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7.16.2《登泰山记》导学案

班级:组别:姓名: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一、识作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伴读] 姚鼐曾身体不好,在一道士的指引下,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来养生自疗。这就是“惜抱”的来由。

二、知背景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等8人破格当选。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和友人相约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

[伴读]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年间耗时十三年编成的。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可以

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三、拓知识

1.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伴读] 曾国藩也是有功于桐城派,他让桐城派在行将衰落时得以改造和继承,再度辉煌于晚清文坛。

2.五岳独尊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泰山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伴读]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姚鼐.(nài) ②汶.水(wèn) ③南麓.(lù)

④石磴.(dèng) ⑤几.不可登(jī) ⑥徂徕

..(cú lái)

⑦晦.(huì) ⑧樗蒱

..(chū pú)⑨绛.皓(jiàng)

⑩若偻.(lǚ)岱.祠(dài) 少圜.(yuán)

石罅.(xià)

2.通假字

(1)须臾成五采.“采”同“彩”

(2)多平方,少圜.“圜”同“圆”

3.古今异义

(1)至于

..泰安

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多平方

..

古义: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

今义:数学用语。

4.一词多义

(1)阴

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没有阳光)

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阴影,树荫)

⑤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冷)

⑥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光阴,时间)

(2)坐

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同“座”,座位)

③王曰:“何坐.?”曰:“坐盗。”(因……而获罪)

④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3)及

①及.既上(等到)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

③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4)道

①循东谷入,道.有天门(道路)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

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政策,方法)

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⑤万户侯岂足道.哉(称道)

(5)以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

②余始循以.入(连词,表顺承关系)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助词,表方位)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⑥以.刀劈狼首(介词,拿、用)

⑦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用来)

⑧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以为)

5.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名词用作动词,照)

(3)山多.石,少.土(形容词用作动词,多有;少有)

6.文言句式

(1)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

(2)此东海也判断句

整体感知

1.结构图示

2.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

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自主探究

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

(2)当.其南北分者________________

[明确](1)阳、阴: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西、东:分别指向西、向东,名词用作状语。(2)当:在,正。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名词作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一样”。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作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作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作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由表时间的名词充当,翻译时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2.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

[明确]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判断句)

环节二分析文意

3.对文章第一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是写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地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竣的总体感受。

B.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泰山的地位。

C.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

位置,这是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D.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明确]选B。文中点明古长城是为了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交代古长城是两水的分界线,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二、诵读第2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乘.风雪________________

(2)至于

..泰安________________

(3)越长城之限.________________

(4)是月丁未

..________________

(5)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___

(6)及既上.________________

(7)苍山负.雪________________

(8)明烛.天南________________

[明确](1)乘:趁,冒着。(2)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3)限:界限,这里指城墙。(4)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5)循:顺着。

(6)上:登上山顶。(7)负:背负。(8)烛:名词作动词,照。

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余始循以入。

译文:

(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译文: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译文:

[明确](1)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省略句)

(2)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判断句)

(3)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定语后置句,“限当道者”是“崖”的定语)

环节二分析文意

6.列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答:

[明确]“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让人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览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7.下面对这段文字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

C.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时的激动心情。

D.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描述了登山后的激动心情。

[明确]选A。梳理段意,很容易得出答案。

三、诵读第3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戊申晦.________________

(2)稍见

..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________________

(3)绛皓

..驳色________________

(4)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________

[明确](1)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2)稍见:逐渐看见。(3)绛:大红;皓:白。(4)极:尽。

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译文: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译文: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译文: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

[明确](1)日观亭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被动句)

(2)逐渐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定语后置句,“数十立者”是“白若樗蒱”的定语;判断句)

(3)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4)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环节二分析文意

10.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答:

[明确]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

四、诵读第4、5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僻.不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

(2)多平方

..,少圜________________

[明确](1)僻:偏僻。(2)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

12.翻译下面句子。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译文:

[明确]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环节二分析文意

13.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从行文看,最后两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将泰山

的特点进一步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不显啰嗦。

14.下列六句话分成四组,全是表现泰山冬季特有景色的一组是( )

①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③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④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⑥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A .①③⑥

B .③④⑥

C .②④⑥

D .①②⑤

[明确] 选B 。抓住题干中关键词“泰山冬季特有景色”作答即可。 15.下列各景观中属于人文景观的一项是( )

①或曰,此东海也 ②岱祠 ③石刻 ④樗蒱 ⑤碧霞元君祠 ⑥皇帝行宫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明确] 选B 。东海、樗蒱非人文景观。

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崖限..当道者(界限) B .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 C .越长城之限.(界限) D .僻.

不当道者(偏僻)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自.

京师乘风雪

???余始循以.

入日观以.

西峰

A .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 .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 .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 .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日上.,正赤如丹及既上.

,苍山负雪

???汶水西.

流日观以西.

A .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也相同。

B .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相同。

C .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不同。

D .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也不同。 4.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句不.一致的是(2分)( ) A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 .或曰,此东海也。

5.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上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6.下列关于古代日期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初一 B .在丁卯三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 C .淳熙丙申至日..

至日:夏至日 D .待到重阳..

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农历八月十五

7.某中学举行高三毕业典礼,特邀请家长、各界朋友参加。下面是该校邀请函的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5分)

亲爱的家长、各界朋友:

你好!春秋鼎盛,寒窗三载,在这凤凰花开的六月,青春的骊歌响起。毕业在即,我校高三毕业生即将迎来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为了欢送他们,我校为他们准备了最神圣的欢送仪式,为此我们衷心地邀请您能莅临现场,参加毕业典礼。感谢您在学子们的漫漫人生长路上的鼎力支持,相

信您的到来将会是典礼上最温暖的风景。

答:

8.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花”字出现的位置是有规定的。比如说,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乙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丙可接“柳暗花明又一村”,“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着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出门俱是看花人”“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

请以“酒”为令,填写下面的诗句,必须是有据可考的诗词。(6分)

二、阅读提升(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戊子中秋记游

[清]袁枚

佳节也,胜景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蒸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失。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

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挈:带领

B.客来当有不速.者速:快速

C.从园南穿.篱出穿:穿过

D.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窃:私下

10.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一行所览胜景的一组是(3分)()

①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②则日已落,苍烟四生

③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④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⑤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⑥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③⑤⑥D.①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名人在随园聚会,一起游览金陵名胜,作者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B.姑苏唐眉岑带着主人的儿子到随园来玩,他做饭的手艺很好,以蒸猪头最为拿手。

C.在渔夫的指点下,一行人登上大仓山,看到西南角有闪着银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那就是长江。

D.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随园鸟瞰图,向读者展现了随园的美。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4分)

译文:

(2)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解析:选A。崖限:崖壁。

2.解析:选C。自:介词,从。“以入”的“以”是连词;“以西峰”的“以”是介词。

3.解析:选D。“日上”的“上”是“上升”;“及既上”的“上”是“登上”;“西流”的“西”是“向西”;“西峰”的“西”是“西边”。

4.解析:选B。A、C、D三项为判断句。

5.解析:选A。A项为拟人,其余为比喻。

6.解析:选B。A项应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C项应为:冬至;D项应为:农历九月九日。

7.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并且注意表达意思是否完整、明确。“你”不符合谦敬要求,改为“您”;“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不能用于学生,改为“春华秋实”;“衷心”用于下对上或平辈之间,改为“诚恳”;“莅临”用于长辈、上级到来,改为“亲临”;“鼎力支持”敬辞,多用于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改为“支持”。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你”改为“您”;②“春秋鼎盛”改为“春华秋实”;③“衷心”改为“诚恳”;④“莅临”改为“亲临”;⑤“鼎力支持”改为“支持”。

8.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诗词积累的题目,要求按照诗词飞花令的要求填写下列的空格,给出的字是“酒”,注意是含有“酒”的古诗句,同时“酒”要出现在规定的位置。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②斗酒十千恣欢谑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浊酒一杯家万里③借问酒家何处有④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斗酒诗百篇东篱把酒黄昏后葡萄美酒夜光杯⑤水村山郭酒旗风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⑥夜泊秦淮近酒家莫笑农家腊酒浑⑦白日放歌须纵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9.解析:选B。速:邀请。

10.解析:选A。⑤属于对作者一行人的行踪的描述;⑥是作者的感受。

11..解析:选B。“主人的儿子”错误,应是唐眉岑自己的儿子。

12.答案:(1)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2)江中帆船如月亮中的桂树影一般,分辨不清。

参考译文:

佳节、胜景、四方的名流,这三者会合到一起,不是偶然的事。因为不是偶然的事,却能偶然得到,真是快乐。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乾隆戊子年中秋节,苏州唐眉岑带着他的儿子住在随园,向我列举他的烹饪本领,以蒸猪头最为拿手,而且说:“这东西一个人难以吃下,如果现在做好,哪里就有客人来呢?”我说:“暂且置办齐,或许会有不速之客来。”不久,泾县翟云九进士来了。过一会儿,真州尤贡父到了。又过一会儿,南郊陈古渔到了。这时太阳还没有落下。眉岑说:“我们四个人都是外地人,没有游览过金陵的胜景,何不

出去游玩一下?”这三人很高兴,穿上鞋站起来,快速(向外走),却不知道眉岑是想要让客人饥饿以便使他们有好胃口。

从随园南面穿过篱笆出来,到了小龙窝,两个山峰之间夹着一条长长的溪流,桃林和麻田散发着清香。来了一个渔夫,引领着客人登上大仓山,见西南角闪着银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渔夫说:“这就是长江。”江中帆船如月亮中的桂树影一般,分辨不清。沿着山向东到蛤蟆石,高山像天空一样中间高四面低。整个金陵都在脚下漂浮,渔夫说这是谢公墩。我长久居住在金陵,多次见人指点谢公墩的位置,都不如这里空阔且四面都可看到。我私下想这墩不过是一堆土罢了,能够使谢公产生出世思想的,必定是这里!即使并非如此,而谢公地下有灵,也一定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而去其他地方的。从蛾眉岭登上永庆寺的亭子,太阳已经落山,四处升起了苍茫的云雾,远看随园的楼台,像罩上了一层轻薄的面纱,参差交错互相遮掩衬托,又像用镜子看自己的影子,自己喜爱自己的俊美。(我)这才知道不从它的外面观看,竟然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多么快乐。

回到随园时,月亮十分明亮,饭菜已经完备,美酒已经斟好,那猪头蒸得烂如泥,客人都觉得味道鲜美而吃个不停,直到大醉。酒席上分了八个题目各作诗文,叫我作记。唉!我过了五十三个中秋节,年幼时的情景已不记得,长大后没有什么好记的。如今因为一个猪头的缘故,能和众贤才沐浴在云山雾海之中,辨识古迹,于是清清楚楚好像真值得记下来。然而人生在世百年,没有哪一年不逢节日的,没有哪一处不遇到朋友的,这中间真值得记的事又有多少啊!因为这个缘故,我握着笔又感到很悲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