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下

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下

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下
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下

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下)

2012年09月19日09:41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1期作者:胡乐明王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9

二、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区域结构分析

为了分析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在不同区域的演变特征及其趋势,首先根据通常的分法把我国分成四个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然后根据相应的数据,分别计算四个区域的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比与产值比。

1.四个区域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比重的演变

在东部地区,1995年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所占比重为14.73%,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逐年递减,至1998年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所占比重仅为0.85%。从1999年开始,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动,国有企业单位数量占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比例为0.267,但此后同样逐年递减,到2009年下降到3.07%。由此可知,东部地区总体上是“国退民进”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数量比的变动轨迹和东部地区是相同的,只有东北地区略有差异。在2005年之前,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变动路径和其他三个地区相同,但2006年出现了“国进民进”现象。

2.四个区域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演变

在东部地区,1995年国有企业产值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21%,但在此后三年呈现波动趋势。1999年,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动,国有企业产值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动为37.32%,此后连续下降,2003年下降为26.68%。2004年尽管国有企业的数量下降,但总产值却迅猛增加,最终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相对上年有所回升。但此后一直到2009年,国有企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呈现连续下降的态势。其他三个地区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变动情况与东部地区相同。这里有两个拐点值得关注:其一,1998年,各个地区的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均有所上升。究其原因,1998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对非国有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非国有企业造成重创,这是导致出现拐点的根本原因。其二,2004年各区域再次出现了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上升。2004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产值均快速增加,但国有企业增加的比重大于非国有企业,这最终导致了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上升。

3.衡量国有企业比重的两个指标的横向比较

(1)各个区域两个指标的比较。统计显示,在各个区域中,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均大于相应区域国有企业的数量比重。由此可知,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呈现逐渐退出的趋势,但是每个企业在其所处的行业中仍然举足轻重。

(2)国有企业比重两个指标的区域比较。统计显示,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是依次递增的。这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退出的速度越快,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越大。而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变动也基本上体现了其经济发展程度。在2004年之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在相应年份基本上介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2004年之后,则介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作为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相对较慢,非国有经济尚未发展起来,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大大阻碍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个时间段,

尽管国有企业不断退出,但所占比重仍然相对较大。随着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战略举措的实施,东北地区经济迅速、良性发展起来,一方面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国有企业的数量比重呈现下降态势。可以说,2004年之后,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介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就大致反映了东北地区经济地位的提升。而这种经济地位的提升,反过来更有利于国有企业的调整,从而使国有企业的比重日益合理。各个区域的产值比重的变动大致也反映了这种趋势。

由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区域分析可知:其一,各个区域总体上体现了“国退民进”的特征,但受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不能排除个别年份“国进民退”甚至“国民共进”的协同发展。其二,从各个区域两个指标的比较来看,产值比重均大于相应区域和相应年份的单位比重,这反映了尽管从单位数量上看,国有企业在逐渐退出,但其对经济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其三,从国有企业比重的区域比较看,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小,反之,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大。国有企业充当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器。此外,2008~2009年,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年,各个区域工业领域国有企业的比重呈现下降态势,没有发生整体的“国进民退”现象。

三、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行业分析

为了研究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行业特征,我们选择了六个代表性的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前两个行业合起来简称为石油行业,把第三个行业简称为电力行业,把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合起来简称为食品行业。这四类行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其中石油行业和电力行业属于垄断行业,后两类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

1.垄断行业:石油和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

石油、电力行业是关系我国经济命脉的行业。因此在这些行业中,国有企业应该占有绝对控制地位,而这种控制地位不在于国有企业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其能否处于支配地位。

(1)石油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从石油行业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比重演变来看,大致经历了两个过程:1995~1997年比例上升和1999~2009年波动式的下降过程(1998年统计数据缺失)。但从1999年开始,统计口径发生变动。石油行业国有企业产值比重演变的趋势与数量比重变动大致相同。由石油行业国有企业比重演变可以看出,尽管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是下降的,但国有企业仍然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而2008~2009年的统计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石油行业没有发生整体上的“国进民退”。

(2)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数量比重演变大致也经历了这样两个过程:1995~1997年比例相对平稳的阶段和1999~2009年波动式的下降过程。电力行业的产值比重经历了一个与石油行业不同的变动过程。1995~1997年,电力行业的产值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这一点与石油行业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变动是相同的,但从1999年开始,尽管个别年份出现了波动,电力行业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总体上是上升的,尤其是近几年来上升速度很快,2008年和2009年比重达到顶峰的92%。而2008~2009年的统计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电力行业也没有发生整体上的“国进民退”。

由石油行业和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比重变动可以看出,同样是关系国计民生或者经济命脉的行业,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是有差异的。此外,统计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代表性的垄断行业并没有发生整体上的“国进民退”。

2.竞争性行业:食品和医药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

食品和医药这两个行业都属于竞争性行业,但也是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两个行业。以下根据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出度量其国有企业比重的指标值,对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1)食品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统计数据显示,食品行业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虽然国有企业的退出及较低的比重促进了食品行业竞争性市场的建立,也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但由于大量小企业和小作坊的加入,使食品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地沟油、毒奶粉等事件。这说明在当前情况下,食品行业国有企业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应该增加比重,尤其是增加对该行业的控制力。由此看来,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粮集团收购民营企业这种所谓的“国进民退”不仅不能否定,而且要予以充分肯定,因为此类收购对稳定食品行业的市场秩序、保障粮食安全供给有重要的意义。

(2)医药制造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统计数据显示,医药行业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与食品行业相似,医药制造业的国有企业比重一直持续下降,国有企业逐渐失去了控制力。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假药泛滥、利润较低的“救命药”没人愿意生产、药品价格持续上涨。这进一步说明,在当前情况下,医药行业也应该提高国有企业的比重,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利润较低的药品生产及新药研发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从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变动过程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竞争行业中,国有企业退出迅速。其二,留下来的国有企业占的比例很低;其三,与垄断行业相比,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是不断降低的,很少出现垄断行业中的反复过程。此外,2008~2009年的统计表明,无论是垄断行业还是竞争行业,均没有发生整体上的“国进民退”现象。虽然某些垄断行业或竞争行业出现过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案例,但仍然是一种个案,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

四、结论与启示

1.结论

(1)总体上看,工业领域是“国退民进”的,但不排除个别年份、个别区域或个别行业出现局部的“国进民退”。即便是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各个区域和代表性的行业,均没有发生普遍的“国进民退”现象。因此,判断发生“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不能仅看局部所发生的表象,而是必须根据相应的指标加以计算和确定。但就衡量国有企业比重的两个统计指标而言,有三种情况可以导致国有企业比重变大。第一种情况是,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不变或者产值不变,而非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或产值减少。这种情况从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发生“国进民退”现象,特别是在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非国有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非国有企业将受到巨大冲击,出现“民退”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并没有发生“国进”。因此,如果把这种情况也看成“国进民退”的话,那显然是个伪命题。第二种情况是,非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或产值不变,但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或者产值增加尤其是后者增加,就会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国进民退”。第三种情况是,非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或产值快速增加,而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或产值增加更快,也会导致国有企业比重增加。但这种增加更多意义上是“国民共进”,反映的是一种良性的市场现象,因为并没有发生国有企业挤出非国有企业的现象。

(2)总体上看,国有企业产值比重要大于单位数量比重。这表明,即便国有企业在不断退出,但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仍然较大。这一点对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尤其关键的。

(3)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小,反之,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大。这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非国有经济还不发达,国有企业将在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4)国有企业的退出速度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退出迅速,而且最终在该行业所占比例极低。还需要注意的是,与垄断行业相比,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是不断降低的,很少出现垄断行业中的反复现象。

由以上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是下降的。2008年虽然爆发了金融危机,但并没有改变其下降的轨迹。从统计数据可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总体分析还是区域分析、行业分析,均表明没有发生普遍的“国进民退”现象。由此可以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的比重总体上仍将不断下降。

2.启示

通过分析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其趋势,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国有企业进入或者退出一个行业,基本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

(2)国有企业在一个行业的比重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应该与非国有企业保持适度平衡。为了达到适度平衡,国有企业必须有选择地进入或者退出某一行业,而且这种调整是动态性的。这进一步证明,国有企业的进入与退出,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那种把国有企业进退与民营企业进退看成是此消彼长的简单替代关系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3)国有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必须增加比重。目前国有企业在石油、电力、航空等领域仍然占很大比重,但在食品药品行业比重偏低,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和地沟油、假药品等违法现象频繁出现。现实表明,在当前市场经济还不太完善和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再退出,而且还要适当增加其比重,以引领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思源.“国进民退”不是好现象[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7-20.

[2]杨速炎.危险的“国进民退”[J].上海经济,2010(1):34-36.

[3]张鸣.“国进民退”是一条死胡同[J].炎黄春秋(社科版),2009(9):77-78.

[4]吴强.从国际金融危机看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合理性[J].红旗文摘,2010(6):4-7.

[5]罗志荣.国企崛起是“中国模式”优势的重要体现[J].企业文明,2010(2):15-19.

[6]卫兴华,张福军.当前“国进民退”之说不能成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5-11.

[7]项启源.对“国进民退”争论的深入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1(1):61-66.

[8]汪海波.对“国进民退”问题之我见[J].经济学动态,2011(1):81-85.

[作者简介]胡乐明(1965-),男,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王杰(1974-),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含铜铁素体抗菌不锈钢组织演变规律与富铜相作用机理

含铜铁素体抗菌不锈钢组织演变规律与富铜相作用机理 在430铁素体不锈钢中加入一定量的Cu可以在保证耐腐蚀性能的同时获得优异的抗菌性能,极大地拓宽了430铁素体不锈钢的应用范围。本文从含铜430铁素体不锈钢中组织演变规律与富铜相作用机理入手展开分析研究。 通过热压缩试验研究了Cu对热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u含量的升高,试验钢的变形抗力增加,动态再结晶过程受到阻碍,热激活能升高。而且沿着柱状晶不同方向热压缩时,变形抗力明显不同,因此板坯热轧时应注意三角区的变形行为,避免出现热加工裂纹。 此外,在1150℃加热保温时会发现表层的氧化皮内以及和基体结合的界面 处有纯Cu颗粒出现,说明保温过程中Cu会自发向板坯表面扩散,并且会偏聚融化,成为热加工的裂纹源。Cu还会阻碍试验钢冷轧板的静态再结晶过程,影响再结晶织构,但是可以通过随后的抗菌退火进一步调整基体织构。 抗菌试验表明,含Cu 2.0%的试验钢在800℃退火半小时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就可达到99.9%。随抗菌退火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富铜相逐渐由球状发展成杆状。 对富铜相在800℃ Ostwald熟化过程进行了表征,发现富铜相的熟化主要是富铜相杆状方向的伸长,熟化速率为10.311 nm/s1/3。为了克服透射研究晶体学取向关系时一次只能分析一个的局限性,本文用XRD系统地分析了一个20 mm×25 mm面上富铜相的宏观织构和基体宏观织构的关系,确定二者之间以K-S关系为主,即{111}Cu//{110}Fe,<110>Cu//<111>Fe。 然后用XRD、EBSD和TEM分别从毫米、微米、纳米级别确定了在具有 <110>取向的晶粒内,杆状富铜相平行于表面,拥有最大暴露面积,可以提

第三章 改变材料性能的主要途径

第三章改变材料性能的主要途径 §1.金属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一.塑性变形过程及组织、性能的变化 1.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单晶体塑性变形的基本形式有 以下两种: ①滑移变形:即在一定的切应 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 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的晶 面(称滑移面,是晶体中原 子密度最大的晶面)上的一 定的晶向(称滑移方向,是 晶体中原子密度排列最大 的晶向)发生滑移。 ②孪生变形:即在切应力作 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另 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称孪 生面)和一定的晶向(称孪 生方向)产生切变。 (2)滑移变形与位错 滑移变形并不是滑移面两侧晶体的整体移动的刚性滑移,而是通过晶内的位错运动来实现的, 当一个位错移动到晶体表面时,就产生一个位移量。 常把单晶体中所含位错线的总长度称作位错密度(ρ),即 式中:V——晶体总体积(cm3); S——位错线总长度(cm)。

(3)位错增殖:在滑移变形过程中造成位错数量增多的现象称为位错增殖。 (4)滑移系: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主要是滑移变形,但在滑移过程中,不是沿着任何晶面和晶向发生的,而是沿着晶格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进行的,不同的晶格类型的晶体,滑移面与滑移方向的数目是不同的,常将一个滑移面和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合称为一 个滑移系。 一般金属滑移系愈多,金属发生滑移的可能性就愈大,则金属的塑性变形愈容易,特别是滑移方向对塑性变形的作用比滑移面作用更大,故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塑性。2.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1)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是每个晶粒变形的总和 (2)多晶体金属的晶界是位错运动的辟垒 (3)冷变形纤维组织 (4)变形织构 二.塑性变形金属的再结晶 1.再结晶过程 (1)回复:工业上常利用回复过程对变形金属进行去应力退火,以降低残余内应力,保持加工硬化效果。 时,原子扩散能力增大,(2)再结晶:当将加工硬化的金属继续加热到(0.35~0.4)T 熔 在位错密度较高的晶界上,一些未变形的亚晶粒和回复时形成的多边化亚晶粒转变成再结晶晶粒,并进一步长大。此时被拉长的晶粒和碎晶转变为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但晶格类型不变,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 (3)晶粒长大:当将加工硬化的金属继续加热到(0.35~0.4)T 时,原子扩散能力增大, 熔 在位错密度较高的晶界上,一些未变形的亚晶粒和回复时形成的多边化亚晶粒转变成再结晶晶粒,并进一步长大。此时被拉长的晶粒和碎晶转变为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但晶格类型不变,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晶粒长大,实质上是一个晶界位移的过程。 2.再结晶后的晶粒度 (1)加热温度:加热温度一定时,而保温时间延长,同样也 会使晶粒长大。加热温度一定时,而保温时间延长,同样也会 使晶粒长大。加热温度与晶粒度的关系。图3-3. ( 2)预先变形: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度还与预先变形度有关, 变形度很小时,再结晶退火后,因不足以引起再结晶,晶粒大 小基本不变。预先变形度与晶粒度的关系,如图3-13所示。

广州市形态演变特征以及中心城区用地扩张

广州市形态演变特征以及中心城区用地扩张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 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 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 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国外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历史悠久, 形成了形态分析、环境行为分析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等许多学术流派。国内对城市形态研究虽然起步较早, 但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 我国城市形态研究开始兴起, 90 年代以来,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经历了外向的快速扩展和内部结构的频繁重组, 研究成果相继涌现, 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提高。总之, 我国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通过借鉴国外的理念, 重点对其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不多, 从选取的实例来看, 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港口城市。因此本文选取我国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重要城市广州市为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探讨广州市的形态特征及其中心城市用地扩张,这对深化城市化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范围为东经112度57 分

-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23度56分,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是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是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市辖十区和两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725.19 万人,共设118个街道办事处、63个镇。T677 地势和气候: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繁花似锦。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600毫米以上。 1.2数据 遥感影像为Landsat 5 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 1990-10-13;Landsat 7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2000-9-14;Landsat 7 E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2010-10-28。在ERDAS 中对2010年广州市轮廓进行裁切,然后以2010年广州市轮廓为边界,分别对其他时相的图像裁切,提取各时期功能用地边界和建成区边界, 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 2研究方法 2.1城市用地信息提取 城市建成区的提取是研究城市扩展的重要方面,城市建设用地的遥感信息提取通常采用人机交互的手工方式,自动化程度不高,许多方法如果不做后续处理,精度无法满足要求。近年来,基于指数的建筑用地提取技术相继提出,常用的遥感指数有差值建筑覆盖指数

隶书的演变和发展

隶书的演变与发展 文章摘要:清代的隶书是继汉代后的又一高峰,三百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名家,他们集古今书体之大成,且能敢于创新,大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当推“清隶八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隶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产生期、成熟期、鼎盛期、衰微期和复兴期。 1、产生期 秦至汉初(大约在公元前——221—公元195年)为隶书的产生期,也称“隶变”期。此间的书体尚介于篆隶之间,称为“古隶”。我们从先后出土的秦简和马王堆帛书中的《五行》篇、《战国纵横家》等书迹中,清楚地看到了古隶书的书写风貌:形趋方正、字势变纵为横、改圆转为方折及点、横、波、磔等隶书的用笔特征。 2、成熟期 西汉中后期为隶书发展的成熟期。此间的传世书迹如简书中的《武威王杖诏令册》、帛书中的马王堆《相马经》等,字形已大都扁平方正,结构已较规范,用笔已有规律,笔势的左波右磔已相当成熟而固定,均已脱尽篆意,是完全成熟的隶书了。 3、鼎盛期 东汉是隶书艺术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最能体现隶书艺术成就的当是东汉碑碣。 东汉初年起,“扬德书贤”的立碑刻石风气盛行,这时期的隶书作品笔法严谨,体势多变,艺术水平登峰造极。清人王澍有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开阔者如《石门颂》,劲健者如《乙瑛碑》,方峻者如《礼器碑》,严整者如《衡方碑》,端庄都如《史晨碑》,秀润都如《曹全碑》古穆者如《张迁碑》等。处于黄金时代的东汉隶书作品有如琼山珍海,洋洋大观。 4、衰微期

隶书发展到东汉末年,由于过分追求规整严谨,越来越显得板滞,缺少生气,已表明隶书的发展走向了末路。如《熹平石经残字》和《白石神君碑》的风貌便清楚地体现了这一趋势:字形整齐,用笔拘束,空间的分布和线条的节奏都缺乏自然生动的气韵等。它们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预示着汉隶黄金岁月的逝去。 到了魏晋隋唐,隶书的正统地位被楷书所替代。此间虽有隶书作品,亦不过是汉末的流风余绪而忆,与汉隶不可比肩,完全失去往日的风采。即便是能给当时处于衰微的隶书艺术注入过少许新气息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如是,其书作《石台孝经》虽于端庄典雅中颇有夺人之气势,然过于规整刻板,过于装饰而几近“馆阁”。 唐以后隶书每况逾下,只有到了书道中兴的清代,古老的隶书艺术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恢复了汉代的气象。 5、复兴期 清代,由于秦汉金石的不断发现及朴学的兴起,使中断了一千多年的汉隶书法艺 得以延续,且成就之高“直逼汉人”。 清代的隶书是继汉代后的又一高峰,三百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名家,他们集古今书体之大成,且能敢于创新,大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当推“清隶八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组织的变迁

第四部分组织的变迁与发展 第十二章组织的变迁 学时分配:3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组织变迁的性质 一、组织变革的原因 1.组织变革的外部环境 2.组织变革的内部环境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 1.个人方面 2.经济方面 3.工作方面 4.社会方面 三、消除阻力的方法 1.鼓励参与和积极沟通 2.群体动力的作用 3.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4.协商是解决利益纷争的有效工具5.力场分析法 6.给予安全保障 7.变革推动者的作用 应该做的事情:

◆记住大多数人都是安于现状的。 ◆在进行变革之前,要事先发出通知。 ◆告诉雇员们,变革对他们是有利的。 ◆要坦率、诚实地告诉雇员,所要实现的变革对他们的工资和职位有何影响。 ◆认识到任何影响群体规范的变革都可能受到集体成员的反对。 ◆权衡变革的成本和效益。 ◆继续解决变革实施后仍存在的问题。 不应该做的事情: ◆不要假设,只是因为你解释了变革对你的雇员有利他们就会自动地接受任何变革。 ◆不要为难或嘲笑怀疑变革的人。 ◆不要以解雇或惩罚来威胁那些抵制变革的人。 ◆不要低估非正式群体的压力对人们接受变革的影响。 ◆不要忽视这样的事实:大多数雇员对变革的短期效益比长期效益更关心。 ◆如有必要,不要害怕妥协。 ◆不要因为变革而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一种长期的对立,记住你要同这些人朝夕相处。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过程 一、准备与计划阶段 1.创造变革气氛 2.认清组织现状 (1)确诊问题,认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组织诊断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调查现状;第二,分析资料,确认差距;第三,界定问题,分析原因,确定目标 (2)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变革方案的制定应考虑如下五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谁(who)。 第二,什么(what)。 第三,何时(when)。 第四,为什么(why)。 第五,怎么样(how)。 二、组织变革的内容 1、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变革 以人为中心的变革致力于变革人员的态度,以此导致对人员行动方式的修正,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1)在招收选拔新成员时严格标准。 (2)对组织成员进行各种训练,来改变他们的行动方式 2、以工作环境为中心的组织变革 管理人员希望通过工作环境的改变而带动人的行为的变化。这种方式忽视工作人员的态度,强调非人性的结构和程序的变革,以此来实现组织目标。 第一,精简机构与划小单位 第二,结构再设计或结构重组 第三,组织文化变革与滞后 三、试验与推广阶段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改革开放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的最重要变革,它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样也对青年的流行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态度等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每一时期中所具有的特点各不相同。 一、改革开放初期:参与祖国建设,追求社会理想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在那样的时代中,青年对于领袖高度崇拜,对党无比信任,加之舆论宣传高度统一,青年文化主要是成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上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作为社会最活跃的一个群体,青年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职责,他们愿意为祖国建设奉献火热的青春。正如创作于1980年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唱道的:“创造新的成绩,

描绘新的蓝图,需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歌词通过对现实的抒写,对未来的设想,刻画出立志投身祖国建设的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形象。既唤醒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又警策他们珍惜时光,让青春在四化建设中闪光彩。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化基本上定位于严肃文化的层面,着力于批判反思,但同时兼备了价值重估和文化重建的成分。80年代的青年文化虽不再复制权威与效仿主流体制文化,但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政治关怀依旧是当时青年文化的发展主脉。 二、80年代中后期:解构权威、寻求反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此时的中国社会经历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缺失和迷惘喧嚣。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他们不仅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文革”也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模糊的印记此时,许多西方思想通过大量译著被介绍到中国来,西方哲学理论在青年尤其是在大学生中盛极一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尼采、弗洛伊德、伯格森、黑格尔和萨特等人的思想。尤其是那些反传统、反道德、反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被中国青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接受。 三、90年代:迷惘与怀旧并存,个性与实惠并重

(发展战略)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家族文化”第一讲 胡中生 课程进度 总共十二次课,具体分布如下: 一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二家族丧葬文化 三家族祭祀文化 四家族婚姻与女性(一) 五家族婚姻与女性(二) 六家法族规 七家族教育 八族谱 九族人职业与家族经济 十分家与继承 十一家族、地域社会与国家 十二考试并提交全部作业 作业与考试 1、期末开卷考试,平时成绩提交一篇论文,最好是有关自己家庭或家族的。 2、每次课后留一些时间给大家收集相关资料,给大家播放一些专题片。 3、第14周提交习题和论文。 4、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最为普遍的血缘性组织——家族。(2)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条脉络与趋势。由上层到下层,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文化与生活,成为新文化史和社会

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期待中国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革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断裂——经济复苏与文化复兴——软实力的建设(孔子学院、血缘纽带) 绪论——家族社会 ★家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历史现象。它与家庭、宗族、姓氏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氏族社会到个体家庭:动物状态?a?a群居野处、杂乱性交?a?a血缘大家庭、同辈性交(一百多万年前)?a?a亚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指一群同辈姊妹和一群不包括她们兄弟在内的同辈男子,或一群同辈兄弟和一群不包括他们姊妹在内的同辈女子互为夫妻的集团婚。这些女子之间不再互称姊妹,男子之间不再互称兄弟,而称为普那路亚。这种家庭排除了同胞兄弟姊妹之间发生性关系的可能。)?a?a对偶婚(正妻和主夫可以同居,但与其他伙伴之间还是可以发生性关系。) 母系氏族社会:商周始祖的神话传说 ?天命玄鸟而生商,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 ?a?a《诗经?¤商讼?¤玄鸟》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a?a《史记?¤殷本纪》 ?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 ?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楚辞.九章.思美人》?姜嫄履大人之跡而生弃。?a?a《诗经?¤商讼》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会计一班王耀辉20095223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重点是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系统地研究由人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由于西方有了企业,特别是有了管理教育以后,在商学院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和课程。组织行为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它们对企业中人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这一时期称为科学管理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用讲究效率、技术、方法的管理来代替凭个人方式和凭经验办事的管理,他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理性人的人性假设,认为劳资双方追求的都是物质利益,只有金钱、物质利益才能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与其说科学管理是一些原理和原则组成的管理理论,不如说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 2.经典组织理论 经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法约尔将管理职能概括为五个方面: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集权化、等级制、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这些原则对后来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发展有深刻影响。组织对每个成员的职权和协作范围都有明文规定,使其能正确地行使职权,从而减少内部的冲突和矛盾。经典组织理论所描述的组织具有“理性组织”的特点,强调稳定、严格、精确、有序,但比较机械,不考虑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个性与情感。 3.人际关系学派 由于以泰勒、法约尔等人的管理思想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对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20 年代的管理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惑,不能有效地达到控制个人和提高生产率与利润的目的,因此探索新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成为必然。当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创立了人际关系学派。 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梅奥得出结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原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在决定工作效率的因素中,工人被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比奖励性的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对人性的假设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于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心方面的需要,即追求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而且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是更为重要的。 4.人力资源学派 在人际关系学派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人力资源学派,其核心思想认为,企业中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员工的潜力。这个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吉里斯和麦格雷戈都强调应该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他们的潜力,满足员工的成就感,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这一学派的理论起到重大作用的是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的“自我实现人”假设。“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首先来自基本需要,如果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又会激发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是指人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最基本的

传感器的种类及特性分析

一、传感器地特性 ()传感器地动态性.动特性是指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地输入量地响应特性.动态特性输入 信号变化时,输出信号随时间变化而相应地变化,这个过程称为响应.传感器地动态特性是 指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地输入量地响应特性.动态特性好地传感器,当输入信号是随时间变 化地动态信号时,传感器能及时精确地跟踪输入信号,按照输入信号地变化规律输出信号. 当传感器输入信号地变化缓慢时,是容易跟踪地,但随着输入信号地变化加快,传感器地及时跟踪性能会逐渐下降.通常要求传感器不仅能精确地显示被测量地大小,而且还能复现被测量随时间变化地规律,这也是传感器地重要特性之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线性度.通常情况下,传感器地实际静态特性输出是条曲线而非直线.在实际 工作中,为使仪表具有均匀刻度地读数,常用一条拟合直线近似地代表实际地特性曲线、线性度(非线性误差)就是这个近似程度地一个性能指标.拟合直线地选取有多种方法.如将零输 入和满量程输出点相连地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或将与特性曲线上各点偏差地平方和为最小地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此拟合直线称为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灵敏度.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态工作情况下输出量变化△ 对输入量变化△ 地比值.它是输出一输入特性曲线地斜率.如果传感器地输出和输入之间显线性关系,则灵敏度是一个常数.否则,它将随输入量地变化而变化.灵敏度地量纲是输出、输入量地量纲之比.例如,某位移传感器,在位移变化时,输出电压变化为,则其灵敏度应表示为.当传感器地输 出、输入量地量纲相同时,灵敏度可理解为放大倍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稳定性.稳定性表示传感器在一个较长地时间内保持其性能参数地能力.理想地情况是不论什么时候,传感器地特性参数都不随时间变化.但实际上,随着时间地推移, 大多数传感器地特性会发生改变.这是因为敏感器件或构成传感器地部件,其特性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传感器地稳定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分辨力.分辨力是指传感器可能感受到地被测量地最小变化地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输入量从某一非零值缓慢地变化.当输入变化值未超过某一数值时,传感器地输出 不会发生变化,即传感器对此输入量地变化是分辨不出来地.只有当输入量地变化超过分辨 力时,其输出才会发生变化.通常传感器在满量程范围内各点地分辨力并不相同,因此常用满量程中能使输出量产生阶跃变化地输入量中地最大变化值作为衡量分辨力地指标.上述指 标若用满量程地百分比表示,则称为分辨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迟滞性.迟滞特性表征传感器在正向(输入量增大)和反向(输入量减小)行程间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一致地程度,通常用这两条曲线之间地最大差值△与满量程输出地百 分比表示.迟滞可由传感器内部元件存在能量地吸收造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重复性.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动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地程度.各条特性曲线越靠近,说明重复性越好,随机误差就越小.如图所 示为输出特性曲线地重复特性,正行程地最大重复性偏差为.反行程地最大重复性偏差为.取 这两个最大偏差中地较大者为,再以其占满量程输出地百分数表示,就是重复误差,即一士X ()重复性是反映传感器精密程度地重要指标.同时,重复性地好坏也与许多随机因素有关,它 属于随机误差,要用统计规律来确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常见地传感器种类 .电阻式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如位移、形变、力、加速度、湿度、温度等这些物理量转换式成电阻值这样地一种器件.主要有电阻应变式、压阻式、热电阻、热敏、气敏、湿敏等电阻式传感器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变频功率传感器 变频功率传感器通过对输入地电压、电流信号进行交流采样,再将采样值通过电缆、光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通史提纲) 第一部分中国史 一、古代中国 1、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0)→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6)→西汉(前202~8)→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9)→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2) 3、阶段特征 A.先秦: 总特征: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开创、勃兴 政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完善,但尚未集中;血缘政治从强化走向削弱;统治疆域扩展,走向统一。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制度);农工商的基本经济结构形成。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 B.秦汉: 总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大一统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丝绸之路? 政治上:官僚政治渐取代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内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疆域变迁等 思想文化上:统治思想的变化?文化科技的又一高峰 C.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经济上:江南开发;灌钢法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思想文化: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D.隋唐:中华文明鼎盛、 ..、光照四邻 ...繁荣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 经济上: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雕版印刷术、火药等,中华文明光照四邻 E.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 ....,民族大融合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新高峰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族大融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加强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宋词元曲;风俗画;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授时历》最先进 F.明清:古代中华文明的总结 ..——繁盛与危机并存、衰落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社会转型 明清——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经济上:商帮、资本主义萌芽、人口大增 政治上: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上:心学集大成;早期启蒙思想;小说繁荣、科学文化总结

(发展战略)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後,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後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关于焊接中金属组织变化特性的研究

关于焊接中金属组织变化特性的研究 【摘要】在焊接过程中,焊接接头、材料等方面的金属会发生组织变化,这将影响到焊接的品质。另一方面,铝合金、钛合金轻质金属与不锈钢金属的组织变化特性也并不相同,因而有必要分别加以分析。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焊接中轻金属组织变化特性,进而探讨了焊接中不锈钢金属组织变化特性。通过分析,以期为更好的了解焊接中金属组织变化特性,并进而指导焊接工作的合理开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焊接;金属;组织变化;特性 1.焊接中轻金属组织变化特性 从轻金属方面来看,铝合金与钛合金是较为常见的焊接金属,其组织与性能通常对焊接热力具有显著的依赖性,不同的焊接热处理流程都会引起轻金属组织特性的变化。就工业生产方面来看,所应用的钛合金通常是α相与β相的混合型组织。所谓的α相,其具有典型密排六方结构,而β相则呈现的是体心立方结构。目前,对通过熔化焊和固相焊方法焊接的轻金属焊接接头力学行为的研究较多。在不同焊接方法焊接的接头中,除组织特征改变外,接头的力学性能常常与母材不相同,表现为局部的高梯度力学不均匀性。硬度和断裂性能的变化是力学不均匀性的重要方面。 1420A1-Li合金Nd:YAG激光焊后,在焊缝处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软化状况,显微硬度(HV)下降25以上。Al-Li-Cu2095合金变极性钨极气体电弧焊接接头区应变分布也有类似的软化现象。然而,Al-Mg异质材料激光焊接接头的硬度却却与前述两者相反,呈现出硬化现象。大厚度Ti-6A1-4V钛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焊缝区也反映出硬化现象,焊接热影响区和焊缝的硬度升高了34HV~37HV。从过往的研究结果来看,Tl-6A1-4V钛合金薄板CO2激光焊对接接头和搭接接头硬度的测试结果也具有类似的硬化现象。根据这些结果,可以看出轻金属焊接接头硬度的变化与焊接工艺的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当前还尚未能形成对于这一硬度变化规律的系统认识。 就轻金属焊接的接头区域而言,除了在硬度变化上具有不统一的状况外,在焊接接头的断裂部位也会受到焊接工艺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存在着不均衡性。对两种焊接方法焊接的接头,断裂时近缝区存在明显的应变集中。很多轻金属结构为薄板焊接结构,这类结构焊接接头断裂韧度的测试和评价目前仍无可以遵循的标准。对1420A1-Li合金Nd:YAG激光焊接接头和BT20钛合金CO2激光焊接接头母材、热影响区和焊缝的断裂韧度分别参照ASIMB871-O1和BS7448标准进行测试。从断裂韧度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1420A1-Li合金和BT20钛合金激光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断裂韧度有较大差别,焊缝和热影响区的断裂韧度低于母材,焊缝金属断裂韧度最低,热处理状态对断裂韧度有一定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就轻金属焊接而言,其接头的焊缝、热影响区域及材料的断裂具有不同的机制,断裂的韧度也受到焊接技术、材料表面的具体状态及焊接之后的热处理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始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狂草产生于唐代。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 汉字七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 (商)(周)(秦)(汉)(汉末) 七种字体对照及演变过程示意图: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殊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根据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软笔字指传统的毛笔字,硬笔字指钢笔字、铅笔字、圆珠笔字、中性笔字等。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後,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後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 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 ——探讨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化的关系 郝成磊 20130202015 产业经济学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额由1978年的全球排名38、30上升到2011年的全球第一;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48.20亿元飙升至2011年的79646.65亿元,增加了24.44倍;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年均增9.62%,远远大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约为2.5%。特别是在2000——2010年这一段长达11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研究我国在1978年到2012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为当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1978年——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要受经济增长阶段的影响 判断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产业结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判断经济增长阶段的主要指标有三个: 1.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2.产业结构GDP 比例。 3.就业结构。

2 (二)中国产业结构转变受到国内具体条件的影响 1.较高速度的增长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仍将并存。 2.多层面多档次的需求旺盛。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很大,不同企业使用的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档次差距很大,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 建设状况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为各类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客观的市场条件。 3.就业压力很大。在这16年中,有近2亿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人以上.再加上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工业中就业人数的增长会明显慢于工业产值的增长,工业中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 (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1.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