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

《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

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引出题目——《望洞庭》并对洞庭湖做一下简介。出示PPT

(二)初读感知,熟悉生字。出示PPT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初读感知环节。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古诗,准确掌握字音。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意境。多媒体出示古诗朗读,教师范读。

(三)再读古诗,提出质疑。

让学生自己默读并画出难以理解的古诗字词。

(四)整体回顾,理解诗意

1、通过读古诗,学生们对古诗大概的了解是什么?是如何理解诗人写这首古诗的意境?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望的意思是:遥望。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2、对古诗逐句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在对古诗做全面分析了解的情况下,我做了如下预设:出示PPT 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相:相互。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展现了海面风平浪静的感觉。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遥望:远望。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四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作者展开奇丽的想像,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这是这两句的诗意。

3、总结,回顾本诗。出示PPT

对本诗中的重点词义做一个整理,便于学生理解诗意。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好多人都对洞庭湖充满了向往,那么这首充满意境的诗是出自何人之手呢?大家对他得了解又有多少。我们应该要牢牢记住,这位诗人是如何描写洞庭湖的静态美的。出示PPT 预设: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五)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入境吟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六)结束语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的说课到此结束,请批评指正。谢谢!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情景、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诗中用词精准,用“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描绘了四幅壮丽的画面。首句借山势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次句写水波回旋,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大意是: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通过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赞美了西湖美景。诗歌前两句写景,写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以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既赋予西湖的美以生命,又隽永别致。作者认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独具神韵。 《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所作。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测试C卷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测试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14题;共74分) 1. (9分)读拼音写汉字 qīng fēng jìng ________山________树石________ ________澈________景________争 ________声________狂________然 2. (1分)填写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 3. (5分)翻译句子 京口瓜洲一水间 4. (4分)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 (5分)用自己的话写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意思。 6. (2分)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 7. (5分)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②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艳丽,美极了。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显得非常奇妙。 ③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8. (4分)默写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9.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湖光 ②遥望 10. (5分)《望洞庭》一诗中,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11. (5分)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2. (4分)写出近义词 孤—________ 欲—________ 碧水—________ 相宜—________ 13. (15分)理解诗词,填空。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诗中“两”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诗句中,能表现出“孤独”的词有________等。 (2)《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部编版)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基础再现 1. 看拼音,写词语。chǔ jiāng gū fān jìng zi duàn kāi yín pán 2. 查字典填空。“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1欲望;○2想要,希望;○3副词,将要。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1)山雨欲来风满楼。()(2)欲把西湖比西子。()(3)小红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3.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1诗句“中断”的意思是,突出长江水的;“回”的意思是,突出表现了山势的。○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句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被长江册拦腰劈开的,碧水向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诗中“断”“开”“流”“回”以及后两句的“出” “来”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C. 这两句诗只赞美了长江水 的巨大生命力(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1有些词语可以想象出优美的画面,看到“潋滟”能想到(),看到“空蒙”能想到(),通过这两个词语可以欣赏到西湖的美。○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4. 活学活用(1)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文文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A.《望天门山》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夜书所见》 D.《望洞庭》(2)我们一家去游览西湖,妈妈告诉我西湖又叫“西子湖”。西子是古代的大美女,不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都是那么美,就像这时晴时雨的西湖一样。知道了这些,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代诗人的古诗:,。,。 阅读提高 5. 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我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2)下列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湖光和月光互相映衬,突出了洞庭湖的宁静、柔和之美 B.诗的后两句运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描写了祖国山水的美景,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海滨小城》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单元课文旨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饱含着对祖国无限的赞美与深厚的感情,配合表现祖国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单元重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泡泡语“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了解总分的构段形式。《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根据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点讨论、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也学着这样写;“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运用关键语句。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大循环。 【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教材中的课文,而应该指向未来生活,注重学生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他们需要掌握的是喜欢阅读的态度和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阅读方法比知道阅读答案更加的重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教法建议】 1.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本单元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地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提高检测B卷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提高检测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基础运用 (共5题;共36分) 1. (5分)读拼音,写词语。 xiūsècán kuìlüèguòwéi kǒng kù dōu küè dà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8分)选字填空。 锋峰 ①山________上的岩石,像刀子一样________利。 流留 ②小溪哗哗地________着,旁边________下了我的两排脚印。 消销 ③________售汽车的工作人员的背影渐渐地________失了。 3. (4分)写出近义词 珍稀—________ 疼爱—________ 轻松—________ 4. (5分)按古诗的内容重新排列诗句。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①雪却逊梅一段香 ②一道残阳铺水中②梅雪争春未肯降 ③露似真珠月似弓③梅须逊雪三分白 ④半江瑟瑟半江红④骚人阁笔费评章

排序:________ 排序:________ 5. (14分)读诗《望洞庭》,选择合适的解释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________ ①“和”的意思是相安、和谐。 ②“和”的意思是连词,跟‘同“相同。 ③“镜”指的是一面铜镜。 ④“镜”指的是洞庭湖的湖面。

参考答案一、基础运用 (共5题;共36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答案:3-1、 考点: 解析: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B卷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42分) 1. (4分)看拼音填词语。 ①今天的tiān qì________多好啊! ②他给nǚ ér ________买的衣服tài dà________了。 ③zǎo shànɡ________,天还没liànɡ________,爸爸就chū qù________跑步了。 2. (10分)我会比(比一比,再组词)。 是________几________久________力________ 世________鸡________处________丽________ 3. (10分)按要求写词语。 ①照样子,写词语。 雪白—白雪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广阔没有边际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将画线部分用一个成语代替) ________ ③写出两个带有“风”字的成语。 ________ ________ ④我们应该________每分每秒,不能________时间。(填上一对反义词)

4. (6分)下列词语和“全神贯注”意思不同的是()。 A . 专心致志 B . 目不转睛 C . 聚精会神 D . 漫不经心 5. (8分)根据情境,填上恰当的词语、古诗句、歇后语、名言谚语。 (1)我很喜欢旅游,每到一处总免不了感慨一番。登上长城,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句;来到草原,我不禁想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乘舟荡漾西湖,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等古诗句;登上泰山,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等古诗句。 (2)今天,我犯了错误,被班主任“请”到办公室,我的心像________。(填歇后语) (3)当我做事情想半途而废时,爸爸总是对我说:________。(填诗句) (4)你知道的有关自然现象的谚语是:________。 (5)我们六一班与六二班进行了几场足球赛,我们班由于实力太差而以失败告终,这真是 “________——________”。(填歇后语) 6. (2分)“你们把雨从美国带到中国来了,可雨在车外;你们把加利福尼亚的太阳也带来了,它就在车厢里。”这段话的意思是:() A . 无论好的天气,还是不好的天气,都是你们带来的。 B . 下雨的天气虽然令人扫兴,但毕竟没有浇到我们,车厢里大家在一起却是温暖的。 C . 虽然你们把雨带来了,但很快太阳就会出来,大家不要扫兴。 7. (2分)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B . 《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接受任务—痛歼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来写的。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基础再现 1.看拼音,写词语。 chǔ jiāng gū fān jìng zi duàn kāi yín pán 2.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1欲望; ○2想要,希望;○3副词,将要。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小红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天门中断 ..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诗句“中断”的意思是,突出长江水的;“回” 的意思是,突出表现了山势的。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被长江册拦腰劈开的,碧水向东流到此,回旋 澎湃 B.诗中“断”“开”“流”“回”以及后两句的“出”“来”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 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C.这两句诗只赞美了长江水的巨大生命力 (2)水光潋滟 ..雨亦奇。 ..晴方好,山色空蒙 ○1有些词语可以想象出优美的画面,看到“潋滟”能想到(),看到“空蒙”能想到 (),通过这两个词语可以欣赏到西湖的美。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4.活学活用 (1)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文文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A.《望天门山》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夜书所见》 D.《望洞庭》 (2)我们一家去游览西湖,妈妈告诉我西湖又叫“西子湖”。西子是古代的大美女,不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都是那么美,就像这时晴时雨的西湖一样。知道了这些,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代诗人的古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1课时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

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

2018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课时练习

17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 ___ 代诗人 ___________ 所作,人称 _________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这首诗通过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_____ 、_____ 六个动词,让我 们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 _______ 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________ 、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_________ 、 ______ 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 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 ? ? ? ? 2、遥望洞庭山水翠,口银盘里一青螺。 ? ? ? ? ? ?

部编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小结: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教案 望天门山 【教学目的】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领会诗词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浏览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攒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领会诗文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领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盛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实验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提醒课习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浏览中,同学们一定积攒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读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老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讴歌祖国河山,揭发社会黑暗和歧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宏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盛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大、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绮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到达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浏览资料,老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心田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拼一拼,写词语。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zhìcǐgū fān yǐn ji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chū qíng jìng zi wèi mòyáo wàng yín pá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亭________ 挺________ 潭________ 停________ 庭________ 淡________ 累________ 音________ 胡________ 螺________ 谙________ 湖________ 3.查字典填空。 (1)“厌”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4.《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 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 B. 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 C. 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A. 这句写的是: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C.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可以说这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6.根据解释写诗句 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________ 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________ 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________ 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________ 7.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诗中的“楚江”指的是_______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诗中的“西子”指的是春秋时代越国美女________。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头两句“________潋滟________,________空蒙________”写出了西湖晴天波光闪动和雨天烟雨缭绕、山色空蒙的美丽景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欲把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景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相提并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知识点 走近作者: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 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弄清古诗的意思,并在头脑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然 后根据“结构图解”的提示进行背诵。背诵的时候,要把握古诗的节奏,背出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

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