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八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初二八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初二八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初二八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二、教材内容选择 1、教材内容:鲁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2、地位与作用:重要地位,重要作用。 三、主要知识点 1、现代大气的成分; 2、远古大气的成分;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空气成分的发现。 四、教学目标 1、追寻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的足迹,能设计实验并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认真细心的习惯,精益求精的精神,开拓创新的视野。 五、仪器用品 1、仪器: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两支),橡胶塞(相同规格4个)量筒、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气球、注射器,集气瓶,燃烧匙,导管,胶皮管,弹簧夹,烧杯。 2、药品:铜粉、红磷、水。 六、教学过程 ⒈开心辞典:引入。(一个谜语,两个小实验); ⒉百家讲坛:①现代大气的成分, 问1:课本第74页图示表示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其总和小于100%,怎么回事?

心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老师的严谨认真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问2:若标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那么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心语: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不一样,提升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②远古大气的成分, ⒊科学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1:用铜和氧气反应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用红磷和氧气反应也能。用木炭和氧气反应能吗?为什么? 问2:若测定的结果是大于21%或小于21%,其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心语:科学探究能力是老师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⒋百家讲坛:空气成分的发现;(1)、拉瓦锡(2)、瑞利 心语:空气成分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人做了许多的努力,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拉瓦锡和瑞利的故事特别感人,尤其是瑞利发现氩气的过程。对这些故事的了解与运用能体现教师较好的化学学科素养,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激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⒌答记者问:疑难解析; ⒍在线测试:(附测试题)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课堂练习: 1、(1)原始大气组成与现在大气组成不同,原始大气是以、、、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21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 拓展活动

八年级科学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题(含答案)1

八年级科学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题(含答案)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 A.盐碱物质植物不能吸收 B.土壤溶液浓度小,植物吸水过多 C.土壤溶液浓度大,根吸水过多 D.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细胞液的浓度 【答案】D 2.如图,甲乙两个相同的枝条,将乙的叶片全部摘除后,同时插入两个装有红色溶液的烧杯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B.乙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C.两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一样快D.两枝条内都只是韧皮部被染成红色【答案】A 3.小柯将一根新鲜的黄瓜切成若干薄片后,分别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如图所示),则哪种液体中的黄瓜薄片会失水变软 A.只有清水B.只有浓盐水 C.两者都会D.两者都不会 【答案】B 4.蒲公英、丝瓜、草莓的茎分别是() A.缠绕茎、直立茎、匍匐茎 B.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 C.攀援茎、匍匐茎、攀援茎

D.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 【答案】B 5.豇豆(宁波人称之为带豆)的茎,虽没有卷须、吸盘等特殊的附属结构,但却有沿着其他物体呈螺旋状缠绕的本领,它的茎属于() A.缠绕茎B.匍匐茎 C.攀援茎D.直立茎 【答案】A 6.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⑤为叶片的上下表皮,由一层绿色的细胞构成 B.②是栅栏组织,④是海绵组织 C.③是叶脉,内有输导组织 D.⑥为气孔,是植物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答案】A 7.在移栽植物时,将一种无色的喷剂喷洒到叶面上,能结一层薄膜,这层膜可以让二氧化碳通过而水分子不能通过,从而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这类物质的作用是()。A.抗呼吸作用B.抗蒸腾作用 C.增强光合作用D.增强蒸腾作用 【答案】B 8.移栽植物时往往暂时出现萎蔫现象,这是由于() A.水分的输导受到阻碍 B.没有及时浇水 C.一些根毛和幼根被拉断,降低了对无机盐的吸收 D.一些根毛和幼根被折断,降低了对水分的吸收 【答案】D 9.农业生产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依据(或目的)不一致的是() A.把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 王寿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二章课题1空气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教学重点为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教学难点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学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 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 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2-1(如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具体内容详见下页

获取结论:将空的小烧杯倒扣着浸没在水中,全进入烧杯。

(如图乙)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并将广口瓶从b-d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的第2课。通过上节课中观察土壤样本,学生初步了解了土壤,知道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过的痕迹,但对组成土壤的成分并不了解。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组成,利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局限于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建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的科学概念,还强调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方法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对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观察中除了发型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的痕迹,也会发现土壤中很多小石子、细沙及更多的颗粒、粉尘。但学生并没有从土壤组成这个角度去认识这些都是土壤的组成成分。所以,本课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组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三种土壤的组成差异。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了解土壤组成的主要成分。 2.能够根据土壤组成不同成分的特征,运用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 3.能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4.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组成的不同。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培养皿、搅拌棒、放大镜。 学生准备:土壤、小瓶子、小盒子、标签。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延续上节课的观察活动,波波和琪琪在实验室观察土壤。 问题:能不能把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开呢? 交流: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颗粒的方法。 任务: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探究土壤的组成。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 问题:从上节课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那么。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我们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成分分离开来? 交流:分组交流自己的观点,并想办法分离土壤的不同成分。 任务:按照《学生活动手册》的指导,按步骤完成土壤组成成分的分离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1:将土壤放入烧杯中(土壤约占烧杯体积的四分之一),把培养皿盖在烧杯上,然后把烧杯放在室外的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步骤2: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步骤3:充分搅拌水和土壤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活动:分组实验,在活动手册上做记录。 交流:在步骤1时,可以观察到盖在烧杯上的培养皿内壁附着许多小水珠,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在步骤2时,可以观察到土壤中冒出许多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从步骤3中,可以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植物残体,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沉淀物在水中逐渐分层,颗粒较细的黏土位于上层,颗粒较大的沙位于下层,说明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小结:土壤主要是有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另外还含有水、空气和腐殖质等。 2.活动2: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讲述: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四章第二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下列各种土壤颗粒中,直径最小的是() A.砾石 B.砂粒 C.粉砂粒 D.黏粒 2.粉砂粒的渗水不能说明的是() A. 粉砂粒间有空隙 B. 具有透水性 C. 粉砂粒颗粒较小 D. 具有通气性 3.在土壤的成分中,影响土壤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 矿物质颗粒 B. 腐殖质 C. 空气 D. 水分 4.自然界中最适宜绝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 A. 砂土类土壤 B. 黏土类土壤 C. 壤土类土壤 D. 人造土 5.研究“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关系”的实验应控制的变量是() A. 大小相近,同一种类的植物 B. 浇等量的水 C. 不能被雨水淋到 D. 以上都是 6.甘蔗在水分充分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比较适合生长,你认为下列区域比较适宜种植甘蔗的是() A.山坡较干的沙地 B.湿润的粘地

C.比较干旱的粘土地 D.河边湿润沙地 7.下列土壤模型中,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模型是() 8.做土壤渗水实验时,必须控制条件相同的是() ①取用砂粒和黏粒的体积相同②加入的水量一定要相同③漏斗的形状要完全相同④漏斗里放入的脱脂棉花要一样多⑤锥形瓶的大小应完全相同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9.土壤主要是由、、和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的。土壤的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做,细的叫做,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做。 10.根据砂粒、黏粒和粉砂粒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土壤、土壤和土壤三种。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砂土类土壤的通气性能、透水性能最,黏土类土壤的保水性能

小学科学_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证明支持燃烧的气体占空气体积的一少部分,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理、验证。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 2、能通过试验动手操作,证明支持燃烧的气体占空气体积的一少部分,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 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实验。老师这里有两支相同的蜡烛,把它们点燃,这是一个玻璃罩,里面有什么?一支蜡烛罩轻轻上玻璃罩,观察现象。 追问: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罩瓶子的蜡烛熄灭了,另一支蜡烛还在燃烧。 追问:这支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可能跟什么有关?

预设1.玻璃罩里的空气都烧完了。 预设2.玻璃罩中支持燃烧的气体用完了。 预设3:我觉得是一部分空气,我知道燃烧消耗的是氧气。 预设4:我知道空气中有氧气和二氧化碳,应该消耗了一部分。 预设5:我觉得所有的空气都燃烧了 教师及时评价 小结:有的同学认为蜡烛熄灭是消耗了一部分空气,有的同学认为消耗了所有空气。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要验证我们的猜想需要进行科学实验。 【设计意图:小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罩玻璃罩,一支暴露在空气中,通过对比实验发现蜡烛燃烧是和空气有关的,为后面探究“蜡烛熄灭是消耗了一部分空气还是全部空气”的实验做铺垫。】 二.实验探究: 活动一、探究蜡烛燃烧是消耗了一部分空气还是全部空气。 1.明确用水代替消耗空气占据的空间 追问:怎样验证呢?(如果能看见消耗了多少空气就好了)空气有什么特点?那怎样才能看见消耗了多少空气呢! 预设:可以用什么代替消耗的空气,去占据消耗空气的空间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几件物品,你认为哪一种合适呢? 出示:小米、细沙、水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小米和细沙都有空隙,所以选择水 师:同学们都选择了水来代替消耗空气所占据的空间。能不能具体说一说?如果消耗了全部会看到什么现象?如果消耗了一部分

小学科学《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科学《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知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1、认识土壤的种类(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①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②用放大镜看一看?③用手握一握?④在纸上涂一涂?(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二、新授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 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 板书。 2,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 先制定出研究的计划,然后再做实验。 用图表来展示我们调查的结果。 观察方法:用放大镜看用手捻在纸上涂抹放进水里搅动后汇报观

八年级科学下册4植物与土壤自测题

4 植物与土壤 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30分) 1.某科学兴趣小组开展大白菜增产实验,结果收获时每棵大白菜重约4千克。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C) A. 土壤中的无机盐 B. 土壤中的有机物 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 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2.控制蒸腾作用强弱结构是(A) A. 保卫细胞 B. 气孔 C. 叶片 D. 根毛 ~ 3.土壤中的水分参与植物蒸腾作用时经过的途径是(A) A. 土壤→根毛→导管→叶肉→气孔→大气 B. 土壤→导管→叶脉→气管→表皮→大气 C. 土壤→根毛→导管→气孔→叶脉→大气 D. 土壤→根毛→叶脉→导管→表皮→大气 4.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结构、运输水分的通道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依次是(C) A. 气孔、导管、根毛 B. 根毛、气孔、导管 C. 根毛、导管、气孔 D. 导管、气孔、根毛 5.近年来,沙尘暴仍然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A) A. 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 】 B. 北方地区降水量低,常年干旱 C. 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 D. 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 6.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拥有世界最大的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生态绿墙,栽种上海本地的绿色植物,成为世博园里“绿色的明珠”。生态绿墙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帮助吸收园区内的二氧化碳,降低夏季温度。这一功能是由植物的哪些生理活动来实现的(B)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D.气体扩散和蒸腾作用 7.斑竹长成后茎不能逐年增粗,而香椿树却能逐年增粗。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 A.斑竹茎中无形成层,而香椿茎内有形成层 B.斑竹茎中无木质部,而香椿茎内有木质部 C.斑竹茎外部无粗糙的外树皮,而香椿茎的外部有粗糙的外树皮 @ D.斑竹茎内无导管和筛管,而香椿茎内有导管和筛管 【解析】形成层向内形成木质部,向外形成韧皮部,使茎增粗。斑竹为单子叶植物,无形成层。 8.根毛区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其原因是(D) ①根毛细胞有大液泡②生有大量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③内有输

空气的成分教案

21.空气的成分 大果子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重点 1.实验:燃烧需要空气; 2.实验二:空气的成分实验; 3.对空气成分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 1.认识空气中所包含的不同成分; 2.了解氧气的不同用途。 四.教学准备 玻璃皿、火柴、蜡烛、大小饮料瓶各一个、红色墨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实验一:哪支蜡烛会先灭? 展示教具,介绍实验方法。 2.问题探究: 师:猜一猜,哪支蜡烛会先灭,为什么? 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给出各种回答。 师:大家的猜测对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空气的成分 3. 演示实验:请两名同学上台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二)探究新知: 1.实验结果: 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大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的那支蜡烛没有熄灭。蜡烛熄灭后饮料瓶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 师:这样的实验结果符合你预期的猜想吗? 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会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 问题一:水进入了饮料瓶,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问题二:为什么饮料瓶内的空气会减少?是空气跑走了吗?这与什么有关系? 生: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减少有关系。 问题三:饮料瓶内还有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 生:杯内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 通过以上问题得出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一部分空气。 2. 实验二:瓶内剩下的空气还支持燃烧吗? A.猜想: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B.实验结果:当把火柴放进实验用过的塑料瓶后,燃烧的火柴熄灭了。 师:火柴为什么会熄灭,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PPT展示根据实验解说推导实验结论的过程。 结论: 根据实验,可初步断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 C. 实验总结: ①观看PPT,了解空气的成分。 ②讲解空气成分比例图 (三)自由活动 1.让学生体验空气与生命的关系。 A.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憋气,体验到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空气,知道人的呼吸需要氧气。 B.找学生到讲台上做原地踏步跑,结束后请其他同学观察这些同学的表现。发现运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 2.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氧气的应用。 让学生观看PPT上的图片,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卡,介绍人类的活动与空气密不可分,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四)拓展活动 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 (五)总结回顾 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5.土壤的类型 教案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5.土壤的类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2.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说出他们的特点。 3.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了解他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分别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样本、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样品、玻璃杯、水等等。 预习要求: 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的特点,观察这些土壤中分别生长了哪些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土壤,知道土壤中有很多东西,它的主要成分有沙子、水、空气、黏土等等。 在我们江苏平原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土壤,那么这些土壤都一样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的第2课——土壤的类型。 板书课题:5.土壤的类型 二、活动研究 活动一:放大镜观察土壤 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土壤的类型,我们先用放大镜来看一看组成土壤的颗粒。

出示材料:放大镜、小棒、土壤样本。 活动要求:同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看看土壤的颗粒是否都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按照颗粒的大小,来分一分类。 学生按要求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活动情况及分类情况。 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小结,出示课本中有关土壤颗粒组成情况的资料。 学生自由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按照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黏质土,而沙粒、黏粒、粉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活动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既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怎样才能区别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呢?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手捻一捻。 方法二:和点水握一握。 方法三:加点水搓一搓。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另外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用这三种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不同之处,然后填写好活动报告单。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 检测试卷有答案

质量评估卷植物与土壤第4章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 分,共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小王取两个相同的量筒,分别放入相同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发现完全浸没两者时,土壤中加入水的体积要大1 )于铁块中的体积,则说明 (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的密度大于铁块 D.土壤容易形变 )2、以下三种土壤样品中,哪种通气性能最差,哪种保水性能最强( 土壤质地土壤样品土壤名称砂土类土壤甲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黏类、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乙黏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均匀壤土类土壤丙A.甲甲 B.乙丙C.乙乙 D.甲乙 3.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这些基本条件是() ①无机盐②空气③水分④二氧化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如图为根尖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 ④区细胞排列不整齐 B. ③区细胞排列紧密 C. ①区细胞体积较大 D. ②区细胞内有叶绿体 5.如图,甲乙两根相同的枝条,将乙的叶片全部摘除后,同时插入两个装有红色溶液的烧杯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B. 乙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C. 两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一样快 D. 两枝条内红色溶液是由筛管运输的

我国南方有“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说法,竹笋初钻出地面就有了与长成后同样的粗细。这说明竹茎中的结6. )(构没有 D C.木质部.髓A.韧皮部 B.形成层“科技兴农”是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的问题。下列生产措施中,其目的是降低农作物的蒸腾作用效率的是7. )( A.栽树苗时,根部带有一小块泥土 B.插秧时,秧苗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早春播种后,使用透光塑料薄膜覆盖地表 C. 移栽树苗时,剪去树苗的部分叶片 D. 所学生物学知识及时给苹果树施加了适小明根据小明家的苹果树枝繁叶茂,8.却在形成花蕾以后出现落蕾现象。)量的化肥以后,就不再出现落蕾现象,并且不久开花了。请问小明施加的化肥是(.氮肥 B.磷肥 C.钾肥 D.氮肥和钾肥A 9.在探究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中,能证明水分和无机盐一般是从下向上运输的现象是() A.横切变色枝条的基部上方,观察到木质部变红色.实验时观察到枝条变红色B .纵切枝条,发现木质部内的导管变红色C D.观察茎的纵切面,木质部的红色越靠近枝端颜色越浅水既是植物的重要成分,也是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条件。下列各项中,与植物体吸收、运输和散失水分无直10. )(接关系的结构是 A.根、茎、叶内的导管幼根上的白色“绒毛” B. C.根、茎、叶内的筛管 D.叶片下表皮的气孔 11.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将CO通入少量水中,向其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后,可观察到呈红色2 B.将硫粉放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有淡蓝色的火焰产生并生成大量白烟同时贴在蚕豆叶片上下表面的氯化钴试纸,可看到上表面的试纸先变色C. 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时,摘取一张新鲜叶片,滴加碘液,可观察到出现蓝色D. 天15如图所示,将生长良好的甲、乙、丙3盆植物放在阳台上,甲盆定期浇适量水,乙、丙两盆不浇水.12. 后,甲、丙两盆植物均存活,乙盆植物枯死.对此实验,下列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A.乙盆植物因缺水桔死 B.仙人掌能存活是因为发生了变异 C.若给仙人掌定期浇水,其叶会转变成阔叶 D.阔叶植物能进化成仙人掌等叶成刺状的植物 )( 13.在如图实验中,可以证明植物根吸水主要在根尖的是

空气的成分教案

2.1 空气的成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2)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空气成分的认识,了解和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以便更好 的服务于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难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工具】:用于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器材;相关各种气体用途的图片;多媒体视频;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和初中生物课中,学生对空气和呼吸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2-1],由学生推理出结论:空气中含有约1/5体积的O2,这些O2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要向学生讲解烧杯中的水倒流人集气瓶内的物理学原因。 空气各种成分的含量多少是以体积分数表示的。部分学生对体积分数的概念不易理解,必要时可向学生解释:对照课本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表中数据,若把21mLO2、78mLN2与0.94mL稀有气体、0.03mLCO2以及0.03mL的水蒸气或其他杂质混合到一个100mL的容器内,各种气体是极易扩散均匀的,这样就人工造成100mL空气了。每种气体的体积与总体积相比,就是这种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通常用百分数表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既是相对稳定的,又不是绝对不变的,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里,空气的某些成分的含量会发生变化。例如,人口密集或工厂密集的地区,CO2的含量会偏高。人们常把CO2、H2O和其他杂质称为空气的可变成分,它们占空气的分数虽然很少,但其效果不容忽视。 在学习N2和稀有气体的用途时,要充分利用图2-5,培养学生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维方法。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归纳

第1、2节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 A.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 B.从岩石到土壤 1.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 1)物理因素——风、流水、温度等 2)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 3)生物因素 2.岩石变为土壤: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成石 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过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形成土壤 C.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1.土壤的结构 1)土壤主要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这些成分之间 相互影响,使土壤形成一定的结构 2)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3)土壤的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砂粒,细的叫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粉砂 粒

2.土壤的类型 1)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2)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3)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D.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2.壤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适度,通 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 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A.植物的根系 1.植物根的分类 1)主根:由胚根直接生长形成的根,数量只有一条,向下生长 2)侧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与主根相比,又细又短,但数量众多 3)不定根:从植物的茎或叶上长出的根 2.植物根系的分类 1)直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为直根系 2)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

B. 跟的吸水和失水 1. 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2. 根毛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1) 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细胞吸水 2) 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细胞失水 3. 土壤中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 土壤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木质部细胞→植物体各部分 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A. 茎的结构 1. 木质茎的结构 1)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 隙小,起保护作用 2) 韧皮部:在茎横切面上呈筒状 根毛区:根毛区细胞是由伸长区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壁薄,液泡较大,内涵丰富的细胞液,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细胞逐渐停止分裂,但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地伸长生长 分生区: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外观呈黄色 根冠:细胞壁薄,外层排列比较疏松,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主要起保护作用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空气的成分》是鲁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本单元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二)教材主要内容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采用实验探究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从定性向定量的分析和推理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想 1.运用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既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通过对拉瓦锡实验的深入思考,为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组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装置和步骤,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在思维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 3.引导学生超越具体知识的学习,通过概括提炼,上升为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初步体验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分析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史实,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基础,体会科学发展的艰难和曲折。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方法、探究原理 六、教学过程

1青岛版《科学》六制三年级下册.《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一 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 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 供了什么。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现?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 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 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知道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计划,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4.1《土壤的成分》教案

土壤中有什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土壤生物和以下非生命物质:水、空气、无机盐、有机物。 2.能通过设计实验和正确的操作证实土壤中存在水、空气、无机物、有机物。锻 炼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3.通过体验探究和实验的过程,树立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领悟人们对事物的 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二、教学重点:土壤中的空气的体积分数测定,正确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探究土壤中的有机物、可溶性无机盐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与多媒体辅助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利用语文书八上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中一段描述引入。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中还有其它生物吗? 师生互动:土壤中的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土壤生物 [思考]:土壤生物为什么能在土壤中好好的生活呢?除了他们自己,还有什么?(二)、建立假设--------猜一猜 [学生]:土壤中可能存在水? 土壤中可能存在空气? 土壤中可能存在有机物? 土壤中可能存在无机盐? [链接]:有机物和无机盐的特点 (三)、实验设计-----议一议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1、检验土壤中存在空气。 2、检验土壤中存在水。 3、检验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4、检验土壤中存在可溶性无机盐。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 (四)、实验探究-----做一做

分组完成四个实验: A组实验:检验土壤中存在空气;若有空气,如何能计算空气的体积分数?B组实验:检验土壤中存在水;若有水,如何能计算水的体积分数? C组实验:检验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D组实验:检验土壤中存在无机盐。 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五)、交流实验成果 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六)、进一步探究 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 (七)、小结 提醒:课后记得洗手。 (八)、课后作业 [科学作业本A]:第三章第一节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八年级科学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复习知识点提要 班级姓名 1.土壤生物有哪些? 2.土壤中非生命物质有哪些?(四个实验请看书) 3.土壤中有机物来源于哪儿?无机物怎样形成? 4.土壤如何形成?土壤的组成成分? 5.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矿物质颗粒的种类? 7.土壤分类及质地特点? 8.土壤性状? 9.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何有关? 10.植物的根系; 11.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何因素有关? (P105探究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 12.根吸水主要部位; 13.根尖结构; 14.细胞的失水与吸水条件; (看P108植物细胞失水实验) 15.植物缺少氮、磷、钾各表现出的症状; 16.水华与赤潮;(P111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17.茎的分类与举例; 18.茎横切面各结构名称及功能; 19.哪类植物茎不能加粗?为什么?举例 20.水、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两个实验P116,P117) 22.蒸腾作用的意义; 23.叶的结构两个实验(P119,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水从叶片上下表面散发;现象、结

论等) 24.保卫细胞的特点及作用; 25.植物体内水的运输路径; 26.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哪儿? 27.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污染物有哪些? 28.影响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因素有哪些?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C、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 D、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2.根尖结构中许多小而排列整齐且多呈方形的细胞,能不断分裂,使根生长的这部()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根毛区 3.植物吸收水分最主要的部位是………………………………………………………()A.分生区 B.伸长区 C.根冠D.根毛区 4.把新鲜萝卜放在浓盐水里,萝卜的质量变化是……………………………………()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先增加后减少5.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基本路径是…………………………………………() A、叶的筛管→茎的筛管→根的筛管 B、根的筛管→茎的筛管→叶的筛管 C、叶的导管→茎的导管→根的导管 D、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6.温带地区的松树年轮第一年秋材与下列哪项之间界限最明显:…………………() A、第一年春材 B、第一年秋材 C、第二年春材 D、第二年秋材7.某些植物的茎,如玉米、小麦等,一旦长成就不能加粗,原因是………………()A.不再获得营养 B.没有形成层 C.植物已经停止生长 D.形成层受到破坏8.夏秋季节,木本植物茎中形成层向内分裂出的细胞可形成:……………………() A 、髓B、韧皮部C、木质部D、树皮 9.无土栽培就是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培育植物的方法。配制植物营养液是………()A.根据光合作用需要水的道理 B.根据植物生长发育过程需要无机盐的道理 C.根据植物根系呼吸需要水中的溶解氧的道理 D.根据植物蒸腾作用的需要的道理 10.关于叶脉的输导功能正确的是……………………………………………………() A、只输导叶制造的有机物 B、只输导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 C、有机物、水、无机盐都能输送 D、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11.叶的下列结构中,能制造有机物的部分是………………………………………()A.上、下表皮细胞B.保卫细胞C.气孔D.叶脉12.氯化钴蓝色滤纸遇水变……………………………………………………………()A.不变色B.白色C.绿色D.红色 13.在移栽植物时,将一种无色的喷剂喷洒到叶面上,能结一层薄膜,这层膜可以让二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