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特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中特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中特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中特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分数高低请自行负责;.有些题目整理的答案较多,考试时请注意选择参考。最后,这考试拼的是手速,祝好。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答: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既要实现国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

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

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容。

(1)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群众路线的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5.学习领会同志关于群众路线问题的讲话。

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执政生命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就是从根本上树立群众观点,履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弘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一场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在全党拉开帷幕。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转型步入深水区的时刻,执政党再次强调“群众路线”这一法宝,重申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关系、鱼水情谊,可谓用意深远。

能否真正贯彻好群众路线,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信念和执政能力。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能够正视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对百姓疾苦、民情民意不够重视,使得党群干群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另一方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还相当严重,一些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背离了群众路线、损害了党的形象。面对矛盾与问题,总书记一再强调对人民有感情、以人民为中心,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解决“车轮上的铺”“餐桌上的浪费”“人情消费”等突出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做到身体力行。领导带头,聚风问题,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重在制度建设,这充分体现出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新气象。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执政党建设的里程碑,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党建历史上有着不平凡的意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为民情怀一以贯之。坚定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把瑰丽的中国梦早日变为美好生活的现实。

6.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7.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相关容,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时代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可以: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经经 2.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3.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4.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5.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2.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4.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8.结合同志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谈谈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讲文化实力,讲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一.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力

1.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发展,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

2.要注重文化的吸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互相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3.要注重文化的创新。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软实力,资源要成为实力,还需要一个转化过程。

二.着力增强文化凝聚力

一方面,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价值体系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和,核心价值体系则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以根本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一系列价值原则的统一,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的最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而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要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新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努力奋斗。

三.积极提高文化传播力

第一,积极适应文化生产、传播等手段的变革,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新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协力前行。第二,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第三,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9.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请你谈谈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对文化建设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由此出发产生出思维、行为的趋同性、和谐性和一致性。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阐发之道”值得我们借鉴。传统道德从最切近的孝锑之道引发出处理不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由近及远富有感召力;还以人类普遍感受性为基础,坚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由己及人,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由小及大,由家及国及天下,层层推进。古人曰: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伦理规,是一切伦理原则的起点和核心,“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以孝为开端加以推广放大,阐发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忠贞专一、长幼之间友爱恭让、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重视家庭、工作认真上进、遵纪守法、爱国等等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要想使各项道德规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就要效

法中国传统道德的“阐发之道”。

10.认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主要容。

1.重要性: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在当代,世界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大大缩短,使国际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普遍纳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国打开国门,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世界市场的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而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2.基本容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地开放

1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7、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8、、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9、维护社会稳定。

政治体制改革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

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第三,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总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

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框框,也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13.关于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成因。

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现状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造成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1)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2)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3)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14.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15. 人与生态环境、自然物之间有没有道德关系?若有,如何理解这种道德关系。

人与生态环境、自然物之间有道德关系。道德这个词在西方起源于拉丁文mos,指风俗习惯。这儿所说的道德是指它的外在方面或制度层面。而道德在古代希腊最重要的是指人应有的在品质,以及人在对这些品质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即用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些道德要求。道德观念是指人心对是非、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的认识和自己如何实现这些的设想。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是道德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所谓生态道德是指反映生态道德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概念。生态道德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他们必须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第二,他们的规定性必须体现一定的社会整体对人们的道德要求,显示人

们认识和掌握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第三,他们必须是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人们心,并能时时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生态道德良心是随着人类生态活动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它是对人类生态道德关系的自觉反映;是对个人行为的调节。生态道德在个人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能动作用。在行为之前,对行为选择的动机进行制约;在行为进行中,监督人的行为;在行为之后,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进行评价。我们用道德的态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有利于我们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矛盾,道德的这种认识功能提供了人与自然状况的现实知识,并且从实践——行为的意义上,帮助人们了解人类生存的价值、自然界各事物的生存价值,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个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确认人对整个自然界的责任和义务,引导人们积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和自身完美的人格。道德还可以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和自然趋向和谐。道德通过评价、命令、教育、指导、示、激励、沟通等等方式和途径,调节人类和自然界,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和交往中的行为。它以“应当怎样”为尺度,来衡量和评价人类行为的现状,并力图使“现状”符合“应当”。道德的调节过程不仅意味着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更重要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道德调节依赖于社会舆论、教育和示的程度,更付诸于人的理智、觉悟等,还取决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和科技的发展水平。

16.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都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恩格斯的话正说明了人的认识有限性,就因为人的认识有限性所以导致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崇拜。也是因为此,世界环境才日益恶劣。导致了人的原有自然权利如生存权,健康权等受到自然的威胁。因而人必须认识和正确的运用自然规律,学会认识人的干涉后果。人类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没有足够的去认识和重视。这是人性的癖好:趋利避害。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人因为认识有限性,所以也只能在第一线取得预期效果。因而人有的时候只会看见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利益背后潜在的“害”。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容、目标及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构成。生态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自然载体和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状况,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和必然结果。在实践中,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乃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全面协调地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18.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分析当前的国际形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世界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发展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整体战略环境进一步改善,但西方国家仍未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由此可见,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这种机遇和挑战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其二从我国国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国情,也是我们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依据。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其三从我们党自身的发展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研究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党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二)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三)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

(五)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执政形象。

20.对于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国际上有许多评论和预测,这些评论和预测有哪些,试例举一二,并评述之?

答:“中国已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在将来中国应该承担更多与大国地位相符的责任与义务。”

从客观的数据上来看,它展示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这30年里,我们的经济增长确实取得了相当不容易的成果。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

第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资源代价和社会的代价,我们的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主要依靠像投资拉动以及出口拉动,那么我们出口的很多产品,实际上是一些资源性的产品,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些产品实际上使得我们自身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比如说我们出口5亿件衬衫才能购买一架波音飞机,所以这样的一种庞大的劳动力的投入和资源的支撑使得我们确实在这一方面付出了代价。

第二,实际上中国跟日本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这种距离的追赶不是未来一代人能够完成

的。从80年代初,中国和日本的经济从GDP总量来讲,日本是中国的4倍。现在经过30年,中国的GDP达到和日本相提并论的地步,但未来人均GDP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更长的路要走,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包括我们在结构上的调整,在社会政策上的调整。

其实,国际社会的热炒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就是希望中国能够承担大国责任,因为中国人有一种心态就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因此在国际社会中间,我们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穷国的行列中,但是世界上不这么看,他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中国承担更多的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像联合国的会费、维和的费用等等,作为大国要承担这份责任。

另外一个方面,还有一种声音就是中国独秀论,中国是这场危机最大的受益者,它的背后的含义也就是希望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能够为全球经济失衡买单。中国人要更多的消费,而不是投资;更多的进口,而不是出口。人民币要大幅度升值,背后就是中国要为经济复苏做出更大的贡献。实际上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讲,中国还是要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就是量力而行。

国际上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各有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就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

对于,中国威胁论,从中国现实的经济、军事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两方面来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并不构成威胁的结论。许多西方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1.中国目前的经济、军事状况:从经济上来讲,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实力以及规模增大了,但人均国民产值仍属低收入国家,居民生活水平也只是刚刚解决了温饱,中国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尚需几十年的努力。美国《商业日报》一篇题为《中国根本算不上世界超级大国》的文章 ,指出中国不具备短期经济发展势头变为长期持久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基本条件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认为关于中国将在21世纪初成为“全球超级大国”是“言过其实”的。在军事方面 ,首先中国的军费是很有限的,1991-1993 年分别是 6 1亿、67亿、73亿美元。虽然每年有所增加,但去除物价上涨因素,军费的实际购买力没有增加。其次,武器出口也极其有限,仅占世界5%。中国的国防完全是防御性的。中国主裁军,中国反对军备竞赛 ,已正式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禁止化学武器条约。从80年初中国对国防工业进行“军转民”。

2.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研究中国外交时 ,历史与文化传统对外交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文化思想中一向崇尚和平,反对战争,治国之道中强调道义原则。中国目前的政策是集中一切财力发展经济建设 ,而不是谋求作一个军事大国。即使将来经济发展了 ,也永远不会称霸 ,而是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不难看出,一个经济上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军事上实行防御战略、文化上不具备侵略传统的中国并不构成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威胁。中国威胁论只是西方国家的“阴谋”。

21.什么是产业链?中国产业如何向产业链的价值高端移动?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如何向产业链的价值高端移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方式。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研发能力是企业的第一生命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是企业的第一生命力。根据我国国情,我们不可能长期选择资源依赖型和对外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提高企业链竞争力。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联合和改组,发展和组件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切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链的竞争上。

22. 18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理论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论创新。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基础环节、媒介产权产品和其他要素交换活动的基本场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全会《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在要求。《决定》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部署,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等。

如果政府管理和调控的围、力度超过了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其结果就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要特别警惕权力崇拜、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要弄清政府权力的边界,在与市场的关系上,不能取代市场,不能利用公权揽买卖。我们需要的是有限的和有效的政府。强化政府作用,是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建立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提供市场所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以便提升市场,而不是用政府的强制力量去驾驭市场、压抑市场和取代市场。

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2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是什么?

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要求:1.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2.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5.尊重群众首创的精神6.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