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共三大类题目,分别是简答题,名词解释,以及填空题一、简答题

自然地理学I课程说明

1、简述《自然地理I》的主要学习内容。

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2)地质作用类型、相互作用关系、作用过程;

3)地质作用引起的岩石圈内部、表层的形变与改造;

4)岩石圈的地壳表层演化历史。

《地质学简介》作业题

1、简述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资料来源。

2、简述基础地质学的学科体系构成。

3、简述地质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地球的结构

1、请描述磁倾角的地表变化规律。

2、请简述地球重力的变化规律。

地壳概述

1、简述地壳的结构以及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区别。

2、简述确定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

矿物的概念

1、简述矿物的化学组成类型。

岩浆岩、岩浆的概念

1、简述岩浆的类型(依据岩浆中SiO2含量)。

喷出作用

1、简述火山活动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2、简述火山喷发物的物态构成。

3、简述近代火山分布规律及世界火山分布。

侵入作用

1、简述岩浆体与围岩间的接触关系。

1、简述什么是矿物共生组合及研究矿物共生组合的意义。

岩浆的演化

2、简述鲍温反应原理及其实践教义。

沉积岩概述

1、简述外力地质作用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

2、简述沉积岩的物质来源。

沉积岩的形成与块体坡移

1、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3、简述风化作用的产物

4、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的特征

1、简述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富含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水矿物、次生矿物、有机质和化石;

具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等;

具有层理、层面构造,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

具有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等。

变质岩

1、简述化学流体在变质作用中的主要作用。

(1)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媒介;

(2)也直接参与化学反应;

(3)降低岩石的熔点;

(4)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参与,大大加快变质作用的进行。

2、简述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

(1)重结晶作用——

岩石在固态条件下发生重结晶使小晶体变为大晶体,但成分不变。

(2)变质结晶作用——

原岩在固态条件下,有些矿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新矿物或新矿物组合。

(3)变质交代作用——

原岩组分与化学活动性流体发生化学反应,出现物质成分的迁移,形成新的矿物,物质有带进带出。经交代作用形成的新矿物具有原来矿物的假象。

3、简述变质作用类型及其变质岩。

(1)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所致):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

(2)接触变质作用(岩浆热力):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岩浆分异的化学活动性流体):矽卡岩;

(4)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之高温深处):混合花岗岩。

4、请概述岩石的演变规律。

(一)变质作用的时间演化规律

(1)古老的岩石(前寒武纪)一般都发生了变质,而且变质较深,常常发生过多次变质;(2)古生代的变质作用呈条带分布,中新生代变质作用发生在板块结合部位;

(3)现代变质作用发生在洋脊、海沟地区。

(二)变质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1)在大陆内部常分布有古老的变质岩系,构成大陆核心;

(2)在巨大山系中常有呈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岩,它们构成山脉的核心;

(3)环太平洋周围、洋中脊分布有大量变质岩。在环太平洋俯冲带具有双变质带的特征(海沟一侧为高压变质带,向大陆一侧发育低压变质带)

(三)岩石的转化规律

(1)不同岩类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而环境和条件又随地质作用的发生而变化;(2)在地质历史中,总是某些岩石在形成,而另一些岩石在消亡;

(3)原已形成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

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

(4)沉积岩、变质岩经过高温融熔而转变为(岩浆,冷凝后形成)火成岩;(5)火成岩、沉积岩遭受变质作用转变为变质岩。

三大岩类不断相互转化。(画出示意图)

有关矿床的概念

1、简述矿体的产状的研究内容。

一个矿床往往是由多个矿体组成,矿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产状。

矿体的产状指矿体产出的空间姿态和地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矿体的空间位置: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矿体的埋藏情况:是露出地表(露天矿)或埋于地下(隐伏矿);

矿体与岩浆岩的关系;

矿体与围岩的关系;

矿体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等。

2、请简述矿床的成因分类。

外生矿床

1、此图为铜的硫化物矿床表生分带示意图。请在图中标出:铁帽、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原生硫化物带的具体位置,并写出各个带中的主要变化和主要矿物。

1)氧化带的变化:

黄铁矿、黄铜矿氧化成FeSO4 、CuSO4

硫酸亚铁氧化成褐铁矿(铁帽)

硫酸铜遇石灰岩(方解石)形成孔雀石或蓝铜矿

2)还原带的变化:

硫酸铜渗透到还原带会与原生硫化物发生交代反应,使黄铜矿、黄铁矿转化为斑铜矿、铜蓝、辉铜矿,使铜的品位提高——次生富集。

2、请简述冲积砂矿床分布的地带性,及其分布规律(能图示之)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砂矿床,称为冲积砂矿床。

沿河断续分布,分布于:河床由窄变宽处;支流与主流汇合处;河床凹凸不平处;瀑布冲凹处;河曲凸岸处;河床由陡变缓处或河流由山区进入平原处等。

总之,在流速由快变慢或产生涡流的地方,最易形成砂矿。

3、简述蒸发沉积矿床的发育条件及特点。

溶解于水中的盐类物质,由于蒸发作用在地表水体中沉淀结晶而成的矿床叫蒸发盐矿床

三条件:封闭的地理环境;干燥的气候(蒸发量大);盐的补给。

结晶分异规律:白云岩—石膏—石盐—钾盐—镁盐

这类矿床往往构造运动特征与表现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

构造运动特征与表现

1、简述“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的沉积特点。

2、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3、简述岩石变形的阶段和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

褶皱与褶皱构造地貌

1、简述如何在野外认识褶皱构造?

四、填图题

1、下图为一地质剖面图,请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用虚线把其反映的构造形迹勾画完整。

2、下图为一地质简图,请沿着图中AB线划方向,绘制一地质剖面示意图。

3、下图为一地质简图,请沿着图中AB线划方向,绘制一地质剖面示意图。

断裂与断裂构造地貌

1、简述节理的力学分类及其特征。

2、简述断层的野外识别方法。

四、读图题

1、图示为一地质简图,读图并回答:

(1)C1与D之间是什么关系?

(2)C1与S3之间是什么关系?

(3)图中褶皱的基本形态是什么?并画出其横切剖面图

(4)图中的断层是什么性质?在图中标示出其上升盘和下降盘的位置。

(5)判断图中断层活动的地质时代区间。

2、图示为一地质简图,读图并回答:

(1)画出图中褶皱的横切剖面图。

(2)画出图中断层的运动方向,并判断图中断层的新老关系。

(3)写出花岗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4)判断花岗岩体的侵入年代,并比较花岗岩体与断层的新老关系。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简述地震波的种类和特性。

地震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出去的。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而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又有瑞利波和勒夫波。

1)纵波P:

——又叫压缩波,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上下跳动。

纵波在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速度快、周期短、振幅小;能量散失也快。

2)横波S:

——又叫剪切波,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晃动。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周期较长、振幅较大;能量消失也慢。

3)面波又称L波

——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在这些混合波中最重要的是瑞利波和勒夫波:球型(S型)自由振荡传播的是瑞利波;环型(T型)自由振荡传播的是勒夫波。

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频率最低,能量消失最慢。

浅源地震的面波周期长、振幅大,而深源地震的面波很小。

强烈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传出的地震波首先到达震中的是纵波,使震中地区产生上下颠簸;然后横波传来,产生前后、左右的摇晃;最后是由震中沿地表往外传播的面波。

引起地震震动最强烈,破坏作用最大的波是面波;破坏作用最小的波是纵波。

2、简述我国地震分布的地带性。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A、台湾及其附近海域——位于环太平洋带上,为我国地震最多的地方;

B、东部其他地区——主要发生于河北平原、汾渭地堑、郯城——庐江大断裂;

C、西部地区——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活动性较东部强烈,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四周、横断山脉、天山南北、祁连山地、银川——昆明构造线;

D、深源地震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一带;

E、中源地震分布于台湾东部、雅鲁藏布江南、新疆西南部;

F、其余地方均为浅源地震。

大地构造与大地构造地貌

1、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2、简述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3、简述威尔逊旋回的6个阶段。

地壳的发展历史

1、简述隐生宙时期地理环境演化历史。

1)太古代

(1)太古代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而且历时最长的一个代,即原始地壳、原始大气、水圈、和生物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地壳薄弱火山强烈。全球几乎是浅海,只有零星而灼热的岛屿式陆核。

(2)后期出现原核生物和蓝藻。

2)元古代

(1)陆壳逐渐增厚变广,火山活动相对减少。元古代发生多次构造运动,使原有的陆核逐渐拼合为古陆,有了稳定的陆地。震旦纪时发生了最古老的震旦纪冰期。

(2)元古代藻类空前繁盛,故称为藻类植物时代;元古代晚期出现了低等的无脊椎动物。

3)隐生宙最重要的事件:

(1)生命的出现并开始走向繁荣

(2)原始大气与水圈的向现代成分转变

(3)形成了陆核与地盾

2、简述古生代时期地理环境的演化。

(1)早古生代:(∈、O、S)

A、寒武纪——早奥陶世发生了广泛的海侵,陆地面积很小,只有东欧地台及冈瓦纳古陆;

B、奥陶纪后广泛海退,加里东运动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古大西洋关闭。

(2)晚古生代:(D、C、P)

A进入晚古生代时,全球存在四个大型陆地:欧美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和冈瓦纳古陆;

B晚古生代后期,发生海西运动,使欧美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合并成北方古陆(劳亚古陆),由于北方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相距很近而称为联合古陆(泛大陆),此时太平洋最大、大西洋正在胚胎期发育、地中海(特提斯洋)达到最大,C3——P1在冈瓦纳古陆上发育有大量冰川——第二次大冰期。

古生代生物:

(1)早古生代藻类继续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时代。

(2)晚古生代出现陆生植物,进入孢子植物时代;脊椎动物的兴起及其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S、D是鱼类时代;C、P是两栖类时代;晚古生代末出现爬行类)。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与低等植物繁荣的时代,晚期则是植物与脊椎动物登上大陆的时代。

3、简述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古地理演化历史。

中生代(T、J、K)

(1)T2-3的印支运动和J、K的燕山运动使中生代的地壳演化总趋势是:联合古陆解体,大西洋扩展,古地中海收缩,太平洋缩小及环太平洋褶皱带的形成。

(2)生物:中生代时期,进入裸子植物时代;进入爬行动物的时代;白垩纪末,盛极一时的物种恐龙突然灭绝;中生代中晚期出现了鸟类和哺乳类。

新生代(E、N、Q)

(1)发生的构造运动是喜山运动,地壳演化的特点是: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封闭形成喜山褶皱带;印度洋扩张,环太平洋海槽隆起成山系,太平洋缩小;各大陆漂移,出现现代海陆分布的面貌。第四纪地球再次发生大规模冰川。

(2)生物

被子植物大发展,进入被子植物时代;动物进入哺乳动物时代,到新近纪末出现了早期的人类,从此地球进入灵生代。

二、名词解释

《地质学简介》作业题

1、地质学

2、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

地球的结构

1、大地水准面(体)

2、重力异常

3、大地热流(HFU)

4、软流层和岩石层

地壳概述

1、八大元素

2、克拉克值

3、矿物

4、造岩矿物

5、造矿矿物

6、岩石

7、岩石的结构

8、岩石的构造

9、地质作用 10、化石 11、标准化石 12、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软流圈与岩石圈

矿物的概念

1、晶质体

2、晶体结构

3、结晶习性

4、非晶质体

5、类质同像

6、同质多像

矿物的形态

杏仁体和晶腺(分泌体)2、结核和鲕状体 3、假化石

矿物的物理性质

1、硬度与摩氏硬度计

2、解理与断口

3、原生矿物

4、次生矿物

岩浆岩、岩浆的概念

1、岩浆

2、岩浆的粘度

3、岩浆作用

4、侵入岩与喷出岩

喷出作用

1、火山塞与火山口天坑

2、火山堰塞湖

3、“火环”

侵入作用

1、岩浆的侵入作用

2、岩浆岩体的产状

3、岩基与岩株

4、捕虏体

岩浆的演化

1、岩浆分异作用

2、岩浆同化及混染作用

岩浆岩及其分类

1、硅铝矿物

2、铁镁矿物

3、岩浆岩的结构

4、岩浆岩的构造

沉积岩概述

1、沉积岩

2、外力地质作用

沉积岩的形成与块体坡移

1、风化作用

2、风化壳

3、剥蚀作用

4、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5、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6、成岩作用沉积岩的特征

1、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由于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层状构造,总称为层理构造。

《变质岩》作业题

1、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2、李客定律

3、接触变质作用

4、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5、矽卡岩

6、区域变质作用

7、混合岩化作用

有关矿床的概念

1、矿产:

——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的,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资源。它是提高人民生活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资源。

2、矿石和脉石

矿石:是指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的,能从中提出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矿石一般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脉石:一般泛指矿体中的不被利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脉石矿物。它们通常在矿床开采过程中被废弃掉。

3、矿石的品级和品位

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称为品位。品位越高,矿体的价值越高。

品级:主要根据矿石的品位和有益、有害组成的含量来确定。矿石的品位越高,有益组分含量越高,有害组分含量越低,矿石的品级就越高。

4、矿体的围岩和母岩

围岩:指矿体周围的岩石。由于矿床成因的复杂性,因而矿体与围岩的关系也变化多端。

母岩:指在矿床形成过程中,为成矿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与矿体的空间上、时间上、主要在成因上存在密切的联系。

成矿作用概述

——是指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形成矿床的作用,它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

内生矿床

结晶分异作用

岩浆中的矿物按顺序进行结晶,并在重力和动力作用影响下分异和聚集的过程,称为结晶分异作用。由结晶分异作用导致矿物集中,并形成矿床。

2、气体分异作用

在岩浆结晶的晚期,挥发组分相对越来越高,由于其化学活性强,常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运移能力强熔点低的矿浆,直到岩浆结晶的后期才结晶,而使金属元素富集成矿。

3、熔离作用(液态分异作用)

在较高温下为一种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降低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混熔的熔融体的作用称为岩浆熔离作用。由岩浆熔离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熔离矿床。

外生矿床

1、外生矿床

在地表外力作用下使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称外生矿床。根据成矿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两大类。

2、风化矿床

地壳表层岩石(包括含矿的母岩及原生矿床)在风化作用过程中,使某些有用组分在原地或原地附近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称为风化矿床。

3、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作用

氧化带中渗滤下来的盐类溶液,在潜水面之下,与原生硫化物发生置换反应,形成新的次生硫化物,从而使矿石品位增高的一种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征与表现

1、构造旋回

2、沉积旋回

3、沉积岩相

4、海侵层位

5、海退层位

6、古风化壳

褶皱与褶皱构造地貌

1、背斜和向斜

2、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3、次生褶曲构造地貌

断裂与断裂构造地貌

1、断裂构造

2、节理与断层

3、飞来峰与构造窗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地震

2、海啸

3、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4、地震带

大地构造与大地构造地貌

1、大地构造学

2、地缝合线

3、蛇绿岩套

4、威尔逊旋回

地壳的发展历史

1、地层划分:根据组成地层的岩层的特征,把一个地区的地层,按照原始生成顺序(下老上新)划分成各种地层单位。

2、地层对比:根据岩石特征,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划分进行比较研究,论证其对应关系。

三、填空题

地质学简介

1、地质学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的科学。它与Geography(地理学)、Geomorphology(地貌学)等都是关于大地的论述。——地学范畴,地质学是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

地球的结构

2、地质学的研究任务,肩负着两大使命:一是寻找资源,二是()。(环境保护)

1、通常,地球的形状不是指地球自然表面的真实形状,而是指()的形状。(大地水准面)

2、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内陆河流除外)。(陆地河流)

3、地球的表面积:5.1亿KM2(海洋面积3.61亿KM2 (71%)+陆地面积1.49亿KM2 (29%))

4、磁力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5、地球放射性元素衰变的主要表现是放出热量,是地热的主要来源之一。

6、根据地内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三个层: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7、大洋区热流值比大陆区高,大洋中以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最高,海沟最低。

地壳概述

1、地壳由沉积层、花岗岩质层、玄武岩质层组成;主要由硅酸盐类岩石所组成,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2、地壳中的岩石种类繁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地壳均衡现象是一种动态平衡,地质作用总是在破坏这种均衡状态。

4、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5、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生物律的应用有两个重要的条件: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有标准化石存在

矿物的概念

1、不同晶体,其质点的种类不同,质点的排列方式和间距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

2、矿物的晶面,都不是理想的平面,常常出现晶面花纹(晶面花纹-包括条纹、蚀像、印痕)。

3、胶体矿物的形体一般呈鲕状、肾状、葡萄状、结核状、钟乳状和皮壳状等。

4、二氧化硅胶体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矿物,白色、灰白色者称玉髓(或称石髓、髓玉),白、灰、红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层状或平行条带状者称玛瑙,不纯净、红绿色各色称碧玉,黑、灰各色者称燧石。

5、结构水是参加矿物晶格结构的水。按其参与晶格结构的稳定状况可分为:结晶水和层间水。

矿物的形态

1、矿物的形态有单体形态、连生体形态(双晶)、集合体形态。

2、矿物集合体是同种矿物的多个单晶,聚集在一起成群产出。

3、晶簇是同一基底向外生长许多单晶体矿物。

4、生长晶簇的空洞叫晶洞。

矿物的物理性质

1、由干涉引起的色称为晕色;由氧化薄膜引起的色为锖色;由干涉、氧化膜共同引起的色称变彩。

2、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痕迹的颜色。条痕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

岩浆岩、岩浆的概念

1、根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地表沉积岩几乎占了3/4,愈往地壳深处,变质岩、岩浆岩所占比例越大。

2、天然岩浆的化学成分复杂,若以氧化物来表示,SiO2的含量最高。

3、岩浆作用的主要方式:侵入作用、喷出作用。

4、根据岩浆岩的形成方式可分为: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火山岩)

5、根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和SiO2含量的多少,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四类。

喷出作用

1、随着地球的演化和地壳的加厚,火山活动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2、火山构造或称火山机构,包括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等。

3、火山喷出物大部分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一般呈圆锥形,称火山锥。

4、火山液体物质喷射到空中冷却凝固,较大者形似面包,纺锤形,称为火山弹。

5、根据活动状况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根据喷发方式火山的分类为:裂隙式、中心式,中心式又分为:宁静式(夏威夷式)、爆炸式(培雷式)、中间式(斯特龙博利式)。

侵入作用

1、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贯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规模较小,形态不规则的侵入体为岩脉;形态比较规则而又近似直立的岩浆侵入体为岩墙。

岩浆的演化

1、岩浆中熔点较高的、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优先结晶,它们在岩体边缘与底部的含量较高;而熔点较低的、铝硅酸盐矿物后结晶,则在岩体上部与中央部分相对集中些。

岩浆岩及其分类

1、超基性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橄榄岩,超基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金伯利岩。

2、基性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辉长岩,基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玄武岩。

3、中性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闪长岩,中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安山岩。

4、酸性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花岗岩,酸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流纹岩。

沉积岩概述

1、沉积岩成层性明显,除非由于构造原因将其改造,沉积岩按下老上新叠置。

沉积岩的形成与块体坡移

1、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3、矿物有易溶矿物和难溶矿物,一般说来,其难易顺序如下: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

4、常见的造岩矿物,其溶解度大小顺序如下:

方解石>白云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5、根据风化程度、风化特征以及其物理力学特性的不同,可将风化壳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带:①新鲜未风化的岩层;②风化裂隙和块石带;③风化碎石带;④土壤层、风化土层

6、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夏季与秋冬季在湖泊内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颗粒粗细相间的沉积物,叫季候泥或称纹泥。

变质岩

1、由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称副变质岩。

2、构造应力可以理解为定向压力,一方面可使矿物变形或破碎;另一方面也可使它重结晶,并使岩石中片状或柱状矿物在垂直于应力方向生长、拉长或压扁,形成明显的定向排列,从而使岩石具有各种片理构造。

3、混合岩化作用方式:一是重熔(选择性熔化)没有外来物质的参与;二是再生(反应性熔化)有外来热液的参与。

4、混合岩由两部分组成:基体(是原岩成分,颜色较深);脉体(是浅色、低熔点矿物,是新生的物质)

有关矿床的概念

1、一个矿床往往是由多个矿体组成,矿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产状。

2、矿石一般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成矿作用概述

1、没有化学元素的迁移,就没有成矿作用发生;各种元素富集成矿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浓度系数越大,成矿越难。

2、按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可将成矿作用划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三大类。

内生矿床

1、伟晶岩是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和宝石的重要宝库。

2、气水-热液矿床的成矿方式,主要有:交代作用、充填作用和蚀变作用。

构造运动特征与表现

1、水平运动常表现为岩石水平方向的挤压和拉张,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常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上升或下降,形成规模不等的隆起或拗陷并引发海陆变迁。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3、水平构造运动是主导,而垂直运动构造是派生的。

4、岩相一般可以分为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

5、由于海洋面积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6、由于海洋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7、一般海侵层位厚度大,保全较好;而海退层位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会出现沉积间断。

8、构造运动常使地层的产状发生改变,产生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

9、不整合面的上覆地层中最老一层(底层)的时代之前,与下伏地层中最新一层(顶层)的时代之后,是不整合形成的时期,也就是构造运动的时期。

10、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产状。一般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

11、岩层的产状要素:指确定岩层产状的3个数值,即走向、倾向和倾角。

褶皱与褶皱构造地貌

1、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

断裂与断裂构造地貌

1、板块是一种特殊的断裂构造,它规模巨大,把岩石圈分割成许多块体。

2、通常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发生在大陆上的地震称为陆震,发生于大洋底部的称为海震。海震有可能掀动上覆的海水形成巨大的海浪,称为海啸。

2、断层活动可能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岩石断裂时释放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3、强烈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传出的地震波首先到达震中的是纵波,使震中地区产生上下颠簸;然后横波传来,产生摇晃;最后是由震中沿地表往外传播的面波。

4、引起地震震动最强烈,破坏作用最大的波是面波;破坏作用最小的波是纵波。

5、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对地表的破坏性就越大。

6、由于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故无论什么地方测出来的震级都是相同的。

7、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很多,首先是震级,以及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质量等。

8、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

大地构造与大地构造地貌

1、从地槽区下降,经过回返隆起成为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构造发育过程,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2、地台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构造层,下层为褶皱变质的结晶基底,上层是不太厚的、产状平缓的沉积盖层。

3、在海洋探测时,发现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垂直洋脊走向的横断层所切断;这些横断层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地壳的发展历史

1、地层划分的依据:层序律、沉积旋回、地层接触关系、切割律、生物律等。

2、白垩纪末,盛极一时的物种恐龙突然灭绝。

3、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使中生代的地壳演化总趋势是:联合古陆解体。

4、新近纪末出现了早期的人类,从此地球进入灵生代。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包括从地核到外层大气圈的整个地球。由于受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地质学在现阶段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慢的上部) 。 2、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什么特别重视野外地质调查? 为了认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必须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野外地质记录,系统采集各类样品,积累大量的感性资料。到大自然中去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地质学研究中运用的基本分析推理方法是什么?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地质学分析地质历史的推理方法-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的基本思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的地质过程。历史比较法的缺陷。只认识古今一致性,未认识古今存在的差异性。 4、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地质作用有什么持点? 地壳运动:由内部能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可使一定的地区发生水平或垂直的位移,造成海陆变迁,使岩层褶曲、断裂。 地震作用:因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发生快速的颤动。 岩浆作用: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可以侵入到地壳中,或以火山喷发的方式喷出地表。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冷凝固结成为岩石的过程,称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使地壳中已有的岩石转变新的岩石过程。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2、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3、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 5、稳定同位素与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晶体与非晶体、同质多像、类质同像。 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被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 而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1)元素的克拉克值并不能反映它在地壳内的局部富集情况。元素在地壳中的富集情况,除与元素的克拉克值大小有关外,还决定于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具有天然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矿物称为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简单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晶体内部质点的排列,不具有格子构造者称为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最本质区别是:内部结构是否规则。 由非晶体调整其内部质点的排列方式而向晶体转变的作用,称为脱玻化作用。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热力学条件(如,T、P)下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象。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部分地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 6、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832《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832《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及其与土木工程的关系,熟悉地质作用与地质历史的概念、主要的矿物和岩石及其性质、主要地质构造的研究方法及其工程意义,地下水的概念、类型、运动及其工程意义,掌握主要地表地质作用研究评价方法及其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措施,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质分级和分类以及我国主要特殊土的基本特性,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具有初步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工程地质》(第四版),孙家齐,陈新民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工程地质》(第二版),石振明,孔宪立主编,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XX 《工程地质》,张忠苗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 一、岩石和地质构造与工程 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岩石按成因的分类,各成因类型岩石的形成特点。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影响岩石工程性状的主要因素。岩层的绝对地质年代与相对地质年代的概念,岩层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其主要特点。褶皱的构造要点,褶皱构造对路基、边坡及隧道工程的影响。断层的基本要素,断层对工程建设场地的不利影响。节理的概念和分类,各类节理的特点及其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二、地下水与工程 地下水、含水层、隔水层的概念。土中渗流的达西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土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地下水对地基、基坑、钢筋、混凝土的影响以及地下水的管涌、流土等现象。 三、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河流地质作用,河谷类型及河流阶地的概念。滑坡的定义及基本构造,滑坡类型,滑坡的发育过程及滑坡的一般治理原则。崩塌的发生和发育条件,崩塌的治理方法。岩溶与土洞的基本概念,岩溶与土洞的治理。地震的概念、成因,震级及地震烈度的概念,地震效应。岩溶和土洞对地基稳定的影响。地震液化的概念,液化层的判别计算方法。天然斜坡和稳定因素,常见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洞址、洞口、洞轴线的选择应满足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岩体质量分级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围岩的基本概念,熟悉围岩稳定分析的主要内容。 四、岩土工程地质分级分类与特殊土 影响岩土工程性质的因素,岩土分类与分级的概念,岩土工程分类与分级的常见方法、分类结果及其主要特点。软土的分布及判别,软土的主要物理力学特性,软土地基的强度和变形特点。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和主要特征,黄土湿陷性的形成原因,黄土湿陷性的判别,黄土及建筑场地湿陷类型与判别,湿陷起始压力的概念及其工程用途。红粘土的分布及红粘土的成分和一般物理特征。膨胀土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影响膨胀土胀缩变形的主要因素,膨胀土的胀缩性指标的定义,膨胀土建筑地的地基评价要点。填土的工程分类及物质组成特点,压实填土地基的质量控制标准。

构造地质学试题[2]

A卷 2006—2007学年第1学期《构造地质学(含大地构造)》试卷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开课系室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地科系 考试日期2007.01.19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穹隆构造 2、倾向节理 3、分期 4、节理组 5、滑距 6、构造窗 7、构造岩 8、花状构造 9、逆牵引构造 10、断层效应 11、增长指数 12、转换断层 13、岩石圈板块 14、双变质带 15、蛇绿岩套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水平面的赤平投影是。 2、褶皱的基本要素包括、、、、、、 、。 3、按照节理与岩石形成的先后关系节理分为、。 4、节理按力学成因分为、两类。 5、通过、、可判断节理形成的先后关系。 6、按照断层两盘的相对方向断层分为、、、 四种类型。 7、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类型有、、、、 、。 8、正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时,剖面上两盘地

层。 9、板块的边界类型包括、和三种。 三、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剪节理的基本特征。(8分) 2、哪些现象可用于确定断层两盘的位移性质?(8分) 3、简述大洋演化的威尔逊旋回。(7分) 4、简述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7分) 四、读图题(共15分) 1、求闭合度(m)(2分); 2、标出节理的类型(3分); 3、画出平移断层的派生构造(2分); 4、节理有几期,标出第一期反映的主压应力方向(2分); 5、判断断层最大活动时期(2分); 6、求铅直、水平断距(m)(4分)。 第1题图第2题图 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 比例尺1:10000 7 8 9 1 1比例尺1:000 2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1、基本概念 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温度风化——由于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影响造成岩石发生不均的热胀冷缩而导致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结合力减弱,最终松弛崩解。 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 地温梯——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我们将单位深度内温度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洋流——大洋水发生大规模的远距离的运动称为洋流。 溯源侵——指在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其向上游源侵 头蚀后退的现象。又称向源侵蚀。 风化壳——岩石圈上部的各种残积物的总和。 洪积扇——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变质作用——岩石在深部受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气流等内动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和改造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移动沉积的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成岩租用—— 软流圈——软流圈是指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之下。 产状——是物体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地质体可大致分为块状体和面状体两类。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是鉴定矿物常用的鉴定手段之一。 沼泽——陆地上湿度过剩、生长着特殊类型的植物并有泥炭形成的地段称为沼泽。 岩溶水——赋存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和溶洞中的地下水,又称喀斯特水。 冰川——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 火山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

普通地质学真题

2013年普通地质学803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2、节理: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可形成断裂,其中没用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即裂隙或裂缝)称为节理。是地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 3、角度不整合:即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也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产状一致,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 4、岩石: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少数岩石可有玻璃或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构成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态部分,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5、相对地质年代:主要是依据岩层的沉积顺序、生物演化和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划分的地质年代,即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单位划分等级主要有宙、代、纪、世等 6、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7、板块构造: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的块体(即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就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8、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含有腐植质的松散细粒物质。成分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 二、简答 1、地震是什么?地震有哪几种类型?全球地震主要有哪些主要地震带 地震:由于地应力的突然释放或其它能量引起地壳的快速颤动的现象,称为地震 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的)、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上覆岩层的重量超过岩石支撑的能力,地表发生塌陷引起) 地震带的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3、洋脊地震带 2、矿物是什么?矿物有哪些物理性质 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模板】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及其与农业的相关性有更具体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原理和地质观测与研究方法以及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知识和方法,使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野外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目的、任务与意义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通过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有助于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同学们更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学内容,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特别是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弥补校内教学中标本和器材不足的弱点。 2)实地观测并记录各种岩石及其所含矿物特征和野外产出状态,认识各种岩石中的代表岩石类型,特别是沉积岩中的各种代表岩石,如砂岩、砾岩、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各种岩石在野外的产出状态和一般特征。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野外实践中得到验证,使理论知识有了实践基础。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认识基本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不仅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实际验证,而且能有新的认识,开阔视野。 4)观察不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观察不同岩层在野外的出露情况,寻找典型地段观察并分析各种岩石演化为土壤的过程和机理。这都有助于对农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第一天: 1)观察晚古生代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的特征;

2)观察石灰岩中燧石结核的特征及其产出规律; 3)观察石灰岩中珊瑚、菊石等化石的特点; 4)认识一般的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褶皱); 5)介绍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二天: 1)学习使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2)认识砾岩、砂岩、泥岩; 3)在泥岩中寻找和观察植物化石; 4)学习观察河流二元结构。 第三天: 1)观察差异风化; 2)观察层内揉皱; 3)观察断层并判断其性质; 4)观察褶皱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5)观察燕山期正长斑岩的特征及其产出状况; 6)观察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泥岩、页岩中的笔石和灰岩中的腕足类动物化石。 第四天: 1)观察上白垩统浦口组角砾岩及其层理构造; 2)认识河流阶地和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层状构造特点; 3)观察石灰岩表面的溶蚀现象以及溶洞形态,并分析其成因; 4)观察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生长状况; 5)观察三级溶洞—地壳三次抬升的证据; 6)观察直立岩层和倾斜岩层; 7)观察背斜核部的特点并学习绘制素描图; 第五天: 1)上白垩统赤山组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2)观察火山构造; 3)观察玄武岩与下伏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4)观察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的玄武岩; 5)观察玄武岩的球状风化; 6)辉绿岩岩墙; 第六天: 1)观察和描述晚古生代地层剖面:五通组石英砂岩、黄龙组灰岩、船山组生物碎屑灰岩; 2)观察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3)观察洞穴形态; 4)观察洞穴堆积类型—石柱、石钟乳、石笋; 第七天 1)观察玄武岩及其中的橄榄石包裹体,仔细观察并描述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气孔状构造; 2)观察玄武岩的基底岩石-第三纪中新统浦镇组砾石层、砂砾层;

《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重要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构造地质学研究固体地球岩石圈围结构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及规律,并为找矿勘探、能源开发、地震减灾、优化地质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构造地质学以地壳和岩石圈物质的结构构造演化为中心,以研究岩石的变形和形成机制为主,结合其它方法,在中小尺度上研究岩石圈的组成、构造现象的演变规律。研究容主要包括地层层序构造、力学分析基础、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与线理、岩浆岩体构造、板块构造基础、地质图、极射赤平投影等容。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构造地质学各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基本掌握野外与室研究方法、理解应变椭球体、掌握应变分析方法,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容 (一)地层的基本产状与层序的判别 1. 地层产状的要素与测量方法 2. 地层层序的正常与倒转 3. 地层层序的判别准则 4. 地层的连续与缺失 5. 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6. 地层在地质图上的投影与V字形法则 (二)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1. 外力、力、应力概念 2. 应力状态、应力莫尔圆、应力轨迹图 3. 岩石破裂准则 4. 应变椭球体、弗林(Flinn)图解、变形分析 5.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变形的因素 (三)褶皱 1.褶皱的概念及褶皱的各项要素 2.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测定 3.褶皱几何形态的各种描述方法、褶皱的分类 4. 褶皱的形成机制及成因类型特征 5. 褶皱各种组合形式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6. 影响褶皱的主要因素 7. 褶皱形成时限 (四)节理 1.节理的分类、节理性质类型及特点 2.节理力学性质分析、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_381427182024157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标√,错误标×) 1. 如果地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地层露头线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2. 倾斜岩层的产状由走向和倾向就可确定()。 3. 岩层走向加上或减去90°就是岩层的倾向()。 4. 倾斜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是该岩层的走向线()。 5. 对称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 6. 泥裂在剖面上一般成“V”字形,其“V”字形尖端指向岩层顶面()。 7. 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方向指向岩层的底面方向()。 8. 水平岩层在地面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9. 两套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且两套地层的走向线平行,则该两套地层之间一定是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10.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11. 节理的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12. 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张性结构面(如羽状张节理)与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13. 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力变形而形成的()。 14. 因为在与最大主应力成45°夹角方向上的剪应力最大,因此剪裂面沿此方向发育()。 15. 同沉积断层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其弧形顶端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 16. 正阶步的陡坎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17. 当断层的走向与褶皱的走向一致时,该断层为走向断层()。 18. 缝合线构造的锥轴方向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轴()。 19. 褶皱的横截面(或正交剖面)必定垂直地面()。 20. 形成同沉积褶皱的作用主要是横弯褶皱作用()。 21. 枢纽断层是指与褶皱枢纽平行的断层()。 22. 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如果发现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则一定是逆断层()。 23. 最小主应力铅直,最大主应力和中间主应力水平,按照安德森断层形成模式,这种应力状态下可形成逆断层()。 24. 在剖面上表现出花状构造特征的一定是走滑断裂()。

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其它。 4、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1、大气圈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 地表有%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 2、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肉眼观察和描述手标本的一般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的鉴定特征,学会设计地层柱状图;培养学生进行地质科学实验的兴趣,掌握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分析地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要求: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实验尤为重要,它是掌握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性启蒙教育,普通地质学实验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野外实习至关重要,因而必须加强训练,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要求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二、实习内容 三、实习方式 在实验室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阅读地质图,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 四、实习时间及安排 总共14学时,根据理论课程进展情况,安排进行各实习。 五、实习成绩考核 每次实验要求写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地质学基础》(一)实验教学大纲(水文) 一、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实验性质 《地质学基础Ⅰ》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了解通过手标本认识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的鉴别。 2、实验的目的 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观察与判别能力。 3、实验的任务 通过对实标本的观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矿物、岩石手标本肉眼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基础Ⅰ》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工程地质考试大纲 本《工程地质》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岩土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许多学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工程地质评价和分析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矿物岩石部分 1. 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 2. 岩浆岩的成因与产状、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的分类、主要岩浆岩的特征 3.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的分类、主要沉积岩的特征 4.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变质岩的分类、主要变质岩的特征 5. 岩石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因素、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工程地质性质 (二)地质构造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地层、地层年代、地层年代的确定方法。 2. 岩层的产状、褶皱的基本形态、褶曲要素、褶皱的形态分类、褶皱构造的识别 3. 构造节理的分类、剪切节理的特征、张节理的特征、节理密度、裂隙率、节理统计图 4. 断层构造、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断层的野外识别 5. 地质图的阅读分析 (三)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1. 结构面、结构面的成因类型、结构面的特征、软弱夹层、岩体的结构类型 2. 岩体的变形特征、岩体的流变特征、岩体的强度性质

3. 地应力的组成、地应力的分布规律、地应力研究的工程意义 4. 岩石的质量指标、节理岩体的地质分类(RMR)、岩体质量(Q)系统分类(四)坝基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1.导致坝基岩体不均匀变形的地质因素、坝基岩体承载力、坝基岩体滑动破坏的类型、坝基岩体滑动的边界条件分析、坝肩岩体滑动的边界条件分析 2.抗滑稳定计算中f、c值的选定、地质因素对f、c值的影响 3.渗透压力、潜蚀 4.清基、坝基岩体加固 (五)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1. 边坡形成后应力状态的变化、影响边坡岩体应力分布的因素 2. 边坡变形与破坏的类型 3. 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 4. 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5. 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 (六)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1. 洞室围岩的稳定分析 2. 地下洞室位置的选择 3. 山岩压力、弹性抗力 4. 提高洞室围岩稳定性的措施 二、考试要求 (一)矿物岩石部分 1.掌握矿物基本的物理性质,熟练掌握光泽、颜色、硬度、解理、断口的含义。 2.掌握岩浆岩的成因与产状、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的分类,了解主要岩浆岩的特征,熟练掌握结构与构造的区别。 3.掌握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的分类,了解主要沉积岩的特征,熟练掌握沉积岩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命名间的关系。 4.掌握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变质岩的分类,了解主要变质岩的特征,熟练掌握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命名间的关系。 5.掌握岩石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因素,熟练掌握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工程地质性质。 (二)地质构造

构造地质学模拟题

《构造地质学》模拟题(补) 一.单项选择题 1.确定岩层产状的两个基本要素( )。 A.走向和倾向 B.倾向和倾角 C.走向和倾角 2.岩层的真倾角()。 A.大于视倾角 B.小于视倾角 C.等于视倾角 3.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出现地层重复最可能有下列哪种构造()。 A.褶皱 B.断裂 C.褶皱和断裂 4.在地层层序正常地区,顺着褶皱枢纽倾伏方向观察时,地层时代()。 A.由新到老 B.由老到新 C.背斜由老到新,向斜由新到老 5.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A. σ2直立,σ1σ3水平 B. σ1直立,σ2σ3水平 C. σ3直立,σ1σ2水平 6.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的断层是()。 A.横断层 B.倾向断层 C.走向断层 D.顺层断层 7.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性质相同的断层形成的断层组合是()。 A.阶梯状断层 B.迭瓦状断层

C.雁行式平移断层 D.前面三种都可能 8.应力的概念()。 A.所谓应力实际为内力 B.应力使单位面积的内力 C.应力是外力作用下物体没产生的派生粒子力 D.所谓应力是指物体受力之和 9.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A.平行不整合 B.角度不整合 C.整合 D.假整合 10.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 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 C.原生构造与周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 D.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周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 11.阿尔卑斯式褶皱的基本特点不具有()。 A.褶皱翼部倾角极缓,构造变形十分轻微,规模很大 B.一系列生成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C.整个带内背、向斜呈连续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各区 D.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 12.主要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的大地构造类型是()。 A.地堑 B.地垒 C.断陷盆地 D.裂谷 13.糜棱岩是指()。 A.较高温度和应力差下矿物发生塑性变形而成

《普通地质学》试卷B_(答案).

《普通地质学》试卷(B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丰度: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 2. 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发育,冰雪覆盖面积扩大的地史时期。 3.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4.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一个弯曲,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 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 6. 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作用称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7.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8.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9. 死火山:人类历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 10.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古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化石。与现代生物一样,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古生物可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2. 某地层产状测得为3100∠600,则其产状三要素分别是走向为400或2200,倾向为3100,倾角为600。 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4. 根据岩石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1)超基性岩、SiO2为<45%;(2)基性岩、SiO2为45-52%;(3)中性岩、SiO2为52-65%;(4)酸性岩、SiO2>65%。 5. 新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植物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为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6. 按照岩石的成因(形成方式),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 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等。 8.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其代号分别是、、。8. 早古生代包括三个纪,由老到新分别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其代号分别是888。 9. 断层要素主要有断层面、断层盘、断层线、断层位移等。 10.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11.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 12.河谷形态的基本要素有谷坡、谷底、河床。 13. 海蚀地貌主要类型有:海岬、海湾、拱桥、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凹槽和海蚀沟谷等。 14. 地质学上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对年代,另一是绝对年代。 15. 矿物摩氏硬度计中位于第3、第7和第8位的矿物分别为方解石、石英和黄玉。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共7分)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普通地质学是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是面向地质学及地质类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于地质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开设的一门先导性课程,每学年授课64学时(含48学时讲课与18学时实验课程)。课程包括以下基本教学内容: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与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地球环境与资源、地球系统科学概述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地质思维与地球系统科学观,为进一步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面向低年级地质类专业开设,学生通过普通地质学的学习,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教学模块:地球基本知识、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圈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人类与实验教学等五大部分。 地球基本知识主要介绍最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地质年代等内容。 地表动力地质作用介绍各种地表动力作用和产物,和主要包括外动力地质作用与 - 4 -

沉积岩、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地下水地质作用等。 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介绍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和产物,包括岩浆作用和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震活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 地质环境与人类主要介绍与地质相关的环境和对人类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球资源、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实验教学主要介绍和培养学生的地质基本实践技能,主要包括晶体模型、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罗盘使用和地形图、地质图填绘以及图切剖面等实验教学内容。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普通地质学课程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质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全院每年平均有60余名学生学习该课程。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是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对祖国河山与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地质园地,培养学生地质学思维方法、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地质学的时空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学会地质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分析和研究地质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后作业和地质实践技能训练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和实验报告。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 - 4 -

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861地质学基础A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质学基础》考试大纲(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学信息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861地质学基础A) 一、考试总体要求 熟悉并基本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际工作方法,学会运用地质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地质现象、地质过程、岩矿特征、构造体系和地史演化过程等基本要点,并能结合自己所学或所从事专业中的实际地质问题,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强调地质学理论的掌握和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题型比例如下: 名词解释:约13% 判断题与选择题:约20% 简答题:约33% 论述题:约34% 三、主要考试内容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3)地质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一般现状、发展趋势 2、地球概述 2.1地球的基本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2.2地球的结构 (1)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2)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2.3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2)重力 (3)地磁 (4)地热 3、地质作用 3.1地质作用的概念 (1)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 (2)地质作用的类型 3.2内动力地质作用 (1)地壳运动 (2)地震 (3)岩浆作用 (4)变质作用 3.3外动力地质作用

(2)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4、地质年代 4.1化石 (1)化石的形成 (2)化石的类型 (3)标准化石与常见的化石 4.2地层 (1)地层及其层序的建立 (2)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4.3地质年代 (1)相对地质年代 (2)绝对年代 5、矿物 5.1矿物及晶体的概念 (1)矿物的概念 (2)晶体与非晶体 5.2矿物的化学成分 (1)矿物的化学成分 (2)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地壳中元素的关系(3)矿物化学成分的变化 (4)矿物中的水 5.3矿物的形态 (1)矿物的单体形态 (2)矿物的集合体形态 5.4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矿物的光学性质 (2)矿物的力学性质 (3)矿物的其他性质 5.5主要矿物介绍 (1)矿物分类 (2)矿物命名 (3)主要矿物类型 6、岩石 6.1岩浆岩 (1)岩浆与岩浆活动 (2)岩浆岩的成分 (3)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4)岩浆岩的产状 (5)岩浆岩的类型 (6)岩浆的起源和岩浆的演化 6.2沉积岩 (1)沉积岩的成分 (2)沉积岩的结构构造 (3)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桂林理工大学构造地质学题库

一、1、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2分) 1剪应变\原来相互直交的两条直线,变形后所改变的角度值的正切。2视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直立剖面或在与岩层面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上测得的岩层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3枢纽\同一褶皱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4构造置换\岩石在逆进变形过程中,一种构造被另一种构造代替的现象。 名词解释(共12分,每题3分) 1、均匀变形\岩石各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2、枢纽\同一褶皱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3、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4、构造置换\岩石在逆进变形过程中,一种构造被另一种构造代 替的现象。 1、剪应变、原来相互直交的两条直线,变形后所改变的角度值的 正切 2、构造窗、逆掩断层(推覆构造)遭强烈剥蚀,在较老的岩层中 出现由断层圈闭的较年青的地层。 3、劈理域、在微观尺度上,劈理面是一条由矿物晶带和裂缝组成 的三维空间实体,称之为劈理域。 4、滑距 断层两盘实际位移的距离,指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亿成两个对应点间的实际距离。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正应力与剪应力\垂直于作用面的应力称为正应力,也叫直应力(б):压为正,张为负;平行于作用面的应力则称为剪应力(г):逆剪为正;顺剪为负。 2、韧性断层\是一种形成于深构造层次变形环境中,出现以糜棱岩毓及强片理化带为主要特征的韧性剪切带,称为韧性断层 3、横截面\垂直于褶皱枢纽所作的正交切面称横截面 4、节理分期\判定同一地区,由多期,多次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各节理级生成的先后关系,称为节理分期 一、名词解释:(共12分,每题3分) 剪节理:由剪应力作用产生的破裂面 平行褶皱: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内弧曲率大于外弧曲率的褶皱 推覆构造:推移距离大于10公理,倾角低缓的巨大逆掩断层。 劈理折射:强弱程度不同的岩层层间劈理的劈理面与岩层面交角不同,将劈理相连、好象发生折射一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剪应变、初始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它们之间直角的改变 量(φ角)叫角剪应变,角剪应变的正切函数即剪应变(γ)γ=tan ф。 2、褶轴、对圆柱状褶皱而言,是指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能描绘出 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

普通地质学试卷

普通地质学试卷 一、填空题 1.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外部圈层和部圈层。其中,部圈层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2.地质作用分为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其中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3.描述岩层产状的三要素是走向、倾向、倾角。 4.按照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深源、中源、浅源。今年汶川震属于浅源。 5.根据岩浆的冷凝环境分类,火成岩可分为火山岩/喷出岩浅成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 6.确定相对地质年代三大律是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穿插关系。 7.按晶体化学分类法,矿物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卤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矿物、含氧酸盐矿物等五类。 8.按照风化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可以将风化作用分为物理、生物、化学三种类型。 9.褶曲的基本类型是向斜、背斜。 10.变质岩的结构主要有变晶、变余两大类。 11.河流搬运物质的方式有底运、悬运和溶运三种。1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13.冰川按其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分为大陆、山岳。 二、选择题

1.下列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最高的(A)。 A. 氧 B. 硅 C. 铝 D. 铁 2.下列沉积物中分选性最差的是(B)。 A. 冲积物 B. 冰碛物 C. 风积物 D. 洪积物 3.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称为( C )。 A. 包气带水 B. 上层滞水 C. 潜水 D. 承压水 4.花岗岩属于(D)。 A. 超基性岩 B. 基性岩 C. 中性岩 D. 酸性岩 5.浅成侵入岩典型的结构是(D)。 A. 全晶质结构 B. 隐晶质结构 C. 玻璃质结构 D. 斑状结构 6.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 A. 蜂窝石 B. 咯斯特 C. 鼓丘 D. 锅穴 7.构造洋壳的岩石主要是(B)。 A. 科马提岩 B. 玄武岩 C. 安山岩 D. 流纹岩 8.具有片状构造的变质岩是(C)。 A. 板岩 B. 千枚岩 C. 片岩 D. 片麻岩 9.属于稳定大陆边缘的地形是(D)。 A. 岛弧 B. 洋脊 C. 海沟 D. 大陆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