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思维常识40题-

科学思维常识40题-

绝密★启用前

科学思维常识40题

1.马克思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说过,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段论述旨在说明的思维方法是

A. 分析与综合

B. 归纳与演绎

C. 抽象到具体

2.人们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是

A. 客观世界中各感性材料的直接反映

B. 人脑通过思维加工获得的抽象认识

C. 来自客观世界并经加工的正确认识

3.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我国的生猪价格通常与作为猪饲料的玉米价格保持一定的比例。两者价格的比值一般在6:1左右。“猪粮比”反映了生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可以分析养殖业经营状况和猪肉价格变动趋势,很好地运用了

A. 边际分析方法

B. 定性分析方法

C. 均量分析方法

4.把认识对象中分解开来的不同部分、方面组合为一个统一整体而加以研究,从而全面地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法是

A. 分析

B. 综合

C. 演绎

5.恩格斯说:“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马恩选集》第3 卷第81 页)这段话揭示出的思维过程是

A.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过程

B. 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过程

C.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过程

6.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他们加以研究的思维方式是

A. 归纳

B. 分析

C. 综合

7.某高中班主任做“当代高中生与家长沟通交流现状的调查”。设计调查问卷

如下图

…订…………○…………线…………○……※※内※※答※※题※※

…订…………○…………线…………○…… 对该问卷统计结果及其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回答“你与家长在一起的时候一般会做些什么”的多项选择题时,81%的受访者首选“闲聊”,反映出家长和子女之间关系松弛的、和谐的 ②66%的受访者选择“与家长看电视”,表明当代高中生完全认同父母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价值。 ③当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情时,36%的受访者会向家长寻求帮助,表明当代高中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 ④“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95%的受访者“完全听父母的”,说明当代家庭代际关系的民主化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8.(10分)思想政治 在A 、B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 .【国家和国际组织】 2013年10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指出:双方要继续加强全面战略协作,维护好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权威,捍卫联合同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1)中俄双方要继续加强全面战略协作,是基于双方( )(4分) A .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 .有着一致的国家管理形式 C .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D .有相同的国家结构形式 (2)以“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主题写一篇评论,请你列出评论的要点。(6分) B .【科学思维常识】 (1)下图体现的思维方式是( )(4分)

A.直觉思维 B.想象思维

C.聚合思维 D.发散思维

(2)请你列出第(1)题所选思维方式的具体技法。(6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据此回答下列题。

9.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进而产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观念。这一思维过程是()

A. 从具体到抽象

B. 从主观到客观

C. 从认识到实践

D. 从部分到整体

10.同学们对这首诗耳熟能详,但在学校食堂有些同学却把一个个白白的馒头、一盘盘剩余的好菜倒入垃圾桶。对此,同学们应该()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纠正自己的过度消费

③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④发挥意识的自觉选择性,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

①矛盾律②排中律③同一律④不矛盾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下列不属于科学思维的特征的是()

A. 认识的客观性

B. 认识的定量化

C. 认识的无限性

D. 结果具有预见性13.思维的特征是()

①间接性②概括性③先进性④趣味性

A. 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①③

14.明确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由_____决定的。()

A.思维规律的特点B.事物的客观性质

C.综合分析的要求D.认识的根本任务

15.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①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④掌握真理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研究种子植物,把它分为根、茎、叶、花、果,分别研究它们各自的结构、形态、功能等。这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就叫做

A. 分析

B. 综合

C. 理解

D. 鉴别

17.“凡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该行为是故意犯罪,所以,该行为是贪污罪。”这个三段

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18.“大学生”与“共青团员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是 A 、交叉关系 B 、属种关系 C 、种属关系 D 、全异关系 19.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 A 、否定前件就是否定后件 B 、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 、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20.下列推理,有效的是 ( ) A.他是非党员,所以他不是党员 B.他不是老年人,所以,他是年轻人 C.团员是青年,所以,青年是团员 D.有的干部不是党员,所以,有的党员不是干部 21.已知“没有一个人赞成这个主意”为真,可推知 ( ) A.所有人都赞成这个主意 B. 并非有人不赞成这个主意 C.有人赞成这个主意 D.有人不赞成这个主意

22.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全异关系的是 ( )

A. 工人—工厂

B.有心脏的动物—有肾脏的动物

C.教师—律师

D.工人—矿工

23.下面这些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中,具有反对称性质的是( )。

A 、全同关系

B 、全异关系

C 、种属关系

D 、交叉关系

24.“国家就是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专政工具。国家可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

义国家。”这段话中所包含的逻辑错误是( )。

A 、定义过宽

B 、混淆划分根据

C 、划分不全

D 、多出子项

25.下列逻辑错误中,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 )。

A. 模棱两可

B.转移论题

C.自相矛盾

D.推不出

26.归纳推理是( )的推理

A 、一般到个别

B 、 个别到一般

C 、 一般到一般

D 、 个别到个别

27.“全称肯定判断真”与“特称肯定判断真”前者对后者之间( )。

A 、不具有条件关系

B 、具有必要条件关系

C 、具有充分条件关系

D 、具有充分必要条件关系

28.在“所有的大学生是学生”和“有的学生是大学”这两个判断中,谓项都是( )

A .都是周延的 B.都是不周延的

C .既有周延的,也有不周延的 D.不能区分 29.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含义是( )。 A 、当前件存在时,后件一定存在 B 、当前件存在时,后件一定不存在

C 、当前件不存在时,后件一定不存在

D 、当前件不存在时,后件一定存在

30.“刑法”与“法律”两个概念的关系是( )

A .属种关系 B.种属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同关系

31.正确表示 “中国”、“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概念外延间关系的图形是

( )

32.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正确的是 ( )

A 、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大战

B 、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 、这个班的学生,除了七名女学生外,其余都是男生

D 、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等

3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把这句话作为革命的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

A 、定义过宽

B 、循环定义

C 、定义过窄

D 、以比喻代定义

A.同一律 B.不矛盾律 C. 不违反逻辑规律 D.排中律

35."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段话()。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36.如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与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要求。

A 违反同一律

B 违反矛盾律

C 违反排中律

D 不违反逻辑规律

参考答案

1.CA

【解析】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段论述旨在说明的思维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到具体,A、C适合题意;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B

【解析】概念是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B适合题意,排除A;概念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排除C。

3.C

【解析】边际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也就是投入的资金所得到的利益与输出损失相等时的点。定性研究方法,指的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猪粮比”反映了生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可以分析养殖业经营状况和猪肉价格变动趋势,很好地运用了均量分析方法,C适合题意。

4.B

【解析】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把认识对象中分解开来的不同部分、方面组合为一个统一整体而加以研究,从而全面地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法是综合,B适合题意,排除A;C不适合题意,排除。

5.A

【解析】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材料这段话揭示出的思维过程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过程,A合题意。

6.B

【解析】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他们加以研究的思维方式是分析,B适合题意,排除A、C两项。

7.C

【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66%的受访者选择“与家长看电视”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认同父母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价值。③选项表述错误,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只有36%的学生会向家长寻求帮助,不能证明学生对父母的依赖较强。排除法,①④

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C。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8.A.【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1)C (4分)

(2)①中国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2分)②中国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1分)③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1分)④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1分)⑤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1分)(共6分)

B.【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1)D(4分)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也有不同的思维发散方法与诀窍。适合于个体思维的主要有检核表法、列举法、信息交合法等。(3分)对于群体思维而言,主要有头脑风暴法,或称集思广益法。(3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1)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中俄双方继续加强全面战略协作,属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决定国家间关系的国家利益,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合作的基础,故排除A,而C入选。B选项观点错误,中俄两国的国家管理形式不一致,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中俄之间国家结构形式不同,故排除。

(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题目类型较为开放,列出评论要点。此类题目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和相关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做法和影响进行分析,具体即中国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中国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B.【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1)根据题意,题中围绕打伞展开一系列问题,属于典型的发散思维,而不是聚合思维,也不是直觉思维、想象思维,故D入选,而排除其他选项。

(2)本题知识限定承接上一问,发散思维,题目类型体现类。关于发散思维的具体技法,教材有明确的表述,具体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也有不同的思维发散方法与诀窍。适合于个体思维的主要有检核表法、列举法、信息交合法等,对于群体思维而言,主要有头脑风暴法,或称集思广益法。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发散思维

9.A

10.B

【解析】

9.试题分析:选项B、C说法错误认识的过程应该是从主观到客观,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故排除;选项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项A正确。

10.试题分析:材料启示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继续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选项①④符合题意。选项②与题意无关,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保留积极的,改造不正确的。故答案选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考点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1.C

【解析】

试题分析: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故本题选C项。考点: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点评:本题出题意图在于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

12.C

【解析】

试题分析:认识的客观性、认识的定量化、结果具有预见性属于科学思维的特征。认识的无限性不属于科学思维的特征。故本题选C项。

考点:科学思维的特征。

点评: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中一般有“不是、不属于、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具有”等提示语,要求从选项中把不和题意的选出来。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的答案。也可用概念分析法、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3.A

【解析】

试题分析: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特征。故本题选A项。③④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思维的特征

点评:本题属于知识的再现。试题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排除法,从自己最肯定的选项开始排除。

14.B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科学思维方法。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

15.C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感性认识。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①③符合题意。

16.A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思维方法。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这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就叫做分析。

17.C

【解析】

18.A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

19.C

【解析】

20.A

【解析】

21.D

【解析】

22.A

【解析】

23.C

【解析】

24.C

【解析】

25.B

【解析】

26.B

【解析】

27.C

【解析】

28.B

【解析】

29.C

【解析】

30.B

【解析】

31.A

【解析】

32.C

【解析】

33.D

【解析】

34.B

【解析】

35.D

【解析】

36.C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