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心理健康毕业论文(定稿)

幼儿心理健康毕业论文(定稿)

引言

健康的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健全,能正常对待外界的各种变化,从情绪到内心能适应并能及时调整。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论断:“幼儿出生后4至6年,是幼儿形成健康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习得是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关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长打好基础。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

(一)心理健康

从概念上说,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事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阐明这样的含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有健全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1、躯体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当然,心理健康的研究分为许多方面,但多半与课题研究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差异,此处不再赘述。

(二)幼儿心理健康

将心理健康的概念代入到幼儿心理健康,便是指幼儿的心理发展健全,能正常对待外界的各种变化,从情绪到内心能适应并能及时调整。具体起来主要是对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幼儿的心理健康所涉及内容广泛广义讲凡是心理活动几乎都存在健康与不健康的可能性,幼儿的心理活动的行成和产生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与背景,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主要受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若一个孩子总是生活在快乐无忧的情绪中,则这种心境是健康的,反之,若生活在缺乏父母适度的爱,生活在不和睦融洽家庭中,久而久之形成恐慌,自卑,冷漠的情绪体验,那

么可以讲这种心境是不健康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题。一方面,3~6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其认知、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深刻,甚至难以逆转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一生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此时的个体由于心理尚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处于萌芽状态,极易受到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教育工作者更应以《纲要》精神为指导,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三)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去判断一名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又是怎么去衡量的,是作为教育者值得探讨的问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应当是是情绪反应适度、自我体验愉快、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在日常的生活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动作、行为正常:动作是反映儿童成长的指标,也是彰显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皮亚杰认为,动作是儿童智力的起源,个体动作的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是密切相关的。而若没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更是无法进行更为深入的引导的。

2、认知活动积极: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前提。正常的认知水平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在积极进行认知活动中,也会得到相当的心理健康发展。

3、思想情绪乐观向上:情绪状态与以上不同,是内在的一种协调性,也从更深层面的表明个体的身心是否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4、人际关系融洽: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人际关系,既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而与不同的人群,又该有

不同的交际方式,处处可以体现出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

5、性格特征良好: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儿童具有热情、勇敢、自信甚至莽撞等性格特征,这都是健康发展的必然过程。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前文提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如何去培养幼儿的心理成长向健康的方向,教育者们又如何引导和督促,如何与幼儿身边的人们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这样的过程就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

1、环境适应教育。随着幼儿的成长,逐渐走出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辽阔。外面的环境与家庭里的环境还是非常大的差别的,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环境适应教育,让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青少年宫、公园、商场、图书室等完全不同于家庭的公共环境。

2、人际关系教育。随着幼儿生活环境的扩大,他们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等。

3、学习困难教育。幼儿自入园之后,学习也就成为了幼儿的一大任务。有些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因此,教育者必须立即加强针对性教育。

4、情绪情感教育。3-6岁的幼儿,情绪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如何发展积极情感,避免消极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现代社会正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持续加快,一系列心理健康隐患也就如影相随。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

为了将幼儿向好的方面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效地指定目标,作为教育者深化研究,对幼儿的心理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积极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陪伴和感触幼儿的健康成长,融入幼儿的心理世界。最根本的是,推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只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德育”的范畴,然而虽然受到重视,《体育》、《健康》也只能侧重幼儿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学校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养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经受全球挑战的人才重担。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在这种条件下,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就显得尤其严谨,对如何

科学地安排教学、科学教学,引导和培养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身为教育者,更应积极寻找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而探索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做出科学贡献。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健康健全人才。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内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多少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我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实并不“全面”。尽管早已提起重视和提出解决思路,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存在独力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碍障等。同时,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幼儿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幼儿心理素质不能得到健康发展,抑制了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反观国外,多数幼儿成长向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方向。究其原因,抛开社会现状不说,更重要的在于教育观念。西方国家多鼓励孩子、尊重孩子,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他们认为,孩子在享受成功中会增强进取心,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的独立观念:他们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无论父母、老师都没有特权去随意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作为“人”,就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从文献记载的研究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和未来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被人们愈来愈重视,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容忽视,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素

质教育的重中之首。它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互访活动愈加频繁,尤其是中外学者合作进行的一些科研课题直接将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引入到了国内。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代中外学术交流中比较活跃的学科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使得我国与国外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上的差距日益缩小。

虽然目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毕竟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比较薄弱,能够参考借鉴的文献过少,相关的理论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另外,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应用于实践。有资料显示,就连身为发达国家的美国也仍有11%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损伤,然而他们却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护理系统进行治疗。[13]当然,许多其他国家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大致可以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的发展趋势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全面化。作为幼儿心理健康研究对象的不再只是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儿童,而是更加全面化,甚至像作为一门教导课程般来对待。现在的教育者要从学业需要,个人、社会需要和经验需要三方面来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即使是天才儿童也要给予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12]

(2)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者已经逐渐意识到心理障碍会对幼儿的未来发展能够造成的重大影响。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能仅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最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出一份力。

(3)研究本土化。目前学术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国和英国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显著,我国以及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都通过修订量表等方式,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本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

行本土化研究。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甚至相关法律也已先后出台,为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本土化方面,还需要研究人员作进一步的开拓与发展。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许多临床经验证明,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均可追溯至幼年。可以看出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同时有专家认为,幼儿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以心理健康前期实现为前提条件,所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必然要求。

1、可塑性巨大。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但是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2、教育者的类型不同。幼儿心理的教育者,和其他阶段的教育者非常不同。可以发现,在幼儿的教育中,充当教育者角色的不一定只是幼儿教师,还有父母,甚至是邻居、幼儿周围的朋友。所以,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作为教育者,无论幼儿的教师或是家长都必须承担起幼儿教育的重任。

3、理论的依据不同。我国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并没有能够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相比之下,对其他年龄阶段的心理研究成果就显得丰硕许多。然而将其他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强加在幼儿身上,多半会适得其反,甚至由于幼儿容易受影响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成果太少,无据可依。虽然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也日益得到更多的重视,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状况仍不够良好,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太少,大多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代幼儿教育整体发展的历史还太短暂,尤其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更是短短的几十年而已,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可圈可点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2、教育者队伍的非专业化。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大意义上承担了一种保姆的角色,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好的接受一些来自国外的先进理论和观念。

3、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重视不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特殊性的,与青少年或成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完全区分开来,不能以看待其他年龄人群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无论是中等幼儿教育学校还是高等师范类院校开设的有关幼儿教育类的专业中,都由于理论上的匮乏而使得培养出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水平还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而在这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在从业后,即使再得到了一些外国的先进理论或经验,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并不能完全接受,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价值。

总体来看,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各方面几乎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容乐观。在教育理念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又没能渗透到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没有完成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教育目标上,由于观念的落后,过于侧重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对幼儿人格和心理的关注仍显太少;在教育模式方面,缺乏具体化的教学模式,太过死板,没有足够针对幼儿差异性的教育研究,甚至家长方面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意识不足,无法配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四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途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化,其直接体现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的选择一方面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健康状况的制约。

1、培养幼儿健全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育者不能包办代替,而是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坚持到底,直到成功,培养他们做事的坚持性和自制性。

2、培养幼儿具有“两性化”的人格特质。“两性化”人格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女性和男性人格特质。心理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具有“两性”特质的人心理更健康,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教育者应经常鼓励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谦让、积极合作,这样容易取得同伴的信任和获得成功。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的措施

1、更新教师的观念,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教育者仍然存在着陈旧的观念——一味的注重幼儿生理保健、知识技能的灌输,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作为现代合格的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做好生理与知识的保障,更应当尊重幼儿人格、理解幼儿情绪、宽容幼儿过失、维护幼儿心理健康,让他们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创设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心理学家和学术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改变幼儿的不良健康心理。具体体现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对环境的改良,设置和划分出不同区域,将空间充分利用,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3、运用科学方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幼儿的心理活动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特点,采用科学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情境教育法——教育者创设情境,让幼儿参与、讨论,做出合乎社会规范行为的反应,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

4、与家长携手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的改变,使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比例逐年上升,像:单亲家庭、父母忙于做生意、家长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等等都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所以从家庭入手成为了最基本的教育方式。

(三)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

1、发现与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1)榜样示范:帮幼儿树立榜样,让幼儿通过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学习榜样的行为和习惯。注意榜样的典型性、权威性和情感性,使榜样和范例能对儿童的行为起到启动、控制、矫正的作用。

(2)情景演示:让幼儿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作出行为对策。其内容是源于幼儿的生活实际,它能帮助儿童认识到一定情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并对之作出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反应。

(3)行为练习:幼儿通过对已经学过的技能和行为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幼儿对某个行为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4)讲解说理:向儿童传授、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的知识,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帮助儿童改善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5)讨论评议:组织幼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共同交流而取得较一致的认识。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目前幼儿园教师和儿童的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

(2)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具有连续性,因此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保持要求的一致性。

(3)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疏导。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渐渐会将情绪隐藏,甚至受了委屈不敢表现出来,但又由于情绪调节能力不足而强自压抑。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善于观察,熟悉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表达方式,及时发现幼儿的反常情绪,适时帮助其疏导情绪,以爱心来呵护幼儿的心灵。

(4)尊重幼儿人格、不要妄下结论。教育者应当尊重每个幼儿,保护他们健康成长,不要随便下结论,如指责某幼儿有“多动症”,或是其他行为异常。这会对幼儿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影响其社会性的发展。

(5)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对周围成人的言行举止幼儿注意。因此,需要有效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使各方面的力量保持一致,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最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心灵健康发展。

结语

当今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也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层次的挑战。就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而言,本文的研究远远不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受到了足够重视,发展的前景看似一片大好,可是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对理论、实践的弥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文联系实际情况,多有不足之处,对于如何科学进行开展幼儿健康教育等问题尚未作深入探究。

在这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心理健康,尤其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须在幼儿园教育中体现出来,且当作首要照顾方面。同时,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是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多方支持合作,因此要尽可能将教育工作一致化,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发展,共同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致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殷永松老师的悉心指导。殷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其渊博的专业知识,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感谢所有对此论文起到帮助的人和所有参考文献及作者。

参考文献

【1】张建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幼儿教育,1998,(3).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华良出版社2004年版.

【4】王立伟.郭秀红.开展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策略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01,(4).

【5】杜代章. 大力加强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J]学前教育研究,1995,25(5):49.

【6】沈清.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4(1):124.

【7】袁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6):87.

【8】郭平平.浅谈幼儿期的心理保健工作[J].学前教育研究,1997.(6).

【9】桑青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03.(4).

【10】ROBERTA M MILGRAM.天才和资质优异儿童的心理咨询:教师、咨询师及父母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

【11】姚本先,邢贯荣,高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4,(5) 【12】戚明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伤害[J].幼儿教育,2004,(6).

【13】GLIED,SHERRY,CUELLAR,et al.Trends and issu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J〕. Health Affairs,2003,(9-10):39-5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