阴痒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2.(齐德外科疮疡科4 3.)方》水银皮肤病

元朝外科精义之)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1.

46% =王维德外科全生学

截石位,肛门两侧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12.以内,当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cm 以外或内口在齿线处于外口位置对应。4cm 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心得派代表(高锦庭)派的代表(汪洪绪),三度,二度5-10cm 13.脱肛:一度3-5cm疡科心得集10cm以上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5.肾子马口属小肠,阴囊属肝,14.溃后各个阶段。油膏―肿疡期;溃疡期。箍玉茎属肝,(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一、疖病

)热2内治:1)暑热浸淫证―清暑汤加味-6.蛇头疔-指旁;蛇头疔-指尖;蛇肚疔指肚;1.)3-

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托盘疔-整个手掌;足底疔-足底;红丝疔)体4阴虚毒恋―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急性淋巴管炎

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虚毒恋-小-头面;流火-内发丹毒7.-躯干;抱头火丹)21臀部)初期:千捶膏金黄散玉露2.外治:-腿足部;赤游丹毒)溃后:九一丹、太乙膏3成脓:切开排脓女子乳头属肝,贴乳房属肾;8.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三、痈疮疡)火毒凝结证―仙方活命饮加减21.内治:1)热胜肉腐证―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9. )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水泡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减3 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八二丹、溃后:金黄膏2)2.外治:渗液与糜烂很宜。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1)初起:)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金黄膏、红油膏3 宜。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四、有头疽

火毒凝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仙方1)1.117310.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点处;内治:)湿热壅解证-仙方活命饮加12、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2点处;血栓性外痔活命饮加减)气虚毒3好发于肛缘、12、6点处;肛裂好发于43)阴虚火炽证-竹叶黄芪汤减9 点处;肛瘘瘘管外口多于点前面(截滞证-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9、3 石位))溃脓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收口期:白玉膏、9%烧伤面积计算:头、面、颈11.;双上3期:八二丹、金黄膏;

18%=2*9%肢阴外括包后前躯干生肌散5*9%+1%;双下肢包括臀部27%=3*9%.

)气滞热壅证-瓜蒌牛旁汤加减2内治:1)1.五、丹毒

)正虚毒恋证-热毒炽盛证-透脓散加减3 )托里消毒散加减。内治:1.1)风热毒蕴证-普济消毒饮加减2 龙胆泻肝汤或化肝脾湿火证-柴胡清肝汤、二、乳漏斑解毒汤加减3)湿热毒蕴证-萆薢渗湿汤)胎火蕴毒证-犀角地黄汤4合五神汤加减)腐蚀法,用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治:合黄连解毒汤加减。1 生肌玉红脓尽后改用生肌散、外敷红油膏。)3八、瘰疬2)垫棉法膏,必须使创面从基底部长起)挂线法切开疗法4 )阴1.内治:1)气滞痰凝证-开郁散加减2 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3三、乳癖(乳腺增生病)逍二)气血两虚证-香贝养营汤加减)21)肝郁痰凝证-逍遥蒌贝散加减内治:冲任失调证-二仙汤合四物汤2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后期:七三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脾丹栀逍遥生-2 脾丹1肝火偏旺四、乳衄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

-归脾汤虚失统九、褥疮)肝郁痰凝证-神效栝蒌五、乳岩内治:1)冲任失调-二仙汤合开郁散1.)散合开郁散22内治:1)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气血两亏证)正虚毒赤证-八珍汤加减3)蕴毒腐溃证-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4)脾虚胃弱证-参苓白5)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加减3 -人参养荣汤加减术散或理中汤加减或撒1)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外治:2. 2滑石粉后按摩)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瘿)3织,溃烂处可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纱布外敷一、气瘿疮口脓腐脱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必要时加用垫棉法化痰软坚-四海舒郁丸加内治:疏肝解郁. 减。十、窦道

)腐蚀法,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蚀二、肉瘿1外治:管拔毒,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如有丝线、)气滞痰凝证-逍遥散合海藻玉壶2死骨等异物应及时起出)冲洗法;适用于1内治:心胸外科等手术后行成的窦道)气阴两虚证-海藻玉壶汤加减汤加减)灌注法;32 注入生肌收口的用于窦道内脓净无异物者,三、瘿痈4药油,促进窦道愈合)扩创法;用于引流5不畅者)垫棉法。)2内治:1)风热痰凝证-牛蒡解肌汤加减气滞痰凝证-柴胡疏肝散加减。乳房疾病)初期宜用箍围药,金黄散、四黄一、乳痈透瓜托外治:1 散、黄柏散,水或蜜调制外敷。每

日一至二

)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八二丹药线引流,42)若成脓宜切开排脓,次丹参、鸡血藤、乌梢蛇金黄膏外敷

)青黛散2急性者:10%黄柏溶液.2.外治:1四、石瘿))慢性者:外黄柏霜3亚急性者:三黄洗剂. 搽青黛膏或皮枯膏一但确诊宜早期手术切除,以求根治。但未因手术可加速癌细胞的

血分化癌不宜切除。三、接触性皮炎行扩散,治以放射为主

风热蕴肤证―疏风散加紫荆皮花、)内治:瘤、岩 1 )湿热毒蕴证―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2僵蚕)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合消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3毒汤加减一、失荣肿瘤)散加减

)三、药毒1内治:)气郁痰结证-化痰开郁方加减2 )瘀毒化热证-3阴毒结聚证-阳和汤加减)21)湿毒蕴肤证―萆薢渗湿汤加减4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汤加减)气血两亏内治:)气阴两虚证―3热毒入营证―清营汤加减证-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二、肾岩(阴茎癌)四、瘾疹)湿浊瘀结证-三妙丸合散肿溃坚内治:1)风寒束表证―麻黄桂枝各半汤)火毒炽盛证-龙胆泻肝汤合四妙211.内治:)2汤加减)肠胃实热证―防风勇安汤加减3风热犯表证―消风散)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合3)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加减大补阴丸加

减通圣散加减4 5)冲任不调证―四物汤合二仙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香樟木或晚2外治:2.1)炉甘石洗剂外擦一、蛇串疮蚕砂汤熏洗

内治:肝经郁热证-龙胆泻肝汤加紫草、1)四、牛皮癣1. )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板蓝根、玄胡2)2)气滞血瘀证-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加减31)肝经化火证―龙胆泻肝汤加减内治:)血虚风燥证―物汤加减。风湿蕴肤证―消风散加减3 当归饮子加减外治:玉露膏、双柏散、

三黄洗剂、解毒2. 洗剂、颠倒散。水疱破后:青黛膏五、猫眼疮(多形性红斑)

)21)二、湿疮风寒阻络证―当归四逆汤加减1.内治:)火毒炽盛证―风热蕴肤证―消风散加减3)湿热蕴结证―.)湿热蕴肤证―龙胆泻肝汤内治:1.1清温败毒饮合导赤散加减萆解4 渗湿汤加减)湿热浸淫证―龙胆泻肝汤合2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症―除湿味苓五味消毒饮加

减3青三黄洗剂外搽、皮肤糜烂者:)1外治:2.白鲜皮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

6-8周。2)粘膜糜烂者:生肌散或锡类散吹患后黛膏处内治:肝经湿热证―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2.)血热蕴毒证―清营汤合桃红四2五、白庀苓、虎杖)4物汤加减3)毒结筋骨证―五虎汤加减)心肾亏虚5肝肾亏损证―地黄饮子加减2内治:1)血热内蕴证―犀角地黄汤加减))血虚风燥证―苓桂术甘汤加减湿毒蕴阻证―萆解渗湿汤加减3 )火毒炽盛证―清温败4证―当归饮子加减十一、尖锐湿疣毒饮加减5)气血瘀滞证―桃红四物汤加减

)湿热下注证―萆薢化毒汤酌加黄1内治:六、粉刺)湿热毒蕴证―黄连2柏、土茯苓、大青叶解毒汤加苦参、萆薢、土茯苓、大青叶、马2)肠1.内治:1)肺经风热证―枇杷清肺饮齿苋胃湿热证―茵陈蒿汤加减3)痰湿瘀滞证―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肛门直肠疾病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2. 一、痔七、瓜藤缠(结节性红斑))21)风热肠燥证―凉血地黄汤加减内治:)气滞血瘀证―湿热下注证―脏连丸加减)湿热瘀阻证―萆薢渗湿汤合桃红31.内治:1)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2四物汤加减)寒湿入络证―阳和汤加减止痛如神汤加减4 汤加减 2.外治:用金黄膏、玉露膏外敷二、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八、红蝴蝶疮(系统性红斑狼疮)黄连热毒蕴结证―仙方活命饮、)1.内治:1)32))热毒炽盛证―犀角地黄汤合黄连火毒赤盛证―透脓散加减解毒汤加减内治:1.1 解毒汤加减2阴虚毒恋证―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阴虚火旺者―六味地黄丸合)气滞血瘀证―逍大补阴丸、清骨散加减3)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1)脾虚肝旺证―四君子遥散合血府逐瘀汤42.外治:)溃后:)成脓:切开引流3虚证用冲和膏25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脾肾阳虚证―附桂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八味丸合真武汤

九、淋病三、肛裂龙知

)血热肠燥证―凉血地黄汤合脾约1内治:)湿热毒蕴证―龙胆泻肝汤酌加土11.内治)气滞血2茯苓、草红藤、萆薢)阴虚津亏证―润肠汤3)阴虚毒恋证―知柏2麻仁丸地黄丸酌加土茯苓、萆薢瘀证―六磨汤加红花、桃仁、赤芍

外治;早期肛裂;可用生肌玉红膏蘸生肌十、梅毒 2. 龙虎营地桂陈旧性肛裂;可用七三丹或枯散涂于裂口。天腐脱后改用2-3周,二2-4一期梅毒发生与不洁性交后约1.痔散等腐蚀药搽于

裂口,生肌白玉膏、生肌散收口。周或硬下疳出现7-10期梅毒发生在感染后

)肝郁气滞证―柴归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3)湿热下注证―陈胡疏肝散合五子衍宗丸4四、脱肛

)气血两虚证―十全大5氏萆薢分清饮加减)补汤加减1内治:)脾气虚陷证―补中益气汤加减2 湿热下注证―萆薢渗湿汤加减八前知济五、慢性前列腺炎

泌尿男性疾病)湿热蕴结证―八正散合龙胆泻肝1内治:)3汤加减2一、子痈(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龙核)气滞血瘀证―前列腺汤加减)肾阳虚损4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汤加减证―济生肾气丸加减1.内治:1)湿热下注证―杞橘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2)气滞痰凝证―橘核丸加减。六、前列腺增生症外治:急性子痈: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或2.脾肾)湿热下注证―八正散加减21玉露散水调冷敷。有脓及时切开引流。慢性内治:))气滞血瘀证―3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加减子肿: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外敷。

沉香散加减二、子痰(睾丸结核)全阳滋周围血管疾病配服浊痰凝结证―阳和汤加减。

1.内治:1)一、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深小金丹2)阴虚内热证―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湿热下注证―四妙勇安静脉炎)活四参1散加减3)气血两亏证―十全大补汤加减,)血脉瘀阻证―活血痛脉汤加减3汤加减兼服小金丹2)气虚湿阻证―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敷冲和膏,外治:未成脓者宜消肿散结,

2. 二、血栓性浅静脉炎每天一至二次。已成脓者及时切开引流。

)湿热证―二妙散合茵陈赤豆汤加三、阴茎痰核(阴茎硬结症)内治:1 桃仁、血瘀证―活血通脉汤加鸡血藤、减2))肝郁证―柴胡清肝汤或复元活血3内治:痰浊凝结证―阳和汤合化坚二陈汤忍冬藤1. 汤加减

三、臁疮外治:以阳和解凝膏或黑退消外敷2.

)湿热下注证―二妙丸合五神汤加四、尿石证内治:1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加减2 气血2)1内治:湿热蕴结证―三金排石汤)减)肾气不瘀滞证―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3 足证―济生肾气丸加减四固桃黄阳四、脱疽

血脉2)1内治:五、男性不育证)寒湿阻络证―阳和汤加减)湿热毒盛证―3瘀阻证―桃红四物汤加减)热毒伤阴证―固步汤加)肾阳虚衰证―金匮肾气丸合五子1内治:四妙勇安汤加减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1. 生理白带:是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 其量适中,无腥臭味,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2. 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多在13-14 岁,即“二七”之年。 3. 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 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 天,平均28 天 4.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10 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 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5.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3-5 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 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6.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7.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8. 胞阻: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 9.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 “子病”“病儿”“阻病”。 10. 子满:妊娠5-6 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 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与西医“羊水过多”相似。 11. 巨大儿: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kg,就可以称为巨大儿。 12. 胎萎不长:妊娠4-5 个月后,江苏代孕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 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 13.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 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漏胎” 14.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伙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 不安”。 15. 足月产:孕妇在妊娠38-42 周内分娩,称为足月产。 16. 过期产:孕妇在妊娠42 周以上尚未临产者称为过期妊娠,超过42 周再分娩的,称为过 期产。 17. 早产:孕妇在妊娠28-37 周内分娩,称为早产。 18. 产后腹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 中因瘀血引起者,称为“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19. 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20. 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21. 产褥期: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 段时间,需6~8 周,也就是42~56 天。 22. 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 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 屡堕”,临证中,本病以连续性、自然性和应期而下为特点。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23.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24. 缺乳: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1. 月经的生理:①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 岁,早至11-12 岁,迟至16 岁②一般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 为适中,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 无血块,无特殊臭气。③绝经年龄一般为45 到55 岁。 2. 天癸与月经的关系:①天癸,男女皆有②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③ 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④天癸至,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全套书名录 1、本草备要讲解(上、下)………………………………………………席与民 2、方剂讲解…………………………………………………………………曹希平 3、古代汉语(上、中、下)………………………………………………钱超尘 4、黄帝内经(上、下)……………………………………………………郭仲夫 5、金匮要略讲解……………………………………………………………李金庸 6、名医医案选读……………………………………………………………李景荣 7、人体解剖学………………………………………………………………谭允西 8、人体生理学………………………………………………………………陈家津 9、伤寒论讲解………………………………………………………………刘渡舟 10、温病条辩讲解…………………………………………………………..方药中 11、西医内科学基础(上、下)…………………………………………..翁维权 12、针灸学…………………………………………………………………..刘冠军 13、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吴咸中 14、中医儿科学……………………………………………………………..刘炳凡 15、中医妇科学……………………………………………………………..杨匀保 16、中医骨伤科学…………………………………………………………..韦以宗 17、中医喉科学……………………………………………………………..干祖望 18、中医临证程序与辩证思维方法………………………………………...白永波李玉山 19、中医内科学(上、下)…………………………………………………张海岑江振济等 20、中医外科学………………………………………………………………赵尚华张洪恩 21、中医眼科学………………………………………………………………张海岑 22、中医药学概论……………………………………………………………白永波 23、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蓝静海高铎 24、历代医籍选介……………………………………………………………陈天祥 25、中国医学发展史概论……………………………………………………万里 26、中国哲学思想史概要……………………………………………………刘长林 27、实用中医文献学…………………………………………………………史常永 28、中医学科学原理…………………………………………………………傅景华徐岩春 29、现代科技…………………………………………………………………蔡孝良秦士德 30、中医科研课题设计探讨…………………………………………………刘平

中医妇科学证型方剂速记

中医妇科学方剂速记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经行泄泻:健身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清静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通林珍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采金菊 风寒:荆穗四物汤 风热:桑菊饮 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趁痛补 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趁痛散

中医妇科学汇总

中医妇科学)肾虚型-当归地黄饮1 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1. )血虚型-大补元煎如常者 2 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3 强度不增加的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假阵缩 )气滞型-乌药汤4 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个逍固)天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三、月经先后无定期(7 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肝郁型-逍遥散1 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2 )肾虚型-固阴煎 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四、月经过多(举保失) 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1 )气虚型-举元煎8. 地榆、茜草+2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血热型-保阴煎小便益母草、茜草、三七3)血瘀型-失笑散+ 月经病五、月经过少血红附归天以上,连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 续两个周期))肾虚型-归肾丸1 2气虚证1. )血虚型-滋血汤 1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证:固阴煎2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2六、经期延长(举两桃). 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阿胶、艾叶、乌贼骨1)气虚型-举元煎 )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2 藘茹丸)肝郁化热证-

丹栀逍遥散3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二、月经后期(景物当大).

七、经间期出血淋两瘀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3 仁、败酱草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气血虚弱型-圣愈汤4 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5 八、崩漏(左右热血苁上固)十一、经行乳房胀痛)脾虚证-固本止崩汤1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1 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麦芽、+2)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鸡内金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十二、经行头痛八面羚珑窍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1 )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3 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3 4--逐瘀止血汤)血瘀证十三、经行感冒九、闭经苁蓉煎人府附1)风寒-荆穗四物汤)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1 )风热-桑菊饮2 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2))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紫河车3 )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十四、经行身痛3 女贞子、制香附白芍、鸡血藤、丹参、血虚-当归补血汤+ 4玉竹)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血瘀-趁痛散)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参固十五、经行泄泻十、痛经(清少下圣益1)脾虚-参苓白术散)气滞血瘀型-膈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可与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病名首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病因: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其中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次提出“儿枕腹痛”。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同,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 鉴别诊断 产后小便淋痛:两者均有产后排尿困难。产后小便淋痛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产后小便不通为点滴而下,或 闭塞不通,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产后小便淋痛: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

(完整版)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2013年) 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 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

最新 中医妇科学教案

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布置作业 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复习提问 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代 (2)春秋战国时代 (3)秦汉时代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5)唐代 (6)宋代 (7)金元时代 (8)明代 (9)清代与民国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 (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 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 (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 专著。 (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调经、众疾、求嗣三门。 (7)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丹溪心法》中载有妊娠切脉法和验死胎法,对妊娠病的治疗认为胎前应“清热养血”提

中医妇科学复习试题套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考试用

中医妇科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3.脏躁: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控者称为脏躁。 4.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 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月经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睡忍痛、慢临盆。 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调补肝肾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 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崩漏。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6. 月经过多是指_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持续超过7天,总量亦增多者。 7. 崩漏的病机是_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 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原发性闭经。 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周期、经量_的改变。 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通调气血。 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治病与安胎_并举。 12.缺乳的病机为_化源不足、乳汁运行受阻_。 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 答:诊断产后病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三审。先审下腹痛与不痛,以验恶露有无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及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盛衰。 2. 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 答: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是止血,是止崩的首要方法,以防发生虚脱。但止血方法,还须视其寒、热、虚、实,分别施治,不可专用固涩。澄源,就是求因,即正本清源的意思,一般用于止血后或出血较缓时,以巩固疗效,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塞流、澄源两法常同时应用。复旧,即调理善后。用于血止之后,以巩固疗效,重建月经周期。对于青春期的患者,宜补肾气益冲任为主;对于育龄期的患者,重在疏肝和脾以调理冲任;对更年期的患者,则主要补脾滋肾以调固冲任。总之,对于崩漏三法灵活运用,崩时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时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后复旧为主,不忘澄源。

中医妇科学_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1 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 1.定义 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 2.1诊断依据: 2.1.1病史 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1.2 症状 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 体征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 血沉增快;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 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 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 血清CA125可增高; C反应蛋白可增高;

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 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 2.2.1.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2.2. 3.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于腹腔镜检查或病理活体组织检查。 2.2.4.旧性宫外孕多有闭经史及阴道流血,偏于患侧下腹痛,妇科检查子宫旁有粘连的包块,触痛,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2.2.5.结核性盆腔炎也是慢性疾病,多有其他脏器的结核史,腹痛常为持续性,偶有闭经史,常有子宫膜结核,腹胀,偶有腹部包块,X线检查下腹部可见钙化灶,包块位置较慢性盆腔炎高,腹腔镜检查活检可明确诊断。 3.理法方药 3.1病因病机 肝郁气滞、寒湿凝滞、湿热瘀结、肝郁脾虚为冲任阻滞、胞脉失畅的常见原因。肝气伤,气行不畅,血行瘀阻结于胞宫,可见肝郁气滞之象;寒湿之邪侵袭冲任、胞宫,与气血相结,血行不畅,则寒湿凝滞;湿热之余邪与气血搏结于冲任胞宫。经行、劳累耗伤气血,正气虚衰,可见湿热瘀结之象;脾虚之人,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木旺乘土。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留滞与冲任、胞宫发为本病。 3.2理法方药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妇科学》教材 中医妇科学 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 第二节内生殖器官 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 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机 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 第一节四诊 第二节辨证要点 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 第一节常用内治法

第二节常用外治法 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 第八章月经病 第一节月经先期 第二节月经后期 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 第五节月经过少 第六节经期延长 第七节经间期出血 第八节崩漏 第九节闭经 第十节痛经 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 第十三节经行感冒 第十四节经行发热 第十五节经行身痛 第十六节经行口糜 第十七节经行泄泻 第十八节经行浮肿

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 第二十节经行吐衄 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 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 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 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 第一节带下过多 第二节带下过少 第十章妊娠病 第一节妊娠恶阻 第二节妊娠腹痛 第三节异位妊娠 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 第五节堕胎、小产 第六节滑胎 第七节胎萎不长 第八节胎死不下 第九节子满 第十节子肿 第十一节子晕 第十二节子痫

第十三节子嗽 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 第十七节妊娠贫血 第十八节难产 第十一章产后病 第一节产后血晕 第二节产后痉病 第三节产后发热 第四节产后腹痛 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 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 第十节缺乳 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 第十三节产后血劳 第十二章妇科杂病 第一节症瘕

中医妇科学重点章节方歌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型 1.1.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心脾两虚者,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1.1.2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1.2血热型 1.2.1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 先期经少两地汤,玄麦地骨生地襄更配阿胶与白芍,阴虚血热此方良1.2.2阳盛血热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清经散中用白芍,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1.2.3肝郁血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加丹栀去姜薄 2.月经后期 2.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2.2血虚型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2.3血寒型 2.3.1虚寒证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 大小二营景岳煎,熟地枸杞归草餐大营杜仲牛膝桂,小营山药白芍添2.3.2实寒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2.4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 乌药汤治经后延,气郁腹胀脉象弦量少淤块色红暗,归草木香香附圆2.5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 二陈汤去乌梅加芎归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3.2脾虚型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归脾汤(方见月经先期) 3.3肝郁型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着 4月经过多 4.1气虚型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安冲汤酌加升麻。 安冲汤治月经多,龙牡海螵固血脱术芪地芍气营补,茜草续断水煎喝4.2血热型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酌加炒地榆槐花。

中医妇科学表格版.docx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阳盛实热清热凉血调经 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阴虚血热滋阴清热调经 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二、月经后期 血虚补血益气调经 血寒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 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肾虚补肾调经 肝郁疏肝解郁调经 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 四、月经过多 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血瘀活血化瘀、止血 五、月经过少 肾虚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痰湿化痰燥湿,理气调经 血瘀活血化瘀养血 六、经期延长 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血热养阴清热止血 血瘀活血祛瘀、止血调经 七、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湿热清热利湿、固冲止血 血瘀化瘀止血 脾气虚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八、闭经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肝肾虚损补益肝肾、养血通经 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 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通经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清经散 丹栀逍遥散 两地汤 补中益气汤 / 归脾汤 大补元煎 温经汤《金贵要略》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艾附暖宫汤 乌药汤 芎归二陈汤 固阴煎 逍遥散 定经汤 举元煎 /安冲汤 保阴煎 失笑散加味 归肾丸 /当归地黄饮 滋血汤 /小营煎 芎归二陈汤 /苍附导痰丸 桃红四物汤 /通瘀煎 举元煎 两地汤合二至丸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固经丸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桂枝茯苓丸 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一阴煎 清肝止淋汤 逐瘀止血汤 归脾汤 加减苁蓉菟丝子 归肾丸 人参养荣汤 加减一阴煎 血府逐瘀汤 四君子汤和苍附导痰丸 温经汤《妇人》

(完整版)中医妇科学习题

X型题 13、关于子宫的位置,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带脉以下 B、小腹正中,盆腔中央 C、前邻膀胱 D、后为直肠 E、下接阴道 14、子宫的功能是() A、主行月经 B、分泌带液 C、种子育胎 D、发动分娩 E、排出恶露 8、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目前有几种说法() A、天人相应说 B、肾阴阳转化说 C、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说 D、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 E、妇人以血为基本说 10、影响分娩的因素是() A、产力 B、产道

C、胎儿 D、精神因素 E、忍痛 25、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E、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 26、血瘀之因,妇产科中常见有() A、寒凝 B、气滞 C、热灼 D、气虚 E、外伤 27、有头坐浴,下述哪些是正确的() A、中药汤液约为1000-2000ml B、主要适用于阴疮、阴痒等病症 C、以清热解毒药常用 D、坐浴后需立即用清水冲洗 E、阴道流血或月经期禁用

5、妊娠期摄生保健包括() A、生活要有规律 B、饮食宜清淡平和而富于营养 C、注意胎教 D、妊娠3个月以内和7个月以后,必须避免房事 E、定期检查 6、哺乳期的卫生保健有哪些() A、每次哺乳前要用温开水清洗乳房、乳头 B、产后半小时后即可哺乳 C、乳母要保持情志舒畅 D、乳母用药要慎重 E、哺乳期月经未复潮者,可以不避孕 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 A、补肾 B、扶脾 C、治本调经 D、疏肝 E、调理冲任气血 16、月经过少常见病因病机有() A、肾虚 B、血虚 C、气虚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

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 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 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 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 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 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

(完整版)中医妇科学试题含标准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3.脏躁: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控者称为脏躁。4.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__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__、___。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_。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_、__、___6. 月经过多是指__、__。7. 崩漏的病机是__、__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_。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__、___的改变。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__。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与__并举。12.缺乳的病机为___、___。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四.病例分析(共15分)仲某,女,20岁,学生。行经腹痛5年。患者4岁月经初潮,周期正常,但每于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平素性情抑郁,经前1周即出现胸胁乳房胀痛。刻诊正值行经第一天,量不多,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伴急躁易怒乳房胀痛,舌紫暗,脉弦。(要求:写出:诊断、证型、辨证分析、病位、病机、治法、方药)五.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1.妇科第一首方剂是:A 启宫丸 B 寿胎丸 C 四乌贼骨——芦茹丸 D 固冲汤 E 大补元煎 2.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A《黄帝内经》 B《千金要方》C《胎产书》 D 《傅青主女科》 E《经效产宝》我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将妇产科独立分科的:A唐 代B宋代 C明代 D 元代 E清代4.“一源三歧”,同起于胞宫的奇脉是: A冲任带 B 督冲任 C督冲带 D任督带 E 任冲带5.妊娠期间,机体表现为——的生理特点A肾阴不足,心火上炎 B 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C 阴衰阳盛,阴阳失调D血感不足,气易偏 盛 E 以上都不是6.月经产生的机理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A肾气盛 B天癸至 C任脉通 D 冲脉盛 E 血溢胞宫7. 新产后机体的生理特点是:A阴血不足,气易偏盛 B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C 肝失调达,气机逆乱D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E肾阴不足,心火上炎8.正常恶露干净的时间为;A产后2周 内 B 产后3周 C 产后6周内 D产后1周内 E 产后1月内9.下列哪项不是血瘀所致的月经病:A月经过少 B月经先 期 C痛经 D崩漏E经间期出血10.经行先期,量少,色红,质稠,伴口

中医妇科学题库

妇科题库 A1型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胞宫的古称 A.子宫 B.子脏 C.子处 D.血处 E.血脏 答案:1.D2.孕初按月有少量月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 A.垢胎 B.避年 C.漏胎 D.季经 E.居经 答案:2.A 3.胞宫属于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都不是 E.三者都是 答案:3.C 4.胞络属()络于胞中,胞脉者系于() A.脾、肝 B.心、肾 C.脾、肾 D.心、肝 E.督、带 答案:4.B 5.《达生编》提出临产六字真言是 A.忍、休息、慢临盆 B.睡、忍痛、慢临盆 C.休息、忍痛、临盆 D.睡觉、勿慌、临盆 E.睡觉、忍耐、临盆 答案:5.B 6.关于“天癸”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天癸是一种阴精 B.肾气盛才能天癸至 C.先有天癸后有月经 D.天癸男女都有 E.天癸就是月经 答案:6.E 7.性成熟期一般自 A.14岁左右开始 B.16岁左右开始 C.18岁左右开始 D.19岁左右开始 E.21岁左右开始 答案:7.C 8.妇女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经带孕产乳 B.经带胎产 C.经带产乳 D.经孕产乳 E.经孕胎产 答案:8.A9.为中医妇科学奠 定了生理病理和治疗理论基 础的医学著作是 A.《胎产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妇人良方大全》 答案:9.C 10.成年女子的卵巢大小 A.4cm×3cm×3cm B.4cm×2cm×1cm C.4cm×3cm×1cm D.4cm×3cm×2cm E.4cm×2cm×1cm 答案:10.C 11.预产期的日期计算应从 A.末次性生活算起 B.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 C.末次月经前15天算起 D.末次月经第14天算起 E.受孕前月排卵期算起 答案:11.B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经血总量为50~80ml B.月经周期28~30天 C.经期为3~7天 D.初潮约14岁 E.经血无臭味,夹少量血块 答案:12.E 13.身体无病而月经2个月1 次者称 A.季经 B.并月 C.漏胎 D.垢胎 E.避年 答案:13.B 14.成年子宫体与宫颈的比 例是 A.3∶1 B.1∶2 C.1∶1 D.3∶2 E.2∶1 答案:14.E15.关于妊娠下列 错误的是 A.月经停止来潮 B.脉象滑疾流利 C.常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D.孕4,5个月后,可挤出少 量乳汁 E.孕4个月后在耻骨上方可 扪及宫底 答案:15.E 16.生活所伤导致妇科病不 包括 A.跌扑损伤 B.劳逸失常 C.内伤七情 D.房劳多产 E.饮食不节 答案:16.C17.妇科疾病的主 要病机错误的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病变 E.外感六淫 答案:17.E 18.关于新产后和哺乳期的 生理特点错误的是 A.顺产后30分钟可开始哺 乳 B.生理性闭经 C.下腹轻微阵痛 D.有血性恶露排出,1个月 左右干净 E.可见恶寒怕风、微热自汗 等 答案:18.D 19.自然流产后阴道排出的 血液称 A.崩漏 B.经漏 C.恶露 D.赤带 E.胎漏

中医妇科学全部考点

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绪论 夏商周《周易》“妇三岁不孕”。《列女传》记载了最早的“胎教”。 春秋战国中医妇科学形成的奠基时期。华佗是最早用针和药下死胎的医家。 《内经》首先提出了女子生长发育生殖规律。我国现存最早对女子生理病理有系统论述。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妇科史上第一首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胎产书》最早的产科专著。 晋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月经”之名。“居经”“避年” 汉代《金匮要略》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对妇科外治法记载最早。 唐《千金要方》把妇人卷列于他卷之首的医著。 宋代妇产科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以血为基本。” 金元刘完素的观点:妇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 明代《广嗣纪要》“五不女”螺纹鼓角脉。肾主生殖的理论研究得以深化。 清、民国《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是防治自然流产的基础方。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 1.《神农本草经》子宫之名,对子宫的形态描述《格致余论》,《活人书》胞宫一词。 2.子门:子宫颈口。《内经》把女子胞列为“奇恒之腑”。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 居经:月经三个月一潮。激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妊娠八九个月,试胎。预产期:末次月经第一天,月份加9,日数加7。胞宫与心肾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傅青主女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 1.六淫中与妇科关系最大的:寒、湿、热邪。主要易引起血分病变。 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肾、肝、脾。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 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辩证 1.问月经史:月经的期、量、色、质。问产后史:分娩情况。 带下病:了解量、色、质、气味。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 1. 寿胎丸:补益肾气。右归丸:温补肾阳。真武汤:温阳行水。 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龙胆泻肝汤:疏肝清热利湿。乌药汤:疏肝解郁。举元煎:健脾升阳。完带汤:健脾除湿。 四物汤:补血养血。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清经散:清热凉血。 2.外治法:最早记载《黄帝内经》。 3.中药保留灌肠,一般保留30分钟以上。阴道冲洗,常用量500ml左右。外阴血肿,贴敷。 4.治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经带胎产诸病。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因阴精亏损,阴不敛阳以致阳失潜藏而致妇科疾病。 滋肾养阴,填精益髓:肾阴不足或真阴亏损之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