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图时代的文学处境(一)

读图时代的文学处境(一)

读图时代的文学处境(一)
读图时代的文学处境(一)

读图时代的文学处境(一)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有今天这样名目繁多的称谓。代写论文电子时代,汽车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消费时代??,再加上一个“后”的前缀,什么后现代,后革命,后冷战,等等等等,就更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所有这些命名其实都只是对这个时代某一方面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或者是强调,夸张。名目的繁多一方面既是命名者缺乏高度的概括力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特征的芜杂、高密度以及变化的高速度。

“读图时代”无疑是针对阅读而“发明”的一个概念。就图的一般意义而言,没有人不曾“读”过图。因此,“读图时代”显然并非指一般的读图,而是指,“图”成为这个时代广泛而普遍的阅读对象,并因阅读对象的改变而导致阅读方式的变化,甚至更多、更大的变化。身处这样的时代,文学的处境必然是尴尬的。可我们不能只说尴尬,我们要问:读图时代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文学的影响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我们的尴尬又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要不要,又能不能摆脱这样的尴尬,文学又将如何面对这样的处境?

夏志清的无奈和希望

让我们从夏志清先生的一篇文章说起。三十多年前,在美国大学里教书的夏志清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文学的前途》。文章辟头一句就是:“我对文学的前途,不抱太大的乐观。”(1)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甚至整个欧洲,就文学、艺术而言,在夏志清的眼里,已见颓势,这或许是他对前途不乐观的原因所在。夏先生很怕别人批评他是杞人忧天,担心别人指责他只是一己的感受,不能算数,于是特意引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名教授巴顺(JacquesBarzun)”的结论。但问题的关键在,是什么样的现实使他作出了这个判断?

仔细读一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夏文立论的基础乃是当时美国的文坛和美国高校中的文学教育,甚至包括他所经验到的更为广大的美国社会的情形。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学所受到的来自影像的冲击,“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不少美国大学都添了电影摄制、电影欣赏的课程,大学生自己拍电影的愈来愈多,同时他们也真跟文学绝缘了。”对这一点,夏志清先生的看法和态度是:“电影与文学一样容易使人入迷,有醉心电影的青年努力为电影创新境,未始不是好事。但这些青年的努力也证实了一件事:电影早已代替了文学,成为20世纪的正统艺术了。幸亏世界各国教育制度都是比较保守的,强迫学生在中大学时期读一点文学??”。其二,是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前几年美国学生常问一个问题:这门功课,这本书,同现实生活有没有关联性(relevance)。用这个看法,与其读莎士比亚,还不如研究黑人问题、都市社会问题。”“幸亏”二字意味深长,文学尚能“苟延残喘”于强迫实施的大中学教育,夏先生庆幸之情跃然纸上;可另一方面,这样强迫的文学教育究竟有多少的效果,实在是悬而未决的东西,就现在的情形看,效果自不容乐观,便是强迫也已经越来越少,“与时俱进”,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产业化的教育更使与现实没有“关联性”的文学远离了课堂。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那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并非美国这样一个独尊实用主义的国度所独有,“急功近利”正是现代性的表征之一。

夏先生据此引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在夏先生看来,代写毕业论文文学的这种低迷状况与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大行其道密切相关。现代主义的作家往往“孤芳自赏”,“看不起‘大众传播’,没有学问的一般读者他们也不需要”,以他那时五十多岁的年纪,“要再读一遍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情愿读狄更斯”。还说,至20世纪70年代,“这70年来各种艺术上的成就(建筑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若和19世纪相比,实在瞠乎其后。”20世纪和19世纪的文艺成就究竟孰高孰低,自然不是一个可以妄断的问题,更兼其中尚有年龄、趣味、性情、文化立场,甚至政治立场等等的主观因素在作祟。而且,也许,我们更不该将文学的衰颓嫁祸于现代主义,但夏文确实捕捉到了其中的关节所在,那就是大众传播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文学传播形式,阅读方式也随之改变,最终,改变了的阅读方式直接影响了阅读对象的生产过

程、手段和形式。

然而,即使作家们丝毫不被时代和社会左右,情形似乎仍然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观。原因有二,“二次大战后出生的孩子??,他们从小就看电视,读书的时间就减少了,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也无形减弱。”现实不幸被60年代“轰动一时”的媒介学学者麦克卢汉言中:“在当今电子支配人类的时代,一向靠印刷来传播学问、艺术的时代已过去了。”也就是说,被电视带大的孩子对文学既没有兴趣,更谈不上热情,而最重要的是他们日益“减弱”的感受力,使他们无法领略文学的魅力,尤其是那些古典名著,即人们常说的所谓“经典”。另一方面,古典的经典正在离我们远去,对当代作家来说,“支配全世界严肃文学的是一个新的近代传统,中国的台湾也好,日本也好,美国也好,都受这个传统支配。而且西方国家生活特征都差不多的,都有同样的苦恼烦闷,严肃的作品都给人大同小异的感觉。”再不够敏感的人也都知道,“世界文学的一致化,当然不是个好现象。”但夏志清这里的逻辑显然出了问题,一个母亲生出哪怕十个孩子,性情、气质等等绝不可能一样,更遑论中国还有这样的古训,所谓“橘之为枳”。所以,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这里,什么样的文学传统孕育、生成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而是与其它文化一样的文学所面临的共同的现代化背景和现实。

这种“灰色文学”的产生并盛行与二战以来的西方社会现实相关联,与这种“正统灰色文学相抗争的”是“左派文学”,除此以外,“就只有供人消遣的大众文学了,诸凡侦探、科学、武侠小说皆属此类”。在正统文学无望的时候,就文化立场而言无疑属于精英主义的夏先生也只能把目光投向大众文学,还说:“当年莎翁写剧,狄更斯写小说,也是供人娱乐的,当今消遣文学里有没有值得我们注意的作家,实在是文学批评家应该注意的工作。”这话读着令人心酸而无奈,“终日笔耕,写文章、小说供人消遣,是最无聊的事,不如自己多读书,让那些读者去看电视、电影。”这简直就是使气之言了,颇不合“怨而不怒”的儒家规范,可一个文学从业者对文学的感情却也因此跃然纸上。更有意思的,夏先生竟然将世界文学的希望和未来寄托于中国文学的将来。“我们一旦心境好转,一种新的文学应运而生,一反世界文学灰色的潮流,也大有可能。”夏先生不问问自己,什么时候我们的心境才能好转?靠什么东西才能使如此这般的灰色心境好转?在文章的结尾,我们终于知道,夏先生其实也别无良策,他只能说:“作家应该想到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抱这种精神去创作,可能比较有意思,不管世界潮流如何,我国文学的前途也比较更可乐观。”这样的话究竟还有多少底气已经没有必要追究,甚至对当时执北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之牛耳的夏志清先生的文章,及其文章中的不合逻辑和缠夹之处,我们也没有指摘的必要。值得深思的倒是他的焦虑,以及这一焦虑所产生的文学现实和社会现实。

波德莱尔的搏斗

文人写画评和画论是极正常的事,古今中外都有,而且,意识到画和文异同之处的也不在少数。代写硕士论文东坡居士就有评王维诗画的名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现代的鲁迅更是对西洋美术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极高的鉴赏力,当然,他也曾经亲自编订《十竹斋笺谱》这样传统的中国美术作品。据朱光潜先生的说法,“诗和画的关系在西方一直是一个老问题。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所说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已替诗画一致说奠定了基础。”(2)德国剧评家莱辛专门就造型艺术与诗之异同写过一本小册子《拉奥孔》,副题就是“论画与诗的界限”。但莱辛对诗画异同的看法基本上还是属于古典美学的范畴,虽然莱辛正生活在德国启蒙运动的时代。

或许,真正在现代意义上看到诗画的本质性区别的乃是“现代性”概念的始作俑者波德莱尔,而且,据我粗浅的了解,虽然差不多法国同时代的左拉、雨果、马拉梅等小说家均写过美术批评的文字,尤其是左拉对马奈的评论,但波德莱尔无疑堪称杰出的美术批评家,尤其是他对现代法国画家的评论,而他最为欣赏的就是德拉克洛瓦和贡斯当丹·居伊。有意思的是,他为后者所写的评论《现代生活的画家》,因其思想的成就成了现代文艺批评史上的必读篇

目,而作为批评对象的画家却湮灭在浩瀚的美术史中,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多少美术史的地位和价值。

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提出的对现代性、浪荡子和女人的理解已经广为人知。但第十二节关于“女人和姑娘”的结尾处,有一段文字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这些形象(按:指,“把在现代性中寻找和解释美作为自己的任务”的居伊在画中描绘的那些“花枝招展的、通过各种人为的夸张来美化自己的女人”)具有特殊美的,是它们的道德的丰富性。它们富于启发性,不过是残酷的、粗暴的启发性,我的笔虽然习惯于和造型的表现搏斗,可能也表达得不够。(3)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波德莱尔并非自谦,从居伊画笔下的那些女人身上,诗人看到了画家独特的眼光和灵魂,看到了那些女人们内心深处的平庸、迷茫、野蛮和一种“恶的美”,无论是诗人的语言,还是批评家的描述,似乎都不足以呈现那一种特殊的美,和富于启发性的道德的丰富性。这是事实,不是虚伪的谦虚,更不是不够自信。事实就是语言和造型各有长短,各擅胜场。但令我惊奇的是,为什么波德莱尔要说“和造型的表现搏斗”?

且先不论波德莱尔的“搏斗”与现代性有没有关系。在一篇名为《哲学的艺术》的文章中,波德莱尔这样说道:“若干世纪以来,在艺术史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权力分化,有些主题属于绘画,有些主题属于雕塑,有些则属于文学。今天,每一种艺术都表现出侵犯邻居艺术的欲望??”(4)该文原是针对谢那瓦尔和德国派的哲学化的绘画创作倾向的批评,但却让我们看到了波德莱尔对艺术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现象的揭示,一方面,是“越来越明显的权力分化”,绘画、雕塑和文学等等,像圈地的新兴资本家,为自己的艺术门类划定了疆域,可另一方面,却又时时地觊觎着邻家的地盘。这看起来,似乎只是艺术史进程中必然的一个阶段,但实际上却与现代性密切相关。在我看来,这正是现代知识生产中的必然现象。一方面是知识分工越来越精细,甚至狭隘,门类越来越多,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曾经被视为人类智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不必借助福柯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权力参与其中的知识分类;另一方面,知识门类的精细却并非创造性的体现,而恰恰是互相渗透、“侵犯”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正是知识更新的方式,一方面,真正原创性的、打通融会型的新知识确实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逐“新”,逐“新”却又无从、无力创造。这也正是西方社会学家称之为现代性悖论的表现之一。

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波德莱尔才能“习惯于和造型的表现搏斗”。但是,我们无意夸大波德莱尔在这一点上的意识。波德莱尔更多的自觉仍然表现在他对作为视觉艺术的造型艺术的理解上。显然,他已经意识到文字和造型类视觉艺术的区别,尤其是力量的差别。然而,即使波德莱尔是站在赞美造型艺术的立场上说这番话的,但他对于现代性的体验却是确凿无疑的,他也是最先知道“春江水暖”的那只鸭子。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5)这就是波德莱尔关于现代性的著名论断。但总有一些人将后半段截去,只讲过渡性、短暂性和偶然性,而波德莱尔在对居伊的评论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他寻找我们可以称为现代性的那种东西,因为再没有更好的词来表达我们现在谈的这种观念了。对他来说,问题在于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这也同样是现代性的悖论。但我们有必要指出,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实际上是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现代性是密切相关的。从体验的角度说,审美现代性是生活世界的现代性在艺术中的表现,生活世界的现代性则是审美现代性的来源,而生活世界的现代性乃是因为现代生活世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世界在很多地方已经大不同于古典的生活世界。也就是说,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乃是源于他对生活世界的体验。他希望同时代的艺术家们能够将这种现代性体验,通过笔下的人物、肖像、风景乃至静物,真实而深刻地传达出来,呈现出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审美现代性在波德莱尔的时代,尚未直接

地影响到不同门类艺术形式的生存,并造成此消彼长的危机,充其量,也只是上引波德莱尔所谓“侵犯邻居艺术的欲望”和这一欲望的具体实现。

在波德莱尔的时代,虽然各艺术形式之间还没有构成彼此蚕食的现象,甚至,在很多人看来,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借鉴、贯通完全是有利于艺术发展和丰富的有效途径。但波德莱尔的时代,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的发达却已经初露峥嵘,波德莱尔不得不左手作诗,右手写画评,并且感觉到了两者间的紧张关系。

大半个世纪之后,20世纪的中国作家张爱玲在文章中说:“我不大喜欢音乐。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总之,颜色这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世界显得更真实。??气味总是暂时的,偶尔的;长久嗅着,即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气味到底是小趣味。而颜色,有了个颜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心安。颜色和气味的愉快性也许和这有关系。不像音乐,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6)张爱玲这样的表述简直与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界定惊人的相似。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声音当然也是物质,可在一个现代人看来,声音不可靠的,是极其短暂易逝的,虽然气味也有与声音相似的特点,但气味毕竟可以在空气中弥漫,浓一些的则简直可以绵长地延续,慢慢地化开,可声音不一样,即便是孔老夫子形容的仙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终究只是记忆中的声音,除了他自己能够听得到,没有人能听到他心里的仙乐。颜色则更是持久,若不计自然的耗损,简直就可以与时间一样绵延不绝,亘古而永恒。更要紧的是颜色能“使人心安”,因为“有了个颜色就有在那里了”,“有”而“在”与“有”却“不在”是完全不同的;“有”而“在”其实就是“看”且“见得到”,就是“看见”。而最能使颜色长久地存留下去,甚至千秋万代的就是将颜色变成艺术的材料。

然而,喜欢看电影和画画的张爱玲与波德莱尔一样,没有料到他们热爱的文学和图像在今天会成为竞争的对手,甚至两者间的吸引力之悬殊竟不可以道理计。他们更不可能想到、看到其中的奥秘原来与现代生活相关,而这一点就要靠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来发明、分析、阐释了。西美尔的感觉社会学

当波德莱尔在巴黎双管齐下,凭借着一副诗人特有的敏锐感觉和两支生花妙笔,描述、揭示着这个大都市的现代生活世界的时候,在柏林市中心,后来成为柏林最繁华的商业街的某一栋房子里,一个“现代都市的产儿,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人”西美尔才刚刚出生。据西方社会学学者称,“在20世纪还没发生以前”,西美尔“就已解释了它”。(7)这其中就包括了他对现代人的感觉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对时尚的哲学解释,以及大都会与精神生活的种种表现。西美尔的感觉社会学不是空穴来风、心血来潮,也不是在一种简单的普遍意义上对人的感觉进行社会学的分析,而是基于他对现代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体悟。“实际发展的真正动因是繁复多样的影响力之汇总”,而一些“细小的个体几乎难以觉察的影响力”已经取代了传统社会“那些灾难性的社会动荡和无所不包的一致力量”。个体难以觉察的影响力首先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在不同的时代发达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感觉方式的变化而达成的,因此,对感官和感觉的分析就不再只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而理应成为社会学关注的对象。

西美尔通过他的分析,揭示了眼睛和耳朵这两个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两者间的不同功能。在西美尔看来,“注视或许是最直接最纯粹的一种互动方式”,就人类的感官成长史而言,似乎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代这样,人际间的交往、彼此的了解和认识(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得,而是“认识你自己”的那一种认识)需要更多地依赖于眼睛。因为眼睛,因为注视,“作为表情的载体,脸具有了形而上的性质”。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正是由于脸的存在,个体的内在本质以及已经永久性地化为其中的一部分

的私人经验都转化成了完全可见的符号”。(8)此处的“符号”与鲍德里亚用于分析消费社会的重要概念——编码——幻象正是一脉相承的。(9)

西美尔指出:“一个看得见而听不见的人,比听得见但看不见的人更容易感到迷惑、茫然、

无助和烦乱。??尽管说出的话如覆水难收,代写医学论文而眼睛所看到的人则相对稳定,人们还是更容易回忆起所听见的话而不是所看见的物。”同时,“听觉从本质上来说是超越个体的”。(10)然而,对个体性和主体性的追求恰恰是现代精神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源自于个体在面对压倒一切的社会力量、历史遗产、外部文化和生活技术时,要求保持其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11)于是,视觉和听觉等感官的自然差异顺理成章地成为现代人近乎自然的选择,类似“物竞天择”的原理,而在视觉和听觉之中,视觉更直接地与主体性、个人化、抽象化等现代性相关联。需要指出的是,就中国的现代传统而言,无论是思想史,还是文学史,对这种自主性和个体性往往都是肯定的态度,但当我们将其置于现代性批判的论阈中的时候,切不可不看到其负面的影响。因于本文题旨无涉,兹不赘。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文学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推动人的思维和语言发展,导致手的完善,使文学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原始人在协同劳动中伴随劳动的节奏发出的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和诗歌。旧石器时代晚期洞壁描绘狂奔的野猪、猛犸象和鹿群,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表现手持弓箭追猎山羊的人群。都说明原始艺术是直接生产劳动,是这些活动在艺术上再现。以下是今天 ___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相关: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花朵。每个时代都会培育出自己时代所独有的绚丽多姿的奇葩。文学艺术又是时代的镜像。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就借主人公之口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嬗变发展的模型。”[1](p68)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映显出时代,以其独特的神韵和风采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1](p58)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高的发展,电子的发明和运用,多媒体网络的逐渐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一个拥有60亿人口的世界逐渐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化、数字化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

要标志。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学艺术都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化、数字化使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家马丁·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现代,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2](p81)“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2](p90)信息图像进入我们的储存、检索、阅读、欣赏、传送的工作平台并显示在的屏幕上,它的快速、清晰、变化多样,给接受者带来了无穷的愉悦和享受。 数与美有着久远的关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就把数与美联系起来,将数看作是美的本源,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个音乐的音阶和一个数[3](p113-114)。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字化是建立在0-1的二进制的数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美的创造、美的欣赏和审美教育,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古人无法想像的有利条件。它使歌德、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述的“世界文学”的预言变成了生活的现实。人类在几千年创造的文学艺术珍品,真正成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这给作家、艺术家、美学家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交流、相互吸取融合,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信息数码图像的创造、掌握与普及,大大有益于读者大众的审美素质和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中国文学的自觉,指文学自身觉悟到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从文史哲不分、诗舞乐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袁行霈指出,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而对魏晋时期为文学自觉的时代的论证,如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也有“文学”与“文章”的概念,但“文章”的含义却与汉代不同。曹丕所认为的文章有四: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虽然这种“文学”与现今的“文学”还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比汉人有很大的进步。其一是它将史传排除在外,其二是将诗歌同辞赋并在一起纳入到了文学的范畴中来,这种一减一增虽然可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而是大大的纯净了文学的概念。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对“文笔”进行了清晰的辨析。在汉代,文笔是对各种文章著作的总称,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后来刘勰对其作了一个语言形式上的分析:“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有韵者文也”这种分析也是比较粗浅的。再后来萧绎才从文学的性质上对其作了精确的辨析:“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篡,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这种区分,无疑使人们对文学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人们对文学认识清晰化,才有宋文帝时国家设立了与儒、玄、史并列的第四馆“文馆”。还有一点我觉得是有必要一提的,那就是曹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高度概括出来的“以气为文”这个命题。“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这里所认为的“气”自然不是哲学层面的“气”,而应该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气质个性,是不能模仿和传授的一种内在的东西。而由它便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这也不得不说是对文学概念的一种进步的认识。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文学”观是大大超前与汉人的,也是更接近与现今文学的。 (二).魏晋时期人的觉醒、文人和文学地位的提高,推动了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决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的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因为艺术的创造,从来就是一种个体的精神活动,没有创作主体的相对自由,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发展。”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一个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时期。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战乱不断,朝代更替十分频繁,汉代所形成的那种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已经是变得支离破碎,整个社会秩序被打乱。在这种乱世之中,文人是不同于一般的平民老百姓的。虽然他们同老百姓一样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然而,文人是有思想的,他们的目光不仅仅是仅限于此的。他们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 ,所以,当时的文人思想是极为痛苦与复杂的。他们以无心去继续遵守儒家的传统礼教,不愿意再让它束缚自己的思想,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自己的价值上面。他们开始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独立与自由,追求自己感官上的享受。“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这正是当时文人的写照。同时,当时群雄并起,文人学士都受到各路地方势力的格外礼遇。为了网罗文人为己所用,他们都屏弃汉代遵循的以“德”取人,而是采取一种不问品德如何的“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们认识到自己才学的价值,使得自己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张扬,文学的抒情功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2)(1)

中国古典文化的时代特色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求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中国的古代文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有散文,诗,词、曲,赋,传奇,杂剧,小说等多种形式。中国的古代文学表现形式虽然表现多样,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色,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所以对中国古代文学要结合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去记忆和理解。加深对文学形式的了解和把握。 二、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了解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一定时代发展的特点。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从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你知道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点是什么吗?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讲授新课〗 方案一 本节课学生因为语文的关系,知识储备相对较好,所以可以通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来讲述课文。 问题探究1、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诗经》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特点?地位如何? 3、什么是楚辞体?有什么特点?屈原对楚辞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4、什么是汉赋?汉赋有什么特点?两汉时期汉赋取得了哪些成就? 5、唐诗兴盛的原因是什么?李杜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6、宋词兴盛的原因是什么?宋词取得了哪些成就? 7、什么是散曲和元杂剧?各有什么特点?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全套完整版)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pdf 书 目 (全套完整版) 1. 山海经(晋)郭璞注(西汉)刘歆编 509 KB 2.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 6.04 MB 3. 红楼梦(清)曹雪芹 高鄂 9.58 MB 4.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清)蔡元放 8.22 MB 5. 宋词三百首(清)朱祖谋 1.75 MB 6. 苏轼全集(宋)苏轼 14.30 MB 7. 容斋随笔(宋)洪迈 17.00 MB 8.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7.80 MB 9.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6.35 MB 10. 先秦时期官训(现代)唐河 王文祥 33.58 MB 11. 闲情偶寄(清)李渔 5.99 MB 12. 韩愈全集(唐)韩愈 3.28 MB 13. 水浒传(明)施耐庵 8.65 MB 14. 中山狼(明)康海 1.25 MB 15.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5.43 MB 16. 西游记(明)吴承恩 8.76 MB 17. 英烈传(明)郭勋 3.66 MB 18. 十八家诗抄(清)曾国藩 8.69 MB 19. 诗品(梁)钟嵘 1.52 MB 20. 智囊全集(明)冯梦龙 11.60 MB 21.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 2.29 MB 22. 杜甫全集(唐)杜甫 3.82 MB 23. 古文观址(清)吴楚材 吴调侯 2.02 MB 24. 周易(商)姬昌 1.71 MB 25. 史记(西汉)司马迁 993 KB 26. 左氏春秋(先秦)左丘明 3.28 MB 27. 白居易全集(唐)白居易 7.74 MB 28. 史通(唐)刘知几 1.62 MB 29.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 1.02 MB 30.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14.3 MB 31. 汉赋(西汉)司马相如 张衡 等 715 KB 32. 李白全集(唐)李白 2.96 MB 33.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研人 4.43 MB

多媒体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多媒体图像压缩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1 姓名黄举文学号201005042013004 一.摘要: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实际上它 是两个媒体;声音和图像,或者用现在的术语:音响和电视。在 下面主要论述:多媒体的发展历史及四个方向视频会议系统,虚 拟现实,超文本和家庭视听。多媒体的图形图像,音频及视频(动 画)处理,并了解性概括数据压缩和编码技术标准及多媒体计算 机教学软件系统。最后通过自己对多媒体的了解及别人的独到见 解及看法来论述多媒体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 A. Abstract: multimedia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and video technology, it is actually the two media; sound and image, or in today's terms: sound and television. In the following paper: multimedia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 four direction video conference system, virtual reality, hypertext and home video. Multimedia image, audio and video animatronics proc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data compression and coding standards and multimedia computer teaching software system. Finally, through their own multimedia understanding and others of insights and views to describe multimedia development trend. 二.目录: 一.摘要 (2) 二.目录 (3)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中国文学究竟在哪个时期开始“自觉”的

中国文学究竟在哪个时期开始“自觉”的? 中国文学究竟在哪个时期开始“自觉”的?学者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所持理由各不相同,相持不下,大多也能自圆其说。有学者干脆声称“文学的自觉”是一个“伪命题”,根本不值得讨论。笔者以为,“中国文学的自觉”不妨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部分,两者互有联系,但不可混淆。 首先说“人的自觉”。严格地说,只有“人的自觉”而不是“文学的自觉”。文学只是人使用的一种工具,工具何来“自觉"?“文学的自觉”表述为“自觉的文学”更为恰当,“自觉”的主语永远是人而不是某种工具,正如一辆牛拉车不走,我们应该“鞭牛”而不是“鞭车”。

“自觉”是指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的和具有超越性的活动。“自觉的文学”也是这样,创作者必须具备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在这种主体意识和充分的支配能力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真情流露而非虚情假意,是超越一己之喜怒哀乐而具有推已及人的普适性和永恒性的。同时,这些作品又广泛借鉴了前人的创作经验或教训,有着成熟的艺术技巧。这样的作品,也就是历史上那些具有原创性和永恒价值的千古佳作。 有生命意识只是“自觉”的开端。《古诗十九首》确实流露出较为强烈的生命意识,但基本上属于对生命的感伤、无奈,导向的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的及时行乐思想。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说依靠酒精麻醉自己是“自觉”的。

文学中的生命主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伤感”主题,所表达的是对生命的迷惘、迷惑、感伤一类是“超越”主题,面对短暂而痛苦的人生,洞察到纷繁表象背后的永恒、自由与美好,从而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这样的作品从“生命意识”角度说才称得上真正的自觉。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觉的人”和“不自觉的人”。“自觉”是个体生命的行为意识和内心体验。那些最杰出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创作主体在“自觉”的意识下创作出来的,它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而是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哪个历史时期“文学自觉”。 从文学内部发展规律角度说,“中国文学的自觉”可以概括为“文体的自觉"。在此,“自觉”主要表示“完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全文如下: 【内容提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文学 艺术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审美思维、 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社会语境 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本组笔谈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文学艺术 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 讨论。 【摘要题】数字化时代与文学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文学/审美思维/仿真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数字化一方面使世界图像化了,另一方面,又使文学艺术这面时代的镜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审美特征。 1.各种艺术的交融性和审美的共通感。这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艺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2.作家和读者互为主体,相互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 作家是创造的主体,读者既是接受的主体,又是参予创造的主体,他可以直接参加到文本的创造过程之中。读者与作家之间形成一种 全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关系。多媒体互联网打破了 传统的独语局面,它给世界带来了一个真正称得起是复调的、多声 部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局面。互动性是数字化时代在网上创作、批评、交流、对话的根本特性。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网上的 文本使我们有能力进行迅疾的互动。”[4](p166)互动既有同一时间 的互动交流,又有不同时间、地点的互动。“非同步的互动在网上 的节奏是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而不是几天几个月”,这种非同 步性的互动,可以在网络上强化混合媒介的冲击力[4](p167)。

3.文学镜像呈现出多维性与立体化的特点。 4.超越时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5.数码图像的复制性与仿真性。 数字图像高速、清晰、直接、仿真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复制功能与印刷术、照相术相比,也进入了一个全息、多维、具有创造性的 新阶段。在发达国家正在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我们看到,它不仅 能复制、储存古今中外海量的文化珍品,而且可以制成光盘、VCD、 轻便地携带,长久地保存。在复制过程中,适应受众的需要,还可 以配上音、光、色、电、图画、语言,生动地表达出艺术作品的高 远深邃的意境。如经数码图像复制显示出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 的交响乐章等世界文学艺术珍品,比我们仅仅从诗集、散文集和听 音乐会得到的审美感觉,丰富得多。数码图像的复制者的具有创新 性的制作,自然会在情感上引起受众对作品的共鸣。 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是丰富多样而又迷人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忘记,数字化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它给世界带来 的福音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负面效应,那就会陷入一种新的陷阱。 为此,《技术帝国》一书的作者特意发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我 们所面临的21世纪将越来越受制于世界的数字化。”[7](p103)就 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讲,有几个问题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1.复制性、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 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独创性。艺术最忌雷同化、标准化、模式化、理性化。爱德华·杨格在《试论独创性作品》中 指出:“独创性作品是最最美丽的花朵。模仿之作成长迅速而花色 暗淡。……有些作品比别的更有独创性;而且,我认为,它们越有独 创性越好。独创性作家是、而且应当是人们极大的宠儿,因为他们 是极大的恩人,他们开拓了文学的疆土,为它的领域添上一个新省区。”[8](p82)杨格认为,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永远无 法超越蓝本,因为原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它们个个“都是独 特无二的:没有两张面孔、两个头脑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带有自

建安文学的自觉

建安文學的自覺 這個問題,是魯迅先生最早提出來的。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用近代的文學眼光看來,曹丕的一個時代可以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從曹丕《典論·論文》來考察,有以下表現。 一“詩賦欲麗”,對文學本質的認識,文學地位的提高。文學审美特征成為自覺的追求。“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強調立言的重要性。 二“文氣說”。創作個性的覺醒。 強調作家主體意識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三、文体观念的自觉。细分体裁。 四“哀人生之多艱”,抒寫內心世界,反映社會人生,慷慨悲涼,表現自我。 五“三曹”、“建安七子”,文學群體的出現。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66)》: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qí)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的影响;1文采富艳,泽被后世。 一代大家。《诗品》。才高八斗。王勃。李商隐。黄庭坚。汪道涵。 2五言诗的发展。 3不幸身世。 1.古都邑名。春秋齐桓公始筑,战国魏文侯建都于此。秦置县。汉后为魏郡治所。东汉末年又先后为冀州、相州治所。袁绍镇此。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曹丕代汉,定都洛阳,邺仍与洛阳、长安、谯、许昌合称五都。晋避司马邺 (愍帝)讳,改名临漳。十六国时後赵、前秦、北朝东魏、北齐皆定都于此。有二城:北城曹魏因旧城增筑,周二十馀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列峙金虎、铜爵、冰井三台。旧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南城筑于东魏初年,大于北城,今属河南省安阳县辖境。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复名邺县,宋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并入临漳。《韩非子·内储说上》:“西門豹爲鄴令,佯亡其車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曹公敗于赤壁,引軍歸鄴。” 《典论·论文》和《文赋》各有一段话提到文体的特点,为文学史家所熟知。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典论·论文》)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文赋》) 一般的文学史著作都会提及这两段话。鲁迅先生更是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但人们重视的是“诗赋欲丽”和“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两句话,从中看出对文学自身形式美的追求的自觉。但仅注意到这些远远不够。仔细研究这两段文字,有几个细节值得进一步注意。《典论·论文》提及的文体有八种,分为“奏议”“书论”“铭诔”

历史必修3人民版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第3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情景问题切入 端午节时,汨罗江畔,总是人头攒动,万船竞发。据说,这一传统的节日盛会,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两千多年前,屈原因遭小人诬陷而被楚王流放,相传在汨罗江投江而死。汨罗江畔响起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愤呼号,响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之音,激励着后人,也为我国诗歌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就让我们走近屈原,走进我国古代瑰丽的文学宝库,来感悟《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课标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点诗歌的时代特征,明清小说的思想特点。 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和史料价值。 本课第一目“诗的经典”主要讲述了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内容及地位。 本课第二目“楚辞的魅力”主要讲述了《楚辞》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地位。 本课第三目“汉赋的风采”主要讲述了汉朝主要的赋体作品及特点。 本课第四目“李杜诗篇万口传”主要讲述了唐诗的繁荣景象。 本课第五目“宋代词苑”主要讲述了词的兴起、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 本课第六目“元曲与市民社会”主要讲述了元曲的发展历程及其市民化的倾向。 本课第七目“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小说写作的突出成就。 图示如下: 自主预习梳理

【答案】①诗经②西周③春秋④风⑤雅⑥颂⑦现实主义⑧儒家经典⑨4⑩南方楚国○11浪漫主义○12奔放○13奇特○14华美○15楚国地方特色○16神化色彩○17屈原○18《离骚》○19骚体诗○20汉武帝○21子虚赋○22上林赋○23杨雄○24班固○25张衡○26李白○27诗仙○28狂放炽烈○29盛唐气象○30浪漫主义○31甫○32时代歌手○33由盛转衰○34凝重○35沉郁○36三吏○37三别○38长短句○39宋代○40柳永○41感受○42市井风光○43清浅语言○44都市繁华○45悲欢离合○46苏轼○47社会人生○48清新俊逸○49刚健豪放○50慷慨悲壮○51低迷感伤○52李清照○53张元干○54张孝祥○55辛弃疾○56元杂剧○57元散曲○58金元○59北方民间○60元明○61小令○62套数○63戏曲○64关汉卿○65感天动地窦娥冤○66城市经济○67市民阶层○68城市○69瓦肆○70勾栏○71明清○72章回○73三国演义○74水浒传○75手工业、商业○76市民阶层○77个性解放○78积极进取○79东周列国志○80封神演义○81游记○82社会风俗○83人情世界○84三言○85二拍○86儒林外史○87红楼梦○88聊斋志异○89近代政治生活○90改良主义○9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92《老残游记》 重难疑点探究 1.全面认识“词”这一文学体裁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常识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常识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6、古代的“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7、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蒲松龄。他的一部著作《聊斋志异》。 8、《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9、《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0、“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1、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2、“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3、《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4、“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5、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6、《三国演义》中“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_。 17、《三国演义》中,你最欢地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文学传播的媒介的历史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从极粗略的意义上讲,这大致分别对应于五个时代的文学: 口语媒介——原始文学 文字媒介——先秦至唐代文学 印刷媒介——宋代至清代文学 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清末至20 世纪90 年代文学 网络媒介——90 年代以来文学 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据推测,距今 4 万年到9 万年前,人类逐渐获得了说话的能力。作为家族或部落内部的人际沟通的手段,口语也出现在这个进化过程的相当早期阶段。大约到新石器时代(约 1.4 万年至 1.6 万年前),口语进展到能表达抽象事物和具有了简单的语法结构。而口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问:与口语媒介相对应,中国原始文学具有的特点:第一,文学文本规模较小;第二,文学往往以歌谣形式存在;第三,文学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流动性;第四,文学文本的作者具有集体性质;第五,文学文本传播空间范围有限;第六,文学文本不易保存。 文字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书面符号系统承担人际传播任务的语言媒介在距今约7000 年前的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而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运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文字可以说是人类在原初口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身语言能力的产物。文字媒介与口语媒介主要不同在于文字媒介先诉诸人的视觉然后唤起其听觉记忆。文字媒介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革命性事件,它使人获得了一种最基本而有效的书面语言传播媒介。文字这种书面语言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口语媒介的时空限制,使语言超越时空,传播久远。在中国,尽管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但现存可识的汉字的历史还只能上溯到3000 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国人先后应用和发明了这些汉字媒介:石头、青铜器、兽骨、竹简、木牍、缣帛和纸张等。文字媒介的发明使中国文学继口语媒介之后获得了一种新型媒介。从先秦到唐代的中国文学,可以说是文字传播媒介占主导的时代。正是运用汉字媒介及相应的手工书写方式,中国人创造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这些文学的主要文类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而诗歌是其中的中心文类。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汉诗经历了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态的发展与演化历程,并且在唐代达到了以诗歌为标志的高峰境界。与文字媒介相对应,中国先秦至唐代文学具有的特点:第一,文学创造的方式可由原来的口传转为书面笔传;第二,在书面传播时,可不要求发送者和接收者同时在场;第三,文学作者由原来的集体作者中出现了个人作者;第四,文学的书面文本可以继续其文献生命,传之久远;第五,文学的书面文本还可以同最初语境分离开来而独立存在;第六,文字媒介还可以消除汉语各方言区之间的口语传播障碍。 印刷媒介是把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复制在纸张上的媒介技术,它通常包括手工印刷媒介和机械印刷媒介两种形态。这里谈的印刷媒介主要是指手工印刷媒介,而机械印刷媒介则纳入大众媒介部分去谈。从中国文学史看,手工印刷媒介在宋、元、明、清时代文学中起到了主导媒介的作用,对这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手工印刷术,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手工印刷的办法是:用棕刷子蘸墨刷在印版上,然后放上纸,再用干净的棕刷子用力擦过,所以称“印刷”。我国南北朝时就出现了雕版印刷。大约在北宋庆历(1041-1048)以后,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民间刻书业才更普遍,各种刻本书籍才逐渐地流行起来。而正是在仁宗庆历年

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研究

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今天,王蒙都是文坛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历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演变发展的历程,通过王蒙的文学创作,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趋势,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文学追求和文学理想。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王蒙的作品从主题、人物、叙事再到语言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七十年代末,他最先引进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技巧,推动了文学的变革。新世纪伊始,王蒙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仍然不断推出新作,这些作品多从反思的角度反映一个老作家对世事人生的看法,也反映了他对新中国时代变迁的看法。其创作立场和创作方法,既彰显了一贯的个人风格,又呈现出不断创新求变的艺术取向。本文以王蒙新世纪作品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三个方面来论述王蒙新世纪作品与之前创作上的差异,以时间为序,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王蒙小说的创作进行一个梳理,并结合王蒙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发展变化等主客观因素深入探讨王蒙新世纪小说创作转型的原因。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新世纪王蒙小说思想主题的变化。在这个时期,王蒙已经意识到了革命、历史等“宏大叙述”与个人、人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创作也从此前的侧重探讨政治、革命与人的关系的“宏大的叙事”,已经开始转移到对历史与人的关系的思索上。第二章主要探讨新世纪文学小说在内容题材方面的变化。在新世纪王蒙不再局限于描写一个时代的风云历史。他开始立足当下,关注平常生活里的人的精神状态。第三章探讨的是王蒙在文体与叙事方式上的

继承与超越。这个时期他在创作技法方面,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有在小说中首次尝试的复杂多变的叙事视角,有独特的叙事结构,还有对传统文体的借鉴与融合。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课标: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评论,了结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 (2)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3)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 教学重难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 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在语文课上都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从历史的角度欣赏一下它们。 有人曾描这样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 这首诗所描述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早上做课间操,晚上跳广场舞,而是一早一晚吟唱《诗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经典。 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7页,思考以下3个问题: 第一,《风》、《雅》、《颂》三者有什么区别? 第二,《诗经》有什么特点? 第三,《诗经》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如何? 请大家阅读教材并找出答案。 一、诗的经典(第一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1、内容 ⑴《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是民间歌谣。 名篇:《硕鼠》、《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 ⑶《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特点 句式多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3、地位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文学的自觉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关键词】魏晋时期;文学;自觉 在古代文学的概念中,“文学自觉”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这样说到:“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李泽厚《美的历程》也写到:“文学的自觉”是魏晋的产物,而且说“非但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时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事对各种题材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包括南朝时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以及声律、比兴、丽辞、夸饰等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运用,都是当时文学自觉的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曹氏父子周围还集中了王桀、刘祯等一批文学家。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是此时“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太康时期的文坛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锺嵘《诗品序》中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所谓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由于时代的原因,潘岳、陆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为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句式由散形趋向骈偶,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_____.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_。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美玉无暇”指的是_____。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_____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________。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_____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_____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_____,这部作品是《_____》。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_____。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________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

多媒体时代的阅读

多媒体时代的阅读 一、多媒体时代的多层次多元化阅读 1、人分多少族群,就会有多少吸纳知识与文化的方式 (物质文明发展:从工业1.0到4.0,蒸汽机、电灯电话、电脑互联网、智能化……千百年来竹简帛书、横排竖排的各种纸上书,一时间变成了一机在手,地球村几乎所有的馆藏图书都在我掌中……)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在多种场合阅读各种各样的书(图片、视频、音频,各种公众号、五花八门的直播,随时随地翻阅。前些天一个农家子直播农事和农村生活,赚的钱比种地多好几倍。有人直播货品拆装过程,也发了大财。)手机已经成了移动书库,不久的将来,手掌、墙壁、触手可及的平面甚至所有物品,都可以成为载体,把你所需要的知识、讯息,包括经典和娱乐资讯随时随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无序阅读的时代,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也是一个阅读快餐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实体图书馆如何集纳梳理海量信息,为读者提供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服务? 2、科技正呈指数级、迭代发展,倒逼着人们不停地刷新自己的大脑。(百分之十的神一样存的人负责创新、管理,余下的大多数被养起来,娱乐至死……)面对推山断崖式的梦幻般不停更新的现实,星

空不仅在天上,星空就在脚下,跳下去还是飞起来?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可以逃避的命题。 (一个人终生不变的身份是“学生”,若要青枝绿叶有滋有味地活着,阅读是终身制……) 3、现实社会风云变幻,打个盹就会掉队,决定了一个人终生学习不敢懈怠,这就是新人类的宿命。要想青枝绿叶有滋有味地活在当下,不但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更需要足够的思想能力、智慧结晶、人文情怀—— 人非生而知之,再大再红的苹果,都得有一个苹果把儿连接凹下去“肚脐眼儿”。徐玉诺的诗在五四时期是星月一样的存在,他,师从的是泰戈尔……萧红、张爱玲、鲁迅、矛盾,也不是天生的。《有情如画时》受益于《小银和我》,那些高山仰止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个人的生活积累再厚实,也得去历史的馆库里寻找让灯笼亮起来的火种…… 书的样貌可以改变,人类的阅读习性不会改变。 二、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是一种互补关系 1、人们需要纸质图书。A青少年学子读书,是汲取拔节抽枝的营养;B中年人一卷在手,在提高创造力和职场竞争力的同时,丰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