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思维的本能

第三章 思维的本能

第三章 思维的本能
第三章 思维的本能

第三章思维的本能

思想与文化的历史……是所有伟大的自由思想不断变化的模式,那些思想不可避免地钻进了令人窒息的桎梏,自我毁灭就此开始了。

――以撒亚〃柏林(Isaiah Berlin)

2000年6月10日,伦敦新千禧桥(Millennium Bridge)对公众开放的那一天,数千人涌向这座钢筋结构的行人大桥,一睹一百多年来伦敦市区首座横跨泰晤士河的大桥风采。人们扶老携幼,年轻的上班族、成群结对的青少年,都上桥享受着初夏温润的空气,显然无人有意惹是生非。然而不知不觉中,差点酿成一场大灾难。

当天午后1点左右,当时桥上大约有200人,一名警察发现大桥看上去有点左右摇晃,就像发生了轻级地震一样。可事实上,根本没有地震发生。现在我们知道,人们按照平常的步子走路会使大桥轻微地振动。大桥一振,接着又会以奇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人身上。而人们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调整了自己的步伐,随着大桥摇摆的频率走路。不幸的是,这么一来大桥摇摆得更厉害了。大桥摇摆的幅度越大,人们调节步伐的频率就越快,调节步伐的频率越快,大桥就越是晃得厉害。到最后,桥身两边摇摆的幅度达到了好几英寸(译者注:1英寸等于厘米)。

好在最后,市政当局控制了场面,在崩塌之前关闭了大桥,避免了一场灾祸。这其中,都是因为反馈机制(feedback)在发生作用。

群体社会就和千禧桥的来回摆动一样,与反馈机制、自我组织及各种模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中,模式提供了进一步自我演变的条件。

二十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个人电脑的用户可以在许多操作系统中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当然现在你仍然可以自由挑选,不过自微软崛起之后,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你也开始选用Windows系统。因为许多新的电脑都已经安装了这个系统,所以这是个方便又简单的选择。使用得越多,下次就越容易做出同样的选择,就好比跟着千禧桥摇晃的频率调整步伐,或是90年代晚期疯狂购买网络股票一样。当时全球的专家分析说股价很可能高估了20%到30%,但是随着投资者不断地买进,股价仍旧持续攀升,进而促使其他人跟着买进,所以,那些投资者都是被反馈机制牵着鼻子走。

那么,进行研究工作的科学家能对社会的反馈机制免疫吗?几乎不能。二十世纪70年代晚期,澳大利亚物理学家罗伯特〃梅(Robert May)做了一个实验,研究掠食动物与猎物(比如狐狸与兔子)之间族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并对其中简单的方程式进行研究。

出人意料的是,罗伯特发现,哪怕所牵涉到的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因素,结果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看上去毫无规律可循。在此之前,物理学家普遍认为,复杂的结果必定反映了同样复杂的原因。而罗伯特的例子(表明了数学上的混乱现象)恰恰相反却表明,许多复杂的事物或许没有看上去那么复杂。物理学家到处都能看到混乱的现象,譬如天气阴晴不定,股市变化无常,人的心脏也会混乱地搏动,

他们每年都要发表无数的相关论文。然而,因为当时?混乱?本身就是一个?热点?,发表有关混乱的论文轻而易举,因此那一种学术上的兴奋不过是一股热潮而已,?混乱?使这些研究工作变成了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如今我们发现混乱在很多现象中都很重要,但几乎不再像曾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在那股热潮中体现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社会的反馈机制。

不过,很有可能人类社会的反馈机制,与其他任何领域的反馈机制相比,具有更强大的力量,而且最终具有破坏性。要探讨人类的科学,显然应该先弄明白人类怎么做决策、怎么对周遭的环境做出反馈。

两百多年前,人类科学的探究工程有了不错的起点,当时苏格兰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人们通常都会追求自我利益,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具有从自然界脱颖而出的本领,也就是我们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半个世纪以前的战后时期,经济学家学会如何围绕亚当〃斯密的理念,建立一个生动形象的数学框架,并把理性作为所有人类行为的向导,甚至,他们还发现了一种方法来证明人类社会在某些方面的数学定理。由于数学的深奥难懂,假设人的理性到了完美境界的经济学,已经被认为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典范,并以这一假设引领着科学潮流。

然而,回顾经济学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觉到,当经济学家把几乎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在推理和计算能力上的时候,也正是他们陷入智慧的桎梏的时候。他们试图把所有的人类行为都简化为理性的行为,

就好像试图把所有事物都简化为混乱的物理学家一样,努力把所有事物都塞进一个概念的空盒子里,然后开始表演起智慧和数学的特技,但这么做并没有成功。

根据科学的普通标准,即用来衡量那些解释真实世界的理论是否站得住脚,经得起检验的标准,大多数的经济学理论无论数学计算有多复杂深奥,最后都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幸好,一些无畏的思想家现在已经开始让经济学慢慢起死回生。至关重要的地方在于,他们开始为人类个体描绘出一张更加真实的图象,不像理性的计算机,也不像经济学家一直以来所主张的,而是一个真实的生物,有着完全不同又更为复杂的?思维本能?。

经济的思维方式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经济学?这个词就意味着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或是电视上有个唠唠叨叨的声音不停地讨论着消费者信心指数。但是在经济学家眼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怎样做决策的科学――为什么决定买保时捷而不买福特,为什么决定辞职,为什么决定成家。

经济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是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特有的本领。我们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做本能的奴隶,而是利用我们的理性,来权衡所有行为的潜在成本与效益。如果三家银行的利率不一样,你一定会去利率最高的那一家存钱,除非另一家银行提供免费账户,或是其他更吸引人的好处。

在经济学的理论里,经济学家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的表亲。高尔顿是十九世纪英国统计学家和发明家(他曾经发明一种带有铰链盖的高帽子,可以给人的头部散热),他一生都在搜集数据,做各种测量和计算,甚至还做实验检验人类祈祷有没有用(他的结论认为没有用),并且做了一张非常详尽的表,罗列了一个欧洲人去?荒蛮?国家旅行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你要做片木筏,应该选择哪一种木材才好?翻看下高尔顿1872年的一本书――《旅行的艺术》(Art of Travel)就知道了,在这本书中,高尔顿已经计算出了许多种木材的?浮力?,如桤木、岑木、榉木、榆木、杉木、松木、橡木、杨木和柳木等。

撇开这些成就不谈,最重要的是,高尔顿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试图用大脑思考的力量来面对一切挑战的?理性?人。过去的半个世纪,经济学家认为我们所有人基本上都和高尔顿没什么两样。

举个例子,二十世纪6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认为,罪犯未必就是那些与社会格格不入,道德上有缺陷的人,他们只不过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发现犯法才是他们最佳的选择,于是决定犯罪。一个没有推销能力的人也许会觉得,与其踏踏实实找份工作,不如去偷车或抢劫年迈的妇女。根据贝克尔的?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理论,犯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企业经营,惩罚和刑期都是可能成本的一部分。

另外,贝克尔几十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后来让他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论文,进一步指出他的?理性选择?理论几乎适用所有的人类行为。贝克尔说,人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已经做了一个理性的决定,人们选择跳槽、结婚或是离异,是因为如果不那么做的话,他们得到的结果只会更糟糕。

为什么人要抚育孩子,把大把的时间和金钱投资在孩子身上?你可能会认为,是因为出于爱,出于情感和繁衍后代的需要,但是贝克尔的理论则暗示了,为人父母实际上是在对未来做明智的投资,指望将来能从他们的孩子那获得更多的回报。他总结说:?只要那些投资的回报率比银行的存款利率高,父母生养孩子,就能间接防老。?基于贝克尔所谓的?经济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理论进一步设想,人们不仅努力做出理性的决定,而且还有无限的智慧,确保在做决定时不会犯错。有个典型的例子,现代经济学中有个核心概念,也就是所谓的?生命周期储蓄理论?(Life Cycle Theory of Savings)。假如40岁的你一年挣6万美元,你会花多少,又会存多少?

回答这一类问题,对于研究人们出于长远考虑会存多少,每年会花费多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家在建立的大部分模型中都假定,每个人都利用绝对理性的方式,也就是先算出未来每一年的收入,再进行繁复的计算――或许需要一台电脑才算得清楚――来确定他们今年应该存多少,有生之年平均下来才有多少可以用。

这一模型不仅假设了所有人都是理性的,而且假设了人的理性程度都是完美的,都要经过精准和详尽的计算才会做出决定。这就是标准经济学。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的,?被人们所接受的经济学理论,其基础是建立在人是绝对理性的假设之上的。理性是人类行为可预测性的前提,并把这种可预测性建设成了系统性科学研究的一个‘候选人’?。这一观点似乎暗示了,假如没有了始终不变地对人类理性的假设,那么连一门关于人类的科学都不存在了。

这么看待人类世界或许有点狭隘。就我个人而言,我就经常会犯错,会有愚蠢的想法,会故意拖沓,也会冲动行事。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你也应该是这样的。普通人常常会出于愤怒,出于爱恨做出情绪化的行为,考虑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任何计算。

我们在本章中将会看到,其实有许多迹象都表明,没有一个人完全符合经济学理论中理想化的理性人。而且,现在大部分的经济学家也不认为人们会按照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动。即便如此,对人类理性的假设仍然是现代经济学思想的中心,关于这一现象或许有两个理由能解释。

密歇根大学的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表示,经济学家始终这么热衷于人是理性的这一观点,理由其实很简单――没有理性视角,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人类行为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但是,如果我们假定每个人都是绝对理性的,那么每个人就是一模一样的了。更何况,要预测在任何不同的情况下人们会做

出怎样的行为,所牵涉到的问题比数学问题还要复杂,不仅仅是逻辑的推理过程而已。

阿克塞尔罗德指出:?在我看来,理性选择的研究方法之所以成为主流,并不是因为学者们认为这个方法是符合现实的,相反,正是这一方法不切实际的地方破坏了它作为一种建议基础的价值。其实,理性选择假设的真正优势在于,它使推理成为了可能。?假设人是绝对理性的,能使我们单凭逻辑建构理论,而不用再煞费苦心地进行观察。

经济学家特别喜欢绝对理性的第二个理由,其实不一定是出于科学本身和科学研究的困难,而是因为经济学家本身也是人,也会受到社会反馈机制的作用。经济学家也和普通人一样,有孩子,有房子,有事业。如果说,所有研究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的人,都使用理性选择的研究方法,那么自然而然地,人们就会从那些角度出发去评价某人的研究质量。

1970年到1990年这二十年里,经济学家所建立的模式中,人变得越来越理性。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回忆说:?经济学这一领域的审美观变成了这样:如果A 模式中的人比B模式中的人更精明,那么A模式就优于B模式。?如果假设人是绝对理性,可以使你的工作得到更高的评价,那又何乐不为呢?

有些经济学家承认,这一因素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论文。几年前,我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个人而言,也许依赖?理性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即便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理念是错误的。但毕竟这个理论还是占据主流的地位,与其攻击它,不如赞同它,这样才有利于经济学家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说它是国王的新衣,也可以说它是纸房子,不管怎样,理性的经济学可能再也经不起现实的考验了,事实上也已经站不住脚了。有些经济学家甚至到最后黔驴技穷地争辩说,经济学不应该是研究现实世界的,而应该定义为是一门研究进行互动的、绝对理性的人的科学。这一态度让我想起了一位英国贵族女士曾经这样评价某个伯肯黑德(Berkenhead)的君主:?他聪明绝顶,可有时聪明过头了?。

幸好有些经济学家勇敢地站了出来,选择研究那些能真正适用于现实世界的理论。他们的研究工作已经证明了,把理性选择本身当作一种社会现象,要比把它当作一种理论来得有趣,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三点事实:第一,有时我们就是不理性的,不管我们有多努力地想做到理性;第二,即使我们能做到理性,但大部分的人并不是理性的;第三,理性或不理性都不要紧,因为我们还能利用其他方法来做决定,而且做出的决定也不差,甚至更好。

一个猜数游戏

1987年的某一天,《金融时报》上出现了一则奇怪的竞猜广告,邀请银行家和商人参加一个数字竞猜比赛,参与者必须在0到100

之间选择一个整数寄回去。谁猜的数字最接近所有数字之和的平均数的三分之二,谁就是赢家。如果猜中数字的人不止一个,那么就以随机抽签的方式选出唯一一个赢家,奖品是一套协和航空从伦敦到纽约头等舱的往返机票,价值超过一万美元。

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参加了竞猜的话,你会怎么选择数字呢?根据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你会理性地选择一个数字,可是,怎么选才是理性的呢?

你显然不知道其他人会选择哪个数字,这样一来,想要理性也有点困难。所以,你可能一开始会做一个大概的猜测:也许人们选择的数字在0到100整个范围之间随机变化,这样的话,平均数大约是50,所以33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33接近50的三分之二。你满怀期待地寄去了这个数字,接着又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如果其他人都和你想的一样,情况又会怎样呢?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其他人也会选择一个33左右的数字,所以平均数就不是50,而是33左右,那么33的三分之二就是22。你可以把这个数字寄回去,或者按照这一思路再仔细想一想。如果其他人又和你想的一样,那么平均数就是22了,所以最佳的猜测实际上在15左右。

以此类推下去,你想得越多,数字就会变得越小,而真正的疑问也来了,你究竟该停在哪个数字上?继续按照这一逻辑推理,你会开始怀疑每个人都会选择一个非常小的数字,甚至可能就是0。而实际

上,0这个数字也是一个符合数学逻辑的答案,因为0的三分之二还是0,每个人都选择0的话,那么每个人都猜对了。理性的经济学家会选择0,但是除了他们之外,其他人会这么选吗?

结果是,的确还有其他人选择了0,但是并不多。这个奇怪的猜数游戏是由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设计的,当他把寄来的数字列成表格的时候,他发现,有少数一部分人真的选择了0,而很多人选的都是33和22――逻辑思维停在了第一步或第二步。最后的统计结果,平均数是,赢家选择的是13。

泰勒设计这个猜数游戏主要是为了说明,理性的经济学家头脑中的人的行为方式与现实生活明显不符。认为人们应该选择数字0的想法来自于经济学的传统理论,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博弈论?(Game Theory),它讨论的是理性的人在竞争性的环境中,怎样能有最佳的行为表现。

二十世纪50年代,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近来电影《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故事主人公的原型――证明了,一个理性的人在得知其竞争对手也都是理性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他总是能找到一个?最佳?策略加以运用。所以,在泰勒的猜数游戏中,最佳的策略就是选择0。因为,如果每个人都是完全理性的,那么他们都会选择同样的数字,而0是唯一一个等于平均数三分之二的数字。

但问题是,理性的经济学家来参与这个竞猜的话,就一定会输。事实上那么猜既不理性也不聪明,不过只是天真烂漫而已,尤其是他们把人的行为想得太简单了。一个经济学家能够尽量让自己变得理性,但是他却无法控制其他人和他一样理性。

这个竞猜游戏不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因为最佳数字是根据所有人选择的实际数字而定的,而谁也不知道人们会出于多么疯狂的理由来选择那些数字。结果,这个竞猜游戏和理性一族的博弈论扯不上一点关系,但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和这个游戏相似的实际情况,仅仅依靠推理和逻辑是根本应付不了的。

举个例子,早晨开车去上班,为了避免交通堵塞,你会想要选一条别人不会走的路。但是,其他人也会这么想。结果你的想法就变成,许多人都在尝试做一些大多数人不会做的事,但理性地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无法猜透别人的心思。再想想股票买卖,因为牵涉到大笔的资金,所以你想理性地采取行动应该总能赢利吧。

其实不然。经济学中有个古老的论点,认为股票的价格必定反映了其公平合理的价值,因为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会买进那些价值低估的股票,使股价上涨,或者会卖出那些价值高估的股票,直到股价跌落为止。理性的投资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以轻松挣到钱。

不过,事情没这么简单。假设某些聪明人发现个别股票的价格非常低,为了轻松获利,他们或许会理性地买进持仓,想着等股价涨到

应有价值的时候,再卖出赚上一笔。但是,就像泰勒的猜数游戏中理性的经济学家一样,他们对股票的看法也许是对的,但是却把人想得太简单了。因为还存在着非理性的投资者,他们完全得不到咨讯,也没有好的理由要持有这只股票,觉得自己会输钱的他们就继续抛售,使得股价跌得更低。无论这看起来有多可笑多恼人,他们还是会这么做。

所以,在股票市场中一个绝对理性的投资者也会赔本。因为股市的运作是建立在人们的信念上的,而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信念和想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力求做到理性,反而就太奇怪了。

如果认为克利夫兰的气温可以影响股市的人足够多,那么这个城市的温度真的就能影响股市,所以作为一个明智的投资者,则最好在买卖股票之前,先查询下克利夫兰的天气情况,哪怕这听起来是多么?不理性?。说穿了,理性只是一个某些时候可以使用的工具而已,甚至这个工具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或许还会有人希望能保全理性选择的理论,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继续探索下去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甚至有时候,在做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决定之前,连孩子都会做的计算,我们大多数人反而不会了。所以看来,出错是我们人类甩不掉的遗传基因。

出错是一种本能

如果我告诉你,一个球拍加一个球,一共是1.10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那么球是多少钱?这个问题显然不需要很复杂的计算,难度就和小学生每天功课要演算的题目差不多。但在几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谢恩〃弗雷德里克(Shane Frederick)让普林斯顿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学生来解答这个问题时,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算出答案,结果呢,50%普林斯顿的学生和56%密歇根的学生都答错了。他们的答案是:球拍1美元,球美元或10美分;而正确的答案是:球拍1.05美元,球0.05美元或5美分。

几乎每个人第一次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脱口而出10美分的答案。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答案感觉上就像是正确的。乍一看,美元的总价可以简单地分成1美元和0.1美元,粗算一下,两个量也正好相差1。所以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10美分的答案就好像是个?自然?的反映――人们下意识地努力作答,但是要答对还需要更大的努力。而用不同的问法来问这个问题,似乎就没那么难了。如果我说,球拍和球一共1.10美元,球拍是1.05美元,球多少钱?这次你的本能就不会出错了。

对于这个实验,?理性选择?显然无法解释,同样也无法解释过去十年来,心理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所做的上百个实验。如果你想找到合理的解释,那么必须得另辟蹊径。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两个系统?的观点,则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途径。

卡尼曼认为在人类大脑这套装臵中有两个系统,其中只有一个系统是理性的。这个理性的系统能够有意识地根据逻辑处理信息,工作起来很慢,一步接着一步,而且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全神贯注才能运作。

但是,在这个计算的大脑之下,还有另一个?本能?的大脑,它运作起来快速,自动,很难掌控。我们本能的大脑看到了 1.10,于是就把这个数字分成了1和0.1,它一把抓住了重要的细节,很快地给出了答案,做事风格利落迅速,不需要任何?理性?的分析。

卡尼曼,还有其他人开始逐渐把理性的幻觉从经济学中拆离。1970到1980这十年中,卡尼曼和已故的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共同合作,研究在许多简单的情况下,思维的本能是如何对信息的接收和使用产生影响的,并了解道聪明人如何渐渐偏离了经济学家的理性理念。他们发现如何?框定?一个问题,或如何呈现一种情况,会对人们的处理方式产生戏剧性的影响。例如,告诉病人手术的成功率有90%,和告诉病人手术有10%的可能会失败,这两种告知方式会使病人做出不同的决定,前者更有可能使病人接受手术。同样地,对相同的金额进行不同的描述,价值也会变得不一样。假设你要买的CD是15美元,店员说再走两分钟到另一家店里,这张CD 只卖10美元,你可以节省5美元。很多人都会努力省下这5美元,但是研究表明,如果同样的人要买的是一件125美元的皮夹克时,他们就不介意省不省这5块钱。从理性的角度来讲,两种情况下的5

块钱都是一样的,然而本能的大脑却并不同意,它认为一种情况中的5块钱,比另一情况中的5块钱更值钱。

显然这种想法完全是非理性的。但典型的人就是这样,要是你把实际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生硬地给它们套上一件满是灰尘的数据外套,那么情况就更糟了。如今,对艾滋病病毒HIV的抗体检测准确率高得令人难以臵信。如果某人身上携带HIV病毒,那么从他的化验报告中就能体现出来,检测的准确率是99.9%。如果某人没有HIV病毒,那么化验结果的准确率更高达99.99%。

现在,让我们到美国大街上随便找个人来为其做HIV抗体检测,只要他不是静脉吸毒者,不是男同性恋,或不属于其他患爱滋病的高危人群就行。如果化验的结果呈阳性,那么这个人就真的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吗?准确的几率又是多少呢?问这些问题的人看似好像丢了大脑,问得多余,这个人携带HIV病毒几乎是肯定的了。这么想对吗?错。正确的答案是,化验准确的几率只有50%。

如果你的答案错了,不要沮丧,因为这个问题德国马普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心理学家歌德〃吉戈仁泽(Gerd Gigerenzer)问了好几百人,从学生到数学家,再从数学家到经验丰富的医师,结果却发现,大约95%的大学生和40%的医师都答错了,尽管后者经历过特别的训练,但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仍然出错了。所以,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思维本能。

其实,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的思维已经被本能的大脑掌控了,使得你没发现,我还没给你足够的信息能让你做出正确的答案。要做出理性的判断,你就要知道一开始我们从大街上?随便?找来的这个人,本来就不太可能是HIV病毒的携带者,因为只要不属于高危人群――男同性恋、静脉吸毒者等,10000个美国人里只有1个人会感染HIV病毒。这就意味着,这个人患有HIV病毒的概率和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而没有HIV病毒的人抗体检测却呈阳性的概率也是万分之一。所以,呈阳性的结果,对错的可能性各占一半。如果这么说你还是不清楚,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可能性这个问题迷糊了人的大脑。那么现在,我们用实际的人数来思考这个问题。想象一下,有10000个肯定不属于高危人群的人到医院做HIV的抗体检测,根据我们之前所说的,普通人,也就是非高危人群,带有HIV 病毒的概率是万分之一,那么前来做检测的那10000人里,可能就有一个人真的感染了HIV病毒。由于抗体检测的准确率很高,所以几乎所有人的检测结果都是正确的(9999个人的检测结果呈阴性,1个人的检测结果呈阳性)。但又因为抗体检测不是绝对完美的――10000次检测中会发生1次错误,所以这些人中有某个人的检测结果也会呈阳性(抗体检测呈假阳性的几率,要比呈假阴性的几率大得多)。最后总结下来,10000个人里面,我们大概能发现一个真阳性和一个假阳性,所以阳性结果的准确率只有50%。

总而言之,不是我们失去了理性,而是我们惯常的思维背离了理性。许多经济学家喜欢把这种背离称作为?反常状态?,彷佛它们是

对理性观念的背弃,莫明其妙,叫人费解。但是进一步思考,也许我们思维的本能其实一点也不反常,或许在人类历史上还具有非凡的意义。

现代人的头,石器时代的脑

理性选择这一理论的问题在于,把人的大脑看成了一台全能电脑――一套任由主人输入工作任务的超强设备。但是,人脑不是全能电脑,虽然和其他东西相比,它的确能更轻松地做好一些事(比如能在50公尺开外就从背影认出自己的朋友),但是要让它计算223乘以57是多少,恐怕就要费一番周折。

再想想人的心脏,就像一个精致的泵,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动脉和静脉中,但这个泵不是全能的,如果用它来抽取车里的汽油,就肯定不行。心脏是由进化过程为了某种特定的功能设计而来的,我们的人脑也是这样。

给人脑作个更好的比喻,应该是一台现在正陈列于伦敦科学博物馆内的奇特机器。高约一米八的木制结构支撑起一连串大小不同的钢轮,连接轮子的一根金属轴一直延伸到正下方一面可旋转的鼓上,一支机械笔能在鼓上做下标记。如果你扳动这台机器的手柄,所有的轮子都会旋转起来,鼓也跟着转动,于是机械笔就开始画出曲线,虽然画得不是很整齐,但时高时低的曲线基本上也很有规律。如果你看看机器下方的说明,你会发现,这台设备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William Thomson)在十九世纪末发明的,并一直用到了1950

年左右。这台机器的功能是预测趋势的发展。大小不同的轮子受到太阳、月亮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变化,而整套机械装臵把所有的变化因素组合在一起,计算整个发展趋势。

然而,这台机器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功能。它不是一台电脑,因为它无法进行编程。所以说,用它来比喻我们的人脑更好一些。我们人脑就像这台机器一样,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专门设计出来的一套设备,用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人类的大脑是经过了几百万年进化的产物,在其构造和功能里包涵着演变的历史痕迹。大脑进化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不是为了驾驶车辆,不是为了判断风险的金融投资,当然也不是为了一眼望穿复杂的数据森林。

大脑进化,其实是为了解决我们的祖先在另一个世界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个世界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要理解什么是社会原子,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这一事实。在99%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祖先都住在一个小型的游牧群体中,打猎和采集是他们的生存方式。正如约翰〃图比(John Tooby)所说的,?他们整整一辈子都在露营旅行?,并依靠采集植物或猎狩动物维持生命。经过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会逐渐给人类的大脑带来利好的变化,使大脑能帮助我们的祖先解决最紧迫的日常生存问题――打猎、寻伴、抚育后代,辨别谁能信任,谁是危险分子。

你不会期望汤姆逊的机器擅长做飞机航行的计算,因为它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设计出来的。人类的大脑在面对现代世界时,也存在一个类似的问题,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相比,我们更能适应祖先的生存环境,我们还没来得及适应现在的环境,所以导致出现了一些奇异的状况。我们的祖先害怕蛇是因为他们知道,在浓密的非洲热带雨林中,蛇是一种巨大的危险。

时至今日,像蜘蛛和蛇这样的动物仍然会让很多人感到害怕,但却很少有谁会对电插座和开车产生巨大的恐惧,而一般来说,电插座和开车的潜在危险要比蛇和蜘蛛大得多。我们的大脑是为了特殊目的进行信息处理的机器,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本能,用以适应祖先的世界,就像图比所说的,?人类本能的思维做起推论来,就像蜘蛛织网一样,轻而易举,毫不费力,浑然天成?。

另外,人类还有一种特别的习惯性行为,即?规避损失?。理性的思维认为,人们有多想得到10美元,就有多不想损失10美元(在衡量同样价值大小的收获和损失时,应该有同等程度的好恶情绪),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举个例子来说,英国的一档电视智力竞赛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中,参赛者要回答一系列的选择题,答对了就能继续答下去,一直到答错为止。每答对一题,参赛者的潜在奖金就翻一倍,但要是答错了损失则更大。几年前,加拿大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Queen’s University)的经济学家加索尔——拉诺(Gauthier Lanot)及其同事分析了515位参赛者的表现,结果发现,

音乐的魅力在于出自本能

音乐的魅力在于出自本能 姜堰市行知实验小学朱桂云 2013年获江苏省行知杯论文评比一等奖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广袤天地里,艺术教育早已与文化教育平起平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音乐教学占据了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渗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陶研思想 [正文]: 在谈及音乐教学时,陶行知先生说过:“唱歌是最能启发人的心灵,也是最厉害的迷魂汤。”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同样深切感悟到音乐的神奇魅力。 本文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为基础,阐述这一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小学音乐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将这一教学理念引入其中,符合教学实践观,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新年在即,班级要举行文艺晚会,在这欢庆的日子里,只有人人参与其中,气氛才能活跃起来,活动才具有真正的意义。然而在筹备节目时,毛遂自荐的很少,相互推荐人选时,目光也只是集中在少部分学生身上。问及原因,不是腼腆一笑,就是说自己没有表演的天分。我说唱首歌也行呀!这时有学生说:“我五音不全,那不是纯粹让我出洋相吗?”这让我联想到就是在我们教师组织的各种娱乐活动中,也不乏类似的情况,都将自己定义为“五音不全”。究竟什么是“五音不全”?音乐属于哪些人?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赵易山评委是这样诠释“五音不全”的,看似深不可测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其实对应的就是“1、2、3、5、6”,他教给我们辨别一个人是否五音健全的方法,即:是否会唱简谱“1、2、3、5、6”。如果能,则说明你五音基本健全。

认识人的12种本性

认识人的12种本性 引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 是人的本质特征, 也是人的本能和本性。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如同人心脏和血液一样与人的生命同生共死。只要人的生命尚存, 人性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尽管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 时而强烈, 时而舒缓,但它恒久地、永不消失地在人体内活动, 而且总有一种淋漓尽致地展现的欲望。 一、人的12 种本性 1.善良 善良,是人的一种同情、慈爱、友善之心以及欲对别人 进行帮助、与人和睦相处的愿望。在没有其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不会轻易地去伤害周围的人或物, 而且会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和爱抚。当我们涉足那些民风纯朴的偏远山区, 这些远离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的人们, 对外来陌生人的热情、好客和友善, 仿佛使人感到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在大都市有时连问路都无人愿意给你指说(受外 在因素影响) , 而这里贫困的山民却乐于免费为你提供食宿, 使我们感受到人原始的、本能的善良。人们爱兽、鸟、鱼、虫及花、木、草藤, 并常自觉地予以保护和饲养, 说明人们不仅对自身是善良的, 而且对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善良的,甚

至包括无生命的物体。人只有在自身的生存或利益受到威胁或影响时,才会伤及他人或他物。 人善良的本性表现在生命的各个方面。比如,当遇到乞 丐时, 有施舍的本能; 当得知他人受灾时,有无偿捐赠钱物 的自愿; 当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常禁不住留下同情的泪水。正常条件下, 人都愿意与别人友好相处, 不愿轻易伤害别人, 这是由善良的本性决定的。现实中的冲突, 一般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误会; 二是善的本性与另一本性 发生矛盾,且另一本性战胜了善的本性。 2.权欲 权欲就是想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 而权力是对人或事 的一种支配资格, 支配是主动和自主的行为,而被支配总是 被动的。在人的潜意识中,总是渴望支配别人, 而不希望被 人支配。所以权欲是人的一种天性。某些权力所能带来的名利, 更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权力的贪欲。官场的尔虞我诈、古代皇权的血雨腥风, 便是权欲的生动写照。有些人为了权力, 不惜用金钱去买官, 甚至失去人格与尊严去求官, 并 把权力作为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权力的运用本来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决断能力,但强烈的权欲, 已使人们很少顾及个

三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三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围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这一问题,通过老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伴随着启蒙运动的高涨,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一思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因为正当理性高昂之时,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通过了解这些,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凡事都不可走极端,否则定会出现与其不相和谐的音符。 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卢梭、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作用。 难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 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巩固:启蒙运动之所以称为“启蒙”,其主要原因是它 A、批判蒙昧主义 B、提倡人民主权说 C、提倡三权分立学说 D、为法国革命作了启蒙作用 本课结构: 本课讲解: 一、呼唤光明的时代;(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 (2)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推翻封建制,必制造舆论)

唱歌的技巧练习

告诫朋友们: 1 声乐是需要系统全面学习的,请做好长期学习的打算,打算今天看了几行字明天就成 高手的人趁早放弃. 2 单看文字教程会产生误区,最好能看视频教程,听老师的示范和讲解,避免练歪! (后面附有练习,耐心看哦) No.1 要想唱好通俗音乐,首先歌者一定要做到声情并茂! 要想唱好通俗音乐,首先歌者一定要做到"声情并茂"!!! 声:指的是发声的技能(也就用那些动作去唱歌) 情:演唱时所要表达的一种情绪或一种气氛(一般被视为是不是投入,是不是有歌者的气质) 就算一个发声技能高超的人,他的声音还是会有瑕疵的,因为在声乐表现中,人声始终是精益求精的,如果缺少了感情的支撑,那他充其量是一部发声机器,而且是有瑕疵的。 反之,如果凭一时之勇,一时之情去发泄的话,那就往往脱离不开K歌,叫喊等行为了。 误区:声、情两者不能良好的结合起来,盲目训练导致成为一个麻木的发声工具,而过分的热情似火又太容易染上市井演唱之气,今后就难改了! No.2 分为声、情这两方面来探讨通俗音乐的演唱规律 我们下面就分为声、情这两方面来探讨通俗音乐的演唱规律! 当然,在字面表达以及动作训练的过程中,是以声为主,情为辅,但希望大家在运用表演的过程中反之,衡之。 提高声乐技能主要分为四大门功课:气息,发声,传声,咬字。 情:在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要能听得出好声音的“质”,“气”,“词”,“乐”。(在演艺,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要学会从感性变为理性再回到感性) 很多人盲目的练习唱歌,但他并不知道在唱歌的过程中,声的四大部门都在工作,这才叫唱歌,练习是有效的。但同时,歌曲演唱的好坏是在欣赏一个整体,一个情绪,不是在检验这四门功课的高低! 例1:练声练得好的人不代表唱歌唱得好。 列2:喜欢刘德华而不喜欢张学友的人,他们绝不是在比谁的演唱技能高,而是在比谁唱得好听! No.3 什么是气息? 既然谈到四门功课,我们就来一一阐述一下: 首先,什么是气息? 唱歌必须用气,通俗音乐中的气,是由一呼一吸这两个动作交替构成的。(决不要有第三个动作产生,例如停顿、重吸、重呼、偷气、漏气等) 就一呼一吸而言,唱歌是呼的艺术,切勿本末倒置。(现在市面上,大多的练气方法,太强调吸气,这样会大大削弱歌者的表现能力,交流能力) 练习要领,要用气,就要一呼一吸,交替工作,稳定气口,连贯动作。 练习方法: 1,弱延音练习

生与死的本能

生与死的本能 在弗济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后来他从生物观点出发,认为在人的心理成分巾,存在着死的本能,其反面是生的本能。不过死的本能不是表现为求死的欲望,而是杀生的欲望。生的本能变弱的话,死的欲望就会抬头,由此可以解释自杀现象。 总之,精神分析理论特别强调对人的问题行为、症状背后所压抑的各种需耍、欲求、感情的力曲关系的理解及其意义的解释。四、行为主义的心理咨询(behavionsm counseling) 行为主义的心理咨询是以学习理论和行为疔法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咨询,认为人的问题行为、症状是由错误认知与学习所导致的,主张将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着眼点放在来访者当前的行为问题上,注重当前某一特殊行为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以促使问题行为的变容、消失或新的行为的获得。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J.B.Watson)。但对心理治疗产生较大影响的却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B.F.Skinner) 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咨询或行为疗法的根据,这一原理是由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的。 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无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但是,如果给狗以铃声时即喂以食物,这样结合多次之后,每当铃声一响,虽然食物并未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时,原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刺激物——铃声,变成了引起唾液分泌这种无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转化为信号刺激物,引起唾液分泌。这就是条什反射的原理。但是,如果形成的条件反射不予强化和保持的话,就会产生条件反射的消退现象。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人的很多行为。人的日常生活极其复杂多变,但人可以随机应变,首先就在于人因为条件反射而处于一种自动化了的或半自动化了的状态。但是,如果这种条件反射产生负面作用的话,就会引起强迫症状、焦虑或不安发作,或也会形成某种癖病。不良习惯、辍学或恐怖多山此而形成。对于在无意识中的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癖病、恶习或身心障碍、心理问题,在治疗和咨询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004-11-7 23:40:54 12yes 某厂劳务输出,要派两位技师去新加坡,收入的绝对数当然比国内高。技师老章积极报名,因为他妻子已下岗在家,儿子明年上大学,需要增加收入。而技师老林却推辞不去,因为他儿子已工作,最近在股票上又赚了不少钱,经济比较宽裕。而且考虑到外国**也不轻松,因此表示不想去新加坡。 员工的行为与其动机和需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管理者只有对员工的动机和需要有所了解后,才能理解为何在同样的各种环境中员工的各种表现各异。 需要时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对既缺乏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 由此可见,需要的形成是客观的,它是由客观的事物造成的;需要的形成又是主观的,对同一事物引起的需要不同,而且有时他人几乎不能察觉。 引起个体需要的事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缺乏性和能引起个体渴望。 由于需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作用重大,因此,有许多心理学家对需要做了深入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需要层次结构。 马斯洛的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 生理需要是人类的第一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如食物、衣服、性欲等等。 安全需要是人类的第二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要,如收入稳定、强大的治安力量、福利条件好、法制健全等等。 社交需要是人类的第三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一切需要,如友谊、爱情、归属感等等。

尊重需要是人类的第四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 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誉、地位、尊严、自信、自尊、自 豪等等。 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 挥出来的一种需要,如不断的追求事业成功、使技术精益求精等等。 其中底部的三中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 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两种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 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马斯洛认为各层次需要之间有以下一些关系: (1) 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 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 (2) 这五种需要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的,越是靠近顶部的成长型 需要,满足的百分比越少。 (3) 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往 往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每一个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近来的研究有些新发现: (1) 缺乏型需要几乎人人都有,而成长型需要并不是所有人都 有的。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当部分的人没有。 (2) 满足需要时不一定先从最低层次开始,有时可以从中层, 或高层开始;有时个体为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而牺牲低层次的需要。 (3) 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满足而消失,高层次需要发展时, 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在许多情景中,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理论之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次(见图),而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满足的追求。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后三种需要是成长性需要,它们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马斯洛指出,行为主义者从动物学习研究中所作出的动机假设只能解释缺失性需要,而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因这些需要已得到相当的满足,他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

声乐教案(一)

声乐教案(一) 内容:歌唱机理及运动原理 教学时数: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歌唱机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歌唱发声器官生理结构以及歌唱的发声原理,了解发声器官的相互作用以及协调配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歌唱器官及发声原理 教学手段与形式:采用大课形式,以传统理论讲解为主,并运用多种声、像资料,形成能听能看,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绪论 人类自从开始音乐活动以来就有了歌唱,歌唱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艺术,不但有众多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歌唱流派,还具有丰富的艺术作品和声乐文献,在歌唱的艺术表现和技能技巧训练上已具有较科学的理论指导。人类历史上关于歌唱的起源,有过多种说法,较多来源于神话和传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以及歌唱的起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游戏学说者认为:人生来就有要求发泄剩余精力的能力,人类的歌唱活动,以及其它的文艺形式都是由于这些本能的冲动引起的。心灵表现学说者认为:人本身就有一种表现自己情感的要求,高兴时要笑,痛苦时要哭,当这些还不能表达内心感受时,就用歌唱,舞蹈,或是吟诗等形式来表现。模仿学说者认为:歌唱的起源来自

人类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模仿。以上各种对歌唱的解释,只接触到歌唱活动产生的某些现象,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人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歌唱及其它艺术形式都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比如鲁迅先生在他的《门外文谈》中说的“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歌唱活动来自丰富的劳动生活,说明了歌唱是音乐艺术中最早的表现形式。歌唱是众多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一部分。它是以人体的发声器官为“乐器”来表现美的旋律,生动的语言,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较之其他乐器更能直接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是音乐艺术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最容易受人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表演形式。歌唱艺术是通过歌唱者的嗓音来进行二度创作,它以歌唱者的发声器官为表现手段和工具,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主、客体的创造劳动,是歌唱者在身体处于激动情绪之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神经活动。它既是一种物质的运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歌唱者要在兴奋的状态中自如地处理好发声的技术、语言和艺术表现诸多环节,是十分不容易的。虽然古今中外无数代歌唱家和教育家对歌唱艺术的奥妙进行过大量的钻研和探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至今在歌唱训练和歌唱表演中仍有许多的“谜”尚待探索,有许多的“难关”尚待突破。歌唱艺术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歌唱训练中教师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嗓音条件的差异,有意识观念的差异,有生理的问题,也有心理感觉的问题,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不适合于自修,需要导师必要的引导。由于歌唱是以人体自身的发声器官为“乐器”的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歌唱者艺术表现的过程也就是制作“乐

人的12种本性

人的12种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本能和本性。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如同人心脏和血液一样与人的生命同生共死。只要人的生命尚存,人性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尽管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时而强烈,时而舒缓,但它恒久地、永不消失地在人体内活动,而且总有一种淋漓尽致地展现的欲望。一、人的12种本性1、善良善良,是人的一种同情、慈爱、友善之心以及欲对别人进行帮助、与人和睦相处的愿望。在没有其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不会轻易地去伤害周围的人或物,而且会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和爱抚。当我们涉足那些民风纯朴的偏远山区,这些远离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的人们,对外来陌生人的热情、好客和友善,仿佛使人感到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在大都市有时连问路都无人愿意给你指说(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这里贫困的山民却乐于免费为你提供食宿,使我们感受到人原始的、本能的善良。人们爱兽、鸟、鱼、虫及花、木、草藤,并常自觉地予以保护和饲养,说明人们不仅对自身是善良的,而且对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善良的,甚至包括无生命的物体。人只有在自身的生存或利益受到威胁或影响时,才会伤及他人或他物。人善良的本性表现在生命的各个方面。比如,当遇到乞丐时,有施舍的本能;当得知他人受

灾时,有无偿捐赠钱物的自愿;当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常禁不住留下同情的泪水。正常条件下,人都愿意与别人友好相处,不愿轻易伤害别人,这是由善良的本性决定的。现实中的冲突,一般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误会;二是善的本性与另一本性发生矛盾,且另一本性战胜了善的本性。 2、权欲权欲就是想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而权力是对人或事的一种支配资格,支配是主动和自主的行为,而被支配总是被动的。在人的潜意识中,总是渴望支配别人,而不希望被人支配。所以权欲是人的一种天性。某些权力所能带来的名利,更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权力的贪欲。官场的尔虞我诈、古代皇权的血雨腥风,便是权欲的生动写照。有些人为了权力,不惜用金钱去买官,甚至失去人格与尊严去求官,并把权力作为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权力的运用本来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决断能力,但强烈的权欲,已使人们很少顾及个人的能力,而一味地追求权力。人们对权力的嗜好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小学生在班里被任命为班长,甚至一个小组长,孩子一定会高兴地向家长汇报,并且好几天精神兴奋。再比如夫妻之间,经常难免要争吵,虽然更多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但互不相让,甚至拳脚相加,其实质是权力之争,都想按自己的意图去办。西方国家许多官员收入并不高,而且基本上也无灰色收入,但许多人仍趋之若鹜,主要因为他们喜欢处于支配地位的那种感受。无疑,权欲是

浅论感性幸福与理性幸福——读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一)

浅论感性幸福与理性幸福——读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一) 【摘要】文章把人的幸福划分为“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感性幸福是指人的最原始、最真实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的感受,它是“真实的幸福”;理性幸福是指人为的、不自然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的感受,它是“虚假的幸福”。然而即使如此,我们却并不能单一地去追求这“真实的幸福”,因为在个人追求到了自己本身的幸福的同时,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对幸福的追求,若不加一切地放纵,那么只会造成“强者的哲学”。所以一个平衡点的存在是必要的,以便协调对幸福的追求,从而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感性;理性;幸福;协调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我很佩服他的智慧和勇气,他撕掉了人类虚伪的理性面具,而把矛头直指向人类心灵深处最真实、同时也许亦是最脆弱的感性情感。当我们为我们作为文明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也许恰恰忽略了我们最真实的情感,忘掉了我们存在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我的基始的思考是关于“感性”和“理性”的,同时展开来又与“幸福”等概念相联系。我曾试图根据弗洛伊德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去定义“幸福”。我给人的“幸福”所下的定义是,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通过对感性和理性的不同分析,从而得到两种不同的“幸福”。一种是人的最原始、最自然、最真实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叫它“真实的幸福”;一种是人为的、不自然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叫它“虚假的幸福”;前者对应的是感性,后者对应的是理性。 为什么我们会有上述的思考和结论呢?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成年男子,他身强体壮,他现在有了性的需求。如果是在原始社会中,那么几乎没有人为的规则和法律对他进行约束,他是自由而灵敏的。他会怎么做呢?我想他会凭借着自己的感性本能,在原始的丛林中寻找并发现一个自己中意的异性的同类,经过最原始的沟通之后,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这一欲望得到满足之后,那么他便会产生“幸福”感,而这便是最自然的幸福、最真实的幸福。那么倘若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男性公民,他又会怎么样呢?显然他不能象原始社会那样任性而为了。人为的法律和规则对他的行为进行了束缚,规定他不可以这样做,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必须要付法律责任。所以经过理性的思考,他是不会任性而为的。他要怎样做呢?他首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寻找一个他满意的异性的恋人,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之后,在征得对方的同意的情况下,他可以满足欲望;但是如果对方不同意了,或是有些人因为长相、方法等原因而追求不到异性,那么便只好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欲望的问题了。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也会产生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是在人为的种种束缚下才得到满足的,是掺水的、不真实的。 所以如果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前提:人活在这个世上的目的是追求人本身的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人类的文明越发达,人类社会越发展,束缚便会越多,人类的幸福感就会越少。这就与人存在的目的相违背,那么人类很可能会最终毁灭,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 二、忽略的因素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有危言耸听的味道,如果说出去肯定会被当成疯子。我自己也有些困惑,以及些许的排斥,因为它与我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我试图去寻找它的突破点,不想我竟能如此侥幸地发现我原来忽略了一个问题。 为了便于问题的说明,假定还是那个有欲望的男人。在原始社会中,他凭借着强壮的身体击败了其他的竞争者,取得了支配异性的权利,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他获得了幸福。这是我们作为前提的假定。但是——我们若按照常理般地推想便会发现——与此同时,其他和他一起追求异性的竞争者并没有得到幸福。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扩展到任何生物,当他

唱歌基本功-发声练气(完整)

唱歌基本功-发声练气(完整)

唱歌基本功-发声练气 导读:唱歌基本功——发声练气,唱歌就要张口,唱歌要求大张口,唱歌时除了上口盖轻松张开外,一般人唱歌,唱歌就是唱呼吸、唱共鸣,唱歌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所以如果没有好的呼吸基本功,唱歌中的呼吸和生活中的呼吸是不一样的,唱歌要求腹式呼吸,将来唱歌时,吐“嘶”字训练是为了将来唱歌时,是为了将来唱歌能站着也用腹式呼吸,降低喉节唱歌,也就是用声带唱歌,发声会越来越好,吐舌是不让咽部发声,迫使声带发声,降低喉节用 唱歌基本功——发声练气 第一章张口 唱歌就要张口,但这个张口不是我们平常说话、吃饭这种生活上的张口。唱歌要求大张口,小舌要往上提。这种张口增大了口腔的空间,俗称膛。大张口时,鼻腔通道扩张,鼻腔里有窦口,经细小通道,与头腔各共鸣区相连。大张口时,也有助于窦口张开。小舌提起也有助于后咽壁上的鼻咽口扩开。这样能使声音容易进入头部各共鸣区。头部具体各共鸣区构造请参看邹本初老师《歌唱学》一书第10-13页。张口具体方法如 1 打哈欠 上口盖打开,下巴不要用力,深吸气,后咽壁有凉凉的感觉。由于是刻意地打哈欠,所以脸部肌肉可能会紧张,面部表情也不自然。这都没关系,练习久了,熟能生巧。上颌骨,也就是靠近耳朵那个关节就会松动、灵活,张口动作就会轻松自然。张口动作每天都得练,每次练七八下。这算一单元。每天不得少于100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段练习。练的时候得悠着点,要防止下巴掉下来,俗称掉环。 2 望天花板 人垂直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头缓慢往后仰,同时口慢慢张开,最后头仰的角度和天花板呈水平状态,然后头慢慢再恢复到原来位置,与此同时口也慢慢闭上。这个方法是让上口盖张开,下巴不用力往下扯。这个方法不适合老年人和有颈椎病的人。 3 下巴支茶几张口 第三种办法比较笨,但是容易找到上口盖打开的感觉,具体方法如下:找一个高低适中的小柜,站立,半蹲或全蹲,把下巴支在小柜上,慢慢张口然后再慢慢闭上。这种办法是强迫上口盖打开,下巴不用力往下扯。这就像打开一口箱子,是把箱盖打开,而不是把箱身往下拉,这个动作也得天天练,练了一段时间,张口就会自然了。我们还可练咬苹果、啃骨头动作找打开上口盖的感

人类的十五种欲望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15种基本的欲望和价值观所控制的。 研究人员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他们发现﹐不同的人对这15种基本欲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拿性来说﹐性几乎对每一个人都是愉悦的﹐但对每一个人的驱动力却并非一致﹐有的人终其一生沉溺于其中﹐而有的人则在这方面投入甚少。其他欲望也是这样﹐有的人追逐成功﹐有的人淡薄名利﹐有的人重视亲情和家庭﹐有的人则是"工作狂"。 而对于我们游戏设计者来说,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游戏需要包容这些不同性格和追求的人,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各种欲望。可以说无论是哪一类的游戏产品,只要我们所提供的乐趣能够满足这15种欲望的大多数,或者是充分强调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欲望的话,就足以吸引大批玩家,同时也要注意的是这15种欲望之中有些指的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感觉的排斥,所以在游戏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尽量避免此种不良因素的加入。 以下是我个人对这15种欲望和游戏策划的关系的理解。如有不足和错误的地方万望海涵 1,好奇心﹕游戏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未知事物,需要玩家自己去探索,显然,他们也很喜欢这样做,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所以适当的隐藏一些区域或功能其实是明智的。 2,食物﹕很可惜,目前还没有可以生产面包的游戏平台出现,所以游戏还暂时无法提供这种服务。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两个玩家在玩实况足球,他们约定输得一方就要请吃麦辣鸡腿堡,这样一来赢得那一方就可以得到食物方面的满足了,呵呵~ 3,荣誉感﹙道德﹚﹕一种用户对公平的环境的需求与游戏设计者对以正当手段获得利益的玩家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同时也是我们惩罚那些利用非正当手段获得利益的人的主要原因。现在有的个别同行为了吸引玩家故意设计一些BUG或挂机的功能,看似玩家的热情高涨了许多,可是伤害的却是更多人的利益。其结果必然是灭亡。 4,被社会排斥的恐惧﹕被社会排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各种不备社会肯定的行为,初此之外那就是“软弱”了,所以让用户们较快的脱离菜鸟行列是明智的。另外无法与其他人有效的沟通也会产生被社会排斥的感觉,所以鼓励玩家多多交流其实是明智的。 说句题外话,其实游戏本身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玩家寂寞的感觉,但此种做法本人并不提倡,游戏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奉劝沉迷于游戏中的人,健康游戏,健康生活才能体验到活着的乐趣,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没事多到太阳底下晒晒,哼个小曲,看看美女什么的,有益身心健康。 5,性﹕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强烈的欲望,这也是种种成人游戏火爆的原因,无须多说。 6,体育运动﹕胖子们也许体会不到人们对运动的渴望其实是天生的,很遗憾目前多数游戏平台并不需要玩家做剧烈的运动,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局限性,不过体育类游戏永远是电子游戏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外也许手指的运动也可以起到局部减肥的效果,呵呵。

人类三大本能

人类三大本能 =序= 这篇文的存在起源於"I, Robot"的电影所刺激出的灵感。机械人三大法则的存在是大量「人类和机械人和平共存在同一个社会」的思考实验的结果,因此其实是「人类社会的共存法则」的一个亚版本,作为进化的一种结果(虽然不甚完美,因为人类只有十万年的历史),人类本身的心理法则——也就是本能——必然是异曲同工的东西。 =人类本能的起源=底假设:其他的动物没有人类那种华丽的计算能力,因此依靠简单的本能来规范人类的行为以保证生命的延续是不可行的。因此,人类应当会进化出一些新的本能来保证人类作为一个种族能够延续下去。 =人类第一本能=进化过程的第一游戏规则:要生存下去。群体动物不能脱离群体生存,所以必须进化出珍惜其他成员生命的本能。然而人如何能够天生就直觉地体会到什麼是生命、认同其他人类和自己是「一样是人类」? 怎样能够天生就体会及感受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存在? 进化的答案:拥有「意识」。 问题继续。如何本能地能确认其他人类和自己「一样是人类」? 拥有「直觉」。 所谓的直觉,是指一种自动而无法用意识控制计算过程、输出直接进入意识的计算模组。因为无法控制,所以基因可对硬件的形态加上规范,然后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相类的身体机能会令此模组弄出相似的输出,令个体和个体之间出现明显的同步感觉,而两个人同时面对相似的外在刺激,会有一样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共同性会自动形式「同体」的概念——人类的其中一种视觉直觉,就是会将共同移动的刺激自动当成「同体」。 所以,人类第一本能会是「遵从直觉」。这实际上是利用了人类的动物性本能来体现机械人第一法则「不能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原意。 正常来说这是力量最强的本能(当然因为突变和环境因素造成硬件破坏是绝对不罕见的)。 =人类第二本能=群体动物如果太容易因为意见不同而分化导致轻易离群独居,存活率肯定大大下降。因此能够想出各种各样不同意见的人类必须进化出一种反作用力,减低这种因为思考能力发达结果反而不利生存的恶果。 所以,人类第二本能是「追求与同类的一致性」。这和机械人第二法则「遵从人类的指令,除非和第一原则矛盾」有异曲同工之理。 因为这个本能的执行需要人类的天生就能理解何谓「别人」,因此「意识和直觉」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必须先有自我意识以及同类意识,才能理解何谓「别人」。 正常来说这是力量第二强的本能。 =人类第三本能=因为能够想出各种各样不曾见过的做法,因此人类不小心杀了自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进化令人类比那些不擅想出新做法的动物更加有动机去考虑自己的做法的危险性。 所以,人类的第三本能是「贪生怕死」。因此人类的意识和直觉都有必要存在,因为没有意识就不能天生地感受到「自己在生存」,而没有直觉也就没有「同步」,也就不能透过同伴的死来理解「自己的死亡」的存在。 (由此可见为何「目击别人死亡」对人类有如此大的心理冲击,因为它触动了人类的第三大的本能。) =讨论=这三种本能解释了「意识」有什麼进化功能、在人类的生存上担任了什麼角色,而且也解释了为什麼人类的法律一向有「意识」概念和衍生的裁判差别,因为文化上对意识的重视能够强化意识的功用,同时文化也是进化机制能够作用的对象。另外也预测了意识的复杂程度限制了个体能发展的道德观。

20190212《人类本能性法则理论》简述

20190212《人类本能性法则理论》简述 《人类本能性法则理论》认为,人类个体的基本属性是群聚性、人爱性、私欲性。这三种基本属性的表现形式受人类社会习俗、文化、制度和权力等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但是绝对不可以被消灭。这些基本属性的不同思想和行为表现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种种的社会制度。 第一群聚性 在自然法则下,在人类社会中,人总是趋向于向人群更多的地方聚集,人的这种属性称为群聚性。群聚性促使人类必须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同时,群居的人类能够更好地抵御大自然的威胁,使人类得以更好地延续和进化。群聚性促进了氏族、家庭、城市和国家等等社会现象形成;群聚性促进了交流、语言、文字等等文化现象出现。显然,那种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的论断是不准确的。 第二人爱性 在自然法则下,在人类社会中,来自于人内心对生命的敬畏、热爱、眷念、帮助、善意等情感,称之为人爱性。人爱性在思想上表现为人与人彼此关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善意、爱恋与热爱之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积极向上;在行为上表现为见义勇为,救死扶伤,阻止滥杀无辜,帮助并同情弱者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亲情、友情、爱情、同情、怜爱和眷念等等情感都属于人爱性范畴。 当人类以族群、国家等形式存在时,因为丛林法则,人类彼此之间会产生严重的私欲性界限冲突,从而引起无止境的战争祸乱和残酷

杀戮,导致人类陷入极度的私欲性恐惧之中。在人爱性作用下,人类最终会彼此之间妥协和达成私欲性行为界限共识,从而阻止人类彼此之间无底线的残酷杀戮,。 在私欲性恐惧中,人类幻想建立一个只有真善美的理想社会,从而避免战争祸乱。这些幻想经过一代代地传承、神化、总结和完善,于是,形成了今天的道德伦理和宗教信仰,等等。因此,人爱性也是绝大多数宗教起源的人性基础。 在孔儒皇权时代,人类的行为准则和法律制度基本依据孔儒仁礼道德伦理而建立。因为这些行为规范或者说道德伦理无视私欲性的合理存在和崇尚高大上式的“无私圣贤”榜样,因此很难有效地规范人的私欲性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沦为假大空的境地。 在孔儒文化建立的“假大空”社会里,人类只好寄托于明君、救星、圣人或佛祖的出现和恩赐,并希望由此带领人们进入“无私”的高大上理想社会。基于这种理由,每位新国王或皇帝总会以“代表天意”的名义把自己包装成为“替天行道”的天子、明君或救星,从而取得其权力的合法性并不允许人民质疑。一旦权力稳固,统治者就以消灭人的“私淫邪念和树立高大上新风等”为借口,要求人民感恩和无私奉献,从而控制人民的思想;以“除恶扬善”为依据,扩大权力,清除异己,杀戮生命,从而恫吓人民。当然,这样的社会都无一例外地走向极权专制的独裁社会。 显然,人爱性可以阻止人类彼此间无底线杀戮,但是却不能有效地消灭统治者的私淫贪欲,也不能使所有平民或老百姓真正安分守己

唱歌基本功

唱歌基本功 一、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2、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下唱坏了嗓子。还有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会厌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我们往往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动作不协调所致。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3、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4、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

抑郁:人性本能欲望的过度压抑

忧郁其实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性,是一个良知者应有的文化基调。 相对快乐来讲,忧郁是更深刻、更沉重的一种情绪。前者趋向于肤浅和遗忘,而后者趋向于高贵和救赎。 抑郁:人性本能欲望的过度压抑 人都有源自于人性的本能需要与要求。如,对水、食物、衣物、安全感、性满足、交流与沟通、爱与被爱等等的需要与要求。 当个人需要不能被满足,这样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就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不能被满足的心理能量只是暂时被压抑,它还会以某种方式释放出来。如,文学、艺术、创作等等,都是心理能量释放的途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的释放既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有可能是破坏性的。这与其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有关。 过度压抑而不能够被满足,既与现实条件有关,也与自身较为内向的性格有关。内向的性格与后天教育的影响比较大。现实客观条件是难以为我们所能支配的。但是我们是可以控制与支配自身行为的。本能欲望的过度压抑这是一个对待人性态度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对待欲望的态度,往往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行为取向。你是如何看待人的欲望欲求的?人的合理欲望不需要被满足被实现吗?

压制人欲就是对人性的压制,对人性的压制就是对人本身的压制。你是不是在敌视人的欲望欲求呢?你是不是把人的欲望欲求看做是一种丑陋与邪恶的呢?欲望本身不是罪恶的。只要他是合理适度的。 过度内向的性格不同样是一种压抑吗?压抑自己的情感,压抑自己的需要。压抑自己的情感,压抑自己的需要;不是因为你把自己的情感与需要看作了是邪恶的了吗?你把自己的情感与需要看作了是邪恶的了,你自己又是什么?你不是也把自己看作是邪恶的了吗?你把自己看做是一个邪恶的人,这样你的思想行为就会被遏制。你就会逃避,逃避现实,逃避社会,逃避他人。 你不能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是一个邪恶的人。其实你并不能因为自己的本能需要就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恶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自我苛求也是过度压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与失败,以成功者或是接近于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对自我的过高要求,所以会害怕达不到对自己的过高要求而逃避自己的错误与失败。行为本身就包括了错误与失败,为了避免错误与失败,所以选择了逃避。 逃避不就是自我压抑吗?因为害怕犯错误而选择逃避。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自废武功。错误与失败是不被允许的吗?人非完人,人都有犯错与失败的权利。失败并不可怕。

辩论材料:生活中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

我对理性的定义是:寻求有效的方法去达到目的的行为称为理性。 一、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辩题:生活中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请注意我们的讨论范围是生活中哪个更重要.那么怎么界定哪个更重要呢,我方认为能带来更好的更优越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情感更重要。 二、我方对理性的定义是:寻求有效的方法去达到目的的行为称为理性。(社会生活是离不开社会规律,即理性的) 三、理性能带来更好的生活,所以理性更重要。 ,实例论证。 什么是理性,必须先明确一个前提:这个世界的万物发展是存在规律的。重视并遵循规律的一般是理性的表现。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都离不开一个理字,所谓理,也正是我方要论的主题:理智。理性一般遵循规律(规则),感性一般轻视规律(规则)。对于同一件事,感性多与喜好联系在一起,它多与行为人的情绪,性格联系在一起,而理性则与客观条件,规律紧密结合,它更加注重的是结果与效率,是事情本身。试想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大事小事,我们决断的依据是什么是这件事我不想做,我不喜欢这样做,所以我们这样做吧那样做吧还是全面考虑客观因素,缜密分析,全力行动以使事情得到百分的成功呢再想这两种行为方式的结果,哪一种更适合用于生活呢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生活也无法脱离社会交往而单独存在,所以,你自己喜欢与否还不够,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既然考虑社会因素,也就论证了我方观点。理性一般追求效率,感性一般不计成本。 举个例子,某天你回到家正在换鞋子,你老婆闻到你臭袜子的味道,大呼受不了,要你穿上鞋子。然后她又要你脱了袜子好拿去洗,于是你就有要脱鞋子,但是她因为受不了味道就是不肯定你脱鞋子。OK,下面她就提出一个宇宙霹雳无敌的要求:让你穿着鞋子脱袜子。按照对方的观点一定会很高兴的接受吧按此推理,今天你的袜子脱不下来,那么明天你的其他事情就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按照感性的生活方式生活,生活将会无比糟糕吧,照此还何谈更好的生活 重视并遵循规律的一般是理性的表现 理性一般追求效率。 主要是理性能成事,克制欲望 人类的欲望是花样繁多千奇百怪的。但是由于客观规律的存在,有些欲望是可行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可实现的。而理性表现为遵循规律,人又表现为充满欲望,于是理性人就表现为压抑欲望。 这是理性的第三条描述。 论证:我方例子: 1、中日问题,要发展,不能盲目仇日。这是中国人民的理性,它让中国更加强大。 2、唐玄宗与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玄宗不计个人好恶重用魏征,开创一片开元盛世。 对方例子: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我们的观点:现实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有人在争论,争论中他们都喜欢说一句话:按理说或你讲不讲理.这些虽然通俗,但很贴切,真实.如果以情在先,往往使事情偏离正轨,而讲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理,可以说是行为准则,我们上学就要学道理,四有新人准则里就有讲道理这一项,所以,理在情先.? 对于情理孰先孰后之论,我认为关键在于:谁才是人们行为处世的真正准则。? 我认为,情是由人类心中的想法所直接决定的,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同时也因人而异,使人们行事带有很多偏颇。? (第一页)

死本能指向

几乎人人都有死亡冲动 "死本能"与生俱来 专家简介 郭蓄芳,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主任。专业领域:心理障碍的森田治疗及家庭治疗。主要成果:《精神分裂症病人归因与记忆的研究》、《7例强迫症患者的结构式家庭治疗》、《现代医学模式中心理诊断的意义、分类和原则》等。 向程,高级心理咨询师,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知名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专业特长:婚恋情感亲子关系咨询、各类神经症治疗、性心理障碍及变态性行为矫正、短程精神分析、催眠与意象引导、人生发展咨询、职业心理指导与营销心理训练。 死本能与生俱来且有积极作用 “几乎所有的人在潜意识的底层都有死亡本能。它与生本能相对应,构成人类心灵底层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力量。”听完记者的讲述,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向程非常平静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几乎所有人”这个令人瞠目的比例在记者采访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和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主任郭蓄芳时,也得到了证实。 人往往对于头脑中转瞬即逝的东西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恰恰是这“一闪念”泄露了人类生死的秘密。第一个发现它的人如果活到今天,已经150岁了,而我们的生活却始终在他的理论框架下重复着。这个人就是弗洛伊德。 瞬间浮现的跳楼、溺水等死亡冲动是死本能的表现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死本能”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 “新闻报道中那个想从楼上往下跳的年轻人的案例只是死本能导致的死亡冲动中的一种。”向程告诉记者,像人在极度开心时会哭出来、极度幸福时刻会希望死去,极度绝望时会焕发出强有力的生的力量,这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转换。“死本能表现为攻击、破坏和毁灭。死本能向外表现,就体现为伤害他人,而以人类战争的最高形式达到顶峰;死本能向内发展就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否定、自毁和自杀。而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转换构成了人的生命过程的全部内容。” “人有很多本能,死亡本能是从一出生开始就有的。和人生存的本能一样,死的本能也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的。”郭蓄芳主任在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工作多年,对于生和死这一人生永恒的话题有着更深入的认识,“有些人可能不承认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死亡本能。只要一个人想到过死,这就是死本能的表现”。 人的死亡本能是人放弃和逃避的防御心理。很多人常说,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人们这么说的时候可能仅仅会感到内心的一股悲凉,但实际上这正是死本能的表现。 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希望用想象的“结束”的方式来把这种体验定格 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极度渴望死亡的病态心理不同的是,瞬间的死亡冲动更接近于一种人类特有的情感。 “死亡冲动是人在原始情感中所共有的。当人面对美丽的景色,觉得特别高兴的时候,都可能会有种希望个体消失、消融在景色中的冲动。在爱情关系中,情侣在做爱时达到了高峰体验,也会有种‘如果死在此刻就好了’的感觉,人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