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伦理学讲义

企业伦理学讲义

企业伦理学讲义
企业伦理学讲义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教案与讲义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是研究企业道德现象与规范的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备受人们的关注,包括伦理学界、管理学界和企业界,也是管理中的热点问题。

教学对象是工商管理、市营营销的学生,性质属专业必修课。

学习目的主要是三个层面。一是让学生从客观上了解这门课的基本内容与理论体系,重点在于基本概念的描述和原理层次的分析;二是从微观上具体掌握分析企业伦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尺度、达到四合的要求;三是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念,甚至生活观念,从道德背景中对企业有一个重新认识,做出合乎伦理道德的决策,正确处理与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关系,提高效率与效益。

教学安排与课堂管理:

这门课总学时32学时,共16周,具体安排稍后介绍;

课堂管理实行课代表制度,课代表的二项任务,一是协助老师收取作业,二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成绩评定方法:出勤、笔记、作业各占10%,期末70%。

教学方法:1关系模式2案例教学法

思考题:给大家布置两个思考题,一个是复习性的题目,一个是分析与讨论的题目;希望大家能引起重视。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第一章概论

伦理学概念:伦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以人类的道德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一系列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及道德价值的思想体系。

一、伦理与道德

(1)我国古代和东方文化系统中,伦理与道德的意义基本一致,是指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操守;“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修养。”

“伦”原意为辈分、类别,是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区分,是指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

“理”原指玉石内在的纹理,通过雕刻修正才表现出来,后被引申为条理、规范、原则的含义。

“伦理”一词连用始见于《礼记》中的《乐记》,曰:“乐者,通伦理也。”东汉郑玄释曰:“伦,犹类也,理犹分也”,即分类条理,以后伦理专指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中的道理、法则与规范。

“道”的原意是道路,后引申为原则、道理、甚至是法律、规律。孔子(论语)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此“道”是指为人处事、立业治国的根本原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把“道”看成是客观物质范畴,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德”最早见于甲骨文,与“得”同义,西周时的金文多见“德”字,原义是按照当时规范和正确的方法去行事,才有所得,后引申为自觉操守,修心养性。

“道德”一词连用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况,其《劝学篇》曰:“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

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的道德已成为一个独立概念、意义明确。

(2)在西方文化系统中,伦理学英文为Ethics,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指居住人群中的性格、气质及风俗习惯;公元前五世纪苏格拉底、柏拉图,非常注意考察道德与善恶问题,公元前四世纪由亚里士多德着成《伦理学》一书,标志着伦理学的诞生。(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与中国的孔子正处于同一时期)。

东西方文化系统中,道德与伦理的概念是混用的,直至黑格尔才将二者明确区分,伦理是指社会行为规范包括风俗习惯,伦理的内化为人的操守便是道德,即道德是伦理的内化,伦理的社会功能或功用必须通过道德环节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道德一词包括了社会的道德原则的个人的道德质量两个方面。在日常用法中有些细微差别,伦理倾向于社会团体(宏观),而道德更多地用于个体、个人等(微观)。

二、企业伦理与企业道德

(一)企业伦理

1.概念:企业伦理简单的含义是企业中存在的道德观念与规范。

因为企业是一种组织和活动,伦理是一种道德,可以这样描述,企业伦理是讲活动中的道德原则。总之,研究什么活动是符合道德的,道德在企业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2.企业伦理的内容分析:

(1)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及成员行为的规范。

当人们问企业的道德责任是什么?就意味着企业本身被看成一个“道德角色“或”道德载体“,企业是由个人组成的,实际上也提出了单个成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如管理者、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财务人员、后勤人员等等。

(2)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的规范。

企业伦理告诉人们哪些经营活动是善的,应该的,哪些是恶的,不应该的。一般而言,人们总是把那些有利于自己、他人及社会群体的行为和事件当成是善,反之是恶的。也就是社会、法律、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企业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利益,更应该对别人承担义务。

(3)企业伦理是关于怎样正确处理企业及成员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范畴。

道德的基础是利益,其核心内容却是调整利益关系。从客观上讲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微观上讲,是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具体讲更加复杂,如图,象集成电路一样。

另外,企业利用专利开发新产品,企业与其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就形成企业与合作者的关系,这些内外关系归根结底是利益链条,如不能正确调节,可能出现重大问题,得

不到支持、失去竞争力、甚至破产、关门。

(4)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内部规范所起作用,同时具有传播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二)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与企业伦理尽管是想通的,但是企业道德还有“内在于心,外施于人”的涵义,这里重点讨论企业道德的这层含义。

企业道德的构成与表现:

1.企业道德应该包含其成员的道德,但不是个体道德的简单相加或平均水平,所以就企业道德而言,既包括员工的道德质量,又包括企业整体的道德;前者通过个人修养表现,而后者是通过企业道德文化表现出来。

2.道德质量的构成:

道德质量包含道德意识(思想)和道德习惯(行为)(无需外来监督就能符合规范与要求),关键是道德意识(或者叫道德观念)。

3.道德意识的构成:

(1)道德认识:要求员工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评价和选择,只会背诵企业道德准则,不能正确认识是不行的。

(2)道德情感:认识转化为情感时,才会产生行动,趋善避恶,反对情感上无法接受的恶行。

(3)道德意志:履行义务时会遇到各种阻力、非难、埋怨指责、攻击、甚至是牺牲的情况下,坚持原则,持之以恒,大公无私。

(4)道德信念:是三者的内在统一,转化为内在动力,自我调整,根据自己的观念与信念选择行为。

三、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企业伦理学的任务就是找到诸如正当、适当、公正等标准,分析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现象及因素,把经济角度、法律规则以及人生治理结合管理学一起来解决企业、集体、个人之间产生的各种问题;使企业、集体与个人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真正的平衡。

管理的核心是效率,企业的核心是效益,而伦理的核心是公平,所以简单说企业伦理学或管理伦理学,处理的关系是公平与效率或公平与效益。

为了更好地说明什么是企业伦理学,我们还更深入到企业资源背景、企业管理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市场经济背景中,做一些分析文章:

1.从企业资源分析:

从最早的企业资源的三分说,即土地、劳动、资金。技术到现在的十分说:土地、劳动、资金、管理、营销、时间、信息、心理、伦理(道德)、文化。从中不难看出,企业资源是

随着人们的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出现,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企业认识的本质变化;企业资源逐渐从有形到无形,越无形的企业资源越代表了企业的价值。伦理既然是企业资源,就必然与效率有关,也就是说伦理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至少是资源价值,当然其社会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从管理发展阶段分析:

大家都知道管理也经历了自己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们简单描述一下:(1)经验阶段,以个人或家族经验为特点;(2)科学管理阶段,以泰勒为代表,出现了经验派;(3)现代化管理阶段,以人为中心是其特征,把人独立出来,提高了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4)伦理阶段,出现了以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为特征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重现从伦理的角度审视企业的本质,伦理与道德一时成为时尚话题。

案例:麦道公司的道德标准(八大标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到了伦理或文化阶段,是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趋势,也是以人为中心的不断深化,很好地解决了人性与利益的关系。

3.从人性假设分析

伦理归根结底主要存在于人性与行为之中,西方管理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些分析与探讨,当然中国文化系统中先贤们也多有论述,容后介绍。(1)20世纪初泰勒的“经济人”假设;(2)30年代梅奥的“社会人”假设。(3)40年代马斯洛“自我实现人”的假设。(4)麦格雷格在1960(企业的人事方面)提出了人性管理,他把错误的人性假设成为X理论(天生懒惰),把相反的人性假设成为Y理论(管理得当)。(5)薛恩的复杂人被称为Z理论。

他认为XY理论有其合理一面,但不能适用于任何人,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因而是复杂的。其弱点是过分强调个性,忽视共性。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伦理是道德的规范与标准,把个人、社会和公共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做到既有效率,又有人情味。

4.从市场经济体制分析:

市场经济不但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与伦理经济。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是其基本要求与基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明确提出了市场伦理的思想,事实上的人类的共同伦理原则正是贸易与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否则就无从谈起,就会一片混乱、我国处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化时期,伦理问题尤为突出。这一点从我们的道德现状与市场秩序就不难看出。市场经济呼唤伦理成为最有力的呐喊和声音。

通过这些背景分析,我们小结如下:

伦理是企业资源,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效益;伦理阶段的出现是经济与管理发展的必然;从人性看,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即大家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与行为标准;市场经济更是伦理经济,伦理与经济朝着同一方向集结,经济道德一体化向人们昭示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不但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也是企业伦理研究的本质问题。

下面我们来描述与总结什么是企业伦理学。

A从学科领域看,是管理学与伦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结合的产物,属于应用学科的性质范畴。

B从管理过程看,是研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的一门学问。

C从本质看,是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里的公平主要是指共同的伦理规范与道德标准,也就是经济学与管理学意义上的人性公平。

D管理与伦理,或企业与伦理不是简单的偏正关系,而是复杂的并列交织关系,目的和

实质是形成伦理决策,达到四合的结果。

总之,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伦理现象与原则,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拥有自己的四度分析方法,形成伦理决策的应用学科,或交叉学科。

四、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性质与特征

(一)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性质

要认识企业伦理问题,首先要从其属性或性质入手。

1.两难性:简单地说,两难性是冲突与平衡,主要表现是利益与责任、行为与义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冲突;具体说,是指企业行为与社会行为、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冲突。

对此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管理或企业应当致力于经济行为和利益的研究,即传统的企业观念,把企业看成个体的经济单位,无需考虑更多问题,更不存在冲突与平衡的问题。

另一种认为,煤矿缺乏安全措施,造成人员伤亡;炼钢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这说明利益与行为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关系,应当重视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诸如环保问题、贿赂问题都被提到伦理角度来考虑,得出了完全不同,甚至是全新的结论。

实际上,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伦理问题,约翰·D·阿拉姆(John.D.Alarm)《管理行为的困境》中列出五种固有的两难处境:

A.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

B.需要主动与需要控制

C.能照顾个人需求,又要执行不顾个人的效率与秩序

D.组织集体准则与个人需要的矛盾

E.支持现状与改变现状。

管理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都牵扯到伦理问题,有些本身就是伦理范畴的命题。

2.复杂性:复杂性是由伦理的产生与影响带来的属性,一方面表现为过程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容后介绍,即法律与伦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重点讲第二方面。

A.首先是经济因素,主要是成本核算与利益公平。

B.第二是社会因素,也就是政治伦理,意识形态等影响。

C.环境因素,包括客观与微观的环境,诸如权力方式、群体XX、任务难度、机遇状况等等。

D.个人因素,即取决管理者与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道德修养、文化差异等,尤其是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着伦理决策的程度。

例如:贿赂行为历来受到广泛的谴责,原因是它与分配不公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就是我们说的“灰色收入”,加剧了贫富差异。

司法的腐败的根源在于贿赂,不但影响了政府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也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权益与利益,同时也造成执法者本人腐化堕落,目无法律,丧失大的前程。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很复杂,具有连环作用。

3.渗透性:渗透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标准的形成依靠个体的家庭背景、小区环境、文化素质、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以及其它条件;二是企业伦理问题贯穿于企业行为的各个环节与层次之中。前一方面容易理解,举例分析第二方面。

如图所示:

我们知道,道德标准的形成依靠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文化素质、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以及其它条件决定的。超出个人所控制的范围而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是管理伦理与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ME的问题的渗透性与企业行为与效率密切相关,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举例如下:

①定价水平:定价文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②广告用语:一则成功的广告既不能“绝对真实“,因为每一句广告用于都有科学依据,反而会给人极其呆板的感觉,起不到好的宣传效果;也不能”完全虚假“,因为完全抛弃真实性、自吹自擂、夸大其词的电视、杂志或其它媒介的广告,是违反广告法的,同样也不能取得应有效果,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产品促销:广告只是促销的一种形式,也可以用“赠送”礼品和减价等手段吸引顾客。例如:在生意不景气时,航空公司为每年坐飞机超过一定里程的“常客”提供免费旅游等优惠服务,而这些“常客”大都因公事出门坐飞机,他们不是根据票价多少,而是依据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处而选择飞行航线,这些好处表面上是航空公司给的,实际上是别的乘客负担。

④工作条件:许多操作工人和职员的工作条件是很差的,温度高、湿度大、噪声响、通风和采光条件差,有些地方还存在烟尘。这些容易对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伤害,许多方面尽管被法律所禁止,但如果改善对工人的岗位或XX会带来威胁,从企业利益看,花钱投资却看不到利润增长。

⑤售后服务:产品质量下降,次品出场让用户吃尽苦头,而售后服务的费用需要企业或公司继续投资。

⑥劳动力的减少:许多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普遍裁员,实施“精兵简政”式的管理方式,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工人技术越熟练,就越容易被公司解雇,处理技术水准外,还存在其它一些人为因素。

⑦环境污染:随处排放有害物的做法尽管是违法的,但有些公司继续向周围环境倾倒化学废料,并不担心可能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法律制裁。

⑧小区关系: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可以争取当地政府给他减税,从而把车间或分厂留在当地,既可以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又可以减轻到底政府的负担。

4.整体性

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大多具有整体性,无时无刻不与个体、群体、组织社会的道德标准、道德判断和道德水平相联系。心理公正、道德认同是最根本的东西。例如,教育评估就把个人、院系及学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个人负责、团队精神。学校面貌三者统一起来才能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合理的决策、贴切的措施、制度化的管理(包括公平的奖惩)。

(二)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特征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性质诸如两难性、复杂性及渗透性,集中体现了管理伦理学的特征:即伦理决策的不同表现。

(1)大多数伦理决策具有持久的效应。

管理中的决策后果不仅影响企业,而且影响社会,因此在做出决策之前,必须进行全盘考虑。例如,贿赂改变了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污染影响了环境的健康;不安全的产品破坏了个人生活的安定;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终身痛苦或生命结束。这都构成了伦理问题的实质。

(2)大多数伦理决策都具有多种不同选择。

伦理学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选择,为了做出合乎伦理标准的选择,必须考虑各种不同的因素。例如政府采购行为的公开化。

(3)大多数伦理决策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后果。

企业的成果与收入与社会利益之间几乎都与伦理选择密切相关。例如进行贿赂后,可以迅速交货,保证进口货物的销售量;虽使空气与水源受到污染名单可以节省安装控制污染设备的费用与运转费用;设计的产品虽不安全,但可以节省原材料与劳务支出。

(4)大多数伦理决策具有不确定的后果。

如果不对海关进行贿赂,不知道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如销售量、产品数量、丧失市场、货物损耗;同样也无法肯定符合伦理原则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

(5)大多数伦理决策都带有个人意志的色彩。

往往与管理者的个人生活与经历有关。这一问题之所以被忽视,原因是管理只考察控制工作的经济结果与效益,而不是记录产生这些结果的决策的伦理程度,尤其是群体决策,这样一个非个人意志模式必然会使伦理问题的决定过程简单化。

把这五项特征用图标表现就更耐人寻味:

从管理伦理所具有的特征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符合伦理的决策是多大的一个矛盾,多么复杂的过程,有了这些认识,还要寻求平衡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产生与任务

(一)产生与发展状况

1.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步形成):美国企业经营中出现了一系列丑闻,包括受贿、垄断价格、欺诈交易、环境污染,引起公众和广大消费者的强烈不满,要求政府予以调查,表示了公众对企业中的伦理问题的极大关注。

1962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个报告,名称是《对企业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同时,

没过管理学院联合会也发起了一项有关开设企业伦理学的必要性调查,被调查者认为企业伦理学应该成为管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1963年,T·M·加瑞特等人,编写了《企业伦理案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来的沃尔顿(原美国天主教大学校长)着有《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倡导公司之间的竞争要以道德目的为本,讲究道德效果与社会效益。

2.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企业伦理、社会责任问题一度成为热门话题,1974年11月,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第一届企业伦理学讨论会,深化了人们的认识,标志着学科的诞生。引发了“利润与伦理关系”的争论,围绕着对管理者的伦理道德观与企业伦理现状展开研究,这场争论也叫“道德生成运动”,建立企业与雇员,与顾客相互信赖关系。同时,对日本企业伦理模式开始关注,重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研究,日本将家庭伦理扩展到企业经营,使伦理道德成为调节企业内外关系、处理冲突的主要手段。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企业伦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1)企业伦理学从美日扩展到了加、西欧、澳洲、东南亚。(2)企业伦理学开始进入大学课堂,各种刊物与近30所研究机构纷纷出现。(3)理论研究进入新阶段,例如。公司的道德地位、伦理道德与企业活动是否兼容问题;企业伦理学的理论基础问题;企业伦理决策模式研究。(4)这些成果与理论在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有些企业开始设立伦理委员会和负责处理企业伦理问题的经理。(5)90年代末出现了一批伦理与管理结合的有影响的著作。例如,美国密执安大学,霍斯曼《管理伦理》(1987);弗吉尼亚大学弗里曼与伯克奈尔大学吉尔伯特合着的《公司战略与企业伦理》(1988);哈佛大学商学院安徒鲁《实践中的伦理:管理道德企业》(1989)。(6)90%以上的美国管理学院开设次课程,并被列为核心课程,企业伦理不仅仅成为管理学的新的内容,而且不断地向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会计、谈判学渗透。(7)近年来,美国一流商学院成立企业伦理研究中心。例如沃顿商学院于1997年成立了企业伦理研究中心(Carol and Lawrence Zicklin Center for Business Ethics Research),圣母大学门多萨商学院于2001年成立了“全球道德经营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thical Business Worldwide),卡内基梅隆大学商学院于2002年成立了“企业责任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于2003年成立了“领导与伦理研究中心”(The Sanford C. Bernstein & Co.Center for Leadership and Ethics)。依托中心开展企业伦理教学与研究,扩大社会影响,树立良好形象。

(二)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任务

一句话:五个层次、三个方面的研究

1.五个层次、三个方面研究

五个层次:国际层次、国家层次、行业/职业层次、企业层次、个人层次;三个方面:规范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1)国际层次

国际层次的规范性研究,主要是对国际经营活动的伦理评价,制订伦理规范,包括关于跨国公司的道德权利和义务、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经营时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跨国公司的伦理准则等的讨论。

国际层次的描述性研究,包括全球范围内企业道德状况,跨国公司中存在的典型伦理问题、文化差异对决策的影响。

国际层次的应用性研究,包括制定、通过国际认证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改善道德状况。就我国而言包括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道德规范研究。

(2)国家层次

国家层次的规范性研究,就我国而言包括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道德规

范研究。

国家层次的描述性研究,包括一国的企业道德状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道德状况,管理者及普通员工的道德观念,典型的不道德经营行为,不道德经营行为的严重程度、危害及根源等的研究。

国家层次的应用性研究,包括国家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档案,对不讲信用者列入“黑名单”,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评选有道德责任感的企业,出版消费指南,向消费者推荐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等惩罚不道德行为、奖赏道德行为的机制研究。

(3)行业/职业层次

行业/职业层次的规范性研究,包括行业守则,职业道德,各行业道德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行业/职业层次的描述性研究,包括本行业或职业内的典型伦理问题,行业内的企业道德状况,管理者及普通员工的道德观念、道德素质等的研究。

行业/职业层次的应用性研究,包括行业或职业内部惩罚不道德行为、奖赏道德行为的措施研究。

(4)企业层次

企业层次的规范性研究,包括企业伦理守则和道德标准研究。由于每个企业追求的道德目标不尽相同,面临的伦理问题也有所差异,因而,企业可以而且应该各自制定适合自己的伦理守则。

企业层次的描述性研究,包括本企业的典型伦理问题,企业的道德风气,管理者及普通员工的道德观念、道德素质等的研究。

企业层次的应用性研究,包括企业道德管理机制、导向沟通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制衡机制的研究。

(5)个人层次

个人层次的规范性研究,包括个人(这里说的个人是作为员工的个人)的到的权利与义务研究。

个人层次的描述性研究,包括个人道德观念、道德素质等的研究。

个人层次的应用性研究,包括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境界研究。

2.五个层次与三个方面的关系

五个层次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规范性研究提供了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和标准,为描述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提供了基准,而这种标准要想真正成为行为的指南,落实到行动当中,必须建立在对企业道德状况科学把握基础之上,必须通过个人。企业、行业/职业、国家、国际各层次的多种措施加以引导、沟通、激励和监督。

六、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分析方法与意义

(一)分析方法

1.经济分析方法

又称经济尺度,包括成本核算与效益指标。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观点来看,依据市场力量在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之间做出的决策,都有其确定的伦理内涵。例如:减少劳力、关闭车间、使工人失业。必定会引起工人的不满,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只要工人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资源调整自己的工资要求,就能重新找到工作。再如,工厂直接将产品运往零售商店,而被取代的中间批发商无疑会陷入困境,不过他们以前的收费与收入也确定太高了。如果他们能降低收费,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不会被人取而代之了。这些XXX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市场要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最高。成本最低的产品时,那些资源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2.法律分析方法:

又称法律尺度。利用法律理论考察上述问题,又会产生不同的分析。减少劳动力,关闭车间固然会造成工人不满,但如果能在法律上站稳脚,社会就不会把这种现象看成是有害的,如果发展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自然就会通过一项新的法律来改变这种情况。

再如批发商如果订立长期合同,对方毁约,可以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这里XXX 的一条是: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中,只有个人和企业遵守这些法律,那么每个人都将在最大程度上受到平等待遇。

3.伦理分析方法:

又称伦理尺度。这是一个新视角,或称道德分析,比经济与法律的分析,更具广泛性、影响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与社会道德观之间的联系。如减少劳动力、关闭车间的做法为例,一个是企业的成本考虑,另一个是社会生产的原则,是以效率与竞争为主,人们应该根据这个原则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再如,社会道德要求人们仁义待人,始终如一的原则来行动,那么每个社会成员将在最大程度上受到公平的待遇。

4.哲学分析方法:

既要看观念发展,又要看行动与措施,是企业伦理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每一项决策如人事制度、企业发展、产品推销如能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把握住这四个尺度,必将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举例:90年代上海某区发生了全国第一案:银行抢劫案

(二)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意义

1.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有助于深层次上明辨是非,形成一个伦理决策。

企业的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是伦理决策(即对他人或社会或多或少的利益或损失),也就是说,伦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经常需要向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解释为什么其所做的决策是正当的,如果一个人无法判断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就不可能向人们理直气壮解释决策的正当性。不能区别善恶、对错,也就意味着没有伦理评价能力,更无法找到评价依据。

观点不同,判断不同,不等于对与错,有些问题无法给出统一的答案,这就需要弄清一些基本概念,系统学习企业伦理学知识,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评价伦理问题,寻找出不同观点背后的原理与理由。举例:企业裁员或称企业精简是否是道德的?优点:成本减少、利润增加、减轻压力……缺点:工人失业、小区压力、家庭负担……

假如失业的人是你,你会作何评价?如何平衡?

2.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有利于更客观地理解企业及其成员的责任,进一步很好履行职责。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关注企业与员工的责任,不是简单地称企业应该履行什么责任,二是要论证其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使企业更深刻地理解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企业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管理者有讲道德的责任,努力去做对的事情,采取道德管理措施,营造道德氛围,促使下属从事和平道德的行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有助于追求卓越。

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不仅与责任有关,也是利益所在。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是一个利益相关体,企业经营是一种合作活动,了解与处理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要求,对企业决策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决策是否可行,不仅取决于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与程序是否行得通,还要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也就是说,伦理上不可行也会导致决策失误,这类失误人们了解不多,也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通过学习就可以深入了解,避免伦理上不可行而导致的决策失误,把追求卓越道德与卓越业绩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基于卓越道德的竞争优势。

4.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使得我们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对企业问题及本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利益、市场、技术的竞争,恐怕任何竞争的源泉都来自于卓越道德和企业文化。

本章小结:

1.伦理与道德更加广泛地调节企业内外关系。

2.企业应该讲究伦理,承担社会责任,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3.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是关于企业规范与道德标准,处理道德(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学科。

4.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性质与特征决定了伦理决策的艰难性、过程性。

5.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产生是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必然结果。

6.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涉及五个层次与三个方面,并提供了四度的分析方法。

7.学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有助于明辨是非,客观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追求卓越。

思考题:1如何理解与看待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问题?企业伦理与企业道德关系?

2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任务与分析方法?学习企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有什么意义?

第二章企业社会责任

重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难点:区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响应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概念描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多种多样的描述,例如: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凯思·戴维斯(Keith Davis)和罗伯特·L.布鲁姆斯特朗(Robert L.Blomstrom):“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决策在谋求企业利益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义务。”

约瑟夫·M·麦克格尔(Joseph M.McGuire):“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意味着企业不仅仅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对社会负有超过这些义务的某些责任。”

埃德温·M·爱泼斯坦(Edwin M Epstein):“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努力使企业决策结果对利益相关者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影响。企业行为的结果是否正当是企业社会这人关注的焦点。”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包括股东也包括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合乎道德的行为。”

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一个民间组织):“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以达到或超越社会对企业提出的伦理、法律、经济和公共期望的方式经营企业。“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系、我国一些学者认为,

全力履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

也有人把企业社会责任看做是对政府履行的责任,内容主要包括:缴纳税金、环境保护、提供就业。还有人把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成支持文化、教育事业、向慈善机构捐款等。

(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企业社会责任会所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70年9月13日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

了题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的文章,文中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其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即在游戏规则(公开的、自由的、没有诡计与欺诈的竞争)范围内,为增加利润而运用资源、开展活动。”

其主要理由为:

(1)公司十亿个虚拟的人,只能负虚拟的责任。一般来讲,只有人才负有责任,那么公司谁才能负有责任呢?个体业主或公司总裁。

(2)公司总裁是企业所有者的雇员,对其雇主负有直接责任,通常说来都是在遵守基本规则(既包括法律又包括伦理习惯中的社会标准)条件下,尽可能为雇主多赚钱。

(3)公司总裁作为代理人履行社会责任将损害别人的利益,。例如,尽管价格的提高代表着该公司的最大利益,但为了对防止通货膨胀的社会目标做出贡献,要制止产品价格的上涨;用于减少污染的支出,大大超过处于该公司的最大利益而应支出的数量,或超过了促进改善环境的社会目标而为法律所要求的数量;为了响应减少贫困的社会目标,雇佣失业的难民,而不雇佣那些可以找到的、素质更好的工人。在这些情形下中,公司总裁都是在为了普遍的社会利益而花费别人的金钱。如果他的那些为了履行“社会责任”而采取的行动减少了股东们的利益,那么他是在花股东们的钱;如果他的行动提高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那么他是在花顾客的钱;如果他的行动降低了某些雇员的工资,那么他是在花雇员的钱。如图:

(4)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总裁没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因此,社会责任学说通常是一种伪装。

(5)对利润追求是邪恶的,不道德的,必须由外部力量来加以约束和控制,这个外部力量不是总裁们的社会良心,只能是政府的铁拳。

2.阿基·B.卡罗的企业社会责任说

主要观点: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的责任和慈善期望。

(1)经济责任(Economic Responsibily)

社会要求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也就是说,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在社会看来反映了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真实价值的价格出售。经济责任是社会要求企业做到的,如赢利、销售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制定明智的战略决策、关注分红政策等。

(2)法律责任(Legal Responsibility)

社会在赋予企业经济任务的同时,制定了要求企业遵守的法律。因此,遵守法律是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法律责任是社会要求企业做到的,如遵守所有法律、条例、履行合同义务等。

(3)道德责任(Ethical Responsibility)

道德责任包含了超越法律规定的、社会成员所期望或禁止的活动。道德责任涉及与尊重和保护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相一致的社会准则。一方面,道德和价值观的变化是立法的先导,

另一方面,道德责任包含和反映了新出现的、社会要求企业遵守的价值观和准则,尽管他们比现行的法律要求更高。道德责任是社会期望企业做到的,如避免不正当行为、响应法律的精神、视法律为行为的底线、按高于法律的最低要求从事经营活动、做道德表率等。

(4)慈善责任(Philanthropic Responsibility)

慈善责任也称为自愿的或自行处理的责任。把慈善活动归为社会责任也许不恰当,因为,慈善活动纯属资源的活动,法律没有规定,社会也没有对企业普遍提出这样的要求。慈善活动包括支持社会福利事业、为员工提供小孩日托等。慈善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差别在于,前者并不是伦理上所要求的。如果企业为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资金、设施和人力支持,社会会很高兴,但企业做不到这一点,也不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慈善责任是社会希望企业做到的,如企业捐款、支持教育、志愿活动等。

阿基·B.卡罗支出,四责任模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相关者模型,每一种责任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各有侧重。经济责任影响最大的是所有者和员工,因为,如果经济效益不佳,所有者和员工的利益直接受到影响。法律责任对所有者来说很关键,但在当今社会中,企业面临的多数诉讼威胁来自员工和消费者。道德责任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影响,但从企业实际遇到的伦理问题看,最长涉及到的是消费者和员工。慈善责任主要影响社会,接下来是员工,因为,有研究表明,企业在支持慈善事业方面的表现如何会显著地影响员工的士气。

(三)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内涵

1.企业角度还是社会角度

从单个企业看是负责任的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未必是负责任的。

从社会角度看,企业之所以要履行社会责任,是因为它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既然企业行为对社会(利益相关者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有影响,社会理所当然会对其提出一定的要求。

2.形式

(1)独立责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两种看法:

一是把社会责任理解为经济和法律责任以外的一种责任,我们称此为独立责任说,如斯蒂芬·P.罗宾斯的定义。

独立责任说清晰地表明,企业除了履行传统的经济责任,还需履行别的责任,即所谓的社会责任。而且,承认履行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存在对立的一面。

随着人们对社会责任有别于经济责任这一点不在怀有疑问,以独立责任说来唤起人们注意的必要性开始下降。相反,如何促进企业切实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升为更重要的主题。

(2)综合责任

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二种看法是把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对社会承担的综合责任,如凯思·戴维斯和罗伯特·L.布鲁姆斯特朗和阿基·B.卡罗的观点。

前面提到,社会责任实际上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那么社会对企业有什么期望呢?社会期望企业对社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而不是有害的影响,具体地说,社会期望企业提供对社会有利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对社会造成有害的影响,或者说,这种有害的影响远远小于有利的影响。

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用三个同心责任圈来说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最里圈,包括明确的有效履行经济职能的基本责任;中间一圈,包括在执行这汇总经济职能时对社会价值观和优先权的变化要采取一个积极态度的责任;最外圈,包括新出现的还不明确的。

经济责任也是社会对责任的期望所在。而且,经济责任与社会对企业提出的其它责任,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由200家最大企业的领导人参加的企业圆桌会议,在其

1981年的《企业责任报告》中指出,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是不矛盾的。

何况,对企业来说,既然都是要履行的责任,焦点应更多地放在怎样把各种责任统一起来上。因此,综合起来看社会责任更为合适。

事实上,独立责任说和综合责任说的差别只是形式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本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在这以前,企业经济责任自然是要负的,违反法律会受到追究,法律责任也是要负担。因此,在独立责任说中,社会责任是经济、法律以外的责任,在综合责任说中,社会责任是经济、法律责任基础上还要加一种责任,那么独立责任说中经济、法律责任以外的社会责任和综合责任说中经济、法律责任基础上要加的责任是同一种责任,那么独立责任说和综合责任说便没有本质区别,而只是形式上的差异。

(3)公益责任

有人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求企业协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或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如增加就业、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缩小贫富差距、支持文化、教育、体育、福利事业等。

但是,把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外的第三种责任等同于公益责任是否妥当?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企业具有双重职责,一方面,它作为有机体生存发展的手段而存在,要服务于有机体系统,即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另一方面,它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必须谋求自身的发展。

(4)道德责任

威廉·弗里德里克把始于20世界60年代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管理者在经过许多思考之后,接受了他们负有社会责任这个观念。第二阶段,他们学着怎样在他们的掌握之下建立和完成社会项目。第三阶段,专家和管理者们正在寻找能够指导企业社会行为的道德标准。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德责任是企业应该对社会履行的责任之一。

斯蒂芬·P.罗宾斯区分了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ty)和社会义务(Social Obiligation),认为一个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和法律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而社会责任则在社会义务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道德责任,促使人们从事使社会变得更美好的事情,而不做那些有损于社会的事情。

慈善责任可以包含在道德责任之中。当然,它属于较高层次的道德责任,因为,它要求企业付出人力、财力、物力,从事额外的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

3.内涵

道德责任是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关键。

概述如下: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作为公民应当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二、企业履行道德责任的理由分析

(一)企业目的

企业目的是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具有竞争力、能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这一定义包含五层内容:

1.提供产品或服务:这是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企业的基本职责或使命,明确了赚钱不是企业的根本目的。

2.能增进社会福利:不是说只要是产品和服务,企业就应该去生产,而那些有利于社会的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应该努力去提供的。

3.具有竞争力:仅仅提供对社会有利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因为提供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对社会的贡献却可能大不一样。要看是不是以合理的成本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或者说,是否比其它企业提供更好、更便宜的产品或服务。一句话,要看产品是否有竞争力。产品具有竞争力,不仅企业自身的利益能得到保证,对社会的贡献也相对较大。

4.合乎法律和伦理:不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有竞争力,要能增进社会福利,而且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过程中既要遵守法律,又要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

5.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建立在上述四点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如果真正做到了上述四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就得到了保证。

(二)权力责任与影响力

1.企业影响力层次分析

我们可以把企业影响力划分成四个层次:(1)宏观层次,即企业组织的总和。(2)中观层次,即一个行业或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联合采取行动的一群企业。(3)微观层次,即单个的企业。(4)个人层次,即企业成员,尤其是企业经营者。

2.企业行为的影响层次

企业行为对社会有两层次的影响,而在每一层次上,企业行为的影响都会引起社会的变化。

在浅层次上,企业影响力不管是大还是小,都是可见的即期社会变化的直接原因。企业的扩展、吸收劳动力、聘用或者解聘某个人,以及引导市场、推出新产品、搬迁工厂等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变化。

在深层次上,企业是通过一个行业持续累积的增长来改变社会的。在这一层次上,企业影响力造成了许多间接的、不可见的、不可知的影响。在这一层次上,企业影响力的行使并不是有计划的,因而也是更不可控的和不可见的,但却是更为重要的。

3.六种企业影响力

(1)经济影响力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特别是财产的控制来影响事件、活动和人们的能力,是一种获得资源并把他们转化成产品和服务的能力。(2)文化影响力是影响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比如家庭、风俗、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习惯等的能力。(3)个人影响力包括企业直接对于内部环境中的员工、经理以及股东的作用,也包括对于消费者和居民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公司可能决定有关的个人在什么地方工作,以及影响人们的购买习惯。从深层次上看,工业化决定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4)技术影响力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对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特征等的影响能力。(5)环境影响力是一个公司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能力。在浅层次上,一家钢铁厂也许会污染大气;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从17世纪以来,为获得生产动力,燃烧了大量木材、煤炭以及石油,已经改变了地球大气的化学构成。(6)政治影响力是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在浅层次上,公司会施恩于候选人,并向立法者和管理当局游说。在更深层次上,市场经济要求管理者拥有更多的财产使用的自由,而自由市场的扩大将有利于削弱政府专制。

(三)市场机制及其缺陷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该原理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共的最好的福利。

亚当·斯密不是不考虑伦理问题,“公共的最好的福利”就是一个伦理目标。只不过他认为实现这一伦理目标无需借助伦理的手段,有“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就足够了。因而,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伦理目标,而在于市场机制是不是真的就足够了。

现在看来,市场的缺陷是存在的,它不足以引导人们去实现公共的最好的福利。

1.不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有四个特征:

(1)价格既定。市场上有大量的买主和买主,任意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单独行动都不能对市场价格施加可以看得见的影响,而且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都没有可能采取任何联合行动,是市场供求双方的总量决定了市场的价格。(2)产品同质。所有生产者提供的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从而对消费者而言,根本不在乎是哪家生产的产品。(3)要素自由地流动。投入要素在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新企业进入市场。老企业推出市场,都不会遇到障碍。(4)信息充分。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商品只是,都有条件做出合理的消费选择和生产决策,因而就不会有任何消费者会受欺骗而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购买,也不会有任何生产者会以低于市场价格进行销售。

受完全竞争驱动的经济导致投入和产出达到一种有效率的配置。但是上述四个条件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

2.存在外部效果。

外部效果和不完全竞争被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看做是“两个最重要的市场失灵的情况”。他指出:“当经济活动溢出市场以外的时候,看不见的手还可能引导经济误入歧途。以空气污染为例,当一家工厂喷出的烟雾损害当地居民的健康和财产,而该企业又不为此支付任何费用的时候,就出现溢出或外部效果的现象。”外部效果包含积极的效果(如企业的科学研究、知识、技能培训间接地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准和人员的素质,施惠于社会和他人)和消极的效果,这里说的是消极的外部效果。

消极的外部效果种类很多,包括工作条件差、假冒伪劣或不安全的产品、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

3.价格信号失真。

自由市场模型认为,企业的职责是从要素市场购得资源(投入),然后高效率地把他们转化成产出,并在产品市场出售。市场价格可以引导企业成功地履行这一职责。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从最愿意提供资源的人那里获得资源(这样可以最便宜地获得资源),转换成人们最愿意消费的产品或服务(这样可以以最高的价格出售)。由此,在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个人偏好地满足也达到最大化。

由于工人、投资者、供应者、顾客已经把道德偏好一道反映在市场价格里了,所以,企业在做决策时不必考虑伦理问题。企业的全部责任是忠实地响应市场价格反映出来的个人偏好。

但是,第一,并非每个人都带着确定的、现成的偏好进入市场。顾客、工人、供应者、投资者对什么是好的工作、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好的生活可能并没有确定的、清楚的想法。第二,自由市场模型把市场价格不仅仅看做是衡量经济价值的可靠尺度,而且是衡量道德价值的可靠尺度。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即使我们假定价格有时的确能够反映个人的偏好,但它仍然无法说明什么是有道德价值的偏好。事实上,不良的偏好会形成不良的市场,黄色书刊、录像、封建迷信物品、毒品、劣质品(如一些修理铺就愿意用劣质零配件,一则进价

低,二则使用期短,很快又要修)并非没有需求,且利润丰厚,可是对社会没有好处。显然,市场价格反映的经济价值与使社会更美好的道德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市场信息不能代替经营者的道德思考和努力。

4.我国的实行市场经济的缺失

就我国的情况看,直到1992年才正式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市场本身尚在发育之中,远没有成熟,法制又不够健全。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趋利性、竞争性、平等性在荡涤原有的、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培育这正的企业,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1)自主性强化了“自我利益”和本位注意倾向,甚至出现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2)趋利性诱发和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追逐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以身试法,铤而走险;(3)竞争性使一些企业不是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是一心想着毁掉对手,于是,出现了倾销、窃取商业秘密、挖墙脚、诋毁对手的信誉等行为,甚至尔虞我诈、以邻为壑、恃强凌弱、欺行霸市;(4)平等性中体现的等价交换原则被一些人无限扩大,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某种程度的功利化、实惠化和金钱化现象,滋生权钱交易,出卖国格、人格等消极腐败行为。

(四)法律的局限性

1.法律所要规范的行为有限。法律是人们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它只能对触犯了“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予以追究,对一般不道德行为不追究。

2.法律只能惩恶,不能劝善。法律只规定什么是不应该的、禁止的,而没有指明什么是应该的、鼓励的。

3.立法滞后:法律反映的是昨天的道德准则,不一定符合今天和明天社会期望。

4.法律有漏洞:由于有些法律条文不够清晰,同样的案件,不同的法院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判决。

5.实施上有难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即使有了法律,在事实上也会遇到困难。法律、法规数目繁多、专业性强,普通人并不很清楚有关法律、法规,这就很难使他们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打击违法行为。而完全靠执法机关,限于人力、财力、物力,不大可能对所有违法行为都予以追究。这就使得一些不道德经营企业有机可乘。而且,地方保护主义加大了执法的难度。

(五)道德调节的特点

1.非强制性。伦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而起作用,体现了自觉性和内在性。可是,企业组织并没有感情、良心,社会舆论怎样对其起作用呢?首先,企业组织没有感情、良心,企业成员有。在社会舆论谴责企业不道德行为时,企业成员在内心深处会产生羞愧、内疚与遗憾。其次,在社会舆论会左右企业的声誉,而声誉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2.普遍性。在伦理规范面前,除了不受一定的意识支配的行为者(如精神病患者和婴儿)外,没有不需要受其指导、调节和约束、游离于伦理规范之外的特殊公民。也没有某些行为需要受其规范、约束,某些行为可以不受其规范、约束。它面向整个社会的人,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做同等要求。

3.扬善性。道德既指出什么是恶的、不应该的,又指出什么是善的、应该的。

企业伦理鼓励企业从为社会做出贡献,使社会以更美好的角度寻求企业存在的意义,从而激发企业不断创新、进步。企业伦理鼓励员工勤奋工作,诚实守信,员工之间团结、友爱、互助,企业伦理鼓励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互相尊重,互利互惠,公平,诚信。总之,企业伦理为追求文明的经营行为,卓越的经营业绩指明了方向。

4.便易性。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约定俗成,不必通过行政命令或法定程序来制定或修改。道德制裁也不要求官方批准。因为每个人都有道德意识,能够评价周围人的行为和他自己的行为。

道德与法律在作用上相互补充。道德引导人们尊重和信守法律,而法律可以作为维护道

德的威慑力量。道德可以用来防范尚未发生的违法行为,而法律可以用来制止已经发生的违法和严重不道德行为。

企业道德不是要替代法律和市场机制,道德、法律、市场机制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企业慈善及形式

(一)企业慈善的含义

慈善行为专家罗伯特·培顿(Robert Payton)认为慈善行为可定义为三种相互关联的活动:为公共目的的自愿服务、自愿联合和自愿捐助。

(二)形式

以公众为目的的伙伴关系采取许多不同的形式。两个最重要的形式是战略慈善活动和与慈善事业相关的营销活动。

1.战略慈善活动(慈善战略)

战略慈善(strategic philanthropy)是使公司捐赠和其它慈善行为以企业所有的使命和目标最佳匹配的一种方式。

战略慈善行为的要求就是对该企业的财务目标做出尽可能直接的贡献。使慈善行为变得具有战略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把慈善计划与企业的努力紧密结合起来。这意味着每家企业都应该实施那些对其成功具有直接而不是间接影响的社会计划。

2.与慈善事业相关的影响活动(事业营销)

事业营销(cause-related marketing)代表企业和慈善机构为了双方可能获得的极大利益而联合起来的一种独特形式。事业营销的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某一具体的慈善机构直接联系起来,消费者每次使用服务或购买产品的时候,企业就会对这个慈善机构进行捐赠。

事业营销这一术语由美国快递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mpany)创造的,用于对始于1983年的一项方案进行描述,该方案同意每次使用公司发行的某一信用卡购买商品,公司就会捐出1便士用于自由女神像的修复。这个方案为女神像的修复捐赠了170万美元,并且导致美国快递公司信用卡使用的大幅度增长。从那之后,公司又使用同样的方法为各种各样的当地和全美的慈善事业筹集数以百万美元的资金。

四、企业社会响应

(一)概念及倾向性

企业社会响应(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是企业社会责任之后出现的一个概念。有人认为,责任概念太过强调义务和责任归属,它并不能反映出企业对社会要求做出响应的愿望。罗伯特·阿克曼(Robert Ackerman)和雷蒙德·鲍尔(Raymond Bauer)指出:“责任的含义是承担义务,它强调的是动机而不是绩效。”他们还说:“对社会要求做出响应比决定做什么要复杂得多。对已经决定了的事情怎么去做是管理者的任务,它绝不是一件小事。”因此他们认为社会响应概念能更好地描述问题的关键。

威廉·弗雷德里克(Willianm Frederick)认为,企业社会响应指的是企业对社会压力做出反应的能力。组织的机制、程序、安排和行为模式综合作用,决定了组织对社会压力做出反应的能力的大小。他进一步指出,倡导企业社会响应就是促使企业绕开社会责任这样的哲学问题,而集中考虑更具体的问题,即怎样对环境压力做出有效反应。

企业社会响应是企业对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社会提出的要求做出的反应。按照这一理解,企业社会响应突出的是企业及其行动和结果,而企业社会责任强调的是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

(二)不同策略:伊恩·威尔逊(Ian Wilson)提出来四种策略:反应性(reaction)策略、防御性(defense)策略、适应性(accommodation)策略、主动性(proaction)策略。

凯思·戴维斯和罗伯特·L.布鲁姆斯特朗概括了五种社会相应策略:退出、采取公关措施、采取法律措施、讨价还价、解决问题。

五、企业社会业绩

(一)概念:企业社会业绩(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是接受企业社会责任和采取社会响应策略的结果。

(二)两种模型:1.阿基·B.卡罗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

阿基·B.卡罗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是一个三位模型,包含社会责任维、社会相应策略维、涉及的社会或利益相关者问题维。

卡罗认为,这一概念性模型能有助于管理者理解,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不是分离的,还可以帮助管理者系统地思考重大的利益相关者问题,另外,该模型还可以用作计划和分析问题的工具。

2.斯蒂芬·L.瓦蒂克和菲利普·L.科切兰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

斯蒂芬·L.瓦蒂克和菲利普·L.科切兰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是在阿基·B.卡罗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图:

斯蒂芬·L.瓦蒂克和菲利普·L.科切兰认为,社会问题维不能仅仅停留在确认问题上,还应该包括分析问题和采取对策,一句话,要包含完整的管理——社会问题管理(social issue management )。瓦蒂克和科切兰进一步把企业社会责任维、企业社会响应维和社会问题管理原则

过程 政策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响应 社会问题管理 经济的

法律的

道德的

自行处理的 反应性 防御性 适应性 主动性

确认问题 分析问题 采取问题

维分别视为原则维、过程维和政策维。

六、企业公民

(一)概念描述关于企业公民,学者有不同描述。

C.马斯登(C.Marsden)和J.安德洛夫(J.Andriof)指出:企业公民涉及组织与社会关系的管理,使组织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正面影响最大化。

D.洛甘等人(D.Logan,et al)认为,企业公民是满足企业对包括员工、股东、顾客、供货商以及小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的活动。

D.伍德(D.Wood)认为,企业公民综合了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响应过程、企业与社会关系相关的政策、项目和可见的结果。

2003年世界经济论坛指出,企业公民包括四个方面:

(1)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包括道德行为准则问题,以及商业原则问题;(2)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平等;(3)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小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如水、能源、医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

美国波士顿大学企业公民研究中心的一项关于美国500家公司的市场调查表明,关于“企业公民价值”六个方面,即善待员工、缴纳税款、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安全和可靠的产品服务、具有良好环保记录、改善小区生活条件、普通员工认为“很重要”的比率分别为87%、85%、82%、81%、57%、50%。

(二)企业公民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响应、企业社会业绩三者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企业社会响应回答“如何做”的问题,企业社会业绩回答“做得怎么样”的问题,企业公民则是三者的结合。不知道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不可能做一个好公民,知道了社会的期望,但采取的对策不恰当,也不可能做一个好的公民,是不是一个好公民,最后要看企业行为的结果。

本章提要:

1.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即在游戏规则(公开的、自由的、没有诡计与欺诈的竞争)范围内,为增加利润而运用资源、开展活动。

2.阿基·B.卡罗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

3.“企业(界)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不同于“本企业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前者从社会角度考虑问题,后者则从单个企业角度做出解释。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关键要回答前面一个问题。

4.不论是独立责任说还是综合责任说,关键在于经济、法律责任以外的第三种责任是什么。经济、法律以外的责任不是公益责任,而是到的责任,道德责任是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关键。

5.企业目的是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具有竞争力、能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于发展。

6.企业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它们理当对社会负责,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尽责尽力。

7.由于通常情况下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还存在外部效果和价格信号失真等问题,因此,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够的。

8.法律有其固有的局限,即使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而且有法必依,也不足以指导和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

9.道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它与法律在作用上可以相互补充。

10.企业社会响应是企业对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社会提出的要求做出的反应,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