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摘要: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

中心词:看不见的手分工理论二元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出生与苏格兰的科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则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并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一生都在思考着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对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

一、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简称《国富论》)中,他以“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关系,但又把资本主义的现象庸俗的加以叙述。他所主张的自由竞争政策,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入到最又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的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像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要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如何得到呢?斯密认为,又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别的,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总之,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的实现国名财富的增长。于此相应,他激励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它看来,国家的只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生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二、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第一,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根据斯密的观点,市场规模越大、就越又利于份额办公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与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不同,他认为应该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斯密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限制,这是非常可贵的,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分工之起,由于交换力,分工的范围,亦往往受限于交换的范围,换言之,长为市场范围所局限。市场过小,难与人以终生专务一业的刺激。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的剩余生产物,随意换得自己需要别人劳动的剩余生产物。(《国富论》第三章)

在苏格兰高地,人烟稀少,每个农夫必须同时是自己家庭的屠夫、面包师和酿酒师。而且二十里以外几乎找不到另一个铁匠、木匠或石匠。这些地方的铁匠、木

匠和石匠也必须会本行业全部的工艺。例如木匠要同时会做雕工、箱子、车轮、犁、马车等等。

水运比单独的陆地运输更能向各个行业提供广阔的市场,所以在海滨、河流干流的两岸,各行业自然开始分工并提高自身技能,而这种提高,要在很长时间后才会扩展到一个国家的内陆。一部八匹马拉的大马车,2人照应,花6周时间,在伦敦和爱丁堡之间可来回运4吨重的货;而同样的时间,一艘6-—8人照应的船,从伦敦码头出发,可以来回运200吨的货。而货物必须加上运输成本销售才是有利可图的。所以如果没有水运,只有那些价值高重量轻的物品才可能近距离交换。而世界范围内的远距的商业基本都不会发生。

所以,它们市场范围,有个长时期是,是局限在临近各个地方。它们的市场范围,有个长时期,须按照比例于邻接地方的财富与人口。(《国富论》第一篇第三章)

二、二元劳动价值论

斯密认为,通过交换互通有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倾向。为了分析财富交换所应遵循的规律,斯密阐述了自己的价值理论。

他指出:价值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很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没有。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

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斯密说:“任何一种商品,对于占有这种商品而不打算自己使用或消费,却打算用它交换其它商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等于这个商品能买到或支配的劳动量。由此看来,劳动是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斯密这段话表达的是个完整的意思,不能分开理解。斯密这段话实际上并不是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而是从价值实现的角度谈的,即在交换中,对商品所有者来说,其商品的价值就等于或相当于用它所能交换到的其它商品的等量的劳动,因此他才得出结论: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后面又说:“劳动虽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通常不是按劳动估价的。……以一种商品所能购买到的另一种商品量来估价其交换价值,比以这种商品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来估定其交换价值较为自然。……因为,前者是一个可以看得到和接触得到的实体,后者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抽象的概念,纵能使人充分理解,也不象具体物体那样明显,那样自然。”

斯密这样写道:“以货币或货物购买商品,就是用劳动购买,正如我们用自己的劳动取得一样”。他是在用自给自足的例子来说明对等劳动的商品对等交换的道理。但在进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分析时,斯密明确指出了这个等价不适用了,被破坏了,即“一但资本在个别人手中积累起来,其中某些人,自然就利用它使勤劳者去劳动,向他们提供材料和生活资料,以便从他们的劳动产品的出售中或者说,从这些工人的劳动加到那些加工材料价值上的东西中,取得利润。在用成品同货币或劳动或其它商品交换时,除了偿付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外,还必须有一些东西,作为在这个事业上冒风险的企业主的利润。因此,工人加到材料上的价值,这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支付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企业主的利润,作为他预付工资和加工材料的资本总额的报酬”。很明确,斯密在这里使用“资本总额的报酬”来说明利润,只是证明利润来源于工人活劳动的合理性,并不否定这种来源。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常为获得或生产某一商品所耗费的活动,不再是决定用这个商品通常可以买到支配或换得的那个劳动量的唯一条件。显然,这里还应有个劳动的追加量,作为预付工资和给工人提供材料的资本的利润”。进一步,斯密为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设立了另外的标准,即“斯密教条”,由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构成价值。

斯密在谈到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构成价值时说:“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价格最终都要分解为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在进步社会内,这三部分都或多或少地为绝大部分商品价格的组织部分。

斯密的价值学说始终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即在生产中说明了耗费的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交换中说明了购买劳动只能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等量;在分配中说明了各收入主体凭借其自身资源参加劳动过程而获得收入的合理性。尤其是其价值构成理论中隐含的商品价值最终由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构造的思想,是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很好的概括。

注释:(1)对亚当·斯密价值学说的再认识——谈斯密劳动价值论的一贯性

(2)经济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国富论》,郭大力,王亚楠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