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公移山》教学详案

《愚公移山》教学详案

《愚公移山》教学详案
《愚公移山》教学详案

《愚公移山》教学详案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1.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

(3)投诸渤海之尾。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2.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为下面写“移山”做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的赞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得到了家人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来。

二、合作探究

(一)精读品味。

1.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说明他的妻子不愿移山?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之情。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侧面反映出愚公意志的坚定。

(2)写孀妻弱子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移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对比,寄托作者褒贬之意。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立足现在,愚公放眼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智叟的疑问和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智叟和愚公妻子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妻子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愚公妻子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随后移山行动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被谁搬走的?

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被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天动地。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二)人物赏析。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是“贬词褒用”。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2.你觉得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且令人尊敬的智者。

(三)写法探究。

1.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2.本文的情节安排有何特点?

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故事短小,却情节完整,一波三折。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却要号召全家人“毕力平险”,使人初见其“愚”。开始移山了,搬运土石用“箕畚”,工具极为简陋;倒土石的地点在“渤海之尾”,路程非常遥远,如此移山更见其“愚”。直到河曲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把智叟驳斥得哑口无言。这时,愚公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才一下子充分显示出来。

3.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愚公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遗男与智叟的对比。愚公与智叟的

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愚公目光长远而命名为“愚”,智叟目光短浅而命名为“智”,这一命名的颠倒不仅达到了对比的效果,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京城氏之遗男“助之”和智叟“止之”的对比,则进一步表明老于世故者对事情往往采取冷漠的态度。本文还巧妙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都对烘托愚公的形象具有重要的

作用。

4.本文的细节描写有什么特点?

本文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如愚公妻子的“献疑”,京城氏之遗男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这些描写都很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对话也很精彩,语言描写不仅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了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现了对移山的关心;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出其思想的固执,引出愚公的驳斥。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生动,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5.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愚公的行为,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请简要阐述理由。

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失志不移的精神。另外,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和移山,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也可保护生态环境。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四、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苦于)

(2)吾与汝毕.力平险(竭尽,用尽)

(3)杂然相许.(赞同)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这些土石怎么样呢?

3.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4.文章描写智叟的劝阻、神仙帮忙搬山,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何重要意义?

智叟的阻止,突出了愚公的目光长远;神仙帮助搬山,表现了愚公精神的感人。

五、布置作业

请以《愚公,我想对您说》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宁鸿彬教学目的: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教学设想;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

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二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三订正读音。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四再读课文。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

愚公移山说课稿精编版

愚公移山说课稿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愚公移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我们经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的毅力,马上就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了。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课前一分钟时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歌曲,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听完歌曲之后) 师: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彩屏显示课题:愚公移山。一个热火朝天的挖山画面为背景) 用本来学生就喜欢的“愚公移山”故事改编成的音乐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专家点评)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师: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读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等会儿大家一起解答。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师:本文语言中长句不多,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还需改正的地方。(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 师:大家再次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出语气,注意停顿。(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现在分四人学习小组,对照注解,疏通文意,不必字字落实,重整体感知,掌握故事大意即可,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理一下,有难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 通过自由朗读,放手让学生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了自主和合作的精神。(专家点评) 师:听到大家的议论,好像是说再找不出来错了,(问全体学生)是不是没有错了? 生:(齐答)是的。 师:我刚才跟大家一样,很认真地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的确没有找出读错的字和断错的句子,我想大家跟刚才这位同学一样,都做过认真的预习工作,这值得肯定,不过语气、

《愚公移山》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课题:愚公移山 小组:姓名:评价: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熟记“之”“惩”等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能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会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3.树立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出自列子的成语故事: (1)愚公移山(2)高山流水(3)杞人忧天(4)歧路亡羊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请你多读几遍,并在空白处写一写。 惩山北之塞(sè)荷(hè)担(dān)垦(kěn)壤(rǎng)穷匮(kuì)箕(jī)畚(b ěn)孀(shuāng)妻 2.请你至少花五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音字音和节奏。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意思,重点解释清楚加点的字词和划线的句子。(注意运用好双色笔) 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愚公移山》评课稿

《愚公移山》评课稿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很富于冲击力的课。这不仅仅指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来说,《愚公移山》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去正面直对。对这堂课,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议:关于文本解读;关于课程实施。 一、关于文本解读 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四章,我专章讨论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取向问题。在我看来,语文课程不但在总体上有个“面向何方”的总取向问题,而且其中的构成元素──听、说、读、写,分别也有一个“哪种方式”的取向问题。具体到阅读,取向问题也就是阅读的方法论问题,按照伽达默尔理解与解释一体化的观点⑴,也就是文本的解读方式问题。“哪种方式的阅读”,或者说“哪种阅读”,我以为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性问题。在该著的另一个地方,我论述道:目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至少混杂着四种取向的“阅读”:一是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寻求“思考与练习”“正确答案”的“作业者”取向;二是以分析课文形式方面为主,归结为生词、语法、修辞、章法(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的语文教师“职业性阅读”取向;三是遵循2000年《大纲》,以“诵读”为主要样式的“鉴赏者”取向;四是2001年

《标准》所倡导的“感受性阅读”,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讨论法”的倚重。相信在目前实验区的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正在经历着“鉴赏者”取向与“感受性阅读”,乃至与习惯了的“作业者”、语文教师的“职业性阅读”方式激烈争斗的煎熬;而许多学生正在学习着相互冲突、相互干扰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因而正在形成一种混杂的、无所适用的“阅读能力”。⑵ 写作《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时,我的立足点是“课程”,着重讨论的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联、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取向问题,当时是作为蕴涵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一个成分提出来的,它与“教育政策”、“文化意识”、“知识状况”等成分胶合,而在研究状态中予以相对的分离。因而在讨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取向时,我主要关注的是“能力”的培养问题:“在讨论培养能力的教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事先查明,希望学生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是哪种方式的听、说、读、写活动;这样,我们才能明了,要培养学生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接下来去研究怎样去培养这些能力等一系列的课题。”⑶也就是说,在讨论听说读写取向这一章里,我没有凸显取向的意识形态性。尽管在该著的其他地方,我反复申明听说读写的“方式”乃至所有的语文知识,同时需要从教育政策和文化意识的角度来观照:比如阅读教学中所训练的按一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详案

2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刚才大家听的就是一首名为愚公移山的歌曲,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为什么能从古传唱至今.,这个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二、回顾课文,巩固文言文重要实词,明确文言文学习中翻译的重点。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扫清的是文言障碍,我们得咬文嚼字,将内容解读清楚,当然这个任务我们昨天就已经做了,但是在我们正式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还要考察考察大家文言解读环节是否完成任务.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现场做个小检测.看谁又快又准先完成任务,) 对答案,纠正错误.) (谁能说说,老师所出的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是什么词)明确翻译当中要注意什么?(特殊词,单字组词,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句式变化,语气词不可忽略) 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完成下列问题,见大屏幕)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设计: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 正方:愚公实愚至极 反方:愚公大智若愚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愚公大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反语) 六、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对比及衬托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师:愚公,移,山。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 (郭老师将板书作了重新设计,“山”字很大,“愚公”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 师: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 (听录音) 师:这段朗读里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读错了的字,“惩山北之——”? 生:塞(sè)。 师:好。那这四个问题,我就请同学直接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好不好?这位同学,你来说好吗,山是怎么样的?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很好,请坐。把话筒往后传,后面的同学,那么,愚公是怎么样的? 生:年且九十。 师:愚公年且九十,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不过愚公的特点更加明确的概括,是在智叟对他所说的话里面,哪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 师:残年余力。请坐,非常好。(话筒)再往后。 师: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 生(犹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非常好。移山是这样的漫长,冬去夏来,才能够往返一次,太累了。后面一位同学,最后结局怎么样? 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非常好,请坐。”无陇断焉”,再也没有垄断了,一马平川。其实,山、人、过程、结局,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 师:这是一个隐喻。幻灯右边有几个空格,我请同学来把空格里的词语补充完整。后面这位男同学,你来说。“方七百里,高万仞”,这是一个艰巨的—— 生:艰巨的“任务”。 师:非常好,请坐。(话筒)往前。“残年余力”—— 生:微弱的“力量”。 师:请坐。面对一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是一个老头还是一个年轻人,年龄显得不重要了。(示意)继续。 生:长期的“努力”。 师:不错,请坐。(话筒)继续往前。 生:“无陇断焉”,是最后的“胜利”。 师: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人生寓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来,前面这位男同学,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生:(停顿)没有。(众笑)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附答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主备人: 授课人: 课型:新授课 1、 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 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 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 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1.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 代意义。 4.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精讲释疑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第一幅: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 险图(第二 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3. 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 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 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 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始龀,跳往助之”; ④ 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4.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5?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2) 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 课题:23、《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评课

浅评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前期文学家列寇所著《列子.汤问》,它是一篇极具 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也是一篇富有启示性的寓言故事,是初中教材。 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都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三人讲《愚公移山》都各有特色,简单来说,钱老师讲课特色在于其独特的点拨与引导,郭老师特色在其批判性与创新性,徐老师的特色则在于课堂的立体式、大容量和快节奏。通过仔细阅读与探究三者《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现将其三人之课作一比较,评析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比较与评析 (一)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领会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培养起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问答法与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愚公形象,学习愚公身上所寄寓的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究愚公的形象以及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与对比分析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儒家传统的朗健、积极的精神。 (三)徐立峰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字词句的分析,理解掌握文章主旨,体会课文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评析: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其中,钱梦龙与徐立峰老师在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主张从字词到句段再到全文,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寄寓在愚公身上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只是二者在过程与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异,钱梦龙老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以导为主,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完成整个教学,师生互动贯穿整个课堂,而徐立峰老师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老师指导思路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讲课、展示、表演,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推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钱梦龙与徐立峰老师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都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如果没有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无法实现情感价值目标,而情感价值目标又在整个教学目标中起着统率作用。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广阔的视野和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郭老师致力于从与传统相反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剖析愚公的形象,以此让学生来懂得真理的相对性,探究愚公移山故事

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

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 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 以钱梦龙创造的字词教学方式解决了《愚公移山》一文的字词; 讨论:以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愚不愚? 学生对愚公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落后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因势利导,让学生下一节课以辩论的形式讨论愚公究竟愚不愚这个问题,到时大家根据所持观点将位置分成相对而坐的两个阵营,进行正反方大辩论。 课堂上正方(愚公不愚)与反方(愚公实愚)的第一回合交锋的摘要: 正方:(先以课本语句为所,从愚公移山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论述了愚公不愚的观点)。 反方:愚公之愚,在于有勇无谋,不识变通。他一碰到二山问题,考虑还不周,就决心要把二山移走。愚公他虽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他缺少了灵活性,不思变通。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迁,易地而居,二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糟蹋了他们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三岁小孩;子孙之难,无穷匮也。反方:从古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愚公一样,做事不考虑

长远利益,他们都不曾考虑对不对、值不值。就像有一些人一样,决心要把森林问题铲除。于是,世世代代都在坚持不懈地砍树伐林,终于,得到了上天的怜悯,上天赐予了我们特大洪灾。试想,如果这些樵夫没有砍那么多的树,就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洪灾可就没有那么严重了。这都是前人的愚,给我们带来的.难。反方: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上有四种人,聪明人、愚蠢人、勤快人、懒惰人;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懒惰的人都可用,惟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因为愚蠢通常会使他们走错方向,而方向错了,他们的勤快岂不是会造成更大的麻烦?反方:如今,在这个适者生存的时代,那些愚公式的人都会因无助于或少助于社会而被淘汰。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考虑移山好还是搬家好。这才是智者,更是适者。正方: 如我所预料,反方由于找到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一篇获奖作文,一下子就占据了场上主动,而把老老实实依据课文,认为课文讲得不错的正方同学打了个措手不及。辩论出现了一边倒的倾向,似乎大家已经完成了这场辩论。 分发下事先准备的一道文言加标点练习(前一段是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后一段是我预测论辩赛的情况而作,为方便阅读,下面都已加上了标点):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

《愚公移山》优秀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X x x x中学 x x x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常用词语的积累。 2.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自主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愚公移山》导入。(出示歌词) 一首荡气回肠、豪情满怀的歌曲带我们走进今天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学习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4.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三.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万仞惩山北之塞箕畚荷担者始龀穷匮厝 2.请简要介绍《列子》(生答,师补充并出示,生读)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九方皋相马”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四.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正音。 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疏通文意。有疑问可询问老师。 3.检查自学成果。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2)解释加点词词义 河阳之北(黄河、山南水北为阳)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惩山北之塞(苦于为……所苦)毕力平险(用尽) 荷担者三夫(挑)汝心之固(心思思想)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质课导学案_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了解大意。 2、认识愚公形象,了解故事寓意,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愚公移山》,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可读性强,易于学生背诵、记忆;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教育性强,寓意深刻。文章通过讲述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本篇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了解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应该使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实际运用能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本节说课中,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用全面辨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基本学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文章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感悟寓言所传达的愚公精神。难点在于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作为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具备了基本的独立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究发现、和问答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我会配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有人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秉承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交流,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培养他们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曲学生都十分熟悉,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听起来十分有气势,能起到渲染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精神的作用。然后在音乐背景中引入本课的导语,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这首歌曲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它述说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人对愚公的敬仰。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愚公到底是怎么把山移走的?完整的故事本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向学生呈现这样几个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走两座大

《愚公移山》学案

23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一、积累有关《列子》的作者、作品。 二、大声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 读准下列划横线字的音: 太行()万仞()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曾()魁父()荷担者() 箕畚()孀妻()始龀()智叟() 穷匮()亡以应()厝()雍南()无陇断()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思考:读愚公和智叟的话语气相同吗? 四、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直译全文,并适时圈点勾画出重点的字词,有疑问的地方用“?”作出标记。 五、用“归类积累法”总结重点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课内探究】 一、译读 1、大声朗读课文,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内交流。 要求: (1)各小组推选一人翻译课文,其余同学对照课文,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2)快速完成下列(1)—(4),小组内纠错,发现疑问,班内解决。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给画线的重点词语解释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郭初阳《愚公移山》评课

评课:郭初阳《愚公移山》中的拓展教学 一、《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与内容概述 1. 四大要素。 山;愚公;移山过程;移山结局。 (此处拓展了《论语》《易经》里相关名句。) 2. 三处差异。 (1)人数、外援、结局。 (2)后息为胜——河曲智叟的回应 ( 此处拓展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3. 两个假设。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会“感其诚”,或是早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时至今日,移山尚未休矣,你如何评价愚公? (此处拓展了《三国演义》里的苦肉计,采访了两个外教讨论此问题。) 4. 一个疑问。 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会对这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呢? (此处拓展了《堂吉诃德》里战风车的片段及鲁迅的名言: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 二、课例分析 从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郭老师的教学过 程偏重拓展,下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堂实录中的拓展教学进行分析:(一)拓展的类型 1. 对比拓展。 郭老师的课堂拓展延伸非常善于运用“比较鉴赏法”,涉及到了多种对比 拓展形式:包括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对比等。而通过相似主题的比较分析, 讨论思考,学生能很容易地概括主旨,发表观点,领会此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 特色。 郭老师鉴赏文学作品时,总善于把课文与相关的文本语境关联起来比较, 其隐含的、难以被发掘的意义才能不断得到深入解读。这也是比较文学中被称

作的“平行研究”,它有助于读者发现作品新的内涵,在《愚公移山》中,郭 老师讲解课文时比较了《愚公移山》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共同点, 也从人数、外援、结局三方面比较了他们的不同点。在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碰撞,也使得拓展延伸与课堂教学浑 然天成,真正形成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动态统一。 这种比较鉴赏的拓展形式,能使学生含英咀华,见仁见智;使课堂开放多元,并达到延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热情的目的,并通过这种互文性阅读来建 构语境意义,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2. 假设拓展。 在《愚公移山》中,最巧妙、最出人意料的教学环节就是郭老师精心设计 的这两处假设内容:①假设愚公早料到帝会“感其诚”,或是早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②假设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你如何评价愚公? 郭老师通过这两处假设,将课文主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并升华为 生活经验,将隐含的寓言内容变得更明白易懂,师生共同来探讨愚公这个人物 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十分有趣味的。能设计出这样的拓展环节,就显示出了郭 老师对文本深入解读的能力,洞察现实生活的能力和透视学生理解的能力,同 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 3. 相关拓展。 这种拓展形式是郭老师每堂课几乎都会用到的形式。在《愚公移山》的教 学中,当教师抛出第一个假设,学生随即作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信手拈 来了《三国演义》里的苦肉计。这显示出了郭老师事想通过这些拓展来开拓学 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积累,传递较多的信息量,并教授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 方法。郭初阳老师在讲课时,总是上着上着,就说:“我突然想到一本书……”或“某某某曾经说过……”讲这些的时候,他总是会在讲台上写下作者、书名、出版社之类的东西,再对此作出点评,或布置学生们去买书写书评。这种针对 课文内容做的拓展延伸就很高效和有价值,使学生对一些必须了解的作家、作 品很熟悉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拓展的角度

愚公移山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18 愚公移山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难词难句,整体把握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目标2和3。 指导法、朗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听着这激情澎湃的歌曲,不禁让人心旌摇曳。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走进远古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万仞.(rèn)迂.(yū)魁.父(kuí)荷.担者(hè)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陇.(lǒnɡ) (2)字义 【.面山而居】面对。【.损魁父之丘】减少、削减。 【叩石垦.壤】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连……都。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而山不加.增】增加。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正音,标出朗读节奏。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1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2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3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4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交流展示:愚公因为太行、王屋二山阻挡了出门的路,率儿女子孙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智叟嘲笑他,他不为所动,继续挖山。最终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而将山挪走。 2.课文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交流展示: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铺垫。 3.移山的人物有哪些?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展示: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一共五人,并且老、少都有。作者这样介绍,表明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4.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交流展示: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高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眼光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5.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交流展示:示例: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之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目的明确;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移,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6.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交流展示:示例:我不同意。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并不是说愚公无能。 7.故事有什么寓意? 交流展示: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家人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交流展示: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家人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的。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