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2 配位反应(实验报告)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2 配位反应(实验报告)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2 配位反应(实验报告)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2 配位反应(实验报告)

液压气动实验报告

液压气动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液压与气动 实验项目:填写下面给出的实验名称 实验时间:2014-12-15、2014-12-16、2014-12-17 实验组号:1组:1-10号;2组:11-20号;3组:21-30号;4组:31-40号;5组:41- 实验地点:工程215 实验报告中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部分写思考题。 实验一液压泵拆装 一、实验目的 理解常用液压泵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的正确拆卸、装配及安装连接方法;掌握常用液压泵维修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工具 实习用液压泵:齿轮泵。 工具:内六方扳手,固定扳手、螺丝刀、卡簧钳等。 三、思考题 1.齿轮泵由哪几部分组成?各密封腔是怎样形成? 2.齿轮泵的困油现象的原因及消除措施。 3.齿轮泵中存在几种可能产生泄漏的途径?为了减小泄漏,该泵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齿轮、轴和轴承所受的径向液压不平衡力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解决? 5.单作用叶片泵与双作用叶片泵有什么区别? 实验二液压阀拆装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方向阀、压力阀、流量阀等的结构特点; 2. 熟悉各阀的主要零部件; 3. 熟悉各种液压阀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器材 直动式溢流阀、直动式顺序阀、先导式溢流阀、干式电磁换向阀、手动换向阀、单向阀等各种液压阀,拆装工具等。 三、实验过程 1. 拆开液压阀,取出各部件; 2. 分辨各油口,分析工作原理; 3. 比较各种阀的异同; 4. 按拆卸的相反顺序装配各阀。 四、思考题 1. 画图并说明直动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 2. 如果先导式溢流阀主阀芯阻尼孔堵塞,液压系统会出现什么故障?为什么? 3. 比较直动式溢流阀、直动式顺序阀的异同。 实验三液压基本回路演示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小型基本回路实验台的构造和各元件的连接关系;

定时器实验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学系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及接口应用Array实验项目名称:51定时器实验实验时间: 班级:姓名:学号: 一、实验目的: 熟悉keil仿真软件、protues仿真软件的使用和单片机定时程序的编写。了解51单片机中定时、计数的概念,熟悉51单片机内部定时/计数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中断方式处理定时/计数的工作过程,掌握定时/计数器在C51中的设置与程序的书写格式以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环境: 软件:KEIL C51单片机仿真调试软件,proteus系列仿真调试软件 三、实验原理: 1、51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的基本情况 8051型有两个十六位定时/计数器T0、T1,有四种工作方式。MCS-51系列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有几个相关的特殊功能寄存器: 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 加法计数寄存器TH0、TH1 (高八位);TL0、TL1 (低八位); 定时/计数到标志TF0、TF1(中断控制寄存器TCON) 定时/计数器启停控制位TR0、TR1(TCON) 定时/计数器中断允许位ET0、ET1(中断允许寄存IE) 定时/计数器中断优先级控制位PT0、PT1(中断优IP) 2、51单片机的相关寄存器设置 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 TMOD的低四位为T0的方式字,高四位为T1的方式字。TMOD不能位寻址,必须整体赋值。TMOD各位的含义如下: 1. 工作方式选择位M1、M0 3、51单片机定时器的工作过程(逻辑)方式一 方式1:当M1M0=01时,定时器工作于方式1。

T1工作于方式1时,由TH1作为高8位,TL1作为低8位,构成一个十六位的计数器。若T1工作于定时方式1,计数初值为a,晶振频率为12MHz,则T1从计数初值计数到溢出的定时时间为t =(216-a)μS。 4、51单片机的编程 使用MCS-51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的步骤是: .设定TMOD,确定: 工作状态(用作定时器/计数器); 工作方式; 控制方式。 如:T1用于定时器、方式1,T0用于计数器、方式2,均用软件控制。则TMOD的值应为:0001 0110,即0x16。 .设置合适的计数初值,以产生期望的定时间隔。由于定时/计数器在方式0、方式1和方式2时的最大计数间隔取决于使用的晶振频率fosc,如下表所示,当需要的定时间隔较大时,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即将定时间隔分段处理。 计数初值的计算方法如下,设晶振频率为fosc,则定时/计数器计数频率为fosc/12,定时/计数器的计数总次数T_all在方式0、方式1和方式2时分别为213 = 8192、216 = 65536和28 = 256,定时间隔为T,计数初值为a,则有 T = 12×(T_all – a)/fosc a = T_all – T×fosc/12 a = – T×fosc/12 (注意单位) THx = a / 256;TLx = a % 256; .确定定时/计数器工作于查询方式还是中断方式,若工作于中断方式,则在初始化时开放定时/计数器的中断及总中断: ET0 = 1;EA = 1; 还需要编写中断服务函数: void T0_srv(void)interrupt 1 using 1 { TL0 = a % 256; TH0 = a / 256; 中断服务程序段} .启动定时器:TR0(TR1)= 1。 四、实验内容过程及结果分析: 利用protues仿真软件设计一个可以显示秒表时间的显示电路。利用实验板上的一位led数码管做显示,利用中断法编写定时程序,控制单片机定时器进行定时,所定时间为1s。刚开始led数码管显示9,每过一秒数码管显示值减一,当显示到0时返回9,依此反复。然后设计00-59的两位秒表显示程序。 (1)实现个位秒表,9-0

北科大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 学生姓名:徐松松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计1304 学号:41345053 指导教师:王志明 实验成绩: 实验时间:2016 年12 月15 日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要求 1、实验目的 1. 熟悉图像高斯、脉冲等噪声的特点,以及其对图像的影响; 2. 理解图像去噪算法原理,并能编程实现基本的图像去噪算法,达到改善图像质量的效果,并能对算法性能进行简单的评价。 3. 理解图像分割算法的原理,并能编程实现基本的灰度图像分割算法,并显示图像分割结果。 2、实验要求 1. 对于给定的两幅噪声图像(test1.jpg, test 2.jpg),设计或选择至少两种图像滤波算法对图像进行去噪。 2.利用给出的参考图像(org1.jpg, org2.jpg),对不同算法进行性能分析比较。 3. 对于给定的两幅数字图像(test.jpg,test 4.jpg),将其转换为灰度图像,设计或选择至少两种图像分割算法对图像进行分割,用适当的方式显示分割结果,并对不同算法进行性能分析比较。 二、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 1. Mac/Windows计算机 2. Matlab编程环境。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1 (1)实验内容 1. 对于给定的两幅噪声图像(test1.jpg, test 2.jpg), 设计或选择至少两种图像滤波算法对图像进行去噪。 2. 利用给出的参考图像(org1.jpg, org2.jpg), 对不同算法进行性能分析比较。(2)主要步骤 1. 打开Matlab编程环境; 2. 利用’imread’函数读入包含噪声的原始图像数据; 3. 利用’imshow’函数显示所读入的图像数据;

液压与气压传动测试实验报告书-2015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液压与气压传动 实验项目:液压与气压传动测试实验实验班级: 学号,姓名:, 总页数:11 指导教师:李益林刘涵章实验时间:2015.3. ~2015-7. 机电学院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

目录 目录 (2) 实验一液压泵拆装 (3) 1.CB—B10型齿轮泵流量计算 (3) 2.YB1-10双作用叶片泵排量计算 (3) 3.思考题 (4) 实验二液压泵性能测试 (5) 一、叶片泵测试与计算 (5) 二、画P—Q特性曲线图 (5) 实验三液压阀拆装 (6) 实验四溢流阀性能测试 (7) 一、溢流阀测试数据记录及处理 (7) 二、画启闭特性曲线图 (7) 实验五节流阀进油路节流调速回路的速度负载特性测试 (8) 一、测试数据记录及处理 (8) 实验六调速阀进油路节流调速回路的速度负载特性测试 (9) 一、测试数据记录及处理 (9) 画负载特性曲线图 (10) 实验七基本液压传动系统工作原理图绘制 (10) 1.观察S001液压传动系统试验台,标出各种液压元件的名称。 (10) 2.观察S001液压传动系统试验台,完成填充。 (11) 3.液压元件图形符号描述传动系统示意图。 (11)

实验一液压泵拆装 1.CB—B10 型齿轮泵流量计算 1)计算齿轮轴齿数:Z = 个。 2)测量齿顶圆直径D= mm. 3)测量齿轮齿宽: B = mm,CM. 4)计算齿轮模数:m = D / ( Z+ 2 ) = mm,CM. 标准模数m : 数值计算后,应向下面标准模数值靠近取值(mm)。 5)当转速n= 1450 r/min 的电机,泵的容积效率取ηv= 85% 时,计算齿轮泵排量 V = 2π·Z·m2 ·B (mL/r)(齿宽、模数用厘米单位代入计算。) 6)因为实际齿槽容积比齿轮体积稍大一些,通常取V = 6.66Zm2 B 7)计算齿轮泵流量q v = 6.66·Z·m2·B· n·ηv·10-3 (L/min) (齿宽、模数用厘米单位代入计算。) 2.YB1-10双作用叶片泵排量计算 1)YB1-10双作用叶片泵铭牌参数: 额定压力= Map ,额定转速= 转/分, 排量= 毫升/转。 2)测量定子内表面大圆弧直径D =mm,半径R = CM。 3)测量定子内表面小圆弧直径d =mm,半径r = CM。 4)测量定子宽度:B = mm,CM。 5)测量叶片厚度:δ = mm,CM。 6)计算叶片数: Z = 片。 7)叶片倾角:θ= 13 度。 8)叶片泵转速:n = r/min。(取>1000 ~<1450 ) 9)叶片泵工作区环形体积:V1 = 2π(R2 - r2)B 10)叶片所占容积:V2 = 2·[(R - r)/cosθ]·B·δ·Z 11)双作用叶片泵理论排量V t = V1- V2(mL/r),即

单片机实验报告 计算器

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实验报告基于51单片机的简易计算器的设计 班级:12电子1班 姓名:金腾达 学号:1200401123 2015年1月6日

摘要 一个学期的51单片机的课程已经随着期末的到来落下了帷幕。“学以致用”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践行。本设计秉承精简实用的原则,采用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4X4矩阵键盘作为输入,LCD1602液晶作为输出组成实现了基于51单片机的简易计算器。计算器操作方式尽量模拟现实计算器的操作方式,带有基本的运算功能和连续运算能力。并提供了良好的显示方式,与传统的计算器相比,它能够实时显示当前运算过程和上一次的结果,更加方便用户记忆使用。本系统制作简单,经测试能达到题目要求。 关键词:简易计算器、单片机、AT89C51、LCD1602、矩阵键盘

目录 一、系统模块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单片机最小系统 (1) 1.2 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 (1) 1.3 矩阵按键模块 (2) 1.4 串口连接模块 (1) 二、C51程序设计 (2) 2.1 程序功能描述及设计思路 (2) 2.1.1按键服务函数 (2) 2.1.2 LCD驱动函数 (2) 2.1.3 结果显示函数 (2) 2.1.4状态机控制函数 (2) 2.1.5串口服务函数 (2) 2.2 程序流程图 (3) 2.2.1系统总框图 (3) 2.2.2计算器状态机流程转换图 (3) 三、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4) 3.1测试方案 (4) 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7) 4.3.1测试结果(仿真截图) (7) 4.3.2测试分析与结论 (7) 四、总结心得 (7) 五、思考题 (8) 附录1:整体电路原理图 (9) 附录2:部分程序源代码 (10)

微机实验报告(1)

《微机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KeilC的使用与汇编语言上机操作 指导教师刘小英 专业班级中法1201 姓名肖洋学号 U3 联系电话 一、任务要求 1.掌握KeilC环境的使用 1)字节拆分、合并:调试程序,观察相关寄存器和单元的内容。 2)数据块填充:调试程序,观察相关寄存器和单元的内容。 2. 编写两个十六位数的加法程序。 有两个十六位无符号数,分别存放在从20H和30H开始的数据区中,低八位先存,高八 位在后,和存于R3(高八位)和R4(低八位),进位位存于R2。 二、设计思路 1.字节拆分、合并程序:利用汇编语言中的 XCHD 和 SWAP 两个语句来实现将八位二进制 数拆分为两个四位二进制数并分别存储于不同的存储空间的功能,BCD 码与 30H 相或(加 上 30H)得到 ASCII 码。将两个 ASCII 码和 0FH 相与(高四位清零)得到 BCD 码,利 用 SWAP 语句将高位数放至高四位,将高位数和低位数相或可实现字节的合并。 2.数据块填充程序:将 R0 用作计数器,DPTR 用作片外数据指针,A 作为原始数据来源, 依顺序在片外的存储单元内容填充数据。利用循环语句来减少程序长度,并控制填充单 元个数为片外 100H 个。(通过 R0 的进位控制) 3.两个十六位数加法程序:把第一个十六位无符号数的地八位和高八位分别存于 20H 和 21H 中,把第二个十六位无符号数的地八位和高八位分别存于 30H 和 31H 中,对 20H 和 30H 中的两个低八位进行 ADD 加法操作,结果存于 R4 中;然后对 21H 和 31H 中的两 个高八位进行 ADDC 带进位的加法操作,结果存于 R3 中.然后将累加器 A 清零,并和#00H

液压实验报告1

现代机械工程基础实验Ⅰ(机电)实验报告 (液压控制应用部分) 班级机械104 姓名PengGe 学号 版权所有,翻版随意~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不用谢 山东某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目录 一、过山车项目.................................................................................................. - 1 - 二、坦克系统...................................................................................................... - 2 - 三、超高压水切割系统...................................................................................... - 4 - 四、盾构机系统.................................................................................................. - 6 - 五、液压工作站系统.......................................................................................... - 7 - 六、写出下列机构的至少10种应用................................................................ - 8 - 七、液压转台...................................................................................................... - 9 - 八、STEWart平台系统 ...................................................................................... - 9 - 九、简述磁流变和电流变减震器的工作原理................................................ - 10 - 十、联想液压机构新的应用.......................................................................... - 10 - 十一、机器骡子液压系统设计........................................................................ - 10 - 十二、液力变矩器............................................................................................. - 11 -

数电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简易电子琴演奏器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设计课题的任务要求 题目五简易电子琴演奏器 原理概述: 根据声乐知识,产生音乐的两个因素是音乐频率的持续时间,音乐的十二平均率规定,每两个八音度之间的频率相差一倍,在两个八音度之间,又可分为12个半音。每两个半音的频率比为4。另外,音名A(乐谱中的低音6)的频率为440HZ,音名B到C之间,E到F之间为半音,其余为全音。由此可以计算出乐谱中从低音1到高音1之间每个音名的频率如下表所示。 基本要求: 1、用8×8点阵显示“1 2 3 4 5 6 7”七个音符构成的电子琴键盘。其中点阵 的第一列用一个LED点亮表示音符“1”,第二列用二个LED点亮表示音符“2”,依此类推,如下图所示。 图1 点阵显示的电子琴键盘 2、用BTN1~BTN7七个按键模拟电子琴手动演奏时的“1 2 3 4 5 6 7”七个 音符。当某个按键按下时,数码管显示相应的音符,点阵上与之对应的音符显示列全灭,同时蜂鸣器演奏相应的声音;当按键弹开时数码管显示的音符灭掉,点阵显示恢复,蜂鸣器停止声音的输出。下图所示为按下BTN3按键时点阵的显示情况。

图2 按键按下后的点阵显示 3、由拨码开关切换选择高、中、低音,并用数码管进行相应的显示。 4、通过按键BTN0进行复位,控制点阵显示图1的初始状态。 提高要求: 1、可通过一个拨码开关进行手动/自动演奏的切换,并与点阵显示配合增加 自动演奏乐曲的功能。 2、增加手动演奏的音符存储、播放功能。 二、系统设计(包括设计思路、总体框图、分块设计) 设计思路 电子琴的设计主要包括了显示与发声部分,发声部分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音阶,每个音阶包括了七个音,发生部分可以通过对50M晶振的分频,通过改变分频系数,得到响应频率的时钟脉冲,以这个脉冲控制蜂鸣器发出声音;显示部分则包括了数码管的音阶显示与点阵的琴键显示。数码管可以动态显示出音阶与当前音符,点阵则模拟显示琴键,动态显示实现了一个三角阵,并对应到音符琴键,这两个显示模块可以通过动态显示来实现显示显示不同的内容,配合按键可以实现基本功能。不同的音阶可以通过相应拨码开关的选择来调节,至于显示的复位,则不需要专门设置键位来完成,因为每个转台结束后就会自动转入等待状态。对于音调,乐曲的12平均率规定:每2个八度音之间的频率相差1倍。在2个八度音之间,又可分为12个半音,每2个半音的频率比为12√2。另外,音符A 的频率为440Hz,音符B到C之间、E到F之间为半音,其余为全音。由此可以计算出简谱中从低音1到高音1之间每个音符的频率。而对于节拍,如果将一拍的长度定为1秒,则1/4拍的时间为1/4秒,为其提供一个4Hz的时钟频率即可产生出1/4拍的效果了。若需要半拍,只需将该音符记录两次就可以了。 总体框图

北京科技大学控制实验报告3

实验三 利用MATLAB 进行时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MA TLAB 编程绘制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 研究二阶控制系统中,ξ、ωn 对系统动态特性和时域指标的影响; (3) 掌握准确读取动态特性指标的方法; (4) 分析二阶系统闭环极点和闭环零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5) 研究三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及其动态性能指标与其闭环极点的关系; (6) 研究闭环极点和闭环零点对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7) 了解高阶系统中主导极点与偶极子的作用; (8) 了解系统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斜坡响应输出曲线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1. 求系统的特征根 若已知系统的特征多项式D (s),利用roots ( ) 函数可以求其特征根。若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利用eig ( ) 函数可以直接求出系统的特征根。 2、求系统的闭环根、ζ和ωn 函数damp ( ) 可以计算出系统的闭环根、ζ和ωn 。 3、零极点分布图 可利用pzmap()函数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从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调用格式为: pzmap(num,den) 【范例3-1】给定传递函数: 2 72436 4523)(2 345234+++++++++=s s s s s s s s s s G 利用下列命令可自动打开一个图形窗口,显示该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图,如图3- 所示。 >> num=[3,2,5,4,6]; den=[1,3,4,2,7,2]; pzmap(num,den) title(1Pole-Zero Map1) % 图形标题。

图3- 1 MATLAB 函数零、极点分布图 4、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step ( ) 函数可以计算连续系统单位阶跃响应(impulse( ) 函数可以计算连续系统单位脉冲响应): step (sys) 或step ( sys , t ) 或step (num , den) 函数在当前图形窗口中直接绘制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对象sys 可以由tf ( ),zpk ( ) 函数中任何一个建立的系统模型。第二种格式中t 可以指定一个仿真终止时间,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时间矢量(如t =0 : dt : Tfinal ,即dt 是步长,Tfinal 是终止时刻)。 如果需要将输出结果返回到MA TLAB 工作空间中,则采用以下调用格式: c=step(sys) 此时,屏上不会显示响应曲线,必须利用plot()命令查看响应曲线。plot 可以根据两个或多个给定的向量绘制二维图形。 【范例3-2】已知传递函数为:25 425 )(2++= s s s G 利用以下MATLAB 命令可得阶跃响应曲线如图3- 所示。 >> num=[0,0,25]; den=[1,4,25]; step(num,den) grid % 绘制网格线。 title(1Unit-Step Response of G(s)=25/(s^2+4s+25) 1) % 图像标题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验报告模板

》 液压与气压传动——Array观察并分析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磨床工作台纵向运动液压传动系统,在对工件进行磨削加工时,工作台要进行纵向进给运动(左右方向的移动) @ 二、实验内容(主要对元件或系统的描述) 观察平面磨床对工件进行磨削加工的工作过程 (1)平面磨床磨削运动时的进给运动分别有工作台的纵向移动、砂轮架的横向移动和砂轮架的垂直移动。 (2)工作台的纵向移动工作行程及换向是由两个可调节位置的撞块来控制的,说明是用液压方向控制阀来控制液压油分别进入工作台下面液压缸的左、右两腔的。 (3)工作台的纵向移动速度通过旋转速度手柄可调节其大小,并可实现无级调速,说明是用液压流量控制阀来控制进入液压缸工作腔的液压油流量的。 三、主要实验步骤(认识性实验略) 、 四、实验小结(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实验的意见和建议等)

通过观察可知,任何一个完整的液压传动系统都是由能源装置、执行装置、控制调节装置和辅助装置四大主要部分组成的。了解了平面磨床工作台的纵向运动特点及控制方式,了解了各液压系统各组成部分元件名称及作用。

液压与气压传动——Array齿轮泵的拆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拆装外啮合齿轮泵,对典型结构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有一定的认知。通过认知和分析,了解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主要对元件或系统的描述) (1)观察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特点; (2)外啮合齿轮泵的拆卸; (3)外啮合齿轮泵的组装 三、主要实验步骤(认识性实验略) (1)准备拆装工具一套: 包括固定扳手、活动扳手、组合螺丝刀、内六角扳手、内卡簧钳、铜棒、专用钢套、橡胶锤,液压油等。 (2)观察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特点: a、观察泵盖上的卸油孔和卸荷槽,并比较泵体两端的卸荷槽。 b、观察泵的三片式结构的装配特点。 c、观察齿轮泵中存在的三个可能产生泄露的部位:齿轮外圆与泵体配合处、齿轮端面与端盖间和两个齿轮的齿面啮合处。 (3)外啮合齿轮泵的拆卸 a、用内六角扳手拆掉连接前后泵盖与泵体的内六角螺栓。 b、用铜棒和橡胶锤轻轻敲击驱动轴,使后(输出轴侧)泵盖与泵体从结合面处分离。 c、从前(非输出轴侧)泵盖上取出从动齿轮和主动轴。 d、从前泵盖上取出主动齿轮和主动轴。 e、取下泵体定位销和前泵盖。 f、零件拆卸完毕后,用汽油清洗全部零件,干燥后用不起毛的布擦拭干净。 (4)外啮合齿轮泵的组装

C51单片机定时器及数码管控制实验报告

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201 — 201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单片机技术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定时器T0、T1 的方式选择和编程方法,了解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方法,学会实时程序的调试技巧。 2.掌握LED 数码管动态显示程序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 1.89C51 单片机有五个中断源(89C52 有六个),分别是外部中断请求0、外部中断请求1、定时器/计数器0 溢出中断请求、定时器/计数器0 溢出中断请求及串行口中断请求。每个中断源都对应一个中断请求位,它们设置在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 和SCON 中。当中断源请求中断时,相应标志分别由TCON 和SCON 的相应位来锁寄。五个中断源有二个中断优先级,每个中断源可以编程为高优先级或低优先级中断,可以实现二级中断服务程序嵌套。在

同一优先级别中,靠部的查询逻辑来确定响应顺序。不同的中断源有不同的中断矢量地址。 中断的控制用四个特殊功能寄存器IE、IP、TCON (用六位)和SCON(用二位),分别用于控制中断的类型、中断的开/关和各种中断源的优先级别。中断程序由中断控制程序(主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两部分组成:1)中断控制程序用于实现对中断的控制; 2)中断服务程序用于完成中断源所要求的中断处理的各种操作。 C51 的中断函数必须通过interrupt m 进行修饰。在C51 程序设计中,当函数定义时用了interrupt m 修饰符,系统编译时把对应函数转化为中断函数,自动加上程序头段和尾段,并按MCS-51 系统中断的处理方式自动把它安排在程序存储器中的相应位置。 在该修饰符中,m 的取值为0~31,对应的中断情况如下: 0——外部中断0 1——定时/计数器T0 2——外部中断1 3——定时/计数器T1 4——串行口中断 5——定时/计数器T2 其它值预留。 89C51 单片机设置了两个可编程的16 位定时器T0 和T1,通过编程,可以设定为定时器和外部计数方式。T1 还可以作为其串行口的波特率发生器。

数电实验报告1

实验一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门电路逻辑功能。 2、熟悉数字电路学习机及示波器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 1、双踪示波器 2、器件 74LS00 二输入端四与非门2片 74LS20 四输入端双与非门1片 74LS86 二输入端四异或门1片 74LS04 六反相器1片 三、预习要求 1、复习门电路工作原理相应逻辑表达示。 2、熟悉所有集成电路的引线位置及各引线用途。 3、了解双踪示波器使用方法。 四、实验内容 实验前按学习机使用说明先检查学习机是否正常,然后选择实验用的集成电路,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接线图接好连线,特别注意Vcc及地线不能接错。线接好后经实验指导教师检查无误方可通电。试验中改动接线须先断开电源,接好线后在通电实验。 1、测试门电路逻辑功能。 (1)选用双输入与非门74LS20一只,插入面包板,按图 连接电路,输入端接S1~S4(电平开关输入插口),输 出端接电平显示发光二极管(D1~D8任意一个)。 (2)将电平开关按表1.1置位,分别测出电压及逻辑状态。(表1.1) 输入输出 1 2 3 4 Y 电压(V) H H H H 0 0.11 L H H H 1 4.23 L L H H 1 4.23 L L L H 1 4.23 L L L L 1 4.23

2、异或门逻辑功能测试 (1)选二输入四异或门电路74LS86,按图接线,输入端1﹑2﹑4﹑5接电平开关,输出端A ﹑B ﹑Y 接电平显示发光二极管。 (2)将电平开关按表1.2置位,将结果填入表中。 表 1.2 3、逻辑电路的逻辑关系 (1)选用四二输入与非门74LS00一只,插入面包板,实验电路自拟。将输入输出逻辑关系分别填入表1.3﹑表1.4。 输入 输出 A B Y Y 电压(V ) L L L L 0 0 0 0.16 H L L L 1 0 1 4.18 H H L L 0 0 0 0.17 H H H L 0 1 1 4.18 H H H H 0 0 0 0.17 L H L H 1 1 0.17 输入 输出 A B Y L L 0 L H 1 H L 1 H H 输入 输出 A B Y Z L L 0 0 L H 1 0 H L 1 0 H H 1

微机实验报告

微机实验报告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实验 实验01 I/O端口地址译码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I/O地址译码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 1、实验电路如原理图所示,其中74LS74为D触发器,可直接使用实验台上数字电路实验区的D触发器,74LS138为地址译码器。译码输出端Y0~Y7在实验台上“I/O地址”输出端引出,每个输出端包含8个地址,Y0:280H~287H,Y1:288H~28FH,…… 当CPU执行I/O指令且地址在280H~2BFH范围内,译码器选中,必有一根译码线输出负脉冲。 例如:执行下面两条指令 MOV DX,290H OUT DX,AL(或IN AL,DX) Y2输出一个负脉冲,执行下面两条指令: MOV DX,2A0H OUT DX,AL(或IN AL,DX) Y4输出一个负脉冲。 (II型机) 2. 接线 II型机: I/O 地址/Y2(290H---297H) 接 D 触发器/CLK I/O 地址/Y4(2A0H---2A7H) 接 D 触发器/CD D 触发器/D 接 D 触发器/SD 接+5V D 触发器/Q 接逻辑笔或L7 I型机: I/O 地址/Y4 接 D 触发器/CLK I/O 地址/Y5 接 D 触发器/CD

…… 三、实验内容 利用负脉冲控制L7闪烁发光(亮、灭、亮、灭、……),时间间隔通过软件延时实现。 四、实验内容实现分析 分析实验连接图;说明实现该内容的原理;画出流程图。 五、实验程序 DATA SEGMENT OUTPORT1 EQU 290H OUTPORT2 EQU 2A0H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北科大_液压实验报告

液压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班级:机自1404 学号:41440001 姓名:丁恒 容:实验五、实验六、实验七

实验五电液位置控制系统建模和特性分析 1.实验目的 1.1 学会使用MATLAB软件分析电液位置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2 掌握电液位置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其校正方法; 1.3 培养应用MATLAB软件进行电液位置控制系统设计的实践能力。 2.实验容与实验原理 见实验指导书。 3.实验方法与步骤 3.1实验设备计算机及MATLAB软件系统。 3.2实验步骤 3.2.1已知卷曲机光电液带材矫偏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方框图 卷曲机光电液带材矫偏控制系统方框图及传递函数如下 3.2.2 编写系统特性分析程序; 3.2.3 运行系统特性分析程序求出系统的开环伯特图,并根据稳定性条件求出系统的开环增益K; 3.2.4 运行系统特性分析程序并求出系统的闭环伯特图并分析系统的闭环特性; 3.2.5 根据电液位置控制系的特点设计系统的校正环节;

3.2.6 编写系统特性二次建模分析程序; 3.2.7 运行系统特性分析程序求出系统二次建模的开环伯特图和闭环伯特图并分析系统的特性; 3.2.8 完成系统时域特性分析; 3.2.9 完成利用SIMULINK仿真模块对电液位置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和频域响应进行仿真分析; 4.实验报告 4.1 绘出系统的开环伯特图,计算系统的开环增益K,分析系统的开环特性; 由系统的开环传函知:K=K K×1.67×10?3 94.5×10?4 =K K×0.1767 l/s 初取K=1 l/s,则系统开环传函为: 1 ---------------------------------------------------------------------------------------------- 2.178e-008 s^5 + 3.454e-006 s^4 + 0.0004238 s^3 + 0.01733 s^2 + s MATLAB程序见G51: G2=tf([1],[1/112^2 2*0.6/112 1]); G3=tf([1],[1/60.5^2 2*0.2/60.5 1 0]); G=G1*G2*G3 bode(G); bode图如下:易得相位裕量89°,增益裕量26.7dB,系统稳定。穿越频率为1rad/s。

单片机定时器实验报告

(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单片机开课实验室: 2010年 5月14日 一.实验目的: 掌握定时器T0、T1的方式选择和编程方法,了解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方法,学会实时程序的调试技巧。 二.实验原理: MCS-51单片机内设置了两个可编程的16位定时器T0和T1,通过编程,可以设定为定时器和外部计数方式。T1还可以作为其串行口的波特率发生器。 定时器T0由特殊功能寄存器TL0和TH0构成,定时器T1由TH1和TL1构成,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控制定时器的工作方式,TCON控制其运行。定时器的中断由中断允许寄存器IE,中断优先权寄存器IP中的相应位进行控制。定时器T0的中断入口地址为000BH,T1的中断入口地址为001BH。 定时器的编程包括: 1)置工作方式。 2)置计数初值。 3)中断设置。 4)启动定时器。 定时器/计数器由四种工作方式,所用的计数位数不同,因此,定时计数常数也就不同。 在编写中断服务程序时,应该清楚中断响应过程:CPU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之前,自动

将程序计数器PC内容(即断点地址)压入堆栈保护(但不保护状态寄存器PSW,更不保护累加器A和其它寄存器内容),然后将对应的中断矢量装入程序计数器PC使程序转向该中断矢量地址单元中以执行中断服务程序。定时器T0和T1对应的中断矢量地址分别为000BH 和001BH。 中断服务程序从矢量地址开始执行,一直到返回指令“RETI”为止。“RETI”指令的操作一方面告诉中断系统该中断服务程序已经执行完毕,另一方面把原来压入堆栈保护的断点地址从栈顶弹出,装入到程序计数器PC,使程序返回到被到中断的程序断点处,以便继续执行。 因此,我们在编写中断服务程序时注意。 1.在中断矢量地址单元放一条无条件转移指令,使中断服务程序可以灵活地安排在64K 字节程序存储器的任何空间。 2.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应特别注意用软件保护现场,以免中断返回后,丢失原寄存器、累加器的信息。 3.若要使执行的当前中断程序禁止更高优先级中断,可以先用软件关闭CPU中断,或禁止某中断源中断,在返回前再开放中断。 三.实验内容: 编写并调试一个程序,用AT89C51的T0工作方式1产生1s的定时时间,作为秒计数时间,当1s产生时,秒计数加1;秒计数到60时,自动从0开始。实验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 计算初值公式 定时模式1 th0=(216-定时时间) /256 tl0=(216-定时时间) mod 256

数电实验实验报告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一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 一.试验用集成电路引脚图 74LS00集成电路 74LS20集成电路 四2输入与非门 双4输入与非门 二.实验内容 1.实验一 自拟表格并记录: 2.实验二 密码锁的开锁条件是:拨对密码,钥匙插入锁眼将电源接通,当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开锁信号为“1”,将锁打开。否则,报警信号为“1”,则接通警铃。试分析密码锁的密码ABCD 是什么? X1 2.5 V A B C D 示灯:灯亮表示“1”,灯灭表示“0” ABCD 按逻辑开关,“1”表示高电平,“0”表示低电平

ABCD 接逻辑电平开关。 最简表达式为:X1=AB ’C ’D 密码为: 1001 A B C D X1 X2 A B C D X1 X2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1 0 1 1 0 0 1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0 1 0 0 1 1 0 1 1 0 1 1 0 1 0 1 0 0 0 1 1 1 0 0 0 1 0 1 0 1 0 1 1 1 0 1 0 1 0 1 1 0 0 1 1 1 1 0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三.实验体会: 1.分析组合逻辑电路时,可以通过逻辑表达式,电路图和真值表之间的相互转换来到达实验所要求的目的。 2.这次试验比较简单,熟悉了一些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和芯片 ,和使用仿真软件来设计和构造逻辑电路来求解。 实验二 组合逻辑实验(一) 半加器和全加器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用门电路设计组合电路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 1. 复习用门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 复习二进制数的运算。 3. 用“与非门”设计半加器的逻辑图。 4. 完成用“异或门”、“与或非”门、“与 非”门设计全加器的逻辑图。 5. 完成用“异或”门设计的3变量判奇 电路的原理图。 三.元 件参考 U1A 74LS00D U1B 74LS00D U1C 74LS00D U1D 74LS00D U2A 74LS00D U2B 74LS00D U2C 74LS00D U3A 74LS20D X1 2.5 V X2 2.5 V VCC 5V A B C D

单片机计数器实验报告

单片机实验报告 (计数器) 学院: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班级: 2013级2班 学号: 201310530231 姓名: xxx 指导老师: xx

1.实验目的: 1.学会设置计数器相关参数 2.学会使用计数器控制LED的明灭 3.学会使用计数中断 4.2.试验环境及设备 设备:EL-EMCU-I试验箱、EXP-89S51/52/53 CPU板。 编程:在设置完相关参数后再等待计数中断的出现,当计数中断出现后即马上跳到相应中断服务子程序,执行想要得到的服务3.实验内容 内容:用计数器控制LED的明灭 步骤: 1、将CPU板正确安放在CPU接口插座上,跳线帽JP2短接在上侧。 2、连线:用导线将试验箱上的的IO1连接输出端子K1,连接好仿真器。 3、实验箱上电,在PC机上打开Keil C环境,打开实验程序文件夹IO_INPUT下的工程文件IO_INPUT.Uv2编译程序,上电,在程序注释处设置断点,进入调试状态,打开窗口Peripherals-->IO-Port-->P0,按计数按钮,两次后运行程序到断点 处,观察窗口的数值与开关的对应关系。 程序:

ORG 0000H AJMP MAIN ORG 000BH LJMP TIME ORG 0030H MAIN: MOV SP,#80H MOV TMOD,#06H MOV TH0,#0FBH MOV TL0,#0FBH SETB ET0 SETB EA SETB TR0 SJMP $ TIME: CPL P0,0 RETI END 4.实验结果: 如上程序运行结果:调试运行时,按五下计数按钮后,LED亮,再按五下后,LED灭。 5.实验结论

数电实验报告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学院:工程学院 专业:※※※ 姓名: ※※※ 学号: ※※※ 指导教师:※※ 时间: 2013.12.10

目录 实验一 2位二进制乘法器 (1) 一、实验要求: (1) 二、实验原理: (1) 三、实验分析 (1) 四、实验电路(如图1-7): (4) 五、仿真结果: (4) 六、注意事项: (6) 实验二可控加/减法 (7) 一、实验要求: (7) 二、实验原理: (7) 三、实验分析: (7) 四、实验电路: (11) 五、仿真结果: (13) 六、注意事项: (14) 实验三可控乘/除法 (15) 一、实验要求: (15) 二、实验原理: (15) 三、实验分析: (15) 四、实验电路: (19) 五、仿真结果: (20) 六、注意事项: (21) 实验四模拟信号可控乘除法 (22) 一、实验要求: (22) 二、实验原理: (22) 三、实验分析: (24)

四、实验电路 (26) 五、仿真结果: (27) 六、注意事项: (32) 实验五自动控制增益电路 (33) 一、实验要求: (33) 二、实验原理: (33) 三、实验分析: (34) 四、实验电路: (35) 五、仿真结果: (36) 六、注意事项: (39) 参考文献 (40) 总结 (41)

实验一2位二进制乘法器 一、实验要求: 用加法器实现两位二进制数的乘法。 二、实验原理: 设两位二进制数分别为A1A0和B1B0,就跟我们平常进行手工乘法一样,我们需要列乘式,则它们之间的乘法可用如下计算表示(如图1-1): 图1-1 二进制数间乘法图 所以我们如果实现了两个一位二进制的相乘,再利用加法器就可以得出结果,而两个位二进制的乘法即与运算。 三、实验分析 乘法的相乘利用与门实现,比如74LS08,然后将乘出的结果进行相加可以利用加法实现,比如四位加法器74LS283。 74LS08只是含有4个独立的与门,没有什么需要深入分析的。74LS283是快速进位集成4位加法器,所谓快速进位,是指加法运算过程中,各级进位信号同时送到各位全加器的进位输出端。超前进位加法器使每位的进位直接由加数和被加数产生,而无需等待低位的进位信号。这种加法器比串行进位加法器速度快了不少。74LS283是由4个全加器构成的,全加器的结构图如下图1-2: 1位二进制数和 1位二进制数相加 低位来的进位高位进位 图1-2 全加器的结构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