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俗读书笔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高俗读书笔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高俗读书笔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高俗读书笔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北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目录

第一章黑格尔之后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第三章分析哲学的诞生

第四章现象学运动

第五章存在主义

第六章法兰克福学派

第七章分析哲学的发展

第八章英美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

第九章结构主义

第十章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结束语: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1.新旧哲学交替期。

2.生命哲学:德迪尔泰(W.Dilthey)、奥依肯(R.Eucken),英美怀特海(A.N.Whitehead),法柏格森。

(1)相似性:强调超理性、支配生命的创造力,模糊近代哲学物质与精神区分。赋予生命本质以本体论(不是生物学)意义。生命本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力,称活力或生物能(Orgonon)。具不能被度量的连续性,非实体、非理性。思想是生命派生的形式,不是原初精神。只限于描述人类精神现象概【“直觉”“记忆”(柏格森)、“领悟”(怀特海)、“精神”(奥依肯)】。常被当唯心。

(2)世界观:中心是“生成”(Becoming)。

(3)影响:把科学概念有自然领域扩大至人文社会领域

①把自然界看作过程的观点导致物理学“唯能论”

②理性产生于非理性、意识来源于无意识的猜测使心理学家注意下意识研究

③生命本质看作创造进化引起达尔文进化论改造,进化论由强调自然选择转向变异

(4)迪尔泰(W.Dilthey):区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强调精神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5)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最典型。拘泥于传统哲学问题,继承多于批判。《时间与自由意志》(博士论文)《物质和记忆:身心关系论》《创造进化论》《笑》《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

①存在:不是实体,是流动和变化。

②绵延(duration):无载体的生成,无有形物的运动。状态的连续,不分彼此,每个状态都包含过去,预示未来。真正的时间,生命状态是在时间中的连绵之流。

③生命冲动(élan vital):《创造进化论》,变化的动力。类似古哲中“世界灵魂”,等同上帝,没人格的造世主。“神并没有创造任何事物,神只是一个永不止息的生命力。”后期接近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

④生命之流:顺着顺逆两方向运动,顺行时紧缩、凝聚,产生有机体;逆行时扩张、松弛、堕落,出现无机物。

⑤时间:

●纯粹时间:真正时间,绵延、无形、超空间

●物理时间:绵延空间化、数量化的结果

⑥认识途径:

●直觉:通过体验内心意识状态把握绵延,本能与实在融为一体,主客观一致。

●理智:对象是空间事物,扭曲意识本性。不能处理活的、创造性的、自由的东西⑦记忆:“表示了心灵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点”,分析记忆是解决身心统一问题的关键。

●机械记忆:习惯性重复

●纯粹记忆:对生活全过程的反应,精神创造活动。存在于印象(image)中,大脑

只保留与将来行动有关的印象。在记忆中,过去事件提醒着现在,预示着未来。记

忆功能来自意识的创造力,大脑与心灵在状态上同步,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一致。

⑧知觉:对呈现于感官前的事物的反映,只反映可采取反应的对象。记忆中的印象进入知觉,知觉按过去的印象选择反映对象。记忆是精神性印象,知觉对象是物质性的,两者在认识中的结合是主客观的一致。

⑨社会哲学:

●封闭社会:静态,最高理想是服从,特征是以法律、权威为准绳,思想根源是理智。

●开放社会:动态,道德理想是自由创造,以英雄与圣者行为为特征,思想根源是直

觉。

3.新康德主义:修正康德基本原则,改变扩大研究领域。坚持先验论,遵循关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区分与联系的基本思路,对“物自体”持保留态度。现象学很多思想在新康德主义理论背景下产生,康德哲学和20世纪哲学的桥梁。

(1)康德:任何对理性的超验使用都是无用的,只能引起谬误。科学只能解释经验、现象,不能用于物自体和文化价值领域。

《外国哲学大辞典》

(2)生理学学派:早期,代表朗格。把先验因素归为心理、生理组织,接近经验主义。(3)马堡和巴登学派:重研究逻辑与认识方法论,代表克亨、纳托普、卡希尔。把科学的先验条件解释为纯粹逻辑结构。

①克亨(Herman Cohen):

●《纯粹认识的逻辑》把科学的先验性看作纯粹思想的逻辑、纯粹规律,可被经验事

实验证。康德提出的认识可能的问题不关于认识起源或主题能力,是科学依据问题,故先验不主观,也不因科学理论形态改变而变。在各门学科中统一,是科学知识系

统化的基础。

●政治哲学:康德关于人是目的自身的思想是社会主义的先声。《纯粹意志的伦理学》

调和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人”的概念中包含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两者的统

一只有在体现权利正义原则的国家中才真正实现,社会民主主义国家是这种伦理意

志的体现。反对革命,相信教育改善人,通过改善人性改善社会。

②纳托普(Paul Natop):《精确科学的哲学基础》推翻康德把数学建立在时空直观上的观点,看作纯粹逻辑构造。

③恩斯特·卡希尔(Ernst Cassirer):“马堡学派理论总结者”,《符号形式哲学》《人论》。不局限于研究认识论,扩大到文化领域。据现代物理把物理事实变符号系统的倾向,认为认识最终依据不是康德说的静止的先验范畴,是动态发展的符号功能。象征功能创造的符号系统是整个文化世界,科学是文化领域后起的部分。

●《人论》:哲学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即人的本性及在宇宙中的地位。符号系统使

人从动物物理世界进入文化世界。“人是符号动物”。

?符号化的世界与动物世界在时空形式与现实结构两方面不同,只有文明人把空

间与主体脱离;动物的时间是表象时间,人的时间是构造性时间(过去规定现

在,未来指引现在)。赞赏柏格森过去、现在、未来交融的时间观。

?人的世界结构包括现实与可能两部分,人有超越现实、追求可能世界的能力,

如不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科学与道德就不能进步。能区别理想和现实是人的

特殊能力,低于人的动物或高于人的神都没或不需这种能。

●《符号形式哲学》:第一卷论述语言,第二卷论述神话思维,第三卷论述认识的现

象学,从符号体系不同层次考察文化世界的六种形式。

?第一层,语言与神话:洪堡“语言是人的世界观”,语言构造世界。神话用感

情将世界生命化,图腾是生命一体化的空间形式,祖先崇拜是生命一体化的时

间形式。

?第二层,宗教:原始宗教产生于神话,把生命一体化引向个体意识。人格化的

神的功能是用有明确形象的个体性,确定神话语言表达的含糊的普遍性。

?第三层,艺术和科学:对感觉世界深层结构的认识,艺术发现变幻动态世界结

构,科学发现简约稳定的世界结构。艺术以审美活动摆脱物质利益压力,超越

现实;科学通过系统性知识超越现实。都是追求可能性的自由活动。

?第四层,历史:以上述形式中的人的活动为对象,借对过去符号的识别复活过

去,从现在出发解释过去,给过去事实面向未来的理想性。也是追求可能性的

自由活动。

(4)西南学派(弗莱堡学派/海德堡学派):主研价值与文化历史问题,代表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创立价值论,是一切科学的统一原则。

①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为说明价值的客观性,把“自在之物”变为“自在价值”,是事物间联系的总和,表现为形式与秩序。先验,存于主观价值判断,是后者的客观依据。

●《知识确定性的研究》论证哲学中心概念是“价值”,认识论问题实际是价值论

(Axiology)问题。真理是逻辑判断的价值,是思想的规范。价值论是科学和文化

的共同基础,分支是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分别是对真善美圣四种价值

的研究。提出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前者记述有价值的个别事实,后者建立

思想法则。

②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把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区别提到本体论高度。提出“现实的连续性和异质性”,连续性是普遍共同性,异质性是差异性,现实同时有这两种性质,一门科学的对象只能是二者居其一。连续性和异质性的区别是自然和文化的区别,自然是事实,无价值,文化才有。

●价值联系法:文化科学是价值判断体系,是历史的,联系历史事实与一定价值,揭

示历史的本质。文化科学家的任务是根据这方法,对事实作出本质与非本质的区分。

是客观方法,不涉主观评价,文化科学是客观的科学。

4.功利主义:19世纪英国。抛弃17世纪经验主义社会契约论,把“情感论”的道德原则扩大到社会政治领域,建立功利主义政治伦理哲学。包含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和限制。深刻影响20世纪政治。

(1)哲学意义:对经验论的新贡献。力图把经验主义应用到伦理学、逻辑、数学,追求人类思维、知识、实践的统一性。关注经验的逻辑特征,即获得及表达经验的正确方法。

①古典经验论:区分观念真理和事实真理,重点研究后者,认为伦理学、逻辑、数学等反映观念真理的学科不以经验为基础。

(2)杰尼米·边沁(Jeremy Bentham):创始人。激进社会改革者,反对君主制,提倡普选,支持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

①《政府论片段》:反驳守旧派美化英国宪法,揭露宪法缺陷。

②《道德与立法原理》:第一次明确表达功利主义原则。

③最大幸福原则:把经验论基本原则从认识论领域扩展到道德政治。感觉是知识的基础,感情是社会政治活动的基础,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一切社会活动都建立在快乐和痛苦的感情基础上,这些感情也是善恶的标准。功利主义的目标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蕴含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结论。

④“约束力”制裁理论:法律是实现道德原则主要手段。对痛苦的畏惧构成约束力,是边沁法学理论基础,有四种,物理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

(3)约翰·米尔(John Stutart Mill):结合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突出代表。《政治经济学原理》《论自由》《代议制政府》《逻辑体系》《功利主义》。

①《功利主义》: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最大幸福原则”由“有资格的鉴定人”的判断才有效,强烈精英主义色彩。

②《论自由》:民选时代大多数人会行使对少数人的压迫。“真正的自由只有一个,即用自己的方式寻求自己的利益,且不因此剥夺他人的利益,或阻碍他人谋求利益的努力。”最看重表达意见的自由。

③利他主义道德:功利主义的是非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的私利,是一切于此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强调教育作用。

●联想原则:詹姆士·米尔,四大规律接近律、因果律(感谢和回报产生快乐)、相

似率、频度律(重复多次形成稳固因果)。人的最初动机是利己的,据这些联想律,会产生利他。

④《逻辑体系》:把归纳置于整个形式逻辑系统的基础,改变重演绎、轻归纳的传统。实验主义,强调归纳是一种逻辑方法。经验是基础,逻辑将材料按科学目的组织,经三阶段,命名,将名称组织为命题,用命题推理。

5.实用(pragmatical)主义:20世纪美国。本节古典实用主义。

(1)查尔史·皮尔士(Charles S.Peirce):创始人。《如何使我们的观念清楚》诞生。

①翻译原则:为了把观念讲清楚,必须把一句话里抽象、模糊的概念“翻译”成具体术语。

②形而上学:把形而上学从高处拉下,把平凡经验上升到形而上学。每个科学概念都反映客观本质,但科学不是发现实在本质的唯一途径。

(2)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彻底的经验主义态度、实用主义方法和真理观。《心理学原理》《信仰意志》《实用主义》《多元的宇宙》《几个哲学问题》《彻底的经验主义》。①经验主义态度:《心理学原理》在感性、理性之外,增加“情感”(sentiment)因素,强调情感比感觉和理智有更根本的心理作用。詹姆士实用主义的基础,谈经验往往是情感过程。

②实用主义真理观:“掌握真实的思想意味着随便到什么地方都具有十分宝贵的行动工具。”真理是生活的先决条件,观念与实在的符合是证实过程。真理有兑换价值,先天真理经前人证实,不像唯理主义。

③信仰:若神学能证明其对生活有价值,就是真的。

●信仰的权利:情感选择权。科学能认识的只是世界一小部分,有很多“理性的预设”,

情感的一个功能是选择理性的预设。

●信仰的意志:宗教徒的选择不依靠理性和经验,是意志的选择。

(3)约翰·杜威(John Dewey):实用主义集大成者。认为西方哲学最明显特点是二元思维模式,是前科学、前技术、前民主时代的精神遗产。《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追求》《逻辑:探究的理论》《能知和所知》。

①实验主义一元论:实验建立“知”与“知的对象”的关系,知识把人以外的事物转化为知识的对象,经验是生物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关系。知识是刺激-反应的全过程。

第三章分析哲学的诞生

1.语言学:哲学家通过对逻辑性质的探究,开拓语言学新领域。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心理世界。

(1)语言学转向:哲学接过语言学的对象,但研究在方法、目的、结果等多方面有别于语言学。通过语言分析进入传统哲学各领域:世界、客体、思想、自我、真理、规律、经验、

第一个反抗新黑格尔主义,《批驳唯心主义》《伦

(由自明命题组成,包括“我的肉

“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已存在许

,批驳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由批判唯心论

《伦理学原理》《哲学研究》

“分析哲学之父”。《概念文字》《算术基础》《算术基

①命题函项:为精确设计一种形式语言代替主谓逻辑,采用的最重要数学符号是函数符号。

②逻辑本体论:反对心理主义思潮,强调逻辑对象及一切可被归结为逻辑的对象不依赖于人的心理活动而独立存在。一切存在的东西分三领域:物理领域、心理领域、思想领域。思想领域及其规律是逻辑学研究对象。有柏拉图主义色彩,但不能简单等同柏拉图理念论。

③含义与指称:名称不等于名词,一切表示客体的语言表达都算,指示性名词和描述性词组。名称的指称是与之对应的客体,名称的含义是其表述的内容。一个名称有且只有一个含义,

最多有一个指称。两个名称可用同一指称,但没相同含义。含义是思想内容,指称是真值,含义可引申为对客体的判断。并非一切有指称的判断句都是真判断。

(4)贝特兰·罗素:受自由主义教育;16岁开始思考宗教问题,认定灵魂不朽、上帝存在都不可信;先后追求数学、逻辑、经验知识;社会活动家、政治家,从事过和平主义、女权运动、性解放运动、教育改革等活动。主要哲学著作《数学的原理》《莱布尼茨哲学导论》《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哲学论文集年》《哲学问题》《关于我们外部世界的知识》《数理逻辑导论》《关于逻辑原子主义的讲演》《心的分析》《物的分析》《对意义和真理的探讨》《西方哲学史》《人类知识》。

①外在关系说:

别句子真伪。

感官能经验到的最小、

感觉材料;

造代替逻辑构造。

心物对立,达到“经验一元论”。

(5)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①世界的逻辑结构:世界是事实(fact)的总和,不是事物(thing)的总和。所发生的事情——事实——是事态(state of affairs)的存在。一个事态是一些对象(simple object,逻辑上不可分)之组合。

②图式论: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式,每一命题是描述一个事实的图示,语言是由无数小图式按逻辑结构组合成的大图式。图式的本质特征是逻辑特征。

③语言的界限:自我是语言的主体,限定这一语言描述的世界的主体。“自我世界”同自然科学和常识认识的公共世界一致,因认识世界通过个体的思维活动实现,每人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得对世界的共同认识,共同认识的积累是自然科学和常识。

④神秘主义:《逻辑哲学论》有唯意志论痕迹,强调意志不受逻辑思维制约,独立于现实之外。语言只能描述世界中的事实,不能描述世界界限之外的领域,意志显示这一领域。站在世界之外体会世界,不至局限在经验事实中。

(6)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代表石立科、卡尔纳普。数学家瀚恩、社会学家纽拉特、哲学家克拉夫特、法学家考夫曼、物理学家弗兰克,青年哲学家威丝曼、费格尔,学生艾耶尔、洪谦。

①实证主义:孔德提出。人类精神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段。科学是实证的。

②证实原则:接受休谟的区分:一切命题或是先天分析命题,或是后天综合命题。证实分析命题的方法是演绎推理,只要词句意义不相互矛盾就有意义;综合命题是经验检验,只有能被经验检验真假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经验证实的标准:石立科用“可证实性”代替“证实性”。即检验综合命题的意义标准不在于是否已被证实,而在是否有被证实的可能性。可能性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可能性,是“或多或少”的或然性。卡尔纳普《可检验性和意义》建议用“确证”代替“证实”,“可检验性”代替“可证实性”。

■现象主义:石立科认为检验尺度必须是一切知识的确定基础,是终极经验,即个人直接感觉状态,称“给予”(givenness)。卡尔纳普早期倾向现象主义。《世界逻辑结构》把普遍经验语言符号分不同层次,由低到高建构句子,最基本层次为个别经验。自称用“方法论的唯我论”看待个别经验,把它们看做暂时的、流动的个人意识状态,因而不确定。但时空四维结构可以数学地建构出来,不确定的个别经验在确定是孔结构中建构为经验基本单元,以自然数列的连续方式建构经验句式。

一部分与自然语言重合。物理语言表述的基本命题称记录句。卡尔纳普后来接受物理主《语言的逻辑句法》设想一种逻辑语言可成物理语言,可用包括4个变元的命题函项表

把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原则归结为两教条:

指出这标准最终仍要

即事实命题的意义可还原为记录直接经

不只与个别直接经验联系,单个经

指出形而上学伪命

■艾耶尔:解释伦理学命题的无意义。伦理价值判断不是对事实的判断,没知识内容,对错仅表达赞赏或厌恶的情感,情感本身无是非高下。道德相对主义,易导致不分是非的虚无

■石立科:认为伦理学是一门科学,有知识价值。伦理学的方法是心理学,可被心理经验证实。

④唯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方法是一切真理的尺度,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其他知识的楷模。

第四章现象学运动

1.现象学: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口号“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即事物本身,现象与本质间不存在帷幕。企图消除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本质与表象、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身体、人与物的对立。结合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梅洛·庞蒂)。不是统一学派,是由不同理论、学派组成的思想运动。

2.现象学方法:不是科学方法,不是演绎也不是归纳。基本精神是摆脱传统和现有的理论、学说的影响,相信自我直观的可靠性。斯皮格尔伯格《现象学运动》把现象学本质特征限定为现象学方法,总结现象学方法七要点。

(1)考察个别现象。具体途径为现象学直观(从专注于现象某一点开始生发开来的自由联想,直到对这一现象一切可能的方面、性质和形态都获得清晰观念。强调自由想象)、现象学分析(把呈现于直观中的各种观念分类。分类需概念名称,包含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现象学描述(使用分析中获得的概念、名称对直观内容进行描述,在语言中把思想观念明确化、固定化)。

(2)考察一般本质。以现象学描述使用的概念和语言为对象,理解其意义(一般性本质)。使个别现象获得一般意义。

(3)理解本质联系。即概念间的联系。

(4)关注事物显示的方式。强调显示过程对显示内容的决定作用,把对现象的考察集中于对显示过程的考察。

(5)探讨现象在意识中的构造。把知觉内容联结为一整体,类似“格式塔”心理构造。(6)“悬搁”对现实性的信念。对所有直观材料不作本体论区分,即把对它们存在或不存在的判断悬搁起来。

(7)揭示被蒙蔽了的意义,还事物真面目。对重大概念作解释学(本意是解释《圣经》语句,使暗喻的意义明了)考察,恢复本意。

3.现象学学派:胡塞尔创立,包括哥廷根学派、慕尼黑学派、弗莱堡小组。研究的“现象”主要是意识的显现。

(1)胡塞尔:20世纪最有影响哲学家之一。《算术哲学:心理和逻辑研究》探讨数学、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弗雷格批判受心理主义影响;《逻辑研究》第一卷批判心理主义,第二卷建立“描述心理学方法”,实际是现象学方法;《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包含方法论向本体论过渡,《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笛卡尔的沉思》提出“现象学还原”和“先验自我”对世界的构造,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论;《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自我批评唯理智主义倾向,把现象归结为“生活世界”,不是自我的创造物,向生活世界转变。

①意向性:若把与个人心理有关的意识内容都排除,剩下的“纯粹”意识没什么实际内容,只是意识的基本结构——意向性。意向性的纯粹性表现为,即使意识与外部实在没发生关系,也因“指向”某物的活动而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自主性,“意向某物”是意识的基本结构。“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与之密切相关。”

②意向活动的分析:通过对意向活动的分析确定意识对象,即通过意识的显现过程说明现象。故意向性的理论主要是对意向活动的分析。建立崭新知识论,承认真理在于意识与事物的统一,但是通过意识的意向性结构达到的统一。

③现象学还原:“悬搁”一切存在的事实的途径,以达到一个绝对的、纯粹的、自明的意识领域。实际是排除意识的实际内容。当意识中对具体对象的经验的、想象的、思维的内容都被排除后,只剩纯粹自我。自我不是存在着的精神实体,是意识流。我们对自我意识流动状态的体验是它的自明性。自我意识流动也是一个显现、构造现象的过程。

④现象学构造:和柏格森一样把纯粹意识看作时间状态,纯粹自我的意识流是时间意识。从纯粹自我的时间意识,到意向活动和意向事物的构造过程称“自我、我思、我思对象”,是自我意识的动态结构,三者都是纯粹意识自我显示的现象。

4.存在哲学:

的“基础存在论”

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

《真理的本质》《林中路》

的基础,

于此)指称人这样的存在者。

故称“基础本体论”。

人都是一个存在者)。

③他人共在:

真共在有两种情况:

是“常人”(they),they是集体的、匿名的自我,六特征:服从、平凡、迁就、公众性、不负责任、适应感。用自我代替他人是“介入”。与其相反是“超脱”,才是共在的本真状态。

④“此在”与时间:人的存在是在时间中被揭示的。时间性的三部分过去、现在、将来,对

应“此在”的三种方式:沉沦态(falling.主要由“心态”揭示,即由业已形成的生活条件和状况形成的持续情绪。非本真状态是恐惧(dread),本真心态是焦虑(anxiety))、抛置态(thrownness.主要由语言揭示。本真状态是言谈,非本真状态是闲谈、好奇、含混)、生存态(existentiality.主要由“理解”揭示。对未来的前途、现在的处境加以抉择,对过去的事件加以解释。本真的理解是设计(projection),非本真表现为等待、观望、忘记)。揭示“此在”完整存在状态的过程是“烦”(care),如不胜其烦,感到可畏,就滑入非本真状态“畏”(fear),本真的、最后的形势是“面对死亡的决断”(面向死亡的心境中人才体验到存在的全部意义)。

见”或“前概念”

时代的理性》《美的现实性》

史叫效果历史(effective

效果。处境是历史的产物,

界域不是固定区域,

②偏见的合理性:

莱维纳斯宗教-伦理领域,印加登美学、艺术领域,柏凡达心理学领域,雷纳赫法理学领域,贝克数学领域。

第五章存在主义

1.萨特:论文《自我的超越》《想象》《情绪理论大纲》《影象论》,《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

(1)区分意识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以自我为对象。意识是自由设置意向对象的第一级意识,自我意识是以意识为对象的第二级意识。世界和自我意识是对立两极,由意识联结。意识有这作用因本性是自由。

(2)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我感到他人可能注视我,我才会注视自己,我意识到他人的注视,唤醒我的自我意识。现实中我与他人关系的根源在于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关系,我不能完全把他人当作对象,又不能完全把我当做他人的对象。我与他人的关系称“为他之在”(being-for-others),我与他人总处在互为对象化的纠缠和矛盾中,“他人是地狱”(《禁闭》)。我与他人的冲突有中断时,发生在“我们意识”中,是集体意识,此时我与他人有共同的注视对象。集体意识是暂时的。人际关系的本质和基础是冲突不是依存。

(3)自在与自为:自在(being-in-itself)即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存在;被意识活动意向的存在是自为(being-for-itself)。虚无化(nihilation)是把充实的、不变的自在虚空掉,使之成为有差别、相互分离,因而成相互联系、可运动的各种事物。人的自在是所处的生活境况,自为表现为对已有存在境况的否定。人的意识不断否定其自在,是自我虚无化,即从自在中分离出自己欠缺的存在。在人的意识中其存在总是欠缺的,总要设定并追求新的可能

性,是其自为。世界连接着人的存在的两端。

(4)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状态是人的自由选择,存在的过程就是自由选择的过程。反对一切决定论,特别反对宗教决定论。启蒙运动虽否定上帝的决定作用,但假设“人性”作为人存在之前的本质。

(5)绝对自由:自由选择是绝对的,不受任何条件决定。环境、遗传、教育、性格等因素都属过去,能对人的存在发生作用因人自己的选择。人也要为选择承担全部后果,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绝对自由带来“苦恼”(anguish)的无依靠感、惶恐感、巨大的责任感。故人不像传统哲学家相信的那样向往自由、热爱自由,而是逃避自由。

(6)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在异化——革命——再异化的循环中前进。《辩证理性批判》与《存在与虚无》不同,侧重不是个人自由,是先决条件对人活动的限制。社会自然环境、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影响,不再是人可自由选择的东西。人的最终自由要在集团中实现。

2.梅洛-庞蒂:“模糊哲学”,模糊传统二元论。世界只有一个基质,即可见的东西,早期称“身体-主体”(body-subject),后期称“肉体”。以多重方式显示自身,从身体到意识,从知觉到世界,从自我到他人,从思想到语言,从沉默到意义,从理想到现实,都可逆,既相区别又彼此不分,关系是模糊的。模糊哲学是一种一元论。《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人道主义与恐怖》《有意义和没意义》《辩证法的冒险》《可见的和不可见的》。

(1)body-subject:为克服笛卡尔二元论创立。身体是显现的主体,又是被显现的对象。(2)知觉世界:body-subject的延伸是知觉,在知觉中,世界不是意识的对应物,是body-subject的对应物。“世界的肉身化”(incarnation)是body-subject的外在化,即知觉对外物的直接接触,又是世界的内在化,即外物向知觉的显现。在这过程中,世界不被给予也不被创造,知觉行为不全主动也不全被动。Body-subject与世界彼此开放,没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心灵与形体间的二元对立。

(3)可逆性(reversibility):身体与主体可逆,body-subject与世界可逆。我和他人也可逆,即胡塞尔说的“交互主体性”,是我们共同的知觉世界的基础。

3.阿尔伯特·加缪:主要成就在文学,每部主要文学著作有一本相应的哲学作品,《局外人》相应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鼠疫》相应《反抗的人》。分别代表思想两阶段:虚无主义和人道主义,共同特征是激进的无神论存在主义。

(1)荒谬:从存在主义立场看,世界没自身的目的和意义,现实并不是合理,产生世界是荒谬的感觉。荒谬由于人对世界的合理的期望与世界本身不按这种方式存在间的对立。(2)面对荒谬的反应:

①自杀。根源在“看到生活的意义被剥夺,看到生存的理由消失,这是不能忍受的,人不能够无意义地生活”(《西西弗的神话》)。

②在人的生活外寻求意义,大多数哲学家。有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态度。有神论存在主义者祁克果和雅斯贝尔斯代表非理性立场,把荒谬神化,生活的意义不在理性,在信仰中获得。加缪说有神论用上帝压制人类追求合理秩序的愿望,把人的理智追求变成罪恶。胡塞尔代表理性主义,力图恢复理性原则。加缪认为理性和非理性都没克服荒谬感,虽逃避了肉体自杀,却没摆脱哲学自杀。世界既不富理性,也不是毫无理性,只是毫无理由,理性无能为力。③在生活中创造意义。西西弗代表。“目的是没有的,过程就是一切。”(《西西弗的神话》)利他不比利己有价值,还是选择利他,因创造意义,“不信上帝的圣徒”。

(3)反抗:《反抗的人》强调在反抗现实的不正义、压迫、残酷现象中,肯定生命的价值。出发点不再是荒谬,是价值【观?】的失落,原因是宗教信仰的失落。上帝之死也是产生新价值的唯一来源,因价值失落产生荒谬感,察觉到荒谬必先有意识,有意识必先有生命,生命成代替上帝的新价值。凡违反生命价值和普遍规范的行为和主张都要反抗,反抗不仅是维

护生命价值的手段,本身就是价值。价值是在维护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

4.有神论的存在主义:代表雅斯贝尔斯、马塞尔。

(1)卡尔·雅斯贝尔斯:《哲学》《生存哲学》《论真理》《面对基督教天启宗教的哲学信仰》。

①生存哲学:与“科学”相对的概念,科学只研究存在的一个方面,哲学家研究的存在总与独特内在体验分不开,生存的意义是对存在的体验,故哲学家总按个人生存体验从整体把握科学研究的客体,阐明并实现思想者本人的存在。

②自由与超越:生存过程所以自由,因是一个不断摆脱既定限制的过程,是面向未来的超越。超越使人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内心深处获得心灵安宁。心灵深处的“我”也意识到自身有限,对意识构成限制,意识对此的超越使人认识到无限的超越者,即不可超越的存在者,是基督教说的上帝。雅思贝尔斯说的上帝是人类意识的终极关怀,属个人的、纯粹的、自由的意识领域,不能加以描述和证明。

③世界哲学:晚年提出。把人类的生存意识看成同步产生和发展的整体【原因?】,故可把生存哲学推广到世界历史范围。《历史的起源和目标》提出“轴心时代”,人类开始自由的、超越的活动,上升到精神生活阶段。轴心时代后进入新普罗米修斯时代,即科技时代,人类生存境况因技术无限发展、群体意识兴起、宗教没落而恶化,科学主义思维方式淹没哲学,人们忘记了对存在与生存意义的寻求。语言我们正面临第二个周新时代。

(2)加布里埃·马塞尔:从人的具体生存处境出发,认为这是哲学与科学根本区别。哲学本质上是个人行为。《形而上学日记》《存在于存有》《存在的奥秘》《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依据》。

①奥秘和问题:人的生存处境分问题和奥秘。问题处境中,问题对象是明确的,发生在我外部。奥秘(mystery)处境里,我与问题的界线消失,我不知道在解决问题还是处理自己,或说我面临的不是具体问题,而是我的生存处境。人们共同问题处境构成日常世界,称功能世界。功能世界是分裂的世界,每一事物按功能被划归于各种类别,每人也按功能被列入不同类别。功能世界中的人是不同功能的集合,人格分裂。在奥秘处境里人不再是承担某个功能的角色,体验到真实、完整的人格。

②反思:对原生性经验的再思考。在最初经验中,主体和对象混沌一体,反思意味着主体与对象分裂,主体的自觉和对象的呈现。

■第一反思:对象是外在事物,即时空中的对象。也被用于人际关系,每人是独立主体,她人是像外物一样的对象,人际关系成抽象的物我对立关系。

■第二反思:对象不与我对立,不可分立地联结在一起。用“我”与“我的身体”说明。第一反思中被抽象为两种本质属性、两种实体,二元对立。第二反思中,在具体生存处境中,身体是我的生存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二反思主要用于人际关系,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最后终点是“我”与“上帝”遭遇,上帝通过人际的精神沟通出现,是人们精神交流的基础,爱上帝与爱他人不可分。

③存在与存有:“我是谁”的问题针对我的存在过程,只有在mystery处境里我才接触到真实的人格,在“我-你”关系中我才能反思人生真谛,在与上帝的遭遇中我才体验到存在的意义。存在过程内容越深刻、越丰富,问题的答案越完满、越清楚。“我有什么”针对我拥有的东西,是对我的存在的异化。在占有状态中,我被异化为物,我的存在被异化为having (为拥有什么而生存)。

第六章法兰克福学派

1.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是一主要思想来源和理论背景。(1)西格蒙特·弗洛伊德:三要义:第一,人的行为动力是无意识的冲动,即性本能(力比多libido.认为人的机体是一复杂能量系统,心理能量是力比多。大多场合把力比多等同于以性爱为目标的爱欲。后期《超越快乐原则》进一步区分生命本能两种力量爱欲(eros.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动力,创造的力量。追求欲望的满足和快乐,人的一切求生、求爱和

求乐的欲望都出自爱欲的“快乐原则”)与死欲(thanatos.仇恨和毁灭的力量,用强制的力量追求事物的原初状态,在毁灭中新生,服从“强迫重复原则”。指向外部时表现为攻击、破坏、斗争,指向自身时表现为自责、自惩,甚至自杀))冲动;第二,性本能冲动和对它的压抑,构成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容;第三,性本能在意识领域的升华是人类一切精神创造的源泉。精神分析学说主要是对性本能和欲望的分析。

①关于下意识:把心理能量的结构分为下意识、意识和前意识,相当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下意识或本我是储藏性本能的领域,表现为无理性、原始的冲动,唯一目标是追求满足。为了社会利益和人格进一步发展,需压印性本能。社会是一个压抑系统,以法律和道德禁令,在下意识和意识间建了一道堤坝前意识。下意识的本能冲动只有经过前意识才能进入意识。生命能量在意识到之前,已受到压抑,称“潜抑”。在意识领域,下意识经前意识过滤,本我受超我管辖,,性本能在理智的、社会允许的范围内释放能量,个人的快乐原则与服从社会的“现实原则”协调,正常婚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建立。在下意识领域仍储藏大量、得不到满足的本能冲动,不会因受压抑减弱,要寻找机会通过前意识堤防的缺口进入意识。梦、遗忘、失语、笔误、口误等反常行为就是表现。下意识最重要的释放是“升华”,侵入意识的性本能创造适合自身的新的精神形式,以创造的方式释放能量,是精神文化活动的根本动力。性本能如得不到正常的和反常的释放,被压抑的超常能量会以不可遏制的冲动冲毁堤防,下意识和意识间的界限不复存在,正常与反常的区别也不存在,所有思维和语言都表现为下意识反常行为,即精神病。正常人和精神病人的反常行为,天才的创造与精神病人的狂谵只是程度深浅与范围大小的区别。

②关于文化:晚年《图腾与禁忌》《超越快乐原则》《文明及其不满》《摩西与一神教》把精神分析学说推广到宗教和其他文化领域。

2.主要问题:在动荡社会环境成长,面临传统理性主义难解释的重大时代问题:为什么革命条件成熟时,工人阶级屈服于资产阶级蛊惑与欺骗?为什么少数法西斯分子操纵了多数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德国人?为什么先进的科技和高效率的管理可被肆无忌惮用于战场和集中营的屠杀?为什么人民群众在争取民主和自由的革命后,又在新集权主义铁腕下陷入新的奴役和压迫?为什么资本主义工人甘愿受剥削压迫?等。

3.批判理论:对象是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不仅有阶级性,且有整体性,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有效控制和不知不觉的压制。

4.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正确,但没指出如何决定。指出从经济生活到思想间存在理论空缺,只有关于人和人性的学说能填补,力图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结合。早期成员莱西(Reich)和弗洛姆(Erich Fromm)等人著作表现这倾向,赫尔伯特·马尔库塞最主要代表。

(1)弗洛姆:借弗洛伊德学说阐明人类“逃避自由”本性,以此揭露法西斯主义心理根源。自由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人的本能反应不是选择自由,是逃避自由。表现为受虐和施虐的潜意识,前者在自我责备、逆来顺受中取得安慰,后者以支配、控制、残害人为乐趣,都表现为对他人的依赖,对个人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厌恶。法西斯主义是施虐狂和受虐狂在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发泄。

(2)马尔库塞:博士论文《黑格尔的本体论和历史的理论基础》,《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苏联马克思主义》《单向度的人》《反革命与造反》。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3M。

①理性辩证法:把黑格尔理性自我运动同海德格尔存在的历史性结合,肯定辩证法和人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克服理性与感性二元对立,把人的理性理解为具体人性。在黑格尔辩证法中发现两要点。一是否定精神,认为“不妥协的否定精神”是辩证法的本质。二是异化思想,解释说理性本身是存在的本质和活动的主体,采取自我异化的存在方式,变为对象与客体,并在以后认识自身的辩证过程中扬弃异化,达到自为和自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②批判理论:以人的快乐为标准,理性的批判是自我批判,反思自身的异化形式。为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理性要求对社会和自然进行一定限制,但近代自然科技发展倾向把控制作为唯一目标。理性本质被技术进步取消,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导致理性脱离个体,理性成为控制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批判自由主体,理性在科技中被异化为“工具理性”。

③爱欲与人的解放:理性自由本质要超越以控制为目的的科学技术,在以个人快乐为目的的爱欲中实现自身。爱欲是对工具理性的否定,在此意义上非理性,又是自由理性通过个体化、感情化的自我归复,不等于弗洛伊德说的力比多。美化了爱欲,说它不是单纯性本能,是多形态的生命本能,追求的满足是完整而和谐的理想,象征真善美圆满境界,具有美的创造功能,可升华为艺术和因此产生的一切文明创造,是生命、自由、美的三位一体,文明的最高理想和楷模。改造弗洛伊德潜抑理论,指出潜抑是现实原则代替快乐原则的社会历史过程,对文明社会形成起积极作用。前技术阶段由于物质匮乏,人们得把大部精力放在生活劳动中,对爱欲的潜抑是必要的,是“基本潜抑”;技术阶段潜抑成多余的“额外潜抑”,现实原则成了履行原则,毫无目的地履行某职责。削弱爱欲加强性欲,造成虚假的幸福意识。性解放是人的非爱欲化与性冲动的定点和集中的产物,使爱欲被简化为性经验和性满足,使人摆脱了升华的需要,使人驯服、被动、无创造性。

④意识形态批判:《单向度的人》。西方意识形态特点是“单面”,是“双面”的异化。单面哲学把所有矛盾化归于一,以精确性和清晰性为哲学唯一目的,把哲学限制在纯公理的概念结构(逻辑、数学、认识论)或语言行为的既定结构(分析哲学)中。思维方式方面,意识形态把否定思维变成肯定思维,理性被畸形化,成为技术合理性。生产活动领域,意识形态产生劳动的异化。意识形态宣传制造“强迫消费”和“虚假需要”。发达工业社会是“攻击性社会”、一体化社会,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一体化”,群众不再是社会革命动力,是社会凝聚力。最后《反革命与造反》同阿多诺一样在艺术中寻找革命原则,认为艺术仍处前技术时代。

(3)尤尔根·哈伯玛斯:反对思辨哲学,理论实际上是试图解决社会危机,改良资本主义的理论社会学。《知识与人类旨趣》《文化与批判》《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行为理论》《商谈伦理学诠释》。

①改良理论(evolutionary):同意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得出不同结论。认为重组经济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不赞成阿多诺等人颠覆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传统,认为批判传统的目的是保持传统,使其获得更大活力。批判重点是行政官僚机构及社会各阶层、集团为维护各自利益设置的“文化防御系统”,目的是拆除思想壁垒。

②社会交往理论:劳动这种工具行为不能解释劳动的社会性,人们在劳动中产生的生产关系要用交往活动解释。规则、语言、交往合理性是三要素。

第七章分析哲学的发展

1.二战后分析哲学在两方面有明显发展,一是五六十年代早期逻辑分析被日常语言分析代替;一是分析哲学在美国与实用主义结合,产生以语用学为特征的意义理论。

■语用学为特征的意义理论:美实用主义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W.Morris)把语言哲学称符号学(semiotics),包括研究符号间关系的语句学,符号与对象关系的语义学,使用者与符号关系的语用学。分析哲学意义理论在美国发生了语用学转向(仅限英语用法)。2.后期维特根斯坦:放弃《逻辑哲学论》中以逻辑规则为意义标准的思想,采用日常语义规则为意义标准。后期主要著作《哲学研究》《哲学评论》《哲学语法》《蓝皮书和褐皮书》《关于数学基础的议论》《关于心理哲学的议论》《片断》《论确定性》。

(1)“语言-游戏”说:语言所以有意义首先因是人们的一项行动,把语言和行动交织在一起的整体称语言-游戏。

①设计了三种语言游戏:五个红苹果:说明对不同词意义的理解是和不同行为方式联系的。

建筑者:奥古斯丁图画

事物名称被当做其他词汇意义的基础。

②直接指证定义:用直接指示事物的方式定义一个名称。按奥古斯丁图画,是决定语言意义的基础。维特根斯坦反对,认为本身是一种语言游戏,要理解一个直接指证定义,双方都要进入一种类似游戏的状态。

③家族相似:反对概念的定义是对本质特征的描述。允许概念的模糊性,强调概念外延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2)治疗型哲学:

3.日常语言分析哲学:

力,

展经历了否定之否定。50

(1)剑桥学派:代表韦斯顿(J.

形而上学悖论:

心灵的概念是“范畴错误”

心灵也服从因果律混淆了范畴,

为主义色彩。《心的概念》日常语言学派扛鼎之作,

②约翰·奥斯丁:语言行为说。想建立一个关于意义的理论,主张对日常语言进行透彻分析,对各种用法作系统和细微区别。把说话的力量称“语旨力”。《哲学论文集》《怎样用语言做事》《感觉与潜感觉对象》。

③约翰·赛尔(John Searle):发扬奥斯丁语言行为说。任何言语行为都包含一个命题成分和一个语旨力成分。

④彼得·斯特劳森:克服了全盘否定形而上学的倾向,又纠正了分析哲学家常有的零星、琐碎的分析作风,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建立形而上学理论的方向。《逻辑理论导议》《个体》《意义的范围》《怀疑论和自然主义》。

■逻辑的性质:《论指称》批判罗素摹状词理论,反对把数理逻辑说成日常语言的一般规则。逻辑不是先验的,与语言不可分割。日常语言表现人实际思维结构,形式逻辑是反省思维结构特征抽象出来的,没有穷尽日常语言的一切逻辑问题。自然语言的逻辑和形式逻辑只是部分相似,无论怎样完备的逻辑系统只是自然语言逻辑的部分,不是全体。

■描述性的形而上学:《个体》致力建立。传统形而上学编造不同于我们实际思维结构的其它思维结构,并以此来修正实际思维结构,可称“修正性的形而上学”。描述性的通过语言用法的描述揭示实际思维结构。

⑤格里斯(H.P.Grice):《意义》首次提出意义理论。区别了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通过语言交往被表达和理解)。非自然意义又分为常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义。

4.实用主义的分析哲学:

(1)维拉德·蒯因:承袭早期分析哲学,特别是罗素的逻辑主义思想,不接受早期分析哲学经验主义传统。发展罗素类型理论的哲学内涵,认为“本体论承诺”只承认两种存在,一是物体,对应于个体变元,二是类,对应于量化变元。此外的设定都不必要。《从逻辑的观点看》《词与物》《逻辑哲学》《理论与事物》。

①行为主义的意义理论:按行为主义观点,用“刺激-反应”模式解释意义。最初意义称“刺激意义”仅有直接刺激意义的语言单位是“场合句”;记录直接经验的观察句是对外物刺激的直接反应,也属场合句;语词意义固定后,本身可成一种刺激,意义取决于词语刺激做出反应的句子称固定句;固定句可进一步发展成恒久句,如数学和逻辑的命题。

②译不准定理:即使对同一外物刺激,人们的反应也可能不同,故有不同的言语意义与之对应。蒯因给意义以整体论解释:场合句(包括观察句)、固定句、恒久句组成一语言系统,单个句子的意义由系统决定。据此否认概念系统不同的两种语言彻底翻译的可能性。

(2)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意义理论既考虑名称与对象间的语义关系,又考虑社会交往、历史变化等语用学因素,一种新综合。

①历史因果理论:用罗素摹状词定义专名不满足模态逻辑要求的必然性。专名是对象的固定记号,与对象有必然联系;限定摹状词是对象的偶然记号,与对象无必然联系。否认专名的意义。肯定专名只有固定指称,与所指对象的固定联系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果链条。决定指称关系的是以被指称者为一端,命名人为另一端,使用和理解者名称的人为中间环节的因果链。专名的意义不取决于关于对象的知识与信念,取决于说话者与对象间的历史因果联系。专名的意义是后天的,却是必然的。推广得出除康德说的先天必然真理和后天偶然真理外,还有后天必然真理和先天偶然真理,用通名的意义说明(通名有含义又有指称,含义由定义表达。最初是先天偶然真理,“先天”指在没或缺经验的条件下人为制定,“偶然”指不充分或不正确。在历史中一环环传播,指称不固定,不断受检验、修订,终成后天必然真理)。(3)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真理与意义》《论行为和事件》《对真理和解释的探索》。

①异常一元论:从本体论上说只存在物理事件和状态,心里事件和状态只是在头脑中发生的极其复杂的物理事件和状态,且世界上只存在物理规律,不存在心理规律。强调一元论的异常性,心理事件包含信仰与欲望的参与,在语言中不能把所有原因标明、解释清楚,不能像给予物理事件那样的决定论预测。

②好意原则:语言的使用有意向句和非意向句的区分。意向句涉及心理上的整体解释,与意向者的欲望和信念体系相关,真假取决于意向者的信念体系是否正确。好意原则要求抱着与人为善的好意看待别人的信念。实践上利于不同信念体系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反对文化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与蒯因“译不准定理”有分歧。理论上是一种自然主义原则,肯定一切信念体系都在自然进程中形成,都有合理性,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排斥异己。

③大众心理学:戴维森等的学说通常被称大众心理学。任务是理解人,途径是通过合理的、非科学的解释把人的行为和意图(包括欲望和信念)理性化,达到人际交流和沟通,达到共识。

(4)塔斯基(Alfred Tarski):《形式化语言中的真理概念》给“真理”一个语义学定义:“X为真,当且仅当P。”属语言学语言(meta-language,元语言),即表述语言性质的语言。《捍卫惯例T(关于真理的定义)》在意义领域还须考虑时间和说话者因素,把时间t和说话者s称指数因素,真理概念要用Ts(真句子)和t,u三个谓词表述,“S是真”意味着“S 对于u在t时是真的”。对“惯例T”的修改称“惯例”,比“惯例T”更接近符合论,说明真理不是句子性质,是句子、说话者、时间间的关系,比“惯例T”更忠于事实。且由于增加说话者和时间因素,有经验性,可检验。通过改造,在关于真理的形式化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自然语言的意义理论。用形式化和自然语言结合的分析方法,阐述了符合实在论的真理

观和意义理论。

5.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分析哲学内部在“外部世界是否存在”问题上一直存在两对立倾向:一种持肯定态度的实在论,以穆尔为代表的常识哲学、逻辑经验主义内的物理主义、日常语言哲学内的自然主义;另一种是持存疑态度的彻底实证论,现象主义、心理主义、怀疑主义。70年代中期争论重开,反实在论以迈克尔·度迈特(Michael Dummett)为代表,实在论戴维森、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等。

(1)度迈特:反牛津学派常识实在论立场,力图恢复逻辑实证主义一些中心命题,其一是石立科、艾耶尔等的反实在论。《真理与其他疑难》《对弗雷格哲学的解释》《语言之海》。(2)普特南:代表作《理性、真理和历史》。

6.后分析哲学:分析哲学的“专业化哲学”倾向引起新一代哲学家不满,提出超越分析哲学、返回实用主义的“后哲学文化”。

(1)理查德·罗迪(Richard Rorty):《哲学和自然之镜》《实用主义的后果》。

①关于“心灵之镜”:认为柏拉图以来,特别是17世纪以来,西方哲学被“心灵是世界的镜子”引入歧途,以认识为中心的哲学传统通过笛卡尔和康德登峰造极。罗迪的批判可归结为,本体论上反对实在论,认识论上反对基础论,心理学上反对“心灵”“自我”。没有完全与主观分离的客观,分离条件下比较两者异同只是哲学家思维的产物。否认镜子存在,认识不需心灵为中介。结论:作为认识论的哲学已丧失存在价值。

②关于分析哲学:没摆脱笛卡尔-康德模式,用语言分析代替认识论的综合和分析方法。语言分析仍是主观如何符合客观,思维如何认识实在的老问题。

③后哲学文化:称颂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杜威是“把我们引进哲学革命时代的”“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他们发现了哲学的主题是人的语言、存在、行为,不是认识论。作为独立学科的专业化哲学正在消亡,哲学正在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融合中获得新生。新哲学不是体系性哲学,是启发(edifying)性哲学。来自加达玛说的教化(Bildung),作用在于鼓励不同领域的思想者、行动者参与对话,在对话中发出有创见的声音。有时把启发性哲学等同为解释学,作用似诗,有创造和欣赏功能。

第八章英美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

1.科学哲学:

(1)卡尔·波普(Karl Popper):《研究的逻辑》《科学发展的逻辑》(《研究的逻辑》英文修订本)《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自我及其大脑》(与艾克尔合著)《开发的宇宙》《趋向性的世界》。

①批判实证主义:《猜想与反驳》批判休谟关于归纳法的心理学理论。指出典型重复活动是机械的、生理的,不会在心理上造成对规律性的信仰。只有从某一角度、出于某一目的观察,才会从不同事物中找到相同相似处。《科学发现的逻辑》反驳关于归纳法的逻辑学说,科学理论的内容不是平凡琐屑的,是大胆的猜测,且常识看来似不可信,故真实概率很低。一个理论内容愈丰富,真实概率愈低(&)。

②证伪主义:方法是试错法(先提出猜测和假说,后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的事例,据事例对假设进行修正乃至否定;再提出更好的假说,用同样步骤证伪,没终点),本质上是演绎。

③知识增长的模式:P1→TS→EE→P2……面临问题P1(problem),先提出假说TS(tentative solution),对假说严格检验,通过证伪消除错误,EE(error elimination),产生新问题……开放性、非决定论模式。

P

2

④三个世界:从词义学把存在(to be)分三种,外部事物、思想意识、关系,形而上学据三种存在方式把存在分三领域,即三个世界。世界1是物理世界;世界2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和思想的状态和过程,主观,流动、不定型、隐蔽;世界3是思想的内容,客观知识的世界,相对稳定、固定、公众可接近。三世界统一、连贯。

■世界3:物质材料的思想内容,自主存在。要素有些已被物化,有些潜在,是未被认识的知识的客观内容。成员具本体地位,是客观实在。

2.社会历史学派:否定有适用一切科学理论的统一方法论或发明逻辑。注重研究科学史中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

(1)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标志社会历史学派兴起)《必要的张力》。

①范式(paradigm):每个科学发展阶段有特殊内在结构,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叫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通过对科学中关键性、全局性问题的解决,描述关于世界整体的图式即世界观。

②科学革命:新范式取代老范式。科学发展是常规→危机→革命→常规各时期的循环往复,起支配作用的是范式的转变和稳定。

(2)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社会历史学派推到极端。完全否定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否认科学界有公正价值标准。《反对方法》《自由社会的科学》《哲学论文集》《告别理性》。

①无公度性:彻底排除库恩思想中的理性主义,否认任何科学方法,否认范式的可比性。提出范式“无公度性”(incommensurability),意在说明没判断范式优劣的客观、中立标准,任何标准都在范式中建立。比较范式不可能摆脱范式的影响,只是站在一个范式立场评估另一个。持相对主义真理观,认为没理论可被称为真理,因任何理论都不可能与研究的全部事实完全符合。但“不符合”不能证伪。范式的改变不取决于理性的进步,依靠理性外的力量(如宣传)。

②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因科学理论不可比,对科学理论的正确态度和政策是鼓励理论繁衍。反对“科学沙文主义”,主张在科学上放任自流。科学哲学中没任何纲领和主旨的“达达主义”。

(3)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对波普和社会历史学派的分歧中立。《证明与反驳》《科学研究的纲领》《数学、科学和认识论》。

①内史和外史:内史指把科学史当关于自然界的理性思想史,按自身内在逻辑演进,要求历史学家站在自己立场理解科学家思想;外史把科学视作不可还原的社会与文化现象,既受理性影响,也受非理性影响。逻辑经验主义者强调内史,费耶阿本德强调外史;拉卡托斯结合二者,寻求平衡。

②科学研究纲领:应用范围大的科学理论,代替波普“假说”和库恩“范式”。由硬核和保护带组成。硬核是经过试探和纠错漫长过程形成的基本理论,有不容反驳和改变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保护带由辅助性假设和应用理论的初始条件构成,可随时调整和改变以应付反常情况,使硬核免遭证伪。消极的辅助性假说把反常解释得符合“硬核”,或推翻反常,只能应付反常,不能预示新现象。积极的辅助性假说用实际研究成果把反常变为正常,能扩大科学研究纲领的适用范围,并增强其预见力。能否提出积极的辅助性假说,是衡量科学研究纲领处于进化阶段或退化阶段的重要标准。

3.政治哲学:

(1)波普:指责共党暴力革命策略,成马克思主义敌人。《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把马克思主义当历史主义(“以历史预见为主要目的”,以为“通过发现历史进程的‘节律’或‘范式’、‘规律’或‘趋势’便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最古老形式是“上帝选民论”,“神学形式的历史主义”;还有认为自然界客观规律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思想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心灵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经济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经济主义的历史主义”)最高形态批判。

①乌托邦工程:历史主义在实践中的危害是,据自己理解的历史规律,提供改造社会的通盘

计划,称乌托邦工程。自认目标理性,实质是唯美主义。浪漫主义迷狂激发非理性态度,如暴力、镇压、内部倾轧。故虽以理性目标和计划开始,必以反理性和无计划的混乱状态告终。“自我毁灭的理想主义。……只能是那种在专制政府下生活的可诅咒的常见苦难。”

②社会阴谋理论:不用科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一味追究政敌主观动机。根本上排除了持不同意见的人用理性对话。

③渐进的社会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美法律学家罗斯科·彭达(Roscoe Pound)提出。波普认为社会科学真正方法是自然科学中的试错法,任务不是控制社会整体,全盘改造社会的乌托邦工程,是逐步、逐个、温和地治疗社会弊病。把社会科学和政府政策的任务由增加幸福变为消除痛苦。与把自然科学的任务由揭示真理变为消除错误一致。(2)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把当代社会主要特点归结为正义(社会权益分配的公正)、合作、效益、稳定。意图以正义提纲挈领,解释其余社会问题。《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

①最初状态(original position):社会成员能达成关于正义的分配原则的环境和条件,大致相当于社会契约论说的自然状态。人们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但不自知,能在平等基础上考虑问题,满足达成公正分配权益原则的先决条件。

②最低的最大限度规则(maximin rule):优先考虑最坏环境,最大限度实现自己利益。

③正义原则:每人享有平等的基本社会权益,容忍某些方面和程度的不平等;社会和经济不平等被调解,使对每人都有利。平等是第一、首要原则,差别原则是从属的,只在无条件执行第一原则基础上才能贯彻第二原则。社会基本利益大体分三类:自由权、竞争机会、财产。只有财产可转让,即original position人们只容忍财产不平等,不允许自由权和竞争机会不平等。正义社会使所有成员有平等自由权和竞争机会,存在经济不平等及由此产生的某些社会不平等。

4.极端自由主义:

(1)诺塞克(Robert Notzick):无政府主义。《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哲学说明》《理性》。

①最小政府(minimal state):只限于反对强力、盗窃、诈骗,强制实施契约的狭隘保护功能的政府正当。任何更广泛的政府都将侵犯人们做一些事的权利,不正当。自然状态中为保护人们劳动成果和财产权,代理机构出现。人们行动没损害他人利益前,保卫机构无权剥夺他们做自己愿意做的事的权利。保卫机构与雇佣它或得到它赔偿的人都处于纯粹经济关系中。

②资格理论:认为本世纪来西方政治哲学最显著特点是分配主义或再分配主义,提倡用政府权力重新规定财产权,再分配个人财产,达到限制贫富差别目的,表现为福利主义国有化经济、国家干预主义。认为任何妨碍个人追求自己目标权利的政治权力都侵犯人权。称关于财产权的资格理论。分配或再分配主义称模式化理论。资格理论是历史的,一种分配是否正义取决于如何发生。利益的分配应体现在实现个人权利的历史过程中,谁更充分实现自己权利,就有占更大利益的资格。资格不是分配的产物,也不需在人为结构中被重新审定。财产的转让和继承也是分配,只要被转让和继承的财产最初合法,转让和继承过程也合法,少数人占大宗财产的合法性便无异议。

第九章结构主义

1.最初是菲尔德南·索绪尔开创的语言学学派,被中欧和东欧一些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运用。50年代后期巴黎成哲学运动。“巴黎五巨头”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建立结构主义人类学,雅克·拉康提出关于下意识结构的理论,路易斯·阿尔都塞创立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福柯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思想史,罗兰·巴尔特把结构主义推广到社会学和文艺学。60年代扩展到人文科学各学科,逐渐取代存在主义成法国哲学主流。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1)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和其它系统一样有外力不能破坏,由内力可恢复的平衡状态,称共时态(synchronic),相反的不平衡状态是历时态(diachronic)。主张把与时间有关的外部因素从语言学对象中排除,主要研究共时态。

(2)符号:语言要素。“在语链中排除前后的要素,作为某一功能的能指的一段音响。”单位是音响,不是文字。关心语言的表音系统,不讨论表意系统。

(3)能指和所指:意义是符号的所指(signifie/signified),是概念;印象是符号的能指(signifant/signifer),是音响形象。

(4)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转喻和隐喻

3.一般原则:

(1)系统性:结构大于要素总和,先于要素。不服从结构的要素不成要素。

(2)封闭性:系统间没重叠,每系统有独特结构原则。从一系统到另一系统间的变化是跨越断层的“飞跃”。结构间有共时性,没历时性。

(3)文化性:结构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但不是个人有意识的产物,不是理性创造,是文化特征。文化背景改变,人们对其结构,乃至现象、事物本身的看法也变。科学理论的根本转变也属结构间的“飞跃”。“文化先于自然”。

(4)集体下意识:“社会先于个人”。社会结构是人的文化本质,文化本质存在于集体下意识(受杜克海姆社会心理学和荣格“集体下意识原型”影响)。

4.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森(Claude Levi-Strauss):《悲伤的热带雨林》《结构主义人类学》《神话学》《今日图腾》《原始思维》。

(1)结构主义人类学:“现代西方人和原始人没有区别”。人类都是“意指动物”(signifying creature),signifying即把意义归附于事物。原始思维和现代科学有同样严格的逻辑,同样充满理智,两者没质的差别。《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被评价为“结构主义的宣言书”,把结构主义从语言学推广到人文社科各领域。

(2)亲族关系:发现原始部落的亲族关系不建立在自然区别(性别、长幼)上,实质是社会区分。有部落的男人和姻亲兄弟的关系的社会学意义是“送女人的人”和“收女人的人”,以女人为媒介代表两部落间的关系。婚姻联结的不仅是男人和女人,是女方宗族和男方宗族。(3)图腾:原始部落间有三种交换媒介:女人、食物、信息,造成亲族关系、生产关系、语言关系。图腾反映生产关系和语言关系,作用是造成部落间的差别和互相依存。“就自然而言是同质的女人,从文化的角度看来是异质的;同样,就自然而言是异质的自然物种,从文化的角度看来是同质的。”文化高于自然原则在人类思维开始阶段已起作用。

(4)原始思维和现代思维:指出人是signifying creature。Signifying建立在区别、分类基础上,现代人通过语言、符号为中介,从事意志活动;原始人缺乏这中介,意义直接联系事物。原始人的signifying也是抽象的,因任何区分都是抽象的。原始思维不区分和理

《高绩效教练》读书笔记

《高绩效教练》—约翰·惠特默 第一部分:教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第一章:教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1-12页) 教练一词来源于体育界,真正的对手不是比赛中的对手,而是自己头脑中的对手。《牛津简明字典》中对于教练的解释是:一辆长途旅行的大巴、一节火车车厢或者旅行。其实说的很对,教练及是一段陪伴,一段记忆和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内并不能改变你什么,而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已。 把“真正的对手不是比赛中的对手,而是自己头脑中的对手”解释一下吧!其实我们的生活也就是我们参加的一场比赛,而在这场比赛中我们的对手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每天我们的内心都在面对这个世界在挣扎,我们需要摆脱这种情况的唯一方法就是知道一个博弈公式:P=p-i,也就是绩效=潜能-干扰。我们在这个公式里面把我们的潜能无限放大再把我们的干扰极限减小我们的绩效就会无限增高。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 在教练的概念里面我们还要明白,教练和导师的区别。大家在市面上经常听说某某精神导师、某某人生导师等等,可是很少听到某某精神教练、某某人生教练这样的叫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导师是:把他知道的东西都交给你。教练是:在教练看来你需要援助的时候给你提供帮助。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前者可以对你没有什么了解,可后者却要对你全面了解。否则就不能制定出符合你需求的方案或者是计划。其实,思考到我们的业务里面的话,我们也可以成为HR或者是财务的教练,但大前提是我们需要掌握比HR或者财务要更专业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知识。 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教练,那么你是不是需要先了解你的学员。了解一个人,在当下的市场环境和工作环境里面比较标准的衡量标准既是:马斯洛需求理论,这五个个人需求囊括了我们人生的各个境界。 在工作中或者是生活中这5个境界相互作用共同制约我们的需求,身为教练的身份我们的清楚的知道学员处于那个境界至关重要,因为这能让你制定出更适合学员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在这个层级至上我们至少还要明白我们自己,明白我们自己所处在那个层级,我们有什么样的需求。 教练是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和相信对方的潜能,但是这个前提是自我察觉和责任担当并且需要一定的基础教练技能和强有力的问题及积极的倾听,以及GROW模型。明天继续……

《高老头》读书心得体会_1583271.

《高老头》读书心得体会 2018-02-09 导语:《高老头》既描述了高老头悲惨的一生和拉斯蒂涅的变化,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欺骗、虚荣、浮华。下面是《高老头》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1、《高老头》读书心得体会 前几天刚把《高老头》这本书看完了,深深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人情的淡薄,当时人们唯一的追求就是金钱和权利, 在此书中的主人公高老头就是最大的受害者。高老头是一个爱女如命的没落商人,他把两个女儿看做他的心肝宝贝,他给她们还债,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他以为这样就栓住了女儿,日后能得到她们的尊重与孝敬。但是当他们的女婿得知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开始讨厌他,奚落他,遗弃他。 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只会给他们丢脸,两个女儿身不由己,不得不顺从丈夫的意见。高老头一辈子过的屈辱、逆来顺受,最大心愿就是能得到女儿的认可与接见,可这些就是因为钱他一样都不能实现。他痛恨自己不能永远有钱,这样就能拉紧栓住女儿的缚绳。直到高老头离开人世,两个女儿也没有到跟前去看一看他们的爸爸。 高老头为了两个女儿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伟大的情感吗?在当时那种社会风气下它显的多么伟大、让人崇敬。弥留之际,他不得不发出“我对她们的爱,她们都以怨报德,像刽子手似的对我施以酷刑”。很可惜,高老头的过分执着使他在临死的一天才认识到了社会的本质。 他那两个女儿一个选择了金钱---嫁给了一位银行家,一个选择了地位---嫁给了一位男爵,它们所选的路不同,但同时选择了上流社会,也同时放弃了父亲---深爱着她们的父亲!她们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候想到了父亲,把他的一切都掏空后竟然抛他而去,连死的时候都没见上一面,虽然她们都有各自的理由。最终,她们失去了父亲的庇佑,同时也失去了快乐,失去了自己的一切。这也许就是她们应得的,而这一切只因为一个父亲的爱,过分的爱,畸形的爱! 在这样社会里,人们已经成了物质的奴隶,金钱的俘虏,衍生的是一些麻木不仁、冷漠、嘲笑、六亲不认的卑鄙情感。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正的感情,所有的一切情感都是表面上的掩人耳目的,骗人的,浮夸的,自欺欺人的。 时代造就人,在那个金钱至上的时代里,谁能不爱钱?一个个为了钱,勾心斗角,你争我斗,又向我们道出了人是一代比一代冷酷,一代比一代无情。

《高老头》读书笔记800字5篇

《高老头》读书笔记800字5篇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观念所占神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她对女儿的“父爱”是畸形的,是交织在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金钱法则上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老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老头读后感1 这些天,我与父母共同阅读了19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所着的《高老头》,感触很大。这部伟大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人与人之冷酷的金钱关系,读来让人震撼,同时也为巴尔扎克对社会的深刻揭露而慨叹。 故事发生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主人公就是高里奥老头和拉斯蒂涅,此外还包括伏脱和鲍赛昂夫人。这四个人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却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金钱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它诱人堕落,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酷无情,它导演出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剧。高里奥原是面粉商。大革命时期,他趁灾荒年搞囤积,大发了一笔横财。为了让两个女儿攀上一门好亲事,他把自己大部分财产分给了她们。可是,两个女儿眼里只有钱,不过两年,就把父亲从自家赶出来,

可怜的高老头不得不去租住破旧的公寓。20年间,他把自己的心血和财产都给了两个女儿,可最终却像被榨干了的柠檬壳一样被女儿们丢弃。直到死,两个女儿为参加舞会都不愿见自己父亲最后一面,让他含恨而终。这样的社会,哪儿还存在道德理想?金钱才是全社会的统治者,得之者胜,失之者败。而作品另一个主人公拉斯蒂涅,更是经历了一个堕落的过程。在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之下,他的性格慢慢发生了变化,贫富差距不断刺激着他的欲望,最后抵不住金钱的诱惑,走上了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作品中所描写的这些世态炎凉,让人惊叹,促人深思。 谁能够说当今社会不存在这样的事实?多少人一旦走向社会,就禁不起金钱和各种利益的引诱,最终充当了金钱的奴隶。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偷盗抢劫……不都是为了钱吗?可是最后落得什么下场呢?不过是整天的恐慌,度日如年,最终还要面对阴暗的牢笼,遭世人唾骂。为什么我们总是如此不小心,落入了金钱的圈套呢?为什么要被它牵着鼻子走呢?难道我们就不能主宰钱财吗?能!当然能。“钱不是万恶之源,只有当你过分地,自私地,贪婪地爱它时,它才是万恶之源。”可见只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正视钱财,堂堂正正地做人,就不会陷入金钱的泥沼。 我们不应当对生活过于苛求,应该珍惜好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对于钱,更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其实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在

《安全边际》读书笔记总结

《第十三章》 【投资组合管理与交易】 开始第十三章,算是涉入普通投资者喜闻乐见的环节了。 买卖是那么诱人,但是基本上,根本不能预见收益率(不知道那些私募等是如何保证投前收益率的),并且不会如实体那样产生持续现金流。 卡拉曼认为,出色的交易或可以增加盈利(相对而言的高卖低买),投资组合需要保持合适的多样化,作出是否对冲的决定,管理组合中现金流与组合品的流动性(现金耗竭意味着不能下跌买入,组合品出现死股,则成为木乃伊了,如低交易或退市品种)。 【投资组合,重要的流动性】 “能做到改变主义意义重大!” 流动性,太重要了,有时候比绝对收益都重要! 比如,你买了一家公司未上市股份,假设上市后可以到来10倍的收益,时间周期若是1年,不影响流动性;10年呢?似乎有人还是不认为有影响;那100年呢?几乎没人愿意等待吧!但您若是购买流动性很好的上市股份,意味着随时可以兑现。 流动性是否很重要呢? “多数投资组合应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当市场为缺乏流动性提供了很好的补偿时,可以选择让投资组合具有更少的流动性。” ----就是说,在构建投资组合时,要充分留有余地,比如30%是可以随时兑现的,以备发现价值低估的良品,可以随时换手;30%可以一头扎进流动性不好,但是可能提供超级收益的老古板迟滞货; 剩余40%当然是正常品种了!(注意,其中百分比是我随口而言,勿当真,应该因时、因人、因地而异) 永远无法轻而易举地确定如何在流动性和缺乏流动性、获取回报和规避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在油服+昊华组合中,我们对于昊华的流动性管理属于很好,但是在换回油服的时机上,属于未把握得当。 当然,几年后再回头看,或许认知会又不同! 因为,投资就是一个永无休止的管理流动性的过程。

教练式领导力培训后感

教练式领导力 教练式领导力是一种用于人员开发和帮助员工自主实现工作目标的模式和方法,使员工在组织中能以最大的热情和创造性来工作,并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的策略。教练式领导者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意愿,提高其工作能力,高效地完成工作目标,使企业以更强的适应性面对新的挑战。 上午的课时老师重点讲了教练式领导力的原理、含义、作用。由于理论知识偏多,我阅历尚浅,暂不能以丰富的实际案例来解释说明。 下午的课时老师重点讲了如何运用教练式领导力,由此我们也实践了一回。主要是通过一连串相关的发问的方式,包括: 今天感觉怎么样? 目前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可以分享? 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是? 那你的目标是?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会带来什么结果? 目前遇到的问题是? 即使没有存在这些问题,你能做些什么? 除了这些,你还能做些什么?(至少3个) 做了这些,有什么用呢?(至少3点) 既然这样,选择哪个方法先试一试? 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呢?(时间确定) 你希望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来跟进你?

请问在这个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这类激发式的谈话不仅让员工能独立的处理问题,也促进了领导和员工的关系。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扮演的角色是以领导者的身份来帮助小组学员解决问题。他以员工的身份提出了他目前遇到的困难是他的产品销售范围狭隘,以至于他作为他们组的采购经理而未能创造利益,我用那串发问的方式逐一问他,当问到他能做些什么来解决问题的时候,由于老师说明是至少要3点,而他好不容易酝酿出了2点,而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了。过后我也向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有时候,即使我们穷尽一生可能也想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那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老师虽然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但我不得要领,感觉他脱离正题了(个人意见)。 在快下课的时候,有人上台分享了他的问题,想老师能给他做出解答。问题如下:他觉得他的妻子只顾花钱,不懂节约,他认为妻子就是该像他母亲一样的,勤俭持家,相夫教子,问老师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回答的是:改变不了别人那就只能改变自己,他只是活在他的理想中,也就是有了这样的妻子,才能更好的激励他赚更多的钱。前两句我很赞同,改变自己很难,更何况改变别人,但不能因此而以诡辩的方法论来解答发问人的问题,人不该是这样激励的,问题最终还是没能解决,当然分享很重要。有时候遇到问题也别怕出糗而不提问,这样问题也不会被剖析清楚,可能你解决不了,而他可以帮你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对于那位发问人,我很佩服他的勇气,有时

《高老头》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

《高老头》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 《高老头》主人公就是高里奥老头和拉斯蒂涅,此外还包括伏脱和鲍赛昂夫人。这四个人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却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金钱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它诱人堕落,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酷无情。那么高老头读书心得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高老头读书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老头》读书心得范文一 上个星期我读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之一——《高老头》,他用他的笔深刻地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书中的高老头在大革命时期,担任过分区的区长。在那场有名的饥荒中,面粉的价格相当于原来的十倍。他因为囤足了面粉,所以发了财。他有两个女儿,在父亲的养育下过着奢华的生活。她们一个高攀贵族,进入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托伯爵夫人;另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了纽沁根夫人。女儿出嫁时,每人得到80万法郎的陪嫁。因此她们对父亲也是百般孝顺体贴。但不久,高老头破产了,两个女儿将父亲赶出家门,让他在破旧的伏盖公寓过着寒酸的生活。高老头临死前哭天喊地地想见女儿一面,但也丝毫感动不了女儿冰冷的心肠,这才使他感到了金钱社会的残酷无情。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了在那个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金钱来衡量的,那个社会为了金钱连自己最亲的人的死活都不管,又卑鄙、又残忍。然而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那么和谐友好,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今

天的美好生活。 《高老头》读书心得范文二 当浮华、奢侈、虚荣之风刮过,人们的生活便充满了势力与欺骗。不愿付出努力,却又向往跻身上流社会,在金钱的诱惑下,亲情与爱情又是那样一文不值,理想与坚持又是那样不切实际。 拉斯蒂涅,一个穷苦的大学生,起初有着美好的理想,有学识,有胆识,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出人头地,报答父母。然而生活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巴黎,他羡慕那挥霍奢侈的生活,迫不及待地想过贵族生活,他挥霍着父母的劳动成果,寻欢作乐,靠女人的财产来实现他始终所信奉的梦想。 然而,当他真的步入上流社会,才发现贵族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那些表面高傲,挥金如土,不可一世的贵妇人,其实只是一个玩偶,任凭丈夫摆布,出演着一场场被别人设计好的戏剧。她们的金钱受丈夫的控制,她们为了表面的虚荣,不断借钱来填补自己那颗虚荣的心。她们为了维护那用尽一切才换来的凌驾于人的地位,不断压榨她们的父亲。亲情、友情、爱情都以利益为代价,以权力为筹码。又有谁会在乎世间的真情呢?毕竟,金钱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利益才是他们唯一的梦想。 高老头,一个爱女如命的没落商人,他将自己的毕生积蓄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满足她们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只是为了让女儿嫁进豪门,成为贵族,借以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而现实总是残酷的,那些贵族可以为钱去娶地位低下的女人,但始终不愿承认丢脸的岳父。最终,在高老头变得一贫如洗,毫无利用价值的时候,他的女儿们再也没有来见他。 可悲啊!高老头为女儿付出了一切,希望得到尊重和社会地位,然而正是因

《高老头》读书笔记500字

《高老头》读书笔记500字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代表作品,论文把它比作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幅全景画,形象的展示了作家的文学艺术才能,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剖析了作品的成就,并为之感慨. 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高老头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即他确实如巴尔扎克所说,是一个由本能驱使的人。他笨头笨脑地来到伏盖公寓时,伏盖太太觉得他是一头“身体结实的牲口”。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感情都以盲目的虔诚态度施加在他的女儿身上;他对她俩的感情,他自己也认为几乎带有动物性的:“我喜爱拖她们上路的马,我愿意变成偎依在她们膝上的小狗。”这种本能力量又调动了“带有情欲的父爱”,于是,他对女儿的感情中,一切都是反常的、过分的。然而,这种情欲最终却给卑贱的面粉商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高老头临终时,在病榻上,终于发出悲叹,道出了真情:他的两个女儿从未爱过他。老头忏悔了,自己也成了情欲的牺牲品。 欧也纳·德·拉斯蒂涅克在小说中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他不仅是书中的一个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观察者和见证人。可以说,他是作者本人的影子。先从家庭背景来看。巴尔扎克也有两个妹妹,萝尔和阿加特;如同拉斯蒂涅克,巴尔扎克也少年贫穷,是全家的希望所在。他自幼就心怀大志,初到巴黎也是学法律的。他也生性敏感、善良,最后完成了巴黎的启蒙教育,踏上了征服巴黎的征途。 小说本身就是拉斯蒂涅克认识社会及处世决窍和准则的过程。他初到巴黎是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但不久便发现,在“巴黎文明的战场上”,他需要更有力的武器。投降与反抗经过多次较量之后,他终于选择了一条在他看来是最有把握的道路:高攀一位贵妇。后来,高老头入土完成了他的人格,人间的自私、无情和虚伪使他淌干了最后一滴眼泪,从此,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他向上爬了。总的说,拉斯蒂涅克是用行动往上爬的人,而高老头则是在忍受中解体的人。 伏脱冷亦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与拉斯蒂涅克不同,在小说开始之际已经定型,只是随着情节展开进一步暴露罢了。他与拉斯蒂涅克的谈话成了我们认识这个神秘人物的钥匙。他认为世界是丑陋的,社会是腐朽的,人间是可憎的,

风险管理读书心得

风险管理读书心得 风险管理,简言之,就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人类认识风险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久远。虽然人类真正提出“风险”并对之进行研究不过始于18世纪,但是当人类的第一个成员思考明天的生存问题的时候,人类对风险的认识就开始了。然而,对风险的掌握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的扩展引起风险日趋复杂,其种类不断增加;同时,风险的发展又刺激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若干个“第一”中了解一下它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个准确、科学地描述风险的科学家。瑞士数学家贝努利1705年发现了大数定律。大数定律后来成为一切保险的计价基础。 第一家保险公司。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公司于1720年在伦敦成立。当时英国人已经在定价时使用了抽样的统计方法。标志着风险管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进展。 第一个权威性的“内部控制”定义。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经过两年研究

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做了权威性的定义。

第一个提出“风险管理”的人。195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施耐德教授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 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的诞生。1995年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订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 第一个中国的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发布。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中国走上了风险管理的中心舞台,掀开了风险管理历史上新的一页。 近些年来,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管理方法,越来越为更多企业认可和采纳。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推动: 第一,企业内外部日趋复杂的风险环境。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变化风起云涌,风险数量及其复杂性也与日俱增。据美国一家公司2001年的统计,一个典型的大型跨国公司可以有多达11,000种的风险,其中能够用现有的手段管理控制的只有2,600左右。也就是说所有其他75% 的风险都由公司或者说主要股东承担。旧的风险管理范例不足以参考以化解当今有代表性的

人本教练模式读后感范文

人本教练模式读后感范文 人本教练模式(一) 读了《人本教练模式》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九点领导力:激情、承诺、负责任、欣赏、付出、信任、共赢、感召、可能性。这九点看似简单,但内涵很深。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当一个人相信他的理想后,就会有激情,然后承诺于自己的理想,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欣赏身边的一切,不断付出,信任周围的人,有共赢的心态,从而更有激情,感召更多的人参与游戏,创造出新的可能性。这九点属于和心态方面的内容,教练认为个人的信念和心态非常重要,因为信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命运,行之所达必定是心之所向,只有把心态调整好了,才能行之有效,行中有乐。九点领导力模型是让人们从各种自我设置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增强调适性领导力,创造可能性,身心自如地拓展的宽度和深度。激情是九点领导力的起点,也是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的一点。激情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透过空气而感觉到,可以通过言行而触摸到。激情的原因是真我价值,激情的出发点是自由选择,激情的外在表现是活出自我。感召力是团队实现共赢的牵引力,是团队向一个方向前进的聚光灯,领导者就是发动机,执掌灯光的人。感召力不仅利于团队建设还利于销售。感召的做法是挖掘对方的理想,而自己的产品是帮助对方实现理想的有效工具。你要做的是找出你的产品和他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人本教练模式读后感(二) 《人本教练模式》是企业实施教练技术的重要理念工具。

《人本教练模式》一书主要讲了一切要以人为本,并激发你的潜能及领导力。此书教给我不是教练别人,是教练自己。由人本概念出发,讲解了九点领导力的因道素,之后进入教练技巧,教练能力,最后讲诉九种领导技巧。先是开宗明义,之后从道和术两方面阐述,最后到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这个步骤也有些类似我们的教练课程。CT1是道的开启,CT2是术的方法令到自己做到,TA是应用。而应用中,这本书是最大的指南针和催化剂。目前针对的学习主要是在九点领导力。针对激情,承诺,负责任,欣赏,付出,信任,共赢,感召,可能性九个领导力,从因道素的阐述,结合中国古典文明的泱泱智慧,给我强的震撼和感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读书是日益的过程,充满了力量,能量,一切正面的光芒的自己。读后感觉对我帮助很大,更深层次的思考人性认识自己。本书把人的精神分成内在的道(即内在的素质:如负责任、共赢心胸、欣赏人才)和外在的术(设定目标、沟通方法、与挑战)让我们思路更清晰。 人本教练模式读后感(三) 此书教给我不是教练别人,是教练自己。读那本书我都好和自己对照,那点是自己做到的,那点是自己没做到的。那点是自己需要追求的。我们已知过去,从来没有办法去已知未来,我们有自己的经验,有别人的说教,有自己的脑子去过滤,用自己的嘴巴去演绎,都是真的吗?未必。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看不到的不一定就是假的。人生才有那么多名词:智者、高人、境界、仁者、圣人、等等。从他们的经验里给了我们一点点地启发和预知。人都知自己哪里,又去向

高老头读后感3000字

高老头读后感3000字 高老头读后感3000字 这个故事发生于法国十八、九世纪,与《欧也妮;格朗台》社会背景差不多,整个社会充斥着欺骗、虚荣、浮华与奢侈。人们都希望靠着一些名门望族的关系跻身上流社会,从而获得一些虚荣与满足,却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更为惨重的代价。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它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高老头是个面粉商,在革命期间卖面粉赚了一大笔钱。他在女儿出嫁时一人给了六、七十万的家产,自己只留了五六万作养老金。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个女儿渐渐对父亲产生了厌恶,把他赶出了自己的圈子。她们以父亲为耻,盼着父亲早一点死去,但表面上却说出种种托词来假意的安慰他。她们像是一个吸汁机,吸干了父亲,把剩下的残品急于扔掉。儿女都是父母养大的,女儿的所作所为,高老头都看在了眼里。这可怜的老头是那么失望、孤独,他为此可以说是已经肝肠寸断了。但无论女儿怎样做,怎样一次又一次的令他失望,他的父爱却是永恒的。当他听说他的女儿在外面欠了大笔债务的时候,他宁愿把自己最珍惜的银饰卖掉为女儿还债,也不愿让女儿为此伤半点脑筋。那银饰可是他最值钱的东西了!卖了之后,他确实哭了,但他这样做并没有换取女儿的心。

欧也纳;拉斯蒂涅是一个大学生,他起初有着美好的情感,有着学识、教养和过人的胆量,和被人羡慕的外表资本。他一直想走一条捷径来实现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可是他不惜牺牲自己父母的辛勤劳动成果,拿他们的钱来寻欢作乐,走关系,套近乎。他始终相信伏脱冷的话,靠着女人的财产来实现梦想是最为上策。但当他真正进入上流社会,尤其是与高老头的小女儿但斐娜交往之后,才发现上流社会并不是他想像的那样美好,浮华与奢侈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表面看上去高傲、不可一世的贵夫人暗地里不得不忍受丈夫对他们的侮辱、摆布、冷落、控制与遗弃,他们的全部财产与陪嫁全都被丈夫控制,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傲和享受被人羡慕的荣誉与尊贵她们不得不到处借债来添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巴黎的爱情基本特征就是吹捧、无耻、挥霍、哄骗。最后他终于被高老头那种朴实无华的爱心所感动,最后发出要与整个社会较量一下的感慨。 高老头是一个爱女如命的没落商人,他把两个女儿看做他的心肝宝贝、情妇,他给她们还债,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包括合理与不合理的,他都能做到。他以为这样就栓住了女儿,以为日后能得到她们的尊重与孝敬。但是当他们的女婿得知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开始讨厌他,奚落他,遗弃他。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再也没有什么能付出,他只会给他们丢脸,两个女儿身不由己,不得不顺从丈夫的意见。高老头一辈子过的屈辱、逆来顺受、与世无争,最大心愿就是能得到女儿的认可与接见,可这些就是因为钱他一样都不能实现。他痛恨自己不能永远有钱,这样就能拉紧栓住女儿的缚绳。直到

国际风险与保险:环境--管理分析(读书笔记)

《国际风险和保险:环境——管理分析》读书笔记

《国际风险和保险:环境——管理分析》读书笔记第一部分:作者介绍和译者介绍 作者:Harold D. SKIPPER, Jr.(小哈罗德·斯凯博) Harold D. SKIPPER is former Professor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and former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at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He retired from GSU effective 1 July 2005. He also held the C.V. Starr Chair of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His non-academic experience includes serving as an Economics Affairs Officer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in Geneva and as consultant to regulators and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involvement with the World Bank, OECD, and UNCTAD. He has been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and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Singapore. He is past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past Vice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Society, and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Asia-Pacific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for which he was awarded lifetime membership. He serves as Chair of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of the Geneva Association and is a member of Phi Beta Delta, the honor society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s. Besides several dozen articles,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books International Risk and Insurance: An Environmental/Managerial Approach and 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now in its 13th edition, with both books having been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and into simplifi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His bachelor’s degree is from GSU and his masters and Ph.D. degrees are from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北京大学中国保险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译者:荆涛 在读工商管理博士 国家注册高级职业经理人 曾任: 某投资公司核心项目组负责人,负责项目谈判和项目规划。 某全国知名化妆品公司全国市场总监,负责全国市场的销售、管理工作,产品进入屈臣氏、家乐福、太平洋百货。 影响力教育训练集团培训中心总监

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文章10篇

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文章10篇Articles on old man Gao's reading experience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文章10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文章 2、篇章2: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文章 3、篇章3: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文章 4、篇章4: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文章 5、篇章5: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文章 6、篇章6: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 7、篇章7: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 8、篇章8: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 9、篇章9: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

10、篇章10: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代表作品,论 文把它比作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幅全景画,形象的展示了作 家的文学艺术才能,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剖析了作品的成就,并为之感慨。下面是小泰分享给大家的几篇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的范文! 篇章1:关于高老头读书心得文章 《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这本书的精 妙之处在于,作者把这个庞大的社会纳入小说的狭小框架中,并使现实世界复杂纷纭的面貌井然有序地从整体上得到再现。 故事的是主人公拉斯蒂涅,讲述的是他步入社会后闯荡 的经历,以及心理思想的变化。在主人公思想性格的发展中,对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三个人:鲍赛昂夫人,伏脱冷,还有那个被女儿榨干了财产,然后像柠檬一样被扔出门外的高老头。 气概非凡,才情过人的鲍赛昂夫人,因敌不过二十万法 郎年息的陪嫁的竞争,而不得不悄然退隐。她的失意与退隐,使主人公看到了金钱的威力,也看到了爱情、友谊的虚伪。“一切都是虚情假意,只有钱才是真正的、无敌的。”

《高老头》读书笔记

《高老头》读书笔记 导读:《高老头》成书于1834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一起来看看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高老头》读书笔记【篇一】 高老头》读后感——心中有他人“人间的真情,美好的爱情,父母的亲情……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钱面前显得是那样苍白 无力。”书本后面的这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在19世纪上半期的巴黎社会中,人与人的那种金钱关系实在是太普遍了。 《高老头》这本书,以巴黎社会为背景描绘出一幅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百丑图。破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来到巴黎上大学,住在偏僻的伏盖公寓里。 他经不起上流社会灯红酒绿的诱惑,通过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踏入贵族沙龙,先后结识了两位少妇。而这两位少妇,正是与他同住在伏盖公寓的高老头的女儿。高老头是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爱女成癖,并为她们花光了所有家财,而自己却省吃俭用,成了个吝啬鬼,最终因为贫穷而被女儿抛弃,成为金钱关系的牺牲品,凄然死去。高老头的父爱,让两个女儿踏入上流社会,却也正是由于他的溺爱,使两个女儿抛弃了他。“6点钟,高老头遗体下了墓穴,周围站着女儿家中

的管事。拉斯蒂涅出钱买来的简短祈祷词刚念完,那些关事便与神父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在高老头的葬礼上,他的女儿也没来看他一眼。可怜的高老头!还有他那可怜的父爱,在灿烂夺目的金钱面前,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最终也只能折服在金钱脚下。至于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高老头唯一的朋友,那个原本正直善良的拉斯蒂涅,后来也因禁不住上流社会和金钱的'诱惑,蜕化成不顾一切去弄钱的野心家。“他看着坟墓,洒下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 这是神圣的感情在一个纯洁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一滴刚落地便立即飞到天上的眼泪。”这滴眼泪在那个金钱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可是在这滴真诚的眼泪过后,“他贪婪的目光停留在旺多姆广场的柱子和安伐里特宫的穹顶之间,那里便是上流社会的区域。面对这个喧嚣的蜂窝,他眼中熠熠放光,似乎要把那里的蜜汁一口吮尽。”即将上演的又是金钱之间的交易和为了金钱不顾一切出卖自己的种种悲剧。对于现在,过去的那个巴黎社会已不复存在。但其实,它那时种种的一切,仍潜伏在现在这个社会中。 《高老头》这本书使我真正了解到:拥有权力获得利益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不是永久。我们应该学会主宰金钱而不是被金钱主宰。并且,在做每一件事前,都问问自己的良心,因为如果你一不小心出卖了他,那么良心的谴责将让你得不到好下场。 《高老头》读书笔记【篇二】 在伏盖太太的公寓里,住着18位包饭房客,他们是歇业面粉商

格莱珉银行读书笔记

成绩 评分教师 财经学院 专业学习论坛读书笔记 题目格莱珉银行 阅读时间8天 专业班级金融工程4班 学生姓名姚丽 学号20141499011405 填写时间:2015 年 2 月17 日

格莱珉银行 中国有句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格莱珉银行能够从一个刚起步时要依靠孟加拉中央银行支助的微型金融机构成长成现在的拥有会员500万、不良贷款率不到6%的服务于穷人的大型金融机构,当然不是偶然。抓住天时大力改革,把握地利有效贷款,更重要的是民心,关爱穷人收获贷款,使得格莱珉银行克服了几次信贷危机,成为小额信贷业的航空母舰。 穷人在获得贷款方面一直是受到排斥的。穷人没有什么生存收入因素,例如土地,资本、剩余家庭劳动力、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本以及经营企业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信贷工程是高风险、低收益的行当,信贷机构几乎不相信他们能够还款,形成了信贷的贫困客户的弱代理性。那么格莱珉银行为什么还会放心的给穷人“大肆”贷款,甚至给不能按期还款的穷人再贷款的机会、给最贫困客户免息贷款等这些“大行其是”的举动呢? 从格莱珉银行建立之日起,银行就把帮助穷人脱贫当做服务宗旨。1998年以前,经典的格莱珉银行模式已经证明了穷人的诚信是可靠的,并且的确帮助一些穷人走上温饱生活。1998年,特大洪水时,格莱珉银行拿出自己的灾难资金为穷人慷慨解囊,之后向中央银行再贴现贷款来支付灾后民众为了日常需求形成的挤兑,这也是为了会员穷人们能够生存下去。然而这场特大洪灾后2成的借款人不再与银行联系,也给格莱珉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贷危机。然而银行管理者们没有抱怨穷人们为了生存下去的“言而无信”,而是从自身体制开始找问题,积极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积极地讨论,寻求既能挽回不良贷款,又能帮助灾后“隐匿”的会员们改善生活的方法。不仅如此,银行的管理者们积极改革、制定实际细则、用实际行动去进一步把以前的相信穷人、服务穷人的贷款宗旨向新型的关爱穷人、服务穷人的宗旨实践。这就慢慢跨进了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时代。 银行的无数关爱穷人的业务帮助银行和穷人实现了双赢。用灵活贷款、合同贷款劝说逃避的借款者回到银行,用贷款去重新改善生活,偿还债务;为了会员的养老,规避他们的养老投机心理,给他们建立承诺性预约储蓄,比如养老金账户;分期付款金额可以由借款人根据自己的投资周期与银行妥协商量;搭桥贷款,六个月监控后再贷款等,贷款的灵活性保证了信贷的需求和供给保持同步,满足借款人及时抓住投资机会的需求或者应付危机;为乡村会员提供最好的创收机会的创新,如“电话女士“计划;为女性借款人及其丈夫建立贷款保险计划,减除借款人对身后给家庭遗留债务的担忧,也保护了女性借款人在其家庭的主要创收者死后免遭贫困;改革贷款上限制度,为具有较高投资能力的借款人提供大量贷款,使他们快速脱贫;针对最贫困群体,在贷款期限、储蓄要求和偿还条件方面有特别计划;设立为借款人的子女(更偏重于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资金的贷款;设立不同标准的奖学金,鼓励借款人的子女接受教育。这些林林总总的关心穷人客户的贷款方案

《高绩效教练》读后感

《高绩效教练》的读后感 转变自身角色定位,当好教练,帮助员工提升绩效-------《高绩效教练》读后感 最近,认真研读了《高绩效教练》这本书。获益匪浅,深感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在自己以往的工作中,更多的是以上司的角色采取说教式或者指令式的方式去和员工沟通绩效问题,缺乏以教练的角色去帮助员工获得更好工作业绩,去一步一步引导属下改善绩效。通过阅读本书,使我掌握了改善员工绩效的非常实用方法和模型。 本书以GROW教练模型【目标(goal), 现状(reality), 选择(option), 意愿(will)】为教练逻辑,引用职场及运动场上的例子,清晰阐述了教练的理念和技巧。并提出教练的本质是提升观察力、责任感、自信心。领导者的任务是两条:一是完成任务。二是培养员工。工作中,我们对员工一遍遍地教训和指点,收效总是不大。通常我们批头盖脑一堆自责,对方只会拉出一大堆理由,还觉得非常委屈。因为他根本没觉得这是他自己应该要解决的问题。教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觉察感,目标和自信。而不是替对方解决问题、羞辱他、给他压力。我是因为员工的而不是自己的工作获得薪酬、我需要员工超过员工需要我,管理就是指挥员工做事情的一种干预活动,因此要利用自身掌握的一切资源去帮助属下提高绩效,达到成功,属下做出来业绩就是自己做出了成绩, 我深刻地体会到,如果员工的绩效出现问题,不单单是员工的问题,也是我这个作为教练和管理者的问题,帮助被辅导者发自内心的知道自己现状,并且激发他去改进现状,改善自己对现状的认知模式,自己找到方法去解决问题。 最终发现教练不仅仅是一种用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的方法,它还是一种管理方式、一种对待他人的方式、一种深度思维方式、一种激发人们产生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的对话过程。

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 高老头读书心得1500字左右

高老头读书心得1500字左右高老头读书心得1500字左右(一) 小说以18xx底和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老头和拉斯地涅两个人物基本平行而又间或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勾画出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风貌。 高老头是一个面粉商,曾经拥有过百万家财,人们对他毕恭毕敬,甚至称他为“法郎的化身”。但是高老头并不爱金钱,他只爱他那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他为了讨好两个女儿,卖了店铺,把钱分给她们,希望她们过上幸福的日子自己却由最好的房间搬到了最低等的房间,人也越来越消瘦。“我愿出卖圣父、圣子和圣灵,也不愿看她们落泪”这就是他对女儿无边的爱,可是换来的却是女儿的践踏。她们登上马车去参加舞会时,他摸摸她们的衣裳,就会觉得很满足;她们向他撒娇,即使只是为了金钱,他也会觉得幸福。 高老头卖掉银器为女儿的情夫还债,只希望他的两个女儿都能幸福快乐。最后他被两个女儿娇柔的声音哄得一无所有。这个消息使得两个女儿激烈争吵,高老头劝架无效,心里为无法满足女儿的要求而万分难过,哭倒在床上,然后晕厥了,而娜齐却立刻离开了房间。那天晚上,尽管传来父亲病重的消息,但斐纳照样和拉斯蒂涅去听歌剧。他们到第二天稍晚才想起高里奥,结果只有拉斯蒂涅去看他病情如何。当但斐纳、娜齐在舞会的灯光下翩翩起舞时,高老头却在凄惨的阁楼里病情发作。濒临死亡之时,他才明白女儿对他没有一点亲情,

一点也不假。高老头不怪女儿,只怪自己,确实是他宠坏了她们,为她们的幸福受尽屈辱换来的只是绝情。 可是几分钟之后,他突然大发雷霆,要求人把他的两个女儿叫来。她们是狠心的女人,他诅咒憎恶她们。其实,他只是很想再见她们一面,他嘀咕着要到奥德萨去赚100万给她们。最后弥留之际,他的身边只有拉斯蒂涅和一位医学科的学生,他摸着他们的头,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女儿,嘴里说出最后的遗言:“啊,我的天使们!”可是真正的天使中只有但斐纳在高老头死后才姗姗来迟。 两个女儿都不愿出钱为他举行葬礼,最后只能举行三流葬礼。他的两个女儿都没有参加,奔丧的只有拉斯蒂涅和一个仆人。仆人念出墓志铭让高老头安息:“一个从不口出恶言的和善好人,他从不麻烦别人,也没伤害过任何人。”高老头由一个面粉商变为一个穷酸汉又由一个穷酸汉变为一个孤独的灵魂,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哀。 拉斯蒂涅看了看坟墓,那里掩埋的不只是高老头的躯体,也掩埋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纯粹的泪。拉斯蒂涅将目光转向墓地山丘下闪烁的巴黎灯火。那是他不断追寻的上流社会的所在地,那纸醉金迷的世界,那花花绿绿的灯光,那华丽奢侈的生活,都在向他招手,呼唤着他。 拉斯蒂涅是当时纷纷从外省涌入巴黎寻出路的无数青年中的一个,那时的他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青年,有一颗天真、正值、善良的心。他没有非凡的才情,却有足够的机灵,怀揣着兴家立业、光耀门楣的雄心,而实际处境却是“心里想着发财,袋里空空如也,嘴里吃

高老头读书笔记2000字

高老头读书笔记2000字 【篇一:高老头读后感2000】 人间的真情,美好的爱情,父母的亲情??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 金钱面前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 《高老头》书本后面的这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在 19世纪上半期的巴黎社会中,人与人的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实在 是太普遍了。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 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 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其艺术风格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在这篇小 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人物再现法”—让一个人物不仅在 一部作品中出现,而且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它不仅使 我们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部分。在此,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特冷纷纷登场亮相。 小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 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 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不断发 生改变,但仍然保持着正义与道德。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 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 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 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 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小说,它浓缩了时代色彩,展现了当 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狡诈、残忍??这本书中文版不到十八 万字,但是其视野之广,人物形象之多姿多彩,简直够得上一幅全 景画卷,从拉丁区与圣马尔索城关之间贫穷寒酸的小街陋巷,到圣 日耳曼区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把尔扎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眼 花缭乱的巴黎社会,讲述了一个令人热泪相映的故事。巴黎社会各 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物,带着各自独特的风貌,在这部小说中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