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种电子数据交换引擎架构

一种电子数据交换引擎架构

一种电子数据交换引擎架构

桂永林;杨志义

【期刊名称】《微处理机》

【年(卷),期】2008(29)6

【摘要】详细地阐述了电子数据交换的基本概念以及EDI软件的组成结构.重点介绍了一种电子数据交换引擎的架构、组成和实现的核心技术.

【总页数】3页(P96-97,101)

【作者】桂永林;杨志义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西安,7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1

【相关文献】

1.网格测试引擎:一种构建网格测试环境的基础架构 [J], 王寅峰;董小社;何秀强;朱正东

2.一种TCP/IP卸载引擎架构的应用 [J], 郑钢;谢凯年;张咏霞

3.一种面向业务规则和流程的推理引擎架构 [J], 倪曌;白利芳;董奥冬

4.王峥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基于电流镜阵列架构的机器学习与物理不可克隆功能计算引擎 [J],

5.一种高性能硬件加密引擎阵列架构 [J], 骆建军;沈一凡;周迪;冯春阳;邓江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技术盛宴丨机框式核心交换机硬件架构演进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高速发展,对构建互联网基础架构的网络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容量、性能、扩展性以及QoS等诸多关键特性,而这往往是由其所采用的硬件架构决定的。以框式核心交换机为例,先后出现了多种硬件架构,而现在最为常用的有三种:Full-Mesh交换架构、Crossbar矩阵交换架构和基于Cell的CLOS 交换架构。本文将通过对这三种硬件架构、报文转发流程等原理的分析,全面剖析三种架构的优劣势。 名词解释 Full-Mesh 架构说明

▲图1:Full-Mesh架构图 如图1所示,所有业务线卡通过背板走线连接到其它线卡,因为Full-Mesh不需要外部的交换芯片,而是任意两个节点间都有直接连接,故得名全连接。 由于各线卡需要Full-Mesh互联,一个节点数为N的Full-Mesh,连接总数为[N×(N-1)]÷2,所以随着节点数量增加连接总数也急剧上升,因而可扩展性较差,仅适用于槽位数量较少的核心设备。 报文转发流程 1、报文从线卡进入,跨卡报文送到与目的线卡连接的背板通路; 2、报文到达目的线卡。 Crossbar 架构说明

▲图2:Crossbar架构图 如图2所示,业务线卡通过背板走线连接到Crossbar芯片上,Crossbar芯片集成在主控引擎上。 ▲图3:Crossbar芯片架构 Crossbar芯片架构如图3所示,每一条输入链路和输出链路都有一个CrossPoint,在CrossPoint处有一个半导体开关连接输入线路和输出线路,当来自某个端口的输入线路需要交换到另一个端口的输出点时,在CPU或交换矩阵的控制下,将交叉点的开关连接,数据就被发到另一个接口。 简单地说,Crossbar 架构是一种两级架构,它是一个开关矩阵,每一个CrossPoint都是一个开关,交

以太网交换机结构和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结构和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基于以太网技术的网络设备,主要用于实现局域网的数据交换。它的主要作用是根据目的MAC地址和端口的对应关系,将数据包从一个端口复制并转发给目标端口,从而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和转发。下面将从交换机的结构和原理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交换机的结构 1.交换机的外部结构 交换机通常具有多个接口,用于连接多台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每个接口都有一个端口号,用于标识不同的接口。交换机能够通过不同的端口号将数据发送到相应的接口。 2.交换机的内部结构 交换机内部通常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端口: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与一个终端设备相连,可以通过端口来接收和发送数据。 (2)转发引擎:转发引擎是交换机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和处理。转发引擎通常由ASIC芯片(专用集成电路)组成,能够对数据包进行快速处理和转发。 (3)存储器:交换机通常具有一定的存储器容量,用于存储MAC地址表、数据包缓存等。 (4)控制板:控制板通常由CPU、操作系统和管理功能组成,用于控制和管理交换机的运行。

二、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有两种模式:存储转发模式和直通模式。 1.存储转发模式 (1)数据接收:当交换机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首先会通过物理层 和数据链路层的处理将数据包的帧头提取出来,并将源MAC地址记录到MAC地址表中。 (2)MAC地址表:MAC地址表存储了每个端口对应的MAC地址,以及MAC地址和接口的对应关系。当交换机接收到一个新的数据包时,会根据 源MAC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查找对应的接口。 (3)根据MAC地址转发:如果在MAC地址表中找到了源MAC地址对 应的接口,则将数据包发送到相应的接口,并更新源MAC地址的端口信息。如果没有找到源MAC地址对应的接口,则将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的端口上。 (4)根据目的MAC地址转发:当交换机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会根 据目的MAC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查找对应的接口。如果在MAC地址表中找 到了目的MAC地址对应的接口,则将数据包发送到相应的接口;如果没有 找到目的MAC地址对应的接口,则将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的端口上。 2.直通模式 直通模式是一种更高级的工作模式,采用硬件交换技术实现数据包的 转发。在直通模式下,交换机不需要对数据包进行完整的解析和处理,而 是直接复制和转发数据包。 直通模式下,交换机根据目的MAC地址和端口的对应关系,将数据包 从一个端口复制并转发给目标端口,以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

简述edi的工作方式

简述edi的工作方式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一种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它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之间传输商业文档。EDI可以用来传输各种类型的商业文档,例如订单、发票、付款通知等等。EDI的工作方式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EDI交换协议、EDI文件格式、EDI处理流程等等。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EDI的工作方式。 一、EDI交换协议 1.1 EDI交换协议概述 EDI交换协议是指在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商业文档传输时所使用的通信协议。常见的EDI交换协议有以下几种: 1.2 X.400 X.400是一种电子邮件标准,它可以用于在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传输商业文档。X.400标准定义了一系列规则和流程,以确保电子邮件能够安全地传输和接收。 1.3 FTP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在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传输文件的协议。FTP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并且具有高效性和可靠性。 1.4 AS2 AS2(Applicability Statement 2)是一种基于HTTP/HTTPS协议的安全通信标准,它可以用于在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传输商业文档。AS2支持数字签名和加密,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二、EDI文件格式 2.1 EDI文件格式概述 EDI文件格式是指在EDI交换协议中所使用的商业文档格式。不同的商业文档有不同的EDI文件格式。常见的EDI文件格式有以下几种: 2.2 EDIFACT EDIFACT(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是一种国际标准的EDI文件格式,它可以用于在不同国家之间传输商业文档。EDIFACT定义了一系列规则和流程,以确保商业文档能够正确地解析和处理。

数据中台技术架构设计方案

数据中台技术架构设计方案

一、数据中台总体架构图 前面我们通过理论层面对数据中台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通过架构层面来详细看一下数据中台的设计。 数据中台是位于底层存储计算平台与上层的数据应用之间的一整套体系。 数据中台屏蔽掉底层存储平台的计算技术复杂性,降低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让数据的使用成本更低。 通过数据中台的数据汇聚、数据开发模块建立企业数据资产。 通过数据体系对数据进行分层存储 通过资产管理、数据服务,把数据资产变为数据服务能力,服务于企业业务。 数据安全管理、数据运营体系,保障数据中台可以长期健康、持续运转。

1、数据汇聚 数据汇聚是数据中台数据接入的入口,数据中台本身不产生数据,所有的数据来自于业务系统,数据库、日志、文件等,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存储平台中,难以利用,很难产生业务价值,所以需要统一汇聚。 2、数据开发 数据开发是一整套数据加工以及处理的工具,因为通过数据汇聚模块汇聚到中台的数据没有经过处理,基本是按照数据的原始状态堆砌在一起的,这样业务是很难直接使用的。所以需要通过数据开发模块实现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形成有价值的数据,提供给业务部门使用。 3、数据体系 通过数据汇聚、数据开发,中台就具备了构建数仓平台的基本能力,这一块其实就是将采集过来的各种数据按照数仓的标准进行建设。 4、数据资产管理 通过数仓建立起来的数据资产比较偏向于技术,业务人员比较难理解,资产管理是以业务人员更好理解的方式,把数据资产展现给企业的业务人员。 5、数据服务体系 数据服务体系就是把数据变为一种服务能力,通过数据服务让数据参与到业务,激活整个数据中台,数据服务体系是数据中台存在的价值所在。 6、数据运营体系 是数据中台得以健康、持续运转的基础 7、数据安全管理 是为了保证数据中台中的数据安全。 这是一个典型的数据中台总体架构设计。

数据架构设计示例

数据架构设计示例 数据架构设计是指为了满足业务需求和数据处理需求,合理规划 和组织数据存储、处理和访问的框架和结构。设计一个合理的数据架 构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性能,并且为业务发展提供良 好的支持。 首先,一个好的数据架构需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了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我们可以使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作为 存储引擎,利用其事务处理和约束功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同时,使 用数据库的索引功能可以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并且减少对存储空间 的占用。 其次,数据的安全性也是数据架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通过在数据库层面实施权限控制、加密和审计功能,可以有效保护数 据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篡改。此外,定期备份和恢复数据也是保障 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可以防止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 另外,数据的可扩展性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随着业务的发展,数据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在设计数据架构时,应该考虑到系统的 扩展性,如采用分布式系统方案、水平或垂直分割数据等。这样可以 保证系统能够随着数据增长而保持高性能。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数据的访问性能。为了提高数据的查询和读写 效率,可以采用数据冗余、缓存和优化查询语句等方法。此外,合理 的索引设计和分区策略也能够提升数据的访问性能。

最后,数据架构设计需要与业务需求紧密结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业务的特点和需求,根据业务场景选择适当的数据模型和存储方案。同时,设计高效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标准也是保证数据架构与业务需求匹配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数据架构设计应该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可扩展性、访问性能以及与业务需求的匹配。通过合理规划和组织数据存储、处理和访问,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为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电子数据交换EDI

电子数据交换EDI 电子数据交换(EDI)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商业文档数字化传输的技术。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企业之间、企业与公共机构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标准方式,是一种计算机自动化供应链管理系統。EDI 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系统,以提高各种业 务交换的效率、准确性和安全性。 EDI 最早在1968 年被提出,但要到80年代中期,真正 普及开来。目前,全球大多数跨国公司和主要的零售业、物流业、制造业、汽车业等行业均已广泛使用EDI 系统。 EDI 提供了多种优势——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错误、加强安全。常见的业务交换包括订单、发货通知、发票、付款通知以及物流指令等。EDI 可以显著减少人工处理和纸质文档 管理,并且可以减少错误。EDI 系统中的错误只有0.1%左右,这是因为它可以自动检查文档以及文档中包含的信息是否正确。 相比纸质文档,EDI 可以显著降低管理成本。这是因为EDI 可以自动处理订单、发货通知、发票、付款通知等业务过程。此外,EDI 还可以减少存储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质 文档在档案馆内存储往往需要大量的空间,而EDI 可以通过存储在电脑内,减少档案馆存储的开销。 EDI 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效率,而且可以加强产品和交货的 安全性。在传统的贸易中,纸质文档需要反复传输和复印,并

需要使用各种邮递服务,这些都会使文档泄露甚至丢失。因此,EDI 提供了更安全的信息交流方式。 同时,EDI 可以促进企业文化和交流。使用EDI 系统的企业之间可以增加互信,共同促进业务的发展。此外,EDI 还可 以减少人工控制,使企业更集中于业务发展。例如,企业可以将从供应商或客户处收到的资金直接流向销售部门,而非必须经过人工审核、归档等流程。 EDI 给公司带来的好处还包括: 1. 可以补零件,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2. 可以延长产品生命 周期,增加企业收益3. 可以提高供应链的转化率4. 可以减少在仓库内存放的时间和成本5. 可以提高供应商的响应时间和 客户服务 EDI 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点和挑战,但以本文的篇幅来介绍。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EDI 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增加效率、提高质量、减少成本、加强合作和安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EDI工作原理

EDI工作原理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一种用于不同计算机 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标准化方法。它通过将数据转换为统一的电子格式,使得不同系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共享数据,提高了数据交换的效率和准确性。下面将详细介绍EDI的工作原理。 一、EDI的基本概念 EDI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交换方式,它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协议,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EDI包括两个基本的组成部份:数据格式和通信 协议。 1. 数据格式:EDI使用一种统一的数据格式来表示不同类型的业务数据,这种 格式通常是基于标准的数据元素和数据段组成的。数据元素是EDI中最小的数据 单位,比如日期、金额等;数据段是一组相关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比如定单数据段、发票数据段等。通过定义不同的数据格式,EDI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业务需求。 2. 通信协议:EDI使用一种标准的通信协议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常用的EDI通信协议有AS2、AS3、FTP等。这些通信协议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方式、数据 的加密和解密方式、数据校验等。通过使用标准的通信协议,EDI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二、EDI的工作流程 EDI的工作流程可以分为数据准备、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主要阶段。 1. 数据准备:在数据准备阶段,企业需要将需要交换的数据转换为EDI的标准数据格式。这通常需要使用EDI软件或者EDI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工具来完成。在 数据准备阶段,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阶段,企业需要将准备好的EDI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给接收方。传输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通信协议来实现,比如AS2、AS3、FTP等。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常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和签名,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 数据处理:在接收方收到EDI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解析和处理。首先,接收方需要将EDI数据转换为自己系统可以理解的数据格式。这通常需要使用EDI软件或者EDI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工具来完成。然后,接收方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对数据进行处理,比如生成定单、更新库存等。 三、EDI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EDI作为一种高效、安全、准确的数据交换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1. 提高工作效率:EDI可以自动化数据交换的过程,减少了人工干预的机会,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的准备、传输和处理都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中自动完成,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2. 提高数据准确性:EDI使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减少了数据转换的错误和丢失的可能性。同时,EDI还可以对数据进行校验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降低成本:EDI可以减少纸质文档的使用和传输,节省了纸张、打印和邮寄等成本。同时,EDI还可以减少数据处理的错误和重复,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EDI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特殊是在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中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可以通过EDI实现定单的自动化处理和库存的实时更新;在电子商务中,EDI可以实现企业与电商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定单处理。 总结:

大数据整体架构

引言概述: 大数据整体架构是指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系统设计和组织结构。本文将探讨大数据整体架构的五个关键点,包括数据采集与清洗、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访问与共享、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正文内容: 一、数据采集与清洗 1.采集来源的多样性:从数据库、互联网、传感器等不同来源收集数据。 2.数据质量的保障:通过数据清洗和预处理,降低数据中的噪声和错误。 3.实时数据处理:采用流式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反应。 二、数据存储与管理 1.分布式存储系统: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或分布式数据库来存储海量数据。 2.数据库选择与优化:选择适合场景的数据库,并进行索引优化和分区管理。

3.数据备份与恢复:实施数据备份策略和周期性恢复实验,保障数据安全。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1.分布式数据处理框架:采用Hadoop、Spark等分布式计算框架,进行并行计算。 2.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和规律。 3.实时数据分析:采用实时计算引擎,能够对实时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决策。 四、数据访问与共享 1.数据集成与交换:通过ETL工具和Web服务,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的集成和交换。 2.数据可视化与报表:利用可视化工具和报表系统,将数据转化为易读的图表和报表。 3.开放数据接口:提供API和数据开放平台,使得外部系统能够访问和共享数据。 五、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2.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设定精细的访问权限,限制数据的访问和修改。 3.数据隐私保护:采用数据脱敏和匿名化技术,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 总结: 大数据整体架构是实现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关键要素,通过数据采集与清洗、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访问与共享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五个关键点的阐述,可以确保大数据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数据质量的保障。在未来的大数据时代中,不断优化和演进的大数据整体架构将成为数据驱动决策和创新的基石。

简述edi的工作流程

简述edi的工作流程 EDI(电子数据交换)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它是一种用于在两个不同的系统之间传输 数据的标准化技术。EDI为组织进行数据交换提供了一种比传统的方法快、更有效的方式。EDI使组织能够传输数据,而不用担心跨平台的格式和多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不一致。 EDI流程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根据客户端使用的EDI软件,这些步骤可能会有所 不同。EDI工作流程步骤如下: 第一步:建立EDI连接并准备传输元数据。客户端应该建立连接,并根据不同的EDI 软件,准备组织和传输数据,这样数据就可以安全的从EDI传输到服务器端。 第二步:创建EDI报文格式。客户端应该按照要求填写/填充EDI报文,这是客户端 要传输的EDI数据的报文格式,以提供实际的业务数据和文档的事实性信息。 第三步:EDI文档及附件组合和传输。在客户端完成报文后,则进行EDI文档和附件 组合,并以EDI标准传输到服务器端,EDI文件必须符合EDI标准,才能正确地解析,防 止业务数据或信息丢失,或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等问题。 第四步:服务器端的EDI解析和校验。服务器端的EDI解析器应该可以正确地解析和 校验EDI文件并翻译为适合数据存储和运行的数据格式,以便从EDI文件中获取有价值的 信息和数据。 第五步:EDI数据及附件处理。服务器端根据EDI格式进行解析后,服务器端应该可 以处理EDI数据,确保EDI文件与数据库内容相关联,并确保EDI文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第六步:EDI数据及附件传输回客户端。当服务器端完成对EDI数据的校验和处理后,便可以将EDI数据及附件传输回客户端,并以EDI格式进行传输,以便客户端接收后及时 处理和更新。

EDI工作原理

EDI工作原理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一种用于不同企业间电子 数据传输的标准化方法。它允许企业之间以结构化的电子格式交换商业文档,如订单、发票和付款通知等。本文将详细介绍EDI的工作原理,包括数据格式、通信 协议和数据交换过程。 一、数据格式 EDI使用统一的数据格式来确保不同企业间的数据兼容性。常用的EDI数据格 式包括EDIFACT、ANSI X12和XML等。其中,EDIFACT是国际上最常用的EDI 数据格式,主要用于欧洲和亚洲地区的数据交换。ANSI X12则主要用于美国地区。XML作为一种通用的标记语言,也被广泛应用于EDI中。 二、通信协议 EDI的数据传输需要依赖于网络和通信协议。常用的通信协议包括AS2、FTP 和VAN等。AS2(Applicability Statement 2)是一种基于HTTP和HTTPS的安全 协议,它通过数字签名和加密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是一种用于文件传输的协议,EDI中常用的是FTP over SSL/TLS。VAN(Value Added Network)是一种通过第三方网络服务提供商进行EDI数据交换的方式。 三、数据交换过程 EDI的数据交换过程通常包括数据准备、数据传输和数据解析三个步骤。 1. 数据准备 在数据准备阶段,企业需要将需要交换的商业文档转换为EDI标准格式。这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EDI软件或服务来完成。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 EDI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

2. 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是将准备好的EDI数据发送给目标企业的过程。根据选择的通信协议的不同,数据传输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输,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网络服务提供商进行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使用合适的加密和认证机制来保护数据。 3. 数据解析 接收方企业在收到EDI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解析和处理。首先,接收方需要将接收到的EDI数据转换为可读性更强的格式,如XML或者普通文本。然后,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生成订单、更新库存等。 四、优势和应用 EDI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数据交换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1. 提高效率:EDI可以自动化处理商业文档的交换过程,减少了人工干预的时 间和错误率,提高了数据交换的效率。 2. 降低成本:EDI消除了纸质文档的需求,减少了打印、传真和邮寄等相关成本。同时,EDI还可以减少人工处理文档所需的时间和劳动力成本。 3. 加强数据准确性:EDI使用结构化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化的数据交换过程,减 少了数据输入和转换过程中的错误,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EDI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如零售、制造、物流和金融等。在零售行业,EDI 可以实现供应链的自动化,实时更新库存信息,提高订单处理效率。在制造业,EDI可以加强供应链的协同,实现及时的物料采购和生产计划调整。在物流行业,EDI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和配送的自动化,提高物流效率。在金融行业,EDI可以实 现电子支付和结算,简化财务流程。 总结:

电子商务-EDI

电子商务-EDI 什么是EDI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交换的技术。它使不同的企业能够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中互相 传递和处理商业文件,例如订单、发票和付款通 知等。EDI通过标准化数据格式和网络协议,实 现了企业间的无纸化交流,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降低了错误和成本。

EDI的优势 EDI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 提高效率:EDI自 动化了数据交换过程,减少了人工介入以及手工 处理数据的时间和成本。企业可以更快速、准确 地处理订单、发货和付款等业务操作。 2. 具备可 跟踪性:EDI能够提供实时数据的交换和更新, 在交易过程中,企业可以实时了解订单和物流的 状况,提高供应链的可见性和效率。3. 减少错误:EDI通过标准化数据格式和网络协议,消除了手 动数据输入和翻译的错误,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和一致性。 4. 节约成本:EDI省去了纸质文件和 人工处理的成本,减少了传真、邮寄和存档等环 节的费用。同时,EDI也降低了库存和运输成本,提供更加精确的库存和需求预测。 EDI的应用场景 EDI在电子商务中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但 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订单处理 EDI可以用于快速、准确地处理订单。当客户 下订单后,EDI可以将订单数据自动传输到供应

商的系统中,供应商可以实时查看、处理和跟踪订单状态。EDI还可以自动将订单在供应商系统中转化为发货单,从而加快了订单处理的速度,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物流管理 EDI可以与物流公司的系统进行对接,实现订单的自动分配和安排。通过EDI,企业可以追踪订单在物流过程中的实时状态,包括发货、运输和交付等环节。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物流的效率,提高交货的准时性和准确性。

edi的含义名词解释

edi的含义名词解释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即电子数据交换,是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以一种标准化的格式和语法,实现企业间、企业与机构之间、以及机构间等多个实体间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合作。它是一种高效、准确、安全、快捷、经济的信息交互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对提升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加强业务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EDI的起源与发展 EDI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汽车行业面临的供应链管理难题而诞生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EDI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化的信息交换标准,涉及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汽车行业,而扩展到零售业、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等各个行业。 二、EDI的基本原理与流程 EDI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企业内部的业务数据以事先约定的标准格式进行统一编码,然后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设备将这些编码后的业务数据传输给合作伙伴。整个EDI流程主要包括数据准备、数据编码、数据传输、数据接收和数据解码等环节。 1. 数据准备:企业根据业务需求提取需要交换的数据,并进行清洗、整理和标准化,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数据编码:将准备好的数据按照事先约定好的EDI标准,进行编码转换。EDI标准通常采用统一的XML、EDIFACT或X12等格式,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的一致性。 3. 数据传输:将编码后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给合作伙伴。传输的方式包括点对点传输、传输协议、VPN(虚拟专用网络)等。

4. 数据接收:合作伙伴接收到传输的数据后,进行数据解密和解码,还原出原 始的业务数据。 5. 数据解码:将接收到的数据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解码和还原,转换成可读、可 处理的数据,以进行后续的业务处理。 三、EDI的优势和应用 1. 提升工作效率:EDI可以减少人工介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减少数据录入 错误和重复劳动。 2. 降低成本:EDI可以简化业务流程,减少纸质文档的使用和存储,节约人力、时间和资源成本。 3. 加强合作伙伴关系:EDI能够实现实时、准确的数据交换,加强企业与合作 伙伴之间的业务合作和沟通,提高合作效率和互信度。 4. 提高供应链可见性:EDI能够实时跟踪和监控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企业 对供应链运作的可见性和控制能力,加强供应链的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 5. 支持业务创新:EDI能够实现企业间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和集成,为企 业的业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和便利。 EDI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 1. 零售业:EDI可以实现供应链的自动化管理,提高商品的流转效率和准确性。 2. 制造业:EDI可以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订单和发货信息的实时交换,优 化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 3. 物流业:EDI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提高货物的跟踪可视性 和配送效率。

电子数据交换协议

电子数据交换协议 电子数据交换协议(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是一种标准化的电子数据交换方法,它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业务数据以结构化的方式传输给合作方。本文将介绍EDI的概念、功能和优势,以及其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一、EDI的概念和功能 EDI是一种基于电子技术的商贸数据交换方式。它通过规范化的数据格式和交换协议,实现了不同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数据交流。EDI 可以用于各种商业活动,包括采购、销售、物流、财务等。它能够将业务数据从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直接传输到另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和安全的交换。 EDI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1. 数据标准化:EDI使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化的交换协议,使得不同企业间的数据能够彼此理解和解析。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数据格式不一致而导致的信息丢失或解析错误。 2. 数据转换:EDI可以将企业内部的数据转换为符合标准格式的数据,然后传输给外部合作伙伴。同时,它也可以将接收到的标准格式数据转换为企业内部能够理解和处理的格式。 3. 数据加密和安全性:EDI采用加密和认证技术,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只有合法的接收方才能解密和读取数据,防止数据被未授权的人员窃取或篡改。

4. 数据追踪与可追溯性:EDI可以追踪数据的传输过程,包括发送方、接收方、传输时间等信息。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递,并提供追溯的能力,用于处理争议和纠纷。 二、EDI的优势 EDI作为一种高效的数据交换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 提高工作效率:EDI能够快速传输和处理大量的商业数据,减少了人工操作和数据输入的时间和错误率。它能够自动化和集成不同环节的数据处理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2. 降低成本:EDI可以替代传统的纸质文档和人工处理方式,减少了纸张、人力和物流等方面的成本。同时,EDI还可以减少因为数据错误或延误而导致的损失和额外成本。 3. 加强合作伙伴关系:EDI在企业和合作伙伴间建立了高效的数据交流渠道,提高了合作和沟通的效率。通过EDI,企业可以更好地与供应商、客户和物流服务提供商合作,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和响应能力。 4. 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EDI提供了结构化的数据交换方式,使得数据容易被分析和利用。企业可以通过EDI获取和分析供应链、销售和财务等方面的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三、EDI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EDI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商业领域,包括零售、制造、物流、金融等。以下是EDI在其中几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Clos架构

Clos架构 Clos架构,诞生于1952年,是由一位叫Charles Clos的人提出的,所以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这个架构主要描述了一种多级电路交换网络的结构。Clos最大的优点就是对Crossbar结构的改进,通过Clos架构可以提供无阻塞的网络。 1.Crossbar架构 可以理解为8口交换机,4口进,4口出。Input线和Output线的交叉的节点(CrossPoint)是开关。那么我们要建立1-2口的session,就要开启input1线和output2线的开关。同理session(2,4)(3,1)(4,3);

Crossbar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进行MxN交换时(即M个输入,N个输出)时,是有阻塞的交换,例如(3,2)的通路就占用了(4,1)的,所以(4,3)被阻塞了,不能同时转发。 总结一下, ◆Crossbar的优点是: 1)结构简单; 2)控制简单; 3)NXN交换时严格无阻塞; ◆Crossbar的不足是: 1)部署规模有限,CrossPoint的数量是N*N; 2)Input到Output只有一条通路,没有冗余; 3)这种简单结构不利于做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要做大容量就要叠加足够多的 Crossbar; 4)输入输出不灵活,只能做NxN交换机,如果是要MxN交换机就成了有阻塞的交换上一张1960年左右,Crossbar交换结构图,大家感受一下,

传统的园区网交换机一般采用“Crossbar+共享缓存”的交换架构,引擎板继承担控制平面的工作,同时也承担数据转发平面的工作,跨槽位的流量转发报文需要经背板到引擎板的Crossbar芯片进行转发。这种架构限制了设备的可靠性和 性能: ◆可靠性限制: 引擎需要承接数据转发平面的工作,因此在引擎出现主备倒换时必然会出现丢包。 此外引擎1+1冗余,也使得Crossbar交换网只能是1+1的冗余,冗余能力无法做的更高。 ◆性能限制: 受制于业界当前Crossbar芯片的工艺以及引擎PCB板卡布线等制造工艺,将Crossbar 交换网与CPU主控单元集中在一块引擎板上的结构,一般单块引擎的交换容量不可能做的太高(一般约1TB左右)。

最全的系统缩写系统简介

MIS 、MES、SIS、MRP、MRPII、MTL、SCM、ERP、OA、BPM、CMS、EAM、BI、PLM、SEO、SOA、ROSE、EDI、SFA、POA、CAD、PDM、TPM都是什么? 一、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 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一个完整的MIS应包括:辅助决策系统(DSS)、工业控制系统(IPC)、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电厂一般讲MES称为MIS系统 二、MES:制造执行系统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 是美国AMR公司在90年代初提出的,旨在加强MRP计划的执行功能,把MRP计划同车间作业现场控制,通过执行系统联系起来。这里的现场控制包括PLC程控器、数据采集器、条形码、各种计量及检测仪器、机械手等。MES系统设置了必要的接口,与提供生产现场控制设施的厂商建立合作关系!MIS 是统称, MES是MIS中的一类, MIS包含MES, 没有可比性.电厂一般讲MES称为MIS系统。 三、SIS系统(Safety Instrumented System 安全仪表系统) 属于企业范畴,用于保障安全生产的一套系统,安全等级高于DCS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当自动化生产系统出现异常时,SIS会进行干预,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IS系统以分散控制系统为基础,采用先进、适用、有效的专业计算方法,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SIS系统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和分析,性能计算和分析、生产调度、生产优化等业务过程,是集电厂各专业(如:炉、机、热控等)综合优势,经过长期科研开发、成果储备和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积累而成的。 应用子系统包括: 全厂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 厂级实时信息监控与管理系统 厂级性能计算和过程优化分析系统 在线性能监视系统

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

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 数据交换平台(Data Exchange Platform)是指一种能够实现不同系 统之间数据的快速、安全、高效交换的软硬件集成系统。它通过统一的数 据格式、协议和接口,解决了异构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问题,提供了可靠 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机制,促进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1.数据层: 数据层是数据交换平台的基础层,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处理。它包括以下几个组件: -数据源:负责从各个系统中采集数据,可以是数据库、文件或者消 息队列等。 -数据库: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提供高效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功能。 -数据处理引擎: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 一致性和准确性。 -数据模型:定义数据的结构和关系,用于数据的映射和转换。 2.功能层: 功能层是数据交换平台的核心层,主要实现数据的转换、流转和分发。它包括以下几个组件: -数据转换器:负责将从不同系统中采集到的数据转换成标准的格式,方便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数据流转引擎:负责管理数据的流转和传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 完整性。

-数据分发器:根据业务需求将数据分发给不同的系统,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 3.接口层: 接口层是数据交换平台与外部系统进行交互的入口和出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件: -接口管理器:负责管理系统与数据交换平台之间的接口,包括接口的注册、授权和监控等。 -接口适配器:负责将不同系统的接口适配成标准的接口协议,方便数据的交换和集成。 -安全认证和权限控制:确保数据交换的安全性和可信性,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等。 除了以上三个层次,数据交换平台还包括监控和管理组件,用于监控数据交换的状态和性能,并提供数据质量评估和故障排除等功能。此外,数据交换平台还支持可视化界面,方便用户对数据交换的配置和监控。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交换平台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拓展和定制。例如,可以增加数据质量检查和验证的功能,通过数据清洗、去重和校验等方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另外,可以集成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提供更高级的数据处理和业务支持。 总之,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能够实现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的快速、安全、高效交换。通过统一的数据格式、协议和接口,数据交换平台解决了异构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问题,促进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大学数字化校园数据交换集成平台设计方案

大学数字化校园数据交换集成平台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平台依据学校实际需要,建立分层次的功能处理结构。数据交换引擎建设成为 一个面向服务的、流程驱动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标准、开放的数据连接、服务接口,实现 跨越异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服务合成,实现对综合服务平台的Web 服务的集中管理、 健康监控、安全管理、统计分析等服务管理功能。 用八 数据痕用 ETL 采集交换 数撫生产 《图 信息交换平台示意图》 数据中心通过ETL 方式从业务数据库中抽取数据,将数据抽取到逻辑层的ODS 中,并 进行更高层次的抽取和清洗工作,为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支撑。 对于需要提供数据交换服务的系统,数据中心提供了完善的Web Services 接口,相关 系统可通过标准的接口调用获得所需要的数据。 1.1.1.1.数据交换平台规划 交换平台由应用服务层、信息接口及工具层、信息存储层、信息集成层、信息接入层、 业务数据源层组成。 4-应用服务层 提供高级报表、教育评估、综合查询、应用业务历史查询、一体化应用操作与监管服务。 系统开发、迫行环境

该层面向最终使用者,为校内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应用系统(学生服务、教务服务、人事服务、科研服务、学籍服务、设备服务、办公服务、外事服务等)、对外数据服务、共亭数据的统计查询及报表服务、和没有业务系统对应的共亭数据管理等服务。 丄信息接口及工具层 提供Web services XML交换、SQL操作、Search API.报表/查询配直工具等。其中面向个人查询、管理定制服务是由本层提供的。 信息服务层的各种服务不能直接操作数据库,必须通过调用统一的数据访问模块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 丄信息存储层 提供给予校园信息标准的共享数据存储,包括操作数据库(直接与业务系统数据、文件进行交换的信息,保留业务系统当前数据状态);具有周期性全库扫描存储操作数据库镜像的历史数据库;学校未来跨业务部门一体化流程业务数据库;部门临时报表及统计使用的临时数据库等五个部分。 该层的数据是学校一切活动所涉及的、用于共享的公共数据集,来源于学校的各个业务部门,并基于“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由对应的业务部门管理。从数据来源上分。 基于校园信息标准的临时、当前及历史数据存储;提供异构校园应用系统数据源的数据复制、转换、查询、缓存、标准化ETL等数据服务。 统一交换平台支持基于语义的SQL、XML、Web Services、Search API的共享访问接口;自身提供自定义报表工具、灵活查询工具以及在此之上建立的综合业务报表、自定义查询等共亭应用服务。保障了学校跨业务部门的数据标准一致性与共亭互换的技术需求。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与数据中心的构建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与数据中心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1-01-22 摘要:我国绝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业务系统,并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建设初期各部门独立建设自己的系统,导致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针对具有同一服务对象建立业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互联互通需求,解决电子政务中“信息孤岛”问题。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经过近几年发展,从存储数据概念演变成为数据加工、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通知识管理组织和管理数据,并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多种信息服务。 关键词:业务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业务数据整理中间件工作流管理信息孤岛搜索引擎数据仓库决策支持 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的战略举措。目前,据统计,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着全体社会信息资源的80%。在这些掌握社会信息资源的各部门系统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交换和共享不畅的问题:最差的既不互联,也不互通;稍好一点的网络互联但信息资源不能互通;比较好的虽然信息可以“互联互通”,但各部门间的业务却不能协同。如何提高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将重点讨论电子政务的数据交换和数据资源建设问题,有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另文专题讨论。 一、电子政务发展历程与趋势 我国电子政务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地位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二十年的电子政务发展虽然促成了一个繁荣的IT市场,但带给我们则是更多的启示和反思。虽然各级政府都大力推进了信息化建设,但有效信息的利用率低,政府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信息衔接不紧密、信息汇总与实时的综合处理能力弱,"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等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共性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建立标准规范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信息管理支撑体系,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的一体化,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水平,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就是将数字化的政务信息资源(包括政务工作流程,政府法规,政府公文,政府部门的职能分配,政府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等各方面资源)进行共享、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