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资料 湖北武汉 普通护理生理学练习题答案

生理学资料 湖北武汉 普通护理生理学练习题答案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
1、新陈代谢:指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2、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阈值:把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4、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反应。
5、反馈:由受控总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
二、填空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反应的基本形式有(兴奋)和(抑制)。
3、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它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三、A型题
1、维持人体某种功能的稳态主要依赖于(E)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正反馈E、负反馈
2、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D)
A、反应B、兴奋C、抑制D、反射E、兴奋性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C)
A、减压反射B、血糖浓度调节C、排尿反射D、体温调节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
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感觉器B、传入神经C、中枢D 、传出神经E、效应器
1、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A)
2、迷走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D)
3、窦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B)
4、躯体运动神经属于(D)
五、X 型题
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CD)
A、定位准B、作用持久C、迅速D、作用短暂E、作用广泛
2、下列哪些属于条件反射的特点:(BE)
A、生来就有B、数量无限C、比较固定D、种族共有E、反射中枢在大脑皮质。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ADE)
A、血糖浓度B、分娩C、凝血过程D、体温调节E、血压相对稳定
六、简答题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生理学中把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对细胞的生存以及维持细胞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稳态: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广泛、持续时间长。自身调节的特点:调节范围局限性,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细胞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负反馈: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如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意义:在于促进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其生理过程完成,如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
1、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为负值。
2、阈电位:能够引起细胞膜上Na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3、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
4、等张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
二、填空
1、细胞膜内外Na离子和K离子的不均匀分布需要靠(主动)运转来维持,就其化学本质来说它是一种(Na离子-K离子依赖式ATP酶)。当细胞内(Na离子)浓度增高或细胞外(K离子)浓度增高时被激活。
2、静息电位主要是(K离子)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3、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相当于(Na离子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的平衡电位,而下降支则是(K离子快速外流)的平衡电位。
4、只有当(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作用于细胞时,使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才能触发动作电位。
5、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是(不衰减性)(全或无现象)(双向传导)。
6、肌肉收缩的前负荷指的是肌肉(在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指的是肌肉(收缩过程中)所遇到的负荷。
三、A型题
1、氧气O2和CO2在细胞膜上的扩散方式是(A)
A、单纯扩散B、通道转运C、载体转运D、主动转运E、入胞和出胞
2、阈电位时,膜对其通透性突然增大的离子是(A)
A、Na离子B、K离子C、Ca离子D、Cl离子E、Na离子和Ca离子
3、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共同特征是产生(C)
A、收缩反应B、分泌C、动作电位D、离子运动E、静息电位
4、前负荷与肌肉收缩张力的关系是(A)
A、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张力不变B、前负荷增大,肌肉收缩张力不变C、前负荷减小,肌肉收缩张力增大D、前负荷增大,肌肉的初长度不变E、前负荷减小,肌肉收缩张力不变
5、参于细胞易化扩散的蛋白质是(E)
A、受体蛋白B、通道蛋白C、泵蛋白D、载体蛋白E、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
A、极化B、去极化C、超极化D、反极化E、复极化
1、细胞膜内电位由-70mV变为-50mV时称(B)
2、细胞膜内电位由-70mV变为-80mV时称(C)
3、细胞安静时膜两侧电位呈内负外正的状态称(A)
(4~6题备选答案)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E、出胞
4、白细胞吞噬异物和细菌的过程称(D)

5、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过程是(E)
6、细胞内的K离子向膜外扩散属于(B)
五、X型题
1、K离子跨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有:(BC)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E、出胞
2、易化扩散的特点有(ACD)
A、特异性B、逆浓度差进行C、饱合性D、竟争性抑制E、消耗能量
3、与神经纤维兴奋具有相同意义的是(BCD)
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C、神经冲动D、锋电位E、局部电位
4、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BC)
A、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和下降支B、上升支是Na离子内流的结果,下降支是K离子外流的结果C、动作电位具有可扩布性D、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六、简答题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
答:转运方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入胞。
2、说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答: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是K离子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指细胞接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Na离子内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下降支是由K离子外流的结果。
第三章 血液
一、名词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血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血浆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收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3、等渗溶液:血浆渗透压相近或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4、溶血: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当对较高,水分吸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血红蛋白逸出。
5、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斩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6、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7、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填空
1、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各类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2、血浆蛋白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3、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和(缓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
4、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有(铁)和(蛋白质)。
5、调节红细胞生成激素主要有(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6、凝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过程,第一阶段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是(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是(纤维蛋白的形成)。
7、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血管内壁完整性)和(参于生理性止血和凝血)。
8、ABO血型可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型


三、A型题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C)
A、NaCl,B、葡萄糖,C、清蛋白,D、球蛋白,E、血红蛋白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原因是(A)
A、缺乏Fe离子,B、缺乏叶酸,C、内因子缺乏,D、骨髓破坏,E、严重肾疾病
3、某患者未发现明显创伤皮肤却经常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可能是(D)
A、红细胞减少,B、中性料细胞减少,C、淋巴细胞减少,D、血小板减少,E 、凝血因子缺乏
4、某患者甲状腺术后伤口不断渗血,考虑可能是(D)
A、缺乏Fe离子,B、缺乏因子VIII,C、缺乏因子III,D、纤溶活跃,E、抗纤溶活跃
5、异型输血一般不超过(C)
A、100ml,B、200ml,C、300ml,D、500ml,E、1000ml
四、B型题
(1~5题备选答案)
A、A凝集原,B、B凝集原,C、D抗原,D、A凝集原和B凝集原,E、无A凝集原和B凝集原
1、A型血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是(A),
2、B型血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是(B),
3、AB型血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是(D),
4、O型血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是(E),
5、Rh阳性血型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集原是(C)
五、X型题
1、血浆无机盐的生理作用包括(ACD)
A、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B、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C、维持酸碱平衡,D、产生生物电,E、参于血液凝固
2、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组成包括(ABDE)
A、血小板因子III(PF3),B、Ca离子,C、凝血因子III,D、凝血因子Xa,E、凝血因子V
六、简答题
1、血浆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血浆蛋白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清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形成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参于免疫反应,纤维蛋白原参于血液凝固。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并能缓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白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反应,实现对机体的防御和保护。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是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参于生理性止血和凝血。
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哪些物质形成,各有何生理作用?
答: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血浆中的氯化钠,葡萄糖,尿素等晶体物质形成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其中百分之80来自于Na离子和Cl离子。别一部分是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值约为1.5mOsm/l(2.5mmHg),清蛋白是形成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生理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可以吸引组织液中水分进入毛细血管,从而维持血浆容量的相对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正常血浆容量有重要作

用。
3、红细胞正常生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1)前提条件: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铁和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2)此个红细胞生成还需要维生素B6,B2和E,以及微量元素钴,锌和铜等,(3)在红细胞分裂和成熟过程中,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参于,红细胞的生成主要是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的调节。、
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答:(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2)凝血酶原——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5、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
答:ABO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A凝集原和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6、Rh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有何特点?
答:Rh血型系统中,Rh凝集原是人类红细胞上存在的另一类凝集原,为临床关系密切的Rh凝集原有C,c,D,E,e五种抗原,其中D凝集原的抗原性最强,因此通常将红细胞膜上含有D凝集原的称Rh阳性,不含的称Rh阴性。
Rh血型系统的特点是存在抗Rh凝集原的天然凝集素,Rh凝集素主要通过输血和妊娠而产生。临床意义重要性是在于Rh凝集素引起的反应。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名词
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用的时间。
2、窦性心律:以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突性心律。
3、搏出量:每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4、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5、收缩压:在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6、中心静脉压:把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二、填空
1、心室的心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心房和心室都处于舒张状态称为(全心舒张期)。
2、从第一心音到第二心音的时间为心脏的(收缩期),从第二心音到下一个心动周期第一心音的时间为心脏的(舒张期)。
3、心肌细胞可分为(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两类,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是(工作细胞),构成特殊传导系统的是(自律细胞)。
4、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是由于(Na离子内流)形成的,平台期是由于(Ca离子内流,K离子外流)形成的。
5、心电图P波反映的是(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QRS波群反映的是(左右心室的去极化过程),I波反映的是(左右心室的复极化过程),P-R间期代表的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之间的时间),Q-T间期代表的是(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这段时间),S-T段处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平台)期。
6、外周阻力是指血液在(小动脉)和(微动脉)所遇到的阻力。
7、正常成人动

脉血压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
8、中心静脉压是监测(心室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参考指标。
三、A型题
1、心脏射血发生在(B)
A、心房收缩期,B、心室收缩期,C、心室充盈期,D、等容舒张期,E、全心舒张期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C)
A、0期,B、1期,C、2期,D、3期,E、4期
3、自律细胞和工作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主要区别是(E)
A、0期去极化速度,B、0期去极化幅度,C、3期去极化的离子转运,D、复极化时间的长短,E、4期自动去极化
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关系是(D)
A、房缩期长于室缩期,B、整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长于舒张期,C、收缩期与舒张期相等,D、整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长于收缩期,E、心室舒张期长于心房收缩期
5、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主要指标是(B)
A、心率,B、心排出量,C、中心静脉压,D、动脉血压,E、静脉回流量
6、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B)
A、保持血管充盈,B、保持足够的静脉回流量,C、防止血管硬化,D、保证血管的血液供应,E、减轻心肌的前负荷
7、中心静脉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D)
A、平均动脉压,B、血管容量,C、外周阻力,D、呼吸运动,E、静脉回流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
8、静脉回流速度取决于(C)
A、心肌的前负荷,B、心肌的后负荷,C、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D、外周动脉压和静脉压之差,E、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9、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E)
A、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B、可反映心脏的射血能力,C、可反映静脉回流速度,D、是临床上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指标,E、其正常值为4-12mmHg
10、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时,(E)
A、静脉回血量减少,B、肾排钠量减少,C、循环血量减少,D、动脉血压降低,E、抑制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11、微循环的分闸门是指(C)
A、微动脉,B、后微动脉,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D、真毛细血管网,E、微静脉
12、哪一项不属于淋巴循环的功能(D)
A、淋巴回流,B、回收蛋白质,C、吸收脂肪重要途径,D、具有组织灌流作用,E、清除组织中的细菌具有防御功能
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窦房结,B、房室交界区,C、房室束,D、普肯耶纤维,E、心房肌
1、无自律性的部位是(C)
2、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A)
3、房室延搁发生的部位是(B)
4、自律性最低的是(D)
(5~8题备选答案)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放,主动脉瓣关闭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主动脉

瓣关闭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放,主动脉瓣开放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开放
E、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放,主动脉瓣关闭
5、等容收缩期(B)
6、射血期(D)
7、等容舒张期(B)
8充盈期(A)
五、X型题
1、具有4期自动去极化功能的结构是(BCD)
A、心房肌,B、窦房结,C、房室交界区,D、普肯耶纤维,E、心室肌
2、影响血液静脉回流的因素包括(ABCD)
A、心肌收缩力,B、呼吸运动,C、骨骼肌挤压作用,D、重力和体位,E、中心静脉压
3、心肌自律细胞(ABCDE)
A、具有自律性,B、具有兴奋性,C、具有传导性,D、具有收缩性,E、主要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普肯耶纤维
4、关于心排出量叙述错误的有(ACD)
A、左心室大于右心室,B、等于搏出量X心率,C、不受动脉血压的影响,D、不随代谢需要而增加,E、与静脉回心血量保持动态平衡
5、参于心室肌产生动作电位的离子有(ABC)
A、K离子,B、Ca离子,C、Na离子,D、Mg离子,E、Cl离子
6、影响组织液生成的主要因素是(ABDE)
A、毛细血管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透压,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E、组织液静水压
六、简答题
1、比较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答:第一心音主要是由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及心室射血冲击动脉壁引起的振动而产生。特点:音调低,持续时间长,在心尖搏动处听的最清楚。
第二心音主要是由心室舒张时动脉瓣迅速关闭及血液冲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引起振动所产生。特点:音调高,持续时间短,在主、肺动脉瓣最清楚。
2、简述微循环的血液通路及意义。
答:(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完成物质交换,(2)直捷通路,使部分血液迅速返回静脉,以保证静脉回心血量,(3)动-静脉短路,参于体温调节。
3、简述减压反射的调节过程。
答: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壁扩张,感受器受牵引而产生神经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上传至延髓,使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增强,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减弱,于是经迷走神经传入心脏的冲动减慢,心交感神经传入心脏和缩血管神经至血管的冲动减少,其效应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
4、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心排出量决定于搏出量和心率,而搏出量又受心肌的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
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因素有: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大动脉的弹性。
第五

章 呼吸
一、名词
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2、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3、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的过程。
4、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
5、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6、用力呼气量:又称时间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7、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8、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9、肺牵张反射: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
10、通气/血流比值: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量的比值。
二、填空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或组织换气)三个环节,其中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减小肺的弹性阻力)和(防止肺水肿发生)。
3、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是(呼吸运动)。
4、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5、氧气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其中主要的运输形式是(化学结合)。
三、A型题
1、维持胸膜腔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
A、胸膜腔的密闭性,B、两层胸膜之间有浆液,C、呼吸肌收缩,D、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E、肺内有表面活性物质
2、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是(B)
A、缺氧气O2,B、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CO2,C、NaHCO3,D、一定浓度的H离子,E、HCO3离子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
A、潮气量,B、肺活量,C、用力呼气量,D、肺泡通气量,E、残气量
1、可较好的评价肺通气指标的是(C)
2、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D)
3、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称为(A)
(4~6题备选答案)
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C、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D、直接抑制延髓呼吸中枢,E、直接兴奋脑桥呼吸调节中枢
4、一定范围内PCO2升高,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B)
5、PO2降低,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A)
6、动脉血H离子浓度升高,可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A)
五、X型题
1、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ABDE)
A、维持肺泡呈扩张状态,B、保持肺的顺应性,C、减小吸气的阻力,D、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E、在呼吸运动和肺通气之间起耦联作用
2、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

主要依赖于(AB)
A、延髓,B、脑桥,C、中脑,D、脊髓,E、大脑皮质
六、简答题
1、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答:胸膜腔负压与作用于胸膜腔的两种力有关,一是肺内压,通过胸膜脏层作用于胸膜腔,二是肺回缩力,与肺内压作用相反。
生理意义:使肺维持扩张状态,并使肺能随胸廓的运动而扩张和回缩,降低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内的压力,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2、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的交换效率高?
答:因为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不同,对肺通气和肺泡通气有不同的影响,如果潮气量减小1/2,呼吸频率就会增加一倍,此时,肺通气量不变,而无效腔气量占的比例比正常潮气量时要大,潮气量大,呼吸频率减小,通气量就会变大,在百分通气量相等的情况下,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的气体交换率升高。
3、低O2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有兴奋后抑制,呼吸抑制。
因为低O2会促进呼吸中枢兴奋而呼吸运动增强,起到代替补偿作用,低O2状态持续,呼吸中枢缺氧,导致受抑制,从而对呼吸产生抑制。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一、名词
1、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
2、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3、胃排空:指胃的内容物被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4、胃肠激素:在骨肠黏膜内,散在分布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且数量很大,它们能合和分泌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二、填空
1、消化的方式有(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
2、胃液的成份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和(黏液)、(内因子)。
3、交感神经兴奋时对消化功能起(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对消化功能起(兴奋)作用。
三、A型题
1、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C)
A、1~1.5h,B、2~3h,C、4~6h,D、7~8h,E、12~24h
2、消化液中最重要的是(D)
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E、小肠液
3、激活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是(D)
A、脂肪酸,B、胆盐,C、蛋白水解产物,D、肠致活酶,E、糜蛋白酶
4、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密切的成分是(D)
A、胆固醇,B、磷脂酰胆碱(卵磷脂),C、胆色素,D、胆盐,E、脂肪酸
5、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C)
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E、小肠液
四、B型题
(1~2题备选答案)
A、抑制胃液的分泌和胃的活动,B、促进胰液中HCO3离子的分泌,C、促进胰液中胰酶的分泌,D、促进胆汁排空,E、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1、抑胃肽的主要

作用是(A)
2、胆囊收缩素的作用是(C)
五、X型题
1、胃肠激素包括(ABDE)
A、促胃液素,B、促胰液素,C、组胺,D、胆囊收缩素,E、抑胃肽
2、下列因素中,哪些不能促进胃运动(BCDE)
A、促胃液素,B、交感神经兴奋,C、促胰液素,D、抑胃肽,E、小肠中酸性食糜
六、简答题
1、胃酸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答:胃酸的主要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3)杀死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4)与钙和铁结合,促进其吸收,(5)胃酶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答:(1)小肠的吸收面积大,黏膜有环开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等,(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为3-8小时,有充分的吸收时间,(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4)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吧管,加上小肠运动和绒毛运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回流,有利于吸收。
3、简述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途径和形式。
答:糖以单糖的形式被小肠吸收,蛋白质的吸收形式主要是氨基酸,二者的吸收过程都需要Na离子泵提供能量,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脂肪被吸收后,主要形成脂肪酸、甘油和甘油一醇等,吸收包括血液和淋巴两种途径。
4、简述四种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答:(1)促胃液素: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胃的活动,促进胰液和胆汁分泌,(2)促胰液素:促进胰液中水和HCO3离子的分泌,抑制胃的运动和分泌,(3)缩胆囊素:促进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促进胰酶分泌(4)抑胃肽:抑制胃液的分泌和胃的运动,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
1、能量代谢: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统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称为基础代谢率。
3、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由于食物引起机体额外增加产热量的现象。
二、填空
1、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以肝脏为主),剧烈运动时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2、正常成人腋窝温度为(36-37.4度C),口腔温度为(36.7-37.7度C),直肠温度为(36.9-37.9度C)。
三、A型题
1、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度C左右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C)
A、辐射散热,B、对流散热,C、发汗,D、传导散热,E、不感蒸发
2、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C)
A、环境因素,B、精神

因素,C、肌肉活动,D、进食,E、年龄差异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
A、传导散热,B、辐射散热,C、对流散热,D、皮肤蒸发散热,E、呼吸道蒸发散热
1、用冰代,冰帽使高温病人降温属于(A)
2、通风降低室内温度属于(C)
3、酒精擦浴降温属于(D)
五、X型题
1、机体的散热器有(ACD)
A、呼吸道,B、消化道,C、皮肤,D、泌尿道,E、内脏
2、成年女子基础体温的特点有(ABCE)
A、体温变化与孕激素有关,B、月经期较低,C、排卵日最低,D、同龄男子体温略高,E、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
六、简答题
1、何谓能量代谢,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通常把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及精神活动。
2、影响体温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肌肉活动和精神因素等因素而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的幅度一般不超过1度。
第八章 尿的生成的排放
一、名词
1、排泄:机体将代谢产物过剩及有害的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2、肾小环有效过滤压:肾小环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称为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环滤过的动力。
3、肾小环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人约为125ml/min。
4、重吸收: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被上皮细胞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5、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6、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小,尿量将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7、水利尿:大量饮入清水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8、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称为尿潴留。
9、尿失禁:排尿失去意识控制称为尿失禁。
二、填空
1、尿生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肾小环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2、肾小环有效滤过压=(肾小环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3、影响肾小环滤过的主要因素有(有效滤过压的改变)、(滤过膜通透性和面积的改变)和(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4、影响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有(不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和(球管平衡)。
5、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受(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循环血量)减少时,抗利尿激素增

加,水的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
6、肾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分泌(H离子)、(NH3)、(K离子)。
7、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近端小管),正常情况下在该处完全被重吸收的物质是(葡萄糖、氨基酸)。
8、酸中毒时,肾小管泌H离子活动(增强),而泌K离子活动(减弱),可使血K离子(增高)。
9、当血中(K离子)浓度降低或(Na离子)浓度升高时,醛固酮分泌增多。
10、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L以上,称为(多尿),每昼夜尿量介于0.1-0.5L之间,称为(少尿),每昼夜尿量少于0.1L,称为(无尿)。
三、A型题
1、直接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激素是(B)
A、醛固酮,B、抗利尿激素,C、甲状旁腺素,D、肾素,E、肾上腺素
2、醛固酮作用的主要部位是(D)
A、近端小管,B、髓袢,C、远曲小管,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E、集合管
3、肾的功能最重要的是(A)
A、排出代谢终产物,B、排出多余和无用物质, C、分泌肾素,D、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4、正常情况下,影响尿量的最主要因素是(C)
A、肾血流量,B、有效滤过压,C、抗利尿激素,D、醛固酮,E、小管液溶质浓度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
A、近端小管,B、远曲小管和集合管,C、远曲小管,D、髓袢,E、集合管
1、正常情况下,决定尿量的最主要部位是(A)
2、肾小球滤过液中,大总分溶质重吸收的部位是(A)
3、抗利尿激素作用的主要部位是(B)
五、X型题
1、下列物质中,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有(ABD)
A、NH3,B、H离子,C、尿素,D、K离子,E、肌酐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ACDE)
A、肾血流量,B、血糖浓度,C、肾小球有效滤过压,D、滤过膜通透性,E、有效滤过面积
3、大量饮水引起尿量增多的原因有(ACD)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醛固酮分泌增多,C、循环血量增多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E、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4、急性大失血时,尿量减少的原因错误的是(ACE)
A、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B、肾血流量减少,C、醛固酮分泌减少,D、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E、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六、简答题
1、简述尿生成的过程,影响肾小球滤过压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三个环节。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肾血流量的改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滤过膜的改变。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有:小管液溶质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2、简述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分泌调节。
答:抗利尿激素是由丘脑视

上核、室旁核分泌,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作用机制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作用结果是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血压升高,释放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量减少。
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作用机制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离子-K离子交换,及Cl离子和水的被动重吸收,作用结果是保Na离子排K离子,保水,释放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K离子升高血Na离子下降。
3、大量饮入清水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如果在短时间大量饮清水,水吸收入血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出现水利尿。
4、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糖尿和尿量增多?
答: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时,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机体血糖浓度,如果再继续升高,葡萄糖不能全部被吸收,而随尿液排出,导致糖尿,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糖尿病人多尿是由于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吸收,引起小管液中葡萄糖增多,小管液渗透压升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5、机体发生酸中毒时,血K离子浓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机体发生酸中毒时,血K离子浓度升高。
由于泌K离子和泌H离子都与Na离子的重吸收耦联,故K离子-Na离子交换与H离子-Na离子交换具有竟争抑制作用,即当H离子-Na离子交换增多时,K离子-Na离子减小,而K离子-Na离子增多时,H离子-Na离子交换减少,因而在酸中毒时,H离子-Na离子交换增多,而K离子-Na离子减少,机体排K离子减少,导致高血钾。
第九章 感觉器官
一、名词
1、感受器:指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
2、近点:通常把眼作最大调节所能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称为近点。
3、双眼球会聚: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同时向鼻侧会聚的现象。
4、瞳孔对光反射:强光照射眼时,瞳孔缩小,在强光离开眼时,则散大,这种瞳孔的大小随光线强弱而改变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5、暗适应:当人从明亮处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能逐渐看清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6、视力:也称视敏度,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也就是分辨物体上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通常以视角大小作为衡量标准。
7、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

眼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二、填空
1、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双眼球汇聚)。
2、视锥细胞主要分布于(中央部),其功能是(昼光觉)和(夜觉),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周边部),其功能是(暗光觉)。
3、如果维生素A长期摄入不足,将会形成(夜盲症),而色盲绝大多数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4、正常情况下,声波传入耳的途径有两条,即(气传导)和(骨传导)。
5、听骨链在声波传导中的作用是使振动幅度(降低),振动强度(提高)。
6、高频声波主要引起耳蜗(底部)底膜振动,低频声波主要引起耳蜗(蜗顶)基底膜振动。
三、A型题
1、瞳孔对光的反射中枢位于(C)
A、延髓,B、脑桥,C、中脑,D、下丘脑,E、脊髓
2、视觉器官中可调节折光力的是(C)
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E、瞳孔
3、视紫红质的合成需要(A)
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E、维生素K
4、正常人视野,由小到大的顺序是(D)
A、红、绿、蓝、白,B、绿、蓝、白、红,C、蓝、白、红、绿,D、绿、红、蓝、白,E、白、蓝、红、绿
5、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波范围是(C)
A、20-200Hz,B、20-2000Hz,C、20-20000Hz,D、200-20000Hz,E、200-2000Hz
6、乘飞机上升或下降时,做吞咽动作的主要意义是(D)
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调节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压力平衡,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E、调节外耳与内耳之间的压力平衡
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眼球前后径过短,B、眼球前后径过长,C、晶状体弹性降低,D、眼的折光不变,E、角膜经纬曲率不一致
1、远视眼是由于(A)
2、近视眼是由于(B)
3、散光眼是由于(E)
4、老视眼是由于(C)
(5~8题备选答案)
A、感音性耳聋,B、传音性耳聋,C、高频听力受损,D、低频听力受损,E、听力不受影响
5、全耳蜗病变导致(A)
6、鼓膜穿孔导致(B)
7、听骨链破坏导致(B)
8、耳蜗顶部病变引起(A)
五、X型题
1、感觉器的生理特征有(ABCD)
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C、编码作用,D、适应现象,E、全或无现象
2、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CDE)
A、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B、其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C、感受强光刺激,D、与夜盲发生有关,E、能分辨颜色
3、关于视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BCE)
A、眼分辨物体上两点最小距离的能力,B、可用视角的大小判断,C、正常视力的视角为1分,D、视角越小视力越差,E、视角越大视力越差
六、简答题
1、眼

的折光异常有哪几类?其产生原因各是什么?如何矫正?
答:眼的折光异常分为:近视、远视、散光、老视。
近视产生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之前,矫正方法是配戴适宜的凹透镜。
远视产生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力过弱,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之后,矫正方法是配戴适宜的凸透镜。
散光产生的原因是角膜经纬曲率半径不一致,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矫正方法是配戴与角膜经纬曲率相反的圆柱形透镜。
老视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弹性降低,矫正方法是配戴适宜的凸透镜。
2、声波是如何传入内耳的?
答:声波传入内耳有两种途径:空气传导和骨传导。正常情况下,以气传导为主。
空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窝进入耳蜗。
骨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从而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
3、前庭窝器官包括哪些?各自有何生理功能?
答:内耳的前庭蜗器官包由前庭和半规管组成,是运动觉和头部位置觉的感受器,在保持身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前庭内有椭圆囊和球囊,其内各有一囊斑,囊斑是头部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的感受器。
人体两侧内耳各有三条相互垂直的半规管,每条半规管各有壶腹,内有壶腹嵴,壶腹嵴是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一、名词
1、胆碱能纤维:凡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纤维。
2、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3、胆碱能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
4、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儿茶酚腚(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结合的受体。
5、M样作用: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主要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称为毒蕈碱作用(M样作用)。
6、牵涉痛: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交换。
7、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牵拉而伸长时可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8、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快速而明显缩短。
9、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脑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10、去大脑僵直: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在中脑上、下丘脑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
二、填空
1、 神经元是由(胞体)和(突起)组成。
2、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大脑皮质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

特征主要有(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和(相对不疲劳性)。
4、化学性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
5、胆碱能受体分为(毒蕈碱受体)、(烟碱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a受体)和(B受体)。
6、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产生(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放传出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使机体保持(觉醒)状态。
7、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8、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反射的基础。
9、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长)和(协调随意运动)。
10、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反射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三、A型题
1、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叙述,错误的是(D)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B、Ca离子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内,C、突触囊泡释入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D、突触后膜对Na离子、K离子,特别是K离子通透性提高,E、突触后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兴奋
2、关于兴奋在中枢传递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又向传递,B、不易疲劳,C、中枢延搁,D、不能总和,E、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也立即停止
3、乙酰胆碱不是下列哪个部位的递质(A)
A、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神经-肌接头,E、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4、关于脊休克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E)
A、脊髓突然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暂时丧失,B、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均可逐渐恢复,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D、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E、反射恢复后,第二次横切脊髓不再导致休克、
5、人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A)
A、延髓,B、脑桥,C、下丘脑,D、小脑,E、大脑
6、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B、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C、建立后可以发生消退,D、数量有限,E、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7、大脑皮质处于紧张活动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为(D)B波
A、
8、慢波睡眼的特征是(E)
A、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B、生长素分泌减少,C、多梦,D、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E、有利于促进生长,恢复体力
四、B型题
(1~5题备选答案)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皮质,D、颞叶皮质,E、岛叶皮质
1、体

表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B)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A)
3、听觉代表区位于(D)
4、视觉代表区位于(C)
5、运动区主要位于(A)
(6~10题备选答案)
A、a受体,B、B受体,C、N1受体,D、N2受体,E、M受体
6、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D)
7、神经节细胞膜上的受体为(C)
8、受交感神经支配的皮肤汗腺上的受体为(E)
9、导致心肌收缩加强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为(B)
10、导致胃肠血管收缩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为(A)
五、X型题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是(ABD)
A、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B、绝缘性,C、单向传导,D、不易疲劳,E、时间延搁
2、与皮肤痛比较,内脏痛的特征有(ABD)
A、缓慢、持久,B、定位不精确,C、对机械牵拉不敏感,D、常可伴有牵涉痛,E、对切割、烧灼刺等刺激敏感
3、骨骼肌的牵张反射(ABCDE)
A、包括肌紧张和腱反射,B、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C、感受器是肌梭,D、反射中枢在脊髓,E、脊休克时消失
4、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是(ABD)
A、肌紧张减弱或消失,B、外周血管扩张,C、发汗反射亢进,D、尿粪潴留,E、人类恢复较快
5、人类在应急反应时(AB)
A、心率加快,B、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C、瞳孔缩小,D、糖原分解增加,E、胃肠运动加强
6、M样作用可表现为(ACDE)
A、心率减慢,B、胃肠运动增强,C、支气管平滑肌收缩,D、瞳孔缩小,E、发汗
六、简答题
1、何谓突触?试述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答:突触就是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动作电位至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离子内流,入突触小体-突触囊泡与前膜融合并通过出胞作用释放递质-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神经元活动改变。
2、简述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答:(1)突触前膜释放兴奋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产生机制为:突触前膜释入兴奋性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主要对Na离子通透性提高,Na离子内流,突触后膜出现去极化电位变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电位变化经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激发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即产生兴奋效应。(2)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其产生机制为: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主要对Cl离子通透性提高,Cl离子内流,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变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

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难以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抑制效应。
3、试比较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特点。
答:(1)特异投射系统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入冲动由脊髓、脑干上行,到丘脑换元后,发出特异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投射系统。其特点是:每种感觉的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其外周感受区域与大脑皮质感觉之间具有对点投射的关系,该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放传出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许多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联系,经多次换元后抵达丘脑,再由此发出纤维,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其特点是:外周感受区域与大脑皮质感觉之间不再个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失去了原有的专一的传导功能,所以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该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标志,使机体保持觉醒。
4、牵张反射有几种类型?各有何生理功能?
答: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可用来了解神经系统某些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神经或脊髓中枢部分有损伤,当腱反射亢进时,表明病变可能在脊髓以上的中枢的某个部位。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孤中的任何部分被破坏,均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使躯体的正常姿势无法维持。
5、简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生理意义。
答:交感神经主要生理意义在于贮备能量,以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副交感神经主要生意义在于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等方面的功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
一、名词
1、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在于某些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3、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
4、应激反应: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出现以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为主的反应。
二、填空
1、按化学性质不同可将激素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类。
2、下丘脑和垂体之间构成了(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3、幼年时期生长激素缺乏可导致(侏儒症),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导致(呆小症)。
4、参于应急反激的激素是(糖皮质激素),参于应急反应的激素是(肾上腺激素)。
三、A型题
1、不属于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D)
A、生长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催

乳素,D、催产素,E、黄体生成素
2、对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具有允许作用的激素是(C)
A、甲状腺激素,B、甲状旁腺激素,C、糖皮质激素,D、肾上腺素,E、胰岛素
3、向心性肥胖是由下列哪种激素分泌增多所致(C)
A、甲状腺激素,B、甲状旁腺激素,C、糖皮质激素,D、肾上腺素,E、胰岛素
4、能使血糖水平降低的激素是(E)
A、生长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肾上腺素,D、糖皮质激素,E、胰岛素
四、B型题
(1~5题备选答案)
A、侏儒症,B、呆小症,C、糖尿病,D、肢端肥大症,E、佝偻病
1、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B)
2、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A)
3、幼年时期维生素D3缺乏可导致(E)
4、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导致(D)
5、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导致(C)
五、X型题
1、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有(ABCDE)
A、促甲状腺激素,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卵泡刺激素,D、黄体生成素,E、促黑激素
2、可能使血压升高的激素有(ABE)
A、甲状旁腺激素,B、抗利尿激素,C、糖皮质激素,D、盐皮质激素,E、去甲肾上腺素
六、简答题
1、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十分广泛,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1)对代谢的作用,对能理代谢的调节,可提高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具有显著的热效应,使基础代谢率增高,对蛋白质、糖类、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均有影响,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人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激素,特别是对脑和长骨的发育,3)其他作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脏活动增强。
2、饮食中长期缺碘为什么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答:饮食中长期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对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使腺垂体TSH分泌是增多,TSH刺激甲状腺泡增生,导致甲状腺肿大。
3、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为什么不能突然停药?
答:临床上若患都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由于血中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浓度增加,可反馈性抑制腺垂体ACTH的释放,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若突然停药,将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即造成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不足,的危险,故长期用药时,不能骤然停药,应逐渐减量。
4、简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答:胰岛素是促进机体合成代谢的激素,对糖的代谢,胰岛素是生理状态下,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对脂肪的代谢,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同时抑制脂肪分解,使血中游脂肪酸减少,对蛋白质的代谢,胰岛素能加速细胞对氨基酸的摄

取,促进蛋白质合成,并抑制分解,因而能促进体生长。
第十二章生殖
一、名词
1、生殖:指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与其本身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
2、排卵:卵泡成熟后,卵泡壁破裂,卵母细胞与透明带、放射冠及卵泡液等一起排至腹腔的过程。
3、月经周期:月经形成的周期性变化。
4、第二性征:从青春期开始所出现的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副性征)。
二、填空
1、月经周期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为(28)天,在(20-40)天范围内属于正常。
2、睾丸的功能主要有(生精能力)和(内分泌功能)。
三、A型题
1、排卵发生在(C)
A、月经期,B、增生期,C、增生末期,D、分泌期,E、分泌期末
2、黄体形成后分泌的主要激素是(D)
A、雌激素,B、孕激素,C、LH,D、孕激素和雌激素,E、孕激素、雌激素和LH
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睾酮的作用,B、孕激素的作用,C、LH高峰的作用,D、催产素的作用,E、雌激素的作用
1、刺激红细胞生成增多(A)
2、使乳腺腺泡生长发育(B)
3、促进排卵(C)
4、促进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E)
五、X型题
1、睾酮的生理作用有(ABCD)
A、刺激男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成熟,B、维持正常性欲,C、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骨骼的生长,D、刺激红细胞生成,E、分泌过盛可使男子身高超出常人
2、月经期外周血中(AC)
A、雌激素水平下降,B、孕激素水平上升,C、孕激素水平下降,D、LH水平达高峰,E、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均升高
六、简答题
1、简述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雌激素是由卵泡细胸和黄体细胞分泌,雌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具体作用有(1)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变化,血管和腺体增生,但腺体不分泌,(2)促进输卵管的运动,有利于精子和卵子的运行,(3)刺激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增强阴道抗菌能力,(4)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促进乳腺发育。
2、简述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孕激素主要为孕酮,其生理作用是保证胚泡着床和妊娠,具体作用有(1)在雌激素的作用基础上,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生,并出现分泌期的改变,有利于孕卵着床,(2)抑制子宫和输卵运动,有安胎作用,(3)促进乳腺泡发育,为产后泌乳作准备,(4)促进机体产热,使基础体温升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