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风池】

位置: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

操作:用拿法,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主治:感冒、头痛、颈项强痛。

临床应用:①感冒、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颈项强痛可与揉列缺、揉颈项部肌肉合用。

【天柱骨】线状穴。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呈线状穴。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

次数:推 100~500次。

主治:发热、呕吐、项强、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①外感发热、项强可与拿风池等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揉板门、揉中脘等穴合用。

民间常可用汤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作用同推天柱。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

1.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推天柱等。

2.镇惊通窍按揉百会、揉迎香。

3.升阳举陷按揉百会。

◆ 上肢部穴位

【脾经】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①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远端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牌经。

②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牌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③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亦称为补脾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①补牌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与揉中脘、指揉脾俞、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可与清天河水、清大肠等穴合用。

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仅只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或清后加补。

【肝经】线状、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图220);旋推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补肝经统称为推肝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五心烦热、目赤、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①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可与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肝经宜清而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心经】线状和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旋推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可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穴合用;②本穴宜清不宜补,对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

【肺经】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22):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①补肺经能补益肺气,可与揉肺俞等穴合用;②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可与推膻中,揉风门等穴合用。

【肾经】面状、线状相合穴位。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23):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补,或旋推,称补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虚喘,肾虚腹泻、遗尿,膀胱蕴热,小便淋沥刺痛等。

临床应用:①补肾经能补肾益髓,温养下元,可与揉肾俞、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可以清小肠代之。

【大肠]线状穴位。

位置:食指挠侧缘,自食指端至虎口呈一直线。

操作(图224):由食指端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为推大肠。

次数:100~300次。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

临床应用:①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可与揉丹田、揉外劳宫、推三关等穴合用;②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守积滞,可与推六腑、摩腹等穴合用;③本穴又称指三关,亦可用于诊断即望指纹可参阅小儿推拿概论有关章节。

【小肠】线状穴位。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反之为补小肠。清小肠和补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次数: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可与清天河水穴合用;②补小肠可用于遗尿、多尿,与揉丹田、揉肾俞等穴合用。

【四横纹(四缝穴)】短线状穴位。

位置: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①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②用拇指甲分别掐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横纹,称掐四横纹。

次数:推 100~300次;掐 5次。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①推四横纹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疳积,可与补脾经、揉中脘等穴合用;

②掐四横也有同样效果;③也可选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四横纹出血(液),效果也很好。

【板门】面状穴位。

位置:掌测大鱼际平面。

操作:①指揉,称揉板门;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或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

次数:100~300次。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临床应用:①揉板门能健脾和胃,可与补脾经、揉中脘、揉脾俞等穴合用;②板门穴推向腕横纹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内劳宫】

位置: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操作:以指揉,称揉内劳宫。

次数:100~300次。

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临床应用:揉内劳宫能清热除烦,可与清心经、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

操作:用运法,称运内八卦。

次数:100~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隔,理气化痰,行滞消食,可与推脾经、推肺经、揉中院、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

【小天心(鱼际交)】

位置: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①中指揉,称揉小天心(图227),用指甲掐,称掐小天心;用中指捣,称捣小天心。

次数: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临床应用:①揉小天心能清热、利尿、明目,可与清心经、清小肠、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掐人中、掐老龙等穴合用。

【运水人土、运土人水】弧线状穴位。

位置:掌侧,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呈一弧线状。

操作:①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②反方向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拇指根,称运水入土。

次数: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

临床应用:①运土入水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可与退下六腑穴合用;②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可与推上三关穴合用。

【总筋】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以指按揉,称揉总筋(图228);以指甲掐,称掐总筋。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惊风抽搐、口舌生疮、夜啼、潮热等。

临床应用:①揉总筋能清心经热,散结止痛,通调周身气机,可与清心经、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治疗惊风抽搐多用掐法,可与捣小天心穴合用。

【大横纹(手阴阳)】线状穴位。

位置:掌侧腕横纹。挠侧纹头尽端称阳池,尺侧纹头尽端称阴池。

操作:①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为分手阴阳(图229);②自两旁(阳池、阴池)向中央(总筋)合推,称合阴阳。

次数:30~50次。

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①分手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食消,可与摩腹、推牌经等穴合用;如实热证阴池宜重分,虚寒证阳池宜重分;②合阴阳能行痰散结,可与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③揉总筋、分手阴阳是小儿推拿手部操作的常例手法。

【十宣(十五)】

位置:十指指尖,指甲与白肉际处。

操作:用掐法,称掐十宣。

次数:各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高热昏厥。

临床应用: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开窍的作用,可与掐老龙、掐人中、大推脊等穴合用。

【老龙】

位置:中指甲后1分许。

操作:用掐法,称掐老龙(图230)。

次数: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惊风。

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掐之知痛有声者,较易治,不知痛而无声者,一般难治。

【二扇门】

位置:手背部中指掌指关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图231):①食、中二指按揉,称揉二扇门;②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身热无汗。

临床应用:揉、掐二扇门能发汗透表,退热平喘,是发汗效穴。若遇患儿高热无汗,按揉1~2分钟,即可见汗出。对平素体虚外感的患儿可先固表(用补牌经、补肾经等穴)而后再用揉掐二扇门使之发汗。

【上马】

位置:手背部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之间。

操作:①拇指端揉,称揉上马;②拇指甲掐,称掐上马。

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

主治:虚热喘咳、小便赤涩淋沥。

临床应用:本法为滋阴补肾的要法,可与揉肺俞、补肾经等穴合用。另外对肺部感染有干性罗音久不消失者配推小横纹(掌侧,食、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由拇指侧直推至小指侧)。

【外劳宫】

位置:手背部、与内劳宫穴相对。

操作:①用指揉法,称揉外劳(图232);②用指甲掐,称掐外劳宫。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泻、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佳穴,兼能发汗解表。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治疗脱肛、遗尿等症。

【三关】线状穴位。

位置:前臂挠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图233):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或称推上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称大推三关。

次数:100~300次。

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弱、阳虚肢冷、腹痛、腹泻、疹出不透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证。

临床应用:①推三关性温热,能益气行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可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摩腹、捏脊等合用;②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可与清肺经、掐揉二扇门等穴合用。

【六腑】线状穴位。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少海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称推(退)六腑(图234),或退下六腑。

次数:100~300次。

主治: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结等。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可用于一切实热病证。可与清肺经、清心经、清肝经、推脊等穴合用。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关之比为3: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为3:1。

【清天河水】线状穴位。

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推天河水,或称清天河水(图235);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次数:100~300次。

主治: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等一切热证。

临床应用:①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可用于一切热证;对外感发热,可与清肺经、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穴合用,对于内热,可与清心经、清肝经、揉涌泉等穴合用;②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证。

【上肢部常用穴位小结】

1.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诸穴主要用于本脏腑的病证,用补法能补其不足,用清法能泻其有余。其中肝经、心经两穴宜清不宜补;牌经、肾经两穴宜补不宜清。

2.清热类穴位掐揉二扇门、清天河水、推三关,治外感发热。

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退下六腑、揉小天心,清营分血分之热。

揉内劳宫、揉上马,清虚烦内热。

揉内劳宫与操小天心结合,可清心经之热。

分手阴阳能调和气血,用于寒热往来。

3.健脾类穴位推板门、揉板门、推四横纹、推小横纹,健脾和中、助运消滞。

◆ 下肢部穴位

【箕门】线状穴位。

位置:大腿内侧,骸骨内上角至腹股沟中点一直线。

操作:以食、中二指自骸骨内上角向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

次数: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

临床应用:箕门穴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①用于尿储留,可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穴合用;

②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可与清小肠穴合用。

【百虫】

位置: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按或拿,称按百虫或拿百虫(图236)。

次数:5~10次。

主治:四肢抽搐,下肢痿癖。

临床应用:按、拿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痹痛和瘫痪等症,可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揉解溪等穴合用。若用于惊风、抽搐,手法应加强刺激。

小儿推拿教学计划

《小儿推拿》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划分了对口升学和就业两个方向,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本课程开设主要针对于在三年级就业班。现阶段就业班学生总人数94人,由于是第一次教2014级的专业课程,所以对大部分学生的情况不很熟悉,主要是从班主任和以往带成人推拿实训课程中总结的一些情况,对于2014级就业班学生总体来说在学习方面还是比较认真,动手能力比较强,再加上就业目标明确,学习的动力更足。当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学生在学习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就业班人数较多,对于之后实训课的开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态度不够认真,在平时的理论和实训过程中,眼高手低,不能够自觉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学习,针对这些问题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亟待改善。 二、教材简析 《小儿推拿》教材选用为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主编佘建华。此版本教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教学重点,知识点明确,有与之匹配的教学大纲。本教材是第二次使用,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更加熟悉,书中的一些纰漏及时予以标注更改。 三、教学任务 《小儿推拿》是推拿专业得而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用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穴位,用来预防和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是我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必修课。《小儿推拿》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知识,阐述用推拿手法防治小儿推拿常见疾病的基本规律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技能及运用辨证施治,整体观念指导小儿推拿临床工作的能力;介绍相关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在本课程结束时,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推拿相适应的病种,对于就业班的学生更好地指导就业。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小儿推拿手法和特定穴位的操作及应用、小儿推拿禁忌证、小儿推拿疗效显着的常见病症的诊治。 熟悉: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方法、小儿推拿特点、影响手法的补泻因素、小儿推拿常用介质、小儿推拿治疗有效的常见病证的诊治。 了解: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小儿喂养方式和保健措施、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小儿推拿辅助治疗有效的常见病症。 (二)、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熟练地手法技巧,并能根据临床具体病症,从辨证、辨证论治入手拟订治疗原则、推拿处方,合理组合推拿手法。通过系统的学习,能运用所掌握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一定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对症处理的能力,并能将熟练地手法和合理的操作步骤,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226) 穴位定位 脾穴(脾 经)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肝穴(肝 经)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心穴(心 经)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肺穴(肺 经)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肾穴(肾 经)小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胃穴(胃 经)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大肠穴(大肠)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小肠穴(小肠)小指尺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利小便穴自腕部沿手掌尺侧 缘推向小指尖称为 利小便穴 八卦穴手掌面,掌心的周 边。以掌心为圆 心,从圆心至中指 根横纹约2/3处为 半径,画一圆圈, 八卦即在此圆圈 上,分为乾、坎、 艮、震、巽、离、 坤、兑八卦,对小 天心者为坎,对中 指者为离 运水入土 穴手掌面,自小指尖偏尺侧至大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运土入水 穴手掌面,自拇指桡侧端至小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板门穴拇指下,掌面大鱼 际肌之中点,以指

点之有大如豆粒的 筋头,重按有酸麻 感,为扳门的部位小天心掌根,小大鱼际肌 交接处凹陷中 四横纹(小横纹)掌面,第2至5指根部横纹处 小横纹穴(掌小横 纹)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 阴阳穴掌根,小天心穴两 侧,靠拇指侧的为 阳池,靠小指侧的 为阴池 外劳宫穴在手背、中指与无 名指掌骨中间 二马穴(二人上马/上 马)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 一窝风穴手腕背侧,腕横纹 中央之凹陷中 列缺穴手腕两侧的凹陷内

(非针灸之列缺) 阳池穴(膊阳池)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 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 腕横纹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六腑穴前臂尺侧,自肘横 纹头至腕横纹头成 一直线 三关穴前臂桡侧,自腕横 纹至肘横纹成一直 线 五指节穴手背手指各关节处威灵穴在手背外劳宫旁, 食中指掌骨之间精宁穴在手背外劳宫旁, 无名指与小指掌骨 之间 七节骨从尾骨端到第四腰 椎成一直线 涌泉穴屈趾,足掌心前正 中凹陷处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如上图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 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 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小儿推拿常用穴

目录 概述 (1) 1.头面颈项部穴位 (2) 天门、坎宫 (3) 太阳穴 (4) 风池穴、百会穴 (5) 迎香穴 (6) 高骨、人中 (7) 印堂 (8) 2.胸腹部穴位 (9) 膻中 (10) 乳旁、乳根 (11) 腹、脐 (12) 天枢、肚角 (13) 中脘 (14) 3.腰背部穴位 (15)

龟尾、大椎 (16) 肺俞 (17) 脾俞 (18) 肾俞、推脊 (19) 捏脊、七骨节 (20) 肩井 (21) 4.上肢部穴位 (22) 总筋、阴阳 (23) 脾经 (24) 肝经 (25) 心经 (26) 肺经 (27) 肾经 (28) 五经配伍及推治 (29) 大肠、小肠 (32) 胃经 (33)

小天心、内劳宫 (34) 板门 (35) 十宣 (36) 四横纹、四缝穴 (37) 老龙 (38) 外劳宫、二扇门 (39) 合谷 (40) 一窝风 (41) 阳池、三关 (42) 六腑 (43) 天河水 (44) 水底捞月 (46) 五指节 (47) 5.下肢部穴位 (48) 涌泉 (49) 足三里、三阴交 (50)

太冲 (51) 6.穴位的功能归类 (52)

小儿推拿穴位概述: ◆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 的刺激点。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 小儿推拿操作程序: 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 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 第三步:下肢部 第四步:胸腹部 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

小儿推拿教材

下篇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 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 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临诊时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仔细观察、辨证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故在治疗操作时,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这些介质不仅有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还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作用。临床选用介质时也宜辨证应用。 小儿推拿手法应用着重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年稍长的可参照成人推拿手法的要求。小儿推拿治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强调手法的补泻,常用的补泻方法有手法轻重补泻、快慢补泻、方向补泻、经络补泻(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次数补泻及平补平泻法等。临证时要根据病证选择应用、以达功专力宏,方能体现补泻。 小儿推拿穴位大多数为小儿所特有,称之谓小儿特定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且以手掌手背居多,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在小儿推拿穴位上,采用适当的操作次数、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则能使疾病尽快痊愈。若次数、时间、力度太过,则可损伤皮肤或加重病情;若不及则无济于事。故在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年龄的大小等,酌情增减、灵活掌握。 由于小儿发病方面的特点,临床上以外感、饮食内伤、热性病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用解表、

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青岛小儿推拿

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 儿科按摩学 (修订版) 主编:张寄岗 2009年8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 (1) 第二节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2) 第三节儿科四诊 (4) 第二章推拿手法 (15) 第三章常用穴位 (17) 第一节头面部 (17) 第二节上肢部穴位 (18) 第三节胸腹部穴位 (27) 第四节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29) 第五节穴位的组合及应用 (30) 第四章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32) 第一节夜啼 (32) 第二节鹅口疮 (33) 第三节惊风 (34) 第四节泄泻 (37) 第五节呕吐 (38) 第六节便秘 (40) 第七节疳积 (41)

第八节发热 (42) 第九节百日咳(咳嗽) (43) 第十节汉证 (44) 第十一节遗尿 (46)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 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 小儿推拿疗法即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疗学科,是祖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小儿防病治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小儿推拿疗法有着其独特的风格、神奇的疗效,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 小儿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但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如唐代《千金方》中记载了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及预防小儿疾病的方法。相传宋代《颅囟经》是最早儿科专著。 小儿推拿疗法独特体系的形成是在明、清时代,当时有许多有关小儿推拿专著问世。但是现存最早的是明代(1601年)《小儿按摩经》又叫《保婴神术》。当时在推拿治疗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这一独特的体系。 同时不少的小儿推拿专著有《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厘正按摩要术》等,使小儿推拿理论更为完善,为当时婴幼儿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今天小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一般的常见病都可适用,如:外感、发烧、咳嗽、气喘、腹泻、呕吐、厌食、疳积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对于小儿急慢惊风、麻疹、水痘、麻痹等症也都有开窍镇静、透发解肌及增长肌肉的作用。凡皮肤破损、溃疡、创伤等外科疾患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四、推拿操作注意事项 1.推拿室的要求:清洁卫生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2.医师的要求:经常修剪指甲,操作前洗手 3.辅料的应用:滑石粉,葱、姜汁,爽身粉,薄荷水,温水 4.推拿用手:左主血,右主气(左右的来源) 5.时间的长短 五、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全国看青岛,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汇集地。目前青岛小儿推拿主要有三大流派:中医院李德修——著作《小儿推拿讲义》三字经流派,(独穴) 青医张汉臣——著作《实用小儿推拿》注重整体选穴 盲校张寄岗——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张席珍)以清代(待)补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要想见效,手法的正确和穴位的准确都是首要的。今天山东金医典的老师们就为大家整理了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小儿推拿穴位和手法,希望对大家学习小儿推拿有所帮助。 大肠经 【功效】清利肠腑,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手法】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向虎口方向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用清补法。 【演示】 胃经 【功效】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治肚子胀满,积食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厌食。 【手法】自大拇指下端鱼际外缘黄白皮交汇处,离心推至大拇指根部,此为清法;反之为补;一般用清法。 【演示】

肝经 【功效】舒肝理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主治伤风感冒,惊风,夜啼,斑疹。 【手法】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之为平肝;清法一般从食指指根推到指端。 【专家心得】平肝法常与清肺、推天河水配合应用。起退热,治肺炎的作用。 【演示】 脾经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主治腹泻、积滞、便秘、唇裂肿痛,口舌生疮,软骨病、瘫痪,虚性咳嗽。 【手法】大拇指末节外侧,离心推之为清,向心推之为补,来回推之为清补。 【演示】

肾经 【功效】和气血,调阴阳,分寒热。主治寒热往来,气血不和,胸膈满闷。 【手法】分阴阳穴在小天心穴往上,掌横纹中间略上处,用拇指罗纹面从穴位中间向左右分推。 【演示】 板门 【功效】宽胸膈,利肠胃,主治呕吐、腹泻、幽门狭窄、痉挛、贲门松弛等。 【手法】以拇指端点住鱼际中点,左右旋揉同数。 【演示】

内八卦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专家心得】五脏之气不调,诱发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咳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运化力量,消化食积。 【演示】 小天心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1.定义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医生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2.形成标志 小儿推拿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推拿门类始于明朝。自此之后,有了《保婴神术按摩经》这样的学科专着,也出现了一批有临床经验和理论医学基础的医生。 3.特点 (1)穴位 中医常用的点穴穴位主要是点状、线状和面状。 (2)手法 其特点主要是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可以缓解慢性病、常见疾病。并通过经年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的八种主要推拿手法。 (3)经穴 在经穴上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论断。适合推拿的穴位分别对应了一种脏器器官,有些穴位会呈现点、线或面状分布。 (4)诊断 在诊断上,创造性的开创了腹诊法。腹诊法将归经施治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 (5)临床操作 临床上不仅要求按摩师有序规范的操作手法,还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要配合姜汁、滑石粉等,有利于保护宝宝的皮肤不受损伤,还能让手法的疗效得到最大发挥。 小儿推拿作用 1.提高宝宝身体机能 穴位处于人身体上经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调阴阳、益气补血。尤其是对于宝宝来说,还能够增强免疫能力,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正常成长。 2.缓解小儿病痛 宝宝如果生病的话,通过被按摩与病处对应的穴位,能够缓解病痛甚至痊愈。而中医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视等。 3.增强宝宝抗病能力 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令经脉畅通,还能预防一些急性传染病。 小儿推拿适用范围

小儿推拿教材

小儿推拿教材 《小儿推拿保健师教材》教材为金职伟业自主研发的专业教材,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现正式上市发售。 一、教材介绍 小儿推拿教材-金职伟业《小儿推拿保健师教材》教材内容联合湖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湘雅医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北京高校多位专家教授编写而成。金职伟业新出版的《小儿推拿保健师教材》教材以培训人员就业为向导,以培训人员就业为向导,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小儿推拿为基本课程主线,强调实践性能操作,使培训人员具备从事母婴保健的职业能力。 二、教材内容 小儿推拿教材内容,涵盖小儿推拿师必须掌握的中医儿科学基础、推拿手法学基础相关知识。全书分为4部分,共10章,分别对小儿推拿基础知识、人体解剖学基础、中医学理论基础、经络腧穴学基础、而科学基础知识,初级小儿推拿保健师需要掌握的单式手法、复式手法,中级小儿推拿保健师对于小儿常见病症,如感冒、腹泻、便秘等病症的辩证及推拿手法,高级小儿推拿保健师在治疗小儿疳积、近视、惊风、肌杏斜颈等病症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三、培训介绍 小儿推拿教材-研发《小儿推拿保健师教材》的金职伟业,是经中国健康服务业岗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办公室批准,负责全国招生、培训工作。目前,已在湖南、贵州、广西、山东、宁夏、山西、上海开设有多家分校,更多城市正在全面布局中。 中国健康服务业岗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是由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共同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培训项目。 四、课程介绍 小儿推拿教材-了解了金职伟业的母婴教材,及金职伟业培训的基本情况后,小编再给您介绍下金职伟业已有的具体课程情况。其中除了基础的月嫂、育婴师、催乳师、小儿推拿师、产后康复师技能培训以外,金职伟业还有所有项目的提升课程和师资培训课程。 五、开放加盟-全国100个分校等你来 小儿推拿教材-目前金职伟业面向全国推出月嫂培训学校加盟、催乳师培训学校加盟、小儿推拿师培训学校加盟、产后康复师培训学校加盟,您可选择单项目和组合项目加盟的模式。 未来三年,金职伟业集团将在全国各地开设100家母婴职业培训分校,为全国提供有专业保障的母婴服务人才。您可至金职伟业企业网站联系在线客服详细了解。 六、知识分享 冬天,宝宝睡觉穿什么 到了冬天,很多新妈妈不知道该给孩子穿什么衣服,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是穿多一点呢,还是被子盖厚一点?宝宝散热能力现在还在发展过程中,妈妈可以尝试着摸摸宝宝的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一、手上的推拿:(一般以保健为主) 1、双手拇指按住总筋(掌根中心)向两边平推20-30下 2、双手拇指按住一窝风(手背掌根中心有个窝)向两边平推20-30下 3、二人上马穴(手背,简称二马)揉100-200下(顺时针转,补肾)。 4、清大肠200-300下(在二指侧边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 5、清脾胃(300下)或清脾胃+补脾(300下)(清是从拇指侧边的掌根向拇指尖推,补是在拇指第一节顺时针揉)。 (补充说明:一般孩子上火、咳嗽、嗓子红是因胃热、大肠热导致的肺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用清大肠和清脾胃配合清肺。) 6、板门揉200-300下(助消化、健脾和胃)。 (补充说明:从板门向横纹推可止泻,从横纹向板门推可止吐。)7、清肝200-300下或清肝+补肝300下(清是从二指的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二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看到眼角红是肝火旺,需要清肝,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又清又补,清补加起来不超过300下。冬天一般不清肝火,除非嗓子特别红。春天则以补肝为主。) 8、千万不要动心经(三指和三指指根下一点),容易引起小孩情绪不安,如果看到小孩舌尖红或眼屎多,说明心热,通过清小肠火来解决。 9、清肺+补肺300下(清是从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无名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小孩嗓子非常红多清少补)

10、清小肠200-300下(从小指侧边指根向指尖推。) (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外加以下穴位) 1、如果是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可以加上外劳宫(手背)顺时针揉转50下。 2、如果痰比较多,可以在小横纹处(小指根到掌根)上下搓200下。 3、如果咳嗽,可以同时揉止咳点(板门旁边两点)50下。 二、手臂推拿 1、天河水300下(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热症)。 2、如果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推三关50下,(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寒、虚症) 3、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从肘向牚根方向推,去热症,但一般用于春夏(300下),但是冬天如果嗓子特别红,可推50下。)

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

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儿科按摩学 (修订版) 主编:张寄岗 2009年8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 (1) 第二节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2) 第三节儿科四诊 (4) 第二章推拿手法 (15) 第三章常用穴位 (17) 第一节头面部 (17) 第二节上肢部穴位 (18) 第三节胸腹部穴位 (27) 第四节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29) 第五节穴位的组合及应用 (30)

第四章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32) 第一节夜啼 (32) 第二节鹅口疮 (33) 第三节惊风 (34) 第四节泄泻 (37) 第五节呕吐 (38) 第六节便秘 (40) 第七节疳积 (41) 第八节发热 (42) 第九节百日咳(咳嗽) (43) 第十节汉证 (44) 第十一节遗尿 (46)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 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 小儿推拿疗法即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疗学科,是祖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小儿防病治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小儿推拿疗法有着其独特的风格、神奇的疗效,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 小儿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但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如唐代《千金方》中记载了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及预防小儿疾病的方法。相传宋代《颅囟经》是最早儿科专著。 小儿推拿疗法独特体系的形成是在明、清时代,当时有许多有关小儿推拿专著问世。但是现存最早的是明代(1601年)《小儿按摩经》又叫《保婴神术》。当时在推拿治疗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这一独特的体系。 同时不少的小儿推拿专著有《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厘正按摩要术》等,使小儿推拿理论更为完善,为当时婴幼儿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今天小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一般的常见病都可适用,如:外感、发烧、咳嗽、气喘、腹泻、呕吐、厌食、疳积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对于小儿急慢惊风、麻疹、水痘、麻痹等症也都有开窍镇静、透发解肌及增长肌肉的作用。凡皮肤破损、溃疡、创伤等外科疾患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四、推拿操作注意事项 1.推拿室的要求:清洁卫生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史上最全小儿推拿教程图

史上最全小儿推拿教程图,不吃药治愈宝宝日常小病! 【龟尾】 [位置] 在尾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 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肺俞】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脊柱】 [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辣妈教室提醒您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腹阴阳】 [别名] 腹。 [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膻中】 [位置] 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 [功用]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退六腑】 [位置] 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用]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一切热证。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腮腺炎,大便干燥等 【一窝风】 [别名] 外一窝风。 [位置] 在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 [操作] 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功用] 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主治] 一切腹痛,伤风感冒,关节痹痛,急慢惊风 【内劳宫】 [位置]在掌心中央,握拳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所指处中间,即是劳宫穴。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劳宫。揉100-200次。 [功用]左揉发汗,右揉泻心火,除烦躁。 [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端正】 [位置] 在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 [功用] 掐右端正治呕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 [主治] 鼻出血,惊风,呕吐,泄泻,痢疾

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 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 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临诊时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仔细观察、辨证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故在治疗操作时,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这些介质不仅有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还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作用。临床选用介质时也宜辨证应用。 小儿推拿手法应用着重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年稍长的可参照成人推拿手法的要求。小儿推拿治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强调手法的补泻,常用的补泻方法有手法轻重补泻、快慢补泻、方向补泻、经络补泻(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次数补泻及平补平泻法等。临证时要根据病证选择应用、以达功专力宏,方能体现补泻。 小儿推拿穴位大多数为小儿所特有,称之谓小儿特定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且以手掌手背居多,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在小儿推拿穴位上,采用适当的操作次数、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则能使疾病尽快痊愈。若次数、时间、力度太过,则可损伤皮肤或加重病情;若不及则无济于事。故在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年龄的大小等,酌情增减、灵活掌握。 由于小儿发病方面的特点,临床上以外感、饮食内伤、热性病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用解表、清热、消导等方法。对于治疗大寒、大热的穴位及泻法、重刺激手法等,要中病即止,以免损伤小儿正气。另外,小儿患病,传变迅速,易生他变,临诊时必须谨慎果断,不可贻误病情。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主要应用特定穴,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这些穴位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小儿推拿特定穴临床应用时有以下特点:一是穴位与手法往往合起来称呼,如推三关、揉板门、掐老龙等;二是手法操作时间往往是以“次数”为计算。穴位中标示的“次数”仅作为6个月~1周岁患儿临床应用时参考,临诊时还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三是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肢,次头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患儿体位而定先后顺序,年龄较大患儿可配合经穴使用。四是上肢特定穴位,习惯于推左手,一般不分男女。 第一节头面部穴位 1.天门(攒竹) 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 一、头面颈部穴位 四白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鱼腰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a)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 “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yì)风 “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翳风穴在耳垂后下缘凹陷中。 二、上肢穴位 合谷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doczj.com/doc/0818659905.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1.gif" width=137 height=169>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doczj.com/doc/0818659905.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2.gif" width=130 height=150>穴位:百会位置: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按揉30次。主治: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doczj.com/doc/0818659905.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3.gif" width=137 height=169>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doczj.com/doc/0818659905.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4.gif" width=175 height=138>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doczj.com/doc/0818659905.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5.gif" width=137 height=169>

小儿推拿穴位总结

1、线状穴位 头面部——坎宫:自眉头沿眉至眉梢成一直线。 天门:两眉中至发际成一直线。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背腰部——脊柱: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七节骨:自第四腰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上肢部——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大肠: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肾纹:手掌面,小指间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小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圈。 运土入水:手掌面,从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运水入土:手掌面,从小指根至拇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大横纹:仰掌,掌后横纹处。 三关:从阳池至曲池处成一直线。 六腑:从阴池至肘尖处成一直线。 天河水:从总筋至曲泽处成一直线。 下肢部——箕门:大腿内侧,从腹股沟中点至膝盖内上缘成一直线。 2、面状穴位 胸腹部——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腹:腹部。 丹田:小腹部。 上肢部——脾经:大拇指末节罗纹面。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胃经:拇指掌面近指端第一节。 板门:手掌面大鱼际处。 3、点状穴位 头面部——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胸腹部——乳根:乳下2分。 乳旁:乳处旁开2分。 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 背腰部——龟尾:尾椎骨端。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肢部——肾顶:小指顶端。 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内劳宫:手掌面,屈指无名指和中指间中点。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