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药物动力学方法在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制剂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提示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中药制剂达到“三效”、“三小”的要求,实现中药制剂研究与生产的现代化。根据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药物发现阶段和药物开发阶段,药物代谢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新药研发、药理学、中药现代化、毒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研究等应用领域,。本文将针对目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在各个阶段的应用和进展作综述。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研发;中药现代化;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mraeokineties,PK)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及规律的一门学科[1]。理想的药物要有优良而持久的药效和较低的毒副作用,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药动学性质,即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合适的药物半衰期。回顾药物发现与发展的历史,药物研究已经由初始的经验性、偶然性研究发展到现今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研究[2]。1945一1995年间,药物研究遵循“分子库一活性筛选一传统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一ADME/PK研究一毒性(oTx)研究一侯选药物”的垂直模式;而1995年至今,则遵循“分子库一平行筛选(包括活性、ADME/Tox等)-ADME/Tox模型一合成分子一平行筛选一侯选药物”的平行过程,使药物发现和开发变的更加快捷和有效[3]。然而,据资料报道,在进人临床试验后大约有40%左右的候选化合物由于其药动学方面的原因而功亏一签[4,5]。因此如何让药代动力学尽早介人到新药的研发过程,在药物开发的早期即帮助发现药代参数不理想或代谢特征不佳的候选化合物,从而缩短药物开发时间,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1药代动力学在新药发现阶段中的应用

针对前面所提及的药物在开发后期由于药动学行为不佳而被淘汰的问题,目前已有人提出在药物设计的最初过程,提前对药物的ADME性质和毒性进行预测评估,遵循“不行即止,降低成本(ifahgnfast,butfailing。heap)”的原则[4],以减少药物开发成本[3,6-8]。创新药物设计和筛选一般包括先导化合物的产生(leaddiseove)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opti-mization)两个阶段。先导化合物的产生可有多种途径,包括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如动植物、海洋生物、微生物等体内活性成分以及矿物质有效成分;组合化学方法制备的化合物库;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物质,如与疾病有关酶系的底物、受体和配体等;基于生物大分子例如核酸、酶、受体、生物膜的三维结构而进行的分子设计,基于生物大分子与配体小分子作用机制而进行的分子设计等。然后对得到的先导化合物进行筛选,或者进行结构的修饰和改造,从而得到需要的候选化合物。近年来,组合化学方法制备化合物库,辅以自动化或高通量筛选(highthorughputseerening)已经成为寻找和优化先导化合物的一种新的且有效的途径。组合化学是将一些称之为构建模块的基本分子(如氨基酸、核昔酸、单糖及化学小分子)通过化学或生物合成的手段,将它们系统的装配成不同的组合,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大量的具有结构多样性特征的分子,从而建立化学分子库,然后使用体外和体内高通量筛选,快速的从数以万计的化学分子库中筛选出药效持久、毒性较小、药代动力学属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或者根据体内体外筛选得到的信息,进一步指导组合化学的药物设计和优化。因此,在新药的设计和筛选阶段如何提高筛选的高通量,如何能够在较短短的时间内得到足够的相对准确的反馈信息,成为当今比较关注的问题。新药设计阶段的ADME筛选包括计算机辅助药物虚拟筛选v(irtualscerenign),体外筛选和体内高通量筛选。

2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产生药理效应,必须分布到靶部位,维持一定的浓度,并与作用部位产生受体-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效应。通过PK-PD研究可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对药

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评价新药或新制剂开发研究的前景,也有利于研究药物治疗的个体差异[9]。药理作用强度多与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有关,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比剂量关系更密切;不同个体要达到相同血药浓度所需剂量有很大差异;正常动物对某种药物和受体部位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小,血药浓度相同,在不同动物出现的作用亦相似。速尿利尿作用强度与血药浓度、尿流量和Na+排出量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水杨酸的血药浓度在50~100mg/L出现镇痛作用;大于250mg/L则有抗风湿作用;在350~400mg/L具有抗炎作用;达到500mg/L则出现毒性;当达到1600~1800mg/L则引起中毒死亡。因此药物治疗的关键就在于使用部位药物浓度维持在最低有效浓度以上和最低中毒浓度以下。维生素D3被摄入体内以后,首先是在肝脏中通过羟化酶在25-位引入1个羟基,然后又在肾脏中在分子的1-位引入第2个羟基,成为骨化三醇才具有活性的。手性药物单体S-布洛芬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而R-对映体则没有活性,药代研究表明口服消旋体布洛芬后,R-对映体在胃肠内可部分转化为S-布洛芬,发挥药理作用,且在胃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转化程度越大,实验也证实体内两对映体的比率与药物从制剂中的吸收速率呈显著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肠壁异构酶参与了吸收过程。如果没有药代的参与,得出的结论与疗效或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时不一致,甚至会错误地指导临床用药。

3药物代谢动力学在制剂学研究中的应用

理想的药物剂型是有效、安全、稳定、均匀和适用性的统一;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有效的评价和筛选药物剂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10]。药物缓、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已成为国内外为研究的热点,具有减少用药次数、维持稳定的有效治疗药物浓度、或靶向到效应部位和降低毒副作用的优点,通过对制剂代谢动力学研究,可有效

的评价各种剂型是否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口服缓释控释制剂是根据药物的扩张、溶出、渗透及离子交换等理化性质和胃肠道的生理特性,用制剂的手段延缓药物的释药速率,使药物在体内保持较长的有效治疗浓度,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靶向制剂是利用脂质体、微球、抗体和糖基体等载体[26],把药物靶向输送到特定器官,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环境,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改变药物的动力学性质,使靶部位的药物浓度提高,并维持较长的时间,以获得缓慢释放和较好的治疗效果。

4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

方剂是中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药的特色。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阐明方剂组方原理,如方剂配伍的增效减毒,归经与药物组织分布的关系等;有助于说明某些中药的作用机理,如茵陈的药酶诱导作用与解毒、保肝功效的关系。中药中每一味药物本身就是一个复方,其作用实际上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协同作用,对于复方更是如此。复方的治疗作用,可以认为是各药的协同作用的总作用,其众多的活性成分可视为“活性分子群”,与中医用药的“君、臣、佐、使”原则认识单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有相似之处。药物口服以后,经过胃酸、各种消化酶和体内菌群和机体的代谢作用,真正起药效作用的物质不一定是原来存在于中药或单味药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是代谢转化后的新化学物质。对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来说,要认识真正的有效成分的作用,必须设法阐明活性成分在吸收、分布、代谢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近年来发展的血清药理学研究是一种研究中药活性物质的新方法,通过测定血中或靶器官中主要药效成分或毒性成分,考察不同配伍的“君、臣、佐、使”关系,考察不同配伍对靶组织分布的影响,以说明组方原理或为优化组方提供依据。通过血清全指纹图谱分析,比较不同拆方对指纹图谱的影响,分析不同味药在血清峰群的贡献以及峰群与药理效应的关系[11]。直接研究用药后血液中的有效成分,可能会使研究过程简化、发现有效成分的机率提高,对复方药物的活性物质研究可能更为适宜。

5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毒性试验相结合,探讨药物毒性或不良作用发生和规律。毒代动力学

伴随毒性实验,应用毒性作用剂量,定性或定量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变化规律[28]。药物毒代动力学作为非临床和临床试验间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毒代动力学数据和比较全身暴露、毒性与时间之间的关系,重点解释毒性试验结果。许多毒理研究表明,全身暴露程度与它们的血药浓度或组织浓度相关性比效应与给药剂量的相关性好得多。

通过毒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阐明重复给药的暴露延长对代谢过程的影响,包括对代谢酶的影响(如药物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12];描述在毒性试验条件下所达到的全身暴露与毒理发现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动物与人的全身暴露将有助于评价这些毒理发现与临床安全性的关系;解释药物在毒性试验中的毒理学发现或改变[13-15]。为临床前毒性试验设计(动物种属、剂量、剂型、给药途径与频率的选择)提供依据;分析动物毒性表现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价值,如药物蓄积引起的肝毒性或肾脏损害,可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信息。结合PK试验结果,可求得有效浓度/中毒浓度的安全范围。提示可能毒性靶器官,例如在组织分布研究中发现骨髓蓄积,则应考虑骨髓可能是毒性靶器官,在后续毒理试验中要相应增加对造血功能、血细胞形态学的考察指标;代谢产物研究可能提示毒性作用机制,例如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可导致肝坏死,代谢研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代谢产物是羟基化产物,该羟基化产物与谷胱甘肽结合而解毒,但在过量的情况下,剩余的羟基化产物还会与肝细胞内的酶和调节蛋白结合,从而导致肝损伤;也有助于评价药物在不同种属、性别、年龄、身体状态如疾病或怀孕的毒性反应,支持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

6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临床用药中的应用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是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代谢产物动力学研究首先要比较在人体内与动物体内代谢转化是否一致;对人体具有生理活性的主要代谢产物,应同时进行其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阐明新药在治疗相关适应症的条件下,药物相互作用对其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的影响[1]。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规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亦是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科学基础,还可以预测毒性反应的发生[33-35]。在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药物剂量的确定,多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的确定,均需要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能做出正确回答。若给药剂量太小,则无效;剂量太大,则容易引起中毒;给药间隔时间长则不能保持体内有效的血药浓度;若给药时间过短,容易造成体内药物蓄积中毒。

7 展望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贯穿于药物研发的全过程,各研究阶段应进行多学科间的整体综合讨论,信息相互反馈,相得益彰;参数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的体现,但研究和评价不是列举参数,而是要通过分析参数,深入认识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与其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的关系及意义,阐明其对安全有效性的价值,阐明如何更好地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对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预防不良反应,了解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从基因水平上指导正确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广基.药物代谢动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9

[2]白东鲁,陈凯先.药物化学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89

[3]包元武,孙艳,李川.体内药代高通量筛选研究进展〔J〕.中国天然药物,2005,3(4):200-207 [3]JosephA,DiMasiJA.hTepireeofinnovation:newestimatesofdrug

developmenteosts[J].Juornal of Heart Economic,2003,22:151-185

[4]KennedyT·Man ngthedicsove /developmeotintearfce[J]. 1997,2(10):436444

[5]Beresfo AP,Seliek HE,Tarbit MH.Teeme of predietive ADME simulationin drugdiseove[J].2002,7(2):109-116

[6]魏树礼.药物动力学及题解[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1988 ,203

[7]卢炜(译).最新生物药剂学[M].台湾:合记图书出版刹,1995:235.

[8]魏树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礼,2004:227.238.239.

[9]BankerMJ,ClarkTH.Plasma/serumproteinbindingdetermina-tions[J].CurrDrugMetab,2008,9(9): 854-859

[10]DeákK.Physico-chemicalprofilingofcentrallyactingmoleculesforprediction of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J]. Acta PharmHung,2008,78(3):110-120

[11]NorinderU,Bergstr?mCAS.PredictionofADMETproperties[J].ChemMedCheml,2006,1(9):920-9 37

[12]BaillieTA.Metabolismandtoxicityofdrugs.Twodecadesofpro-gressinindustrialdrugmetabolism[J ].Chem ResToxicol, 2008,21(1):129-137

[13]李燕.先导物药代特性评价与新药开发.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64-169

[14]陈燕,柳晓泉,王广基.创新药物药动学高通量筛选[J].中国药科大学报,2003,34(4):291-295

[15]BaranczewskiP,Sta?czakA,SundbergK,etal.Introductiontoinvitroestimationofmetabolicstability anddruginteractionsofnewchemicalentitiesindrugdiscoveryanddevelopment[J].PharmacologicalR eports,2006,58(4):453-472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知识点整理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知 识点整理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HPLC使用注意事项 1、HPLC组成: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系统/积分仪 2、反相色谱: 分离机理:“反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小于流动相极性常用流动相:乙腈、甲醇,水 3、色谱柱的分类: 按填料:球形、无定形按含碳量:C18、C8 按应用:分析柱、制备柱、预处理柱按粒径:150mm*,5μm等按填料类型:正相柱、反相柱、手性柱 4、键合相色谱柱的优缺点: 优点:稳定不易流失; 应用广泛,可使用多种溶剂;消除硅羟基的不良影响; 缺点:pH得在3~8范围内 5、C18柱的活化:90% 10% 90%的甲醇溶液1ml/min依次冲洗30min 6、流动相: 使用之前需超声脱气目的:色谱泵输液准确提高检测性能 保护色谱柱

流动相脱气的方法:加热,抽真空,超声,通惰性气体流动相组成:流动相配置: 缓冲溶液现用现配,不要储存时间过长,避免pH值发生变 化和成分分解,影响色谱分离的效果; 有机溶液和缓冲液使用前均需经μm微孔滤膜过滤;流动相使用前脱气。 7、常用定量方法:外标法内标法内标物的要求: 化学结构与待测品相似;样品中不存在; 不与样品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保留值与待测值接近;浓度相当;与其他色谱峰分离好 8、样品的预处理: 目的:除杂质;浓缩微量成分;改善分离;保护色谱柱;提 高检测灵敏度 方法:高速离心,过滤,选择性沉淀,衍生反应;液固萃取、 液液萃取 沉淀蛋白的溶剂: 有机溶剂:乙腈、甲醇强酸:三氯乙酸、过氯酸盐:50%硫酸铵、10%TCA 分析测定用试剂为色谱纯及以上,水为超纯水第二部分:实验设计

答案--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 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V 1.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B.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C.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 排泄速度不变 E.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正确答案:C 2016国考试题答案 2. 在进行口服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不适合用的动物是哪种?() A. 大鼠 B. 小鼠 C. 豚鼠 D. 家兔 E. 犬 正确答案:D 3. 在非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其受试物的剂型不需要遵循以下哪些选项的要求?() A.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药效学研究的一致 B.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毒理学研究的一致 C. 特殊情况下,受试物剂型可以允许与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不一致 D. 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剂型、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但不需要提供研制单位的质检报告 E.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D 4. 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受试者例数的要求是每个剂量组:() A. 5~7例 B. 6~10例 C. 10~17例 D. 8~12例 E. 7~9例 正确答案:D 5. 某一弱酸性药物pKa=4.4,当尿液pH为5.4,血浆pH为7.4时,血中药物浓度是尿中药物浓度的:() A. 1000倍 B. 91倍 C. 10倍 D. 1/10倍 E. 1/100倍 正确答案:B 6. 药物经肝脏代谢转化后均:() A. 分子变小

B. 化学结构发性改变 C. 活性消失 D. 经胆汁排泄 E. 脂/水分布系数增大 正确答案:B 7. 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被称为:() A. 有效血浓度 B. 稳态血浓度 C. 致死血浓度 D. 中毒血浓度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8. 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A. 吸收与代谢平衡 B.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C.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 D. 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 E. 药物完全消除 正确答案:C 9. 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 A. 色谱法 B. 放射免疫分析法 C. 酶联免疫分析法 D. 荧光免疫分析法 E. 微生物学方法 正确答案:A 10. 静脉注射2g某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0mg/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 0.05L B. 2L C. 5L D. 20L E. 200L 正确答案:D 11.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MRTinf表达式为:() A. AUC0→n+cn/λ B. MRTiv+t/2 C. MRTiv-t/2 D. MRTiv+t E. 1/k 正确答案:B 12.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20分。) 1. 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 A.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 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 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 延缓抗药性产生 E. 以上均不对 正确答案:B 2. 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 A. 色谱法 B. 放射免疫分析法 C. 酶联免疫分析法 D. 荧光免疫分析法 E. 微生物学方法 正确答案:A 3. 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后,可使:() A. 其原有效应减弱 B. 其原有效应增强 C. 产生新的效应 D. 其原有效应不变 E. 其原有效应被消除 正确答案:A 4. 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 A. 房室 B. 线性 C. 非房室 D. 非线性 E. 混合性 正确答案:B 5. 药物的吸收与哪个因素无关?() A. 给药途径 B. 溶解性 C. 药物的剂量 D. 肝肾功能 E. 局部血液循环 正确答案:C

6.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D. 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E. 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 正确答案:E 7. 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 A. 结合是牢固的 B. 结合后药效增强 C. 结合特异性高 D. 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 E. 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 正确答案:D 8. 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 A. 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B.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 C. 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 D. 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 E. 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 正确答案:A 9. 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 A. 体外研究法 B. 体内研究法 C. 药动学评价方法 D. 药效学评价方法 E. 临床比较试验法 正确答案:C 10. 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受试者例数的要求是每个剂量组:() A. 5~7例 B. 6~10例 C. 10~17例 D. 8~12例 E. 7~9例 正确答案:D 11. 按t1/2恒量反复给药时,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 A. 首剂量加倍 B. 首剂量增加3倍

非那西丁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分析

非那西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 一.概述: 非那西丁(Phenacetin)为一种解热镇痛药,因为潜在副作用在临床已基本不使用。但由于其是CYP1A2酶的特异性底物,被广泛选择作为底物用于酶活性测定实验以及影响酶活性作用药物的研究。本学期临床药代动学实验课以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实验、大鼠肝微粒体温孵实验两部分为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系统地学习了药代动力学中药物体内外的简单研究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相关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二.正文 1.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1实验目的 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学习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等操作。 1.2实验材料与方法 仪器:HPLC-UV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 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254nm 色谱柱:inertsil-ODS-SP,5um,4.6*150mm 流速:1.0ml/min 柱温:40℃ 流动相:40(乙腈):60(50mM磷酸盐缓冲液)(注:50mM磷酸盐缓冲液配制:6.8g磷酸二氢钾,加入150ml氢 氧化钠溶液(0.1M),配制成1L的磷酸盐缓冲液) 试剂:非那西丁注射剂,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肝素钠,10%高氯酸; 实验动物:雄性大鼠,180g—220g 1.3实验步骤 1.3.1标准曲线的制备:取空白血浆,加入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使其 浓度分别为0.156,0.313,0.625,1.25,2.50,5.00,10.00ug/ml。在给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HPLC分析,以样品的峰面积对样品浓度进行线性回归。 1.3.2给药及血浆采集处理:取大鼠一只,尾静脉注射非那西丁 (10mg/kg)后,分别于0,5,10,15,30,45,60,90,120min于尾静脉取血

药理学知识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名词解释集锦一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中的重要知识。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过程中,考生要掌握:药物作用与选择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量效关系,构效关系,药物作用机制,受体概念与特性,受体类型,受体调节,激动剂与拮抗剂,并且熟悉受体占领学说、跨膜信息传递,还要了解受体其他学说、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 1.药物作用(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构成了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方面。 2.药物效应(effect):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原有功能的改变。 3.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如兴奋、亢进、抑制、麻痹、衰竭等。药物的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药物作用特异性与药理效应选择性之间的关系。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的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及补充治疗。 4.药物的不良反应(untoward effects):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作用等。 5.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亦与药效的强弱有关,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6.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这种反应类型为量反应。 7.质反应:观察的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这种反应类型为质反应。 8.半数有效量(E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产生效果的药物剂量。 9.半数致死量(L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10.药物的安全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及安全界限。 11.治疗指数(TI);半数致死量(LD50)伴数有效量(ED50),数值越大越好。安全界限:(LD1)/ED99 12..构效关系: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对 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得影响 【目得】 以戊巴比妥钠催眠时间作为肝药酶体内活性指标,观察苯巴比妥及氯霉素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得影响,从而了解它们对肝药酶得诱导及抑制作用。 【原理】 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可诱导肝药酶活性,使戊巴比妥钠在肝微粒体得氧化代谢加速,药物浓度降低,表现为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减弱,即催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而氯霉素则为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活性,导致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增强,即催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 【动物】 小白鼠8只,18~22g 【药品】 生理盐水、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5%氯霉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器材】 天平、鼠笼、秒表、注射器1 ml×4、5号针头×4 【方法与步骤】 一、药酶诱导剂对药物作用得影响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每天1次,共2天。 2、于第三天,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得反应。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得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二、药酶抑制剂对药物作用得影响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5%氯霉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 2、30分钟后,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得反应。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得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统计与处理】 以全班结果(睡眠持续时间,分)作分组t检验,检验用药组与对照组有无显著性差异。(参见“数理统计在药理学实验中得应用”) 【注意事项】 1、催眠潜伏期为开始给药到动物翻正反射消失得间隔时间,睡眠持续时间为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得间隔时间。 2、本实验过程中,室温不宜低于20 C,否则戊巴比妥钠代谢减慢,使动物不易苏醒。 3、氯霉素溶液有结晶析出时可在水浴中加热溶解。 4、吸取氯霉素溶液得注射器应预先干燥,否则易结晶堵塞针头。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模拟卷答案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拟卷 1 、名词解释 1. 生物等效性:生物等效性评价是指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判断其吸收 速度和程度有无显着差异的过程。 2. 生物半衰期:简称血浆半衰期,系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以符号 T1/2表示。 3. 达坪分数:是指n 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 Cn 于坪浓度Css 相比,相当于坪浓度 Css 的分数,以fss 表示fss=Cn/Css? 4. 单室模型:各种药动学公式都是将机体视为一个整体空间,假设药物在其中转运迅速,瞬时达到分布平衡的 条件下推导而得的。 5?临床最佳给药方案:掌握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各种因素。如果剂量太小,给药时间间隔过长,疗程太短,给药 途径不当,均可造成抗生素治疗的失败。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 而且要掌握适? 当地给药时间间隔和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 二、解释下列公式的药物动力学意义 1. C -^^(1 V c k io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滴注开始后血药浓度与时间 t 的关系。 k 2. lg (X u X u ) ——t IgX u 2.303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以尚待排泄的原形药物量(即亏量)的对数与时间 药物以非线性过程消除,且在体内呈单室模型特征时,静脉注射后,其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剂量 X0的关系。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与给药周期的关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 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需几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测定有何基本要求?有何意义? C ss X 。 kt V(1 e k ) t 的关系。? 多剂量给药时,按一定剂量、一定给药时间间隔、多剂量重复给药,当 n 充分大时,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 与时间t 的关系。 4. AUC X o V m V (k m X o 2V k 10 e X 。 k k X 0 (1 e k )(1 e a )

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10月补考《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辅导资料答案】

科目:药物代谢动力学试卷名称:2020年10月药物代谢动力学补考 学校名称:中医大网络教育 提示:每学期的题目都会有变化,请确保本资料是您需要的在下载!! 单选题 1.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题目总分:1分) A--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B--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 C--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 D--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 E--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A 2.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题目总分:1分) A--结合是牢固的 B--结合后药效增强 C--结合特异性高 D--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 E--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D 3.肝药酶的特征为:()(题目总分:1分) A--专一性高,活性高,个体差异小 B--专一性高,活性高,个体差异大 C--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 E--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E 4.药物转运最常见的形式是:()(题目总分:1分) A--滤过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以上都不是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B

5.某弱碱性药在pH 5.0时,它的非解离部分为90.9%,该药的pKa接近哪个数值?()(题目总分:1分) A--2 B--3 C--4 D--5 E--6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C 6.药物的吸收与哪个因素无关?()(题目总分:1分) A--给药途径 B--溶解性 C--药物的剂量 D--肝肾功能 E--局部血液循环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C 7.多数药物在血中是以结合形式存在的,常与药物结合的物质是:()(题目总分:1分) A--白蛋白 B--球蛋白 C--血红蛋白 D--游离脂肪酸 E--高密度脂蛋白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A 8.药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题目总分:1分) A--血液 B--肾脏 C--胆道系统 D--肠道 E--肺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A 9.关于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下列哪种观点是错误的?()(题目总分:1分) A--生物转化是药物从机体消除的唯一方式 B--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 C--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 D--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合成 E--肝药酶数量和活性的个体差异较大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酶等在Caco-2细胞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的代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中国医科大学 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 更新 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5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更新)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按t1/2恒量反复给药时,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 A. 首剂量加倍 B. 首剂量增加3倍 C. 连续恒速静脉滴注 D. 增加每次给药量 E. 增加给药量次数 正确答案:A 2.血药浓度时间下的总面积AUC0→∞被称为:() A. 阶矩 B. 三阶矩 C. 四阶矩 D. 一阶矩 E. 二阶矩 正确答案:A 3.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不由下面哪项所决定() A. 消除速率常数 B. 表观分布容积 C. 滴注速度 D. 滴注时间 E. 滴注剂量 正确答案:D 4.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 A.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 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 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 延缓抗药性产生 E. 以上均不对 正确答案:B 5.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下列采样点数目哪个是符合标准的?() A. 10 B. 7 C. 9 D. 12 E. 8

正确答案:D 6.某一弱酸性药物pKa=4.4,当尿液pH为5.4,血浆pH为7.4时,血中药物浓度是尿中药物浓度的:() A. 1000倍 B. 91倍 C. 10倍 D. 1/10倍 E. 1/100倍 正确答案:B 7.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 A. 房室 B. 线性 C. 非房室 D. 非线性 E. 混合性 正确答案:B 8.通常不应用下列哪个参数来衡量吸收程度和速度() A. 峰时间 B. 峰浓度 C. 药时曲线下面积 D. 生物利用度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E 9.某弱碱性药物pKa 8.4,当吸收入血后(血浆pH 7.4),其解离百分率约为:() A. 91% B. 99.9% C. 9.09% D. 99% E. 99.99% 正确答案:A 10.关于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受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 B. 顺浓度梯度转运 C. 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D. 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达平衡 E. 不消耗能量而需要载体 正确答案:E 11.特殊人群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特殊人群指的是哪些人群?()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模拟卷1.2.3答案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拟卷1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等效性:生物等效性评价是指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判断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有无显著差异的过程。 2. 生物半衰期:简称血浆半衰期,系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以符号T1/2表示。 3. 达坪分数:是指n 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 于坪浓度Css 相比,相当于坪浓度Css 的分数,以fss 表示fss=Cn/Css 4. 单室模型:各种药动学公式都是将机体视为一个整体空间,假设药物在其中转运迅速,瞬时达到分布平衡的条件下推导而得的。 5.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掌握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各种因素。如果剂量太小,给药时间间隔过长,疗程太短,给药途径不当,均可造成抗生素治疗的失败。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 当地给药时间间隔和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 二、解释下列公式的药物动力学意义 1.)1(1010100t t c e k e k k V k C βαβ ααβαβ--------=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滴注开始后血药浓度与时间t 的关系。

2.∞∞+-=-u u u X t k X X lg 303 .2)lg(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以尚待排泄的原形药物量(即亏量)的对数与时间t 的关系。 3. kt k ss e e V X C --?-=) 1(0τ 多剂量给药时,按一定剂量、一定给药时间间隔、多剂量重复给药,当n 充分大时,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与时间t 的关系。 4.)2(00V X k V V X AUC m m += 药物以非线性过程消除,且在体内呈单室模型特征时,静脉注射后,其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剂量X0的关系。 5. 00) 1)(1(1x e e x a k k ?--=--*ττ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与给药周期的关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 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需几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测定有何基本要求?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答: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需3个时间点,第一个取样点一般在1~2小时,释放量在15~40%之间,用于考察制剂有无突释现象;第二个取样点反映制剂的释放特性,时间为4~6小时,释放量根据不同药物有不同要求;第三个取样点用于证明药物基本完全释放,要求释放量在70%以上,给药间隔为12小时的制剂取样时间可为6~10小时,24小时给药一次的制剂,其取样时间可适当延长。 2. 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表明药物的什么性质? 参考答案: 答:表观分布容积是指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比例常数。 即药物在生物体内达到转运间动

15 第十二章 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第十二章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创新药物的开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的产业。一旦一个创新药物开发成功并上市就可以为开发者带来巨额的利润。但目前创新药物开发的成功率的很低,命中率约为五万分之一,在发达国家开发成功一种新药需要耗资5-10亿美元左右,研究周期约在10年左右。许多体外研究认为很有前途的候选化合物可能因在体内活性很低甚至无体内活性或体内具有较大的毒性而夭折,造成极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缺乏体内活性可能是由于其药动学性质不理想,如首关消除较强或不易通过肠黏膜被吸收,生物利用度太低;或代谢太快,半衰期太短;或不易通过生物膜而进入靶器官。而体内的毒性则可能是由于其在体内形成的毒性代谢物所致。据文献报道进入临床试验后约有40%的候选化合物是由于药动学方面的原因而被淘汰的,这足以说明药动学研究在创新药开发研究中的作用。一个候选化合物不仅要有较高的体外活性和较低的毒性,还应具有理想的药动学性质,即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理想的半衰期。因此,在新药开发的早期阶段,可利用各种体内和体外模型对候选化合物药动学进行初筛,以便在研究开发的早期就确定该候选化合物是否有继续开发的价值,并可以根据筛选的结果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或修饰,以获得具有良好药动学特性的新候选化合物。最优的候选化合物是从一次次的优化循环中诞生的,每一次的优化循环都通过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动学筛选结果反馈来指导下一步合成或结构改造。这样循环往复最终产生具有良好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动学特性的最佳候选化合物,进入下一步的临床研究。由此可见新药的临床前药动学研究在创新药物的开发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一起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完整的新药筛选和评价体系。 临床前药动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新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并提供一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进而揭示新药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性,包括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全身分布情况,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阐明代谢物的结构、转化途径及其动力学;排泄的途径、速率和排泄量。它可以为 293

(精选)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标准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MRTinf表达式为:() A. AUC0→n+cn/λ B. MRTiv+t/2 C. MRTiv-t/2 D. MRTiv+t E. 1/k 正确答案:B 2.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t1/2:() A. 随给药剂量而变 B. 固定不变 C. 随给药次数而变 D. 口服比静脉注射长 E. 静脉注射比口服长 正确答案:B

3. 标准曲线低浓度点的实测值与标示值之间的偏差一般规定在什么范围之内?() A. ±20%以内 B. ±10%以内 C. ±15%以内 D. ±8%以内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4.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D. 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E. 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 正确答案:E 5. 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 A. 极性高的药物 B. 脂溶性高的药物 C.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D. 解离型的药物 E.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B

6. 关于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下列哪种观点是错误的?() A. 生物转化是药物从机体消除的唯一方式 B.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 C. 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 D. 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合成 E. 肝药酶数量和活性的个体差异较大 正确答案:A 7. 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 A. 体外研究法 B. 体内研究法 C. 药动学评价方法 D. 药效学评价方法 E. 临床比较试验法 正确答案:C 8.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有:() A.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B. 各种细胞膜屏障 C.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D. 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 E. 所有这些 正确答案:E 9. 普萘洛尔口服吸收良好,但经过肝脏后,只有30%的药物达到体循

水杨酸钠药代动力学实验分析

全血水杨酸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其测定方法,掌握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钠(sodium salicylate)的血药浓度。 二、实验动物: 家兔体重2.585kg 性别:雌 三、实验药品: 20%乌拉坦、生理盐水、0.5%水杨酸钠、0.06%水杨酸钠标准液、10%三氯醋酸、10%三氯化铁、蒸馏水 水杨酸钠在酸性环境中成为水杨酸(salicylic acid),与三氯化铁生成一种紫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在520nm 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salicylic acid 浓度成正比。反应式为: 四、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兔台、5ml和1ml枪头、5ml注射器、6号针头、手术器械、动脉插管、棉球、头皮针、10ml离心管、722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涡旋混匀器 五、实验方法 1、取10支10ml试管,用0.5%肝素润湿管壁。 2、家兔称重,从兔耳缘静脉注射20%乌拉坦(1g/kg体重,注射了13ml),待兔麻醉 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此时家兔惊醒,补助乌拉坦6ml)。 3、剪去颈前部兔毛,正中切开皮肤5-6cm,用止血钳纵向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 露器官及与气管平行的颈动脉。分离颈动脉,行颈动脉插管。手术完毕后,用温热 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手术创口。静脉注射肝素,剂量为1000U/kg体重(约为2.58ml)。 4、取1支10ml试管,家兔颈动脉取血1.5ml,摇匀试管内血液,防止凝血。 5、沿对侧耳缘静脉缓慢注射10%水杨酸钠150mg/kg(因注射过程中发现部分药品漏 出,补注了一部分,估计约为3.9ml)。于注射后1、3、5、10、20、50、80、110min 分别颈动脉放血1.5ml入相应的试管并摇匀。 6、取10支10ml离心管,水杨酸注射前取血管子标为“对照”,水杨酸注射之后不同 时间取血管标为相应“取血时间”,另有1个管子没有取血,直接加入配置好的0.06% 水杨酸钠标准液标为“标准”,按下表加入样品及试剂:

(完整版)药物代谢动力学_习题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简称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体内过程(ADME):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即所谓ADME。 3、易化扩散:从浓度低侧向高一侧转运。它需要载体,存在饱和性以及类似物间的竞争性,但不需要能量 4、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5、首过效应:口服给药,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肠壁和肝脏的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内的相对药量降低,这种现象称之为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 6、血脑屏障:指血-脑(blood-to-blood)及血-脑脊液(blood-to-cerebrospinal fluid)构成的屏障。 7、肝肠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的 现象。 8、多药耐药:对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长期用一种抗肿瘤药物处理后,该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性,同时也对其它结构类型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也降低。 9、P-GP抑制剂:可以抑制P-GP转运底物 10、药物的排泄;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问答题 1、被动扩散的特点 答:1)顺浓度梯度转运,即药物从膜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其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无需能量。当两侧浓度相等时,达到动态平衡。可以Fick定律描述药物的转运速率 2)膜对转运的药物无选择性,转运速率只与其脂溶性大小及通透性系数(P)有关,药物的脂溶性通常用油水分配系数表示。 3)膜对转运的药物量无饱和现象。 4)无竞争性抑制作用。 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答: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制剂因素和生理因素两大类型。药物制剂因素主要包括药物理化性质(如粒径大小、溶解度和药物的晶型等)、处方中赋型剂的性质与种类、制备工艺、药物的剂型以及处方中相关药物的性质等。生理病理因素主要包括病人的生理特点如胃肠pH、胃肠活动性、肝功能及肝肠血流灌注情况、胃肠结构和肠道菌丛状况、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及病人饮食特点等。 或:(除药物本身因素物外,凡是能影响胃肠活动的因素均会影响药物的吸收。1)药物和剂型2)胃肠排空作用3)首过效应4)肠上皮的外排机制5)疾病6)药物相互作)用 3、Caco-2细胞作为体外吸收模型的优点? 答:1) 可作为研究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工具; 2) 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粘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 3) 可以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4) 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 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 4、影响透过血脑屏障的因素?

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摘要: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药品研发及评价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行了探讨。本文介绍了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眼部药代动力学样本采集以及常见的分析方法。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指导临床用药的给药剂量、间隔、途径等,保证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关键词:眼;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 对药品研发人员、技术审评人员以及临床医师来说,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甚至是其他研究所无法替代的。通过眼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学者们可以获得药物在眼部代谢的浓度一时间曲线,了解药物在眼内的代谢特征,对于药物剂型设计、给药方案、治疗监测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眼具有特殊屏障作用, 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不同于系统给药的过程, 那么其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及一般过程如何? 其意义何在? 常用的分析方法用哪些?另外,现有眼科局部给药的突破点在于,如何通过改进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保证病人良好的依从性和药物应用的便捷性, 安全性。因此,对眼局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加以了解和考察,能够更好的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和药物剂型, 对于临床诊治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眼部给药系统研究的兴起也要求有方便、准确、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来进行说明和验证。 1 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 1.1 药物在眼球表面的流失 在眼局部应用滴眼剂时, 由于泪液在眼表的涂布,流动和循环使药物在接触眼表时即发生了流失。泪液在眼表的更新速度仅为1μl/min,相对多量的滴眼剂可在数分钟之内随着泪液的循环快速流入鼻泪管发生排泄[1]。由此可见,滴眼剂药物的全身吸收不仅在结膜囊的局部毛细血管中进行,同时也存在于滴眼剂流入鼻腔从而进入全身的情况。因此, 大多数以局部滴眼剂方式给药的小分子量药物在数分钟内即会进入全身循环,从而导致其在眼表的生物利用度仅在5%甚至更少。全身循环中的吸收降低了药物在眼表的有效浓集, 因此,通过应用固体药物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总结报告的技术规范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总结报告的技术规范 题目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总结报告的技术规范编号GF-YQ-011-02 起草人宫雯雯审核人魏振满批准人王业东 编写日期2008-12-15 批准日期2008-12-23 生效日期2008-12-30 目的规范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总结报告的撰写,保证总结报告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适用人员药物I期临床试验项目的主要研究者、研究者(医生、分析测定人员) 参考依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03年) 《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指导原则》(2004年)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总结报告的技术规范 一、技术规范 1 首篇 以下各标题下的内容均应分页单列。 1.1 封面 右上角:资料项目编号;以下依次为:药品通用名、试验题目、试验编号、主要研究者(签名)、参加研究者、试验单位(盖章)、试验起止日期、原始资料保存地点、药品注册申请人(盖章)、药品注册申请人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2 目录 列出整个试验总结报告的内容目录和对应页码。 1.3 试验总结报告摘要 对所完成的试验进行摘要介绍,以重要的数据体现结果,而不能仅以文字和P值来叙述。格式见附件1。 1.4 伦理学相关资料 申明完成的临床试验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Helsinki)的人体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申明本临床试验方案及其修订(如有)均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提供伦理委员会批准件,提供对受试者的试验介绍信息及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样本。 1.5 研究人员与职责 列出临床试验主要研究人员的姓名、学历、职称、在试验中的职位及其简历(列于附件中),包括主要研究者及参加人员、统计学分析的负责人、临床试验报告的撰写人。临床医生(或者临床研究护士),调查员 说明:行政结构的研究(例如,主要研究,协调研究者,指导委员会,管理,监测和评估委员会,机构,统计学家,中心实验室设施,合同研究组织(CRO),临床试验供给管理)应简要描述,在体内的报告在附录16.1.4应提供的名单,在侦查人员与他们的背景,他们的作用的研究中,他们的学历(简历或同等学历)其他类似的列表人还应当提供其参与重大影响的行为的研究在附录16.1.4节许多研究人员在大型试验的情况下,上面的信息缩写为包括一般性发言的资格进行特别的人的名称,程度和所属机构和角色,每个角色的研究调查人员或其他参与者该清单应包括: A.调查 B.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重大疗效进行观察变量,如一名护士,医生助理,临床心理学家,临床药师,或内部人员医师这是没有必要的,以包括在该列表中的人用的只是偶尔的作用,例如,一个随叫随到的医生处理一个可能的不利影响或任何上述的临时替代 C.作者(S)的报告,包括负责生物统计学家(S) 在签名的本金或协调调查所要求的监管 当局称,这些应包括在附录16.1.5(一个样表见附件II)如果这些不是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