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张云雁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了探析。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为就地移民模式和异地开发模

式,其中异地开发模式包括围绕城市辐射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劳务移民模式和建立大型生态移民区模式3种类型。总结了宁夏生态移民的成功经验,一是在对移民区生态移民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二是制定科学、全面的生态移民政策。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宁夏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32-20152-03Analysis of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HANG Yun-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By taking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ic group re-gions.The basic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relief in Ningxia are in-situ migration and new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The new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 includes three types ,namely small town development pattern around urban radiation districts ,urban labor migration pat-tern ,and large-scal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Finally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ecologic migration in Ningxia is summarized.First ,scientif-ic industrial planning shall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proper selection of ecologic migration location in immigrant settlement regions.Second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ecologic migration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Key words Ethic minority areas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Ningxia

基金项目2010宁夏自治区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NXBFX02)。作者简介张云雁(1972-),女,宁夏盐池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法经

济学研究,

E-mail :yunyanzh@163.com 。收稿日期2011-08-19宁夏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回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多。宁夏地区的回族在宗教习惯方面严格恪守伊斯兰教规,饮食方面有特殊的禁忌,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点。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开展,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族群众,

被集中或插花安置搬迁到水土资源条件好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教派习俗,对这些回族群众生活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被迫迁移在经济和文化上等同于一次剧烈的地震。“它使迁移者的收入、

资产、权利和地位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损失,它还摧毁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损害了社会和个人的自信心,

肢解了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这些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伤痛和损失,从不同的层面对被迁移者产生了长久性和综合性的影响”[1]

。人口迁移对这些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要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就要以人为本,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满足生态恢复、脱贫致富和民族融合等多重目标。生态移民不是简单地搬迁活动,

而是改变生产方式、改变思想观念、

民族融合的活动。不仅解决他们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资料缺乏等生存问题,还要解决思想观念落后、技能缺乏、

民族融合等问题。它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引导,创造条件、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1

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

1983年宁夏就制定了“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扶贫开发政策,号召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贫苦群众到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创建新家园。经过10多年摸索,已探索出多种开发方式。扶贫开发模式在空间范围上可以分为就地移民类型和异地移民类型。就地移民是指在本乡、

本土范围内就地安置移民;异地移民则是移民离开原属地,被安置到原属地以外其他地方定居。2种开发模式各有利弊,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

都要确保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能够明显改善;迁入地的土地和水资源承载力与人口规模相适应,能可持续性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习惯,清真寺的选址和搬迁要充分尊重回族群众的意见。1.1

就地移民模式

宁夏就地移民是在山区有条件的地方

通过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将旱耕地改水浇地,在本县范围内进行生态移民。同心县河西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河西镇行政村除原有的石坝、桃山、农场村3个村庄外,另外9个村都是20世纪80年代扬黄灌区建立后从同心县喊叫水、窑山、羊路、王团等乡镇山区搬迁而来,吊庄移民约1.5万人。河西镇现有12村4081户,共20247人,其中回族19842人,占总人口的98%,形成了新的回族聚居区。曾经的亘古荒原,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浇灌和勤劳的移民,如今已变成了同心县最重要的粮食、

油料、肉牛生产基地。就地移民模式“因为空间位移较小、成本低、行政隶属关系仅限于县内各乡镇之间的变动,迁入地与原迁出地之间基本上属于同一社会亚文化类型,既便于组织、又易于文化心

理的调试”[1]

。这种移民方式特别适合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

搬迁。迁入地和迁出地相距不远,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接近,少数民族移民心理上不会有太大冲击,容易迅速接受搬迁。而且,因为是近距离搬迁,所以搬迁费用低。移民群众就近搬迁到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但这种移民模式前提是在县域范围内有富余的适合搬迁的土地,而现在这样的地方幷不多,所以更多地采取异地搬迁开发模式。1.2

异地开发模式

宁夏大多数移民都属于异地搬迁,实

行较远距离的人口迁移,

这种类型的开发模式是目前异地扶贫开发中最主要的方式。具体模式有县外集中连片吊庄、县外插户吊庄、大型移民扶贫开发区等。宁夏从1983年就有组织将西海固地区贫困居民采取整村搬迁、

集中或插花安置等方式搬迁到扬水灌区或农垦国营农场、大城市周边地区,2001 2006年,宁夏生态移民主要是依托大中型水利工程异

责任编辑徐丽华责任校对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32):20152-20154

地安置移民。经过10多年的移民开发建设,迁移到不同地区从事不同产业的移民显现出不同效果。

1.2.1围绕城市辐射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在异地搬迁的诸多模式中,在靠近大城市的生态移民走小城镇、无土安置发展模式。有土安置模式是建立在有适合生产的富裕土地、水资源基础上的,但因为城市周边地区人多地少,适合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移民虽然不是完全实行无土安置,但是每个移民一般只能分到0.13hm2左右的土地。随着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接近尾声,红寺堡灌区、盐环定扬黄灌区已没有多少安置容量。一些移民被安排在银川、大武口等城市郊区周围,移民利用城市辐射功能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走特色养殖,发展服务业,走小城镇化发展之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发展。例如银川金凤区近郊的良田镇重点发展设施园艺和肉牛产业;西夏区兴泾镇重点发展肉牛产业和设施园艺;西夏区镇北堡镇重点发展葡萄和有机枸杞。

坐落在银川城郊的宁夏华西村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宁夏华西村坐落在贺兰山麓,距离银川37km。1995年底,由江苏华西村出资,从西海固4县搬迁的860户、4000多名贫困农民在贺兰山下的镇北堡组建了“宁夏华西村”。面对着这些祖辈生活在边远地区,靠天吃饭的农民,江苏华西村派管理人员指导宁夏华西村人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种植枸杞、葡萄、创办企业、从事运输、基建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经过10多年建设,这些移民在这里扎根并发家致富。宁夏华西村先后被国务院命名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列为“科技示范基地”。

宁夏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敏锐地抓住银川近郊的区位优势,围绕银川城市发展,为城市发展服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银川市蔬菜、花卉、肉食商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观光、高科技农业开发示范园区;另一方面能借助东部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等优势,逐渐提高移民的素质、培育的优势产业,不仅解决了人多地少矛盾也解决了移民发家致富问题。经过多年发展,宁夏华西村已成为银川市郊经济发展较好的卫星小城镇。这种小城镇生态移民模式,符合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缩小了城乡差异,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贫困的山区移民逐渐变为城镇居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1.2.2城市劳务移民模式。利用贫困地区的富裕劳动力,为银川、石嘴山等地及外省市输出大量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实现劳务移民脱贫的发展模式。例如宁夏石嘴山市在西部生态移民中走劳务移民的安置模式,鼓励、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群众劳务输出和自主创业,为辖区内石嘴山经济开发区、隆湖经济开发区工矿企业、服务业提供人才。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下,大武口市对本市的经济开发区、培训学校与企业进行调查统计,了解辖区企业用工、岗位需求情况;鼓励培训学校为本地或外地用人单位提供定单式、定向式培训劳务人员;鼓励劳务经纪人、劳务中介机构牵线搭桥为外省、区提供劳动力;鼓励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基地,同时为资金困难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在石嘴山惠农地区为吸引劳务移民,实行“3+1”政策,为每户移民提供54m2的生活房,0.067m2流转地,每家至少一个务工岗位。惠农区从200多家企业中选定13家规模以上国有及民营企业安置劳务移民,在这些在工厂等地打工的人员每月能领到1700 2400元的工资,基本实现了安居乐业、劳务脱贫。

这种劳务移民安置模式摆脱了移民安置中的土地制约因素,既解决了本地及一些外省企业用工紧张问题,又解决了宁夏西吉等地的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比起有土安置模式,大大降低了安置成本。有土安置模式需要大量资金,仅前期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水利工程、通信、农业田间配套工程、道路工程、移民住房建设。以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为例,其水利骨干工程红寺堡扬水工程和固海扩灌扬水工程,建设投资就达19.77亿元。

但劳务移民对劳动力素质有较高要求,而劳动力素质的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年龄密切相关。贫困地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最适合劳务移民。这样就排斥了一些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的贫困农户,他们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生产技能等方面的欠缺无法从事一些技能性生产。劳务移民不再是过去靠天吃饭的农民,而是成为掌握特色养殖、服务业或一技之长的城镇化居民,他们从事的不再是传统农业而是现代农业,从田间地头走进工厂、餐厅、商场。靠服务、技术逐步由“温饱型”移民转变为“致富型”移民。这需要移民本身具有一定文化基础,也需要政府引导、扶植和培训。此外还要注意进城务工移民面临着生活成本上升的压力。他们居住在城市周围,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农民,而是像城镇居民一样买菜、买粮、交水电费等,生活成本比以前有很大增加,一些移民因此陷入困境。政府对这些搬迁来的移民加以补助,保证其城市生活最低标准,解决好移民的基本生活问题,然后做好移民的技术培训、岗位提供等扶持工作,使移民能“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劳务移民是传统移民方式的一个很大变革,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为实现劳务移民,适应人才这一需求,宁夏政府把移民地区返乡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纳入职业技能教育和中长期劳动力进行专项培训。宁夏教育部门制定了《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教育移民工程,提高贫困地区移民素质。利用职业教育和东西部合作联合招生,让宁南山区的青年在异地接受教育,并稳定就业。将宁夏中南部地区初中优秀毕业生选拔集中到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城市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移民子女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可在职业院校免费享受2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优质普通高中教育,提升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为生态移民工程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

1.2.3建立大型生态移民区模式。在宁夏引黄灌区或中部扬黄灌区划出大片土地,建立大型生态移民区。红寺堡移民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过10多年建设,红寺堡成为容纳了近20万移民的大型生态移民区。

红寺堡移民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现辖区是由同心县新庄集乡、同心县韦庄镇、中宁县、吴忠利通区等地划归

35102

39卷32期张云雁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

组成。1998年,宁夏移民扬黄工程指挥部在红寺堡实施扬黄扶贫灌溉工程,1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成立自治区扶贫扬黄灌溉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县级机构,统一管辖开发区范围内的乡、村各级组织。1999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红寺堡开发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法》,将同心、海原、西吉、固原、彭阳、隆德、泾源7县生活在高寒、土石山区、干旱地区的贫困农民,以及必须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区及水库淹没区等地的农户搬迁到红寺堡。这些区域旱地人均耕地不足0.267hm2,人畜饮水困难,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到2009年底,基本完成移民安置任务,累计安置移民39977户196779人,其中回族占57%,形成了2镇2乡47个行政村和2个城镇社区的规模,开发区总面积1999.12km2。依托引黄工程,10年来陆续有近20万回汉群众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到红寺堡,开始了新生活,红寺堡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

决定这个生态移民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是水资源承载力。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地带的核心区,年降水量仅为200mm左右,但蒸发量却高达2000mm以上。红寺堡区荒漠变绿洲,引黄工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黄河水,红寺堡就是一片荒漠之地。受气候变化和黄河水总量控制,红寺堡水量指标呈逐年减少。红寺堡在发展初期,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特色优质种植养殖总量尚小。采用传统灌水方式不仅严重浪费了水资源,增加了农民的水费支出,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土壤盐渍化现象,形成新的生态破坏。工业方面,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所以红寺堡要想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再走传统的发展模式,只有积极发展节水、现代农牧业,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红寺堡有充足的光热、无污染等优势,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具有优势,运用覆膜垄种、沟灌、滴灌等技术种植马铃薯、葡萄、中草药、红枣、枸杞、油料作物等;发展圈舍饲养黄牛,肉羊等有效缓解农业用水矛盾、增加农民收入。对经济结构和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过程中,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对水资源配置的要求,对农业、工业等各行业要结构进行调整,适度控制高耗水的工业项目。经过产业调整,每公顷节水3000m3,每公顷种植比种植小麦、玉米提高收入4551 20400元。农业灌溉矛盾大大缓解、农业抵御干旱、沙尘等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显著提高。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由搬迁前的不足500元提高到1983元[2]。

宁夏的生态移民区很多都是以水资源为基础建设起来的,“人随水走,水随人流”。水资源决定了移民区的规模和产业。最近几年,宁夏旱情加剧,为应对未来极端气候的变化,各生态移民区更要及早做好产业调整、发展规划。种植酿酒葡萄、药材、枸杞等,科学饲养提升养殖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增值劳务产业,让移民脱贫致富、安居乐业,而不能走传统农业的老路。

2宁夏生态移民经验总结

生态移民作为恢复生态、扶贫开发的战略之一,广泛地运用于我国西部地区。2001年,国家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西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宁夏、内蒙古、新疆、贵州等地很多少数民族被搬迁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任务更为艰巨,民族地方生态移民不但肩负着生态恢复、脱贫致富的目标而且肩负着民族融合,安定团结的目标。宁夏生态移民较为成功的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点。2.1在对移民区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移民村优先选择那些出行方便、有利于务工就业、基础设施齐备的地方,能解决移民群众子女上学难、出行难、吃水难、就医难等问题,以此来吸引群众自愿搬迁。此外还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一个生态移民区如果没有优势、特色产业支撑,仅仅能解决移民的温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总结宁夏10多年移民经验,发展较好的生态移民区都是依托沿黄大城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形成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致富机制。

2.2制定科学、全面的生态移民政策宁夏先后出台了各项惠农政策,调动移民搬迁和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生态移民制度主要依附于扶贫和退耕还林等政策、法律体系,因此制度的设计关系到生态移民的成败。宁夏的生态移民政策比较全面:迁到移民新区的移民继续享受原籍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生态移民过渡期,把移民特困户优先纳入当地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对符合当地低保条件的移民应保尽保。在住房方面,生态移民每户建设54m2住房,政府每户补助2.5万元,其余农户自筹,产权归农户,搬迁后拆除原住房,移民房10年内不许个人出租、转让。劳务移民每户建40m2周转房,资金由自治区承担70%,市县企业承担30%,周转房由移民租住,不得转租。土地方面,生态移民区土地收入归国有,由属地加强管理。对生态移民区安置开发的土地,原则上人均安排0.067hm2水浇地,支持户均发展0.067hm2设施农业,收回原承包土地使用权。产业扶植方面,大中拱棚每公顷补助7.5万元,日光温室每公顷补助12万元。对覆膜种植马铃薯、西甜瓜的每公顷补助地膜900元,对种植枣树、枸杞等特色优势产业经济林的,每公顷补助1800元。社保方面,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搬迁后,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等社会保障政策。户籍方面,移民户籍实行属地管辖,免收在户籍转换和户口迁移过程中的一切行政收费。教育方面,移民子女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可在职业院校免费享受两年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涵盖了土地、住房、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政策,消除了移民的思想顾虑,调动了移民搬迁、发展的积极性。

3结语

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有充足的资金和完备的政策保障才能实现西部大开发新的战略目标,再造秀美山川,促进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色音,张继焦.生态移民的环境社会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21,397.

[2]《红寺堡之光》编委会.红寺堡移民开发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117.

45102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

浅谈中国牧区生态移民

浅谈中国牧区生态移民 ----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为例 中国西部牧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之一。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生态移民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同时也为东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西部牧区由于生态环境修复难度大、移民规模大、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得该地区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成为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关键。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其主要经济基地就是草原。而随着生态移民的深入推进,牧民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进入城镇寻求新出路,成为新一代社会弱势群体。期间,党和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扶持移民进驻城镇。但因文化差异和劳动技能、收入来源极为单一,不少牧民生活相当困难。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后续产业问题,多数牧民面临产业选择艰难或个体经营困难,这也是生态移民工作中的最大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牧区政府和决策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除了政府的移民住房、草牧场补贴、转移技能培训等移民安置政策外,还要对症下药,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设置一道“后续产业安全网”,从根本上长久地保持移民生活安定,使移民“留得住、稳得住、能致富”,争取生态恢复和牧民群众生活富裕“双赢”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移民概念的界定 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从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来看,生态移民主要是由于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容量和承载能力,是生态环境因素所致,它与由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变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新地区的开发等经济因素引起的移民不同,也不同于战争、宗教活动等非经济因素等所致的移民。生态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张云雁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了探析。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为就地移民模式和异地开发模 式,其中异地开发模式包括围绕城市辐射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劳务移民模式和建立大型生态移民区模式3种类型。总结了宁夏生态移民的成功经验,一是在对移民区生态移民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二是制定科学、全面的生态移民政策。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宁夏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32-20152-03Analysis of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HANG Yun-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By taking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ic group re-gions.The basic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relief in Ningxia are in-situ migration and new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The new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 includes three types ,namely small town development pattern around urban radiation districts ,urban labor migration pat-tern ,and large-scal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Finally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ecologic migration in Ningxia is summarized.First ,scientif-ic industrial planning shall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proper selection of ecologic migration location in immigrant settlement regions.Second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ecologic migration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Key words Ethic minority areas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Ningxia 基金项目2010宁夏自治区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NXBFX02)。作者简介张云雁(1972-),女,宁夏盐池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法经 济学研究, E-mail :yunyanzh@163.com 。收稿日期2011-08-19宁夏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回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多。宁夏地区的回族在宗教习惯方面严格恪守伊斯兰教规,饮食方面有特殊的禁忌,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点。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开展,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族群众, 被集中或插花安置搬迁到水土资源条件好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教派习俗,对这些回族群众生活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被迫迁移在经济和文化上等同于一次剧烈的地震。“它使迁移者的收入、 资产、权利和地位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损失,它还摧毁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损害了社会和个人的自信心, 肢解了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这些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伤痛和损失,从不同的层面对被迁移者产生了长久性和综合性的影响”[1] 。人口迁移对这些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要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就要以人为本,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满足生态恢复、脱贫致富和民族融合等多重目标。生态移民不是简单地搬迁活动, 而是改变生产方式、改变思想观念、 民族融合的活动。不仅解决他们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资料缺乏等生存问题,还要解决思想观念落后、技能缺乏、 民族融合等问题。它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引导,创造条件、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1 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 1983年宁夏就制定了“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扶贫开发政策,号召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贫苦群众到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创建新家园。经过10多年摸索,已探索出多种开发方式。扶贫开发模式在空间范围上可以分为就地移民类型和异地移民类型。就地移民是指在本乡、 本土范围内就地安置移民;异地移民则是移民离开原属地,被安置到原属地以外其他地方定居。2种开发模式各有利弊,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 都要确保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能够明显改善;迁入地的土地和水资源承载力与人口规模相适应,能可持续性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习惯,清真寺的选址和搬迁要充分尊重回族群众的意见。1.1 就地移民模式 宁夏就地移民是在山区有条件的地方 通过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将旱耕地改水浇地,在本县范围内进行生态移民。同心县河西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河西镇行政村除原有的石坝、桃山、农场村3个村庄外,另外9个村都是20世纪80年代扬黄灌区建立后从同心县喊叫水、窑山、羊路、王团等乡镇山区搬迁而来,吊庄移民约1.5万人。河西镇现有12村4081户,共20247人,其中回族19842人,占总人口的98%,形成了新的回族聚居区。曾经的亘古荒原,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浇灌和勤劳的移民,如今已变成了同心县最重要的粮食、 油料、肉牛生产基地。就地移民模式“因为空间位移较小、成本低、行政隶属关系仅限于县内各乡镇之间的变动,迁入地与原迁出地之间基本上属于同一社会亚文化类型,既便于组织、又易于文化心 理的调试”[1] 。这种移民方式特别适合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 搬迁。迁入地和迁出地相距不远,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接近,少数民族移民心理上不会有太大冲击,容易迅速接受搬迁。而且,因为是近距离搬迁,所以搬迁费用低。移民群众就近搬迁到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但这种移民模式前提是在县域范围内有富余的适合搬迁的土地,而现在这样的地方幷不多,所以更多地采取异地搬迁开发模式。1.2 异地开发模式 宁夏大多数移民都属于异地搬迁,实 行较远距离的人口迁移, 这种类型的开发模式是目前异地扶贫开发中最主要的方式。具体模式有县外集中连片吊庄、县外插户吊庄、大型移民扶贫开发区等。宁夏从1983年就有组织将西海固地区贫困居民采取整村搬迁、 集中或插花安置等方式搬迁到扬水灌区或农垦国营农场、大城市周边地区,2001 2006年,宁夏生态移民主要是依托大中型水利工程异 责任编辑徐丽华责任校对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32):20152-20154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 本文以宁夏惠农区银河苑社区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与个案研究的方法从身份认同、就业与择业、宗教文化适应、子女成长以及城市融入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十二五”期间从宁夏中南部贫困带迁入该社区的“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的背景、困境以及出路。宁夏中南部是宁夏回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区域,属于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境内的山川共济与协调发展,宁夏在“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中实施了一种叫“劳务移民”的搬迁安置模式,将部分农民直接搬迁安置到城市和工业园区,以期搬迁安 置对象能一步到位地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过渡。从银河苑的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过程来看,他们在身份认同、就业、宗教生活、子女成长、社会融入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在身份认同方面,按照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的预设,安置到惠农区之后,在政府的就业安置和其他政策引导下,在经历了转型和生活方式 的转变后,由移民变为居民、由农民变为市民。回族劳务移民市民身份的获得是政府政策主导下的被建构过程,他们市民身份的获得需要经历从“固原人”到“惠农人”、从“庄家汉”到“上班族”、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回族劳务移民对自己身份认知处于“不城不乡”的模糊状态,其建构出多重身份的归一之路仍然需要时日。第二,在就业与择业方面,虽然政府为了解决劳务移民的就业问题制定了诸如带薪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但回族劳务移民就业不足现象仍存在。这既与政府个性化不足的

“打包式”培训方式有关,也与回族劳务移民就业观念、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有关,这种状况使得回族劳务移民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次属劳动力市场,对其社会阶层流动和家庭经济收入均不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市民化进程和效果,其聚居区面临着变成“贫民窟”的风险。第三,在宗教生活方面,回族劳务移民从伊斯兰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宁夏中南部地区迁入到现代文明占主流的惠农区,其在宗教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围绕着一个回族老人“无常”而引发的丧葬问题及劳务移民清真寺批建过程中的各种争论和纠结,可以看出,宗教文化是影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第四,在子女教育方面,回族劳务移民在学前教育阶段既延续了传统的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在其他阶段尽可能地对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从外部环境来看,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城市社会文化环境颠覆了回族劳务移民子女的成长路径,也导致其民族身份与民族意识逐步弱化。另外,宁夏“十二五”移民政策的制度设计会使绝大多回族劳务移民子女因教育分流而失去了在社会分层中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资本。第五,在城市融入方面,回族劳务移民携带的乡村习惯遭遇城市规则后的种种经历与尴尬,这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是一个农民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的过程。回族劳务移民要顺利实现市民化,既需要其自身着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改变自我形象,同时也需要外力助推,促进回族劳务移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获得。综上所述,惠农区回族劳务移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少数民族市民化中具有典

宁夏移民村年龄结构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4), 372-378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0710338986.html,/journal/ass https://www.doczj.com/doc/0710338986.html,/10.12677/ass.2015.44054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Ag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Immigration Village in Ningxia Hong Qiao,Qian Lei*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Ningxia Received: Dec. 12th, 2015; accepted: Dec. 28th, 2015; published: Dec. 3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071033898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From 2008,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implemented the ecological migration project. Immigration is a new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immigration villager’s age, ?mmigration policy, ?nfrastructure and so on,we made the age structure of immigrantion village. We want to through the age structure diagram to analyze the local economy, environment, family planning,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issues. This article also makes a description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for immigration.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process, we have taken a sample survey, random sampling mode. We found that the immigration age structure is growth, many policies may not be implemented, and migrant village situation must be improved. Keywords Immigration Village, Development, Age Structure, Survey 宁夏移民村年龄结构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乔虹,雷茜*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2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28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31日 *通讯作者。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移民办 二〇一二年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

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 一、艰难地探索 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 就是移民。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 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

关于荒漠化草原地区生态移民的政策分析——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为例

关于荒漠化草原地区生态移民的政策分析——以内蒙古苏 尼特右旗为例 红 梅,萨日娜 【摘 要】内蒙古地区自2001年起开始比较大范围地实施生态移民政策.十年来,生态移民政策的实际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嬴的目的,本文以苏尼特右旗生态移民情况为基础,探讨荒漠化草原的生态移民政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20 【总页数】2 【关键词】生态移民政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 生态移民简况 苏尼特右旗位于锡林郭勒盟的西部.浑善达克沙地的源头,沙地自东南向西北横穿该旗的中部.苏尼特右旗气候干旱,属于半荒漠、荒漠化草原,即由草原向荒漠的过度地带.境内几乎没有地表水,地下水分布不均且埋藏较深.纵贯南北的古河道是苏尼特右旗最重要的水源.这里冬天漫长寒冷、春天风大多发,春旱几乎年年会有,夏季高温,降水少而集中. 2002年,该旗开始实施以奶牛养殖业为主要产业依托的生态移民工程.生态移民的迁出区为西部地区的退化草场.迁入区为该旗旗政府所在地的赛汉镇以及在镇周遍8公里和15公里处设立的生态移民村.生态移民村的建设采取了国家投资、地方配套、牧民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移民采取政府引导、牧民自愿的方式进行. 奶牛养殖产业的经营方式如下:我国知名的奶制品企业蒙牛集团在移民村设立了奶站,移民点的牧户全部养殖奶牛以保证一定的奶源供应量,奶站由私人承包经营.政府用补贴和贴息贷款的方式鼓励牧户购买奶牛,奶牛由政府统一进购.牧户享受免费的住房和棚圈,每户分得10亩高产饲料地种植青贮玉米.牧户与奶站签定协议,必须将牛奶交售奶站并不得擅自处理奶牛.奶站以每斤0.85元的价格收购牛奶,此价格为蒙牛集团的固定收购价,奶站只赚取蒙牛集团给的管理费,每公斤0.2元.奶牛由政府引进:基本分两批:2002年唐山牛:每头贴息贷款10000元,自筹6500元;2004年澳大利亚奶牛:每头贴息贷款10000元,政府补贴3500元,自筹3700元. 2 政策效果分析 生态移民政策的生态恢复策略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否能够在新产业的拉动下,有效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 村发展的若干意见 【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 【发文字号】宁党发[2010]46号 【发布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 【发布日期】2010.09.04 【实施日期】2010.09.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0年9月4日宁党发[2010]46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解决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实施县内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对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开发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创新,对于推进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总体进展良好,但由于移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低,生产生活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各地、各部门(单位)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生态移民工程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任务,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引领移民尽快实现安居乐业和脱贫致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生态移民继续享受在原籍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调整直补政策,将种粮、良种、农资、农机等直接补贴覆盖生态移民新村,按扬黄灌区现行补贴标准执行。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模式,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放宽贷款期限,扩大贷款面,发行“惠农卡”。村级扶贫互助资金优先覆盖生态移民新村,对于入股困难户可实行赠股。500户以下的新村投放50万元,500户以上的新村投放100万元,1000户以上的新村投放200万元的扶贫互助资金。在生态移民安置过渡期,优先把移民特困户纳入当地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移民做到应保尽保。 三、支持移民搬迁安置。生态移民迁入区通过置换用于安置生态移民的土地,自治区财政按县(区)实际补助标准的70%给予补助,相关部门依法及时办理土地所有权证、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变更、登记手续。对特困户、救助产、残疾人家庭等,以县为单位,按移民总户数的10%控制,由民政部门按程序逐户严格审核认定,登记造册,由县(区)分配小户型住房,其自筹资金不足部分由县(区)政府垫付。所在县(区)政府与特困户签订借款协议,移民定居后,分期归还。资金确有困难的县(区)可向自治区财政厅申请借款。移民户的供电入户费由宁夏电力公司负责解决,自来水入户费由自治区财政厅在“农村自来水百村千户入户工程”资金中解决。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样本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样本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南武都、XX县,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山峦河谷交错,动物、植物种类多样。为了解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类利用资源的状况,考察期间,我们在白马河保护站和大熊猫驯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进山林和村寨,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获得了初步的印象。通过几天的考察,这片山区的美丽和哀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考察时间:7月26---8月3日 考察地点: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白马河保护站 1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与另外两个--陕西佛坪和四川卧龙相比,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面积大(相当于个佛坪,比卧龙大23671公顷)辖区内社区多(辖XX县的11个乡镇和武都的4个乡),人口密度大。保护区把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共管上,为扶贫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白水江保护区自然条件概况

白水江保护区社区状况概况 由此保护区分为了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其中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实验区,河谷地带海拔较低处。而高海拔地带气候高寒,人类难以长期定居、耕作,属于单纯的森林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在交界面上不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 白马河保护站概况 2 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基本情况对比 植被调查方法和结果 植被调查方法: 为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其他野生资源的状况,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查: 1)样方法。乔木层取20m×20m的样方,灌木层取5m×5m的样方,草本层取1m×1m的样方,乔木记录种名、每棵植株的高度、投影面积、胸径,草本记录种名、高度、盖度、多度。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各选取了两个生境不同的样地进行调查,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核心区和实验区各有一个样方的资料遗失,因此这两个样地现在仅有一些定性的

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 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 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定贫困县,涉及162个乡(镇)、1637个行政村,总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8.8%。2003年总人口238.4 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19.4万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42%和60%。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1999年南部山区已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统计,到2003年底,宁南山区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6.7万人,低收入人口71.3万人,合计98万人。这些人口又大多生活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我们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

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因此,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区又称做生态移民工程。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因地制宜的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的特点 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在我区叫“生态移民工程”,这是自治区发改委结合宁夏实际起的名字,已经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接受。生态移民与原有的“吊庄”移民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⒈历史背景不同过去,我们的易地移民开发是在商品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移民搬迁的背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开阔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移民搬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采取更加符合我区实际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确定的生态移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

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成效思考

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成效思考 作者对宁夏县内移民和县外移民工程的实效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县外移民效果优于县内移民,劳务移民优于生态移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加大对移民政策的宣传与教育;提高移民就业培训实效;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移民适应能力。 标签:宁夏;移民成效;县内移民;县外移民;成效比较 一、宁夏“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的移民现状 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攻坚战略,规划用5年时间完成35万人的生态移民工程。2011年2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计划建设劳务移民安置区40个,建设周转房20119套,安置劳务移民20119户86510人。[1]2011年底,自治区扶贫办下发了《关于劳务移民认定的通知》,认定结果显示,全区现有劳务移民户19922户78462人,比计划减少197户8048人。从安置现状来看,截止到2013年第一季度,共建设移民安置周转房7111套,完成总计划的35.3%。2015是宁夏初步完成移民规划、移民成效显著的一年,实践证明,移民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民生大改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的比较 宁夏“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呈现多样化,既有以有土安置为主的生态移民,又有以就业安置为主的劳务移民,既有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都在同一市县的县内移民,又有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不在同一市县的县外移民。我们实地走访了宁夏各主要城市移民点,通过对重点走访的6个移民点中的140户移民进行调研,从搬迁以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变化来评价移民成效。下表是本次调研部分数据:[2] 本表列示的6个移民调研地中,圆德村(固原市)是劳务移民与生态移民兼具的移民安置点,且都属于县内移民。其他的四个移民点均属于县外移民,其中,同富村(青铜峡市)、原隆村(银川市)是生态移民安置点,沐恩新居(石嘴山市)和金织镇(吴忠市)是劳务移民安置点。 1、县外移民优于县内移民 综合宁夏各大移民点,数据显示:县外移民成效优于县内移民。迁出的县外移民,大部分是为开放经济而向经济开发区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点靠近各大城市工业园区,而县内移民大多采取就近安置原则,迁入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口。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文化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县内移民的就业机会较少,就业难度偏大,直接造成县内移民收入的增加不及县外移民。县外移

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以红寺堡开发区为例

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以红寺 堡开发区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贫困一直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宁夏作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长期以来被贫困拖着经济发展的后腿。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宁夏政府在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南部山区创造了一种新的扶贫模式——移民“吊庄”,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走这种扶贫模式的道路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因此,如何实现移民吊庄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在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中,应该用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来发展移民吊庄的经济。 关键词:宁夏移民吊庄后续发展工业化 Abstract:ThepoorproblemhasbeenabigproblemofChina.Ningxiaasaregionthateconomyfallbehind,wasalwaysobstr uctedtheeconomicdevelopmentbythepoorproblem.Forre solvingthepoorproblem,ThegovernmentofNingxiacreated

akindofsolvingthepoorwaymold_immigrate”Diaozhuang”.Throughseveralyearsofdevelo pment,itisturnedoutthatthiswayisrightandsuccessful.So howtokeepitonthedevelopment,isaproblemthatwemustco nsider.Thistextaimsatthisproblem,pointingoutinthelater developmentofthisareashouldusetheindustrializationtodev eloptheeconomyofimmigrate”Diaozhuang”. Keywords:Ningxiaimmigrate-Diaozhuang Thefollow-up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移民工程是一项世界性课题,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移民工程在走过一段曲折之路后,结果都不太理想。但中国的移民工程,虽然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在宁夏,移民工程有政府组织引导,市场调节,自发流动等多种形式,在西部各省区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实行移民“吊庄”,是宁夏区政府解决南部山区贫困问题的一项新创举,利用移民“吊庄”的方式解决南部山区贫困问题,是宁夏区政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国家“三西”扶贫思想方针:“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寻出

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xx县异地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工程建设于1998年,XX年完工,期间经历了首批移民和二次调整移民。其中首批移民建立了淘井和沟心庙两个移民区,由于淘井移民区耕地属新开垦土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之地下水砷含量严重超标,人畜饮水困难,移民无法生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进行二次调整安置,于XX年至XX年又相继建立了扎格乌素、阿茨、哈业乌素、木雷滩、防沙林场五个移民区,共从乌盟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和兴和县移民1068户4091人,设3个行政村2个直属作业区共13个村民小组。 移民工程总投资7279万元,按照人均5亩地,户均29

㎡住房标准,共开发土地32403亩,建设住房、学校等房屋56773平方米,并按照“房、田、林、水、电、路”六配套要求,配套机电井116眼,修筑桥、涵、口闸水利设施698座,开挖输水渠道公里,造林万株,修筑村庄道路和农田路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公里。 一、生产生活现状 由于移民搬迁入住时一穷二白,可以说是搬铺盖进门,没有生产工具,没有籽种化肥,没有生产周转金,不会种植水浇地,“等、靠、要”和“靠天吃饭”的习惯很普遍。为了确保移民稳定,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十多年来,上级扶贫部门及地方财政从籽种、化肥、米、面、煤、水费、电费等生产和生活必须品及种养殖技术培训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7个移民区共耕种土地16240亩,其中玉米

6590亩,籽瓜3280亩,葵花5390亩,其它作物980亩。养殖大畜210头,猪617口,羊4472只。移民生产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及居住环境等条件限制,xx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农牧区有很大差距。现常住人口807户2686人,三分之一的人口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移民区仍是我县区域性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贫困原因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落后。移民区开发时规划设计标准低,水利设施配套标准低,绝大部分耕地依靠井灌。近10年来的运行,水利设施及机井地埋管线损毁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因耕地分散的原因,农、林、牧、水、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都未安排移民区,农田水

宁夏移民扶贫开发的经验和效果_罗强强

宁夏移民扶贫开发的经验和效果 罗强强1,2 ,杨国林3 (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2.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宁夏银川750021;3.宁夏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处,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移民扶贫开发是中国农村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回顾了宁夏移民扶贫开发三个阶段,即吊庄移民(1983-2000)、易地生态移民(2001-2007)和现阶段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2007-2011年)的情况,探讨了宁夏移民扶贫开发的经验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移民;省内近距离移民;在确保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坚持了因地制宜,效益为重的原则和多元开发模式。最后论述了当前移民工程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移民扶贫开发;吊庄移民;易地生态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政府主导型移民;宁夏中图分类号:F 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09)05-0575-04 Experiences and Results of Aiding the poor by Migration in Ningxia LUO Qiang-qiang 1,2 ,YANG Guo-lin 3 (1.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2.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 750002,China; 3.Regional Communication of Ningxia 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Yinchuan,Ningxia 750001,China)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way of aiding the poor by migration in rural China's poverty reduc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tate of three stages of aiding the poor by migration in Ningxia,that is Diaozhuang migration (1983-2000),off-site ecological migration (2001-2007)and ecological migration inside country of dry zone of central Ningxia (2007-2011).It regard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aiding the poor by migration in Ningxia were government leadership,short distance migration in Ningxia,insist on local conditions,focusing on profit and development paradigm on the base of fully funded project.Finally,the article discussed some challenges of aiding the poor by migration in Ningxia.Key words :aiding the poor by migration;Diaozhuang Migration;off-site ecological migration;ecological migration inside country of dry zone of central Ningxia;migration by government;Ningxia 第30卷第5期2009年9月 Vol.30No.5S ept .2009 农业现代化研究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作者简介:罗强强(1981-),男,宁夏西吉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宁夏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杨国林(1971-),回族,宁夏同心人,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收稿日期:2009-06-17;修回日期:2009-07-15 移民开发是中国农村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在中国已脱贫的两亿多农民中,自愿搬迁移民所占的比重只不过占0.5%,但它是中国政府实施反贫困计划的开始,又是在农村地区最终消灭绝对贫困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文从总结宁夏移民扶贫开发各阶段的机制和作法入手,探讨使之扩大实施和发挥更大作用的途径。 1宁夏移民扶贫开发历史回顾 中国政府组织的农村自愿移民在70年代己有成功的案例,但把它作为大规模缓解贫困的手段,始自1982年。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内陆,气候是“十年有九旱,三年两头旱”,再加上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进一步地导致环境恶化,贫困问题严重。据1953年7月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 宁夏南部山区7县1区总人口为70.2万人,人口密度为23人/km 2,基本接近联合国规定的干旱地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指标(20人/km 2)。而到1995年底,宁夏南部山区7县1区总人口增加到227.8万人。比1953年人口增长了3.25倍,人口密度提高到75人/km 2。人口的急剧膨胀,大大超过了土地资源的承受能力,其中特别严重的是固原市所属5县1区,从1949-1999年50年间,人口从47.96万人增长到180多万人,增长了 2.75倍,人口密度由1949年的28.6人/km 2,提高到现在的107.3人/km 2。在粮食短缺的计划经济时期,这种巨增的人口压力,迫使农民和各级领导不得不以主要精力单一抓粮食生产,在土地资源贫瘠,干旱多灾的自然条件下,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只能开垦大片荒地、荒山,靠广种薄收维持生计,长期以来形成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恶性循环,盲目开荒,倒山种植,垦植指数高达40%以上[2]。为从根本上改变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状况,政府的策略是从干旱的西海固山区迁移部分人口,到沿黄两岸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地区开发荒地,以期移出的贫民户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稳定解决温饱问题,而留下的农民生存空间得到改善。这样可以同时实现缓解西海固地区贫困和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宁夏拉开了移民扶贫开发的序幕。 宁夏的移民扶贫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1.1吊庄移民(1983-2000年) 1983年,宁夏党委、政府制定了“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扶贫开发政策,采取移民吊庄的形式。“吊庄”是指一家人出去一两个劳动力,到引黄灌区有灌溉条件的荒地上开荒种植,再建一个简陋临时栖身的家。一户人家在两个庄子之间跑,像钟摆被吊起来两边摆动一样,所以叫“吊庄”。当年,考

【2018-2019】宁夏畜牧业考察报告 (3000字)-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宁夏畜牧业考察报告 (3000字) 赴宁夏学习考察报告 201X年12月14—16日,在自治区畜牧厅安排下,参加了由新疆畜牧科技培训 中心组织的畜牧兽医工作考察团,对宁夏贺兰县、平罗县及中卫市等地的畜牧 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学习和考察。 一、受到的启示: 1、加强生态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是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畜牧业现代化步伐,就必须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宁夏就是通过企业 集团、专业协会等“龙头”带动,推动了畜牧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如贺兰县的 中地万头奶牛养殖场,建立了奶牛繁育基地,一期占地面积1650亩,投资3.7 亿元,养殖规模达到了4000头荷斯坦生产母牛。建设了8栋高标准牛舍及2座80位的自动化旋转式挤奶台,达到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国先进的示范奶牛场。宁夏的伊利集团,达到了日处理鲜奶600吨的能力。宁夏中卫市夏华肉食 品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 试验示范基地、国家储备肉活牛储备基地场、自治区高档肉牛科技养殖示范园区。有了这些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区域化生产, 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使畜牧业尽早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2、培育、推广优良畜禽品种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保证。贺兰金山宁夏九三零种鸡现代化繁育示范基地现存栏德国罗曼父母代蛋种鸡30 万套,年孵化商品代蛋雏鸡2400万羽。生产的种蛋和鸡苗不仅可满足宁夏自己的市场需要,还远销全国十余 个省市。平罗县瀚泉海肉牛繁育场,年存栏德系西门塔尔生产母牛402头,每 年可提供350头以上的良种母牛,是农业部的“肉牛标准化示范场”。 3、树立品牌,是增强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畜牧业也不例外。在畜牧业 生产和经营中,除了品种、质量、规模和价格优势外,还要树立品牌意识,取 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立足国内外市场。如这次考察的吴忠市涝河桥清真肉食 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涝河桥”牛羊肉已蜚声中外,已取得了“清真牛羊肉绿 色食品”认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