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粤语歌曲的兴起

香港粤语歌曲的兴起

姓名:陈杨

学号:0703405009

班级:07级音表班试论1974—1983年的香港粤语歌曲的兴起

香港粤语流行曲兴于70年代,盛于80年代。

70年代,正值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期,香港的经济腾飞,使港人的生活出现了极大地改善。70年代开始,粤语流行曲已形成初形,一些唱片公司邀请粤曲界的专业人仕改编粤曲,并配以谐趣歌词,有些歌曲甚至改编成跳舞歌曲,在当地的舞厅传播。

70年代出现了立体声和多轨道录音技术,提升了音质,改善了制作方式。音质的提高激发了人们购买唱片的兴趣。刺激了流行音乐的产生。

自70年代起,随着香港电视剧的发行,打开了香港流行歌曲的国际市场,香港歌曲开始畅销全球,1979年“四人帮”倒台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为香港流行歌曲进军大陆打开了大门。

70年代“知识产权”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1976年,香港成立“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保障了创作人的权益,推动了流行音乐创作。从此,香港的音乐工业开始进入一个法治社会,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974年由许冠文与许冠杰主演的《鬼马双星》电影创下当年香港票房新高,其主题曲《鬼马双星》更是历史性成为英国BBC电台及香港英文电台播放的第一首中文粤语歌。从此,粤语歌曲开始摆脱了低俗的身份,成为能和国语歌曲、英文歌曲相媲美的香港三大流行音乐主体。当许冠杰唱响流行曲后,原本唱英文歌或国语的港人歌手如温拿乐队,徐小凤,罗文等也纷纷改邪归正,改唱粤语流行歌。粤语流行曲一时风光无限,独领风骚。那个年代造就了许冠杰,罗文,徐小凤,关正杰,甄妮,林子祥等巨星。当然,真正让香港乐坛走向流行的,很大程度归功于电视剧与电影的发展。基本上那个年代的歌手都是唱电视剧主题或电影主题曲而走红的。

到了80年代,香港逐步向多元化经济体系转向,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经济的高速增长。其时香港与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同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经济的繁荣,直接带动了娱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利好因素的带动下,香港乐坛正式步入黄金时代。

70年代,粤语歌曲的兴起使香港流行音乐呈现出繁荣局面,粤语歌曲开始在不同场合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70年代,电视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借助电视的影响力,看电视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电视受到人们的喜欢,在电视剧中,主题歌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电视台的推广,用粤语演唱的电视主题曲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视剧开始成为粤语的重要传播平台。除了电视外,综艺节目也对粤语歌曲的推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台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自“上海时期”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传统,随着粤语歌曲的兴起,1974年,香港电台主要针对青少年增设了一个“青春交响曲”节目,从而形成DJ文化。粤语歌曲热潮的掀起,收到了美国公告牌排行榜的影响,香港传媒界也纷纷推出各种排行榜。粤语歌热潮的逐步升级,激发了各大唱片公司广泛寻找新人的举措,因此,各种比赛应运而生,种种歌唱比赛,成为选拔新人的重要平台,新秀比赛为香港粤语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后续力量,为粤语歌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香港流行音乐的传播起了作用的还有粤语电影的再度兴起,在市场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演唱会的传播,粤语歌曲离听众越来越近,从而也进一步推动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

70年代的流行音乐比较单一,不是电视剧式的旋律,就是许冠杰式的平民歌。80年代除了都市情歌主流音乐外,有区瑞强的田园民谣,张德兰的小调,夏韶声的蓝调与摇滚,beyond 的软与重摇滚,周启生的电玩,草蜢的劲歌热舞,达明一派的诡秘奇异.让整个乐坛多姿多彩.80年代中后期,香港流行音乐进入全盛时期,其中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等歌星先后

成为香港流行乐坛的巨星,商业化的流行作品层出不穷。香港本是弹丸之地,人才缺乏,加上长期依赖改编歌曲,创作人才并未受到重用。原本正值市场旺盛之时,应该有组织,有系统培训一些创作人才出来才是,很明显,香港乐坛没有这样做。香港音乐创作人日渐萎缩,随着顾嘉辉,黎小田已老,黄沾,林振强已死,如今的香港乐坛已买少见少。此外,香港乐坛更缺乏长远眼光。从没有看重国语流行市场对香港的影响。前所未有的繁华让他们执迷不悟地认为粤语流行曲会永远成为最流行最受欢迎的华语流行曲。80年代末,一众台湾歌手入侵香港乐坛,为日后国语流行曲与粤语流行曲平分天下打下伏笔.台湾歌手的参与,住入新鲜的血液 ,从而令整个80年代香港乐坛更加多元化与繁荣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