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7-10中西哲学史

07-10中西哲学史

07-10中西哲学史
07-10中西哲学史

2007年哲学综合

一,(每个1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简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简述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5简述荀子的性伪学说。

6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每个30分)

1论述西方近代哲学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与认识论的争论。

2试比较老子道论与庄子道论之异同。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三表法2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3天行有常4不真空5民胞物与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

2简述禅宗自性是佛的理论。

3简述韩愈的道统说。

4谈谈你对“王门四句教”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老子“自然无为”的理论及其思想基础。

2试述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其思想倾向。关键词:考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试题

2008年人大哲学综合

一、简答题(每题15 分,共90 分)

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 、简述并分析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3 、简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4 、简述孟子人性论和苟子的人性论。

5 、简述《不真空论》的主要思想。

6 、简述张载的理学思想。

二、论述题(每题30 分,共60 分)

1 、论述认识的反映性、创造性和实践基础。

2 、结合时代特征论述交往范畴的内涵和意义。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

中哲

1、论庄子齐物论

2、论王阳明的致良知

3、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西哲

1、论柏拉图的理念论

2、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论康德的认识论

马哲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影响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关键词:考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试

人大中哲

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 4 分,共20 分)

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

二、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

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

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

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 分)

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 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试题:

一、名词解释(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

四端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

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

1、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2、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

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4、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

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

三、给下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

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

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

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

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

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

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游于外者也故

圣人常游外以冥于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

行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行而

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

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物则

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

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

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

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

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

注:标点直接在试题上做,不用另抄题。

2007年哲学综合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简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简述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5、简述荀子的性伪说

6、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说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简述并分析西方近代哲学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

2、试比较老子道论与庄子道论之异同

2007年西方哲学史(含现代)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潜能与现实

2、自由意志

3、我思故我在

4、单子

5、理性的狡计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了什么?

2、培根是如何批判“假相”的?

3、什么是休谟的因果关系怀疑论

4、什么是解构主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任选2题)

1、论说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含义及其意义

2、比较霍布斯与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

3、评洛克的白板说及其莱布尼茨对他的批判

4、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

2007年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三表法

2、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

3、天行有常

4、不真空

5、民胞物与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

2、阐述禅宗自性是佛的理论

3、简述韩愈的道统说

4、谈谈你对“王门四句教”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老子“自然无为”的理论及其思想基础

2、试述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其思想倾向。

2008年哲学综合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

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简述并分析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3、简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4、简述孟子人性论和荀子的人性论

5、简述《不真空论》的主要思想

6、简述张载的理学思想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论认识的反映性、创造性和实践基础

2、结合时代特征论述交往范畴的内涵和意义

2008年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本根

2、参验

3、一心三观

4、濂洛关闽

5、知难行易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易传》讲“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什么意思?

2、荀子为什么说人“最为天下贵”?

3、什么是“正始之音”及其思想意义?

4、什么是理学家的“十六字心传”?

三.论述题(每题25分)

1、试论朱熹对传统儒学人性理论的总结

2.试论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说”及其思想意义。

2008年西方哲学史含现代

一.柏拉图的“理念”具有何种含义?这一核心概念在柏拉图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结果是怎样的?

二、简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基本步骤,并说明你赞成或不赞成这一论证的理由

三.近代哲学深入探讨了心灵问题。笛卡尔将心灵理解为有限实体,是出于何种原则?休谟将心灵理解为一束知觉,原因何在?康德指出,我思必须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康德的观点能否克服笛卡尔和休谟的理论局限?

四、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一文中说,这个伟大的转变并不是依靠方法本身,而是依靠一件完全不同的事,即看清逻辑自身的本质,试就佛雷格和早起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说明石里克的观点,即分析哲学引发的哲学变革及其原因。

五、康德把始终还没有人为“我们之外的物的存在”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明这件事称为哲学和一般人类理性的耻辱。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哲学的耻辱不在于至今尚未完成这个证明:而在于人们还一而再再而三地期待着、尝试着这样的证明,试就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思想说明他的这一观点。

2009年哲学综合

一.从下面任选两题加以论述(每题25分)

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1978年实践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论述(每题25分

1.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

2.试述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思想

3、请解释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三、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论述(每题25分)

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试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试论康德的认识论

2009年外国哲学(西方哲学史含现代)

一、西方哲学常识(每题3分)

1、请写出任意三篇柏拉图对话录的名称

2、请写出《毕洛主义概略》和《反杂学》这两本书的作者

3.“上帝的儿子死了,正因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他被埋葬后又复活了,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确定无疑的”。这番话是哪位思想家说的?通常被概括为怎样的一句话?

4.加洛林朝文化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中世纪哲学之父是谁?

5.Cogito, ergo sum”在汉语中通常译作什么?

6、斯宾诺莎《伦理学》中“实体”(substance)的定义是什么?

7、.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分为哪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又分为几部分?”

8.请用一句话概括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

9.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现象学”这个名称表达出

一条原理;这条原理可以表述为:

10.胡塞尔在哪一部著作中具体阐发了“生活世界”的思想?

二、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根据什么标准认定“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在《形而上学》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又得出“事物的形式才是第一实体”的结论?(本题满分30分。)

三、莱布尼兹主张“凡是在理智中的,没有不是先已在感觉中的,但理智本身除外。”这个观点针对的是什么?莱布尼兹会怎样论证所谓“理智本身除外”?(本题满分30分。)

四、在康德哲学中,物自身概念在感性、知性和理性层次上各有何种意义;换言之,分别从感性、知性和理性出发,如何理解物自身概念?(本题满分30分。)

四、哈贝马斯谈到:“把科学史上的范式概念应用到哲学史上,并根据‘存在,、‘意识,和‘语言’对哲学史进

行粗略断代,……可以相应地区分出三种思维方式,即本体论的、反思哲学的和语言学的思维方式。”如果你赞同这种观点,请给出简要的论证;如果你不赞同,请给出你的反驳和主要理由。(本题满分30分。)

2009年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绝圣弃智良知四法界俱分进化生元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易有太极”表达了什么思想?

2、什么叫做“非汤武而薄周孔”?

3、如何理解“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4、严复讲“一气之转,物自为变,此近世学者所谓天演也”是什么意思?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关于人性的学说。

2.试论宋明理学道学派与心学派的理论差异。

2010年哲学基础601

一,简答题(五选三,每题15分,共45分)

1 什么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2 什么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3 王守仁与朱熹的“格物”有什么区别?

4 什么是韩愈的“道统”说?

5 简述严复的进化论思想。

二,简答题(五选三,每题15分,共45分)

1 简述苏格拉底的德行论。

2 洛克是如何批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

3 简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4 康德说的休谟对自己的启示主要有哪些方面?

5 维特根斯坦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论述人的能动性与历史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2 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其现实意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 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 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 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 ?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 ?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 ?(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尼采 ?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尼采 ?(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海德格尔 ?哲学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 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等等。 中国出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哲学的:“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应包括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辞海》(哲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49页)这个定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就是说,哲学是一种体系,但它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关于世界之不同领域诸如人生、自然界、社会、精神等的根本性观念所组成的体系。 ?哲学做什么 有一个笑话,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三个人,分别是搞经济,搞政治,搞

07-10中西哲学史

2007年哲学综合 一,(每个1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简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简述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5简述荀子的性伪学说。 6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每个30分) 1论述西方近代哲学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与认识论的争论。 2试比较老子道论与庄子道论之异同。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三表法2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3天行有常4不真空5民胞物与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 2简述禅宗自性是佛的理论。 3简述韩愈的道统说。 4谈谈你对“王门四句教”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老子“自然无为”的理论及其思想基础。 2试述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其思想倾向。关键词:考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试题 2008年人大哲学综合 一、简答题(每题15 分,共90 分) 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 、简述并分析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3 、简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4 、简述孟子人性论和苟子的人性论。 5 、简述《不真空论》的主要思想。 6 、简述张载的理学思想。 二、论述题(每题30 分,共60 分) 1 、论述认识的反映性、创造性和实践基础。 2 、结合时代特征论述交往范畴的内涵和意义。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 中哲 1、论庄子齐物论 2、论王阳明的致良知 3、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西哲 1、论柏拉图的理念论 2、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论康德的认识论

马哲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影响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关键词:考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试 人大中哲 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 4 分,共20 分) 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 二、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 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 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 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 分) 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 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试题: 一、名词解释(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 四端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 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 1、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2、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 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4、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 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 三、给下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 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 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 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 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 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 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游于外者也故 圣人常游外以冥于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 行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行而

2015中山大学878信号与系统考研真题

2015中山大学878信号与系统考研真题 一、(5×3=15分)计算题(注: δ(·)表示单位冲激函数,u(·)表示单位阶跃函数,后题同) 1. dt t t t )1()3cos(-?∞∞-δπ 2.现有一离散时间的线性时不变系统,当输入 ]3[5.0][-=n n x δ 时,系统响应为]1[5.0][-=n u n y n ,求该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 3.若x[n]= - n (u [n+1] - u[n-2] ),h[n]=2(u[n]-u[n-3] ),计算y[n]=x[n]*h[n] (其中*表示信号的卷积运算,后题同)。 二、(10×2=20分)判断分析题 1.某离散时间系统由下列方程描述 ???=是奇数 ,是偶数n n n x n y 0],[][ 其中,x[n]是系统的输入,y [n]是系统的输出,试判断并解释该系统的下列属性是否成立:1)线性;2)时不变性;3)稳定性;4)无记忆性;5)因果性。 2.判断并解释下面每一种表述是否正确 (1)如果x(t)是奇信号,则 - x(-t)是偶信号。 (2)周期信号通常都是能量有限信号。 (3)信号 )22c o s ()2s i n ()(t t t x ππ+= 是周期信号。 (4)冲激信号具有有限的面积和能量。 (5)若x(t)是一个能量有限的实信号,则一定存在常数A 和θ,可使得)6c o s ()3c o s (*)(θ+=t A t t x 三、(15分)确定如题图3所示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并计算该信号中一次谐波和二次谐波的功率。 四、(15分)某线性时不变系统如题图4所示,其中1),()(),`()(21===T t u t h t t h δ (1)求系统的频率响应H(jw),并请画出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 (2)若激励信号为式x(t)=Sa(2t) ,求响应y(t)。(注:t t t Sa )sin()(= )

801中西哲学史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学院名称(盖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3年 7月 15 日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一、考核要求 《中国哲学史》着重探究从先秦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内重要哲学家与重要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与问题意识,其具体内容有:先秦诸子哲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等。本科目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发展、高潮,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及其内在逻辑联系。通过本科目的考核,使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进而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西方哲学史》属于哲学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西方哲学史的重要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以及西方哲学的逻辑发展线索。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哲学史》的考核要使考生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哲学家和重要哲学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内在逻辑和主体精神,初步能够对中国数千年来的哲学进行分析和评价,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考核评价目标:第一,要掌握西方哲学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说”,亚理士多德的“四因说”。第二,要掌握西方哲学家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如本体论与宇宙论的不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不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不同。第三,要有“哲学史”的意识,即,了解不同哲学家思想流变的逻辑线索,如: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前代德国思想家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吸收了何种养料?他们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考核内容 《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二、“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内容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第二节“仁”的学说 一、“仁”是“爱人” 二、“仁”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三、“仁”是“仁政” 第三节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2009年中山大学信号与系统考研真题答案精解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084988415.html, 12009年中山大学信号与系统考研真题答案精解 2015考研英语写作七大误区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084988415.html, 2词汇与语法错误 考研英语写作让很多同学都很头痛,有两点原因:一为词汇,二为语法。因为英语与汉语的区别是一词多义,非常讲究用词准确而且正式。同时,英语的词汇非常丰富,一个词语通常都有许多同义词和近义词。考生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并加以练习,就能够在考试中熟练地加以运用。英文写作也同样非常讲究语法,尤其是考研作文作为正式文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小细节:(1)尽量少用缩写形式。如don't,can't,won't 应写为do not,cannot,will not 等。(2)用更加正式的否定形式。如not…any 应写为no,not…much 写为little,not many 写做few 等。(3)尽量少用"etc.","and so on"等表达方式。例如:Activities include dancing,singing,etc 。Activities include dancing,singing,and other fun stuff 。 ◎中文式思维模式 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把一些中文的成语、谚语翻译成英文,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文章不仅行文不符合英文的规律,读起来也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纠正中文思维习惯的关键依然在于培养英文语感,同时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也要尽量让自己用英文来思考。如果考生需要用到谚语,名句等,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掌握英文的谚语、名句,并灵活运用到文章中。 ◎注意字数与标点 考研英语作文一分钟平均7~8个字,字数多少算个够?自己目测一下,以大作文为例,中等大小一行15字,最起码写到12,13位置,因为阅卷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你的字数,就看你的位置到没有到。如果你的字数没写够,他就认为你连最起码的写够字数的能力都不具备。但是这不是说写得越多就会得到高分。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写得越长,越容易暴露你的缺点。所以临考前要掐表练习字数。 ◎忽视优秀范文的背诵 通过范文的背诵,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了解高分范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写作常用的词语表达,和闪光句型,解决考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心中有千言万语,笔下无一言的困境。但是,考生一定要谨记,高分范文的背诵在精不在多,20篇足够,但是一定要背的滚瓜烂熟,张口就能说,提笔就能写。很多考生抱怨过,我背了很多范文,可还是什么也写不出来,根本原因就是这些范文背诵不够熟练,根本没有深化成自己的东西。 ◎写作训练的量不足 很多时候,考生容易高估自己的写作水平,或者说,意识不到自己的经常会犯下的语法错误。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实战才能发现并解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考生练习时写的作文,必须英语水平好的同学或是老师,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请专业的认识进行批改,只有这样,训练的作用才能最大化。 ◎准备不足,匆忙下笔 任何一篇作文出题都是有它独特的道理的,所以提前审题和构思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很多考生目前存在一个情况,想到哪写到哪,使作文杂乱无章,毫无条理,同时容易出现写错单词和用错句型的情况。英语写作不是语文散文,写英语作文,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和思考,对出题者希望得到的预期尚未揣摩透彻,这也就造成了一些同学虽然语言功底非常不错,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没有拿到一个自己预期的心理分数,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切题不准确或者不够突出中心上了。 ◎忽视文化差异,用中文思维串联英文词汇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 绪论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2.阿那克西曼德 3.阿那克西美尼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 四、爱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 2.巴门尼德 3.芝诺 4.麦里梭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 2.高尔吉亚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恩培多克勒 2.阿那克萨戈拉 3.留基波 4.德谟克利特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1.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学派 3.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伊壁鸠鲁学派 二、斯多葛学派 1.早期斯多葛学派 2.晚期斯多葛学派 三、怀疑主义 1.早期怀疑主义 2.晚期怀疑主义 四、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2.普罗提诺 3.波菲利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2.超理性的信仰 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 1.“共相”问题的由来 2.安瑟尔谟 3,最初的唯名论者 4.阿伯拉尔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1.罗吉尔·培根 2.约翰·邓斯·司各脱 3.威廉·奥卡姆 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二、宗教改革 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 一、弗兰西斯·培根 二、霍布斯 三、洛克 四、英国自然神论 第四节唯理论哲学 一、笛卡尔 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 1.伽桑狄 2.马勒伯朗士 三、斯宾诺莎 四、莱布尼茨 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 一、贝克莱 二、休谟 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 一、伏尔泰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 一、狄德罗 二、拉美特利 三、爱尔维修 四、霍尔巴赫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 形成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 1.道德问题的提出 2.道德律 3.自由 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 判》 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 2.审美判断力批判 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 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3.理论知识的基础 4.实践知识的基础 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 出 2.自然哲学 3.先验哲学 4.艺术哲学 第四节黑格尔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二、逻辑学 1.存在论 2.本质论 3.概念论 三、应用逻辑学 1.自然哲学 2.精神哲学 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 渡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 物主义哲学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 义 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的感性学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 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 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 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后记

803中西哲学史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03]考试科目名称:中西哲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哲学史”部分约75分 先秦哲学约30分 汉唐哲学约15分 宋元明清哲学30分 “西方哲学史”部分约75分 古希腊罗马哲学约30分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约15分 近代西方哲学约30分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b: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c: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中国哲学史”部分 1、先秦哲学 [1]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考试内容: 中国原初文明时代的宗教、政治与道德。《易经》中的思想观念以及气、阴阳、五行、和同等观念产生。 考试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天”“上帝”“帝”“天命”等宗教观念的形成与嬗变。理解这些观念在嬗变过程中的政治与道德内涵。 (2)理解殷周之际以周公等人为代表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变化,即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以及这种观念变化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之发展走向的意义。 (3)了解《易经》的文本构成要素,了解《易经》卦爻辞不成于一时一人,乃长期积累编纂而成,大约成书于商周之交。 (4)理解《易经》中相互联系和变化的思想。 (5)论述在春秋初期出现的“气”与“阴阳”的观念及其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意义。 (6)论述五行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和”观念的产生。 [2]孔子 考试内容: 孔子的“天命论”、“仁”学思想和方法论。 考试要求: (1)了解孔子的“仁者爱人”,“一以贯之”之“道”,“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 (2)论述孔子是如何创造性地奠定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的。 (3)理解孔子天命观的宗教性和道德性。 (4)论述孔子“仁”学的主要内涵、层次及其意义。 (5)理解孔子在人性修养方法、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具体主张。 [3]老子 考试内容: 老子之“道”的体与用,以及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考试要求: (1)了解老子其人在历史上的几种不同的说法以及《老子》文本的演变。 (2)从“体”和“用”的角度来论述老子之“道”的哲学内涵与意义。 (3)理解老子“无”与“有”的思想。 (4)论述老子体“道”工夫的种种表现与方法,及其所达到的澄明境界。 (5)理解儒道两家在先秦时期即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上的差异。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以上,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哲学三个阶段,为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学打下了传统根基。 它提出了逻辑、存在、实体等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性质的争论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关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以上,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成为西欧不可侵犯的绝对意识形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浓重阴影所笼罩。从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到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的过渡反应了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复苏,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为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以上,近代早期西欧哲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演化出欧陆唯理论同不列颠经验论的对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对经验(外在或内在)的重视。唯理论演变成莱布尼茨

-沃尔夫体系中的独断论,而经验论则在休谟那里成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为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上,18世纪法国哲学包括法国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两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上则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法国自然神论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础,而激进的卢梭则引导了后世批判哲学(马克思和尼采)的出现。法国唯物主义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义成为法国哲学鲜明的特点。

以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古典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它将考察重点转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了西方哲学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的第二次飞跃。康德通过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发展出认识论的先验自我意识统摄机能和道德实践领域的纯粹理性,以及沟通两者的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三段论将整个世界容纳在绝对精神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最终达成绝对理性自我意识的宏大历史过程。因此,黑格尔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大体系,并引发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其的反思。 以下,19世纪中后期,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走向终结,导致了向现代西哲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了人间,对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确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海德格尔语);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则着重于人生命意志的实现。 两者的思想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对后世的现代西哲,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西马、精神分析学乃至后现代哲学,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启发。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前希腊时期: 泰勒斯说,世界是原子构成的,世界具有同一的物质基础。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世界是由数演化而来的,事物有内在的一致性。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是流变的和矛盾的,所以世界的本质是不一致的。 2.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干掉了赫拉克利特而选择了毕达哥拉斯,这避免了西方文明走向"阴阳流变"的观念。他说,世界不是流变的,流变是感官经验的假象,世界的真相是永恒的和一致的。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继承了他老师的思想,他说,在现象世界之上存在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说: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性,任何事物一旦达到了完整和一致就会呈现出完美和和谐,就展现了世界的本质。"完整和一致"不只是哲学和科学的标准,也是艺术和审美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达到了古典哲学的顶峰,在他的领域至今没有人超越他,任何人如果持古典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观,都不得不遵循他提示的原则。其后的哲学家,都不再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已经思考过的问题,而是另辟蹊径。 3,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被文艺复兴之后进入现代的西方人评价为“黑暗的中世纪”,但这个黑暗的评价是西方人以现代的政治文明以参照物的,并不适合中国人引用,因为如果以中国文化做参照物,中世纪绝对是一个光明和理性的时代。西方中世纪学者达到的水平,现在北大清华的教授可能还摸不到边,至少那个穿超短裙的于丹博导是达不到的。 中世纪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及神学家,叫阿奎那托马斯,他提问:为什么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他的答案是:这是上帝创造的!他的理论叫三位一体,即上帝提供了理性世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中外哲学史上重要命题归纳

中外哲学史上重要命题归纳 一、唯物主义部分 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阳父的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注:这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就能够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对世界的有效改造。 可见,荀子的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类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的接触推荡中变化,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4.范缜:“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注:范缜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对肉体的关系就像刀的锋利与刀刃的关系一样,没有刀刃,就没有刀的锋利;没有人的肉体,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精神,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唯心主义部分 1.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能够获得知识,显然是一种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论。 2.慧远:“请为论考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注:慧远的这种观点认为薪经过燃烧,化为灰烬,但是,火却由此薪传到彼薪,永不熄灭。同样,人的形体消灭了,“神”也就从这一形体传到另一形体,永恒不灭,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3.朱熹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中山大学2011年期末《信号与系统》试卷(A)

中山大学考试卷(A 卷) 课程:信号与系统(闭卷)(2011/05 )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已知某系统的输出)(t r 与输入()e t 之间的关系为 ∑∞ -∞ =-= n nT t t e t r )()()(δ,其中T 为常数,则该系统是(线性/非线性) 线性 系统。 2.?-=+ π π π δdx x x )2 ()sin( -1 。 3.连续时间系统的传输算子为) 2)(1(3 )(+++= p p p p H ,则描述该系统的方程为 ()3()2()()3()r t r t r t e t e t ''''++=+,该系统的自然频率为 -1、-2 。 4. 信号)f(t)=5cos(3t)+10cos(5t ππ的周期是_2_,其平均功率等于 62.5 瓦。 5.信号)(t f 的最高频率为10m f kHz =,其奈奎斯特抽样频率s ω=4410π? 弧度/秒,信号(0.1)f t 的m f = 1kHz ,(0.1)f t 的奈奎斯特抽样间隔=s T 500s μ。 6.已知离散时间LTI 系统的单位函数响应为()cos(/3)()h k k k u k π=,则该系统为(稳定/不稳定)不稳定 系统。 二、(12分)已知)(t f 的波形如图一所示。 )(t f (1)写出)( t f 的表达式; (2)画出()2(1)2 t g t f =-+的波形; t (3)求() ()dg t h t dt =的傅里叶变换。 图一

解:(1)()[()(1)]f t t t t εε=-- (2分) (2 分) (3 ()2()[()(2)]h t t t t δεε=--- (2分) 2211()2[()](1)2(1)j j H j e e j j ωωωπδωωω --=-+ -=-- (4分) 三、(18分)已知)(t f 的频谱函数为)(ωj F ,其频谱图如图二所示。 (1) 求t j e t f t f 21)2()(-=的频谱函数)(1ωj F 的表达式; (2) 画出)(1ωj F 的波形; (3)求)(t f 的表达式。 图二 (4)若让)(t f 经过图三所示系统,试绘出A ,B ,C ,D 各点的信号频谱图。系统中理想高通滤波器)(ωj H H 和理想低通滤波器)(ωj H L 在通带内的传输值均为1,相移均为0,其系统函数如图四所示。 )(t f )(t r 图三 图四 解:(1)111(2)()()22 f t F j F j ω ω-?-=, 1111()()[(2)]f t F j F j ωω?=- 1411 ()[(2)]()(4)(2)22 F j F j G ωωεωεωω=--=--=- (4分)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 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 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是“火本原论”者,他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他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他物。那么 是:“” 而不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的。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看见的东西。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

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看法和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你能说人只是人(抽象共性)而不是动物(可感共性)吗?因为人类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缜密的论证创立了他的实体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 “是者” “实体 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 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

西方哲学史梳理一

西方哲学史梳理一 本体论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原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本原论的基本特点是: 1、认为万事万物,或者说整个世界,都来自于一种本原的造就。本原是世界的终极所在,它以自身为世界的一元绝对,规定和规范,它支配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它既是世界的起点,又是世界的归宿。世界的存在就是本原的运行、本原的绽出、本原的建构、本原的显现和本原的回归。 2、认为本原是一种先于一切的自我绝对。它只是“我是我所是”,它创造世界和万物,但没有自身的创造和由来,也没有自身的因果关系。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一切,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上帝那里找到自己的身世和由来,而上帝则没有自己的身世和由来。 3、认为本原在一切事物之中。本原没有它的与殊相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本原是永恒的和不变的,事物是暂时的和变易的。在黑格尔自身直观的存在方式,而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造就和支配来显现自己。本原与事物的关系是共相那里,永恒是本原的逻辑,变易是事物的逻辑。 本体论指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学说,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 本原论 指研究宇宙本性的学说,着重说明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一、米利都派: 泰利斯——水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培根“四假相说” 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具体内容 (1)假相的含义 :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3.“四假相说”的意义 (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张和思想。 (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 (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 二、笛卡尔 一、天赋观念——唯理论的起点 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帝的观念等。 (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 (2)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 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 (3)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4)特点: 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 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

各所重点大学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集锦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解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 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199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 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 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 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 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 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 5分 1、巴门尼德的存在 2、原子和虚空 3、四因说 4、流溢说 5、唯实论 6、我思故我在 7、物是观念的集合 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分析题4选3 15分 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 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 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 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 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及性成 5、体用一 简答1、郭象及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及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

一、解释下列哲学命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以心原物 3、圣人体无 4、一故神两故化 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 求向物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 《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是者(巴门尼德);理念(柏拉图);唯名论;启蒙运动;单子...... 简答及论述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及第二实体;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质及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休谟的因果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及简答中庸;离坚白;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几论述 (选二共70分)比较孟子及告子的人性论(仅供留学生);比较韩非及老子的 道论;比较朱熹及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及王夫之的知行观标点翻译 (共20分)原文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 名词解释 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40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 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70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 及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及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及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及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 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 ,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 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 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7年北京大学 中国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三表四端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太虚即气理一分殊四句教 二、论述题 试述朱熹、王阳明、王艮及颜元的格物思想。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二、论述题 1、论述柏拉图关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区分 2、从方法论角度分析笛卡儿的怀疑 3、分析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思想 4、分析黑格尔的哲学起点。2001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试题 一、释词心斋;人副天数;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二、翻译(略)三、简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