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案例】第四课时:如何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第四课时:如何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第四课时:如何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第四课时:如何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如何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xxx: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大家继续参加我们的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

前几讲我们都围绕着课程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讨论,这一讲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将重点分析如何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为了把这个问题说得更仔细,

我们跟以前一样,先来看一下苏州市太仓高级中学偶伟国老师提供的教学案例。

xxx说课:今天我结合课例《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来谈谈我教学的体会。这样体会可以用6个字来总结——感受·感悟·提升。

要在新课程教材中寻找一个新增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于是就选定了这一课题。

“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个内容,当时我也是第一次接触,拿到这个课题之后,我的总设想是要通过这一节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的第一次教学设计于2005年1月在梁丰中学举行的苏州市新课程研讨会上进行了公开教学展示,随后,专家与同行提出了许多的宝贵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我进行了修正,形成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随后苏州大学鲍建生教授和罗强老师又到我们学校,通过视频案例的研究方式再一次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使我对“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一内容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伴的互助下,集思广益,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课堂教学设计。下面我结合这节课来谈一些体会。

应该说当初第一次的教学设计,虽然也认真地研究了教材,也力图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例如,我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尤其是在二分法方法的发现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木渎中学的庄梅老师与我同题开课,听了她的课之后,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她没有过多地进行知识回顾,在二分法方法的归纳过程中,她的条理也非常清晰,并能注重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

在这节课后进行了交流评议,老师们提出课前对二次方程的根的回顾实际上没有必要,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好象硬要把学生引到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教学过程显得比较牵强。同时,针对新教材倡导发展学生应用意识的要求,课上可以增加知识应用的环节。结合新课程提出的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整合的理念,教师们都认为应当增加一个知识拓展的环节,让老师用Excel现场进行操作。

在第二次教学设计当中,我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删去了知识回顾的环节,在归纳总结时注意体现条理清晰,采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方法归纳,同时也设计了知识拓展环节,现

场利用Excel来帮助研究方程的近似解,还增加了一个供学生思考的应用题。第二次设计的教学就显得比较丰富,整体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通过这样一次案例的研究,我觉得我的认识又有一个质的飞跃。我可以用这样几点来概括一下:第一,使我从更高的层次来领悟教材的意图;第二,专家们也提出,作为数学教学,要注重体现数学的价值,算法思想作为本课引出的一个重要的、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积极、有效地进行渗透。

应该说这一点在原来的教学设计当中,自己的领悟还不是很深刻。

首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二分法虽然朴素,但是它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还是非常有用的,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感受“整体到局部”、“定性到定量”、“精确到近似”、“计算到技术”、“技法到算法”这些数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其次,要更好的揭示教材的编写意图。二分法教学中,方法的建构、技术的运用、算法的渗透以及它们的同步发展过程,是这节课的隐性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它体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第一个阶段是从数到形,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二分法的理论依据(根的存在性);第二个阶段是从形再到数,其中的形是包括从图象到数轴,再从数轴到表格。在这样的过程中的形的特征不断被深化,最后抽象成了以数为主体的一个算法流程。因此整个二分法的教学流程要体现在这样一个框架当中:首先它是一个代数的问题,第一次转化是从代数到几何直观,第二次转化是从整体到局部,去研究函数零点区间。

……

xxx:好!通过这个视频我们看到了一种教研的新模式或者说是改进和提升教学设计的一种新模式,它的表现是“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请嘉宾来谈谈认识和想法。

xxx:刚才偶老师说的二分法案例的研究过程我是组织者,也全程参与了。我觉得高中新课程实施为我们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如何抓住这个契机,促使自己成长,我觉得需要我们在教研方式上有所突破。一个案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这样一种教研方式,可以使我们每个参与的老师打开自己思维的大门。

第一次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我们邀请了苏州大市所有的骨干教师一起参加的,那一次请了两个老师同题开课,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了两种不同教学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的冲撞,在这种冲撞的过程中会形成的一种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老师都有自我的反思,然后我们请偶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以后再进行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第二次教学设计,当时我们还邀请了苏州大学的鲍建生教授一起参加,使教学研究有了专家的专业引领。

第三次我们请偶老师在全省的新课程研讨会上展示他的教学,当时新课程在江苏省还没有实施,偶老师率先把二分法这样一个新增内容在全省的高中教师面前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展示。

作为一个亲身参与者,我感觉到这样一种教研方式的优点,首先是打破了原有一种地域的限制,我们的视野充分地打开了,因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思维方式都能积极参与到这样一种教学设计、对教材研究的过程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不断地突破自身认识的局限,就像偶老师刚才谈到的体会,他觉得这样一个过程对他以后的数学教学,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xx :这个课例所反映出来的教研模式,我觉得不能把它简单的就是看作是公开表演前的练兵,因为我们看到有些公开课、包括评优课都是反复地练,练到最后教师只剩下表演的份儿,我觉得这不是我们这种教研活动所倡导的一个目标。

我们讲的是三次设计,而这个三次设计,是在第一次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最终形成的设计既是集体智慧的结果,但更多的是这个教师在活动中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提高的一种展现,我觉得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xxx :我也很有感触!我觉得我们在新课程中强调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学生的,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样的。通过“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这样的教研活动,我们关注的不是最后这个结果怎么样,而是在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中,全体的老师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我觉得这样的教研活动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xxx :好!从刚才的这个课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教研风格和教研模式。还有一种也是罗老师提倡的,叫“同题开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种教研模式的一个案例,它是由苏州中学的刘华老师和苏州五中的赵莉老师就课题“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进行的同题开课。

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他们上课录像的片断:

课堂实录片段:T ——教师,S ——学生。

T : 先看一个问题,掷一颗骰子出现点数小于3的概率是多少?

S 齐:13.

T : 好!怎么算的? 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S1:掷骰子一共有6种等可能的基本事件,然后小于3的有1和2(出现1或2点),

那么扔到1和2的概率就是13。

T : 谢谢,请坐!我们知道,古典概型中,A 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公式是P (A )= m n 。那么,现在我们的问题改为: m 和n 怎么计算?

T : (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本来是一个概率问题,现在发现它转化成一个计数的问

题了,那么,如何计数呢?当然,这个问题很简单,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们怎么样来计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新的一章——计数原理。

T:(见PPT)这是一则新闻,讲什么呢?苏州的汽车比较多,我们(苏州)现在的机动车总数是55.53万辆,至少说目前路比较挤,你们骑自行车要让着点。(问题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的牌照是什么样子的?苏EXXzzz…,苏E是地区代码,XX可以是数字或字母的组合,z是数字的组合。如果按此牌照方式编排,理论上苏州汽车数量总量是多少?这是个什么问题?

T:(S;是计数问题)有人说要计算了,(学生中窃窃私语)有人已经算出来了吗?不着急。

T:这里有张图,表示某城市的街道,西北角是同学的家,东南角是学校,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从家里经东西四条街南北五条街到学校,按照最短距离走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T:(指着PPT)我们演示一下这是一种,它的图对应着这张图(PPT)。有没有其他的(最短路线?谁上来比划一下?请这位同学上来,在图上指出一条与原图不同的最短路线!请!

(S2上来指出了一条最短路线。)

T:这也是最短路线是不是?(继续问S2)好!你说他是怎么经过了怎么样一种方式走的最短路线?

S2:(在最短路线中)他要么往东面走,要么往南面走,往东面走四格,往南面走三格(就能到了)。

T:好,谢谢你!请坐!

T:这个学生他往东(实际上就是往右)走四段,往南走三段就可以完成这件事,那么,一共要走几段?(停顿,让学生思考)一共要走七段是不是就走到学校了?那么大学能否算出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T: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S齐:计数问题

T:我们组合学中一开始先研究计数问题,来看书,书上说‘我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还要再补充一句‘我们在数学中实际上也要涉及到计数的问题’。

T:本章的问题就是利用怎样的模型刻画和解决计数问题。

……

课堂实录片段:T——教师,S——学生。

T:春天来了,使很多人都产生了出游的想法,我也有这个计划,想从上海出发到青岛去旅游。那么大家知道,从上海到青岛可以选择坐火车,也可以选择坐汽车。好!那么我应该怎么来选择自己的出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呢?

T:大家注意了,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计数问题,我把它抽象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T: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若一天中火车有三列、汽车有两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有多少种不同的做法?请大家考虑。

T:(结合板书)好!我们首先先用一张简单的图来把这个问题表述一下。这两个点代表甲乙两地,上面这三条线表示的是三列不同的火车,下面这两条表示的是两班不同的汽车。那么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来解决?

T:好!(学生甲)!

S1:一共有5种。

T:有五种对不对?那么这个5是怎么出来的?好那你考虑一下,从甲地到乙地,按照交通工具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几类方式?

S1:2类。

T:两类方式!你等一下,好!那么你告诉我:第一类方式乘火车有多少种不同方式?(S1:有3种)。好的!连下去!(S1:第二类有2种)。第二类就是乘汽车了,有2种不同的方法。那么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S1:5种),5种怎么连出来的?(S1:3+2),3+2=5!非常好!请坐!

T:好!下面把这个问题我们来引申一下:我们说从甲地到乙地除了可以乘火车、汽车之外,还增加了一个交通工具——飞机,飞机有4架(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S齐:9种。

T:9种对不对?那你是否能够模仿一下这个格式告诉我为什么是9种?

T:那你告诉我有几类方式?(S2:三类方式),第一类不变,3种,第二类也不变,2种,第三类有4种乘飞机了,那你告诉我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S2:9种),9种怎么出来的?(S2:3+2+4),3+2+4=9种办法。

T:那你再回答我的问题,我们说里面每类方式中的每种方法,能否单独实现从甲地到乙地的目的?(S2:可以),可以的对不对?我们说里面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够来完成这件事情,非常好!请坐!

……

xxx:好!看完这两个教学实录以后,我们来听听两位老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一个说课。

xxx说课:这节课的课题是“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它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的起始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

首先是本章的目标定位。以前的《数学教学大纲》将本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排列和组合上,与《大纲》不同,《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计数原理,而将排列和组合作为基本计数原理的应用实例加以介绍。其次,本课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实例,使学生自主建构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并弄清他们的区别,使学生在面对一些简单计数问题时,能初步运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加以分析和解决。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经历对实际问题进行方法建构的过程,从而掌握解决实际计数问题的流程:分析问题→构造方法→选择原理→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难点是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区别使用计数原理。

本课的教学流程是:问题情境→建构数学和学生活动→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

问题情境分为本章引入与本课引入,在本章引入中,情境一是从古典概型中引入计数问题,设计思想是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已经学过了概率(古典概型),他们知道在

古典概型中,计算一个事件的概率可以用P(A)= m

n来计算,而由n和m的计算就可以引入计

数的问题。

……

xxx说课: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是新课程选修2-3中第一章的内容。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设计思想。

第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作用。计数原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本章所学的排列组合是组合数学的初步知识,这种以计数为特征的内容在中学数学中是较为独特的,它不仅影响广泛,是学习统计概率以及高等数学有关分支的准备知识,而且由于它的思想方法灵活独特,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本节课讲的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人类在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基本规律。它们不仅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计算公式的依据,而且其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本章应用问题的始终。

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原理一个是将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另一个是将问题进行分步

处理,从而达到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对两个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成为本章内容的一个关键。

第二,对本节内容作一个分析。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都是设计完成一件事的不同方法的总数,它们的区别在于分类计数原理是将办事方法分为若干类,每一类方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用任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这件事情;而分步计数原理是将办事方法分成若干步进行,各个步骤相互依存,必须是各个步骤都完成了,这件事情才完成。

因此,分辨清楚办事方法是分类还是分步,是科学使用两个原理的前提,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

xxx:听了两位老师的说课,当时现场的很多专家都发表了意见,这里面我们特别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来自江苏省苏州中学的特级教师——夏炎老师,他在现场为这次同题开课活动做了一个点评,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点评的录像。

夏炎:就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来讲,最近我也在做一些思考,我认为课堂教学设计不外乎就是这样四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过程的设计,三是活动的设计,四是语言的设计。

应当说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特别就数学课来讲,我认为数学课应当有数学味,这说明数学同其他的学科有着它不同的地方。而数学味,从教学过程来讲,可能从这样三个方面来考虑:其一,问题的情境应当是有比较明确的数学背景和数学意义,应当是简洁明了的。目前,大家都普遍的重视问题情境的铺设和引入,但这个问题点到怎样为止?问题的意义、价值如何?问题本身有浅显的,也有一些有一定的深度。就这些方面来讲,可能还需要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从教学过程看,需要达到有效、清晰。数学作为一个思辨的过程,体现在严谨、合理这些方面。就数学课来讲,这个数学味还体现在核心内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中,这也是数学作为一种理性文化的核心所在。

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把它归纳一下,可能可以用这样十个字:第一是“明白”,数学语言本身精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语言组织、分析讲解应当是明白、直白的;第二是要“厚重”;第三是“灵动”;第四个是“思辨”;第五个是“留白”。

接下来我结合今天的课来作一些阐述。前面一节刘华老师的课我其实只听了半节,下午赵莉老师的课听全了。我觉得这两位老师的课都上得非常成功,刚才许多老师都评点到位了。此外,我还有这样几点体会,就是他们的亮点或者说成功之处,第一是我认为他们在课堂上

的问题教学的运用非常巧妙,也组织的非常好,既有大背景的问题,就是整个章节的问题,也有小课题的背景,就是今天讲的两个计数原理的背景。我觉得就一个章节来说,提出一个大背景,特别是提出一个需要学生长效思考的问题,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这样的问题其价值与功能,对所讲授的章节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他可以在课后能够再更深入一步去思考。当然,作为课堂教学,我们更要注重的是这节课的教学需要,这节课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说这两位老师今天对问题的处理,都做到了前后呼应,也非常的直白明了,也达到了效果。

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建构主义思想的运用也用得非常好,我非常欣赏赵莉老师两个基本原理的引入,从情境到提炼成一个数学问题,再到归纳,最后再总结出两个基本原理。在黑板上面有板书的过程,尽管最后两个基本原理在PPT中都清晰地反映出来了,但是这个基本原理怎么来的,就是从一个最简单的情形,从两段到三段到四段,然后再从数字到字母等等,最终由学生归纳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也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建构。知识的建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就是这样一步步来的,所以有的时候呢,我们想还原这个建构过程,让学生自己来体验,自己来创造知识,这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三,就是变式训练,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位老师处理不同内容时的这种变式也做的非常好,比如说像刚才两个基本原理的教学,也是通过一系列的变式后才归纳出来的。在变式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积累。最近我看到鲍建生教授出了本书,专门讲变式训练。变式训练也是我们中国数学教学的一个特色,通过几次数学大会的介绍,国外也认同我们这种数学教学的模式是一个成功经验。所以,像这种变式训练,它的价值如果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讲,它主要就是把一种技巧训练,上升为一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特别是对数学本身的一种功能的提升,上了一个层次。

当然就变式训练来讲,我想有的时候如果能够再有一些拓展,对一道题目做一下引申,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更大。比如说,赵莉老师最后那一道涂色问题,她是从3种颜色,然后提出4种5种等等,是从颜色种类进行变式,其实我在想,还有两个方面加入作为思考题也好,或者作为有时间的话引申一步也是可以的,第一个呢就是图形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颜色数目的增减,比如像刚才蒋老师提到的把这个图形变成田字形,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是一个乘法原理可以解决的了,而且还要考虑加法原理,因为对角线上两个格子,可能同色也可能不同色,这样的话呢,就可以把加法原理跟乘法原理通过一个简单问题,让学生结合起来体会一下——原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加法原理或者乘法原理,很多情况下可能还需要两者结合起来用。第二个呢就是方式方法上面的变式,因为现在是字母写了ABCD,那么学生一般来说可能就按照顺序ABCD或者有的时候是1234这个顺序进行涂色。如果没有

这个顺序,刚才有的老师提出来了,比如说我填色可能是先填A再填D,或者先填A再填C,这里面是不是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那可能就会多了或者少了,多的原因是什么,少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这样一种训练,学生的思维层次可以进一步的提升。

第四,今天的课上,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尤其是有效的容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容量,这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在备课、教学中应首先关注的;二是活动的容量,我也比较欣赏赵莉老师最后的那个“PK”,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把课堂的训练搞活,使学生都参与进来,场面也非常的活跃,这样的设计也很成功;三是思维的容量。今天的课就这三个容量来讲,确实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都有非常理想的发展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

xx:好!在上面的案例里,我们看到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应该是学校抓教学的一个非常根本、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希望把这种环节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校本教研是一种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不断改进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我们下面来看一个集体备课活动,它是由苏州市第五中学数学组,就“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开展的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录像。

xx:这节课的课题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第一课,备课的时候我从五个方面:教材、我想达到的一个目标、整个过程、如何去教、是否达到我所预期目的来进行备课。

在教材分析方面,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这一章中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它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广泛的联系和应用,像我们现在的储蓄、分期付款等有关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这些都是学生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所必备的数学素养。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可以从等比数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形成特点方面进行类比,这是认知的有利因素,从认知的不利因素来看,这一节公式的推导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定式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个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过程中,更加容易出错。这一节的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运用中q与1的关系。

具体的情境创设方面,首先是引入了背景问题——存款买车,就是将存款看作一个等比数列,如2004年存了2万,2005年存了2.2万,2006年存了2.42万,然后发现这三年里每年存的钱比上一年都增长10%,实际上是提示学生,这是一个等比的增长幅度。按照这个规律到2008年底,可以买一辆多少价位的汽车?这个设计的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故事情境内容生活气息浓一点,而且有实际的应用需

要。

然后分析每年存的钱构成一个以2为首项1.1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的问题。我们把他所存的钱罗列出来,引导学生写出五年存款数,通过加法算出是12万多一点,这时学生的做法是把等比数列各项直接加起来。

接下来,对情境问题进行变式,比如买房子,让学生去算一算,如果我把这些钱按照这个规律存到2020年,是否可以去买一套70万左右的房子?那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把前n项中的项数n由5项扩展到17项,使学生意识到,在很多实际情况中,把数字一个一个加起来求和不切实际。即通过把情境扩展到求S17,让学生感受到必须要找一个更快捷的方法,即去寻找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的公式。

教学的关键是要花时间去营造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突破学习障碍,通过繁难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觉到一个一个相加确实有困难,就必须寻找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

……

xx:大家看完这个录像以后不知道有什么感受?我们请嘉宾来做一个分析。

xxx: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同时还有感受,就是我们的每个老师,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需要一种新的教研机制。

我们苏州五中一贯非常重视在教研活动使每一个教师得到发展,刚才展示的就是我们的一个校本教研的活动方式,我觉得这样一种活动方式可以为我们接下来进入新课程的学校所借鉴和采纳。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觉得我们自己的收获非常地大,我们的每个老师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xxx:我来补充两句,我们以前谈到校本教研,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呢?就是集体备课,认为把进度统一一下,把重点难点说一下,然后大家分头回家操作。有些学校甚至于提出来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习题、统一例题——全部都统一,我觉得校本教研不应该是这样。作为教师来说,个体间的差异非常大,学生差异也非常大,就算是在同一个学校不可能全部都相同,而且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都不一样,因此不应该强求“统一”。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强调的是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我认为应当让每一个教师在活动当中都有不同的收获,而不纯粹的是一个集体备课、统一进度这样一个过程。我认为从这一点上来看,校本教研的模式确实有需要加以改革的空间。

张思明:我个人感觉到的是校本教研要突出一个“研”字,要“研”什么?我个人感觉到因

为新课程面临这么多新的内容,就跟我们做教学设计似的,最起码有三个维度要做。第一个我们要“研”教材,在教材之上的是要“研”数学内容。我们自己当老师也当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师,但是在这个数学问题的这个研究上,我们个人感觉到,特别是老师有一种惰性或者是有一种害怕,当老师了以后,好象不太愿意再去触摸“研”这个东西了,就是脱离了对数学的研究,这样使我们对教材本身的数学内容的理解有局限。

第二个“研”就是要研究学生。我们教学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用什么手段、什么样的程序、什么样编排、什么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这个也是需要教师研究的。我记得北京有一位老师叫薛文序老师,他是石油附中的特级教师,他的那个校本教研做得非常具体,例如,他就说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他每天答疑时把学生叫来,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回答,他能从学生回答的差异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差异,比如说,他在“提公因式”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了很多“台阶”让学生做,做完的以后问学生哪儿过不去,他研究发现学生只能有两种因素的差异是能迈过去,比如说字母相同、指数不同这是一种,然后这个指数相同、底数不同……它的差异只要超过两种层次就过不去了,那么他的这种非常到位的教研就发现了对于这种程度的学生应该是小坡度,频率应该是每次不要超过两个层次,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学生的认知困难,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到位的教研。

第三个“研”我觉得还是要从教的角度,就是说我再去把教材和数学内容和学生结合起来来找到自己“研”的突破点,就像前面老师做的这些设计一样。

xxx:好!我们看到了几位老师和专家对于完善和改进教学设计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想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从自己做起的事情,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也希望老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出发、日积月累、一步一步地使自己的教学能够走向更高的水平。这样做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快乐,也给我们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同样的,我们也希望每一个学校的教研室主任,每个学校的校长也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给我们的老师创造更有益的教学研究的环境和氛围,用什么样的方式促进我们每个老师更好的发展,把我们的教学做得更有声有色。

我们这个专题就要进入尾声了,作为教学设计的专题,我们希望老师们一起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寻找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或者说一个好的教学应该有那些特征?

从刚才的这些分析里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我们给大家留的思考题有这样一些:

1.结合您的教学实践,请您从刚才我们提到的几种课型中,比如说概念、方法、复习、习题课中,选择一节课,来做一个您认为满意的教学设计。

2.针对不同基础和思维水平的学生,在不同课型上的教学设计还应该注意什么?

3.有人说,现在课堂教学真正的弊端在于教学不到位加教学越位,如何理解这句话?能

否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

4.请您就不同课型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一个教学设计的案例。

5.评价教学设计好坏有哪些维度?一节好课的特征有哪些?

我们也希望老师们就我们这些专题里提供的一些案例提出您的点评和分析,更希望老师们把您们教学设计中成功的经验和成果介绍给我们,使我们全国更多的老师跟我们一起分享您的成果。

好!我们这个讲座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再见!

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教案 2020.3.22 教学目标: 1.认识雕、呈等11个生字,学写乘、幻等13个生字。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4.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学习怎样介绍奇妙的世界。 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雕、呈等11个生字,学写乘、幻等13个生字。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天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藏。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天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藏。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地球,蔚蓝的天空、各种形状的云彩,日出日落,四季的森林等图片,观看图片后,你看到了一个的世界? 2.是啊,世界是多彩的,神奇的,今天我们就从英国的彼得.西摩的作品中感受世界的有趣。板题。 3.你觉得课题中哪个词最重要?(奇妙)它就是题眼。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86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大家读得很认真,词语也来祝贺你们了(投影出示词语),会读吗? 3.出示带音节的词语。(自由读,分行读,齐读。) 4.去掉音节,还有信心读好吗?请各位同学当小考官,同桌两人你读给他听,他读给你听,如果同桌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同桌读不好,请你教教他。开始吧! 5.小考官们,现在我也要考考你们,刚才读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比较难读,可以提醒一下大家吗?指名读,领读。 (1)适时理解“雕饰”,(雕刻,装饰)拆分法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 (2)振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只要大家努力学习,也会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 (3)噼噼啪啪:这是怎样的声音?(雨滴、鞭炮)你还知道哪些拟声词? (4)蜡烛:“蜡”最早指蜂蜡。成熟蜂巢用沸水融化、过滤、冷却,就会得到蜂蜡。“虫”字旁指的就是蜂巢。(昔:旧的,成熟的)

《寓言四则》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法:、探究拓展法。 1.多媒体课件。 2.投影仪。 3.录音机。 2课时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诸子百家著作《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书》,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这些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寓言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则》。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腊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的“笑”说明了什么? 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这段着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下册Unit6 Shopping第四课时教案

Unit 6 Shopping 杨家小学郭万玉 概述: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6 Shopping本单元共需六个课时,本单元围绕购物展开教学,主要学习询问衣物价格并作简略评价,同时简单描述衣物的大小、颜色款式,可以和第三单元描述天气及第五单元谈论衣服两个话题很好的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入手,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入本单元的新知识,使学生能把学过的语言结合起来进行运用。在教学Can I help you?等购物交际句型时,教师可创设交际情境,在交际活动中融入新的句型,使交际更贴近生活,更真实。本节课是第四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境,使学生口语练习生活化,交际化,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设计理念: 在跨越式理论指导下,以言语交际为中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努力为学生创设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任务型教学,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想,使语言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听懂会说:“Can I help you? How much is this skirt? It's very pretty. That's expensive. It's too expensive.” B、能在实际的情景中运用进行实际交际。 2.能力目标 A能将所学词汇运用到交际中。 B、能根据具体的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 A.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B.培养孩子购物要节约的观念。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是四年级学生参加跨越式教学已经有三学期多了,他们已经适应了跨越式课堂模式,听说能力都比较强。乐于感知,模仿习得英语。学生

认识时间优秀教案

认识时间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教材说明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教学难点:1. 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 推算经过的时间四、本单元评价要点 1、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 2、1时=60分第一课时认识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六、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七、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下面是网为大家带来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 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

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部编版初中语文寓言四则公开课教案

寓言四则 一、本文素材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爱慕虚荣,妄自尊大 文章首先交代了赫耳墨斯为什么要到雕像者店里来,是怎样来的。这表明了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算添头,白送”,轻轻一笔,如烘云托月,点出了自命不凡的人的实际价值。作者通过三问三答,暗含了对爱慕虚荣之人的讽刺之意。文章结尾点明寓意,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 2.狂妄自大,自食其果 第一段既有故事的开端和发展,也包含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蚊子向狮子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结果战胜了狮子。然而,战胜狮子后,蚊子却撞在了蜘蛛网上,“叹息”与“唱着凯歌”相呼应,写出了蚊子可悲的下场。第二段点明寓意,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应该谨慎从事,不可狂妄自大。 《穿井得一人》 3.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宋之丁氏告人曰“穿井得一人”,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两个“得一人”,各言其事,含义迥异,

“闻而不审”,以致妄听轻信,穿凿附会,以讹传讹。而且就这样一件事,马上就传到国君那里,可见传言面之广,影响之大。 宋君之“问”,是“闻言必熟论”“验之以理”的具体表现。丁氏告诉国君的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解释前一个“穿井得一人”,“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传言之差就在于对“得一人“的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 4.益智寓言,寓意深刻 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后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其人舍然大喜”,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天,积气耳,亡处亡气”“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虽然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这则寓言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一年级教案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 任务: 1.初步学习少儿广播体操l、2节,发展学生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及动作节奏感、培养身体的准确姿势,提升想象力和模仿水平。 2.培养快速排队的水平和听指挥、守纪律等优良品德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宣布上课,师生问好. 二、宣布本课内容:1.广播操1、2节;2.游戏:快快排队。 三、提出要求及注意事项 组织:四列横队 教法:l.实行常规检查,教师整队。 要求;认真听讲;精神饱满。 (二)基本部分: 一、队列练习:所学队列动作的综合练习。 组织:四列横队、四路纵队。 教法:l.学生按教师口令或手势实行队列动作练习。2.教师提示重点动作并示范。3.指定学生或某组演示,教师纠正动作。4.分组练习。 要求:服从口令,动作准确。 二、广播操 第一节:伸展运动(4X8拍) 要点:重心前移时,身体各部位动作协调配合,充分伸展臂,腿屈伸动作协调。 组织:体操队形;队形如图 教法: l.教师边讲解过示范动作 2.教师分解讲解、示范,学生模仿1-2基本动作。 第二节:头部运动(4X8拍) 要点:颈肩放松,头的屈、伸、转动快速,部位准确;上下肢协调配合,整

节操欢快、活泼,有趣。 重点:动作方法 难点: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连贯配合 三、游戏:快快排队 规则:必须按规定的信号、移动方式行动。 方法:学生听到规定信号,按教师指令,迅还跑或跳向指定方位站成规定的队形。动作节奏由慢到快逐渐过渡到正常速度。 组织:四列横队、四路纵队 教法:1.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及规则。2.通过游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纵队横队、排头、排尾、看齐的方法。 要求:快跑或跳向指定方位,快选自己的站位,要排得整整齐齐。 (三)结束部分: 一、放松活动:鸭走、象走、猫走、慢跑。 二、总结本课情况,以表扬为主。 三、布置作业:练广播操,宣布下课。 组织:听音乐,按教师指挥实行放松走、跑。 教法:师生同练 要求:动作轻松。

《认识时间》参考教案1

课题1: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0页例1、第9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知道1时=60分。 3.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2.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三)活动探究,自主学习 1.钟面结构的回顾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学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 2个数。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钟面上分针走一小格(教师用手在教具上比画1小格)是什么意思? 2.认识1分、几分 师:对。分针是用来记分的。分针在钟面上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边说边用课件演示1分,如下图。) 数一数,填一填。 教师:分针在钟面上走2个小格的时间是几分?3小格、4小格呢? 教师:好,现在分针从刻度12走到了刻度1,经过了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教师(继续拨动钟面,分针1格1格走向刻度2):现在分针指向刻度2,经过了几分?为什么?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看看分针在钟面上从刻度12走过钟面上的每一个刻度数,各经过了几分。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教师课件演示分针由刻度12依次指向1、2、3、4等刻度,最后提问: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刻度数字表示几分吗?(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记住。) 教师课件演示分针走到5、8,提问:各是几分? 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说游戏,一人拨动分针到不同刻度数,同桌回答各是几分。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分针指向不同刻度表示的时间,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将时针对准刻度1)。时针指向刻度1,表示什么?为什么? 教师(将分针对准刻度1):分针指向刻度1呢? 教师:对!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它指向刻度1,表示1时;分针是用来记分的,它指向刻度1,表示5分。 3.初步尝试读时间 教师:现在你知道上课的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8时5分的? 学生:时针走过数字8,分针指着“1”是5分,所以是8时5分。 教师:虽然大家有的先看分针,有的先看时针,但都是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这个时间的。 4.认识“1时=6 0分”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拿钟面“拨一拨”。 教师:我们首先拨到12:00,观察一下这时时针、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然后继续顺时针方向拨动分针走一大格(让学生边拨边读:12点零1分、零2分……)。再加速拨到数字“6”(边拨边数)。学生拨出12:30后,教师讲解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并让学生学习读出时间。最后让学生继续加速拨回到12,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现在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谁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与12:00时的时针、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荷花》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荷花》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一:3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荷花 篇二:《荷花》第一课时公开课 《荷花》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 评: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 2.荷花又称莲花或者芙蓉,它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和大作家叶圣陶一起走进这片荷花池,一起品味这一池的荷花。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带拼音) 指名读,讲解莲蓬:出示莲蓬图,读好轻声 花骨朵儿:这个词是儿化音,谁能读准它。 露出:它还可以读露(水)。 挨挨挤挤:生做动作,一个挨着一个,形容数量很多。翩翩起舞:跳舞很轻快,很美。读美。

3.去拼音,分行读词语,齐读词语 4.指名分段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 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板书:闻到花香 观察形状 欣赏姿势 想象成荷 回到现实 5.过渡: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品位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赶紧”“跑” 3、齐读第一段,读出作者迫不及待想看荷花的心情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篇三:12.《荷花》第一课时教案 12《荷花》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呈现多幅荷花照片)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自读课文。要求: (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教案 第一课时:《伊索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1. 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2. 简介《伊索寓言》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他死后德尔斐流行瘟疫,德尔斐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 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流行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认识时间-教案

7 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能正确读出和写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通过五分五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能够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指导】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是分两个层次编排的: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践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运算。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使学生对新知有更深刻的理解。教材在编排上还体现了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配合,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在教学中对一段时间和一个时刻要加以区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来说明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操作,从中感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教学中注意不要提高要求,加重学生负担。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认识时间(1)………………………………………..1课时第2课时认识时间(2) ………………………………………..1课时【知识结构】

第1课时认识时间(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91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用钟面模型,纸制的钟面模型,课件,学生用钟面模型。 【复习导入】 1.游戏:报数接力。 按顺序让学生5个5个地报数,一直报到60,如5,10, (60) 2.认整时: 用教学用钟面模型让学生复习整时的认识。 3.引入新课: 通过对整时的认识,引出几时几分的概念,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进行新课】 1.几时多一些的认识教学。

优课雷雨第一课时1优秀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孩子们今天下雨了吗?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学生自由说)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齐读课题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老师提示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的助教。 4.不认识的生字词做上记号了吗?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班的有谁能试读课文? 二、助教见面 大家好!我是这节课的助教,由我带领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的课

文生字词的,现在我们来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唱读,不会的字请作上记号,向同桌请教。好,开始。 接下来先有请字音小班闪耀登场。 三、自主学习生字词 字音小班上场 齐:大家好!我们是“xx”小班。通过学习希望大家都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1号:。我是1号同学,下面由我来范读词语,请大家认真听,眼睛(到)请看大屏。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些词语,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语。下面有请2号同学带领我们继续学习。 2号:我来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请同学们看大屏,我来提醒易错的字音:“垂、沉、阵蝉、蜘、蛛”是翘舌音的字,不要读成平舌音了。 你们还有要提醒大家的吗?我们一起来把刚才提醒的字音读一读。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下面有请3号同学带领我们学习。 3号:现在请同桌检查读,听听同桌是否读准字音。下面请同桌赛读这些词语,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好,接下来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这些去掉伙伴的生字(火车火车哪里开?)大家读得都不错,我们小班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 4号:现在我们来玩抓“特务”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一个小组的小组长到指定的小组找一个同学读,没有读正确的被视为特务,好,游戏开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3、情感目标: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拓展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思考: 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

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五、布置作业。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第二课时 一、导语。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

认识时间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赖新艳 一、揭示课题 1、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没长短,用的时间不一样。猜一个物体。谜底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 生:钟表。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索新知 1、画钟面。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画一个钟面。 生画钟面,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在钟面上都画了些什么呢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并介绍自己画的钟面。

生介绍钟面。 2、观察钟面。 师:钟面上有什么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首先我们看看钟面上有几根针呢(生:3根)分别是什么针呢(时针、分针和秒针)哪根是秒针呢(最细最长的是秒针)哪根是分针呢(比秒针稍微粗一点的是分针)哪根是时针呢(短而粗的是时针) 师小结:时针短而粗,分针细而长(课件显示) 师:钟面上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12个数字。 师:哪12个数字你们来数一数。(生从1数到12) 师:12个数字围成了一圈。 3、认识大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钟面上怎样算是一大格吗(请学生回答) 师:每两个数字之间就是一大格,从12到1是一大格,从1到2也是一大格。你还能说说从哪到哪也是一大格吗(请学生回答)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呢我们来数一数。(课件出示钟面,并数一个标一个数字) 师小结:钟面上有12个大格(课件出示文字),学生齐读。 4、认识小格 师: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接下来我们来数一数每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小格教师引导学生从12数到1有5个小格。从1到2呢(5个小格)从2到3呢(5个小格)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姿势、骤然、热烈、持久”等词语,会正确书写“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等词语,理解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英子内心忧郁、自卑的情感。 3、通过抓关键词语来品悟课文的1——3 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难点: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 2、设计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的课堂

练习题。 3、制作关于课文重点句段等方面的课件。 【课堂预设】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读一读吧! 爱是什么? 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这几句诗来自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语” ,让我们来看看单元导语吧,看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爱)是啊,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掌声》。 一、初读课文,反馈预习情况 1、揭题: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掌声” 。一起读。读得轻、快。 这篇课文讲的是同学之间的事情。事虽然小,读起来却让人非常感动。 2、(拿出学习单) 3、反馈 (1)来看第一题,已经完成的打“√” 。 (2)和同桌合作。读对的请给同桌打星星,不会的请你教 教他。

寓言四则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2寓言四则 第1课时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重点) 2.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遥远的古希腊,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智慧之树,据说只要认真地品尝了它的果子的人,都会变得聪明。你们想尝一尝它的果实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棵树,走进《伊索寓言》,品尝它的智慧之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明确: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明确: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4.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明确: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目标导学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蚊子和狮子战斗,蚊子战胜了狮子;但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网粘住。 2.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分析蚊子形象。 明确:“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勇往直前。 3.蚊子为什么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 明确:狮子狂躁、乱了阵脚,蚊子用智谋战胜了狮子。战胜了狮子的蚊子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骄傲自满,结果撞上了蜘蛛网。 4.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可以联系生活,从不同角度分析。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第一课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 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 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4.项目规则

认识时间优秀教案

认识时间 黄彩连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知道时、分间的进率,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教学难点: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多种水果钟面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入时间观念。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 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什么时间做什么吗? 2.主题图导入。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再说一说钟表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相机揭示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媒体出示钟面,教师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字、时针、分针、格子。)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每一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动态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 你知道每个数字对应的小格数吗?同座位的同学先讨论讨论,再打开课本第81页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填好后,多媒体核对答案。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60个。) 2.认识时。 媒体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启发提问:时针从1走到2时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3.认识分。

《平方差公式》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平方差公式(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达,从而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捷美. ●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方法 探究与讲练相结合. 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用符号证明这个规律,并探索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中学会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1.7.1 A) 第二张:例1,记作(§1.7.1 B) 第三张:例2,记作(§1.7.1 C) 第四张:练一练,记作(§1.7.1 D)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2)992-1

[生]可以.在(1)中2001×1999=(2000+1)(2000-1)=20002-2000+2000-1×1=20002-12=4000000-1=3999999,在(2)中992-1=(100-1)2-1=(100-1)(100-1)-1=1002-100-100+1-1=10000-200=9800. [师]很好!我们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将(1)(2)中的2001,1999,99化成为整千整百的运算,从而使运算很简便.我们不妨观察第(1)题,2001和1999,一个比2000大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和,一个比2000小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差,所以2001×1999就是2000与1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即(2000+1)(2000-1);再观察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算出来的结果为:20002-12,恰为这两个数2000与1的平方差.即 (2000+1)(2000-1)=20002-12. 那么其他满足这个特点的运算是否也有类似的结果呢? 我们不妨看下面的做一做. Ⅱ.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其规律 [师]出示投影片(§1.7.1 A) 做一做:计算下列各题: (1)(x+2)(x-2); (2)(1+3a)(1-3a); (3)(x+5y)(x-5y); (4)(y+3z)(y-3z). 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运算出结果,你又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 [生]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 [生]上面四个算式每个因式都是两项. [生]除上面两个同学说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例如:算式(1)是“x”与“2”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2)是“1”与“3a”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3)是“x”与“5y”的和与差的积;算式(4)是“y”与“3z”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 [师]我们观察出了算式的结构特点.像这样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它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