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校本研修成果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周雅涵开封市龙亭区二师附小

语文能力是一种多维的能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趋向差异很大,语文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与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最为密切。

一、要正确认知到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结合

语文教师凭借网络条件在课堂上有效地加强这方面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创造一些新途径。目前,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有两方面的实践: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这两方面的实践都很有价值,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丰富学生对学习情境的情感体验。信息技术的介入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而是尽可能地调动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受到语文人文性的熏陶,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索、课件演示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学往往是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鼓舞人。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不是只有教师的活动,也不能只有机器和键盘的声音,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从而改变过去教师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精神。在教师的指

导、点拨下,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使语文教学一改过去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曾在语文学科中出现的弊端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只要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多做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忽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层含义,只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这样就说能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不再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思维训练,只是提出“从网站找出一条信息来表达或证明你的观点即可”;不再重视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知识点的补充与强化,而是机械地一字一句地读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其结果,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都丢失殆尽。

四、新型教学结构的建立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应语文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多媒体与网络的介入,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不易改变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媒体的使用等比较大的改变。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有了重大的改变。

第一,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因特网、通过光盘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

第二,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为了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

第三,对学生信息能力的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结构对学生也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后的教学模式新追求

第一,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第二,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第三,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第四,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毗而就。将过去没有充分利用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有机地整合,以一种新的思路加以分析和利用,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它集网络大世界于眼前,融声、光、影、色、字于一体,具有海量、及时、形象、互动等特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越来越一体化,若能合理运用,可以帮助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突破非网络时代的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但若滥用,则易喧宾夺主,淡化语文味,横生枝节,影响教学本体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 一、优选教学内容,网为我用 传统资源,“一纲一本”,单纯但闭塞。多年前为上公开课《鸟的天堂》,曾远赴南京借一盘录像带,好辛苦!网络资源海量但芜杂,及时但零散。“啪!”开机上网,获取资源如探囊取物。学生们可以自由获得和教师等同的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展开阅读,也缺乏在众多信息中及时捕捉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份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便成了教师备课的必做功课。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教师不能做超大容器,只转运知识,而要负起首席引领人的责任,精心选择,精心重构,让网为我用。 选择的依据有四:一要从知识积累的价值出发,摒弃那些单纯识记类的简单知识信息,选择“路标”性的信息资源,引领学生沿着最有价值的路行走并观赏下去,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二要从能力培养需要出发,要依照思维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用作比较、拓展的信息。三要从身心发展需要出发,选择或转换成浅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四要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出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将其梳理清楚,然后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置身于相对开阔的视野观察语文知识,思考语文问题。 重构的依据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只是例子而已,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围绕核心的能力要素和价值要素筛选辅读材料,建构校本教材甚至班本教材,让学生的语文实践有试验田,能在语文的世界里举三反一。 二、优化教学过程,网开四面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受时空情境的限制,不再只见文字,不见人事物,一切皆成可能!网络媒体使语文课堂左右逢源,四面凯歌。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如研究《落花生》一课时,我们考虑到学生不知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也不知作者许地山的背景资料,阅读这样一篇以物喻理的文章是枯燥而费解的,于是在课件中制作了片段1:(宁静典雅的音乐)朦胧的月色,简朴的茅草亭,桌上的花生,一家人围坐……这样的情境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到了文中说事的情境里,使他们对文章产生了好感和期待。片段2:简朴的屏幕上有一株花生,金黄的花儿落了,子房下垂了,入土膨大了,长成花生果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都盯着屏幕,等待下文。这时点击思考:现在你认为花生为何叫“落花生”呢?你再猜想许地山为何取“落花生”这个笔名呢?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了储备,对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二)再现课文情境,化难为易。 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感性为理性,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槐乡五月》第一段“五月,洋槐开花了……”,描写了远看、近看槐乡的美景。对于其中的形态描写:“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教学时让这些美景从屏幕中闪出来,再让学生对照课文语句观察,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由陌生到熟悉进而热情起来,再也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孩子们读得入境,说得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再现各种火烧云的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将大大提高。再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字宝宝,告诉学生,这些字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它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字宝宝就会对你笑一笑。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疑化难、与时代最新信息融通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教师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那种对敌人的极端轻蔑,对死亡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断,使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在师生互动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排演课本剧。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如果制作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二、巧妙借助网络,培养学生能力。 (一)培养想象力、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杨庆锋 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它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是针对自己《揠苗助长》一课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尝试。 课题:《揠苗助长》 主要设计思路: 《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如何挖掘出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如何把这则寓言上得饱满而充满语文味?如何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我课堂服务,这是我一直在努力思考的地方。 另外文中关于农夫“傻”的定位,在我们许多同学眼里都认为是一个十足的傻子,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文中的农夫”来说不是很公平的,并且这对后来寓意的揭示以及联系实践谈生活中的“农夫”时,更是矛盾的。因为生活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天天在发生,而这些人都是像农夫一样十足的“傻子”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准备从“农夫”这个形象入手,借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概括出农夫的初步印象,在这里学生的答案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但经过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傻”,其二是做事心很“急”,然后围绕这个人物,抓住“傻”与“急”两个板块进行不断推进,其中在进行“傻”的定位时,利用白板的交互技术,先后抓住“终于”、“一棵一棵”等关键词语,通过品读、想象等手段,启发学生思考,对于一个做事这么小心、这么肯动脑筋的农夫,能说是傻子吗?学生由此对农夫有了正确的定位,他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脑筋有问题的人,而是一个做了傻事的人。 接着再带领学生走进农夫的内心,体会他的“焦急”,在这儿抓住“巴望”、“焦急”、“天天到田边去看”等词句进行重点教学,正因为他的心急,做了这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15 文具的家 姓名黄辅友工作单位 曾都区府河镇五四中心小学 年级学科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 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 有所不同。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她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文具的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与阅读心理。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并进行扩词训练,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感受人物的情感。教学中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用“闪电读词”与“闪电出字卡”的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 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将以“朗读”训练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会读对话、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趣味。借助顺口溜总 结整理物品的方法,通过“文具认领会”与“整理书包比赛”鼓励学生养成爱 护文具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具、次、丢”等生字,会写“文、次、找”等生字,能自主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各种文具的用途,懂得爱护学习用品。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爱护学习用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文具的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与阅读心理。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 学生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并进行扩词训练,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感受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的文具盒里都摆着铅笔、橡皮,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用不?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能帮我们做这么多事情,真就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哪!(出示捡到的文具)可就是这些小伙伴却被它们的小主人弄丢了,它们很伤心,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找个家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随文识字(具):您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下列哪些物品就是文具?用“√”标出来。 橡皮铅笔水杯日历书包尺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

信息技术语文学习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信息资源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为语文实践活动拓展了广阔的渠道,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交互性和教学的个性化、社会化、生活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信息技术对于语文学习的影响: 一、网络阅读 阅读就是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学习参与者之间对文本感受的对话。网络无疑为读者和文本架起了一座彩色的桥梁。 1、网站阅读,对话平等。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无职业道德的人,还可能恶语中伤,学生心灵受到极大伤害,逆反心理严重,厌学思想油然而生。网站阅读,是文本与学生心灵的碰撞,对话应该是对话双方直接地接触,进行心灵的交流,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师传得再动听,都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感悟。教师该做的是创设提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和文本对话的机会。 2、网络阅读,时代变革。毫无疑问,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代表的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找书迅速,下载方便。学生有较好的信息基础、较强的接受能力,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识字和阅读的环境,学生可以上各类网站,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又主动地去认识各类字,阅读有益的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在无意中扩大了阅读的空间,巩固了实践的成果。在课外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接触和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得到了语言的积累,也发展了他们积极的情感,同时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积累,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受大环境的影响,谈网色变,认为孩子上网就是不务正业,这是监管不力,道德滑坡的表现,需加强对孩子引导,认识网络,引导孩子正确运用网络。 二、网络积累,写作实践 1、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要写出好作文必须注重语言和日常生活的积累。利用网络建立“写作素材库”。学生可在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空间和个人主页,在空间和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拷贝”到素材库,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录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拷贝”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两周利用专题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相互补充,去伪存真。这样,作文就不再成为“无米之炊”。 2、利用网络优化作文教学。网络作文教学过程,能显示出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网络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处理的丰富的习作材料。网络环境的创设与应用,把教学时间、空间、内容的支配权还给了学生,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航者和合用者的角色。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布自己作品的天地,接受同学、教师以及家长的评价。 3、利用网络优化习作讲评。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网络评改作文,能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由于学生的作文已经输入电脑,上课时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红色,不妥之处可以闪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动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调动学生感官,创造氛围,巧设疑问,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认知的直观材料。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教学规律,从教学实际出发,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一、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更好的学习。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优化课堂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而且这些知识又很好的补充了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生动的画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抽象思维刚刚起步。在教学上,我仅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枯燥的讲解,学生没有体会,很难理解课文内容。我经常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动画,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草原>>一课中,无论老舍的语言多么精彩,草原描绘的多美。学生由于没有见过草原,没有受到美的熏陶。我借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亲眼见一见草原,看看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由此产生了对草原的向往,对草原赞叹不已,教学效果很好。 三、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在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 方法,以及以问题为中心而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突破难点。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开国大典的场面,熟悉开国大典的进行顺序,体会当时的隆重及人们无比兴奋的心情。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即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过程中,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反之,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完美结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部分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小学阶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以达到为自身提供终身学习条件的目的。而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会运用所学会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自已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信息技术提出,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标中也提出,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任务上,语文课标提出,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这是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提出的要求,这正与信息技术的第四模块“用计算机作文”不谋而合。因此,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把两门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如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特别是作文的写作、评讲与修改) 与信息技术的“初识word2003”整合;把中高年级信息技术“网络的简单应用”这一模块的内容教学与语文教学中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整合;低年级的说话练习及中高年级想象作

文与信息技术的“认识画板”整合,让学生先把自己想说的或者想写的内容先用美丽的色彩描绘出来,然后说一说,写一写;低年级学生对汉语拼音的识记与信息技术中“认识键盘”整合,运用“金山打字通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加深对所学过的拼音字母的记忆;中高年级对优秀名篇名段的背诵与生字新词的识记与信息技术中“汉字的输入”整合。整合后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的实效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然后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此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些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课堂教学也就必然面临改革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在努力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当然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渗透结合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以往的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往往收效甚微。而今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这个大环境下,多媒体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学过程变得图文并茂,声情并举,为语文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情景,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本人对此有着自己浅浅的见解,故将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机渗透作一个浅显的阐述,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研究。 1、利用多媒体方式导入新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要想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语文的话,就势必要在导入新课上下一番功夫。如在教学《丑小鸭》课文时,先播放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拇指姑娘》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故事的作者安徒生,激发学生继续想听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白天鹅!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吗?想不想再听一首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看看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了,将跟随着老师的思维一起走进课文,那么一堂语文课也将在良好的氛围下进行了。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理解文章结构,丰富课文内容 (1)图像图片辅助教学。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播放一组组有关百草园、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长妈妈讲故事、捕鸟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欣赏中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生活学习的地方是怎样的,再根据图片的展示配以课文内容的讲述,学生将很容易的熟悉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结构。 (2)视频辅助教学。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总结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阶段性总结报告 一、子课题的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正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最终实现教学的整体改革。 现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容和任务。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摇头晃脑,“子曰诗云”。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受到挑战:在七彩斑斓、瞬息万变的电子图文面前,教师只能做学生与信息系统间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和协调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将定位于教材开发,教学研究和评价,定位于挖掘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帮助学习者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生存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价值观,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的教法,牢牢把握网上资源丰富与学习者语文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景,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容

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知识获得的高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语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合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作用;借助课题的研究,使语文课堂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研究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构建出一种适用的、高效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模式。 研究容: 第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阅读与写作。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借助于电子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通过校园网或I nternet来实现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甚至更广围的人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第二、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讲课教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促进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可谓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课堂教学奇迹,它的社会作用取决于教师。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应相应变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且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学发展。可见,教师应全面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目标是诱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综合化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标和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育自身必须实现现代化,在教学领域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信息技术教育特点之一,就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够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加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独到的功能,让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以信息化推动现代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善用信息技术,使之有机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明确目的,变辅为宝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服从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让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

中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许多老师并没有明白到这一点,以为要上好一节课,课件制作越多越好,课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制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还有些教师因为本地教学条件的限制、资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学任务繁重,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有能力自己制作课件,于是就实行“拿来主义”,上网下载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师的资源,导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在畸形中发展,所谓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现在用机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真正地做到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的辅助手段,违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任务,一堂课里,课堂几乎被课件控制了,网络多媒体不断地演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动画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不能一味的让信息技术主宰我们的课堂。我们要明确资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新课程下进行地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是为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进行课堂教学。一堂课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和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取决取我们教师的教学组织的需要,我们应使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摆设或者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教学形式。由于各个地方的环境不同,各人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应要把信息技术正真有效地引入课堂,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变辅为宝。 二、利用兴趣,正确引导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兴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引入中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教学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当今社会,虽然说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巨大的优势,但其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重形式,轻能力多媒体教学课件直观、形象,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省很多事;不过,课堂效率看似提高了,其实却不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融音乐、图片、视频等于一体,学生不用动脑思考,直接看课件即可,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吆喝》一文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吆喝形式,并模仿吆喝给大家听。由于课前教师搜集了大量的吆喝视频、音频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不愿意回忆了;即使表演了,也是模仿视频,从而限制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这是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信息化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但由于多媒体课件有视频

动画,学生往往会重此轻彼。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教师特别设计了“斑羚飞渡”这一动画,以此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欣赏完动画后,学生们开始谈论动画内容,对于文章中心的理解却忽视了;甚至有的学生对课件中的图片津津乐道,从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在课堂中顺利完成。 不利于师生间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地发挥;但是,教师可以在授课时根据课堂生成改变教法,思路灵活。而多媒体教学,一旦设计好教学程序就不能随意改动,教师在课堂中由引导者变成了”操控员”,交流谈论的环节也省却了,师生互动极易受到阻碍,一堂课下来,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本质上似乎和传统教学方式没什么区别。 华而不实,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总是追求课件外表的华丽,如在课件中插入一些动画、声音,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教师选取了一些星光闪闪的动画来渲染环境,但在教学中却发现大部分学生被这些动画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动画,对于教师讲的内容不太注意。因此,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适得其反。 如何走出误区 信息化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教师应该在实践中多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相比较对于学生来说,用多媒体的三(2)班学生在各方面都比不使用多媒体的三(1)班同学要掌握的更多一些,学生对一些图片和课外资料了解得比较直观,动画对于他们的年龄也比较吸引,学生兴趣比较深厚,但是在基础知识字词掌握不如不用使多媒体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 二、实验的过程: 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如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选择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建好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具有代表性的学习资料进行展示、评议,学生在这种平等、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黄山奇石》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分别描写了几块别具特色的石头,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体会黄山石头天然形成的“怪”的特点。我给学生找了黄山这几块巨石的图片,学生非常兴趣,对理解课文非常有帮助,从读书声中我就体会到了学生对大黄山奇石的赞叹。 2、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学生经过初读课文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为什么称黄山的石头为“怪石”?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自己的学习所得,同周围同学一起学习,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山的石头美丽风光和人们开发、建设、保护天然风景区的录象,再来读一读二至五自然段、并在组内议一议。经过互相交流启发,学生找到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石头天然形成,人们给它们取了有趣的名字,用一个名子形容“奇形怪状”再合适不过了。这样的安排,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五彩池》教学案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准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很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能够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能够丰富视听感受,也能够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个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五彩池》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五彩池》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五彩池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很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还更能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在东南大学的演讲中说:“教育必须发生革命性变革;互联网将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的重要教育基础设施;大力推动对互联网社会中学习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的确,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活跃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活跃了语文课堂教学。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有机整合教材资源,不仅能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下面,就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更加活跃了 语文教学(包括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提高阅读文字的能力,间接生发出相关画面的想象,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甚至进行逻辑思考。相对应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从读图到读文,这是正常的思维过程。如果在其中渗入了多媒体的精彩两面,相信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针对中低年级

的学生来说,作用不言而喻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 如新课导入,若能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而且可以酝酿课堂的精彩。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男生的学习兴趣,我联系学生的个性特点特点,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制作的短片,并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短片的形象、逼真,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烈地叩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先让学生看文段描写,猜想所写人物,然后再亮出答案,最后引出如何成功、精彩地描写人物的方法的话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更加丰富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刘国正先生也说过:“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语文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拐杖,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要求我们走出校门去寻找、发现,从中积累丰富的知识。而信息技术,恰好为我们架起了桥梁,使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增多。如运用视频或通过Powerpoint、flash、authware课件展示学习内容,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小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第一章小语教材中文学文本(名家名篇)特点第一节文学文本的功能定位 文学文本不同于文章体文本,它“有远功”而“非实用”。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它以理想主义精神、丰富的情感、高雅的审美,烛照人类世界,唤醒人类的良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观照,打动人的灵魂,使人们对“真”、“善”、“美”境界怀着永恒的向往和追求。 文学文本真正是“个性化”、“风格化”创作。每个作家几乎都有自身独特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要遵循个性化、风格化原则。 但语言的魅力是每个名家名篇(著)共同的特点。可以说,丰富、诗意、含蓄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不同风格的作家笔下。因此,从文学语言入手,能够感受到每一个作家独特的创作魅力。 第二节结合小语教材中的文学文本(名家名篇)进行具体分析 以小语教材中鲁迅、老舍、巴金、萧红、许地山、史铁生、冯骥才、苏叔阳、托尔斯泰、安徒生、屠格涅夫等名家创作文本为例,从文学名篇(著)鉴赏角度,谈文学文本解读原则和策略。 小语选文主要分为【实用文(也叫文章体)文本和文学文本(名家名篇)】。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皆有很大区别。本讲稿仅就文学文本(亦称“名家名篇”)的思想文化内涵、教学特点等展开论述,希望通过对入选不同版本的部分名家名篇的剖析,来探究这类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本文所指的小语名家名篇指的是非古诗文、儿童文学、外国文学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和小说,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大都已经节选或改动)。这些文本基本安排在小学高年级学段,就是为了到初中大量接触现当代文学作品而作的铺垫。 小语名家名篇文本选入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有:鲁迅《少年闰土》;老舍《趵突泉》、《猫》、《林海》、《养花》、《草原》;巴金《海上日出》、《繁星》、《鸟的天堂》;萧红《火烧云》、《我和祖父的园子》;叶圣陶《爬山虎的脚》;许地山《落花生》;朱自清《匆匆》;秦牧《仙人掌》;绮君《桂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之体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之体会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带来着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空前加深与拓展,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教学实践来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我有以下体会。 一、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课堂上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课堂教更易成为双向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这需要有丰富的可供教师使用的资源。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北京》一课,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从中央电视台剪录的有关北京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有关北京的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万里长城。”“我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我看到了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和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首都北京。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绘。 二、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课文中有一些词句如“不约而同”、“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等,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成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