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仔猪细菌性腹泻

仔猪细菌性腹泻

仔猪细菌性腹泻
仔猪细菌性腹泻

仔猪细菌性腹泻

摘要:仔猪细菌性性腹泻是影响仔猪成活与增重主要因素,也是养殖场难以控

制的疾病之一。轻者生长迟缓,重者严重脱水死亡。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仔猪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影响仔猪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几种常见的仔猪细菌性腹泻谈谈原因与防治措施。本文阐述仔猪细菌性腹泻的类型与原因,并根据其流行特点、病理变化与临床诊断做出综合防治措施,来降低仔猪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关键词:仔猪治疗腹泻

1 仔猪细菌性腹泻类型与原因

1.1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10~20

日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当饲养不当,如母猪过肥,乳汁过浓,哺乳母

猪饲养不全,饲料结构不合理,乳汁质量较差,母猪发生乳房炎,仔猪饲料调制

不当,引起消化不良,圈舍阴寒潮湿以及天气骤变(尤其是气温突然降低3℃以

上)等均可诱发该病。

1.2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病原大肠杆菌引起1周龄以内的

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发生与母猪特别是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

不善有关,如饲料调配不当、栏舍不洁等[1]。

1.3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又叫猪传染性坏死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出生仔猪急性传

染病,主要发生在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1.4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后幼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多发生

于6~15周龄仔猪。

1.5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或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尤其是1月龄小猪常见。

1.6 猪痢疾

猪痢疾又叫猪白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黏液性,出血性腹

泻,主要侵害15~70kg体重的猪,尤以2~3月龄猪较为多发。

2 流行特点

2.1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以春秋两季气温骤变及阴雨连绵季节发病最多。

2.2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无流行季节性,往往是一窝一窝的发病。带菌母猪是本病发生的主要传染源,由粪便排出病菌,传染母猪乳头、皮肤及环境。仔猪出生后,经吸吮乳头与舔吸母猪皮肤时或接触传染物,经消化道进入胃肠内传染发病。新建猪场从不同地方引进种猪,如患有仔猪黄痢病史,也会导致本病扩散。

2.3 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无流行季节性,主要发生于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2.4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无流行季节性,常发生于30~60日龄仔猪,尤其是断奶仔猪,体壮肥硕仔猪最易发生。也因环境骤变、阴雨久淋多种致病因素而发。

2.5 仔猪副伤寒

主要发生于1~4月龄、密集饲养的仔猪。新生仔猪采食了带菌猪及病猪排出病原体所污染了的饲料、饮水与土壤等,再就是病原体平时存在于健康猪体内,但不表现症状,当饲养不当、气候突变、环境改变等因素使猪体质减弱,抗病力下降时,病原体乘机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本病呈多散性,条件恶劣时也可发生,地方流行缓慢,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潜伏期30~60天。

2.6 猪痢疾

猪痢疾无流行季节性,其中7~12日龄仔猪最易感染,饲养密度过高、寒冷、温度过高、卫生条件太差等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生。

3 临床症状

3.1 仔猪白痢

临床症状为下痢,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粘稠或粥样具有特殊腥味粪便,临床上分为热痢与寒痢两型。但热痢较为多见,热痢为仔猪白痢的初期表现,病猪多为体质尚好,尚能饮食,但食欲减退、下痢,粪呈灰白色或白色带血,粪味腥臭,热痢继续发展为寒痢,病久伤正气而转虚,则病猪表现体弱无力、被毛粗红、卧地难起、行走不稳、食欲废绝、下痢不止,粪白而恶臭、四肢末梢发凉,最后虚脱死亡。

3.2 仔猪黄痢

临床表现为病仔猪排出黄色稀粪,急性死亡为其特征。仔猪出生时尚很健康,

有的乳仔猪出生12小时左右就发生此病,有的在1~3日龄发生此病,最急性不显症状就突然死亡,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糊状或黄色水样,并含有凝乳小片。病仔猪肛门松弛,捕捉时会因挣扎或鸣叫增加腹压,常由肛门排出稀粪,呈水样喷出,病程稍长,很快消瘦、脱水,最后因衰竭昏迷而死亡,但患此病乳仔猪无呕吐现象[2]。

3.3 仔猪红痢

发病仔猪排红褐色稀粪,其中含呈灰白色坏死组织碎片,并有特殊腥味,后肢粘满血样稀粪,有的病猪共济失调,呼吸困难,行走摇晃,大部分病猪在3小时内死亡。

3.4 仔猪水肿病

一般发病突然,个别的仔猪常见不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病情稍慢的表现精神沉郁,眼脸水肿,严重的上下眼脸仅现一小缝隙,然后水肿逐渐蔓延到头部、颈部。多数病猪体温不高,个别的体温升到40.5℃~41℃。病猪行走无力、共济失调、步态摇摆不稳、叫声嘶哑。重者倒地,呈游泳姿势,很快死亡。

3.5 仔猪副伤寒

3.5.1 急性型(败血型)

病猪体温升高到41℃~42℃,精神沉郁、伏卧、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步伐摇晃、呕吐与腹泻、有时有腹疼的症状。耳尖、颈、嘴尖、前胸、腹下、蹄尖、尾尖,皮肤有蓝紫色斑点。当本病开始爆发时,常出现1~2头死亡,不显任何症状;有时刚出现病症后24小时立即死亡,但多数病程为2~4天,病死率很高。

3.5.2 亚急性(结肠炎型)

病猪体温40.5℃到41.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喜钻草窝,堆叠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粘着,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淡绿色,带有血液或假膜,皮肤(特别是腹部)出现弥漫性痂样湿疹。有些病猪发生咳嗽,有的因继发肺炎而死亡。康复的很少,不死的多转为慢性型。

3.5.3 慢性型

本型表现最多见体温在41℃左右,有时降至常温,食欲减退,呈周期性急性下痢,粪便恶臭,呈灰白色,病猪长期躺卧,高度消瘦,皮肤呈深红色,有的继发肺炎;病程2~3周,最后衰竭死亡;但少数也有恢复健康,这种猪生长十分缓慢,并长期成为带菌僵猪。

3.6 猪痢疾

主要表现为下痢,病初可见病猪排黄色稀便,很快变为水样下痢,在1~2日间粪便混有数量不等的血液与黏液粪便,病情严重时所排粪便呈红色糊状,内

有大量黏液、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病猪排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粪便,有时有很多小气泡,并混有黏液及纤维素伪膜,死亡不多,但病猪生长缓慢。

4病理变化

4.1 仔猪白痢

尸体消瘦,肛门、尾和股部常有灰白色稀粪沾污。胃内有凝乳块,幽门部粘膜充血。小肠粘膜充血,肠壁淋巴滤胞肿大,肠腔内有灰白色浆状或糊状的内容物,混有气体,气味腥臭。

4.2 仔猪黄痢

尸体严重脱水,皮肤皱缩,肛门哆开,肛门四周有黄色稀粪沾污。胃膨胀,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底潮红或出血,被覆多量粘液。小肠尤其十二指肠膨胀,肠壁变薄,粘膜和浆膜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腥臭的黄色、黄白色稀薄内容物,有时混有血液、凝乳块和气泡。空肠与回肠病变较十二指肠轻,肠内膨气仍严重。大肠变化较轻,但也充满稀薄内容物。心、肝、肾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带有小的凝固性坏死灶。脾淤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脑充血或有小点出血。

4.3 仔猪红痢

以肠粘膜病变为主,最急性型空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弥漫性出血,急性型空肠有少量出血病变,肠绒毛坏死、脱落,肠壁有坏死性假膜覆盖,亚急性型空肠或回肠粘膜面覆盖坏死性假膜,外观可见小肠壁有条状浅灰色纵带,慢性型肠浆膜面外观正常粘膜面有坏死区[3]。

4.4 仔猪水肿病

胃壁、肠壁、脑部、肠系膜以及某些部位(头部、颈部、腹部)的皮下水肿是本病特征性变化。胃壁水肿常见于大弯部贲门部,有时波及胃底部和食道部。切开可见在黏膜和肌层之间,有一层无色、茶色或红色的胶样水肿。水肿部厚度和面积大小不一,有的厚达2~3厘米,胃底部弥漫性出血。大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出血,病变严重的淋巴结呈红色。心包、胸和腹腔有淡黄色或黄红色液体。

4.5 仔猪副伤寒:

4.5.1 急性型

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尸体膘度正常,耳、腹、胁等部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

4.5.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黏膜上覆有

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如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索状肿,有的干酪样坏死。脾稍肿大,肝有可见灰黄色坏死灶。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4]。

4.6 猪痢疾

病变局限于大肠,回盲肠结合处为其明显分界。大肠粘膜肿胀,并覆盖着粘液和带血块的纤维。大肠内容物软至稀薄,并混有粘液、血液和组织碎片。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粘膜表面坏死,形成假膜;有时粘膜上只有散开的成片的薄而密集的纤维素。剥去假膜露出浅表糜烂面。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5 预防

5.1 仔猪白痢

5.1.1饲养管理方面

做好仔猪的保温;将仔猪饲养于最适宜的温度,未断奶仔猪控制在32~34℃,刚断奶仔猪28~32℃,同时7日龄开始补料,以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防止异食,减少白痢的发生;改善猪舍卫生状况,尽量减少仔猪接触粪便,减少进入仔猪体内大肠杆菌的数量,使仔猪有抵抗力。

5.1.2 免疫方面

通常仔猪10日龄时才开始产生自身的免疫球蛋白和抗体,此前它完全依靠其母乳获得免疫保护,仔猪通过初乳和常乳来获得保护性抗体,从而获得抵抗大肠杆菌的能力。使用自家疫苗和死菌苗可获得较好的保护。在母猪产前4~6周肌肉或皮下注射1次;也可选用大肠杆菌三价(K88、K99、987P)活苗,产前40天给怀孕母猪颈部肌肉注射,临产前15天再注射1次;用重组DNA技术研制成功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仔猪腹泻双价苗对产前3~4周的母猪耳根皮下注射1次。

5.2 仔猪黄痢

5.2.1饲养管理方面

要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产房应保持清洁干燥、不蓄积污水和粪尿,注意通风换气和保暖工作。临产进产房前一天,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母猪临产前要做好猪体、乳房、阴户的常规消毒(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干净后,逐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后再让新生儿哺乳。

5.2.2 免疫方面

是要做好对初生仔猪“开奶”前的用药工作。就是在仔猪初生后,未让仔猪吃初乳之前,全窝逐头用抗菌素药(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口服。以后每天服1次,

连服3天,防止病从口入;我国已制成大肠杆菌K88ac—LTB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和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前两种采用口服免疫,后一种用注射法免疫。均于产前15~30天免疫(具体用法参见说明书)。母猪免疫后,其血清和初乳中有较高水平的抗大肠杆菌的抗体,能使仔猪获得很高的被动免疫的保护率[8]。

5.3 仔猪红痢

5.3.1饲养管理方面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做好猪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在产前,对产房和仔猪舍进行彻底清扫,对地面、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对临产母猪腹部皮肤及乳头进行消毒。

5.3.2免疫方面

初产母猪在分娩前30天和15天各肌肉注射1次仔猪红痢灭活疫苗,用量为5~10ml。经产母猪如前胎已注射过此疫苗,可在产仔前15天肌肉注射仔猪红痢灭活菌苗3-5ml,能使母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初生仔猪可从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抗体,对仔猪的免疫保护率可达100%[6]。

5.4 仔猪水肿病

5.4.1饲养管理方面

预防本病必须对哺乳仔猪适时补料,以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切忌突然断乳和突然更换饲料,饲料营养要全面,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能过高,断乳后的仔猪切忌饲喂过饱。在缺硒地区,应注意添加硒和维生素E。猪舍保持清洁干燥,定期冲洗消毒。

5.4.2 免疫方面

在仔猪断乳前1周和断乳后2周,肌肉注射组织胺球蛋白2,每周1次,或在断乳前1周和断乳后3周,每天内服磺胺二甲基嘧啶1.5g,也可在发病季节用磺胺嘧啶、大蒜等药物预防;在仔猪出生后10~15天注射仔猪水肿、副伤寒二联灭活疫苗,对25日龄以上的猪注射猪水肿病单苗,能有效预防猪水肿病的发生[7]。

5.5 仔猪副伤寒

5.5.1饲养管理方面

搞好平时环境卫生工作,保持圈舍干燥、清洁;饮水要清洁,猪群密度要小,不要过分拥挤,搞好防寒防暑工作,出生仔猪应尽早吃上初乳,以获得母源抗体;搞好平时消毒工作,舍内每周消毒2~3次,一月一次大消毒。防止引种传播,不从疫区引进猪种,引进猪应隔离观察一个月后,证明无病后方可入群。

5.5.2 免疫方面

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按瓶签头份,用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30日龄仔猪,肌肉注射1ml(l头份)。也可口服,用凉开水按每头份5ml稀释,每头灌服5ml,或拌少量饲料喂服。

5.6 猪痢疾

5.6.1饲养管理方面

平时搞好管理卫生工作,保持圈舍干净,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凡从外地引进的种猪要严格隔离检疫1个月。健康者方可入群,此病治后易复发,应坚持疗程与饲养管理相结合。

5.6.2 免疫方面

当本地区或邻近地区发生本病流行时,饲料中加入呋喃唑酮或土霉素、痢菌净等药物预防,对假定健康猪,全部用药物预防,每吨饲料加痢菌净50g,连用5天;以后接着用氟苯尼考,每吨饲料加100g,连用7天。

6 治疗

6.1 仔猪白痢

早期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因地因时选用药物。

6.1.1 西药治疗

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3-5mg,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2~3天;盐酸山莨宿碱每千克体重0.5-1mg,后海穴注射,每日1次,连用2-3天;黄连素片每千克体重20-50mg,每日喂2次,连用1~2天,口服;高渗葡萄糖每千克体重1-2ml,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用2~3天[8]。

6.1.2 中药治疗

选用白苦汤:白头翁25g,黄柏30g;黄芩、苦参、秦皮各8g,加水600ml,煎至100ml,过滤后服用;3.5-4kg的仔猪每头3ml,5-7kg的仔猪每头5-8ml,也可用白龙散:白头翁末2份,龙胆末1份,混合内服,每日3次,每次3克,痊愈为止[1]。

6.2 仔猪黄痢

发现1头乳仔猪患有仔猪黄痢病,就应该进行对全窝乳仔猪进行药物预防与治疗,否则发病后再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6.2.1 西药治疗

首选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与硫酸链酶,庆大霉素每次每千克体重4~11mg,一日2次,口服;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5-15mg,每日2次,肌肉注射;已基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10mg,一日2次,肌肉注射;氯霉素每日每千克

50mg,肌肉注射;青霉素8万单位加硫酸链酶80mg,一次内服,一天2次;磺胺脒0.5g加甲氧苄氨嘧啶0.1g,研末,每次每千克体重5-10mg,一日2次;庆增安注射液每次每千克体重0.2ml,一日2次。[8]

6.2.2 中药治疗

处方一:海参沙100g,马齿笕100g,大蒜50g,苦参50g,加水1000ml,煎取200ml,每头每次灌服5-10ml,3次1日;处方二:白头翁、秦皮各20g,黄连、黄柏、槐花、诃子各15g,乌梅12g,马齿笕适量为引,用水煎取汁混饲喂母猪,每日3次,每次500ml,连服3天,重症仔猪可每头灌服10-20ml,每日2次。

6.3仔猪红痢

早期用青霉素、链霉素各取2ml每千克体重,口服效果甚佳;用迪米唑制成添加剂,按每千克体重50mg,口服5次;连用3天泰氏菌素每千克体重注射2.0-8.0mg,连用3-10天。

6.4仔猪水肿病:

6.4.1西药治疗

硫酸庆大霉素3~5mg每千克体重,1次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每千克体重4~12mg,静脉注射;10﹪安钠珈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5~1ml,皮下注射;5﹪~10﹪氯化钙,每千克体重0.5~1ml静脉注射,VC注射液每千克体重4~10mg,静脉注射;呋喃苯胺酸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5~1mg肌肉注射。

6.4.1中药治疗

处方一:茯苓、白术、厚朴、青皮、生姜各20g;泽泻、甘草各15g,陈皮、大枣各30g,乌梅3个,煎汁分3次温服,连用2~3剂:处方二:茯苓、石斛、陈皮各15g,木通10g,冬瓜皮30g,煮水分2次温服,连用1~2剂;处方三:猪苓、商陆、白术、泽泻、车前子、赤小豆、苍术各15g,煮水除渣拌料饲喂,连用2~3次。

6.5仔猪副伤寒

精品黄金1号注射液,按每千克0.15ml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2天;强力万通王注射液,按每千克0.1ml,每日2次,连用2~3天;大蒜疗法:将200g 大蒜去皮,捣碎,泡入500ml的白酒内,经1周后服用,每次10ml,3次~天。

6.6猪痢疾

6.6.1西药治疗

庆大霉素,每千克水中加11mg或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00ml,每日2次,连用3~5天;痢菌净,每千克体重口服5mg,每日2次,连用3天或0.5﹪痢菌

净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5ml,每日2次,连用3天。

6.6.2中药治疗

木炭末30g,山楂炭30g,石榴皮(烧炭)25g,全部碾碎为细末,开水冲服[1]。

8参考文献:

[1] 于华洲,于丽.综合性防治仔猪黄痢病[J].农民致富之友,2001,(2):34

[2] 刘富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猪病[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4

[3] 蔡廷兴.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J].贵州省畜牧兽医, 2006,(3):2

[4] 杨文才,李久兴,阎丹,等. 猪魏氏梭菌的防治[J].青海畜牧兽医,2007,(12):22

[5 ] 张统环,孙志刚.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兽医杂志, 2008,(8):12-13

[6] 张士珍.集约化养殖场仔猪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24):10

[7]冯元璋.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及其防制[J].养猪,2006,(4):17-18

[8]付彦坤.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J].山西农业,2007,(2):32

仔猪拉稀防治方案

猪场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案 仔猪腹泻原因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病理性的,主要由传染性肠炎病毒、流行性下痢病毒、产毒性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引起。细菌、病毒的致病性是可分为传染性、条件性的,因此不合理的饲养环境、饲料营养、疫苗免疫、保健防控等是疾病蔓延的重要条件。二是生理性的:如奶水质量不足、营养不良、消化功能失调、断奶应激等导致仔猪腹泻。 仔猪的腹泻主要发生在出生后3—7d,以及断奶后一周内。 仔猪出生后要经过几个关键消化转型期。在哺乳期的3—7d,母乳中的抗体开始下降,奶质与奶量也开始下降,故仔猪出生后3天开始学习吃固体饲料(教槽料),因仔猪消化机能缺陷,合理营养调控在仔猪哺乳期20日龄左右实行强制补料措施,使其及早建立免疫耐受力。实践证明,仔猪断奶前至少采食600克以上的乳猪饲料,使子猪断奶后适应植物饲料,安全度过腹泻期。在补饲高品质乳猪饲料选购乳猪饲料重要的是产品适口性要好,各种营养平衡易消化,蛋白质含量适中,食后无腹泻或少腹泻发生。 常用的防治仔猪腹泻的方法以注射疫苗,投喂或肌注抗生素类药物为主。这类方法对于防治病理学腹泻是有效的,但是对于防治生理性腹泻的效果就不够理想,当病理性腹泻与生理性腹泻互为因果时,单纯依靠抗生素类药物或疫苗来防治仔猪腹泻就更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防治好仔猪腹泻,做好以下二方面是关键: 1.母猪护理在预防仔猪腹泻中的重要性 1.1 母猪炎症 1.1.1炎性因子导致TH1/TH2平衡被打破,易引起仔猪腹泻当母猪患有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炎性因子随奶水到达仔猪肠道后,由于仔猪肠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应答不及时,所产生的抗体较少,TH1/TH2平衡非常容易被打破(机体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应维持在一定的平衡态)。易造成仔猪肠道抗感染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引起反复感染,持续的感染发炎就会造成仔猪腹泻。 1.1.2 前列腺素(PG)促进平滑肌运动促进仔猪腹泻的发生 果不行,拉稀依旧存在。这是因为对仔猪消炎止痛虽然暂时缓解了前列腺素对仔猪机体的刺激,却不能阻止母乳中前列腺素源源不断地进入仔猪肠道内。 对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优质的饲料,保证其营养的全面、均衡,可使仔猪获得充足而丰富的乳汁。如果母猪的乳汁蛋白质、脂肪的含量过高,会导致仔猪肠道内的消化酶相对不足,就会导致仔猪消化不良,使得大量未消化的养分在结肠内发酵腐败,产生多量的尸胺、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继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害,使肠道的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还使小肠绒毛水肿,最终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夏季仔猪拉稀及其防治

目前夏季高温天气,腹泻,高热病,以及猪瘟病症处于高发期,很多猪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病症。那么,这些病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他们有哪些特征,又该如何进行防治呢?我们都知道,猪场之中猪群的健康,关系到我们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所以,如果能够控制住猪场的疾病发生率,保证猪的健康成长,我们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下面,国营洛阳兽药厂,将带您一起去了解猪场仔猪拉稀的发病原理,并将告诉您对于这些病症的防治情况。 仔猪拉稀,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分为以下几类病症: (一)细菌性腹泻 1.仔猪红痢:仔猪红痢病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出生3日龄以内的仔猪,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患猪以排血红色痢便和肠黏膜坏死为特征。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血红色痢便,有的病猪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恶臭。多数病例呈急性发生,患猪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最急性病例1~2天死亡,急性病例5—7天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剖检病死猪可见肠腔内充满血样的内容物,肠黏膜充血、出血、易脱落,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肿胀。 2.仔猪黄痢:仔猪黄痢病的病原体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出生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出生1~3日龄的仔猪最为常见,该病以夏季较为多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渴,迅速消瘦,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便中含有乳凝物小块,腥臭。严重病例者患猪肛门松驰,排粪失禁,玷污尾部、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呈红色或紫红色。剖检病死猪可见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3.仔猪白痢:仔猪白痢病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乳汁过浓或过稠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的仔猪最常见且发病较为严重,1月龄以上的仔猪较少发生,病程一般2—7天,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或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病猪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剖检病死猪可见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呈乳白色或灰白色,部分粘附于黏膜上,不易完全剥离,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4.猪痢疾:猪痢疾由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病猪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不久减食,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和黏膜,随之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患猪因脱水衰竭而死亡。 5.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多雨潮湿季节较为多发。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症状,患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病初发生便秘,随后则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天,病猪的鼻端、两耳及四肢内侧皮肤发紫,病猪精神萎靡,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则死亡。该病以慢性型最为常见,病猪体温稍有升高,精神不振,病初发生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并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状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剖检病死猪: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病理变化:慢性型病例肠黏膜呈弥漫性坏死性糜烂,表面被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肝、脾和肠系膜淋巴常可见到针尖状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二)病毒性腹泻 1.猪流行性腹泻(PEDV):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于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以11月份至翌年3月间发生较多,各个年龄段的猪均易感染,但以1—5日龄内的仔猪感染率最高,症状最为严重,病死率也最高。病猪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龄较大

返饲方法控制仔猪病毒性腹泻_齐海涛

入奶妈房中;四是刚转入奶妈房1~2天的仔猪需要调教喝奶;五是注意保持奶妈房内的干燥清洁,奶妈房中奶杯、水杯与仔猪的睡觉区没有严格的分区,环境潮湿,通常要撒天然净以杀菌和保持干燥;六是注意保持奶妈房内的温度,合理调节保温灯的功率;七是按常规程序进行教槽;八是可分阶段奶以提高奶妈房利用率和仔猪活动空间;九是每日清理奶桶和输奶管道,进猪前和每周用含氯消毒液对设备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清洗消毒时空气压缩机压强为70磅/平方英寸,程序为:冷水— 50℃~60℃热水—消毒水—冷水,每个步骤循环时 间不得短于8分钟。 4结论 在当前肉品需求的背景下,仔猪育成率提升 10%,相当于少养繁育母猪10%,可以大大提升养 猪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为养殖户及社会创造财富。而要提高断奶前后仔猪的育成率,在正确的怀孕母猪、哺乳母猪及产房管理的前提下,还需要增强怀孕后期母猪料的营养及饲养技术,改善、增加初乳的质量和总量,采用代母奶进行恰当的人工哺育,同时辅以合理成功的教槽,才能促进乳猪的健康、快速生长,减少疾病,提高乳仔猪断奶体重和育成率,最终提升断奶育成率。 !!!!!!!!!!!!!!!!!!!!!!!! 今日畜牧兽医2013·09 19规模养猪 哺乳仔猪腹泻病的发病特征有:(1)发病范围广,全国所有养猪省份几乎都有发生;(2)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症状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脱水、部分仔猪呕吐,死亡率高;(3)发病持续时间长且主要集中在每年12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夏季高温时节也时有发生;(4)病情反复发作,间隔2~3周新的哺乳仔猪开始发病;(5)疫苗免疫效果不好,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6)一些小规模猪场尽管实施了返饲,但仍有腹泻暴发。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方法,疫苗紧急免疫效果不佳。关于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因众说纷纭,使广大猪场管理人员感到迷惑和恐慌。猪场频繁发生病毒性腹泻可能和猪群不断感染新的毒株以及腹泻病毒毒株的不断变异有关;另外疫苗抗原含量和疫苗本身的抗原性还有待提高。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的控制病毒性腹泻的方法就是返饲,但是很多小规模猪场返饲效果并不 理想,只有一些技术力量比较强的现代化猪场返饲成功率较高。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和大家交流利用返饲方法控制病毒性腹泻病的关键点。 1发病状况 2013年1月中旬,江苏地区某公司两个规模 化猪场(猪场A 与猪场B )先后发生大规模的腹泻,发病急、传播速度快,10天内各生产阶段的猪均出现腹泻。两个猪场不同年龄阶段猪的发病顺序也基本一致,均是育肥猪和保育猪先后出现水样腹泻,而后传播到妊娠母猪,最后是产房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两个猪场在母猪妊娠后期均使用过韩国某公司进口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三联灭活疫苗。仔猪主要表现症状:出生后3~10日龄,先呕吐,而后水样腹泻,3~5天内死亡率高达50%~85%,10日龄以上仔猪容易耐过。发病时补液及时的仔猪,耐过后容易成为僵猪。对于脱水的仔猪,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返饲方法控制仔猪病毒性腹泻 齐海涛,于俊娜,张悦,范安泽,朱春明,马振强(北京大北农种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00)

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六大因素

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六大因素 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过高?断奶仔猪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导致日粮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下和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平衡。特别是在饲粮粗蛋白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较多的饲粮蛋白质进入大肠发生腐败分解,产生多量的尸胺、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继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害,使肠道的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还使小肠绒毛水肿,最终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而且研究还表明,日粮蛋白质本身并非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还存在着某些蛋白质的致变态的反应。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仔猪肠道对日粮抗原过敏从而导致肠道损伤是断奶后腹泻的主要原因。仔猪断奶后的过敏性腹泻与饲粮蛋白质种类有关,其中植物性蛋白是引起仔猪肠道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抗原物。 电解质不平衡 电解质平衡在仔猪渗透压、酸碱平衡、水盐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其与仔猪消化不良、腹泻等有密切关系。饲粮中的电解质平衡可直接影响仔猪体内和消化道内的电解质平衡,因此饲料中的电解质不平衡极易造成仔猪体内和消化道内电解质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仔猪腹泻。 日粮的PH值过高 断奶仔猪本身就因胃底腺不发达,胃与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尚未完全建立,胃腺功能差,导致胃内PH值较高,如果日粮中PH值过高更会导致胃内酸度下降,为病原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进而大量繁殖,引起肠壁发炎、水肿,消化吸收能力降低,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被排出肠腔,从而引起仔猪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有毒物质和抗营养物?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过期失效,微量元素超标,含有毒物质(如棉酚、芥酸、单宁等)等都有可能引发仔猪腹泻。而且,饲喂过多的轻泻性原料仔猪也会发生腹泻。 维生素的缺乏 维生素是猪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它不仅可作为猪体内许多酶的辅酶,参与生命活动,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猪生长、器官和组织的发育。维生素缺乏可引起一系列缺乏症,其中能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泛酸的缺乏。维生素B1作为α-酮酸氧化脱氢酶系的辅酶可参与糖代谢,其缺乏可出现糖代谢障碍,导致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酸、乳酸等)的堆积,进而影响能量供应。仔猪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生长停滞。维生素B2则作为生物体内的辅酶参与氧化,缺乏时,仔猪表现为:呕吐、肛门粘膜炎症并伴有腹泻等。可促进铁吸收和红细胞生成的维生素PP的缺乏,可引起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代谢障碍,导致慢性消化不良,甚至造成弥漫性肠炎而发生腹泻。泛

产房仔猪易发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产房仔猪易发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自2010年12 月开始,我国多数省份相继出现以哺乳仔猪呕吐、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猪病,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于2011年6 月接触了第1 例产房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病,至今近5年时间里陆续遇到类似病例,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3 月的冬春季节,病毒性腹泻发生面很广,几乎所有规模猪场在2~3 年内都要经历1 次以上,有的猪场更是1 个冬春感染2 次。每次感染,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康复快的猪场持续2周,康复慢的猪场持续6周以上,感染期间所产哺乳仔猪多数在分娩后1~3 d 突然出现呕吐而后腹泻,数小时内整窝腹泻,24~36 h 几乎同栋产房所有哺乳仔猪都开始呕吐、腹泻。病猪呈喷射状水样腹泻,迅速脱水消瘦,12~36 h 病猪脊椎骨凸显。病猪在腹泻后48 ~96 h出现脱水死亡高峰,7 日龄以下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80%以上,7 ~10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在40%左右,10 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只要产房内温度达到22℃以上,几乎没有死亡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产房往往伴随着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没奶,导致腹泻耐过猪在康复期间饥饿,因而死亡率进一步增加。2013年冬天开始有的猪场妊娠母猪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时候会并发流产,流产主要出现在重胎妊娠母猪,流产母猪占猪场重胎母猪比例5%~10%。 期间笔者多次采取腹泻哺乳仔猪病料送科研院所做腹泻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造成这几年产房哺乳仔猪严重腹泻的病原主要是流行性腹泻病毒。还有几次送检腹泻哺乳仔猪的同时挤该窝哺乳母猪奶水2mL 送检腹泻病原,发现多数所产哺乳猪发生腹泻的母猪奶水里面含有与腹泻乳猪一致的腹泻病原,说明导致乳猪腹泻的病原很可能是通过母猪奶水感染。 几年来笔者努力寻求各种控制产房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腹泻的有效方法,然而似乎任何控制其他腹泻病有效的方法对于这个腹泻病都无明显效果。有的方法对某一个猪场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其他猪场却治疗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治疗措施执行不到位、猪场条件不同或者病毒毒力强弱不同等因素导致相同的治疗措施在不同猪场出现较大差异的治疗效果。 纵观这几年规模猪场产房腹泻病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以下特点:1) 发病日龄越大病情越轻,只要发病超过10日龄一般就没有大的损失。2) 病情传播迅速,往往一栋产房只要1 ~2 d 时间就可以感染绝大多数哺乳仔猪。3)所带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因此要控制产房哺乳仔猪腹泻必须采用综合措施,延缓病情传播速度,让还未感染腹泻的哺乳仔猪尽量不感染或者日龄大一点再感染。发生了腹泻的哺乳仔猪重点是增加其耐受力,使其减轻症状尽可能帮助耐过。在病猪康复期间,保证母猪泌乳性能,增加病猪康复率。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尽量降低发病期间哺乳仔猪死亡率。 1 疫苗接种 在每年的10月下旬和11 月下旬,每头母猪包括后备母猪后海穴接种4 mL 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性腹泻(T-P)二联灭活苗,作为基础免疫,1 月初开始给产前2 ~4 周的母猪跟胎加强接种T-P 二联灭活苗。3 月初母猪群再次全群接种T-P 二联灭活苗,4月初给产前 2 ~4 周的母猪跟胎加强接种T-P 二联灭活苗,预产期在5 月中旬以后的母猪可以不跟胎加强接种了。接种疫苗的时候针头要水平或略向上斜插入母猪后海穴,针头不能向下斜,以免疫苗注入母猪直肠影响接种效果。在此笔者要强调的是,接种疫苗并不能完全控制产房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发生,但是可以明显减轻腹泻的症状并使得治疗措施有效,同时也可以降低病毒性腹泻的传播速度。产前未接种T-P二联苗的母猪所产哺乳仔猪在7 日龄以下感染病毒性腹泻,其死亡率将近100%,并且几乎所有治疗措施都没有明显效果,病猪死亡时间多在腹泻开始的48~96 h。产前未接种T-P 二联苗的母猪所产仔猪感染病毒性腹泻,传遍整个产房只需24~36 h,而产前接种2 ~ 3 次T-P 二联苗的母猪所产仔猪感染病毒性

仔猪腹泻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摆在兽医工作者和养猪经营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类型,病原性腹泻和非病原性腹泻。病原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非病原性腹泻主要是因为仔猪先天的生理因素、外界的环境因素、应激因素等引起的。 病原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四季常发,以排红色粪便和肠粘膜坏死为特征.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血便,有的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恶臭.多呈急性,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最急性1~2d死亡,急性5~7d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 仔猪黄痢:病原体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夏季多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渴,迅速消瘦,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中含有凝乳小块,腥臭.严重者肛门松驰,排粪失禁,玷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 仔猪白痢: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或过浓过稠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1月龄以上较少发生,病程一般2~7d.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 猪痢疾:由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不久减食,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及粘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脱水衰竭而死亡。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雨潮湿季节多发.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初便秘,后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d在鼻端、两耳及四肢下部皮肤发紫,病猪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死亡.慢性型最多见,病猪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初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 病毒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PEDV):主要发生于冬末春秋的寒冷季节,以11月份至翌年3月间发生较多,各年龄的猪均易感染,1~5日龄内仔猪感染率最高,症状严重,病死率也最高.病猪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龄较大的猪症状较轻,日龄较小的猪症状较重.仔猪病初常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粥样或水样稀便,恶臭.

仔猪病毒性腹泻怎么办

仔猪病毒性腹泻怎么办 仔猪病毒性腹泻怎么办?腹泻是猪发病后常见的症状,表现多样,原因复杂,临床上必须辨证分析、综合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只是针对腹泻进行施治,很可能会贻误病情,导致严重的后果。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从粪便排出污染环境而散播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健康猪采食了含有病毒的饲料、水,经呼吸道吸入了带病毒的空气、尘埃而感染。密闭式猪舍,在秋末初冬湿度较大、温度低及高密度饲养的猪群更易感染本病,几天之内使全场的猪只发病。 黄痢仔猪的主要症状是拉黄色、水样粪便,内含凝乳小块,顺肛门流下,其周围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急性者不见下痢,身体虚弱,最终昏迷死亡。仔猪病毒性腹泻,白痢仔猪粪便呈白色、灰色或灰褐色,粥状,有鱼腥味,有时粪便中混有气泡。病

初体温不高,生身良好,有食欲。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下痢可逐渐加剧,精神差,食欲减退或厌食,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导致死亡。 用“肠移健”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本品每套治疗可用于100kg体重,一天注射一次、一疗程三天。预防200Kg体重。病情严重的可酌情加量。(针对病情严重的可先注射一针阿托品每头按1---3ml,同时口服次硝酸铋或鞣酸蛋白+活性肽碳口服,连用三天) 传染性腹泻疾病具有发病突然,传播较快,流行范围广,流行时间长,呈地方流行性特点。部分饲养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猪场也存发病现象;接种过病毒性腹泻多联活疫苗与死疫苗的猪群再次发病的高达90%以上,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病有些轻微有些也非常严重(尤其是后备母猪比较高的养殖场),死亡率高低不同;管理水平差、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免疫预防存在问题的猪群一般发病严重,死亡率很高,经济损失重大。 腹泻本身其实是机体的一个保护性反应,初期、轻度的腹泻对机体有一定的好处,它能够及时排出消化道内的有害物质,如毒素、病原微生物等。但是,严重而持续的腹泻,不仅能引起消化机能障碍,使机体发生全身性营养不良,还会导致脱水、酸中

新生仔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新生仔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2011年11月以来,仔猪腹泻病卷土重来。呈暴发性流行,发病面积广,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差,疫情反复发生。猪场哺乳仔猪、母猪、保育猪、肥育猪先后全部发病,7日龄内的哺乳仔猪死亡率最高达100%,不少猪场产房无仔猪。其他日龄猪发生腹泻,虽然死亡率低,但饲料报酬降低,影响生长速度和出栏时间,抗病力也降低。 1病因及流行特点 关于仔猪腹泻的病因,业内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造成当前仔猪腹泻和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流行性腹泻病毒(含变异新毒株)和传染性胃肠炎这两种病毒分别先后单独感染或混合感染而引起的。有的猪场病程持续3个月之久,连绵不断。今年3月以来,天气虽然转暖,但仍然有猪场开始发病,其他因素如天气寒冷、霉菌毒素中毒、免疫抑制性疫病(如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也可诱发和加重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 ̄36小时,比传染性胃肠炎稍长,仔猪最早于2日龄发病。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是水样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极其相似,传播速度相对较慢(通常需要4 ̄6周才能感染不同猪舍的猪群,甚至有的猪舍的猪群仍未感染)和哺乳仔猪死亡率稍低。哺乳仔猪感染后,厌食,精神萎顿,在吮乳时突然呕吐(但不是所有仔猪都有呕吐症状),接着出现腹泻,腹泻开始时排灰黄色或灰色黏稠便,并快速发展为剧烈水样腹泻,气味腥臭,体温正常或稍高(38.5 ̄40.6℃)。水样腹泻导致仔猪严重脱水和畏寒,迅速消瘦,运动僵硬,最后体温下降衰竭死亡。一般情况下,7日龄以内仔猪,常持续腹泻2 ̄3天后因脱水而死,死亡率有时高达100%,10日龄内死亡率达80%。15日龄以上的仔猪死亡率相对较低,一般不超过30%,日龄较大的仔猪多数在1周后康复,但耐过的猪体质虚弱,被毛粗乱,生长发育受阻。保育猪、架子猪、肥育猪和母猪急性暴发时,1周内全群都可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呈水泥浆样。常见精神沉郁、厌食。在育肥后期,流行性腹泻感染引起的疾病比传染性胃肠炎引起的更为严重,体重迅速减轻,但通常具有一过性特点,大多数经4 ̄7天后不治自愈,仅有1% ̄3%的猪急性死亡。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一般表现为厌食,水样腹泻或排软便,可很快自愈;有的乳房蒌缩和产奶量减少;有的仅表现短暂的食欲不振和呕吐,也有的甚至不出现腹泻症状。暴发过急性腹泻的猪场,仔猪在断奶后2 ̄3周可能出现持续性腹泻,新引进的猪只也可能相继发病。 3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各年龄段的猪都可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临床症状(呕吐、水样腹泻和严重脱水)和剖检变化(小肠膨胀,肠壁菲薄内有大量水样液体)可以做出疑似诊断。本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技术:病原学诊断、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检查、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4哺乳仔猪治疗方法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抗菌药物可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加强护理、提供充足饮水和采取对症疗法,可防止哺乳仔猪脱水和酸中毒,减少死亡,促进康复(仅供参考)。 4.1 饮用或灌服口服补液盐 配方:氯化钠(食盐)3.5克,碳酸氢钠(小苏打)2.5克,氯化钾1.5克,口服葡萄糖20克,加水至1000毫升。用法与用量:中、轻度脱水时,补液总量按每千克体重80毫升。一般每隔1 ̄2小时每千克灌服15 ̄20毫升,在4 ̄8小时内灌完或饮完所需液量,连用3 ̄5天,至到病猪康

仔猪病毒性腹泻

仔猪病毒性腹泻 (深圳安多福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整理) 1.概述 猪病毒性腹泻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尤其是对仔猪危害最为严重,可造成仔猪的死亡。育肥猪则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报酬降低,影响养殖效益,混合感染其他病原或者延误治疗可造成仔猪的死亡。 2.病原 引起猪群发生腹泻的病毒有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一般将上述几种病毒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的腹泻统称为病毒性腹泻。 3.流行特点 病毒性腹泻一般多发于气候寒冷潮湿的冬春季节,潮湿、寒冷、卫生条件差、奶水不足等应激因素易诱发此病。病毒性腹泻的毒力较强,对产房出生7天内仔猪的致死率非常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猪兽药,所以猪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4.流行病学 (1)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多发,各种日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断奶仔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多数能自然康复。 本猪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以及呼吸的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和用具等。 仔猪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后期体温下降。呈水样腹泻,粪便呈黄绿色、灰色或白色,呕吐、脱水、口渴、消瘦,多于2~7d因衰竭死亡。 (2)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寒冷季节,大小猪均可发病,年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 猪流行性腹泻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中,随粪便排出后被污染的环境、车辆、衣裤、用具等都可作为传播媒介,继而散播传染。 临床症状为呕吐、水样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脱水、不食。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通常于腹泻后2~4d内因脱水而死亡。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级高牧医042 学号200401015227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姓名盛吉吉 系部畜牧系 专业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王冬梅职称实验师 日期2009.5.20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盛吉吉 【摘要】本病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流行性腹泻。季节性很强,以11月至第二年2月底发生较多,各类年龄都可感染。病猪及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猪龄的增长而下降,1-5日龄内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死亡率也高,几乎100%,断奶,育肥、种猪症状较轻微,病死率很低或无病死。此病传播迅速,仅数日危及全群。 【关键词】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猪;肠道性传染病 1.发生与分布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与传染性胃肠炎(TGE)相似的疾病,在我国长期被误认为是TGE,1976—1977年,在比利时一些主场发生各种年龄的猪急性腹泻。1977年,伍德氏在英国报道类似疾病,称为“流行性腹泻Ⅱ型”,潘萨尔特氏在比利时,查西氏在英国发现此病,其后,在欧洲的捷克,西德等许多国家发生流行。我国在1964年前后开始发生冬季拉稀病,每年冬季11月份起发生流行,春节前后达到高峰,流行面广,数省数县连续发生,不论猪大小,性别,品种,均可发生,但病因不明。国内从70年代起开始研究病原,分离出几株病毒,如上海的“华株”,辽宁省的“辽株”,吉林省的“吉株”,福建省的“龙株”等,均认为是猪传染性胃肠炎,但抗原似乎有差异。在80年代,长春是高德荣氏等通过TGE的Miller株与4个地方毒株的免疫荧光交叉反应,兽医大学朱维正氏等通过吉株,华株与通化株的免疫荧光实验,均证实与猪流行性胃肠炎不同,直到1983年上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从比利时引进CVLA株免疫血清,证实华株为CVLA,才正式肯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2.病原

仔猪断奶引发的营养性腹泻

仔猪断奶引发的营养性腹泻 早期断奶仔猪由于受心理、环境、营养应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仔猪断奶后易发生消化机能紊乱,出现腹泻。而腹泻会导致仔猪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差等,严重时甚至死亡,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日粮营养因素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断奶任猪的营养生理特点出发,阐述断奶仔猪营养性腹泻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断奶仔猪营养生理特点 1.代谢机能旺盛,相对生长迅速仔猪物质代谢旺盛,生长快,20日龄仔猪体重为初生时的4.5倍,每千克体增重的蛋白质沉积量为9g一14g,而成年猪每千克体增重沉积的蛋白质仅为0.3g―O.4g,前者是后者的30倍一35倍。仔猪60日龄体重为初生重的15.7倍,钙、磷代谢也旺盛,每千克增重含7g一9g钙,4g一5g磷。因此,仔猪单位体重所需养分高,且对日粮营养物质的要求也高。 2.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断奶仔猪消化道的重量和容积较小,且发育不完全。消化器官随日龄的增长而增长,如:初生时胃的重量约4g 一8g,仅为成年猪的1%左右;直到约50kg体重时才接近成年猪的重量。其它消化器官变化规律类似。 3.消化酶系发育不健全,消化酶分泌不足新生仔猪主要分泌胰脂肪酶、乳糖酶和几种蛋白酶用于母乳的消化,0―25日龄乳糖酶的活性很高,但麦芽糖酶和蔗糖酶分泌量较少,21日龄前淀粉酶分泌量也不足,且3周龄仔猪的其它酶(如胰蛋白酶、淀粉酶等)含量通常少于成熟

酶体系消化酶含量的50%,从而导致早期断奶仔猪对植物性蛋白和淀粉的消化率较低。因此,选择仔猪补料的原料时,必须充分考虑原料的可消化性,使之与仔猪所分泌的酶相一致。 4.胃酸分泌不足,胃肠道微生物区系易变初生仔猪胃酸分泌量低,断奶前主要通过母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的乳酸来维持胃内酸度。断奶后由于饲料中乳糖含量的大大降低,导致乳酸产量下降,使胃内总酸度较低。同时,由于饲料中的一些蛋白质及无机阳离子也会与胃酸结合,**终导致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障碍及仔猪胃肠道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进而破坏仔猪消化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导致仔猪腹泻。仔猪胃肠道内微生物区系随年龄增长有一定变化,但只要仔猪处于健康状态,各部分菌群达到平衡;而断奶仔猪阶段,正是肠道微生物区系中菌群种类和数量易变化的阶段,此时,微生物区系很脆弱,易发生微生物区系的平衡火惆。 5.体温调节能力差由王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很少,且没有对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起重要作用的褐色脂肪,隔热能力差,再加上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对各系统机能的协调能力差,导致仔猪体温调节机制不健全,易受冷、热应激的影响,尤其是冷应激对新生仔猪影响更严重。因此,生产中要加强早期断奶仔猪的防寒保暖工作,以降低仔猪腹泻发生率。 仔猪营养性腹泻产生的原因 1.采食量由于上述营养生理特点的限制,仔猪断奶后通常不能适应饲料由易消化且营养价值高的液体的母乳向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难消化的固体仔猪料的转变,且由于断奶等应激因素的影响,造成仔猪在断奶后1d一2d拒食、少食,而2d一3d后由于饥饿便大量进食,短时间内食入的大量营养物质在仔猪消化道内难以消化,造成消化迟滞。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刘宜存董联合 (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鹤壁456285)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食欲下降为主要特征。近几年来,规模化猪场不断兴建,有些猪场硬件投资少,设备设施保暖性差,加之管理及生物安全防控上存在漏洞,造成猪的流行性腹泻病频繁发生,甚至呈地区性流行。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对本病都易感,该病主要影响猪的消化道,如果防控措施不力,容易继发感染呼吸道疾病、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流感、蓝耳病等。造成死淘率上升、料肉比降低、出栏时间延迟,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毒特性及临床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鉴别诊断、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猪流行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1 病毒特性及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为冠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为类冠状病毒。两病毒在65℃条件下10分钟左右都可杀死;在阳光下6~8小时可灭活;在阴暗环境中7~10天具有感染力。用0.5%石炭酸,在37℃下处理30分钟可杀死。康复猪排毒可长达2月,甚至可长达109天。 本病多发于冬季,一般在12月至来年3月份,特别是春节前后,人员过节消毒意识淡薄,有些猪场保暖工作跟不上去,车间温度较低,饲养密度较大,员工进出频繁,温度低冬季消毒池结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本病基本上从后备母猪或从生长育肥猪开始发生,病毒多经发病猪的粪便排出,运输车辆、饲养员的鞋子或其他带病毒的动物,都可作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快,呈流行性,很快传播到所有猪群。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经口人工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15~30h,肥育猪为2天,自然感染可能稍长些。该病的主要临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伴随呕吐。猪流行性腹泻病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猪(I型)或各种年龄的猪(Ⅱ型)。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少数病猪出现体温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种猪。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 摘要:仔猪腹泻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引起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本文从饲料、疾病、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仔猪腹泻饲料疾病性环境性 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机制是由于仔猪本身具有消化道发育不完善、消化酶系不健全、胃酸分泌不足和胃肠微生物群系易变等生理特点,再受到疾病感染、日粮、环境、饲养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仔猪发生腹泻现象。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饲料性腹泻、疾病性腹泻和环境性腹泻。 1.饲料性腹泻 饲料性腹泻的主要因素有日粮粗蛋白含量过高、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缺乏、日粮抗原刺激以及日粮电解质不平衡和pH过高。 1.1日粮粗蛋白含量过高 日粮蛋白质水平与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密切相关。乳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不健全,使得日粮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下和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平衡。特别是在日粮粗蛋白质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较多的日粮蛋白质进入大肠发生腐败分解,产生多量的尸胺、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继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害,使肠道的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还使小肠绒毛水肿,最终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1]因此,在保证仔猪氨基酸平衡的前提下,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以减少仔猪采食后的消化道酸需要量。 1.2日粮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缺乏 饲料中的一些矿物质缺乏可导致断奶仔猪腹泻。日粮中缺铁可导致仔猪缺铁性贫血,抗病力下降,易感染病原菌而发生腹泻;而日粮中含铁过量,又会引起免疫系统损伤,慢性铁中毒而引起腹泻。缺锌可使仔猪胃肠道黏膜发炎,胃肠运动和分泌机能失调,使消化酶活性下降,导致消化吸收率降低,使食糜在胃肠道内蓄积而腹泻。 [2]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控制着机体的新陈代谢,仔猪体内维生素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机能障碍,并有可能导致仔猪腹泻。维生素E和硒的缺乏,引起仔猪肝坏死,表现出便秘与腹泻的交替发生。 1.3日粮抗原刺激 猪断奶后切断了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的来源。但由于主动免疫,尤其是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能力之前.饲料抗原容易引发仔猪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可使仔猪肠黏膜损伤、绒毛变短、隐窝增生,吸收功能降低。从而引起腹泻。其中植物性蛋白质是引起仔猪肠道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物质[3]。 1.4日粮电解质不平衡和pH过高 电解质平衡在仔猪渗透压、酸碱平衡、水盐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其与仔猪消化不良、腹泻等有密切关系。日粮中的电解质不平衡可直接影响仔猪体态和消化道内的电解质平衡,因此,饲料中的电解质不平衡极易造成仔猪体内和消化道内电解质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仔猪腹泻。

产房仔猪病毒性腹泻控制措施

产房仔猪病毒性腹泻控制措施 自2010年12月开始,我国多数省份相继出现以哺乳仔猪呕吐、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猪病,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于2011年6月接触了第1例产房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病,至今近5年时间里陆续遇到类似病例,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的冬春季节,病毒性腹泻发生面很广,几乎所有规模猪场在2~3年内都要经历1次以上,有的猪场更是1个冬春感染2次。每次感染,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康复快的猪场持续2周,康复慢的猪场持续6周以上,感染期间所产哺乳仔猪多数在分娩后1~3d突然出现呕吐而后腹泻,数小时内整窝腹泻,24~36h几乎同栋产房所有哺乳仔猪都开始呕吐、腹泻。病猪呈喷射状水样腹泻,迅速脱水消瘦,12~36h病猪脊椎骨凸显。病猪在腹泻后48~96h出现脱水死亡高峰,7日龄以下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80%以上,7~10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在40%左右,10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只要产房内温度达到22℃以上,几乎没有死亡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产房往往伴随着

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没奶,导致腹泻耐过猪在康复期间饥饿,因而死亡率进一步增加。2013年冬天开始有的猪场妊娠母猪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时候会并发流产,流产主要出现在重胎妊娠母猪,流产母猪占猪场重胎母猪比例5%~10% 期间笔者多次采取腹泻哺乳仔猪病料送科研院所做腹泻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造成这几年产房哺乳仔猪严重腹泻的病原主要是流行性腹泻 病毒。还有几次送检腹泻哺乳仔猪的同时挤该窝哺乳母猪奶水2mL送检腹泻病原,发现多数所产哺乳猪发生腹泻的母猪奶水里面含有与腹泻乳猪一致的腹泻病原,说明导致乳猪腹泻的病原很可能是通过母猪奶水感染。 几年来笔者努力寻求各种控制产房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腹泻的有效方法,然而似乎任何控制其他腹泻病有效的方法对于这个腹泻病都无明显效果。有的方法对某一个猪场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其他猪场却治疗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治疗措施执行不到位、猪场条件不同或者病毒毒力强弱不同等因素导致相同的治疗措施在不同猪场出现较大差异的治疗 效果。 纵观这几年规模猪场产房腹泻病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以下特点: 1)发病日龄越大病情越轻,只要发病超过10日龄一般就没有大的损失。 2)病情传播迅速,往往一栋产房只要1~2d时间就可以感染绝大多数哺乳仔猪。3)所带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因此要控制产房哺乳仔猪腹泻必须采用综合措施,延缓病情传播速度,让还未感染腹泻的哺乳仔猪尽量不感染或者日龄大一点再感染。发生了腹泻的哺

小猪拉稀怎么治疗

小猪拉稀怎么治疗? 小猪拉稀在养猪场很常见,那么小猪拉稀应该如何治疗呢?这是很多养猪人的疑问。本文,我们就为广大养殖户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要想知道小猪拉稀怎么治疗,先要分清楚小猪拉稀的类型。最常见的小猪拉稀类型有: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小猪病毒性腹泻、小猪营养性腹泻等几种。仔猪黄白痢是最常见的小猪腹泻类型,没有之一。不管是吃奶小猪黄白痢还是断奶仔猪黄白痢,不管是黄痢还是白痢,起罪魁祸首都是大肠杆菌。3-10日龄最常见的是黄痢,10-25日龄最常见的是白痢。治疗仔猪黄白痢,效果最好的方案是:利克太保+阿莫西林+硫酸粘菌素,饮水治疗。严重腹泻注射止泻的针剂。

当然,母猪做好产后消炎,小猪做好三针保健,做好保温工作等,可以很好的预防仔猪黄白痢。断奶之后的仔猪进入保育期,全程使用:保育太保,可以预防断奶仔猪腹泻,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加快保育期生长速度。 仔猪红痢是由梭菌引起的腹泻,刚出生1-3日龄的仔猪最容易发生,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仔猪红痢的典型症状是:粪便呈带血的红褐色,其中含有灰色组织碎片,液装稀粪。治疗仔猪红痢,可以使用:利克太保+阿莫西林+硫酸粘菌素,饮水治疗。严重的仔猪红痢,可以注射止泻的针剂+止血敏。

猪会发生病毒性的腹泻,小猪自然也不例外,常见的病毒性的腹泻有: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感染。这种腹泻的典型症状是:拉水一样的粪便,颜色以灰色、黄绿色、黑色居多。因为是病毒性的腹泻,治疗理念从抗病毒+止泻两方面抓,饮水:利克太保+阿莫西林+硫酸粘菌素,拌料:蓝圆非太保。严重腹泻的注射头孢+黄芪多糖。

小猪营养性腹泻以小猪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乳凝块或没有消化的饲料,这种腹泻常在母猪奶水“过硬”和保育仔猪换料时发生,猪吃了以后,营养成分没有完全吸收而被排出。预防和治疗小猪营养性腹泻,可以通过改善母猪和仔猪的饲料,或者在仔猪饲料中添加有益菌、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比如给保育猪拌料:保育太保,为断奶的小猪,给母猪使用:母畜太保。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小猪常见腹泻的介绍,其中也介绍了各自的治疗方案。相信看了本文的养猪人,就不会再问小猪拉稀怎么治疗了吧!

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

动物医学熊杰内容摘要: 仔猪从出生到断奶经历了大量的应激,包括各种微生物、饲养环境、温度、断奶、日粮转变等。随着日粮等改变,其肠道微环境发生相应改变,主要是微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转变,肠道生理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一系列改化。在上述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伴随着方方面面的刺激,都可能造成小猪在哺乳期间和断奶前后发生各种腹泻,本文从病原性因素、生理性因素、饲料、应激、以及环境等因素出发,分析了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从免疫、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综合性预防措施,并讨论了治疗断奶仔猪腹泻的方法。 关键词:断奶仔猪腹泻病因预防治疗 目前,断奶仔猪腹泻是最常见、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断奶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断奶仔猪腹泻在养猪业中危害居首,导致仔猪成活率降低,饲料报酬降低,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甚至形成僵猪;同时由于腹泻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做一综述。 一、发病原因 病原性因素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主要有轮状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猪

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 1 细菌性腹泻 病原性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大肠杆菌为消化道内的常在菌,早期寄生于仔猪的结肠内。在哺乳期,由于母乳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繁殖,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当仔猪断奶后,肠道消化酶下降,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 加上母源抗体供应中断,免疫力下降,这就容易引起感染造成腹泻。同时,断奶应激还会使循环抗体水平降低,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引起仔猪抗病力弱,这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大量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2病毒性腹泻 当仔猪感染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时,病毒侵袭细胞,使受感染的细胞变性、坏死,随着肠绒毛细胞损害程度的增加,腹泻的严重性增加。当病毒侵袭整个小肠时,引起小肠破损程度增加,发生破损后,小肠的吸收能力大幅度下降,液体排出量增加,肠内大量未被吸收的固体物质自身吸附水分,以保持肠内渗透压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加重腹泻的危害。仔猪断奶后失去母源抗体的保护,一旦饲养管理不善,易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性腹泻,尤以冬春季节多发,气温突降是诱因生理性因素 1 胃酸分泌不足 胃肠酸性低出生仔猪胃酸分泌量低,且缺乏游离盐酸,一般从20天开始才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以后随年龄增加。仔猪至少在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