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同步练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A组基础达标练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组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下图所示器物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乌黑发亮、胎壁薄如鸡蛋壳的黑陶。此类器物是下列哪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

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器物属于蛋壳陶。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乌黑发亮、胎壁薄如鸡蛋壳的黑陶,其为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一种祭祀的酒器,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C项正确。

2.(2020山东烟台高一期中)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

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其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其出土的玉器,C项正确。3.(2020辽宁鞍山高一期末)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修建房屋,过定居生活③饲养家畜④种植农作物⑤有成熟文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A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的共同之处即为农耕文化的特

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⑤。故选A项。

题组二从部落到国家

4.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烧林地的方法开垦土地,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答案A根据题中“神农氏”“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可知中国原始农耕的发展情况,故A项正确。传说可以作

为中国原始农耕的参考,但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其还要考古发掘来证明,故B项错误;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

不是凭空想象,故C项错误;炎帝只是传说中的人,材料内容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性,故D项错误。

5.(2020辽宁辽阳高一期末)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

来看,这时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已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

答案A根据材料“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这时社会贫富分化悬殊,

形成了特权阶层”可知,在当时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排除;西周是奴隶社会的

鼎盛时期,C项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题组三商和西周

6.根据甲骨卜辞,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这反映

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D.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A根据材料“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可知,其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A项正确。

7.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这表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

B.宗法制度已经出现

C.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

D.世袭制并不成熟

答案B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宗法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可知,王位世袭制在商代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商

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商代的世袭制已较为完善,故D项错误。

8.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C材料反映的是甲骨卜辞中对农业生产的记载,并非“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故A项错误;农业收成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与祭祀活动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甲骨卜辞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已经是重要的经济活动,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自然环境的恶化,故D项错误。

9.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

A.稳定统治秩序

B.强化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文化交流

答案A分封同姓与异姓诸侯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使各诸侯国作为周王室的屏藩,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A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B项排除;C、D两项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10.(2020山东济南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一观点说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A.沿袭了前代的制度模式

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是形势所迫的统治策略

D.带有较强的神权色彩

答案C由“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可知,实行分封制是形势所迫,故选C项。

B组综合提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墓葬大小和陪葬品的悬殊

答案D根据所学可知,墓葬的大小和陪葬品的悬殊能够反映出阶级分化的存在,D项正确。

12.2011年3月28日,根据史学界对“司母戊鼎”内壁铭文(下图)的重新解读,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将其更名为“后母戊鼎”。史学界重新解读的依据和方法最有可能是()

A.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

B.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

C.与同时期青铜铭文对照

D.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

答案C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同时期青铜铭文作为第一手证据,最有可能成为史学界进行重新解读的依据和方法,故选C项。

13.古代某制度“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下列阐释这一制度最恰当的是()

A.大宗小宗

B.拱卫王室

C.禅让帝位

D.中央集权

答案B“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体现的是分封制的作用,故选B项;“大宗小宗”是宗法制的特点,排除A项;禅让帝位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排除C项;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14.西周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分封诸侯、分赐土地,但如果诸侯不来朝贡周天子,天子可以“削其地”。这说明西周时期()

A.周王直接占有天下土地

B.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C.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井田制开始产生

答案C据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分赐土地”“天子可以‘削其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土地属于以周王为代表的国家所有,即实行的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项正确。西周的土地层层分封,而不是由周王直接占有天下土地,A项错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是在战国时期,而不是在西周时期,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井田制开始产生”,D项错误。

15.商代甲骨文中出现桑、丝、帛等字(如下),并由此衍生出从“桑”、从“糸”等与桑、丝有关的文字。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A.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

B.丝、帛等成为主要的衣料

C.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D.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答案C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种桑养蚕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商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商代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的内容,故B项错误;由材料“商代甲骨文中出现桑、丝、帛等字”“与桑、丝有关的文字”可知,商代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商代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材料二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

——甲骨卜辞《粹》材料三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yǒu)及其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

(1)依据材料一,说明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4分)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二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是哪一则?为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三中的铭文内容,说明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

(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答案(1)特点:崇尚神灵和祖先。

(2)历史价值较高的是材料二。

原因:材料二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属于二手史料。相较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更具有历史价值。

(3)制度:分封制。

(4)特点: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制度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解析(1)根据“尊神”“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其特点是崇尚神灵和祖先。

(2)从材料的出处可知,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属于二手史料。相较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更具有直接性,更接近当时的历史,故其价值更大。

(3)根据材料中赏赐土地给召,可知是分封制。

(4)从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其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