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0.父母多爱我》说课稿(共2课时)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0.父母多爱我》说课稿(共2课时)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0.父母多爱我》说课稿(共2课时)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0.父母多爱我》说课稿(共2课时)

小学道德与法治《10.父母多爱我》第一课

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10.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这个年段的儿童知道父母爱他们,但往往忽视父母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爱,对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有误解和不能体察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可他们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教育需要引导他们用行动去爱父母,学会表达。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孝心。”其中《父母多爱我》侧重讲父母对孩子的爱,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尝试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能够接纳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目标

1.从孩子平常的生活细节中,发现和体会父母默默的无处不在的爱。

2.在父母关爱孩子的感动故事中,体会父母爱的深情。

3.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

四、教学重难点

感悟父母的爱就在平常的小事中。

五、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明确值日职责,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鲜活的班级生活中,依靠学生的切身体验、榜样示范、实际参与、及时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节,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在第一板块中利用夸夸班级值日生,评选星级值日生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值日生榜样。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说服学生,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做法的“小气”,转向实现班集体视野下的“大气”。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学法上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会在夸一夸、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学习,他们将在探究和实践中找出班级的优秀值日生,解决值日时遇到的困惑。

六、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小小名字见真情

1.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我叫金红丽,红是红色的红,丽是美丽的丽,我的名字是我的爸爸取的,现在这个名字有点土气,可老师出生的那个时候,红是很时髦的一个字,代表着积极向上,他希望我不光要长得美丽、大方,而且要做个积极进步的人。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请学生介绍父母长辈为自己取名字的故事)

2.听了这么多名字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呢?

3.总结:爸爸妈妈用心地为我们取了好听的名字,这名字里饱含着爸爸妈妈的爱,寄托着爸爸妈妈的期望和祝福,爸爸妈妈多爱我们啊。

【板书:父母多爱我】齐读课题(指导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孩子的名字是每个孩子最熟悉的,通过调查自己名字的来历,发现了父母在为自己取名字的时候原来如此用心……一个小小的名字里也蕴含了父母多少的期望祝福,由此引出本课,让孩子由此感悟出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环节二:父母的爱无处不在

(一)爱的故事

有一位叫陈远松的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尽情地享受着爸爸妈妈的爱,可是他却有些疑惑,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吧。

1.听故事《妈妈喜欢吃鱼头》,边听边想。(播放故事)妈妈和外婆真的爱吃鱼头吗?她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2.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3.其实呀,父母每天为我们做的事情都藏着他们对我们的爱。相信你也有父母关爱你的感人故事。同学们课前已经把最让你感动的事情记录在爱心卡上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爱心卡,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爸爸妈妈关爱你的感人故事,说完以后,张贴在小组爱心树上。

(1)出示小组交流提示,提醒学生先听清要求,再进行小组活动。

(2)开展最佳爱心小组评选,标准为:学生一个接一个小声交流,其他学生会安静倾听,活动安静有序,任务完成又快又好。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各组巡视,并了解小朋友的故事。各组选出最感人的故事,上台分享。……(学生上台交流父母在生活中给自己的疼爱)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小组交流父母的爱,把自己的幸福传递给大家,一桩桩、一件件,从平常的生活中体会父母的爱】

(二)感悟父母的爱无处不在

1.比较几组亲情树。

数一数:每一天父母为你们做了多少事?看看有什么发现?

2.交流到这里,看看我们亲手记录的亲情树,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指名说。父母的爱就在一顿顿丰盛的早餐、一句句关心的问候、一次次无微不至的照顾、一次次深情的陪伴中,就在这每天数也数不清的、平凡的小事中,父母的爱无处不在。

【板书: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记录一天里父母为我们做的事,让孩子们学会了留心自己的生活里原来充满着父爱和母爱。教学中通过数一数父母每天为我们做了多少事,哪些事是天天都做的;孩子们已被亲情树上的爱深深地感动着,这种感动是发自内心的。】(三)古人的母子情深

1.同学们,父母的爱无处不在,只要留心,我们就能体会得到。古人也是如此,诗人孟郊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出示:古诗《游子吟》,齐读。

2.是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们在表演中再次感受妈妈对我们默默的爱。(播放视频,学生表演《游子吟》)

(四)父爱母爱都是爱

1.妈妈的爱就在这一针一线中,妈妈的爱是香的……引读小诗《妈妈的爱》。

2.那么在你眼里,妈妈、爸爸的爱像什么呢?(出示妈妈(爸爸)的爱像--------,可以给我----------。引导学生创编小诗)

爸爸的爱像一把遮雨的伞,可以给我遮风挡雨。妈妈的爱像阳光,给我温暖,让我不再感到寒冷。爸爸的爱像灯光,可以给我指明方向。

……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表演、创编小诗,让孩子更深地感悟父母的爱,把父母的爱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一首首小诗满满的都是父母的爱。】

环节三:情感升华,表达心中的爱

1.观看情景剧《红红变了》的前半部分,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如果你是红红,你会怎么做?

2.创编表演《红红变了》的后半部分。教师现场进行指导,选出创编得最好的小组上台表演。

小结: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恩,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行动去爱爸爸妈妈。

3.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小就学会了付出关爱。让我们在爱心小纸条上写出对家人最想说的话,表达对他们的爱吧。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回忆家人与自己发生的点点滴滴,走到学生中间,指导孩子写好对家人想说的话。

学生将写好的小纸条进行现场分享,请孩子将纸条带回家送给家人。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还懂得了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行动去爱爸爸妈妈。

我们是爱心小天使,会像爱家人一样爱自己的同学、老师、班级,让我们把爱表现出来,传递出去,让我们身边充满爱,让世界因为我们更温暖!(《让爱住我家》音乐起)【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教育孩子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恩,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行动去爱爸爸妈妈,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

七、板书设计

清晰直观的板书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

10.父母多爱我

无处不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小学道德与法治《10.父母多爱我》第二课

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10.父母多爱我》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

《父母多爱我》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切合本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个主题,从最重要的亲子关系入手,先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个“小家庭”概念的认识。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第1

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孝心。”其中《父母多爱我》侧重讲父母对孩子的爱,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尝试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能够接纳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父母爱我们,但有些做法让我们不能理解。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讨,学生能切身理解父母的做法,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2、学会与父母沟通,尊重、孝敬父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父母有些做法让我们不能理解。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切身理解父母的做法,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教学难点:学会理解和接受父母的爱,并能和自己的父母正确沟通。

五、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明确值日职责,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鲜活的班级生活中,依靠学生的切身体验、榜样示范、实际参与、及时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节,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在第一板块中利用夸夸班级值日生,评选星级值日生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值日生榜样。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说服学生,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做法的“小气”,转向实现班集体视野下的“大气”。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学法上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会在夸一夸、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学习,他们将在探究和实践中找出班级的优秀值日生,解决值日时遇到的困惑。

六、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味爱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父母的爱无处不在,它融进我们生活的每一年每一天中。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父母陪我们长大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光。(本照片由我们学生家长提供,你们要认真观看。)

播放学生照片。

教师:这是我们成长的每个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的一个缩影,从这些场景中你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父母爱我们。

师:板书“爱”

活动二:讨论爱

师:对!父母爱我们!但我在上完上节课后,与部分同学交谈中听到他们是这样说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视频)。

视频一:(师)同学们:生活中,你的父母有让你不能理解的行为和做法吗?(生):有!父母到外地打工,让我和爷爷奶奶在家,他们只想到挣钱,一点也不关心我。

视频二:(生):爸爸每天让我步行到校上课,放学回家后,总是让我到楼下锻炼一会,我好累啊。

视频三:(生):有一次我语文考了85分,妈妈很生气,打了我一顿。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你能说说你有不理解父母的行为和做法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通过刚才的发言,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的确有一些对父母有一些不能理解的做法。我们分组讨论交流一下:作为父母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我们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组讨论:请四人一小组,拿出讨论表,在自由发言后,有一位同学做简要记录。

父母让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

父母的做法需要改进的地方

父母

请各小组发言

师:我们再回过头讨论一下父母打骂孩子的案例。由学生展开辩论,教师联系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法律条款进行引导:《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第十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父母的教育方法必须恰当、必须尊重未成年人。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教育方式。

活动三:倾听爱

师: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委屈伤心,有没有想过父母的委屈和伤心呢?下面我们听听来自父母的心声。

爸爸话的录音(录音)

师:老师这儿有收集了你们每位父母写给你们的一封信,想现在阅读吗?(发放父母的来信)

通过读信,你能理解父母的爱吗?你能体会父母的委屈伤心吗?你还有什么话要与自己的父母说?(请同学们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要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要学会与父母沟通。请记住:父母永远爱我们,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要及时改正,做最好的孩子,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七、板书设计

清晰直观的板书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

10.父母多爱我

父母——我

爱理解沟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