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

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

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

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字宗子,又字石公,号(),浙江山阴人。 2、张岱文学创作以()见长,本文就是一篇() 3、张岱作品的内容() 4、张岱作品的风格()。 5、张岱主要作品() 探究案 二、分析课文 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句作用是什么?答:开篇明义,领起下文,描摹世风民情 原文: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 ..,声光相乱.,名为看月 ..盛装,灯火优傒 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 ..,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 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 ........., 竹肉相发 ..,酒....,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 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煖炉,茶铛旋煮,素 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 ..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 ..树下,或逃嚣 作意 ..看月者,看之。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段写了几种人?其情态如何? 2、本段语言特色? 3、举出语言生动传神的句子?

4、举出笔调轻松随意诙谐的句子? 5、“匿影 ..树下”者在后文有没有出现过? 6、、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 这是写的第几类人?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态度? 1、这段话可见,作者最欣赏哪一种人? 原文: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 气,拉与同坐。韵友 ..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 纵舟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重点字词: 分析课文: 1、本段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 2、本段写了哪些人对比? 3、分析“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对比情景? 4、本文主题?(立意)如何评价? 5、作者怎样将景人结合起来的? 6、“杭人游湖”是否包括“吾辈”?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写作背 北宋皇祐三年(1049年),欧阳修赴颍州任职。颍州的西湖是当时的游览名胜,欧阳修被那里的旖旎光陶醉了,他把颍州选为晚年居住之所,多次来往其地,并一连写下十首《采桑子》吟咏西湖胜景。这十首词意境优美,风采各异。这首《采桑子》是其中的一篇。 作品鉴赏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

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

指南录后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指南录后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指南录后序》是南宋文天祥为《指南录》所作的一篇序文。该文简略概括地叙述了作者出使元营、面斥敌酋汉奸、被扣押冒死逃脱、颠沛流离、万死南归的冒险经历,反映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生死不渝的爱国激情。其文被收录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专题三。指南录后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指南录后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指南录后序文言文原文指南录后序 作者: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然后渡扬子江,入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徬徨死;如,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高邮、、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20200730111410)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 i a n) 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 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an) 、郢(y Tn g) ,东据成皋(gao) 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ju),废穰(ra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 我听说大臣们在建议赶走别国到秦国做官的人,我私下认为错了! 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 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戎族,向东面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请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却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新法,转移风俗,改变习惯,百姓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为王效力,诸侯都归附听命,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千里土地,直到现在国家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取了韩国三川—带地方,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控制了鄢(原楚国国都)郢(当时楚国国都),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攻取了别国的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秦昭襄王得到了范雎,废黜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地位,遏制了贵族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吞食了诸侯的土地,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王,都凭借客卿的功劳。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呢! 假使当初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 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庶的实力,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o) 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 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 ue ti) 不实外厩(jiu)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z a n) 、傅玑(j i) 之珥(er) 、阿缟(ga o) 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y a o t i a o) ,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en g)叩缶(f 6u),弹筝搏髀(bi),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 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翻译:现在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些珍宝,垂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佩带太阿宝剑,乘骑纤离(名马)之类骏马,竖起用翠羽做成凤鸟形状装饰的旗帜,陈设用鼍皮蒙的鼓:这几件宝物,秦国没出产—样啊,但陛下却喜爱它们,为什么呢?如果必须是秦国 所生产的东西然后方可以用,那么这夜光的璧,就不能装饰在朝廷上,用犀角用象牙做的器具,不会成为您玩赏喜爱的东西,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在您的后宫,而那高大优良的(古代一种良马)也不会充满宫外的马棚,江南的金锡就不会被采用,西蜀的颜料也不会被采用。用来装饰后宫、充满下陈、使人心意高兴,使耳目听舒适,一定要出产在秦国然后允许使用,那么这镶嵌

西湖七月半 张岱(原文及译文)

西湖七月半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xī),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zé),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jī)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chēng)旋(xuàn)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nì)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sì)出酉(yǒu)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yǎn)如呓(yì),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gao)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yǐ)舟近岸。断桥石磴(dèng)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huì)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zhù)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西湖七月半(译文) 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 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 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 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 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 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 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 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秦惠王采用张仪的 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 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 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 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 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 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 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 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 鼍之皮的好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 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 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 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 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 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 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 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

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

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 指南录后序 〔宋〕文天祥 原文: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

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选自《四部丛刊》本《文山先生全集》 译文: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当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 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西湖七月半 [明]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 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 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 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 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 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

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 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 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 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 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 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 甚惬。 ——选自《说库》本《陶庵梦忆》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优傒优良B.竹肉相发歌喉 C.茶铛旋煮不久D.轿夫擎燎火炬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A.以五类看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 孙支。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指南录后序》读后感(6篇)

读<<指南录后序》有感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高一(1)班陈昊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过零丁洋》大家耳熟能详,尾联表明了诗人以死报国,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众所周知,作者文天祥是一位着名的爱国主义者,读了他的《指南录后序》之后,我更能体会到他浓浓的忠君爱国之情。 从文天祥出生前两年蒙古太宗出兵攻宋以来,兵连祸结,无复宁岁,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强大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大片疆土,相继论亡。众多文武官员,纷纷投降,此时南宋王朝危在旦夕,朝廷惊恐万状,投降活动日甚一日。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天祥于"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旨诣元军讲和。初至元营,文天祥抗词慷慨,使元人不敢立刻轻松宋朝。在奸臣和叛国贼面前,文天祥不屈不挠,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到达京口,文天祥开始了艰难的逃亡之旅,有好几次险些丧命。尽管经历如此险恶,文天祥仍不忘抗元大业,仍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到底,确实令人敬佩。他在航经扬子江时,写了一首《渡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头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就是《指南录后序》的大概内容。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吉州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个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元世祖忽必烈也很欣赏他,曾以

宰相作为诱降条件,让文天祥投降,遭到了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后来,文天祥抗元被俘,历经折磨而不屈,被囚禁燕京,于至元二九十二月初九在柴市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古代的屈原、文天祥、陆游、辛弃疾等人都是着名的爱国主义者。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成为爱国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古代仁人志士无一不充满爱国情怀,那些因爱国而付出的代价无不令人赞叹。而今更不缺乏爱国者。每一个华夏儿女都用各自的方式传承者中华文明。中国的日益强大当然离不开爱国者的奉献。四川发生地震时涌现出的暖流中体现出的也是爱国。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指导老师:施建忠 因气求声读英雄气概,仔细理会品个中三昧——《指南录》后序读后感 ——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张小兵 引???言 南宋爱国政治家、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以自述抒怀的形式,历数作者自己出使北营被扣及伺机脱逃九死一生的艰险历程文章气宇轩昂,慷慨悲歌,气断声吞,扣人弦心,爱国之志,充满字里行间,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跃然纸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指南录〉后序》,在朗读中感受文天祥的英雄情结,在仔细品读中走进文天祥的心灵世界,会有别样的收获 经典看台 指南录后序??〔宋〕文天祥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

西湖游记袁宏道

西湖游记袁宏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西湖游记两则 《西湖游记两则》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本文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______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______和_____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2.《西湖一》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分别从___觉和___觉的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 3.《西湖二》第2段写了________至________一带的景物,作者由________及________,着力渲染了西湖“___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山水;描写;抒情;热爱大自然 2.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

波纹如绫;视;嗅 3.断桥;苏堤;物人艳冶 二、阅读分析题 下面是明代作家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试比较它与课文各写了游人在什么时间的什么活动。突出了游人的什么特点? 小船轻幌(薄薄的帷慢),净几煖炉,茶铛(小锅)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隐树下,或逃嚣(逃避喧哗)里湖(西湖靠里的部分),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参考答案: 《西湖七月半》写了游人白天游湖的盛况,课文写了士大夫湖边赏月的情景;《西湖七月半》突出了游人的闲适和清雅,课文则着重写出了游人的“多”和“绝冶”。 《西湖游记两则》习题精选1 作者:加入日期:06-01-15 西湖游记二则习题精选

一、给下列加重的字注音。 保叔塔突兀棹小舟花光如颊为朝烟为夕岚石篑数为余言罗纨之盛夕 舂未下 二、解释下列加重的词。 1.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光如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不觉目酣神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时为桃花所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四、阅读《西湖二》,回答问题。 西湖二 1.《西湖二》的作者_________,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______朝反复古主义运动的“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时称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 一、单项选择题 1.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的号是() A.宗子 B.石公 C.陶庵 D.剡溪 2.下列属于张岱散文集的是() A.《壮悔堂文集》 B.《西湖梦寻》 C.《浮生六记》 D.《饮冰室合集》 3.下列明清作家中,创作以小品文见长的是() A.蒲松龄 B.侯方域 C.张岱 D.归有光 4.下列关于张岱的小品文,表述错误的是() A.全部收录于《西湖梦寻》 B.多是对往日繁华景象的追怀 C.像一幅幅色彩明丽的风俗画 D.特别重视对世态人情和众生相的细致考察和描写 5.《西湖七月半》选自() A.《陶庵梦忆》 B.《饮冰室合集》 C.《西湖梦寻》 D.《壮悔堂文集》 6.《西湖七月半)是张岱的一篇游记散文,其中“七月半”是指下列哪个节日() A.上元节 B.中元节 C.七夕节 D.中秋节 7.《西湖七月半》中概写“名娃闺秀”与看月关系的语句是() A.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 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 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 D.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 8.杭州人游湖一般是“已出酉归,避月如仇”,而在七月半却“逐队争出”.这表明他们“( )”的心态。 A.自然而然 B.随意 C.好名 D.雅俗共赏

二、多项选择题 1.《西湖七月半》所写的五类“七月半赏月之人”中,在夜深时分被“吾辈”“拉与同坐”的有() A. “匿影树下”者 B. “环坐露台”者 C. “浅斟低唱”者 D. “不衫不帻”者 2.《西湖七月半》嘲讽的对象有() A.达官显贵 B.文人雅士 C.江湖隐士 D.市井百姓 3.《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色有() A.多用拟人 B.铺陈排比 C.善用对比 D.语言生动 4.下列作品,善于场面描写的有() A.《垓下之国》 B.《马伶传》 C.《香市》 D.《西湖七月半》 三.填空题 1.文笔清新,时杂诙谐,饶有情趣,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著有《陶庵梦忆》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 2.张岱的文学创作以________________见长。 3.除《陶庵梦忆》外,张岱的另一部散文名作是《_____________》。 4.在《西湖七月半》中,作者描述了明末___________(城市名)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 四、词语解释题 1.楼船 ..,声光相乱。 ..箫鼓,峨冠 ..盛筵,灯火优傒 楼船: 峨冠: 优傒: 2.亦船亦楼,名娃 ..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 名娃: 娈: 环: 3.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 ..相发。 竹: 肉:

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初高中学习要求的变化: 初中的文言文所选篇目较短,文言知识点容量较小,学生多侧重于记忆背诵,能够做简单的翻译。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篇幅增长,知识点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消化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识辨基本的文言现象,从而准确地翻译,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必修三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如果说高一上期,是学生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那么,高一下期,学生应该已经完全融入了高中生活。在必修三的文言文篇目比较多,总共有八篇,而《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篇,主要是古代记叙散文。这些文章故事强,人物个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习这三篇文言文基础上,再学习《指南录后序》这不论是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还是文言阅读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文天祥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逐渐消除文言文学习中的恐惧感和枯燥感,积累知识,强化理解,提高素养。在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并辨识文言现象,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初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四、《指南录后序》在教材中的位置: 《指南录后序》是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中板块一“烈士的抉择”中的第一课。通过对专题四中《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回顾并掌握了文言现象的基本规律,且进一步学会了文言阅读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适中,文言现象较《史记》中少,但是文章却没有前面所学的三篇文言文易懂,所以学生在朗诵阅读上,就要注意文言断句以及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从疏通文意的角度出发,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积累文言现象也许会更容易一些。因此,这一课可以看成是文言现象的复习和巩固的过程。 本课记叙中夹杂抒情、议论。文天祥在叙述自己南逃途中的经历时,又不忘抒发自

2016首都师范大学翻译硕士专业考研《百科知识与中文写作》备考资料

MTI百科知识与中文写作备考资料【郑重声明】鉴于易研近年来辅导北大行管等专业上的卓越成绩,某机构开始对学生谎称跟易研教育是一家,跟易研资料共享、师资共享,以图达到混淆视听,浑水摸鱼的目的。易研教育在此郑重声明:易研教育在北京地区仅有一家,是独立实体,完全独立办学,同其它任何机构均无瓜葛~~~在辅导北大行管等课程中,全部采用独家资料,独家老师,欢迎实地考察,谨慎考察或者咨询已经考上的学弟学妹。谨防被某些不负责任的机构打着易研的品牌旗号对考生进行误导、欺骗!

第一节中国古代散文(以泛文学为特征) 一.中国古代散文史迹回眸 ◆散文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 1.《易经》和《尚书》可以看作中国散文的开端 2.优秀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3.中国散文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诸子散文《论语》《墨 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两汉 司马迁、班固——史传散文《史记》:“史家之绝唱” 贾谊、晁错——政论散文 ◆两汉之后 1.骈体文成为官方文章正体 2.文坛两次革新运动: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 动、北宋欧阳修主盟的古文运动 3.古文运动代表作: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醉 翁亭记》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 苏洵的《六国论》 苏轼的《教战守策》《石钟山记》 4.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韩 愈、柳宗元

◆唐末作家: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 ◆元明清代表作 刘基的《卖柑者说》、归有光《项脊轩志》、黄宗羲《原 君》、方苞《狱中杂记》、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 超《中国少年说》 二.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 ◆标志着散文形成初始的是:《尚书》 一、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 ◆批判社会弊端的作品:《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韩愈的《原毁》、欧阳修的《与 高司谏书》《朋党论》、苏舜钦的《答韩持国书》、方 苞的《狱中杂记》 ◆讽刺庸俗世态的作品:张岱《西湖七月半》、柳宗元《蝜 蝂传》《三戒》 ◆其他作品:韩愈《进学解》、明代高启《游灵岩台》、 清代铁保《徕宁果木记》 二、形象鲜明、委婉曲折的艺术特色 ◆叙事抒情类——写景状物、塑造人物形象 ◆议论说理类——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借预言故事说明 深刻道理 第一节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

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一) 谏逐客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土,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翻译句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