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电视节目创新的思考

新时期电视节目创新的思考

新时期电视节目创新的思考
新时期电视节目创新的思考

摘 要:随着“限娱令”和“限广令”相关文件的下达,各大卫视电视节目的改版运动风生水起,“创新”一词又成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宠儿。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电视节目除了在极力促进节目形式和内容创新的同时,也有了一些新发展和新思考。本文主要从电视节目创新的思路来源、版权意识、亲民化理念和公益性趋向四个角度来探讨新时期的电视节目创新的新趋势。

关键词:电视节目 创新 思考 版权 公益

李晨光 张晓阳

电视媒体的吸引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的电视节目。随着受众对电视媒体审美需求的逐渐提高,媒体行业的竞争渐趋激烈以及媒体监管制度的完善尝试,各电视台除了在电视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上挖空心思之外,也开始注重其他更为根基化层面问题的考虑,例如:创新思路来源的开放化,创新模式的版权化,创新理念的亲民化以及创新的公益化。

一.电视节目创新思路来源的开放化

1. 何为创新

当我们在研究创新,在呼吁创新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什么是创新?”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若在此基础上理解“电视节目创新”,我们可以说,电视节目创新的思路来源可以是全新形式的发明,也可以是现有形式的改造。胡智锋和杨乘虎则很客观地认为,当前业界与学界在“什么是电视节目创新”的理

解上, 至少存在着三种观念误区:1. 在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上, 将电视节目

创新理解为从未有过, 忽略了传承。

2. 在“生产传播主体和接受主题的”

的关系上将电视节目创新理解为是生

产传播主体的单方行为,忽略了接受主

体—— 受众的存在与影响。3. 在“当

下创新与可持续性创新”的关系上,

将电视节目创新理解为是当下的眼前

效应, 忽略了可持续性的长久效应。

2. 电视节目创新思路来源的思考

(1)翻新“舶来品”

一直以来,业界和学界对内地引

进国外节目形式来迎合创新的的做法

争论不已,总结来说就是激烈批判为

主,保守鼓励为辅。批判也好,鼓励

也罢,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的

观众的的确确非常愿意买翻新“舶来

品”的帐。这一方面源自于中国民众

对大众传播需求的进步和国内大众传

播不能满足观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另

一方面, 可以说是因为现代化的迟步

发展给中国民众造成强烈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激发着民众无意识的“崇洋

媚外”心态的蔓延滋生,再加上国内

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创新在各种传统模

式框架的约束下难以大肆发挥,就给

“舶来品”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同时,文化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提升

了国内大众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

一定程度上的引进模仿也是文化融合

的一种表现。

由此看来,模仿国外电视节目

的制作形式,加以本土化改造,不能

说不是一种可行的创作来源。例如湖

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就是与美国

的《Take me out》进行节目创作上的

合作。当它刚来到内地时,的确让观

众为此新颖的节目形式耳目一新。随

之而来的是各种的跟风模仿,当然也

激发了不少节目元素的创新,比如,

《非诚勿扰》就加入了专家点评、支

招的环节,给观众带来一些情感上的

指引;《爱情连连看》将现场嘉宾筛

选环节复杂化,勾起观众的观看欲等

等。

电视节目毕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对于外来电视节目形式的借鉴难免会因“拿来主义”的指引,而带有“引狼入室”的倾向。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才能维持其流动的平衡与平等,否则发达国家必定会利用科技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构成“文化侵略”的威胁。因此,对于以借鉴国外电视节目形式为节目创新思路来源的行为,不能一味地批判反对,更不能一味地崇拜模仿,而是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原创性灵感,开发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电视节目。

(2)新媒介环境下的民间创意征集

随着网络这一交互性媒体的深入发展,传播主体的范围渐趋向普通受众方向开放。我们很容易在网上看见网民们自己创作的影视作品,比如MV 和微电影,其制作效果完全不亚于专业媒体团队。

近来,笔者在网上看到多条有关原创电视节目创意和电视剧新锐剧本征集的启事。虽然大多数民间创意征集活动是由影视制片公司或创意联盟举办,但其中也不乏主流电视媒体的行动。2011年,浙江电台和湖北经视都组织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意策划大赛,从民间征集剧本,举千万群众之力,在更大的平台上集思广益,为节目创新寻找更多的灵感。

虽然,电视比之网络来说,还是以宣传主流思想为主。不管是从管理

体制上还是经营体制上,在传播主题

层面上的电视还是不会太过于向民间

开放,并且这种电视节目创新的思路

来源有待于时间的考验。但是,民间

创意能够为电视制作注入新的活力,

使节目理念更加贴近大众,可把它作

为一种尝试。

二.电视节目创新模式版权意识

1. 电视节目版权保护的法律空白

电视节目的创新因为有了“借

鉴”这一思路来源,就难免会出现电

视节目“克隆”现象的泛滥。这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境外节目的

“克隆”,二是内地各电视传媒之间

的“克隆”,这一方面缘于内地电视

机构的特殊管理体制,各级电视台之

间的竞争不十分明晰,另一方面也体

现出内地传媒原创意识与知识产权意

识的淡薄。

至今,内地对于电视栏目结构

形式的保护还没有与之相应的法律,

可谓处于法律盲区。 以至于,现今

各种电视节目为降低节目制作成本,

盲目跟风复制节目形式的现象仍旧屡

见不鲜。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业

界和学界对于电视节目的版权保护

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也产生了喋喋

不休的争执。争执的主题主要是对电

视节目版权保护的范围上,比如“电

视节目创意是否能被当做著作权来保

护?”“电视节目模式中的哪些环节

需要受版权保护?”等各种界限划分

上的争执。郑政蓉认为,之所以对电

视节目模式进行版权保护存在巨大的

障碍,原因就在于著作权法的思想与

表达二分原则。节目模式中的一些元

素可以通过现行著作权法单独予以保

护,比如节目的策划文案可作为文学

作品保护,节目中使用的音乐可作为

音乐作品保护,节目的背景布置可作

为美术作品保护,而节目模式作为一

个整体,则处于思想与表达之间的模

糊地带。

相对于通过知识产权中的版权保

护而言,陶鑫良教授更青睐于《反不

正当竞争法》,他建议从市场公平的

角度出发,运用 《反不正当竞争法》

可对这一“空缺”进行补缺。然而,

这一举措的提议尚未得到实践的检

验,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2. 电视节目版权意识的呼吁

对节目模式的大量模仿,会导致

其市场提前饱和、观众产生混淆或由

于审美疲劳而降低收视率,致使节目

的寿命提前终结。我们也可以把此当

做我国内地电视节目量多而命短的一

个很重要的因素。2010年,湖南卫视

的《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的《非

诚勿扰》的版权之争又将电视节目的

版权保护问题提上了日程。由此可

见,电视节目版权保护的法律空缺急

待弥补,而版权问题也是以后电视节

目创新所要首先考虑的。

三.电视节目创新亲民化的理念

1. 亲民化理念的彰显

胡智锋和周建新在他们的论文里提出,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应该重视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强调的是电视媒体对人文价值的宣传与高扬,重视对每个个体需求的尊重、关注与关怀,尤其是对弱者的关怀,重视多元价值的呈现、释放与满足。

电视媒介在新的传播语境下不断地“屈尊降贵”,不断地扩大民众的参与度。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增加了现场观众与嘉宾的互动环节,也有很多节目让普通大众做为现场嘉宾,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如江西卫视收视一直很火的《传奇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就很容易引起观众作为普通民众的共鸣。湖南卫视的《变形记》和江苏卫视的《中国梦想秀》更是邀请普通民众来参与电视节目,通过媒介的策划来改变普通人的命运。

而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趋势的深入,电视节目的创新也被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例如东方卫视《幸福魔方》的网友在线发言和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加入的微博互动环节等。2010年年底,搜狐微博将与湖南卫视深度合作打造国内第一档微博深度互动节目——《好奇大调查》,据悉,将于2012年年初神秘登场。

2. 亲民化理念的适度把握

只要提到大众文化,难免就要触

及“庸俗”“恶俗”等字眼。电视节

目的亲民化倾向,难免会使电视节目

为了赚取商业利润而选取最为通俗的

的传播内容和更为外在的表现方式,

去一味地迎合最大化观众群的口味。

前段时间业界和学界对“相亲节目”

的激烈批判就可以看出,很多电视节

目的确在向亲民化趋向过度的过程中

没有把握好“通俗”和“恶俗”的界

限,给自己挂以污名的同时又连带自

己的观众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因此,电视节目创新的亲民化

是迎合新的时代背景的发展趋势。而

电视节目在极力实现亲民化理念的时

候,应该明确思路,把握好尺度在迎

合观众口味的同时,承担起引导大众

审美品位的责任。

四.电视节目创新的公益化倾向

近来,在有关“限娱令”的文件

下达以后,带有公益性质的电视节目

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开播。电视节目的

公益化倾向的根据在哪里呢?

1. 大众媒介的公益性制约

所谓公益性,强调的是非商业

性的,着眼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体

现社会公益价值的内容。郭庆光认为

大众传媒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

益性和公共性的制约。这种公共性和

公益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大众传

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

和和提供者,在满足普遍的社会信息

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第二,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媒活

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

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

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

活;第三,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

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它们必须

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

任。因此,电视媒介在电视节目中彰

显公益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

须的。

因此,电视节目关注社会公益事

业,积极倡导民众为公益做贡献的传

播效果是最佳的。这就促使电视媒介

通过电视节目来彰显其公益性。央视

最新的一档大型公益类节目《梦想合

唱团》,也正是借助其具有广泛的观

众优势,关注公益、倡导公益,引起

观众的一致好评,也引起了巨大的社

会效应,对公益事业做出了不凡的贡

献。

2. 电视媒介亲民性趋向对公益性

促进

电视媒介的亲民性趋向引起了

“人文关怀”理念的明晰化,同时在

市场化的需求下,也不可避免地承受

“商业思潮”的泛滥。这都需要电视

节目逐渐地向公益化方向发展,在以

关注社会公益事业这一新元素的介入

下,引起更为广泛地社会关注。

湖南卫视的《勇往直前》就是

一个把娱乐性和公益性结合很好的例子,利用明星效应,以公益赞助为口号,在传媒界反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浪潮中利用“公益性”巧妙地躲入了安全区。尽管还是有很多批评的声音称《勇往直前》打着公益的幌子为自己的商业目的谋福利,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综艺娱乐节目凭借其广大的收视观众,在节目中融入公益性对公益的传播效果会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比如,随之的《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以及《梦想合唱团》,都是利用综艺娱乐的节目形式,融入公益性元素,在实现电视节目的“人文关怀”的同时,也实现了其经营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电视制作的商业性和公益性并不矛盾,并且可以实现良好地互动与融合,在获得相当的关注度的同时,通过电视节目制作传递真善美的主流价值,实现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大众平衡的状态,也是未来节目制作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重要方向。

五.结语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大发展的繁荣时期,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的研究也开始渐趋进入传媒学术界的视野,并且对国内电视节目发展现状和发展策略就有了相对比较有借鉴意义的研究。胡正荣教授在其《广播电视节目创新战略分析》一文中很全面地分析了那时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基本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

的节目创新建议。比如,他认为,节

目改版过于随意、过于频繁这一问题

至今都是电视节目创作的中的一个诟

病。而对于创新战略的分析,他认为

节目理念创新是电视节目创新的前提

条件。这一策略的提出为电视节目的

创新的初始准备提供了思路指导。

然而,如今电视节目模式和内

容创新研究渐趋成熟的情况下,我们

应该多关注新的研究视角,发现节目

创新之路中的新问题,本文从电视节

目创新的思路来源、版权意识、亲民

化理念和公益性趋势四个方面进行了

探讨,这些既是国内电视节目在新的

传播环境和传播技术背景下不断创新

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暴露电视节目

制作过程中诸多问题和弊端的领域,

以上四个方面涉及了电视节目最重要

的两个主体,一是节目制作者,二是

电视节目的观众,新的传播技术为这

两个重要的主体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新机遇和平台,作为节目制作者除了

要不断进行节目制作的创新,知识产

权等产权意识的提高也是电视节目在

竞争激烈的电视行业中生存下来所必

须的。此外,在观众的媒体参与度日

益加深的现代社会,节目制作不再是

传统的单向度的,而是越来越多的体

现了消费者的智慧,因此节目制作必

须与作为消费者的观众进行良好的沟

通,这是电视节目在未来竞争中保持

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如何充

分利用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让观众

也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制作,同时履行

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加强公益性这是

未来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应充分

思考的,而这需要业界和学界从实践

和理论两方面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胡智锋、杨乘虎,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

之观察与思考,现代传播,2011年第6期

[2]李良荣,广播电视节目创新战略分析,中

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11月

[3]张 卓,从电视节目形态变化看内地传媒

角色的变迁,现代传播(双月刊)2002年第1

[4]武超群,后现代语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

现代视听,2007年第11期

[5]胡智锋、周建新,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创新

发展的三种动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年

9月第14版

[6]郑政蓉,探索电视节目模式 著作权保护新

机制,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1月日第10 版

[7]蔡凯如、黄勇贤等,穿越试听时空——广

播电视传播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9年

作者:李晨光,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影视频

道编播部副主任

张晓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

播电视专业硕士

责编:傅先萍

我的电视节目创意策划方案之一(共四十个方案)

我的电视节目创意策划方案之一(共四十个方案) 我的电视节目创意策划方案之一(共四十个方案) 一、创意节目名称: 发明创造大看台(或《群众发明创意大展台》,) 二、节目的性质定位: 运用本人所写《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体系研究》中所提出的八大理论思想系统之一的《发明创造学理论思想系统》所提出的人类进行发明创造的26种规律,向亿万群众进行宣传、讲解和学习,用以开发亿万观众进行发明创造智能的大型思想文化娱乐节目: 三、我们的口号: 1、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可发明! 2、只要您有发明创意,我门都替您展示推荐!

3、发明创意是个宝,亿万观众都可搞! 4、只要来参加,可成发明家! 四、电视节目创意策划方案的主要内容: 1、亿千万群众虽然都知道发明创造的重大意义,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要具备些什么条件、需要哪些知识能力才能进行发明创造?有些人即便具备了发明创新的多种条件,也不知道要怎样进行创新发明?许多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创新思维或发明成果,大多不能加以实验检验使之成为技术产品;有的即便已经开发出技术产品,却没有能力或没有资金进行推广实施,使之转变为成规模的生产力产品,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许多发明专利技术即便已经开发成功,技术产品具有重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已在市场得到销售,但开发规模不大,产品销售范围很狭窄,不能在更大领域推广应用,不能产生更大规模的效益。 本节目的创意策划方案的目的:就是 运用本人创立的发明创造学所提出的人类进行发明创造的26种规律的宣传、讲解和学习,用以开发亿万观众进

行发明创造智能,用群众通俗和娱乐的形式为亿万观众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说明: 1)就是为展视和宣传发明创造26种科学规律与万千种发明创新方法,使大多数人都能知道要具备些什么条件、需要哪些知识能力能够进行发明创造。使了解了发明创新的二十六种规律的人,都能具备发明创新的多种条件,并知道要怎样进行创新发明。并能产生了什么样的创新思维或发明成果(有关发明创新的二十六种规律,详见后文附稿)。 2)通过本节目的播出,可发动和组织并展现亿千万工、农、知识分子等电视观众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亿千万种发明创造的创意、技术策划方案和发明专利成果; 并帮助这些创意、策划方案及专利成果进行科学实验、方案实施与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取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3)通过本节目的播出, 要促进许多发明专利技术已经开发成功许多发明专利 技术,技术产品具有重大经济与社会效益,能在市场得到更大大规模产品销售市场的开发,能在更大范围和领域推广应

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三个面向及其相关问题

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三个面向及其相关问题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

新时期电视节目创新的思考

摘 要:随着“限娱令”和“限广令”相关文件的下达,各大卫视电视节目的改版运动风生水起,“创新”一词又成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宠儿。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电视节目除了在极力促进节目形式和内容创新的同时,也有了一些新发展和新思考。本文主要从电视节目创新的思路来源、版权意识、亲民化理念和公益性趋向四个角度来探讨新时期的电视节目创新的新趋势。 关键词:电视节目 创新 思考 版权 公益 李晨光 张晓阳 电视媒体的吸引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的电视节目。随着受众对电视媒体审美需求的逐渐提高,媒体行业的竞争渐趋激烈以及媒体监管制度的完善尝试,各电视台除了在电视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上挖空心思之外,也开始注重其他更为根基化层面问题的考虑,例如:创新思路来源的开放化,创新模式的版权化,创新理念的亲民化以及创新的公益化。 一.电视节目创新思路来源的开放化 1. 何为创新 当我们在研究创新,在呼吁创新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什么是创新?”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若在此基础上理解“电视节目创新”,我们可以说,电视节目创新的思路来源可以是全新形式的发明,也可以是现有形式的改造。胡智锋和杨乘虎则很客观地认为,当前业界与学界在“什么是电视节目创新”的理 解上, 至少存在着三种观念误区:1. 在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上, 将电视节目 创新理解为从未有过, 忽略了传承。 2. 在“生产传播主体和接受主题的” 的关系上将电视节目创新理解为是生 产传播主体的单方行为,忽略了接受主 体—— 受众的存在与影响。3. 在“当 下创新与可持续性创新”的关系上, 将电视节目创新理解为是当下的眼前 效应, 忽略了可持续性的长久效应。 2. 电视节目创新思路来源的思考 (1)翻新“舶来品” 一直以来,业界和学界对内地引 进国外节目形式来迎合创新的的做法 争论不已,总结来说就是激烈批判为 主,保守鼓励为辅。批判也好,鼓励 也罢,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的 观众的的确确非常愿意买翻新“舶来 品”的帐。这一方面源自于中国民众 对大众传播需求的进步和国内大众传 播不能满足观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另 一方面, 可以说是因为现代化的迟步 发展给中国民众造成强烈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激发着民众无意识的“崇洋 媚外”心态的蔓延滋生,再加上国内 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创新在各种传统模 式框架的约束下难以大肆发挥,就给 “舶来品”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同时,文化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提升 了国内大众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 一定程度上的引进模仿也是文化融合 的一种表现。 由此看来,模仿国外电视节目 的制作形式,加以本土化改造,不能 说不是一种可行的创作来源。例如湖 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就是与美国 的《Take me out》进行节目创作上的 合作。当它刚来到内地时,的确让观 众为此新颖的节目形式耳目一新。随 之而来的是各种的跟风模仿,当然也 激发了不少节目元素的创新,比如, 《非诚勿扰》就加入了专家点评、支 招的环节,给观众带来一些情感上的 指引;《爱情连连看》将现场嘉宾筛 选环节复杂化,勾起观众的观看欲等 等。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困境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困境

摘要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属于电视文艺节目的一个分支,其特点是娱乐性、互动性、艺术性和广泛性,以激发各类观众的参与感,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端于1990年《综艺大观》,尽管起步晚、发展缓慢,但十余年来也已经历了四个阶段:综艺晚会、娱乐游戏、益智博彩和真人秀阶段。在这些阶段里,电视综艺节目的主题趋向明确,内容更集中,受众更细分,电视化手段更灵活多变。增强互动性和平民化是其主要创新点。当然就目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而言,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缺乏创新意识、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文化精神内涵、内容低俗等。 本篇文章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特征和功能;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及其原因;中国电视综艺节目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该文章既总结电视综艺节目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推动中国综艺节目再创新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综艺大观平民化互动性创新困境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 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文艺节目的一个分支,它充分调动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手法,如声光效果、时空的自由转换、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广泛融合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小品、曲艺、杂技、游戏、竞赛(猜)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和消闲娱乐等需求,给观众提供娱乐享受①。 (二)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特征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具有娱乐性、互动性、艺术性、广泛性等特征。电视综艺节目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收看和参与,为广大观众提高放松身心的平台,因此娱乐性是首要因素。综艺节目保持艺术性是保障节目本身格调的高雅、内容的深度的基石。互动性是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趋势与最终目标。 (三)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功能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观众了解未知外界事物的平台具有认知功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们通过观看综艺节目了解社会热点、紧跟潮流。电视综艺节目通过幽默的语言和轻松的行为舒缓身心,起到娱乐功能。当然。有的综艺节目还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这是由节目性质决定的。综艺节目的功能影响观众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因而如何策划和制作好综艺节目,如何评判综艺节目的内容和尺度是电视行业的两大难题。 二.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及其原因

文化类电视节目迭代创新的“三个问题”等10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87446887.html, 文化类电视节目迭代创新的“三个问题”等10则 作者: 来源:《声屏世界》2018年第05期 文化类电视节目迭代创新的“三个问题” 一、继续突破创新,避免题材雷同、创意匮乏。有学者提出,文化类节目初步呈现出霸屏之姿,要延续“走强”态势,业界一定要注重题材资源的积累,避免题材跟风、样式雷同,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题材类型上持续不断进行创新。二、注意可持续发展,提升收视和招商吸引力。与娱乐类综艺节目相比,文化类节目在收视、招商上确实存在一定难度。《朗读者》从制作到招商均依靠董卿的大力推动,《见字如面》第一季则完全没有冠名。文化类节目“植入难、卖货难、收视不佳”的问题,仍然需要电视人发挥聪明才智,予以改善。三、文化类电视节目火起来后,下一步是“走出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就对包括文化类节目在内的文艺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文化类节目,仍处在“墙内开花墙内香”的状态,在国际传播方面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下一步,电视文艺工作者们应在节目策划中更加注重国际化和时代化,推动更多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据徐龙河杨健于《现代视听》2018年第4期) 互联网时代怎样做深度报道 1.去现场,做强专业媒体核心竞争力。和新媒体主要依靠已有内容聚合不同,传统媒体通过“记者在现场”,对事实真相进行调查求证、挖掘追问,来自现场的优质原创内容构成专业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供求关系上,这类内容已处于新闻生产链的上游。这也是互联网内容平台、自媒体生产者所不具备的资质和专业能力,是传统媒体做大做强的主攻方向之一。 2.大深度格局,无新闻不深度,无部门不深度。深度报道并不局限于监督报道,专业化报道、解释性报道、一个好的故事、非虚构写作等,都是深度报道的广阔天地。互联网时代的深度报道早已不限题材、领域、部门,打破了媒体传统意义上深度报道的局限,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其成长空间。 3.转方式,提升深度报道决策力。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传统媒介采集、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模式。海量信息的交互对接、知识的自由获取、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对深度报道的判断、决策和突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的深度报道,不再是一个独行侠的记者怀揣“武林秘籍”就能独自完成的任务。 4.内容与技术相互成就,融合创新。深度报道已然拥有原创优质内 容的基因,但在技术重构传播的格局下,必须拥抱新的传播形态,借助新的传播平台来延伸传播力、扩大影响力。通过技术乃至更多的方式获取信源,是深度报道的需要,符合深度报道的本质追求,也创新了无限逼近真相的途径。(据王悦于《青年记者》2018年4月上) 新闻媒体经营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三个转变

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

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陈思如 引言:电视节目研发创新是电视市场主体进行原创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主要体现在资金、人力资本投入和消化吸收应用等方面。但整体来看,目前国内电视节目的研发很不理想,整个电视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中国电视节目的研发比较零散,一般是停留在举行专家座谈会、论证会或创意策划的层面,而真正投入一大笔资金、建立创新机制用于内容研发的情况不很普遍。近几年来,不少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成立了名目不一的研发部门,但大多数还停留在简单搜集汇总国外最新节目的层次上,实质性的创新开发工作远没有展开。激烈的收视率竞争和盲目的节目改版跟风导致不少电视机构存在着短视的倾向和态度,无心考虑建立长远持续的创新体系,电视台内部又大都不具备创新激励机制,造成原创动力缺乏。国内电视媒体的节目创新能力呈现出整体贫弱的“亚健康”状态,节目生产克隆成风、简单复制、拙劣模仿,已然成为恶性循环。 一、国内电视节目创新力现状 1. 电视节目创新的“亚健康”状态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0%的省(市)级电视台成立了研发部门,其中75%的研发部门直属台领导管理。这似乎给我们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不可否认,当前国内电视媒体的创新能力仍然整体上呈现出“亚健康”状态,克隆成风、简单复制、拙劣模仿似已成业界的惯性反应,许多电视台的研发部门没有固定或比例合理的研发投入,甚至没有应有的编制,有被边缘化、虚置化之虞。绝大多数电视台在走投入低、产出高、见效快、风险小的“模仿创新”之路,而纯粹的自主创新实属凤毛麟角。模仿创新固然可以大大减少研发成本,不必或者最少地承担新产品的试错与新市场培育的风险,在中国电视市场化尚不完善的实际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过渡意义和可操作性。但长此以往,不利于电视媒体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进而导致市场对创新者的激励机制失效,以致电视节目创新能力的贫弱乃至衰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被誉为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的中国传媒市场,已有国际传媒巨头不断尝试曲线型的实际进入,要应对狼来了的巨大挑战,必须苦练内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电视媒体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自主创新精神的缺乏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律动的敏锐反映和挖掘不够。在电视节目创新的过程中,双眼紧盯欧美,一心只想往外求得真经的做法,未免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2. 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 根据一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创新系统的建设没有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在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中也未形成共识。“容忍失败”这一环节的缺失,成为阻挡有效创新、持续创新的思想障碍。蒂姆·安姆勒认为:“尽管适当的文化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创新,但是没有适当的文化,创新就必然会受到阻碍。”良好的媒体创新文化可以激励、保护、支持电视节目创新者的活动。允许挫折、宽容失败应当成为鼓励创新的同义词。只有培植一个适合于创新的土壤,创意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不可否认,业界管理者在鼓励创新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各种高级别的培训、观摩、交流,高额的创新奖励,先进的创新机制,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在我们看来,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电视媒体,做好了大刀阔斧创新应变抢夺空中阵地的准备,却没有接受失败、容忍失败的心理准备。而容忍失败与创新奖励均是保证有效创新、持续创新的前提,缺一不可。因为不能容忍失败,无形中给人们戴上了“紧箍咒”,

广电总局推出年度12个创新创优典型电视节目形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广电总局推出2009年度12个创新创优典型电视节目形态 2010-03-08 11:53:42来源: 广电总局网站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广电总局近期推出2009年度12个创新创优典型电视节目形态。这12个典型节目形态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致富经》,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天津电视台《中国人》,上海广播电视台《欢乐蹦蹦跳》,重庆广电总台《追寻中国红--感受信仰的力量》,山西电视台《影像世界》,河南电视台《武林风》,广东电视台《珠江纪事》,云南电视台《经典人文地理》,辽宁广播电视台《王刚讲故事》,新疆电视台《农牧新天地》。 这些精品栏目导向正确、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发挥了优秀节目的引导作用。总局特予以通报表扬。 朱虹指出,这次创新创优典型电视节目,是在2007年度和2008年度两届创新创优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甄选出来的。这批优秀的电视栏目、节目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如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以医药为载体弘扬中华文明,坚持十几年不改初衷,难能可贵。《致富经》传递致富信息,更新致富观念,不靠猎奇、追星,而是沉下心来,一心一意为农民办节目,提供致富榜样,努力帮助农民学习致富技术和方式。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既不故作高深,又不媚俗跟风,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寻找到新载体。天津电视台《中国人》记录凡人、名人、好人,弘扬人性的光辉和民族精神,坚持以以人为本作为节目的立足点和归宿。上海广播电视台《欢乐蹦蹦跳》努力把儿童节目做精、做专,打造少儿节目品牌。重庆广电总台《追寻中国红--感受信仰的力量》以艺术的形式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取得很好的实践效果。山西电视台《影像世界》以图片影像为载体,挖掘、图解其中的丰富内涵。河南电视台《武林风》弘扬武学文化,展示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与大众参与是“武林风”得以成功的重要元素。广东电视台《珠江纪事》强化特色、关注民生、贴近百姓,探索出做好纪录片的新路子。云南电视台《经典人文地理》彰显人文理念,担当社会责任。为高端文化走出象牙之塔,提供了借鉴。辽宁广播电视台《王刚讲故事》初步形成中国故事类栏目的原创特色。在讲故事成风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故事讲得健康、好听、耐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疆电视台《农牧新天地》心贴农牧民,服务老百姓,调动多种手段满足农牧民信息、致富需求。 这些栏目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坚持正确导向、昂扬格调和健康品位,自觉强化媒体的责任意识、服务功能和引导能力。这些栏目坚持在服务大众的基础上引领大众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热情颂扬真善美、不断揭露假恶丑,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生动形象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努力。二是聚精会神抓创新,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突破固有模式。这些栏目积极探索提高策划立意、优化节目制作和增强品牌特色的方式方法,努力开掘优秀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合理吸纳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形态、先进制作理念及其制作技术,在吸引观众、好看有趣与传达主流价值观方面找准结合点,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提升节目内在品质。三是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切实抵制低俗之风。这些栏目脱离了虚假“纪实”、情感“卖点”、边缘“丑闻”等低级趣味,坚持不跟风、不媚俗,不搞唯收视率论,做出去低俗化的有益探索,提高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节目类型 大致的可分为新闻类节目(正规的),财经类节目(相关咨讯及评述),体育类节目(赛事转播及体育消息报道),文化娱乐类节目(包括影视,综艺,娱乐咨讯等),生活类节目(包括生活见闻,百姓平日关心的一些内容),谈话类节目,军事类节目,教育类节目,科技类节目,少儿节目,老年节目,广告节目等等。[2]由于电视节目的发展,许多节目的类型复杂多样,包含了多种类型。 电视新闻资讯节目 定义: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进行报道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谈话节目 定义:以电视为传播媒介,通过话语形式,营造屏幕内外面对面人际传播的“场”氛围,以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双渠道来传递信息,整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文艺节目 定义:以文学、艺术和文艺演出作为创作原始素材和基本构成元素,在保留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运用电视视听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具有较高欣赏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娱乐节目 定义: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利用综合性的表达手段,将多种娱乐性的元素组合在某一种形式中,在某一时段强化电视的娱乐功能,单纯地使观众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纪录片 定义:非虚构的、审美的(非功利的),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剧。 定义:灵活运用文字、戏剧、电影等多种表现手法,广泛深入历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织使用电子传播、家庭传播、人际传播的各种手段,在当下社会影响最大、收视份额最足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电影 定义:按照电影的艺术规范和电视的叙事规律来制作,通过电视媒介播放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特别节目 定义:各级电视机构打破常规播出之栏目、时间、长度等诸多限制,充分投入人、财、物资源,以各类特别事件作为内容载体,以特别策划、精心编排为形式特征,能够收获巨大社会影响和优质经济效应的特殊的电视节目类型。[3]如果按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分类来划分电视节目,则有 新闻综合类如朝闻天下、第一时间、法治在线、环球视线、每周质量报告、新闻1+1、新闻30分等科技教育;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人与自然、科技博览等影视娱乐;如非常6+1、第10放映室、开心辞典、九州大戏台等经济生活;如购物街、经济与法、每日农经等少儿动画。 体育赛事 外语 参考:中央电视台节目分类[4] 编辑本段电视节目的定义 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它是电视传播的基本单位。即指电视台或社会上制作电视节目的机构,(如电视广告公司,电视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为播出,交换和销售而制作的表达某一完整内容的可供人们感知,理解和欣赏的视听作品。 中国电视的生产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宣传品为追求的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为作品为核心追求的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以产品为核心追求的阶段。[5] 70年代 宣教类型——喉舌——把电视的类型作为一种宣传的工具——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80年代

电视节目创新

电视节目创新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新闻媒体也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其中民生新闻、娱乐节目的繁荣尤为引人注目,其数量和影响与日俱增,过去的新闻评论,娱乐动态仅仅限于报刊、广播电视。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也有很大变化。网络评论、博客言论、手机话语等新媒体的出现给电视节目提出 了很大的挑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和舆论进入了网络时代。由于网络的开放程度很高,人们在网上发表评论相当自由、快捷,从而孕育了大量的时评写手。这些写手在网上通过在线传媒、博客、BBS论坛等载体评说是非、表达见解,并将其言论等作品像天女散花一般越来越多通 过投稿、“灌水”,甚至是群法短信息的方式传播开来。 新媒体评论的出现更加注重评论的快 捷和时效性,在新媒体评论中,时效性表现

为即时性——对新闻事实特别是对一些热 点问题,非常迅速地发表评论,可以说,在新闻发生的同时,新媒体的评论就会以各种形式接踵而来,在网上当天登载的事情当天当时就会有评论跟进。这种以时效性为首要重视因素的做法,在给观众带来极大方便快捷的同时,它所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传统电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的民生新闻和娱乐节目提出 了挑战,在电视新闻采制、传播中,有许多陈旧的思维需要去突破,有许多领域需要去拓展,有许多形式需要去更新。只有创新,电视新闻不创新,不仅难以胜任宣传任务、发挥喉舌功能,而且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观众,失去阵地。 1.新闻观念创新 责任观从法律角度来说,电视新闻媒介必须对其发表与传播的的新闻新闻信息、言论、言论意见、广告及其他材料承担责任。电视新闻工作者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员,同时也是党的宣传员、人民的宣传员。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鼓与呼,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创新

79传媒实务·传媒业态 引言 由于新媒体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人们已经不再是单一地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新的实时新闻,这就给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这种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行业要注重电视节目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根据观众对信息的需求,改善和提高新闻节目的品质。媒体人更加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努力探索创新电视新闻节目,打破传统新闻节目形式,增强现代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要想真正实现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不断创新,突破节目编辑形式,筛选节目编辑内容,提高节目编排水平,同时,必须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拓展电视新闻的传播途径。 1.电视新闻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所受到的冲击和阻碍 1.1电视新闻合作资金赞助商与收看观众的减少所带来的阻碍 电视节目需要有广告赞助商给予赞助才能有充足的制作资金。而由于新媒体网络技术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使更多的人更加愿意通过网络途径来搜索信息,而不愿意坐在电视机前等待那种定时播出的新闻节目。新媒体所具有的广告传播效果和观众互动性都比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更有优势。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与观众互动方面的创新太少,还有很多新闻节目互动模式局限于利用短信联系、通话连接等传统形式,而新兴的新媒体网络新闻节目则是开始使用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让观众能够自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节目方也能及时获得节目反馈和更高的收视率。因此,更多的广告商也把自己的投资方向转向新媒体行业,而逐渐忽视了电视新闻媒体。 1.2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传播途径和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竞争力 由于受到观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统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始终不能得到有效拓宽,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就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阻碍。手机、电脑等网络新媒体让新闻资讯能随时更新,让人们可以随时接收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各种讯息。但是,电视新闻往往只是播放固定地区的新闻,根据国内各个地区的贫富差距,一些地区的电视接收到的电视节目只有几个,极大地限制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因此,很多外出的人,通常都不选择通过电视新闻来获取信息,而是利用新媒体这类新兴事物。不得不承认,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行业竞争力正在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媒体人必须要突破时空限制,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途径,努力打破落后的尴尬局面。 1.3对比新媒体网络,电视新闻信息量相对较少,时效性不高 与海量的网络信息相比,电视新闻信息的播放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相比,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时效性也不太高。新媒体利用媒介使新闻资讯由单向传播转变为相互渗透传播形式。当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及时报道,通过新媒体网络的传播,网友的舆论和各大媒体实时评论让新闻的内容更加充实,但是也可能模糊了原本的事实。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虽然有待提高,但是自身报道的事件与新闻评论却更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总体来说,新媒体在更新时讯新闻方面是更具有优势的,电视新闻节目在搜集资讯方面要提高速度,增强对社会舆论信息的敏感度,筛选出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节目内容,利用电视新闻自身所具备的权威优势,弥补时效性不足的劣势。 2.对电视新闻节目模式的创新性探究 2.1重视新闻本身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力求新闻的可靠性 新闻素材的选择是一个新闻节目能否做好的关键,挑选百姓所关注的素材进行调查,制作出来的新闻节目才能更具有吸引力。但同时,新闻媒体人应该更加注重新闻素材本身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派出专业负责的团队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创新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下,网络技术不断革新,信息传播途径与形式也日渐趋于多样化、高速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与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也给电视新闻媒体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就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创新电视新闻节目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意见。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节目;创新变革;电视新闻;挑战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9)01-079-02DOI:10.19483/https://www.doczj.com/doc/087446887.html,ki.11-4653/n.2019.01.018 文/金莲华

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

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 ■ 孙宝国 【内容摘要】 电视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基本单位。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即由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气质和神韵构成的电视节目设计模板。不同的电视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本文在对电视节目形态进行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电视节目形态的四种创新方式。 【关键词】 电视节目形态;元素;创新 电视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给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本质变化,揭开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的序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和谐化的趋势一方面使电视飞速发展,满足人们的信息和娱乐需求,一方面又直接影响了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和节目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必然引导电视节目生产机构将这种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诉诸于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载体———电视节目形态。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已成为电视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 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界定,见诸有关著述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电视节目形态“是指与电视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①;另一种观点认为,电视节目形态是指“节目的主要安排形式”②。但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电视节目形态的界定尚无定论。 本文认为,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亦即由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气质和神韵构成的电视节目设计模板。 电视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基本单位,主要包括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刺激元素、情感元素、故事元素、时间元素、空间元素,甚至经济元素、政治元素、文化元素、社会元素、技术元素等。不同的电视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或曰编码构成了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从理论上说,有多少种电视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或编码方式,就会有多少种电视节目形态。从元素的角度来分析,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新元素,旧组合、旧编码;第二种是旧元素,新组合、新编码;第三种是新元素、新组合、新编码。不同电视节目形态的元素相互交叉,互为文本,这又成为当代电视节目形态发展和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潮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节目形态正从“内容为王”的时代进入“元素为王”的时代。 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媒体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在作为传播者的电视媒体希望传播的信息和作为接受者的电视观众愿意接受的信息中寻找到的一种最能体现电视节目生产和创作规律的可复制的模板,进而把某些电视节目元素固化到里面,使得任何其他电视媒体都可以据此生产出相同形态的不同的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形态受电视节目容量大小、内容取向、接受者需求等条件影响和制约。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反映不同的节目本质属性,以及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对电视节目而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收视需求将节目内容转化成相应的充满个性化色彩的电视节目形态,而内容的差异又往往决定着电视节目形态的差异。从这一意义上讲,电视节目形态又是节目形式、气质、神韵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同样,一般意义上讲的“内容为王”中的“内容”实际上是电视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气质、神韵的有机结合。 并非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具有形态意义。有些电视节目刚一诞生可能就意味着一种新形态的产生;而有些模仿和复制的节目只会增加节目数量,却不会对电视节目形态有所贡献。 二 随着观众收视需求的逐渐变化,电视节目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建构和解构的过程中,并日益呈现出细分化与专业化的趋势。一般说来,目前电视节目形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8种: 根据节目来源,可分为电视自办节目、电视联办节目、电视交换节目、电视转播节目、电视联播节目等; 根据选题范围,可分为电视综合节目、电视时政节目、电视经济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电视医药节目、电视文教节目、电视体育节目等; 根据观众需求,可分为一般性电视节目、综合性电视节目、专题性电视节目和对象性电视节目; 根据观众是否参与,可分为参与性电视节目与非参与性电视节目; 根据是否有主持人,可分为主持人电视节目和非主持 孙宝国: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7年第2期(总第145期)61

试论电视节目新形态

试论电视节目新形态 摘要:电视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基本单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电视节目形态步入了繁荣兴旺与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综艺元素有机融合、巧妙混搭,其形态和功能日趋多元丰富,电视节目竞争与创新的力度空前加大。群众参与的互 动类歌唱比赛、明星才艺比拼、故事讲述、访谈谈话、大型选秀、婚恋交友等形态多样、类型庞杂的节目,构成了电视节目在新世纪繁荣时期的新格局。可以说,不断创新的电视节目形态已然成为各电视机构打天下、定天下、保天下的重要法宝。 本文论述了当今中国出现的电视节目形态的现状,新形态的特点,解析着重分析当今电视新形态出现的亟待解决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电视节目新格局新形态

目录 第一章对电视节目新形态的研究 (3) 1.1 电视节目新形态的概念 (3) 1.2 中国电视形态的发展过程 (3) 第二章电视节目新形态的创新方式 (5) 2.1 电视节目新形态的自主创新 (5) 2.2 电视节目新形态的模仿创新 (6) 2.3 我国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成果 (7) 第三章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现状 (10) 3.1 当前电视节目形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3.2 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紧迫性 (12) 第四章中国大陆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建议 (16) 4.1 建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内容产业体系 (16) 4.2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17) 4.3 把握电视节目形态机制创新的最佳途径 (18)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对电视节目新形态的研究 1.1 电视节目新形态的概念 创新是一个古老而宽泛的概念,早在巧世纪,人们就开始运用创新这一术语,其原意是引入新东西、新概念。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理论”这一经济分析框架来揭示经济发展。他提出了创新概念,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指各种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涉及到技术性变化和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波特曾把创新宽泛地定义为包括技术改进和更好地做事方式与方法。而奥托·卡尔特霍夫等则把创新视作旨在产生和应用新知识的一种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创新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记录、成绩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电视节目的形态问题非常重要。做电视有两个方面要研究,一个是节目,一个是经营。研究节目实际上主要就是研究节目形态。 1.2 中国电视形态的发展过程 电视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给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本质变化,揭开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的序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和谐化的趋势一方而使电视坛速发展。满足人们的信息和娱乐需求。一方而又直接影响了观

电视节目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节目形态分析及创意建议一、新闻类电视节目形态概述 电视节目形态指的就是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它是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核心,提供着适用于不同内容的电视处理方法。在各种电视节目充斥着观众眼球的今天,无论面对何种收视需求,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收视的竞争,都必须转化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形态才能为观众所接受。就目前国际电视市场节目形态而言,大致可分为,新闻信息形态、访谈对话形态、评论类节目形态、综艺娱乐节目形态、记录片节目形态、电视剧等不同的节目形态。 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或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变化,但在电视时代,新闻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使得新闻传播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电视新闻节目以鲜活的现场、及时的报道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信息社会的活跃时空。电视新闻的主要形态分为消息类新闻,包裹式新闻、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 二、《焦点访谈》节目的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于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节目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其结构模式: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演播室主持人引入(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我们小组分析: 1.在新闻事实陈述部分,它往往通过主持人的同期声,采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围绕着这个主题,从多个侧面展开。但是这些问题的局限性比较明显,都不够深入。 比如在12月23日的“快递为何夺人命”一期中,主持人的同期声配的问题是“何为氟乙酸甲酯”;“那么,既然国家有相关法律规定,氟乙酸甲酯这种剧毒液体又是如何得以流入快递路线呢?”“那么为什么化工公司明知违规,还要借用普通快递公司渠道呢?”“事实上,若是

科学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的创新与探索

科学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的创新与探索 【摘要】科学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结合“脱口秀”形式进行设计,契合公众对真相诉求的社会背景,开 拓出科学求证节目的新天地。本文旨在分析《是真的吗》 的出品背景以及策划亮点,探究该节目在主持与嘉宾设置、脱口秀主持形式、新媒体互动传播以及科学验证方面的创 新之处,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是真的吗》求证类节目节目分析 《是真的吗》是一档由央视财经频道和光线传媒联手 打造的大型互动求证节目。该节目以“互动求真”为己任,旨在对流言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为受众探求真相。 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数据显示,《是真的吗》 收视率高达0.525%,在央视财经频道各档节目中名列榜首。作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求证电视节目,《是真的吗》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一、《是真的吗》出品的背景 1、社会背景:求证节目契合公众对真相的诉求 随着微博、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视频分享等 传播渠道的发展,信息传播便捷自由,人人都是“自媒体”。而基于广泛的渠道,话语表达自由的同时,流言、谣言数

量激增,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网络谣言并不是近年来突然出现的社会现象,谣言的产生与发展的背后,是社会信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和自媒体平台的深化发展,逐渐表现出的社会信息去媒体化特征。近些年,如金庸等名人“被去世”的传言、谣言引发疯狂的食盐抢购风潮等时有发生,小则影响认知,大则扰乱社会。加之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不实的信息经传统媒体发酵,极易造成负面效应的累积。 对于公众而言,面对各类传言,真假莫辨,不堪其忧。在此背景下,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针对网络传言进行考证,解开众多生活迷局,发挥了纯净信息的媒体责任,满足了公众探寻“真相”的诉求。 2、行业背景:求证节目不同于当下热播节目类型 在唱歌、选秀、相亲类娱乐节目日益泛滥的今天,如《中国好声音》与《中国好歌曲》、《中国达人秀》与《中国梦想秀》、《我们约会吧》与《非诚勿扰》等,高频的节目复制或克隆现象带来节目类型同质化的问题,使得电视观众审美疲劳。求证类节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追求事实真相的功能的新闻调查类节目,如《焦点访谈》,节目惯用结构严谨的专题片形式,选题沉重,叙事严肃。一类属于生活服务类的求证节目,如《原来如此》、《新闻大调

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三个面向及其相关问题(一)

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三个面向及其相关问题(一) 论文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创新;面向;问题 论文摘要]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讨论了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