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阿古的厌女症_奥瑟罗_的女性主义批评
- 格式:pdf
- 大小:63.64 KB
- 文档页数:2
中世纪欧洲厌女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李桂芝
厌女主义,泛指针对妇女的所有消极言行。
中世纪欧洲的厌女主义虽然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和犹太教传统,但更多的受到基督教神学思想和现实发展的影响。
古代教父们基于对《圣经·创世纪》的阐释建立了女性服从男性的性别秩序和社会秩序。
此外,因为对贞洁和救赎生活的过分注重,性成为教会批评的对象,进而成为批评妇女的武器。
此后整个中世纪的妇女观念都是建立在这一厌女基础之上的。
厌女成为欧洲中世纪的一个常态特征,压迫、从属成为描述妇女地位的标准化术语。
但是,由于基督教会在欧洲社会不同时期实力的不同,厌女主义的表现和影响也有所不同:在古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对社会的影响有限,鼓励和歧视并重;在11世纪为满足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教会改革的需要将妇女妖魔化,妇女形象大为贬损,成为邪恶的代名词。
此后在教会的大力宣传下,到13世纪,普遍厌女氛围在欧洲确立。
妇女的公共空间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公共空间不断变小,权利不断丧失。
美狄亚形象的女性主义阐释庄美芝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剖析美狄亚与伊阿宋之间的婚姻冲突,揭示了性别差异即是主体与权力、语言、意义之间关系的差异。
在菲勒斯中心的语境中,女性面临着认同与判离两种抉择,认同会因重复而使之强化。
美狄亚的独特个性与非凡能力使她超越了希腊妇女的“内在性”,从而做出叛离父权社会与权威中心的举动。
为此她付出沉重的代价,再度被边缘化。
美狄亚这种“边缘之边缘”的“坏女人”具有对“好女人”中心、男性中心的双重颠覆作用。
人类社会的远景是应男性本位或女性本位的单性文化让位于双性文化。
关键词:美狄亚女性主义菲勒斯中心主义认同叛离引言翻开欧洲文学史,人们始终能够感受到“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的浓厚氛围。
即使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也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男性意识。
在自父系氏族社会以来的历代社会中,女人的价值和命运取决于她对于父权社会强加给她的社会角色所承担及完成的程度。
“家长制的压迫包括将女性气质的特定社会标准强加在所有生物学的女人身上,明摆着是为了使我们相信这种为…女性气质‟所选择的标准是自然的。
这样,拒绝与之一致的女人,就被冠之予…非女性气质的‟和…不自然的‟。
正是出于家长制的利益,这两个术语(女性气质和女人本身)保持着全然的混淆。
”①因此,符合这种“女性气质”的,被称作“好女人”,而与之相反的,则被称作“坏女人”。
实际上,“好女人”与男权社会更多地采取了认同与合作的态度,本质上属“男性的”;而“坏女人”呢,由于她们“太不听话”,拒绝扮演男人要求她们扮演的角色,所以她们才真正体现出“女性的”本质。
解读这类“坏女人”的形象,将使我们获得关于女性本质、女性潜能的“黑暗大陆”(theDark Continent)的新知识。
在当今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中,批评界都纷纷在追根溯源,寻求其文学原型,古老的东西在后人的审视和反思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因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美狄亚这类人物,堪称恶女人的最早原型之一,而在后来的以男性文学为主流、女性文学为潜流的文学史上,“家长制空间的蹩脚的限制”(cramped confines of patriarchal space)使我们很难发现像美狄亚这样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
《奥德赛》中女性主义思想研究内容摘要:《奥德赛》和《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史诗,统称为《荷马史诗》。
本文以《奥德赛》中体现出佩涅洛佩的“智慧机巧”的纺织寿衣和弯弓招亲的计谋为出发点,来解析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奥德赛》佩涅洛佩女性主义一、引言《奥德赛》中涌现出诸多积极活跃的勇敢女性,呈现出女权主义思想的色彩。
而这部史诗也流露出对女性的怀疑,如女性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这尤其造成了阿伽门农否定女性的态度。
虽然作者努力塑造一个美好的女性形象,但这些都是透过男性角色的角度,即通过男性眼睛和话语表现出来的。
因此,它也有厌恶女权主义的痕迹。
这些不免让人对《奥赛罗》中的女权主义产生疑惑。
二、《奥德赛》中女性主义的凸显自《奥德赛》这部史诗创造完成之始,对于其中的女性主义,便出现了难以统一的观点。
一些人认为《奥德赛》就是西方国家厌恶女性主义的源头。
最突出的“厌女主义者”阿伽门农的态度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他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是一个“坏女人”,丈夫不在家时,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而在奥德修斯的心中,女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温柔善良的,一种是危险可怕的。
这使作者看待的女性主义的态度更加难以辨别。
《奥德赛》中,佩涅洛佩是贤妻的代表人物。
她几乎把所有优点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拥有美貌的同时,富有智慧,体现了女性的价值。
在这部史诗中,佩涅洛佩成就了她丈夫――奥德修斯完整的人物形象,是所有人物联系的枢纽,是读者了解《奥德赛》的一个重要的角色。
两个著名的故事与佩涅洛佩相关,其中一个是佩涅洛佩的织寿衣的计谋。
织布与佩涅洛佩的形象休戚相关,除了以织布操持日常家务,还把织机编织的智慧融入到生活。
佩涅洛佩用给公公拉埃尔特斯织寿衣的计谋来拖延求婚人,通过织布、拆布和重织这一系列过程,拖延三年的时间,等待丈夫归来。
这一切离不开神明――纺织的守护神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启发,从而显示出她聪明机智,善于使用谋略。
遭受女仆出卖,织衣计谋的事情败露之后,佩涅洛佩只能面对求婚者的求婚。
简述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1)肖瓦尔特是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第二到第三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是第二阶段的重要著作,被称为女性主义的划时代著作。
(2)该书不再把女性文学传统仅仅看成少数几个伟大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突现,而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持续的,既有青史留名的大作家也有更多被湮没的一般作家。
她发掘了许多过去长期被湮没的英国女性创作资料,有力的展示了女性文学的持续不断的传统。
(3)肖瓦尔特将女性文学传统看成一种“文学的亚文化群”,并根据亚文化的共性将女性作家的创作分为女人气(即模仿主流传统)、女性主义(即反抗主流传统的价值标准,争取自己独立价值与权力)、女性(即摆脱依赖对立面而转向内心、自我发现)三个阶段,并对女性阶段的创作最为肯定。
(4)肖瓦尔特在其著作《姐妹们的选择:美国妇女写作的传统和变化》一书中关注了以前女性主义批评所忽视的种族因素,并从女性亚文化视角出发研究了美国女性创作中的各种主题、形象、文体、文化实践和历史选择。
这些研究显示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经进入了性别诗学的跨学科文化研究之中。
(5)肖瓦尔特提出了建立新的独立的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思路,即妇女批评的宗旨是为妇女文学建构一个女性的框架,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而不是改写男性模式和理论,要摆脱男性文学的束缚,不再使妇女适应男性传统方法,而要创建女性文化的新的蓬勃
发展的世界。
(6)在方法论上肖瓦尔特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发展女性亚文化研究,不仅将女性主义批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方法去阐释“女性文化”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的文学。
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探讨了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之间的联系,其理论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同时它又超越了两者。
与文化领域内的生态女性主义相呼应,文学领域内也将诞生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旨在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探讨文学中双重统治的联系,深化对父权制文本的批判。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多元理论视点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学者F-奥波尼在《女人或死亡》(LeFeminisme ou laMort)这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认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
生态女性主义相信女人与自然有极大的亲近性,在生理上女性如月经、怀孕和生产过程的经验类似自然生态的循环,有其周期性存在。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女性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相连性,一方面大地孕育万物的自然现象被类比为母亲哺育子女的天性,表面上这种类比是一种赞颂,实际上是藉此建构一套规范女性的"自然法则";,以自然现象来界定女性的职责;另一方面在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里,女性如同自然,代表的是原始、被动、情感、柔弱和神秘,需要由进步、主动、理性和强壮的男性来引导和开发。
这种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不断地流露,例如将未开辟的土地或森林称为"处女地";或"处女林";。
对此,瓦伦(K.J.Warren)明确指出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都是在同一种体制下运作的,这个体制就是父权中心体制,推翻这个父权体制是女性运动与环保运动的基本工作。
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者把自然与女性受压迫的遭遇相提并论,把解放女性和解决生态危机、反对压迫一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由于各自借鉴的理论方法不同或对妇女与自然双重解放的根本途径的认识不同,生态女性主义呈现出一个流派众多的多元格局,诸如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和哲学生态女性主义。
从苔丝狄蒙娜看《奥赛罗》的种族悲剧朱文宣莫凡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530008摘要:苔丝狄蒙娜作为《奥瑟罗》中女主角,尽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她代表了典型基督教妇女的品质和特征,体现了莎士比亚的爱情理想和最高的人文价值。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苔丝狄蒙娜的形象,指出她不仅深爱着奥瑟罗,她身上同样留有种族歧视的阴影;她对爱的义无反顾使她不仅成为爱的牺牲品,也成为种族歧视的祭祀品。
关键词:苔丝狄蒙娜基督教妇女种族歧视一、《奥瑟罗》的种族因素1822年的一天,美国巴尔的摩市上演《奥瑟罗》。
就在奥瑟罗要扼死妻子的那一刻,台下一军人霍然而起,厉声高喊:“我不能看着一个黑鬼杀死我们的白人妇女!”当场将奥瑟罗的扮演者击毙。
这一声呐喊穿越了两个多世纪,至今仍在回旋。
尽管莎士比亚时代的人们不似今天的白人们对有色人种那么歧视,但仅《奥瑟罗》一剧就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黑肤色的排斥与反感。
摩尔人其实并非正统的非洲黑人,是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黑人混合的后裔,只不过对于16世纪的英国社会而言,深棕肤色的摩尔人与非洲黑人并无实质性的差异。
当时随着资本主义新兴力量的繁荣带来的宗教、文化、民族和种族等多方面的差异性都在文艺复兴的戏剧舞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印度人、摩尔人、吉普赛人、犹太人、埃塞俄比亚人、摩洛哥人、土耳其人、“野蛮人”、“野蛮的爱尔兰人”和“未开化的鞑靼人”以及其他异邦人的形象不时地出现在早期的英国的公共和私人舞台上。
[1](有时这些异邦人也会成为舞台的中心,其中包括克里斯托弗·马洛的《马耳他的犹太人》,本·琼生的《黑色假面》和莎士比亚的《奥瑟罗》。
莎士比亚不愧为杰出的人文主义代表,他早在四百多年前就已经敏感地嗅到新兴资本主义繁荣景象掩盖下的种族歧视的味道——《奥瑟罗》是莎剧中唯一一部以异邦人为主角的作品,其完整的题目为《奥瑟罗——威尼斯的摩尔人》。
朱生豪在《奥瑟罗》译本的导言中写道,“纸醉金迷的威尼斯、惊涛拍岸的塞浦路斯、域外武士与纯情少女的生死恋情,这些构成了本剧的异国情调,并打动过众多文人骚客,其中不少人在这五色缤纷的图卷背后窥见了黑与白的对峙。
简述女性主义批评流派(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以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黑人女性批评和女TX恋女性批评也丰富了这一阵营的理论。
(2)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努力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并重新予以评价,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的亲密关系,以鼓励当代妇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是凯特•米勒特。
②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是卡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格巴和肖瓦尔特等人。
③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3)法国派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①对“女性本质论”和“女性文学传统”等命题均持怀疑态度,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固有的“女性文学传统”,客观上反而加强甚至维护了父*权制的文学史观。
②她们的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结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面向未来将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期待建立一种标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莉丝蒂娃、西苏和伊瑞格瑞等。
(4)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崛起,是与黑人妇女遭受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这一现实密切相关的。
①她们一方面长期与黑人男性一样受到种族歧视,另一方面在黑人圈内她们还要受到黑人男性的压迫。
②经受双重压迫体验而写出的黑人女性文学作品自然有其独特性,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为了强调这种独特性进而改变黑人女性文学受冷落和曲解的状况。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巴拉•史密斯、苏珊•威利斯、迈克多威尔等。
(5)女TX恋主义文学批评具有三个主要特点:①把异性*恋主义观念同父*权制联系起来对之采取激烈批判态度。
②力图寻找和建立起一个女TX恋文学的传统。
③努力建立一种女TX恋主义的批评原则。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女性主义是20世纪兴起的一场文化运动,试图揭示和改变社会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主义文学则从多个角度探讨女性的身份、经历与困境,通过各种文学形式表达女性对社会的思考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经典女性主义作品入手,深入分析其主题、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1.1 最早的女性主义思想女性主义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
当时,有许多思想家开始关注女性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例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为女性权利辩护》中提出了教育应普及到女性,这一观点被认为是现代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起点。
1.2 19世纪的文学作品进入19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逐渐反映出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深刻反思。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通过女主角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成为了经典的女性主义小说之一。
同时,乔治·艾略特(乔治·艾略特)通过虚构的人物伊芙琳,探讨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选择问题,为后来的女性作家开辟了创作的新天地。
1.3 20世纪以来的转变20世纪是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布兰登·斯坦德尔(Brenda Ueland)、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等作家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性别角色的质疑与挑战。
此时,女性在文学创作中不仅仅是被动角色,她们开始主动探讨自身对社会、家庭和爱情的看法。
这些作家的独特视角,使得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
二、经典女性主义文学作品赏析2.1 《简·爱》——独立与爱的探索《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该书讲述了一个孤女简·爱的成长故事。
小说中的简,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崇尚自我的女性形象。
她不仅渴望爱情,更希望能在爱情中保持自我。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阅读篇目(一)必读文章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北京版。
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版。
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露丝·伊丽格瑞:《此性不是同一性》,《女权主义理论读本》,〔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佳·查·斯皮瓦克:《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莫汉蒂:“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译文换成:钱德拉·塔尔佩德·莫汉蒂:《在西方的眼里——女权主义学术成果与殖民主义的论述》,选自李银河主编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肖瓦尔特:“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最新西方文论选》,王逢振、盛宁、李自修编,漓江出版社1991年2月版。
(缺页要补上)(二)相关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5月第1版。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D.德莱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版;《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5月北京版。
“疯女人”——女性主义观照下《简·爱》人物形象分析Crazy Woman——Analysis of Jane eyer Character Image with FeministReflection摘要首先,纵观维多利亚的时代背景,父权社会的强权政治在女性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疯女人”的出现是对历史上被压迫和剥削的女性的还原。
其次,“失语”代表了一个不能言说的秘密,是女性无法为自己辩解的悲剧。
它不仅反映了一般女性脆弱的命运,也暗含了作者本人在写作时被压抑的情绪。
而在各种压迫中,“性属压迫”最为根本,在普遍的男性话语中,女性成为罪恶的代名词,社会之塔的阴影时刻笼罩着妇女。
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简·爱集结了所有女性美好的期望,最后在对罗切斯特的征服中达到了反转男性对女性掌控的目的,实现了女性把握自己命运的要求,显然这是作者所希望的。
而“疯女人”绝不是单一的角色辅助,她带着所有女性的怒火化身为复仇女神,她是简·爱潜伏起来的真正“自我”,是真正的简·爱。
表面上她意在破坏和干扰,而实际却帮助简爱实现了反抗的目标。
关键词:疯女人;女性主义;形象;失语者;潜意识IAbstractTo begin with, looking at the background of Victoria, the strong power of politics of a patriarchal society imprint woman deeply, "Mad Woman" is the reduction of women in the history of the emergence of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Secondly, the "aphasia" is on behalf of a secret, a tragedy that woman can not defend for herself. It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fate of vulnerable women, but also implies the author’s emotions in writing. Oppression in all, "sex oppressi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one, in male discourse environment, women become synonymous with evil, and the shadow of the Tower of society always shrouded women. But where there is oppression, there is resistance. Jane Ere gathered all the expectations of women, and finally at the conquest of Rochester she reached a reversal that is female in the control 发of male and she achieve the requirements of women who want to take their own destiny. Apparently, it is the hope of the author. The "Mad Woman" is not a single auxiliary, she took all women's anger and become the Nemesis, and she is the real Jane Ere. On the surface of this novel, she intended to damage, while actuality she was helping Jane achieves the target of resistance.Keywords: Crazy woman; Feminism; Image; Aphasia person; Subconsciou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一、“疯女人”:浮出历史的表面 (1)二、对“疯女人”失语者身份的深追踪 (3)(一)“无声”的反抗:作家的女性意识 (3)(二)社会之塔的阴影:“性压迫” (5)三、“疯女人”:简.爱的真正“自我” (9)(一)“本我”遭遇困境 (9)(二)“自我”的内涵 (10)(三)“自我”与“本我”的斗争 (11)小结 (15)注释 (16)参考文献 (17)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21年第11期33文学研究看《奥瑟罗》中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屈晴爽 白熙智莎士比亚的《奥瑟罗》《哈姆雷特》《麦克白》和《李尔王》被称为“四大悲剧”,作为世界性的经典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奥瑟罗》中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也同样值得深思,笔者将从《奥瑟罗》中存在的女性的贞洁问题、女性被社会所认定的本质和苔丝狄蒙娜之死等三方面去探寻《奥瑟罗》中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
一、女性脆弱的贞洁“莎士比亚多次在作品中涉及到女性贞洁问题,实际上这关系到妇女社会地位的问题”[]实际上,女性的贞洁问题,也与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有关。
在剧本《奥瑟罗》中,贞洁问题的所有者一直都是女性,从未变过。
两性关系中,无论双方哪一个出轨都应该被认为是不“贞洁”的,但是事实上只有女子才会存在贞洁与否的问题,男性却不曾有。
爱米利娅说:“他们厌弃了我们,别寻新欢,是为了什么缘故呢?是逢场作戏吗?我想是的。
是因为爱情的驱使吗?我想也是的。
还是因为喜新厌旧的人之常情呢?那也是一个理由。
”[]男性的另寻新欢被看作是人之常情,男性则根本不存在贞洁与否的问题。
女性却必须接受强加于她们身上的“贞洁”观念,苔丝狄蒙娜还因此丧失生命。
在《奥瑟罗》这部悲剧中,女性的贞洁成为两性关系存在的前提。
一旦女性被发现不贞,丈夫有权结束两性关系;然而,丈夫不忠,妻子却没有权利去结束这场关系。
当奥瑟罗认为妻子苔丝狄蒙娜已经不再贞洁时,他甚至杀死了苔丝狄蒙娜。
在这种情况下,贞洁成为女性最为珍贵的东西,然而不幸的是,女性的贞洁却又是脆弱的,极其容易被怀疑的。
而且这种怀疑一旦产生,就像身上的伤疤一样,再也无法消去。
且看伊阿古的一段心理描写:“我恨那摩尔人;有人说他和我的妻子私通,我不知道这句话是真是假;可是在这种事情上,即使不过是嫌疑,我也要把它当作确有其事一样看待。
”[]可见 “贞洁”对于女性来说极其重要,可是更为可悲的是女性的“贞洁”却又那么容易被质疑。
欧洲文学中的女性贞操偏见作者:吕雪萱来源:《世界文化》2020年第03期欧洲中古世纪的文学多源自于传说,北欧除外,主要分为两大系统:一为亚瑟王、圆桌武士和圣杯骑士的传奇故事;另一系统华人较不熟悉,是查理曼大帝与阿拉伯帝国之战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是《罗兰之歌》,故事歌咏查理曼手下大将罗兰的事迹。
“罗兰之歌”被吟游诗人传到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早先有诗人博亚尔多(1441—1494)把它写成史诗,但未完成。
后来“意大利的荷马”——诗人阿里奥斯托(1474—1533)续成为《狂怒的欧兰朵》,一时洛阳纸贵,传遍全欧,直到19世纪仍然是许多画家爱用的题材。
此书虽名为“欧兰朵”,其实书中重要人物很多,多线进行,有如中国的演义小说。
另外又掺杂宗教、神话、魔法等元素,描述每位骑士的云游、历险、爱情、战迹。
有趣的是,故事开端几位查理曼麾下的武士都爱上了美丽的中国公主安吉丽卡。
安吉丽卡在逃离查理曼宫廷的途中,遇到一位受伤的穆斯林骑士,两人坠入情网,欧兰朵因此伤心嫉妒而发狂。
不过本文要讨论的不是歌剧《狂怒的欧兰朵》,而是以该歌剧为源本的另一部更有趣味的韩德尔歌剧名作《阿里欧唐德》。
《阿里欧唐德》剧情如下:英雄骑士瑞纳多是安吉丽卡的爱慕者之一,因追踪逃离的安吉丽卡来到苏格兰,投宿在一所修道院。
修士告诉他,苏格兰公主贵娜薇被一贵族陆卡尼欧控告婚前失贞,依法应处以火刑,除非有一英勇骑士愿为她应战控告者。
国王下令,如果保护公主名誉的骑士得胜,可迎娶公主。
少女婚前失贞就得处死?连瑞纳多都说这条法律不但对女性不公平,而且疯狂混账至极,他自愿为她出战,不要报酬。
《罗兰之歌》出发前,公主的女侍达琳娜前来告知瑞纳多一项惊天秘密——公主是被人陷害的,而陷害她的人是达琳娜的“爱人”坡立内克斯公爵。
原来,达琳娜热爱坡立内克斯公爵,不惜为他献身。
但是,坡立内克斯公爵并不真爱她,反而一心想和王室联姻,心仪的人就是贵娜薇公主。
但贵娜薇公主却心有所属,她爱的是从意大利来的英勇骑士阿里欧唐德,暗暗发誓非他不嫁。
古希腊文学在整个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虽然故事里出现了很多美貌女子,然而,美貌并不能代表女性的地位高,相反,在英雄传说中,她们的美貌只是一种陪衬,作为男性英雄展现其英雄本色的一种附属物。
大家都知道欧罗巴的故事。
这一类似的事件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很多。
只要某一位英雄为某一位女性的美貌所倾倒,他们便可以轻松的得到,女性也毫无怨言。
如忒修斯到了阿玛宗人的地方,喜欢上一位当地美丽的女子——希波吕忒,于是邀请她到船上小坐。
当她刚刚登上他的船,他便扬帆把她抢走,而希波吕忒却无半点反抗,反而心甘情愿。
英雄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是阿伽门农将其夫杀死抢来的。
并且在这些神话传说中,英雄们是以美貌来衡量女人,女人似乎只成为相貌的一个象征和符号。
一个平凡的女性在比其权利等各方面更为强大的男性面前,没有任何选择与说“不”的权利,并且,还只能欣然接受,她们如同一堆物品,被某位男性看中就可以带走,毫无反抗之力,这些平凡的女性在强大的男权社会里是多么无助与悲哀。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是最充分地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精神特征的文学,也是世俗的贵族阶级文学的主要成就。
骑士把自己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
他不仅要忠实地为主人服务,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
女主人在骑士心目中像圣母一样神圣,这一点后来发展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
能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取得胜利,博得贵妇人的欢心,在骑士看来是最大的荣誉。
所有这一切就构成了所谓“骑士精神”。
骑士的忠君、护教,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的,他们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也带有明显的封建性和矫揉造作的特点。
不过由于他们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最下一层,他们中间有些人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等道德信条,也有符合人民愿望的一面。
此外,他们虽不反对宗教,并为宗教去冒险,但他们向往世俗的爱情,要求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毕竟也是对宗教教条的背离。
文艺复兴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有共同点,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奥康纳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 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萨凡纳市。
1955 年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问世,两年后获得欧?亨利奖;1964 年去世。
奥康纳将目光聚焦美国南方,从普通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中提炼故事,其作品弥漫着强烈的宗教色彩。
在奥康纳的作品中,善与美是匮乏的,邪恶却无处不在,对人性的丑陋极尽嘲讽。
也许是怪诞风格过于明显,奥康纳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常被人忽视。
本文认为,奥康纳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女性主义意识的表述,犀利地嘲讽了父权社会剥夺妇女话语权、压制女性自我意识的行径,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奥康纳作品进行研究分析,解读其背后的女性意识,能够颠覆作品的表层意义,从而更加丰富我们对奥康纳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建立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基础上的女性主义阅读就是抨击男性经典文本中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厌女症 ( misogyny )话语,以及背后的与性别相关的政治因素,并用女性主义观点重新解释、评价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命运,提高妇女的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批评就是要把植根于女性内心的男性偏见去除,引导女性读者以一种“抗拒”的态度来阅读男性文学作品。
隐喻是文学批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女性主义阅读非常关注文本的隐喻功能,对文本中经常反复出现的意象或原型给予高度关注。
从女性主义角度去分析文本中的隐喻可以挖掘更多的被读者长期忽视的深层意义。
女性主义阅读理论同样也关注叙事这样的文本要素。
叙事学研究跟结构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文本的女性主义阅读就是对文本的重新解构,具有强烈的颠覆色彩。
叙事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叙事人称。
女性第一人称叙事则被宣称为女性写作的革命,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肯定,从而解构男性文本中对女性的误解,瓦解被男性文本定格的女性形象。
而女性作者设立的男性第一人称叙事则体现出另一种革命色彩,它实现了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并使女性作者成为男性叙事的潜在解构者,从而消解父权秩序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