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疯狂赛车电影鉴赏

疯狂赛车电影鉴赏

疯狂赛车电影鉴赏
疯狂赛车电影鉴赏

电影欣赏《疯狂的赛车》

再次合作的作品。新片主人公是一位曾与金牌只差0.01秒的自行车车手。宁浩认为银牌车手这个名字更贴近影片主题。据宁浩介绍,《疯狂的赛车》既不是《》的续集,也不属于某个系列。《》讲述同一时空中与主人公有关的5个故事,涉及6组人物。

这是一个由四条线交织出的荒诞故事。饰演的自行车车手,原是夺冠热门,因为0.01秒落败,成为银牌车手,这是一条线;第二条线是大贼二贼,他们阴差阳错成了贼,最后还绑票伤人;第三条线是台湾来的黑帮四人组,他们意图在内地做笔大买卖;第四条线就是两位警察,他们立功心切,一心认定银牌车手是贼。

不法商人李法拉(饰),雇凶暗杀老婆,杀手却被收买;台湾黑社会大哥东海(饰)带着三个小弟贩卖毒品;车手耿浩(饰)和大刚(饰)在比赛中分获前两名,得银牌的耿浩很失望……几组人又阴差阳错地因一个神秘的箱子走到一起。与此同时,两个警察误以为耿浩是坏人。在他们紧紧盯住耿浩时,坏人却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走。

《疯狂的赛车》是中国一个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影片,主要用多线索交叉叙事手法来讲述了这个故事,是大陆影视界一个摄影风格的改革,它用了巧妙的镜头巧妙地表现了故事的

发展,也用一种灰色幽默来讽刺社会现实,如:医药欺诈,贩毒,还有黑帮,会教坏细佬,埋汰差佬。也表现出政治一些很严重的问题:三拨坏蛋中;九孔拼贱到底的杀妻奸商李法拉,和戎祥、高捷饰演脑袋秀逗掉的台客黑帮,用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把所有不同的线索都联系在一起,做出了一个完美的大结局。《疯狂的赛车》与我们之前在H202课室看的一些《放牛班的春天》《肖申克的救赎》《假如爱有天意》很不同,他是有着中国电影的风格而又领先与中国电影的一个特点。

那可以从镜头的线索来评讲一下这个影片:

线索一:

一开始镜头就推向了单车比赛的现场,耿浩是一名职业赛车手,因为在比赛中他的对手在终点摔了一跤,就因为这一点点的巧妙而被他的对手以零点零一秒的时间而胜利而出,我们不得不说导演的功底是多么的高,他就是用一个巧妙的摔跤而让耿浩与冠军擦身而过,也是这样就表现出了当今社会的各类比赛,尤其是体育赛事,特别讲究、追捧金牌,而亚军往往被忽视。在巅峰对决中,金和银有多大差别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其实是一种现代社会残酷竞争导致的一种残酷的价值观,本来实力是没多少差距,但是冠亚军却有天壤之别。冠军四处接受采访、接代言,而亚军却在一边坐着冷板凳,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宁导也抓住了这点,把

影视鉴赏作业一参考答案

作业一(占形成性考核20%) 作业详情 ? 1 1927年10月,好莱坞电影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摩登时代》 B 《爵士歌王》 C 《关山飞渡》 D 《小叛逆》 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修改 答案解析: 考察电影常识 ? 2 1、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公映。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里昂贝尔库广场》 B 《婴儿的午餐》

《水浇园丁》 D 《火车进站》 正确答案:D 学生答案:D 老师点评:修改 ? 3 视听同步使用的剪辑技法,有时空舒缓法、情绪呼应法和。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拖声法 B 捅声法 C 内容紧凑法 D 声画分离法 正确答案:C 学生答案:C 老师点评:修改 ? 4 音响,分为现实声音、表现性声音和。 满分: 2分得分: 2分

扩张性声音 B 超现实声音 C 虚拟声音 D 伸缩性声音 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修改 ? 5 从视听媒介的表现形式划分,影视中的声音可以分为有声语言、音响和。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音乐 B 乐音 C 声气 D 声源 正确答案:A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修改 ? 6 光学镜头按焦距一般分为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

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电动伸缩镜头 B 长焦镜头 C 远摄镜头 D 鱼眼镜头 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修改 ?7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空中小姐》 B 《过把瘾》 C 《动物凶猛》 D 《永失我爱》 正确答案:C 学生答案:C

《实验影像与动画》课程标准

《实验影像与动画》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实验影像与动画 /Experimental Video and Animation 课程编号:1303100025 适用专业:新媒体与动画专业 课程学时/学分:52/3 审定人: 开课部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实验影像与动画课程是动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特色课。 课程目的:通过课堂教学和创作实践,使学生了解实验影像与动画的概念,领悟实验精神,探索影像与动画表达手段的多种可能性,创新视听语言与影像表达手法, 能够运用实验影像与动画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受,运用实验精神进行思 考。 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实验影像与动画的概念及发展 第二章实验精神的探险 第三章实验影像与动画的重要作品研究 第四章实验手法与创作灵感探索 第五章实验影像与动画创作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 1打破固有的美学传统束缚与惯性思维方式, 2理解实验精神的深层思考和根源, 3 探索新的材质和新的表现手法, 4 开拓视野,用实验的精神和方法观察生活,寻找创作议题与灵感来源。 四、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造型探索,动态构成,视频工具基础,声音设计,叙事跨媒介脚本写作,手工劳动,剧场构成,原动画设计,平面动画进阶,三维动画进阶后续课程:装置艺术,游戏形态设计,动画创新项目 六、实验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工具、器具名称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出勤占成绩10%,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30%,结课作业60%。 八、参考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1.《世界电影鉴赏辞典》,郑雪莱,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非主流动画电影》,薛燕平,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动画无极限》,(英)莉斯·费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光和时间的神话:先锋电影视觉美学》,(加)威廉·维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5.《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华明,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执笔人: 编写或修订日期:2019年7月5日

影视鉴赏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2014080000222 姓名杨杰 课程代码 110005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评阅教师 第 5 次任务 共 5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影视鉴赏作业五 以下是本单元的作业(其中第1、第2题为必做题,第3-10题任选2题)。 1.在看一部电影之前,写一两段话来描述一下你的预期。关于这部电影你已经了解了什么?这部电影的产地是哪个国家?它拍摄于哪个历史时期?导演是谁?这部电影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具体的角色有哪些?声效如何?这些预期是否使你有目的地寻求某些主题和故事类型? 2.就一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写一篇影评。注意从文学转换成电影表达中省略和添加了什么?电影在那些地方有效地运用了叙事的技巧?电影改编只是简单地重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元素,还是以某种“电影化”的手段中心诠释了意义和主题? 3.在一部影视作品中,针对电影表达的单一元素——比如构图、剪辑、拍摄运动方法或者音响等,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无论讨论那个方面,必须要先简单地描绘下电影里重要的例子,然后再评价。 4.挑选你熟悉的默片与有声片各一部,具体分析它们的对“声音”的处理方法,写出一篇以声音表达为主题的影评。 5.以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中的蒙太奇剪辑方法为题,写一篇分析蒙太奇对主题表达方面影响的影评,并要求能够使用一种以上的描述性工具。 6.请使用叙事形式和风格的影视评论写作方法,写作一篇关于《公民凯恩》中场面调度使用技巧的评论。 7.请从类型电影评论的角度,概括西部片《关山飞渡》(又名《驿马车》)、《正午》、《与狼共舞》、《杀无赦》(又译为:豪情盖天/不可饶恕)中的叙事结构,并比较前后在主题发展上的变化,写作一篇影评。 8.从主题与原型的角度,写一篇关于动画片《狮子王》的评论。 9.运用形式取向的影评写作方法,写作一篇关于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作品《红高粱》的影评。 10.选取你熟悉的一名影视导演,对导演的创作特色进行评价。

浅谈长镜头在电影中的使用

浅谈长镜头在电影中的使用 【摘要】:长镜头,法文Plan-séquence(即Sequence Shot),英文Long take,意思是用一个镜头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拍摄而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①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叙事的真实性,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空。长镜头理论发展至今,虽说也曾遭受了一些批评,但毋庸置疑的成为了现代电影一种重要的拍摄手法,而且有着更远大的前景。 【关键词】长镜头巴赞前景 一.长镜头理论 一般认为,电影史上最早运用长镜头的例子是“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在1916 年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然而直到1941年,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才让人们意识到,除了蒙太奇外,还有一种更奇妙的拍摄手法能给观众带来另一种观影享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1941年4月上映的《公民凯恩》是一部关键的影片,它总括了一切人在有声电影问世十年来所学到的全部技巧,同时它也是指向未来发展方向的指路明灯.”②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民凯恩》敢于突破常规,大胆采用了长镜头拍摄,这标志着电影语言的现代演进。而从此长镜头也就成为了一种异于蒙太奇的电影叙事手法,并得到广泛使用。 而真正给长镜头理论正名的,是伟大的电影哲学家安德烈·巴赞。巴赞一生从事电影评论工作,他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思想--电影和真实相联系,后人把它总结概括为长镜头理论,这是一种与传统的蒙太奇相对立的美学观点。他在书中宣扬关于关于真实性的原则,即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叙事结构的真实。他特别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含义和表现力,认为电影应该包括真实的时间流程和真实的真实的现实纵深。 ③他力称赞长镜头的功能,为此他提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影片是向世界敞开的一扇窗户。”而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巴赞的理论影响了一大批著名导演,对现代电影的影响极其广泛。成为电影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著名的长镜头 《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31年)开场的主观平移镜头 《绳索》(Rope,1948年)中尝试全片用一个镜头拍完,用近景或黑屏来掩饰剪辑点 《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年)的战壕运动长镜头 《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年)开场的第一个镜头 《四百击》(The 400 Blows,1959年)最后一个镜头 《乡愁》(Nostalghia,1983年)主角手秉蜡烛,在干枯的泳池中往返来回 《牺牲》(Offret - The Sacrifice ,1986年)片尾长达12分钟的焚烧家园的镜头

影视鉴赏作业二

影视鉴赏作业(二) 一、填空题 1、影视艺术的创作流程一般要经历前期筹备、正式拍摄和后期制作三 个阶段。 2、正式拍摄也称为实拍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摄制组 要将所有镜头分场景集中拍摄。 3、影视片的后期制作大致包括音乐音响录制、混合录音和合成拷贝三 个重要的步骤,其中,撰写完成台本是整个影视艺术创作过程的“第三次创作”。 4、综观电影发展史,形成了三种类型的蒙太奇组接原则和镜头剪辑原则: 第一种是以维尔托夫和库里肖夫为主要代表的技术主义,第二种是欧洲的爱森斯坦,第三种是以普多夫金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 5、电影、电视中的声音分为人声、音响效果和音乐三个部分。 6、影视剧本的改编原则和方法主要有节选式改编、创造性改编、浓缩 式改编和取材式改编四种。 7、影视画面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表现性。 8、景别主要分为远景(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大特 写)。 9、一般将镜头角度分为三种类型,即平视镜头、俯视镜头和仰视镜头。 10、影视画面的造型元素主要包括形、光和色。 11、影视构图的基本原则有四点,即叙事性原则、表意性原则、修辞 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12、第一部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彩色影片是意大利影片《红色沙漠》。

13、影视作品中的人声主要由对话、独白和旁白组成。 14、影视艺术中音响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还原逼真感、刻画人物、表达情思和创造空间。 15、从功能角度看,蒙太奇的类型主要有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和修饰蒙太奇三种。 16、长镜头的三个美学优势是叙述的完整感、表意的丰富性和画面的开放性。 17、影视的运动性包括运动性、逼真性、主体运动和主客体复合运动。 18、逼真型与假定性同时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逼真性是影视美学的基本特性,假定性是影视美学的本质特性。 二、名词解释 1、景别:主要是指由镜头与被拍摄物体距离的远近而形成的视野大小的区别。一般为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大特写。 2、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为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所创用。特写镜头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因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特写镜头与其他景别镜头结合运用能通过镜头长短、远近、强弱的变化,造成一种特殊的蒙太奇节奏效果。 3、平视镜头:指镜头与被拍摄物体保持基本相同水平的镜头,这种镜头比较接近于常人视角,画面效果也接近于正常的视觉效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导师介绍

电影学著名导师 李少白,男,1931年生,安徽省太和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1951年开始发表影评,1957年成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专职电影理论研究人员。1963年与人合作完成出版《中国电影发展史》。1973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主持创建电影研究所和电影电视研究室;创办《电影文化》(《当代电影》前身)杂志和《影视文化》丛刊;首建研究生部电影系,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其教材和学术著作,1991年结集为《电影历史及理论》出版。其后的学术著作有《影心探赜》、《影史榷略》等。另有旧体诗词选集《灵府轨迹》问世。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第一、二、三届初审会成员,首批通讯评议成员等。 贾磊磊,男, 1955年生,北京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博士。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亚洲电影研究会会员。 2002 年任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办的“灿烂的中华文明”网站《中国电影艺术》主编。《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主编之一。著有《电影语言学导论》、《武之舞 -- 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银幕上的意义--电影的观赏与阐释》、《中国武侠电影史》、《影像的传播》。 丁亚平,男,1961年5月生,研究员。先后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硕士研究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是国内培养的首届电影学博士。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传记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等职。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还曾先后担任第二十届、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2003、2004)、中国视协春节文艺晚会及春节特别节目评委(2005、2006)。先后获各类奖项多次,出版有个人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等10种,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电影丛书》、《电视丛书》、《艺术馆》丛书等多种,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 章柏青,男,1943年4月生,浙江萧山人。曾任中国电影公司宣传处副处长,《电影画报》、《中国银幕》杂志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数字动漫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理事、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兼任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著有《电影观众学》、《中国电影·电视》,论文集《电影与观众论稿》。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影视学科主编。同时担任主编的有《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中国大众影评长编》、《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艺术词典》等著作。论文《现实·历史·人》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 高小健,男,1955年12月生,汉族,北京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影视所中国电影

为什么构建影视艺术鉴赏

一、为什么要构建影视艺术鉴赏学 影视艺术鉴赏学是研究影视艺术鉴赏现象、揭示鉴赏规律的学问,是一门亟待建设的新学科。提出影视艺术鉴赏学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指导大众正确欣赏影视艺术作品的需要,也是促进影视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需要,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1.指导大众正确鉴赏影视艺术的现实需要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长期以来,“看电影”、“看电视”已经成了人们最普遍和最平常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伴随着现代影视文化而成长的青年一代,他们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看电影”和“看电视”的经验。然而,会“看电影”、“看电视”并不等于就会鉴赏电影和电视艺术。鉴赏影视艺术并不仅是对影视艺术作品浅层次地“看懂”或说一句“好”,而应是对影视艺术作品内在意蕴的准确把握和深入的理解。“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 ① 显然,“看影视片”与“鉴赏影视片”显然有很大的差别。从影视艺术鉴赏的实际情况来讲,虽说凡看过影视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一定层次的理解,但是能够正确鉴赏影片并且在行地道出ABC的人并不多,若再让其诉诸文字表达,写出影视评论的人就更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大部分影视观众缺少相关的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知识的缘故。因为观赏者不可能仅凭自己作为人的朴素感觉,就能对一门艺术有真正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影视观看活动自然上升到审美鉴赏的境界。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②人们鉴赏影视艺术的能力,固然可以通过自发的、无引导的观赏活动一点点去磨炼、积累并提高,但这种成效是较低的。如果你想要尽快成为一个有影视艺术修养的人,就需要自觉地学习有关的影视艺术理论和影视艺术鉴赏知识,了解影视鉴赏的特点、过程和一般规律。所以,影视艺术观众更需要影视艺术鉴赏理论的实际指导。 影视艺术观众是一个人数广泛,构成复杂、趣味多样的庞大群体。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电影和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准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当今,人们对于影视艺术在内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高涨。然而,由于我国影视艺术批评理论,尤其是影视艺术鉴赏理论研究和影视文化教育的相对滞后,造成了广大影视观众影视文化知识和修养的明显缺失,这就妨碍了影视艺术创作和鉴赏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在影视艺术鉴赏研究方面,国内虽然也有如郑雪来主编的《世界电影鉴赏辞典》,颜纯均的《电影的读解》、彭吉象主编的《影视鉴赏》、金元浦等主编的《影视艺术鉴赏》、高鑫主编的《影视艺术

电影鉴赏作业

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 这是卓氏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拍于1936年。影片一开始就 寓意深远:一群羊拥挤着往前移,占据着整个画面,跟着一群人从地铁口拥挤着出来。此片导演用了一个蒙太奇手法,隐喻走出地铁的那群蓝领阶层的人们如同那群被驱赶的羊群。影片描写的与其说是人和机器的冲突,还不如说人在那个年代人就是机器本身,没有自我,没有思想,像个机器那样被人操控而转动。卓别林的卓越表演将那个摩登时代工人的悲惨和可怜的状况展现的 淋漓尽致。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镜头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电影所叙述的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和所谓大机器即现代化过程中低层阶级苦不堪言、任人摆布、无所适从的心酸境况。《摩登时代》(Modern Times)中的摩登(Modern)这个词含有现代、当代的意思,眼下的美国以及欧洲大陆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它们所谓现代化过程,卓别林《摩登时代》劳动者的境况早已成为过去。发达国家在步入现代国家之后采取了很多立法措施来改善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状况,取得了跟它们的现代化成就一样值得骄傲的进步。但资本主义早期的残酷和无情已永远记录在它们发展的历史档案里,那是一段对人类尊严的缺乏尊重的历史,是人类发展进步史的黑暗一页,是耻辱的历史。

今天,我们也启动了现代化这部机器。 既然在我们的前面已经有了人家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就应该从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吸取教训,避免那样的悲剧重演。很可惜,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段时期里发生的悲剧直接与我们企业的经营手段联系到一起,但与我们很多企业管理层忽视人而重视经济效益,还是多少脱不了干系的。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那个摩登时代将人与机器对立起来,人与机器没什么区别,人就是机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试图超越人家实现现代化时,却又将这些曾经被我们鞭笞、声讨过无数次的东西照搬过来,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摩登时代》影片的结尾跟它的开头一样意味深长:男主角和他的患难之交女朋友摆脱警察的追捕后来到一个高速公路旁,那条公路通向不知名的遥远处。两人来了一段对话(注:默片时代没有声音,这段对话通过字幕展现出来): 女:What's the use of trying? 男:Buck up-never say die, we'll get along. 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 女:我们尝试了又有什么用呢? 男:振作起来吧,永远不要说没有希望;我们将厮守在一起走下去!

电影书单

一、综合书单 1、《电影理论概念》[美]达德利·安德鲁著郝大铮、陈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电影理论史评》[美]尼克·布朗著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李幼蒸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7年11月版《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杨远婴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电影理论史》[意]基多·阿里斯泰戈著李正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 《电影语言》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11月北京第一版《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美]托马斯·沙兹著周传基、周欢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电影哲学概说》[苏]叶·魏茨曼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普多夫金论文选集》多林斯基编注史慧生、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11月第一版《爱森斯坦论文选集》尤列涅夫编注魏边实、伍菡卿、黄定语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 《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电影美学》[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邵牧君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 《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匈」伊芙特·皮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著齐宇、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论观众》[美]艾·威尔逊等著李醒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11月第一版 《电影剧本的结构》「日」新藤兼人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3月第2版 《电影语言的语法》[乌拉圭]丹东艾尔·阿里洪著陈国铎、黎锡等译周传基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 《电影艺术导论》「美」戴维·波德维尔克里斯琴·汤普森著史正、陈梅译上 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2月 20、《世界电影鉴赏辞典》1--4卷郑雪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 《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 《世界纪录电影史》[美]埃里克·巴尔诺著张德魁、冷铁铮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陈旭光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世界电影史》美国与荷兰学者所著秦喜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版 戏剧与影视学(表演学): 1.《美国电影表演艺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遗产的继承》,(美)理查德·A·布鲁姆著,王浩译,北岳文艺出版社 2.《电影表演-导演必修课》,(美)朱迪丝·卫斯顿著,何平译,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3.《电影表演美学研究》,张辉著,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 戏剧与影视学(影视管理学): 1. 《电影市场营销》,于丽,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中国 2.《中国电影产业年报(2011-2014)》,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

电影鉴赏课期末作业

峰回路转,人格即人心 --以《致命ID》来分析“多重人格”式悬疑电影 1650380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曾雨芊 “多重人格”式悬疑电影就像一个迷障重重的迷宫,有的入口朴实无华,内在却曲折蜿蜒,有 的入口诡谲多变,内里却让人一眼看穿。一部优秀的悬疑电影,往往不落窠臼,让你在迷宫中 兜兜转转,以为在看到出口时却猛然发现是一堵高高的死墙,随着剧情深入推进,峰回路转, 你才发现所谓的“出口”其实就是“入口”。 一是人物设置。所谓悬疑电影,其实就是一场精妙的骗局,剧中人身处骗局的囹圄之中,而我 们却悄然陷入了一个更大的骗局。“多重人格”式悬疑电影乃至更多类型的悬疑电影大多会选择 设置各种性格外貌迥异、身份地位悬殊,有着各种隐藏故事的角色。以《致命ID》为例,主要 出厂角色有过气女明星、新婚夫妻、犯人、小孩的父母亲、小混混、以前是警察的司机、犯人 假扮的警察、妓女、小男孩。如此设置的原因其一是为了让观众迅速记住认清人物,其二是让 观众首先凭印象将角色分为“善”、“恶”两派,新手们可能习惯性认为“恶”的角色会是事件 的幕后主使,这也是影片中主角们陷入的骗局,他们先入为主得认为逃脱的犯人是杀人凶手。 而高手们知道从逻辑和经验分析,知道故事不会如此简单,可能会猜测是不是看上去最正直的 那个警察才是真正得凶手?然而故事推进,这两种可能却都被否认,这时观众们开始将目光投 到最不起眼的小男孩身上,然而小男孩却突然死亡,让所有的观众一头雾水,落入设好的陷阱 中难以看清真相。 二是叙事模式。优秀的悬疑电影缺不了优秀的叙事模式。同样是《致命ID》,影片整体以双线 进行,但是前期却刻意模糊二者,比如将臆想中的押运犯人和现实中的押运犯人剪辑在一起, 混淆视听,创造更多的谜团,但整个故事却是双线交织,二者交相辉映。影片开场以一些不明 所以的新闻事件和谈话内容作为开头,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大量伏笔。而 最为精妙的即为结尾处故意让观众认为真相已经大白,心情稍微缓和之时,却突然让真正的凶 手现身,看似最不可能之人才是真正的凶手,而一切却又符合逻辑,揭开所有伏笔,让观众目 瞪口呆,不由得叹服编剧与导演的功力。而《致命ID》是少数的能欺骗观众达4次的片子,第 一次是犯人嫌疑,第二次是老板嫌疑,第三次是人格揭示,第四次是小孩杀手。更妙的是它的 第三次反转其实是个幌子,目的是为第四次反转做铺垫和放烟雾,这从很多有推理经验的观众 一开始猜小孩是凶手,但是当剧情发展到小孩诈死、10重人格揭示(剧中非11重揭示)和男女 主角的煽情诀别时,大都排除了小孩的嫌疑中可以看出。 三是情感分析。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定是能够引起我们思考的电影,不仅是情节方面的思考, 也包括对人生的思考。《致命ID》中患了偏头痛的警察因为自己的迟疑而没能挽救一条生命而终 日陷于自责与反思的痛苦,看似放荡奢靡的妓女其实内心也渴望着阳光充沛,温暖明媚的生活。 代表着正义、邪恶、优柔寡断、傲慢、投机取巧、暴力的各种人物竟然都是一个人的人格,这 是否也说明我们的人格中原本也潜藏着各种各样的不为世人所知,甚至连自己也未曾察觉到的 自我呢。人原本就不是纯善或纯恶,而一切的源泉都追溯到男主人公被虐待的童年。这既是串 联起整个故事的逻辑思路与线索,又是超脱悬疑故事之外让我们去审视人心的复杂与诡谲。 悬疑电影是指充满悬念,利用电影中人物命运的曲折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或者无法看 清的结局真相,吸引观众注意力并能引发后续思考和讨论的一种电影类型。通常结局意想不到, 让人大呼过瘾。而“多重人格”式悬疑电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峰回路转之后,我们最终拨 云见日看清真相,在多重人格之中,我们看见的正是难以揣摩的人心。

影视作品鉴赏平时作业

影视作品鉴赏平时作业 单选题 1 . 电影艺术的元素有:, A. 时间、空间 C.色彩、构图、声音 B. 演员、导演、美工、摄影 D. 影像、剪辑、声音 2 .有人称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影片《红色沙漠》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是因为色彩在这部影片中: A. 起到了构图的作用 C. 起到造型作用 B.起到了戏剧性作用,揭示了主题 D. 起到了结构性作用 3 .《黄土地》中不平衡的构图方式,体现了构图中的:, A. 美学原则 C.整体性原则 B. 变化性原则 D. 主题服务原则 4 .《阿凡达》创造了票房奇迹,这部电影是通过什么的电影技术革命的产物 : , A. 声音技术 C.彩色电影 B. 数字技术 D. 3d技术 5. 1985年12月28日,谁在咖啡厅放映了《火车进站》等,标志的电影的诞生, A.卢米埃尔兄弟 C.梅里 B.爱迪生埃 D.鲍特 6 . 电影艺术区别戏剧艺术最大特征是什么,, A.是否遵从三一律 C. 上镜头性 B. 运动方式的差异 D. 表演的碎片性 7 . 下面那部影片的上映标志的有声电影的诞生. , A. 歌女红牡丹 C.一个国家的诞生 B. 爵士歌王 D. 火车大劫案 8 . 第一部 彩色电影是: , A. 红色娘子军 C.红 B. 红色沙漠 D. 浮华世界 9 .是谁将电影称为“第七艺术" , A. 马克思 C. 卡努社 B.马尔库塞 D. 鲁道夫.阿思海姆 10 . 影视构图最大 特征是:, A. 美学性 C. 动态性 B. 主题服务性 D.变化性

单选题 1 . 在好莱坞的电影语言系统中,全景主要作用是: , A.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B. 介绍人物 C. 揭示人物内心 D. 介绍环境,形成场景空间 2 . 《杀手里昂》开头段落中的特写镜头的作用是: , A. 传达导演情绪 B.割裂环境,从而转场 C. 制造悬念,制造神秘感 D. 揭示人物内心 3 . 特写镜头在影视作品中一般不具备下列那些功能: , A. 表现被拍摄物质感 B. 表现局部 C. 介绍环境 D.揭示人物内心 4 . 《英雄》中不同段落用了不同的色彩,这一运用形成了: ,

外国电影史_黄文达_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任务: 本课程要使学生对外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了解,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发展脉络,学会和提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技术、文化、政治多方面的视野出发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牢固掌握外国电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人物、作品的要素和特点。 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注意从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兼顾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本课程学时安排为80学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组织学生观看代表影片。但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外国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摹笔记。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概况及电影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电影叙事语言的发展,电影技术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视听语言的发展、变化,因此主要以叙事电影的发展为主线,突出电影运动的思潮、现象、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与分析。总体上突出以点带面的方式,以美国、欧洲、前苏联的叙事电影发展为重点,同时兼顾亚洲(日本、印度、韩国等)的电影发展。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做到精讲细论,深入讨论、准确掌握。在厘清各国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从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出发,通过深入讲解与讨论,使学生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世界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的电影史识。 在教学实践方面,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看、讲、议结合,突出对段落和整体结构的认识和运用,因此要求观看与“剪片”相结合,在认真观看原作与若干量的段落的基础上,以对原作的重点段落与画面的串讲为主,结合课堂讨论、课后论文的方式来进行。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黄文达《外国电影发展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1.《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3.《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4.电影馆丛书焦雄屏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电影理论史》(意)基多·阿里斯泰戈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6.《世界电影鉴赏辞典》(1-3)郑雪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2003 7.《中外影视名著辞典》李恒基王汉川等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8.《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钟大丰梅峰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中外电影赏析期末作业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4 —20 15 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57N80AH5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鉴赏改卷教师:刘华学号:9 姓名:梁蓓得分: 《告白》——超现实主义暴力美学 摘要电影《告白》以它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作为2012年亚洲唯一代表入选奥斯卡电影奖提名的电影,它以它独特而怪诞的方法展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暴力美学。本文就本片中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浅评,还望批评指正。 | 关键词《告白》;电影;镜头语言;色彩配置;音乐配置 邪恶的花常常以妖娆的姿态开放,深沉的爱每每用极端的方式结束,《告白》就是以优雅而残忍的方式在讲述着这样的悖论。 在某初中一年级B班的班会上,班主任森口悠子的一番话让所有的同学目瞪口呆。数月前,森口老师的独生女被发现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最后警方认定是意外事故,而她却清楚真凶其实是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森口向受到少年法保护犯人A和犯人B宣告:“这件事不会就这么了结,我会用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对你们进行惩罚。”由此森口利用人性的弱点展开了对两个学生的报复行动。期间表现了学校学生、凶手家长等人的扭曲,而对于人性的扭曲、夸张和对暴力镜头的处理可以用“美丽”来形容,这得益于导演中岛哲也的特殊艺术手法。 1 表现方式 电影的名字叫《告白》,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自白的故事,但这并不是一个复仇老师的自白,片中以五个人的视角,做出了五个不同的自白。每一段自白都反射出了人物内心的阴暗与诡异,不同于《罗生门》,事件在五个人的自白中不断发展,真相有如抽丝剥茧,每一次都不仅让观众倒吸一口凉气。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让观众被深深吸引,想要不断去了解事件更深处的真相。

2镜头语言 《告白》有着它独特的镜头语言,电影采用了太多的片中特写,慢镜头,高速摄影,蒙太奇手法,光影转化等,让人产生这其实是部冗长唯美MV的错觉。这种怪诞的拍摄手法得益于拍MV起家的中岛哲也,而这种效果具备震撼力和感染力,画面干净,富有层次,观众几乎能进入那种接近疯狂的场景体验心跳。 · 慢镜头 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慢镜头,特写与中、远景交叉营造落差感,砸落分散的血滴、泥水不厌其烦的用特写来表现,绵长的好像能扼住颈口的气氛被轻轻一挑,就从屏幕上弥漫出来,笼罩出一个独有的气场。 慢镜头通过被摄主体的慢动作以延伸时间,给观众留下鲜明的印象,进而将导演的意图传递给观众。慢镜头不应仅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应赋予其深刻的寓意,这正是观众所需要的。 如森口老师的女儿以为那个作案的钱包是妈妈送的礼物,而欣喜打开。但这正是渡边修哉的阴谋,可爱的清纯的女孩拿着一个装着危险机关的钱包,此时的慢动作给我们的冲击无可估量;下村直树出现幻觉后用妈妈思虑良久后拿起的水果刀将妈妈砍死,鲜血四溅,此时的慢镜头将尴尬的罪恶无限渲染,让人不忍。这些关键性瞬间的慢动作都留给了观众更多时间去感受,而这种缓慢的压迫感使人觉得更加紧张。 慢镜头与快切 开场就用慢镜头和快切,有张有驰,有疏有密。而最为经典的还是结尾处的慢镜头和快切的结合。修哉错按下母亲实验室的炸弹开关,实验室炸飞,修哉神游到炸毁的实验室,看到自己发明反转钟,时间突然倒流,运用慢镜头一点一点还原实验室和母亲的本来面目——母亲在实验室看着儿子获奖的新闻流下了欣慰的泪水。接着又是轰然炸毁,一切美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其中的痛苦纠结,旁人是无法理解的,是少有的神来之笔。 交叉蒙太奇 蒙太奇的运用在电影里并不算新奇,但是在《告白》中对修哉却特殊的运

【报考北电】需提前准备的书单影单(编导艺考学习资料)

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书单、影单选目 (可让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阅读,书单以文学类为主,理论类为辅) 一、基础理论 1.视听语言 [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T.S.马纳尔《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卡雷尔.赖茨/盖文.米勒《电影剪辑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欧内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梭罗门《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诺埃尔.伯奇《电影实践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詹姆斯.莫纳柯《怎样看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参阅周传基译《怎样读解一部影片》,《世界电影》1986年1-6期) [乌拉圭]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 [匈牙利]巴拉兹:《电影摄影画面制作》 2.影片分析 [美]爱德华.默里《十部经典影片的回顾》中国电影出版社 周欢/周传基《读解电影》中国工人出版社* 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走向电影圣殿》中国电影出版社 3.剧作理论基础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 [美]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 [美]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 [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日]新藤兼人《电影剧本结构》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瓦尔坦诺夫等《电影剧本本性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 (夏衍与张俊祥著述参阅“中国电影理论”部分) [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汪流《论电影剧作的结构和样式》中国电影出版社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张俊祥:《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 4.重要辞书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世界电影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二.电影史 1.外国电影史 胡濒/郑亚玲《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德]乌利希.格雷格尔《世界电影史》(196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出版社[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钟大丰、梅峰主编《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2.中国电影史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程季华等《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封敏等《中国电影艺术史纲》南开大学出版社 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 3.电影史方法论研究 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 4.类型片史 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三、西方古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

中外影视赏析作业

《中外影视鉴赏》课第一次作业 民族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教育(双语)班 姓名:拉毛杰学号:20132411435 1:《斗牛》影评 抗日题材的电影一直都是中国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管虎的《斗牛》在相同题材的电影中则显得别具一格。在电影中,离奇怪诞的叙事历程和滑稽悖谬的事件命题,人的动物化和动物的人化,同时否定现实和批判人性。人和牛在超越抗战的意识形态中不可思议的存活了下来有人认为它堪称是人兽版的《鬼子来了》,而在我看来,《斗牛》在黑色幽默和揭示人性丑陋之余,也同样展现了许多温情。 故事展开于一纸契约,这张纸将猥琐、滑稽、可笑的牛二和温顺、巨大的荷兰八路牛连结在了一起,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分开。他们一起熬过了日本兵的袭击,也迎来了饥饿的同胞和土匪。善良的牛二帮助大规模流亡的难民,挤奶一直挤到了滴血的程度,可是难民们没有任何感恩的意思,反而想要吃掉他们口中“像娘”一般的奶牛,牛二愤怒的喊出了:“你娘喂你奶你也吃她啊!”,他不懂为什么帮助了难民却要断送自己的幸福。同样,土匪的出现也显得十分可笑,无知的土匪闹哄哄的要求黄牛和外国奶牛交配。在这样一个以生存为最高目标的环境中,人畜的生命同等的低贱,电影表现出了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一个社会形态下总会产生不同的矛盾意识与碰撞,难民与土匪都是饥饿的一群,身体的也是心灵的,他们匮乏于身心却又无法

摆脱。我想导演的终极目标是试图通过这些来控诉天灾人祸对人性的摧残。当人最终战胜自己的弱点,使人性的光辉更加灿烂之时,人的胜利才显得更加珍贵。 相比于难民与土匪,牛二的存在则充满了温情。仅仅因为一纸契约,他便可以冒死去救牛,将自己的生命与牛绑在一起,将奶牛视为自己的精神伴侣,将兑现承诺视为存活的重要动力,这样的朴素与诚实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当看到日本兵拿出家庭合照时,手拿砍刀的牛二动摇了,他也深深思念着他的家人,可是战争却摧毁了一切,最终善良的牛二没有杀掉那个日本兵,反而将他安置在了牛背上一起逃命。其实牛二与奶牛很像,一样逆来顺受,一样温和,在纷乱时期默默承受时代给他的使命,一如影片最后,文盲牛二拼出的那四个字“二牛之墓”,将自己归类为了牛,最后他说了一句话“别害怕,一切都会过去呀”,他获得的平和生活是以逃离现实世界、封闭自我而实现的,他对社会群体已然失望甚至是绝望了。看到影片结尾,让人不禁在笑过后沉重的反思人性。影片喜剧与悲剧的互相交融、冲突,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张力。 2.通过上《中外影视鉴赏》课对你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

课程名称电影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论》(英文翻译):The history of World and China movie 一、课程目的、任务: 1、本课程的目的 电影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经济结构、技术体系和文化产品)。换言之,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成分,而且也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一组成分。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本课程是向同学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发展比较的观点分析中外电影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重点透视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2、本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要求同学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观摩任课教师指定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的电影文本,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鉴赏分析,把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本课程学时安排为140学时,考试时间不计入内。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经典片段评析观摩。同时,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中外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片笔记。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外电影历史,适当涉及电影理论建构、电影技术变革以及意识形态变迁等历史视角。秉持史论结合的教学思路,在介绍基本史实的同时,分析阐述学术理论话题,帮助同学拓展视野,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外国电影部分内容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概况及电影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电影叙事语言的发展,电影技术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视听语言的发展、变化,因此主要以叙事电影的发展为主线,突出电影运动的思潮、现象、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与分析。总体上突出以点带面的方式,以美国、欧洲、前苏联的叙事电影发展为重点,同时兼顾亚洲(日本、印度、韩国等)的电影发展。中国电影部分内容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概况及各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电影风格流派、运动思潮与导演影片。 电影作为一门外来艺术,其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其他国家电影的艺术思潮和艺术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中国电影也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品格屹立于世界影坛。因此,本课程在介绍中外电影发展历程时,必然会立足同一时期世界电影的发展格局,以比较视野透视中西电影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同时,本课程不仅要回顾历史,更要注重结合当代中外电影发展态势,以现代视角审读中外电影之间的联系、影响与互动,给予当代中国电影发展有益启示。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精讲细评,深入讨论、准确掌握。首先厘清中外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外小论文写作,促使学生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中外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宏观的电影史识。 在教学实践方面,本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强调看、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任课教师将历史介绍与鉴赏评析相结合,针对各个历史阶段安排相应的优秀电影鉴赏。第二,任课教师重点讲授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电影发展潮流,并对经典影片的重点段落进行深入详细的视听读解,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视听文本中理解抽象概括的电影思潮。第三,任课教师会根据不同专题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