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课 秦朝学案

第2课 秦朝学案

第2课 秦朝学案
第2课 秦朝学案

第2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高三历史组宋凤霞

【课程标准】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学习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用和影响

知识网络

(一)【重点知识探究】

2.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认识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由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行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它与“民主共和制”相对应,是我国封建国家的政体。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行政权、财权、军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它是封建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但两个概念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中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即专制主义;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即中央集权。

(2)两大基础:经济基础:分散的小农经济;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经济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和镇压农民的反抗,封建个体小农经济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3)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皇权至上原则;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掌握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皇帝的命令通过中央政府官员,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直达百姓,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5)积极方面:①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经济: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民族关系: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的加强,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⑥深远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6)消极方面:①政治: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④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人浮于事的现象。

(二)知识拓展

一、含义

准确地说,秦朝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简单地说,该制度就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2.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前朝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西汉儒家董仲舒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理论。)

4.政治基础: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

三、建立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移民实边,设九原郡。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秦的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秦王嬴政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1.国家最高权力中心——皇帝制度:⑴建立: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其权势和地位,就把传说中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采用“皇帝”称号。⑵特征:①皇帝独尊。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帝”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②皇权至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等一切大权)于一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岳麓表述为“皇权专制”,并认为是皇帝制度的核心。)③皇位世袭。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⑶发展: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后代不断充实和完善。⑷影响:①在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②但是,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唯一的最高决策者,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个人的素质,直接影响政局是否稳定;(岳麓)皇帝制度是政治动荡、统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的根源。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⑴内容: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史料未载秦朝有谁出任该职,后人推断虚有其位,秦始皇亲自掌兵);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传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系统。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丞相之下设立“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九”并非实数,诸卿中只有廷尉、治粟内史和典客是国家政务部门,其余重要服务于皇室)。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岳麓:对官员的考核,一是特派员将监督视察结果报告皇帝,二是官员年终自行汇报当年成绩,管理考核实行“殿”“最”制,“最”者奖,“殿”者罚。最指正数第一,殿指倒数第一。细密严酷的法律是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秦律以“轻罪重刑”为立法原则。人教:秦汉中央官职习惯上被称作三公九卿,实际上秦朝并无“三公”,那是太尉是虚设的;汉代始有三公。)⑵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高权力完全操纵在皇帝手中。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等官职专为皇室而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⑶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朝议”的作用是,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附:秦汉时期,皇权受到一定制约,如廷议制度,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的遗留,对皇权有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九卿与列卿名义上归丞相管辖,实际在多数情景下独立行使职权。奉常(汉称太常):管祭祀,乐、祝、史、卜、医诸官均属之。郎中令(汉称光禄勋):皇帝侍卫的首领。卫尉:皇宫卫戍司令。太仆:掌皇帝的舆服车马。廷尉:掌刑狱,为国家最高司法官。典客(汉称大鸿胪):掌宾客朝觐之事。宗正:管理王族事务。治粟内史(汉称大司农):掌赋税征收与管理。少府:掌山泽租税,主要是供应皇家度用。]

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⑴渊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⑵秦朝郡县制的设立:鉴于周朝分封制导致后来周天子权威削弱的教训,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彻底废除前代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

内推行郡县制。⑶内容:郡由中央政府直辖。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也称“郡监”),分掌行政、兵事和监察职责。郡下设县,由县令(不满万户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和税收。少数民族聚居的与县同级的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岳麓:乡有乡吏,里有里典。乡吏有“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与乡、里无隶属关系)。郡—县—乡—里,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体系。⑷特点(与分封制相比):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没有封地。⑸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从血缘国家向地缘国家的过渡);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因而掌握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管理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历朝沿用并不断完善,详见下节)。

(注:秦汉以来的郡县一级地名的遗迹在今天的地名中多有保留,如汉中、太

原、南阳、长沙、南海、桂林等郡名,成都、阆中、蓝田、武功、江陵、番禺等县名一直使用至今。)

⑸(附)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4.思想控制:焚书坑儒,挟书律。牵制了思想,破坏了文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短期而亡的重要因素。

五、主要特点

1.皇帝控制全国。

2.中央控制地方。

3.人治色彩浓厚。

4.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两大基本矛盾演变趋势:中央权力愈来愈大,地方权力愈来愈小;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六、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⑴疆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初步奠定了祖国

历代专制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⑶经济: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⑷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集中力量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等。

2.消极:⑴政治: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⑵经济: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⑶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思想上独尊一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压抑了人性及其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⑷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容易助长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阶级矛盾尖锐。

(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贵族政治的不同:①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是形成了唯一绝对的政治权力——皇权。②不再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在皇帝。③君主不再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通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都要对皇帝负责。④不再是贵族掌握各级权力,而是将贵族基本上排除在核心权力之外,即使是皇亲国戚,也只有进人官僚机构才会有权力。⑤不再是各级政权都实行世袭制,而是只有皇位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他所有的官僚都是任命的,不能世袭,且可以随时调换和罢免。⑥不再是凭借血统家世出掌权力,而是通过选拔来任命官吏,选官的权力在原则上归皇帝,具体执行由官僚机构来办。⑦不再是“亲贵合一”“家国同构”,而是将国事与家事分开,等。)

七、“汉承秦制”(仅见人民版)

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对秦制作了某些调整和变化。主要表现为:

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承袭了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西汉建立后至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汉武帝时出现了由皇帝的侍从、秘书组成的内朝,宰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

3.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监郡御史,把全国分13州,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刺史的设置,使皇权监控从中央波及到地方。

4.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时期,监察区的州,变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权,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5.承袭了秦朝的赋役、兵制、选官制度,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