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如何利用儒学文化来开展德育教育

学校如何利用儒学文化来开展德育教育

学校如何利用儒学文化来开展德育教育
学校如何利用儒学文化来开展德育教育

学校如何利用儒学文化来开展德育教育

开阳二中:谢均

自2011年我担任学校思政处主任以来,便开始认真的思考关于学校德育教育的问题,也曾尝试很多德育教育的方法,但是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收效不大。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急功近利欲速不达,二是思绪过多反而太乱。如今看来,第二点尤其厉害,即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没有主线,白忙活一场!

2012年4月,我参加了贵阳市“十二五”儒学培训班——全市思政主任参加——旨在“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承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在培训课上,贵州省乃至全国儒学研究的两位巨擘陈世儒和刘隆民先生分别围绕“儒家价值追求与人生取向”和“儒家传统美德范畴与价值”等话题,深刻阐述了儒家道德文化,儒家传统美德的精髓。并结合学校德育教育阐述儒家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使我深受启发。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仁爱”、“自省”、“慎独”,以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内容,如果剔除其阶级的功利色彩的糟粕,其合理内核对培养当今中学生基本生活准则、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无疑具有正面而有益的帮助。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这些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践行者,更需扛起儒学传统美德,自始不渝的推行德育教育,是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在现阶段开展德育工作应当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的优秀内涵。德育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思维,充实和丰富中学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现结合自己本学期的思政德育工作,谈谈利用儒学文化来开展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培训德育队伍,组建德育网络

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或家长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德育”常常只停留在口头上。即使想抓抓,也往往是老生常谈,找不到落脚点,就落不到实处。

自从我参加“十二五”儒学培训班学习回来之后,我就下决心抓实德育工作。要抓好抓实德育工作,首先就要培训好一片德育队伍,建立好完善的德育网络。我通过二级培训的方式,对班主任、团委及学生会干部进行德育工作培训,并把《中华传统美德》读本列为培训必备教才,纳入德育工作手册。同时以学校家长学校为依托,积极开展家长德育教育培训。

经过培训,我校已经基本建立一支以学校思教处为主导,以班主任、团委及学生会干部着力点的德育教育网络。

二、注重儒学文化,营造德育氛围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继承和弘扬儒家传统美德,不仅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自觉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一种表现,在当今开展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继承和弘扬儒学的美德教育思想很有必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中学习,并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从而激发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道德情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本学期,为进一步规范广大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巩固贵阳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努力营造教育系统“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良好风气。根据贵阳市教育局和开阳县教育局的安排,从4月10日起,我校全面开展“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做三好(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做个好孩子)”活动,要求广大中小学生规范日常行为,切实做到“三管六不”:管住自已的嘴,不乱吐、不乱说;管住自已的手,不乱丢,不乱涂;管住自已的脚,不乱行,不乱踩。

在活动过程中,全校师生紧紧围绕传承儒学传统美德,通过多种形式践行“讲三德、做三好”“三管六不”,使活动内容入脑、入心,形成“我参与、我快乐、我受益”的氛围。

为了形成“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我校还开展了评比活动.对开展“讲三德做三好”活动表现突出的班级授予“模范班级”,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授予“美德少年”称号。

此外,本学期我校还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读书活动和传唱红歌比赛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

三、规范行为习惯,创建自信团队。

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而道德规范又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教育理念,以其特有的仁爱礼仪和文化内涵的影响着中华儿女,并成为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德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扬好传统、好经验的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新内容和新方法”。结合我的思政德育工作,并考虑中学德育之于传统的链接。我深深地体会到: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崇尚礼义,主张以礼治国;儒家学派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仁、义、礼、智、信等;宗师孔子等等。儒学道德教育侧重点在政治伦理,核心是“有道”,所有的人都按照礼制规定,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同时还不要使礼之“分”走向破裂和对立,保持社会道德规范基本一致。

在日常工作中,我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生活习惯,自我控制力和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要求学生一一对照并加以整改。如:基本社会生活规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礼节、礼貌教育、守秩序等。从小处着手,优化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同时根据现实需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儒学的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

自信是成功的起点,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我努力培养一批充满自信的学生群体,让他们尽快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我校高中学生入学均分远低于其他学校,学生学习成绩也远远落其他学校学生。特别是开学初,很多学生因为跟不上进度,出现“消化不良”或“欠债”的现象,甚至个别同学还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恶性循环。特别是我在学生的空间日志上看到了一篇《当我们混在二中》的文字以及其他同学的跟贴,我很是震惊,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因成绩差异而导致的心理落差。于是,我很快在空间上发表了《把信心留给自己》的励志文章,并和学生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交流。我根据在我空间中留言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树立学习信心,克服为难情绪。

通过培养创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自信群体,去帮助和感染其他学生,最终实现所有学生能够团结奋进积极进取。

四、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德育意义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教育活动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要有意识的结合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另外纪念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月一日国庆节,这些节日,是感恩教育、爱劳动教育、尊师重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资源,只要我们积极开发利用好,都能让学生思想受到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2、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和德育专题活动。学校要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道德困惑进行教育,例如,“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发展与同学的友谊”、“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掌握人与人相处时的道德准则。同时还可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国庆征文;”“雅室大赛”、“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和地震逃生演练;交通安全报告会;文明礼仪进校园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增强了德育的时效性。让树立了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3、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等大型活动。学校要注重把道德教育贯穿在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做到事事有教育,时时有教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学雷锋、献爱心;抗震救灾,大病无情,人间有爱,讲奉献;去光荣院帮助孤老病人,到烈士陵园祭扫革命先烈;通过这些公益性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

五、依托环境建设,拓展德育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又一个新途径。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增添人的斗志。环境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因此,整洁优美的校园、健康向上的校风,和谐的师生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规范学生的行为,发展学生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正确人生关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提高,都要受到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学校要高度重视环境建设,科学合理布置校园,能昭示深厚的文化底蕴;道路两旁标语牌、警示牌,时时教诲、鞭策学生;教室内外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处处彰显积极向上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在这样高雅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心灵能得到净化,情操能受到陶冶。德育的渗透作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继承和弘扬儒家传统美德,不仅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自觉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一种表现。在当今开展德育工作应当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的优秀内涵,并在教育中赋予其新内容和新方法。思政处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做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学问确实很大,本人正在孜孜以求的学习和追求中。我想,今后我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与重点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与重点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职业类院校和高校而言有 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如何融合已有很多学者作了研究。本篇文章研究的重点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间核心文化的对接。 标签: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核心文化意义重点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办学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施行校企合作。在实际工作中,校企合作确实给学校和企业带来了不少的好处。但是,从整体看,校企合作还处于一种实验和发展的阶段,还不成熟,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于研究。其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问题,也逐渐被大家关注。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1.1 有利于学校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职业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操作型人才。而且,现今,职业类院校现已成为向企业输送操作型人才的主力军。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学生是否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取决于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市场需要的人才。了解用工市场,也就是了解现代的企业。了解企业,除了要了解企业的框架结构、性质特点之外,最重要的,其实是了解企业的的文化。对于职业类院校而言,除了了解企业文化,要尽可能将企业的文化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产生对接,这样,可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1.2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理解和掌握,能使其更加了解将要面对的社会,在走出学校之际,能产生更好的适应性。对于企业文化来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有一个更好地开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就业,并且更加适应将来的工作。 1.3 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好的收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有利于企业招聘到适合企业价值观的人才。可以降低大学生的跳槽率,可以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提高企业的招聘效率,减少重复招聘,降低招聘风险。符合企业价值观的学生在就业后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有利于这些新员工的迅速转型,因此,这些新员工能更快地为企业带来效益。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重点:核心文化的对接 校园文化,广义上是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狭义上是指:“除了教学、科研以外的一切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文化设施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 企业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规章制度、外显形象等内容的总和。 从文化的内涵来看,文化是由理念文化(核心文化)、制度文化(中层文化)、行为文化(幔层文化)、物质文化(表层文化),四个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 很多现有的研究认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主要应注意: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着力点应在精神文化,切入点应在物质文化,突破口应在课程文化,落脚点应在制度文化。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的现实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具体落实上,大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汇编)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鲁勋 学生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法律、法规常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谈一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德育人 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如何去育人。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我认为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以德育人,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一)、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运用文明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为孩子竖起榜样,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言行影响孩子们的身心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为人师表是教师在平时展现在学生面前所留下的良好形象,如:看道操场上的塑料袋、食品袋、碎纸,拾起来放到垃圾箱里;为学生整理学习用品;天热时问一声热不热,天冷是问一声冷不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品德熏陶。 (二)、用爱心进行爱的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核心内涵是一个“爱”字,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

懂得爱,教育学生会爱。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作为是学生的第二父母,让学生在离开家庭和父母时,在教师面前体现出父爱和母爱,即爱所有的学生,不管其家境如何,也不管学生是聪明的还是迟滞的,教师要把自己诚挚的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家庭困难的、父母离异的、孤儿、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爱。我是在德育处工作的,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班主任送到德育处的学生,多数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孤儿、学习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压抑感和失落感,对这些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因人制宜。在他们面前处处体现出母爱和父爱。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前途和理想教育。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的心灵,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二、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机 抓住教育学生的“时机”,就是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新学期开始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最好起点,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德育教育。 新学期一开始,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受,加之内心潜藏的自尊心的催化作用,这时总是暗暗提醒自己要干出个新样子来。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和鼓励他们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倍增学生的进取心。因此,我们德育处十分注意新学期开始的第一早会。在这个早会上,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爱家乡教育。激起同学们的自信心,然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鸡西教育局专家报告会有感 密山市当壁镇中心学校 张文阁 2013年3月9日鸡西市教育局举办了专家报告会,聆听了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专家陆教授对我国当前德育教育形式的剖析,和德育教育重要性紧迫感。体会颇深。 科教兴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倡素质教育,而发展教育的希望在少年,他们是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和活力,孕育着无限希望。教育的根本不是成绩,人的成长进步才是最重要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就突出了德的重要性。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可见“德”的培养,更应该从小抓起。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俗话说得好: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品德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同时对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品德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懂道理,会做人。 但是,我国德育现状令人堪忧,很多小学并没有开设思想品德课,或即便开设也被当做“副”科对待,代课老师不予重视,敷衍学生。其他代课老师也常以讲题、补课为由任意占用思想品德课,使本该重要的一门课程完全缺失。而有些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也有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题班会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毕竟时间有限,内容上也不足以完成德育工作,这就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当前应试教育体系,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品德的培养。现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尽快改变,素质教育不能空喊口号。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以学生分数论成败,学生以成绩排名次,教师以分数订优劣。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没有独立性、思考性、自主性,更别说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感染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绩

中小学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我国五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最重视的教育。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使用文明用语 首先是使用礼貌语言,所为的礼貌语言,指的是说话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使用礼貌的语言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学会使用礼貌语言,这对于协调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感情,提高教育效果有很大的好处,礼貌语言的核心问题在于尊重对方。它贯穿于师生交往的一切方面,使之成为教育的一种自然力量,如当学生向老师打招呼时,教师要热情回礼,答之"你好";;当教师听不清学生说话时就说"请你再说一遍";或"请讲具体一点";;当教师要求学生帮助做什么事时,做完后教师就说"你辛苦了,谢谢你!";: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表现的很有涵养,仍不忘记用礼貌语言,当学生对教师的规劝和批评不理解时,教师就用"请你冷静一点";。教师也不发火,还是坚持用礼貌语言,"请你去想一想,想通了再过来";。 在教师的耳渲目染下,学生都十分讲究文明礼貌,没有粗野无礼的行为,原来那些性格暴躁的学生,也开始自觉根除不良性格缺陷。 二、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河南省中小学礼仪常规》 首先学校领导重视,广泛宣传,学校组织了从正副校长为正副组长,从各班主任和品德课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联系制度,建立了家长接待日、家庭联系卡、举办家庭座谈会。把道德规范印发给每位家长,主要依靠社会和家庭继续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针对独生子女隔代亲、个体户家庭疏导教育等现象,专门举办了爷奶座谈会和个体户座谈会,分别指导他们重视之女的品德教育,重视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其次,教育训练从严,重视取得实效。我校把规范道德品质教育放在首位,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为坚持不懈地抓紧这项教育,我校从客观上致力于抓制度,抓竞赛、抓检查、抓交流。 (1) 抓制度 近两年来,我校狠抓道德常规教育,先后出台了《礼仪常规细则》、《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意见》、《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方案》等,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重点建立了升国旗制度,学生轮流值日、学生素质考评制度等。依靠学生干部、值日干部。值日教师等加强常规管理,使持行规范情况时时有人管,日日有人记载,周周有人汇总,定期公布,并与优秀教师、优秀班集评选,学生的操行评定,激励学生按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2) 抓竞赛 为了推动德育活动的深入,我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德育常规知识竞赛活动。在全校各班都组成了主题班会,组织了德育实践等,使全校文明礼貌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同时还开展了争当正副"十佳德育小标兵";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

目录 一、校园文化及德育建设的含义‥‥‥‥‥‥‥‥‥‥‥‥‥‥‥‥‥‥3 (一)加强学生课余文化建设‥‥‥‥‥‥‥‥‥‥‥‥‥‥‥‥‥4 (二)加强校园文化舆论建设‥‥‥‥‥‥‥‥‥‥‥‥‥‥‥‥‥‥4 (三)加强师生沟通交流‥‥‥‥‥‥‥‥‥‥‥‥‥‥‥‥‥‥‥‥4 (四)创造和谐人际关系‥‥‥‥‥‥‥‥‥‥‥‥‥‥‥‥‥‥‥‥5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德育功能‥‥‥‥‥‥‥‥‥‥‥‥‥‥‥‥‥5 (一)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凝聚团结学生‥‥‥‥‥‥‥‥‥‥‥‥‥5 (三)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自我约束‥‥‥‥‥‥‥‥‥5 (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具有陶冶调适作用‥‥‥‥‥‥‥‥‥‥‥6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6 (一)抓好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6 (二)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6(三)加强社团文化建设‥‥‥‥‥‥‥‥‥‥‥‥‥‥‥‥‥‥‥‥6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摘要:生活中育人,活动中育德。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教育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走在社会的前面,充分发挥期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一、校园文化及德育建设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的形成应该是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理念,同时又以特写的学校历史和传统为基础。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品牌,一个学校的文化教育力。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能在无形中统治着全体成员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在我们看来,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品牌,品牌就是特色。“让校园文化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终极追求。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人才为目标,加强多个方面的文化建设,如学生课余文化、环境舆论文化、师生沟通交流、学生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其载体主要包括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课外读物、名人名言、校容校貌、学生守则、规章制度等等。主要内容如下: (一)加强学生课余文化建设。如果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学生们整天只是囿于“教育—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会使他们感到乏味、沉闷,甚至有可能造成热衷上网聊天,虚拟游戏、旷课玩耍等有害活动,在沉迷中寻求放松和解脱。因此,学校应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如成立课外兴趣活动小组,进行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体汇演、社会实践等,或者设置一些全校性的传统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田径动力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小学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小学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8-09-04T09:49:36.0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作者:唐光珍[导读] 德育是小学生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将传统文化和德育相结合具有非常显著的实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弥阳中心校弥东小学652399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使有些糟粕也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冲洗殆尽,留下许多精华的部分仍在当代熠熠生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提升德育的吸引力和渗透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其生活中良好的品行。德育是小学生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将传统文化和德育相结合具有非常显著的实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精神资源道德修养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有许多带有深厚的道德色彩,蕴涵着宝贵的德育精神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提取出来,运用到德育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使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得到提高。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德育联系起来,加强德育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学校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效果。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蕴涵着丰厚的精神财富,不仅有个人的人格修养、理想与道德情操的内容,也包含着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家国大义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精神元素。我们努力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可以很好地引导和推进德育工作。 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庭的生活条件相较于过去更加优越,他们不囿于基本的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教育环境也更加完善。本以为学生在这样优良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会更有成效,但随着时代发展也有诸多问题显露出来。许多学生对钱财的看法有偏差,他们对父母的血汗钱不知珍惜,养成了许多生活上的陋习;同时学习上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取的风气弥漫开来。《三字经》对于学习有这样的看法:“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些都在说明人必须努力学习,而且要尽早学习。想想以上几个人的例子,他们没有好的学习环境,但仍创造学习条件,不断进步。我们要教育学生向他们学习,激起学生积极奋进的心。 近年来外来文化悄无声息的渗透,加上网络媒体对所传播信息的宽容性,使学生受到许多歪风邪气的不良影响,若无良好的德育纠正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可能使其树立不正确的三观,导致其走上歪路。传统文化中有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之”,有何坦的“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孟子》中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易经》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又提醒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劝戒全书》:“欲不除,如蛾扑火,焚身乃止;贪无了,如猩嗜酒,鞭血为休。”……这些名言警句都是提高我们道德修养、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可以用以警醒学生。 假如有学生不懂得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受到家长们过度的溺爱,不会爱他人、体量别人的感受,我们可以教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或“百善孝为先”,让学生思考:人如果自私自利、只爱自己,不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也不和同学友好相处,这样的人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由此,引导学生不自高自大,要友善待人,学会尊重他人。 二、德育中传统文化价值的实现 为促进德育的开展,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中吸取宝贵资源,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德育中,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对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随着“论语”热、“国学”热的兴起,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电视节目,都出现了许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不仅为社会带来了一股正气和新风,也为我们德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于丹在百家讲坛的“品《论语》”节目,向大众讲解其中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可以自行观看并学习,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分享观看后的体会和心得。 在学校开展类似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利用早读时间开展诵读经典文学的活动,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朗诵大赛、诗词背诵活动等,让学生浸透书香,与古代圣贤对话,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修养,也能提高语文能力。 当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得到切实的德育效果,不光要理解传统文化的字面意义,更要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而有所行动。如在尊重爱护老人方面,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这点呢?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送爱心,陪伴老人,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给老人们表演节目,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学会关心尊重老人。 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方面,是个人魅力的基础。社会对于人才的品德要求一直很高,而德育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德育的宝贵资源,为提高德育的效果,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入德育中,增强小学生德育的人文底蕴,提高小学生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其文化视野得到开拓,文化品格得以完善,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促进其成长为一名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重要意义和有效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2,(36),237-237。 [2]王丽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价值研究[J].南风,2016,(2Z),174-175。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企业文化进校园 ——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状况调查报告班级: 姓名: 企业文化进校园——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状况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调查对象: 网络资源 三、调查内容: 1.调研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2.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4.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5.校企文化融合对大学生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调查方式: 资料法 五、调查时间: 2011年x月xx日星期x 六、调查结果: 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是一种文化、经济和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这个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的企业没有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要把它当做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因为当代的企业管理已经冲破了先前的一切传统管理模式,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出现,只有企业文化这个词汇才能比较确切地反映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的本质和特点。 企业文化的兴起和研究,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标志着企业经营管理从物质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趋势发展。研究企业文化,建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念、企业形象、企业精神、风尚道德等等,有助于激发企业发展与变革的内在驱动力,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联想和联想人的价值在于拥有客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客户获得超出期望的满足。联想人把技术、产品和方案作为服务客户的手段,在全员中树立一种“客户至上”的意识。“我们的存在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客户,我们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 ㈡、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都有深厚的自身企业文化。这说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那么企业文化究竟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1、企业文化有助于推动企业提高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其所具有的四大功能: 一是凝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靠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逐步养成,一旦企业职工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职工就会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否则,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只能是一种幻想。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当作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班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班级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必须依靠班主任才能实施德育目标。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如何做好本班的德育工作呢? 首先,班主任必须提高自已思想品德素质,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示范的功能,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未成熟的年龄阶段,模仿是其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班主任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做到事事是 楷模。 其次,班主任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明确的班级德育目标 班级德育目标是根据国家、学校德育目标而制定的对学生在德育方面所要达到的质量规范的设想或规定,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功能。德育目标的确立不仅影响到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设定、德育过程的实施,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德育的实际效果。班主任在制定德育目标前必须掌握班级学生思想情况,既要有班级目标和班级学生个体发展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制定的目标要具有层次性,符合班级的实际,切忌好高骛远。切忌无目标的德育教育,“背上背一把小锄头,水来才开沟”是搞不好德育教育的。实践证明,没有德育目标的班级,是班风班纪最差的班级;没有德育目标的班级,该班的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也是学校的后进班级。 二、选取的内容要贴切 在德育教育中,德育活动材料的选取是德育教育的重点。我认为应以德育《读本》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利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世界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观点教育、纪律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在选材上应遵循“小、近、实”的原则。即选题要贴近身边发生的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做到大小、远近、知行的统一。例如,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先从爱护自家的一草一木、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做起;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首先要教育他爱自己、爱家、爱班级、爱学校,最后才能上升为爱国,使学生的思想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得以升华。总之,在德育教育中,不论是由班主任组织还是班主任指导、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所选题材必须有教育意义。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梨树县郭家店镇第四小学黄旭 小学正处于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抓好。在教育内容上应反对抽象空洞的说教,强调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伦理道德。下面,我想从以下几点浅谈我对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第一,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那就是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但到了假期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渐迷失方向“重操旧业”,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

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第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

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党中央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师对自身教学专业的重视程度及完成教学任务的付出程度都普遍高于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多种渠道,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德育教育能发挥重要作用,是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如何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德育教育服务,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大力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以优雅的校园文化陶冶人。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力的教育资源。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其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提高文明程度。 首先,要对校园内的教室、宿舍,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要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规范,给人以整洁、美观之感。 其次,校园中还可以有古今中外文学家、教育家等名人苑,激励全体教师严谨创新,致力教坛,激励学生勤奋求实,悉心学海;或有哲理故事浮雕、名人名言、励志格言、师生书画作品、温馨提示语、《论语》、《三字经》等,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德育影响。再次,要做好校园绿化工作,让人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各种枝繁叶茂的树木,青翠欲滴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鲜花……每一种花草,时时刻刻向学生传达环保思想。 第四,做好校园的“墙文化”,凸显学校作为育人环境的文化氛围。可以在楼体表面、围墙及校门等处的墙面上,制作或悬挂各种宣传牌等,体现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养成教育等。 第五,要加强班级文化阵地建设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教室是学生主要活动场所,一个优美良好的环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室布置时,应注意室内各种设施颜色的搭配,显现一种和谐美。教室建立图书角、学习园地,创办黑板报,教室正面有班训、班规、国旗,黑板两侧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三字经歌》等。教室门口要有美观大方的班牌、班级信息栏,班级信息栏内有励志口号、班级人数、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信息等。还要办好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专栏、橱窗、广播站、校园网络等,让所有这些引导学生的舆论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这对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 要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德育工作管理机制 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

传承经典文化浸润人生美德 —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先行,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的领导者是不可能的”,构建体系性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输出已经到了最紧迫的时候,是中国后续发展的力量源。教育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

德行为准则是忠。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这段话,这不仅仅是对孝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号召,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重申了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挑战,必须向我们的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就教育部门而言,传统文化的实施专家们给出了很多指导和建议: 目前教育存在问题需要传统文化来解决。 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但收到的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人的成长,主要决定于他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状况调查报告 班级: 姓名: 企业文化进校园——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状况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调查对象:

网络资源 三、调查内容: 1.调研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2.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4.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5.校企文化融合对大学生的促进作用要紧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调查方式: 资料法 五、调查时刻: 2011年x月xx日星期x 六、调查结果: 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治理理论,是一种文化、经济和治理相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那个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往常的企业没有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治理本身确实是一种文化现象,之因此要把它当做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因为当代的企业治理差不多冲破了先前的一切传统治理模式,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显现,只有企业文化那个词汇才能比较确切地反映这种新的治理模式的本质和特点。 企业文化的兴起和研究,反映了企业经营治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进展。标志着企业经营治理从物质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趋势进展。研究企业文化,建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念、企业形象、企业精神、风尚道德等等,有助于激发企业进展与变革的内在驱动力,对提升企业经营治理水平具有主动作用。 联想和联想人的价值在于拥有客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客户获得超出期望的满足。联想人把技术、产品和方案作为服务客户的手段,在全员中树立一种“客户至上”的意识。“我们的存在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客户,我们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 ㈡、企业文化在企业进展中的作用: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坚持正面教育,寓教于乐。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单纯的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太理解那些道理,另一方面是讲多了他们会感到厌烦,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到讲故事,肯定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即孩子的好奇心理,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懂得道理。如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 二、联系实际,寓教于实践活动中。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可以结合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道理,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们明白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 三、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

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因为,表扬是为了让学生们都向那位受到表扬的同学学习,也是寓批评于表扬中,达到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效果。 五、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 平时对于班里少数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课上表现不积极,听课不专心的学生,要与家长及时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发现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并采用“奖星制”,让他们享受进步的快乐。经过我的努力,以及家长的帮助,这些问题孩子有了一定进步。 四、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小学生模仿性很强,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求每位老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老师就要带头礼貌用语;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老师就要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德育抓起 林州市采桑镇三中秦晓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德育抓起。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初中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教师运用正确的方法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要求,德育对于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重要作用。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服务,这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所在。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发展他们的思想道德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按照无产阶级的利益调节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抵制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道德的侵蚀,立志培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一代,他们肩负的重任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与民族的希望。目前有些学校学生思想觉悟低,拉帮结派的有之;打架斗殴乃至伤人致命的有之;小偷小摸、拦路抢劫的有之;谈情说爱、出双入对闹出桃色新闻的有之;金钱至上、拜金主义致使同学之间不团结的有之等等。种种现象令人瞠目,试问对这些学生若不及时教育他们,拨乱反正,能胜任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吗?能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宏图伟业吗?答案显而易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工作者竭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他们的德育信念是责无旁贷的。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是具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做怎样的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学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

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学是人才的摇篮,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历史赋予的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智为人才素质之基础,体为人才素质之条件,美为人才素质之重要内容,而德乃人才素质之灵魂。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集中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与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与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兴旺发达,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学生展示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崭新而宽阔的历史舞台,同时也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德育的基础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而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工作。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龇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90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 德育是指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进入21世纪,我们教育的受众也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成为我们教育的主体。90后中学生的德育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 1. 90后中学生德育内容中道德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缺失。 德育内容来自生活世界,德育内容应是现实的、生动的。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学生仅表现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生活着的人。 2. 90后中学生德育方式上自主建构与主体意识的缺失。 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以便规范他们日常生活行为。信念的建立,绝非单纯的说教就能实现,而是要学生自己理解,通过悟性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德育信念。中学生当前的德育主要是灌输说教,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德育,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道德信念,极易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刻板和不稳定。 3. 90后中学生德育过程中师生对话与自我顿悟的缺失。 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然而,我国中学生德育是教师和学生不平等对话。学生常常被视为客体、被动的。教育者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具有能动、反思的主体,他们依靠自己的权力或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忽视了学生理解与否。因此造成师生之间形式上的交往、思想上的断层,造成你讲我听、我行我素的局面。 4. 90后中学生德育评价时动态化与多元化的缺失。 在应试教育思潮的控制下,学校德育对\"人"的关注日趋弱化。"人的教育”从教育的\"中心\"退却为教育的\"边缘\",德育变成了一项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当我们面对学生们惨淡的德育,作为教师,为之心痛。仅凭学生的分数,怎能断言他的道德高低?正如尼采强调:\"最大的恶属于最大的善,当我们称某些行为与思想为善或恶时,不应该考虑它们过去被称为什么。过去被称为恶的东西,现在完全可以称为善,反之亦然。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