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及思考

关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及思考

关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及思考
关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及思考

关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及思考

曲延萍

做完今年的地理新课标卷1卷II卷,总体感觉试题难度不大,考查的内容也很基础,知识结构稳定,知识点分布合理,无偏、繁、怪、难和超纲题目,整体难易适中,突出课上强调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出“能力切入,能力考查”的高中新课改高考命题要求。现谈一谈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思考。

一.大纲的变化

总体来看考试大纲只是个别语言文字有轻微变化,无实质内容的改变。

二.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

三.试题考点分析

我对近四年地理全国新课标卷1卷和II卷进行了对比。因为近年的地理卷基本体现了:知识抽样,能力覆盖,重视图表考查等特点,所以我重点对比了考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占分值,图表能力等方面,现分析如下: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占的分值大致相当,但人文地理所占的比重上升,体现了学地理是为了用地理的新课程思想。

(三)能力考查对比

⑴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⑶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能力;

⑷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

从近几年的地理能力考查对比看,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体现了对⑴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的要求。非选择题的考查体了⑴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⑶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能力考查要求;⑷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能力的考查,一般在非选择题的36题或37题会有体现。所以整个试卷对能力的考查覆盖的很全面。四.试卷特点

(一)全国卷与地方卷共同的特点

重视知识理解与灵活应用能力、迁移能力的考查;重视地理图表信息解读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区域图、等值线图;重视信息提取与处理能力的考查;Ⅱ卷综合题都以区域地图(一道中国地理、一道世界地理)做载体呈现等。

(二)全国卷自身突出的特点

①全国卷最能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这一特色,它多运用真实新材料,创设贴近生活的新情景,且情景、材料相对较单一,这就要求提高对新情景的快速理解与解读的能力。

②多围绕一个主题层层设问,反复追问,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Ⅱ卷综合题,比如全国Ⅱ卷2015年围绕尼日利亚铁路分布修建问题命题、围绕河套平原水资源利用问题命题。

③综合题得分点分值不固定,一个得分点可以是1分、2分、3分、4分甚至5分,这可能会对新加入全国卷考试省区的考生是一个挑战,会制约“以分值答题”的常规答题模式,影响学生的“踩点”答题。

④综合题注重思维过程,部分设问缺乏答题模板,对解读、提取、应用图表、文字材料信息的能力、思维过程和逻辑分析能力要求更高,比如全国Ⅱ卷2014年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2015年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2016年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野生动物植食性和肉食性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等。

五.试题特点(以2016年2015,全国1卷为例)

第一、彰显地理学科区域特点。本套地理试题大部分从区域特点入手,2016年1卷考查了广西横县茉莉种植,勘察加半岛的自然特征,2015年考查青藏地区太阳能利用、新疆兰新铁路选线、青藏地区错那湖风沙、沙特阿拉伯磷酸盐工业等。选做题也均考查了中国不同区域的区域发展问题。如青海湖鸟岛深度游、青藏地区东北部地质灾害、季风区坡耕地切沟等环境生态问题。

第二、突显了地理学科的地图功能。每一题组都附有地理图像,全套地理试题共用了10幅。今年对地理统计图应用篇幅较大,既有图表统计又有坐标统计。这说明地理高考要求中对学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选择题7~9题、10~11题、36题、37题都具体反映出这一思想。7~9题根据实验统计数据推断生物量变化,10~11题根据美国人口迁移数量和占总人口比例统计图推算美国人口自然增长规律、总人口数量,36题是通过错那湖周边环境推断风沙来源及成因,37题是根据沙特地理环境对沙特磷酸盐工业生产条件、工业生产影响进行探究。

第四、试题设计更细节化、更灵活化。选择题第3题很巧妙地将地球运动与太阳辐射能分布结合在一起,选择题第6题兰新铁路沿线城镇分布受限因素,选择题10、11题利用某国1900年到2010年人口迁移数、移民比重计算推出该国人口增长、人口数量,综合题36题西藏错那湖东北部风沙沙源、起沙原因以及对该路段铁路、运行列车的危害,选做题42题青海

湖鸟岛深度游所需生活用品、43题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灾害严重的原因等,这些设问非常的细化、非常的具体。

第五、试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以现实生活、生产为背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2016 以科考队考查勘察加半岛,2015以“太阳能光热电站”“青海湖鸟岛深度游”“坡耕地切沟危害”等地理时事为素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启示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20161卷36题(4)区域可持续发展,II卷1题:区域农业发展,II卷10题11题:水利工程建设,II卷36题: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等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六.备考策略

(一)了解考纲,把握复习方向。考纲规定了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考试范围,是确定高考命题范围、难度的基本依据。

(二)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一轮复习阶段要全面梳理高考考查要求的内容和知识点,熟悉教材;二轮复习阶段要侧重于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三)专题复习,进行归类整合。整合教材内容,同类知识集中归类复习,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复习效果。

(四)重视典例,掌握分析方法。通过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了解。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也是新课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要求。考生在复习中,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五)联系区域,学会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的复习要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相结合。

(六)以图为纲,提高学科能力。地图(包括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是近年来地理试题命题的重要形式。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识记。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时要结合。运用相应的地图。

(七)学会运用地理思想、地理方法观察和认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

(八)学会从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存逻辑入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存联系。

(九)学会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地图为载体,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多角度展开综合分析评价,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及思考高一地理组曲延萍

2019年全国卷3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胜境中学高一地理备课组杨瞰一、总体评价 试题延续了上一年的出题风格和呈现形式,设问结构上还是围绕同一主题递进式的设问,深层次、多角度考查。素材内容选取导向非常明确,注重从当今我国的伟大建设成就、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两个主要方面选取素材,通过素材具体化以及层层设问引导考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意在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点明学习地理的实用性。 试题特点 特点一:各模块考查趋于均衡 考查“自然地理”的比重下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重相近,各占“半壁江山”。而且区域地理的考查占比增加,说明试题以区域作为载体,注重考查对区域特殊性的分析,考查学生构建主干知识间联系的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突显了“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的要求。 特点二:知识涵盖面广 今年的试题都是以“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着重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处处体现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部分,如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部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地关系。必修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都有所涵盖,各模块的考查趋于均衡;既有上文提及的深度,还有一定的广度。 二、试题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A. 肥料 B. 原料 C. 能源 D. 产品 2. 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A. 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 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 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 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答案】1. B 2. C 【分析】 本组题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切入点,考查了进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引导考

全国卷3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一、总体评价 试题延续了上一年的出题风格和呈现形式,设问结构上还是围绕同一主题递进式的设问,深层次、多角度考查。素材内容选取导向非常明确,注重从当今我国的伟大建设成就、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两个主要方面选取素材,通过素材具体化以及层层设问引导考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意在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点明学习地理的实用性。 试题特点 特点一:各模块考查趋于均衡 考查“自然地理”的比重下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重相近,各占“半壁江山”。而且区域地理的考查占比增加,说明试题以区域作为载体,注重考查对区域特殊性的分析,考查学生构建主干知识间联系的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突显了“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的要求。 特点二:知识涵盖面广 今年的试题都是以“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着重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处处体现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部分,如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部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地关系。必修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都有所涵盖,各模块的考查趋于均衡;既有上文提及的深度,还有一定的广度。 二、试题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A. 肥料 B. 原料 C. 能源 D. 产品 2. 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A. 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 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 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 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答案】1. B 2. C 【分析】 本组题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切入点,考查了进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引导考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和保护环境,注重读图分析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难度较低。 【1题详解】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一、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新课标卷1试卷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命题思路,遵循能力立意即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总原则,题目设置常规而又不缺乏新意。突出呈现出几大特点: 1、试卷整体难度较往年略有提高,但总体来看难度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难度较高的内容未出现,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地理图象的判读,区域条件、特征的分析等成为地理考核的核心。 2、单纯考自然、人文地理知识的试题较少。取材自然,服务人文,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趋势明显。 选择题11道题有8道涉及自然地理内容;36题的(1)题、37题与自然地理内容有关。人文地理:选择题有3道,36(2)、(3)题,37(2)题。选修10分。每一个题组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考查。 3、具有突出的“地理”特色——区域性和综合性 本套试题共涉及6个区域,中国3个——青藏高原、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世界3个——纽芬兰岛、美国大盐湖和东南亚。这些区域在试题中通过区域图、等值线图、经纬线图和文字材料呈现出来,以这些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成因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如37题以青藏铁路高原环境为背景考查冻土形成条件、铁路路基稳定的影响因素和工程建设的原理分析,涉及众多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这道题也是本套试题难度最高的题。4、突出地理的工具——地图的考查。1-3题模式图的阅读与分析;4-6题带经纬网的区域图,6题经纬线地图的距离计算;7-9题带海冰等值线和经纬线的渤海区域图;10-11题黄河三角洲动态剖面图;36题带经纬网的美国大盐湖区域图;37题带等温线的青藏铁路一段模拟题和景观模式图;42等高线区域图;43题中南半岛区域图和气候统计图。 5、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事物相互关系形成过程及原因考查比例较大。重大工程(交通)成为考查的重点,如4—6题组考查航空点、37题的青藏铁路;1—3题组的水循环,10-11题组的黄河三角洲等。 6、试卷充分渗透“考察生活中的地理”理念。如1—3题的雨水花园、4—6题的甘德国际机场 的变化、7—9题的渤海海冰、36题美国大盐湖的卤虫生产、37题的青藏铁路、42题的徒步旅行、43题的曼谷水患、44题的土壤保护,每一题组无不体现生活。 二、复习策略 在学校与年级组的领导下,结合一年的教育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精细规划,不打无准备之仗。 自进入复习,在每一阶段复习之前,都做详细的计划,依据考纲、复

高三地理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093174996.html,)/高三 〔高三地理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高三地理期末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2010——2011年高三地理期末考试卷试卷从总体上说,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材料新颖,图表量大,材料类型选择多种多样,图文并茂,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地理材料的能力,但看似简单实则挺难;主观题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大,试卷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新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试卷分析: 1、客观题作答分析 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最好的同学做对18个题(共计36分)有3人,答得最差的同学做对3个题(共计6分)有2人,选择题平均分大约在20分左右。综合分析总体上有三类错误: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区域定位不准确。

二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三是混淆相类似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 2、主观题作答分析 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最好的同学得到32分,最差的同学只得到5分,平均分在17分左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混淆。 二是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三是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三、教学建议: 针对本次分析结果,在接下来的高三地理复习中,我决定: 1、认真研究2011年考纲,依托教材,夯实基础,注意复习的有效性。注重主干知识网络结构的重复构建。在最后一百多天的复习中应将此定为基本的指导思想。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2、注意非选择题的训练,尤其是图表型习题的训练。本类型题目是重头戏,分值高,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与阅读材料,就设问指向从图表中或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评价(全国I卷)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有新。对地理关键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充分展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味道”,体现了学科价值。科学有效地展现了新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很好地实现了对教学的检验、检查与示范、引领作用。 1.选材灵活,内容覆盖面广 试题选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视角与学科特性。强调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去看待身边的人、物、事。同时,也强调地理教学中要从不同尺度看世界的素养。设问角度独特,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 人文地理的选材,既有小尺度的“美丽乡村”综合整治(第1-3题)、小区建筑规划(第4-6题),也有稍大尺度的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第36题)等。自然地理的选材涉及了较小尺度人工岛淡水(第7-8题)、岳桦林带的变化(第9-11题),也包括大尺度宏观地貌单元的演化(第37题)。旅游地理发掘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经济、文化价值,引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保护结合高原鼠兔的合理防控策略,引导考生辩证认识和处理环境问题。 第6题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第10题长白山北坡植被变化的环境原因,,36题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等,都是很好的设问视角。 2. 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化关键能力考查 地理区域性、综合性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本套试题也重点从这两个方面考查。 第4~6题通过对当地冬夏季盛行风的判断、不同建筑布局对风的阻挡和疏导效应的认知,结合盛行风向图,考查信息整理能力。通过冬季在居住片区Ⅰ防范冬季的东北风,在居住片区Ⅱ利用西南风形成通透的风道,展示如何通过居住区内建筑布局达到对气候环境的趋利避害,具体、生动的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主旨。 第36题简短的材料给出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两方面鲜明的情境冲突:坡度较大的地方与顺坡垄;喜光的葡萄种植在纬度较高且湿润区,成为引导考生探究的动力。各小题围绕上述情境冲突展开,考查考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掌握、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林带变化等,则更加强调地理综合思维。第9~11题围绕林线上移现象,重点探讨植被分布规律的形成与变化机理。要求考生既要理解外部环境条件的重要性,又要明确生境仅提供了植物生长、竞争、种子传播等生物过程的平台,而植被分布是所有生物过程综合的结果。重点考查考生对分布规律形成中生境条件和植物自身特征共同作用的理解。由于岳桦林带上部生长季长度不能满足岳桦从开花到结实全部生理过程,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高三地理组教师袁会彩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今年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整体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色,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具体来说,今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本次地理试卷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在延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是内容选取富含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一直以来强调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解答日常实践中的问题。如第10题从“乘长途客车从重庆经遵义至毕节旅游”出发,展现了形象生动的地理情景,通过“长途客车选座”来讨论日出方位问题,引导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理念。 四是坚持改革方向,弘扬核心价值观。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卷I地理命题紧跟改革脚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全球化的地理格局,注重考查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扩展视野、放眼世界,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了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2017年全国高考地理1卷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建议 今年,福建省考生参加全国统一卷考试,采用的是全国课标I卷,由于改卷数据保密要求,有关地理学科质量分析中数据分析部分从略,答题情况也只能从改卷老师得到只鳞片爪的信息,只能开展试题分析,简要臆测答题情况,因此,严格意义上不能称质量分析,只能称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建议。 一、试题特点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1. 内容选取导向明确,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 试题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如第43题“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 试题沿着“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如第36题“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投资剑麻农场”,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考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 2.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考查学科能力 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1)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第6~8题交代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 (2)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 试题注重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全国I卷第37题给出“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2820)

2019 年高考地理各套试题在内容比重、呈现方式、试题风格等方面,基本延续往年特点, 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以稳为主,稳中求进。试题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助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为方向,紧密围绕“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推进高考 内容改革,通过精选素材、创新情境、巧妙设问,深入发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助力素 质教育发展。 1、讲好中国故事,彰显立德树人 2019 年高考地理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进步、 生产生活实际等素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 怀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1.1 讴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厚植家国情怀 2019 年高考地理试题重点选择反映建国以来伟大建设成就作为素材,激发考生的爱国之 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如:文综全国Ⅱ卷第 36 题,以云南省大理宾川县“治贫先治水”的发展理念为例,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文综 全国Ⅲ卷第 9~11 题,以我国新疆独库公路为原型设计试题,独库公路的修成贯通,沟通了 南疆和北疆两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促进民族繁荣和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试题引导 考生热爱祖国,要从了解祖国的山山水水开始。 1.2 再现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真实情境,树立人地协调观 2019 年高考地理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展现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五大发展理 念”“五个统筹”的新时代背景下,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所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为背景创设情境, 以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引导考生 树立协调发展意识。文综全国Ⅰ卷第 1~ 3 题,根据嘉善县产业布局从分散到集中、从城乡各自 发展到统筹发展的特点来设计考点,重点考查考生如何结合政策背景的变化来理解产业布 局的变化,如何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角度认识产业集聚的益处,引导考生关注城乡统筹发 展理念。文综全国Ⅱ卷第 1~3 题,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为案例,探讨在城 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协调不仅有利于推动城市自身 持续稳定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紧密联系,从而引导考生树立协调发展的理 念。 1.3 谱写改革开放积累的成功经验,培育生态文明观 2019 年高考地理试题要求考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有效整合学科知识,合理 运用学科能力,认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文综全国Ⅲ卷第1~3 题,以某企 业“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案例,主要考查考生对“厨余垃圾”以及“厨余垃圾”处理系统 工艺过程的认识,通过对“厨余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引导考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 做起,关心和爱护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观。

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一试卷分析报告

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一试卷分析 全国卷公诸与众之后,关于试题,关于立意,诸子百家,各有说法。关于解答方法,引用资料正确与否,引用材料是否有误等,更是“群儒”激辩,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先展示一下本题组: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 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1 针对于第一小题:凭什么判断当地自然植被就是阔叶林?而不是针叶林或其它? 在地理中时间与空间的特征及变化信息一直很重要,我们来看一下本题组中的时间“2017年3月25日”,隐性信息很明显:春分以后,春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已经进入春分节气,北半球气温开始回升了。空间:“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隐性信息“季风区”,这些并不能判断当地植被一定就是落叶阔叶林,还要借助后面的信息“杂树丛生,隐有绿色,绿叶呼之欲出”。到这里争论出现了,老师们的焦点集中如下: 1、这是考地理么?考的是语文常识吧?出题者是文艺青年吧? 2、杂树也可以是外来物种啊,是鸟儿从远方衔来? 3、常绿阔叶林也有换叶现象呢。 4、为什么不是针叶林? 倒是没有讨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自然植被指未受到人为的影响,而依然在自然状态下发育的植被。人工植被又称“栽培植被”,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经长期选择而栽培的植物群落的泛称。 关于第一个问题,这是真正的考地理,考的是自然带的相关知识。我们对自然带的认识不光是知道哪些自然带,还应该知道它们典型的植被,该种典型植被特征。书不能死教,否则也会教死的。语文作为所有科目的基础,应该和所有科目有联系,阅读理解并不是语文和英语所独有,要不地理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里还要考生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这个能力干什么?出题者的这些关键词是对自然植被特征的描述。 第二个问题,绿化带中的杂树不是一两棵,是“丛生”,也就是众多,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杂树较多。鸟儿衔来树种生长不排除可能存在,可小鸟衔来的树种不可能也不存在能达到丛生的境界,除了小鸟众多,鸟力资源丰富,众鸟一直衔投,但要注意这个区域所在地,即空间:这是城市,交通道路的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之间。其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鸟儿不可能多;其二,此处没有过多大树,鸟儿无栖息之地,从图上可以辨出,此处连电线杆都没有,所以鸟儿在电线上栖留,不可能;其三,即使旁边有大树,鸟儿也没有这个衔树种远投之的能力吧?所以能在人工种植的灌木丛里长出的杂树且丛生并长势甚旺,肯定是当地的优势物种工,就是当地的自然植被的代表。 第三,常绿树也有换叶现象,这个是肯定的,特别在春季时也会有新叶长出,以更替部分老叶病叶,要是叶子老不换,也成了树精了。但要注意的是常绿树的换叶并不是老叶完全落光,再等新叶来换,否则的话就不是常绿了。另外我们从右侧的图中可以看到基本上只有枝条,而鲜有树叶,这还不能代表落叶树么?因为图不清楚,可能看不清,要注意学生们答题的时候印刷的绝对是清楚的,而我们所看到的全是图片版的试卷。还有人说隐绿两字能代表是落叶林了么?常绿是绿色显现,而隐则是似有非有的样子,树枝是呈非绿色的,这里隐有绿色正是返春绿叶欲出之现象。这些足够说明是落叶林了吧?

高三地理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高三地理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导语】考试结束以后要对试卷进行分析,无忧考网整理了高三地理试卷分析报告,供参考。高三地理期末考试卷分析一、试卷特点:2010――2011年高三地理期末考试卷试卷从总体上说,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材料新颖,图表量大,材料类型选择多种多样,图文并茂,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地理材料的能力,但看似简单实则挺难;主观题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大,试卷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新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试卷分析:1、客观题作答分析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的同学做对18个题(共计36分)有3人,答得最差的同学做对3个题(共计6分)有2人,选择题平均分大约在20分左右。综合分析总体上有三类错误: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区域定位不准确。二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三是混淆相类似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2、主观题作答分析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的同学得到32分,最差的同学只得到5分,平均分在17分左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混淆。二是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三是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三、教学建议:针对本次分析结果,在接下来的高三地理复习中,我决定:1、认真研

究2011年考纲,依托教材,夯实基础,注意复习的有效性。注重主干知识网络结构的重复构建。在最后一百多天的复习中应将此定为基本的指导思想。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2、注意非选择题的训练,尤其是图表型习题的训练。本类型题目是重头戏,分值高,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与阅读材料,就设问指向从图表中或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3、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包括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地理的能力等。4、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多看书,多梳理知识,鼓励他们提高分数的信心。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投入到积极的思维中,参与课堂教学。海淀高三期中地理试卷分析2015年11月3日下午,北京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地理期中考试结束。这是海淀区高三第一次全区统一测验,对以往知识的复习成果是一次很好的检验;同时,试卷也体现了高考试题改革的最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就此次地理期中测试做试卷分析。一、试卷总体分析本试卷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25×2分=50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50分)。地理单独成卷,考查了几乎必修一自然地理所有章节的容,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比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和地图、大气的受热过程、等值线、大气环流、水循环与洋流、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自然灾害等。总体来说,试卷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

2019 天津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最新详解

1B。考查:通过四处景观的功能及用途,反映出天津海洋文化特点。 海洋博物馆是展示海洋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成为集收藏保护、展示教育、科学研究、交流传播、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科技交流平台和标志性文化设施。 航母主题公园是以“基辅”号航母这一独特旅游资源为主体,为航母观光、武备展示、主题演出、会务会展、拓展训练、国防教育、娱乐休闲、影视拍摄八大板块为一体的大型军事主题公园。 妈祖文化园所在地块全部通过填海造陆而成,建有目前世界最高的妈祖圣像及可同时容纳千人以上祭奠活动的文化广场。 渔家乐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旅游项目,是沿海或海岛渔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了解渔家民俗的休闲旅游方式。渔家乐主要包括欣赏海岛风光,吃当地特色海鲜,游泳、钓鱼、赶海、沙滩游戏(排球、足球等体育活动),卡拉OK篝火晚会,住渔家体验渔家风情。渔家乐的发展依托自身的自然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海岛渔业特色经济,实现了海洋经济发展新目标。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聚焦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载体或内容,以海洋行业和海洋社会为生产和经营主体,以海滨、海岸、岛屿、海上和海底为存在和呈现空间的文化产业。将其努力打造成新型旅游资源。 2A 考查:沿海生态系统开发与治理措施,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谓“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目前我国滩涂指沿海滩涂。滩涂既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根据滩涂的物质组成成分,可分为岩滩、沙滩、泥滩三类。由于水流的作用以及河流的含沙量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岸受水的冲刷,滩涂向陆地方向后退;有的岸堆积作用强,滩涂则向有水方向伸展;有的岸比较稳定,滩涂的范围也较稳定。 滩涂是中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广、集中度高,区位条件好,适合农牧渔业综合开发。 滩涂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海陆过渡地带。向陆方向发展,通过围垦、引淡洗盐,可较快形成农牧渔业畜产用地;向海方向发展,可进一步成为开发海洋的前沿阵地。滩涂是水产养殖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是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的财富。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而且本身也蕴藏着各种矿产、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滩涂的利用主要是围垦。 我国提倡和鼓励沿海地区利用滩涂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但是由于沿海淡水严重缺乏,滩涂改造为耕地的成本高且效益低,越来越多的滩涂围垦丧失了造田的“初衷”,成为海水养殖的“乐园”,国家希望围垦造田或通过围垦达到土地占补平衡。 近些年沿海自然港湾和潮间带滩涂历来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方,由于滥围垦,这些场所已被永久破坏;海域自净能力下降,污染、淤积严重,使得航道变浅、变窄,影响港口功能,还有一些围海工程因填土之需,开山挖土破石,造成山体裸露,一遇大雨,滚滚浊流入海,破坏了海域生态环境。 礁石指江河海洋中距水面很近的岩石,生长在大陆沿岸和海岛周围的边缘地带,它隐伏于水下,分布宽度从十米到百米,分布范围与形态,与沿岸水下地形特征和水深情况密切相关。礁石可为生物礁体组成,也可为火山岩体或大陆岩体延伸于水下所组成,因其分布于海中或靠近海岸,对沿海渔业及航行都不利。礁石上面也经常长满了海砺和贝壳,若礁石的规模很大,则称岛屿。 盐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氯化钠含量较高的土壤上的植物,又称盐土植物。盐生植物能在盐化生境中生长发育、并可积累相对多量盐分的植物。 虽然滩涂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围垦的滩涂则成为了高盐碱地。因为围垦后的滩涂土壤脱离了海水环境,土壤的盐分和pH则因水分的蒸发而开始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从而造成沿海土壤的盐碱度过高。然而滩涂土壤的盐碱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在降雨和蒸发作用下,土壤盐分在剖面上下迁移,呈现季节性的变化特征:每年的1—6月处于积盐期,而7—9月则处于脱盐期。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12020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以稳为主,基本延续近几年的特点,但试题稳中有新,紧扣主干内容,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能力考核。 一、情境的选取符合时代精神: 试题的情境选取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等具有时代精神的素材为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凸显地理学科特性: 地理学科以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主,强调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性特征,选择题1-2题主要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另一地理学科特色之一--探穿地理原理,6-8题主要探究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给信息和所学原理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考核生活中的地理实践力: 选择3-5题,以农业生产为考核背景,通过打沟、翻耕等农业生产环节,探究农事活动中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四、重视区域特征的分析:选择9-11题,呈现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两个典型区域的区位,从认识区域特征到区域差异的比较,引导学生对区域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五。地理区位条件的应用:综合题36题,以玉米油生产为主要情境,分析地理区位条件,考核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区位条件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 劳动的思想理念。 六、强化地理过程: 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综合题第37题,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对区域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五。地理区位条件的应用:综合题36题,以玉米油生产为主要情境,分析地理区位条件,考核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区位条件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 劳动的思想理念。 六、强化地理过程:综合题第37题,通过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重视地理过程的探究。地理过程分析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分析更重视地理原理的纵向深入分析,难度较大。

广东省普通高考地理试题评价报告

广东省2005年普通高考地理试题评价报告 一、05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及06年学科试卷结构说明 (一)基本情况 2005年高考广东省选考地理科的考生共约2.5万多人,人数比去年略有增加。地理试卷的题型结构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第一部分选择题,分为单选题和双选题两种类型,共30小题,满分7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题,满分80分。全卷满分150分。题目总体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查内容体现了以学科的主体知识和当前地理学科知识、能力、方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重点的特点。 全省平均得分82.16分,难度为0.55,标准差为16.38。试题难度比较适中,区分度较好。 各小题难度如下: (二)地理试题的特点 1.试题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平稳过渡,有所创新 试题按照考试大纲及其补充说明中的规定组织命题,题目未超出考试的内容范围。全卷看,试题内容结构合理,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比例恰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覆盖面,学科内综合的题目比例有较大提高。试题明显加强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回答问题的思路要求有较高的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对读图技能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题目的难度有所调整,总体难度提高。但题目的区分度相应有一定的提高,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有利于考生今后的发展。题目体现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能起到积极正面引导中学地理教学的作用。非选择题题量有所增加,由去年的3题增为5题,分散了考点、增大了覆盖面。 ⒉多数题目侧重于地理能力的考查 地理科试题以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考查的知识点尽量宽泛、多元化,能做到兼顾自然、人文。在题目设计上充分体现地理学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学科内综合题的比重有所提高。试题减少了单纯知识性强、仅凭记忆的题目,而是采用以能力立意命题。例如第33、34题,考生要有较强的读图、分析图能力才能作答,死记硬背根本无济于事;第34题是知识迁移性的题目,要切切实实从图中找寻有用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光靠书本知识也只能一筹莫展;第35题为一道8分的地理实验题,为历年地理高考中所未见的题目。命题意图明确,渗透新课程的理念,正面引导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活动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⒊题目难度分布均匀 题目注重地理考生的群体特点,题目难度分布均匀,难度适中的题目比重大。全卷看总体难度确有较大提高,但除了第35题难度极高外,大部分题目的难度区间在0.35-0.85之间,无过易题。区分度相应有所提高。

高三地理质量分析报告

临淄三中2009年高三模拟测试地理学科班级质量分析报告 高三地理备课组 模拟测试已经结束,针对本次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现将第一阶段各方面情况分析如下: 一、试题总体评价 1、试题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山东省考试说明命题,考试内容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考范围,知识覆盖面较广。题目新颖,“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广泛选取丰富多彩的相关材料,材料依然会以主干知识为依托,给考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景,由此设计一个个“新问题”,从而达到新课程背景下“能力测试”的考试目标。体现了地理特色和新课程理念,地理技术学科的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注重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凸现综合性特点。试题呈现出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着意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题注重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但又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运用文字、图像、数据来提供信息,并结合实际问题,把相关知识重新整合、迁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性较大,要求学生根据设问要求,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进行答案的编制。 3、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对学生图表(包括景观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每个题组都有地图。纵观试卷,图的量很大,(文科综合,10个图,地理单科32个图),本卷中的地理试题几乎无一列外的需要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应用信息,在整个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寻找解题思路并组织答案。卷中试题,共有各种区域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地理图表数数量与种类量较大。为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处理信息搭建了平台。这一点既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的,也彰显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又与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认知过程和形成过程相一致。需要学生动脑去思考。考查了热点,注重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对学生读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做题时间就显得紧张了。引入情景图片,生活常识考查地震。

2017年高考全国III卷地理试卷分析报告

2017年高考全国III卷地理试卷分析报告 2017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高考试题早已呈现在师生面前。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安排,现我对本次高考地理试卷进行分析,除了参考部分专家的观点外,还有一些我个人主观的想法,说的不妥之处,还望大家能包涵和指点!本报告包括“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和“对2018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的建议”两部分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一、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2017年高考是云南省进入新课标以来的第六次高考,也是云南省采用全国III卷的第二年。今年全国III卷使用范围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省区,该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依据地理新课标,坚持地理学的一般原理,以图形为载体,重点考核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重视基础,考察能力,试题主要特点体现如下。 1.试题结构基本稳定 试题结构由选择题(1~11题,共44分)和非选择题(36、37、42、43四个题,共56分)组成,较往年基本稳定。但非选择题中的选做题部分根据2017年新大纲的要求略有变化,选做题由往年的三选一变为二选一(删除了《自然灾害与防治》)。 2.试题难度基本稳定 今年地理试题的整体难度和去年相当,但选择题和选做题难度略有提高。整份试卷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以中低难度题为主,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考查。 3.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主要考查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成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球的运动、农业生产及可持续发展、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等主干核新知识,内容整体偏向于人文地理。 4.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的地理试题注重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考试的切入点,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继续落实了地理“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5.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图像作为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正所谓地理“无图不成题”。今年的地理试题共有6幅地理图像,有景观图、统计图、区域图等,形式多样。要将承载在图像上的有用地理信息解读出来,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6.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今年地理试题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总体来说比较接地气。无论是剪纸上的“江南水乡”还是“农业生产活动”或是“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等都是人地关系的体现,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环境。 (二)各题具体分析 1.选择题 地理选择题满分44分,若要达到理想成绩,选择题分数一般情况下要达到32分及以上,最差不能低于28分。因为,选择题是最容易拉开差距的题型,选择题的得分是整份试卷得分的关键,所以对选择题进行细致分析是极有必要的。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13

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 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2014安徽卷)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村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8分)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势。(12分)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话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县有过渡性、多样性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答案解析】 (1)审题时一定要注意不是简述地理位置,而是地理位置的“特点”,甘肃省位于中国大陆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高三地理组教师袁会彩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今年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整体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色,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具体来说,今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本次地理试卷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在延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是内容选取富含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一直以来强调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解答日常实践中的问题。如第10题从“乘长途客车从重庆经遵义至毕节旅游”出发,展现了形象生动的地理情景,通过“长途客车选座”来讨论日出方位问题,引导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理念。 四是坚持改革方向,弘扬核心价值观。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卷I地理命题紧跟改革脚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全球化的地理格局,注重考查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扩展视野、放眼世界,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