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或者说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P7)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3.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虽然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为每一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未必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因而,当教育的平等分配,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增加时,这种教育制度是合理的;而当教育的不平等分配确实为我们带来平等所不能带来的整体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同样也是合理的。

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偏好的存在,所谓“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或者是由一个权威机构所作的规定。因此,“有利于所有人”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指得到社会大众一致公认的教育制度。这样一来,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一致同意和拥护的教育制度,它成了一种可操作的概念。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4.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含义有:①人即目的,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发展;②教育权利平等原则;③机会均等原则;④差别性对待原则。(P284-285)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部分。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过程均等。过程均等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5.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④不只是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获得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⑤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归教育等形式中的机会均等;⑥在国际范围内,主要指富国和穷国之间在教育资源分布、教育设施发展、学业成功率和学业证书价值上的均等。(P284)

6.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权利是指“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力而讲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P285)

7.“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边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成绩更好,更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

认同,对班级的态度也更为积极。

8.校园文化:学校中以教学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一切价值观念和行为形态。学校文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多钟类型。校园文化对学校成员具有强烈的教育影响,它本身也就成了学生一种十分重要的“隐性教育知识”。(P169)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9.精英主义教育成层功能说:代表人物:M·杨、美贝尔等。社会依据成员的不同教育程度,而对地位、财富、权力、文化和职业进行再分配,使原有阶层和阶层不断得到补充、再生。

教育层层功能说:依据成员的教育程度而对权利、地位、职业、财富、文化进行再分配,使原有阶级或阶层不断得到补充和再生。

10.新马克思主义“再生产说”:代表人物:鲍尔斯、吉丁斯等。学校是“社会编剧场”,通过文化的分配、再生产,发挥社会成层和人才选拔作用。(教育是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工具。)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层层再生产说:学校是“社会编组场”,通过文化分配再生产,发挥社会层层和人才选拔作用(教育是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工具)。

11.新韦伯主义“文化市场论”:代表人物:柯林斯等。国家或集团控制教育,它们通过学校来传播被它们控制的、且被成层化的文化资源,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的共同文化的身份集团。成员根据不同身份文化而成层。

二.现象分析:(运用教育公平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是否公平?以及如何去解决?)

1.小考、中考、高考:属于“应试教育”问题。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

“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来就有“应试”的成分,“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但是,“应试”绝对不能扩大为教育的大部或全部。当“应试”一旦“畸形”蜕变为逐渐占据教育的太多甚至全部空间的时候,教育就变为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不正常状态,此时“应试教育”的说法产生了。

教育对象:“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的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

教育内容:“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

教育方法:“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教育评价:“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

教育结果: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

2.高考移民:属于教育公平问题

“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考生众多,且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实行各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评卷和划定高考录取分

数线的政策。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

思考:①高考移民对本地学生造成的竞争力;

②“国际高考移民”对国内学生造成的竞争力。

3.民工子弟入学难:属于教育公平问题

①入学机会:遭遇诸多的门槛限制。由于农民工子女人数大量增加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及部分学校主观上的原因,对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有一系列限制性条件,如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乡镇政府有效证明)、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暂住地已取得暂住证并住满一年及以上(公安部门出具的暂住证明)、有稳定的居住场所(房产证或正规的租房合同)、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执照、以前的学籍证明等。

②教育过程:在优质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的获得上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农民工子女还不能完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进入住所附近的学校,而大多进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就读,实行定点定校入学。这种做法不仅有悖于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给农民工子女造成诸多不便,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基本无缘分享流入地的优质教育资源。

③教育结果:在升学和教育阶段的衔接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农民工子女在流人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后,与后续高中阶段等非义务教育难以顺利衔接,其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两为主”的政策都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而言的,不涉及中考及以后的升学制度。

4.择校热:属于教育公平问题

择校背后隐藏的不公平:①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②家长享有社会资源的差异性,择校能力的差异性。社会分层理论认为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收入、声望、教育、权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由于学生家长职业分工的不同,自然形成强势人群与弱势人群。

择校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依据:①就近入学制造不公平。在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地区差异、校际差异显著的状况下。就近入学强迫学生无条件接受学区内质量悬殊的教育,显然不公平。②择校超越平均主义.追求差异平等。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择校就有其合理性。它打破平均主义,表达了人们追求差异平等的愿望。

202961 教育社会学 作业(高起本、专升本)

《教育社会学》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对象上讲,教育社会学探究的主要是 A.广义教育 B.中观教育 C.狭义教育 D.社会教育 2.教育社会对自身以外的其他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功能是 A.教育社会的外功能 B.教育社会的内功能 C.教育社会的负功能 D.教育社会的隐功能 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存在的样态来看,组织一个乐队、一所学校属于 A.静态实体范畴 B.物质实体范畴 C.精神实体范畴 D.动态运动范畴 4.一般认为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方面的经典之作是 A.《教育社会制度分类》 B.《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制度》 C.《教育社会制度分类经典》 D.《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指南》 5.建立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在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属于 A.分目标 B.总目标 C.局部目标 D.分类目标 6.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而确定,借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实现的知识体系是 A.课程 B.环境 C.大纲 D.课堂 7.在环境中,山河.植被.平原等自然生态属于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人制造的环境 D.学校环境 8.社会变动的性质的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社会生产方式 9.国学和乡学最初出现于我国 A. 西周 B.夏朝 C.西汉 D.唐朝 10.我国第一家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专业期刊是 A.《教育政策法规》 B.《教育法导论》 C.《教育法学研究》 D.《教育法律动态》 11.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讲,在我国较早提出现代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意义的学者是 A.雷通群 B.杨贤江 C.刘慧珍 D. 车文博 12.对教育社会自身构成要件的功能被称为教育社会的 A.显功能 B.隐功能 C.外功能 D.内功能 1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的存在样态来说,平纹组织织物、紧密性组织属于 A.动态实体性概念 B.静态实体性概念 C.严密实体性概念 D.松散实体性概念 14.教育社会制度是教育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标准,它是教育社会制度的实质特征,又被称作 A.动态标准性 B.静态标准性 C.规范标准性 D.实体多元性 15.在教育社会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及其属性相互关系构成的总和是 A.自然组织体系 B.社会组织体系 C.空间组织体系 D. 多维组织体系 16.正规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社区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17.对人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并且又不与教育活动发生直接相关的设施和人口称为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 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三、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 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 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 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 补)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 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 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 教育需求: 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教育社会学作业2014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修正阶段的表现? 2、规范性研究方式确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1、简述不同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职能的演变。 2、简述不同文化结构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1、结合实际,谈谈地区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2、简述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反差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1、试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混变对教育失范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 1、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双重角色及其角色冲突的理解。 第七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学生 1、结合实际谈谈对菲兰关于学生多重世界和越界行为的四种类型的理论的认识。 2、为什么学生会形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有何功能? 第八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 1、结合实际谈谈学校组之间分层对学生自我期待与发展的影响。 2、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学校组织有何特性? 第九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1、简述依据中性标准区分班级不同组织水平的几种理论。 2、为什么班级是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组织? 第十章教育中的特殊社会文化:课程 1、日中两国小学生道德课内容的区别主要体现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哪些不

同? 2、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如何影响课程的实施? 第十一章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 1、参照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型分类,试分析你的教学模式的类型及教师角色和学生势力的表现。 2、结合实际,谈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第十二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 1、简述帕森斯的教育功能理论 2、简述学校消亡论的主要观点。 第十三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述要 1、简述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分哪几个阶段? 2、、教育社会功能从取向转化为行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1. 班级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A. 互为补充 B. 互为前提 C. 互为排斥 D. 不相关 满分:2 分 2. ()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3. ()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 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 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 分 4.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5.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A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 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 能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8.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这是人 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折点,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C. 《我们共同的未来》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满分:2 分 9.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合规范,并内化为个 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 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A. 个性化 B. 社会化 C. 集体化 D. 群体化 满分:2 分 10.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 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 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12.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 A. 贝塔朗菲 B. 卢斯山 C. 韦伯 D. 泰勒 满分:2 分 13. 1907年苏扎罗在()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A. 斯坦福 B. 耶鲁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方面(同上) 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工)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 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 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 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 参考答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 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 在西方,法国的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德。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6.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17.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18.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19.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0.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1.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2.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3.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4.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5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新编教育社会学作业

请选择任何一堂课,举例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印象管理。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师进行良好的课堂控制,实际上需要一定的控制艺术和技巧,印象管理便是这样的技巧。印象管理的观点来自于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关于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分析。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教学活动也是一门表演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戈夫曼所力图解剖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上一堂小学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做小动作、捣蛋或者有其他局外人不合时地闯入课堂,这些偶然事件直接关系到课堂秩序能否重新恢复正常,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因此,作为教师,作为表演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品性和措施来处理课堂问题。 1、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 全体教师的举止行为应表现出共同承担了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学生的仁爱,关心和期望。教师集体的内部团结相当于“后台”。教师之间的内部矛盾于意见不应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就能维持一种“剧场印象”。这是教师进行前台表演的基础和支撑点。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教师应当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不能出现无意动作或失控行为。教师应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防感情用事,特别是要控制面部表情和说话的态度。3.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 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案,如教学道具的使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教学不应被打断。有研究表明:在有些学校有一不成文的规定,不能贸然进入课堂。显然,这里存在一个假定,新来的表演者很有可能会做一些在学生看来于他们的教师所建立的印象不一致的举动。 4.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 教师兼具普通人和教育者双重角色,要在价值观、信念、道德及其行为方面做到始终如一,自然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处在当前的转型社会中,教师可能会面临内心冲突。虽然如此,教师仍应从育人的角度严格要求自己。为了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行为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的印象,一种可行的策略就是教师要防止自己的“后台”被闯入,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避免被学生识破。但这并不是欺骗学生,而只是一种维持师生互动的策略。 5.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课堂情境中,学生的某些行为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维持课堂秩序的行动。但很多教师对这些行为或者加以忽略,或者视为破坏,因而采取的处理措施最终往往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在课堂中,往往更多的是介于“和谐”与“冲突”之间的“假和谐”局面。这种假和谐局面可视为学生有意识地在维持秩序,其原因可能是对教师的某种认同,可能是出于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也可能是对教师情感上的支持或者讨好教师的表现等。但不管学生出于何种动机,若教师意识不到学生所给予的暗示,从而修正自己的行动,则极有可能导致课堂失序。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新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6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平衡,而视社会冲突为社会病态的理论是功能理论。 7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8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9、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16.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17.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二、判断题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一、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论述如何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这门学科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学眼中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派:德国的克里克、罗荷纳等,反对个人本位主义教育学的思辨化、观念化、片面化;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关注,寻求建立具有实证性与科学性的教育理论; AGIL图式:帕森斯,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对外—对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对功能组成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即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及模式维持功能。地位:这一图式不仅被用来对整个教育系统,而且被用来对教育的分支系统与分支范畴进行理论分析。 社会互动:人际或群体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有合作与对抗之分。 抵制理论:即反抗理论,艾普尔,吉诺斯,威利斯。反对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再生产是由学生的反抗和创造性的适应学校环境而间接产生的。 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 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专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前喻文化意味着前途未卜的晚辈,“未来就是现在”。美国文化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前喻文化特点。前喻文化下的教育取向:开放性的“师导生”制教育模式。 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专指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后喻文化意味着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中国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后喻文化色彩。全部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有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后喻文化下的文化价值取向:封闭式的师授学承模式。 机会:用来测量个人接受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状况的一组变量。具体内容有:①校外物质因素②校内物质设施③家庭心理因素④学校心理因素⑤教学条件。 教育机会:①指进入各级正规学校入学的机会,现已分化;②指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如学术性与技术性教育渠道的选择;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是结果均等论的主张,也是教育机会内涵上的突破。 文化教育:以迪尔泰、诺尔为代表,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活动,文化与自然相区别的独特性与历史性特征,决定了教育不可能有普遍性的目地,教育方法也不可能从类似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推导出来; 结构功能主义(和谐论):社会由不同部分构成稳定的结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因价值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 冲突论: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教育现象,后来内部形成两个基本的分支学派,即新韦伯主义(柯林斯、金)和新马克思主义(鲍尔斯、金蒂斯); 解释论:于70年代初在英国首先掀起,认为宏观教育社会学不能解释学校教育的实际过程,从而对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与实际过程进行剖析,以图解释学生学业失败的原因,包括3个分支学派,即教育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人种方法论; 符号互动论:以凯迪、沃兹为代表,运用情景、脉络。视野、文化、交涉、策略等概念,来解释学校与课堂的生活过程; 教师预期职业社会化:个体为适应将要承担的教师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 教师继续职业社会化:个体在承担教师角色后,为了更好地扮演教师角色而进行的社会化 二、问答 1.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规范化与验证性; 规范化: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主要是作为可资在实践中提高教师能力之基础知识的一门课程来设置的,被称为“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②20世纪2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以直接服务于实践为基本取向,被成为“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③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用社会学理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理论性均较欠缺,被称为“教育问题的社会学”。 以上其基本取向都是应用社会学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最终任务是提供并阐述可供实践适用的范式,如此便形成了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研究范式 验证性:①纯科学性质,事实分析取代价值判断;②研究目的侧重于建立社会学理论,而不是改进教育实践;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作业名称:教育社会学作业出卷人:zuoye 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 2007-4-20 9:30:24 至 2007-4-20 9:47:21 学员姓名:hsj 学员成绩:97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97.06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是 选项: A、A 规范学科 B、 B 事实学科 C、 C 交*学科 D、 D 中介学科 学员答案: A 题号: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教育社会学的解释学派重视教育社会学的 选项: A、A 宏观研究 B、B 微观研究 C、C 中观研究 D、 D 综合研究 学员答案: B 题号: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学派代表人物是 选项: A、A 孔德 B、 B 杜威 C、 C 帕森斯 D、 D 柯林斯

学员答案: C 题号: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教育社会学学科建立阶段的特征是 选项: A、A 理论分析 B、B 实证性研究 C、C 规范性研究 D、 D 综合性研究 学员答案: C 题号: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重建时期是在 选项: A、A 1922年 B、 B 1848年 C、 C 1949年 D、 D 1979年 学员答案: D 题号: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西方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结构是狭义的社会结构即选项: A、A 人口结构 B、B 阶层结构 C、C 经济结构 D、 D 政治结构 学员答案: B

题号: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提出社会分层的社会学家是 选项: A、A 涂尔干 B、 B 韦伯 C、 C 孔德 D、 D 杜威 学员答案: B 题号: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在教育的社会功能中哪一种是最基本的 选项: A、A 经济功能 B、B 社会化功能 C、C 政治功能 D、 D 文化功能 学员答案: B 题号: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从动态角度来看社会结构的变化是 选项: A、A 人口流动 B、B 社会分层 C、C 社会流动 D、 D 社会变迁 学员答案: C 题号:10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政治结构首先制约教育的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等属于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 A. 中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澳大利亚 满分:2 分 2. ()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 A. 教育 B. 文化 C. 课程 D. 认知 满分:2 分 3.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 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5.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满分:2 分 6.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7.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满分:2 分 8.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9.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 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 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12.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13.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 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