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中文版)

经济学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中文版)

经济学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中文版)
经济学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中文版)

经济学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

何梦笔

摘要:什么使得制度成为一种“现实存在”?近年来在社会学中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核心

概念——“述行性”(performativity)——一个借自语言哲学的术语。根据约翰·塞尔(John Searle)的制度理论,尤其是他的“地位函数”(status function)的概念以及他将遵守规则解释为一种神经生理学倾向(disposition)的观点,我提出了一种关于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设想一种地位函数就是一种述行行为(Performative Act)。我分两步建立这个神经语言学的架构。首先,我用借自认知科学的“概念融合”(Conceptual Blending)的概念来分析地位函数,并且对于在金融市场中关于述行性的研究给出经验应用。其次,我用行为金融学和神经元经济学的实际例子来说明有关隐喻的神经理论,然后根据这种理论简要描述基础的神经科学架构。

关键词:述行性(performativity);塞尔的制度理论;概念融合;市场形成;隐喻的神经理论;神经经济学

1. 导论:经济学中的实在状态

在最近关于金融的社会研究中,一种研究经济实在的新方法正在兴起(有关综述,参见Preda 2008a)。经济学中的实在状态绝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确定的: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股票市场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毕竟在许多博弈论的概念中,诸如股票市场等经济行为的规律被简化为心理现象,即行为主体的共同预期(例如,Aoki 2001,2007)。在这种经济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灵主义背景下,经济社会学家近来相对应地提出了经济物质性的概念(Pinch and Swedberg 2008),按照这种概念,经济行为是通过物质实体尤其是人工制品来促成的,比如在现代股票市场形成中的股票价格收报机以及其他的“市场装置”(Callon,Millo,and Muniesa,2007;Preda 2008b)。这种物质性概念包括人(由血和肉组成),主要关注,比如,人在交易场所中的实际安排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比如,Zaloom 2003,2004)。这种新方法与行为经济学有所不同,因为行为经济学这个研究分支,和神经经济学一样,都是专注于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大脑的状态,这种方法论观点只不过是经济学中由来已久的心灵主义的自然主义版本,心灵主义专注于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但现在被看作大脑的状态。相反,经济社会学中的新物质主义假定行为是根植于人和物组成的网络中,因此它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理论传统,比如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Latour 2005;Callon 2008)。因此,社会学家甚至可能拯救理性的概念,因为他们承认理性行为可能是这些网络的突创特征(emergent property),而不仅是个体理性(MacKenzie,2006 p266ff.)。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述行性这种概念来分析人类行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有关综述,参见Callon 2007)。大致意思就是个体通过与其他个体和实物互动来实现经济实在(perform the economy)。这种述行性的概念借自普通语言哲学,这种概念出现于为哲学和科学构建完美语言的正式计划失败之后。在1950年代,哲学家们开始提出一种简单的观点:自然语言不仅仅包括可以赋予真假值的句子,尽管这是完美语言计划的唯一焦点(有关综述,参见Lycan 1999)。实际上,可以说人类口头语言中大部分话语都是非描述性的,比如发号施令、表达悲伤或者做出承诺。这种深刻见解在语言哲学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综述参见Green 2009)。按照这种理论,一类很重要的话语就是述行语,这种话语创造一种社会现实,比如宣布一个国家独立或者在法庭上宣布一种判决。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经济学中述行性的概念,这种分析将远远超出最近专注于经济学理论的述行作用(performative role)的著述(比如,MacKenzie Muniesa和Siu标志性的文集,2007)。我的目标是通过将述行性建立在神经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来完成有关物质主义的论证。我主张经济实在是根源于神经生理学的行为安排、概念架构和环境中的外部模式的有序集合,语言在制度的形成和维护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语言的这种因果作用可以通过述行性的概念从理论上来理解。我通过将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的现有研究方法和有关述行性的文献相联系从而完成这种理论进展。第一个核心要素就是约翰·塞尔(1995,2005)的制度理论,特别是他的地位函数的概念。我认为阐述一种地位函数就是一种述行行为。下一步,我将转向认知科学。我认为述行性的概念必须以一种具体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具体而言,这种认知能力就是隐喻。如果认识到述行性通过将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来发挥实际作用,就像在婚礼的述行行为中两个“恋人”变成“一对已婚夫妇”一样,前面的概念就很容易理解。

一旦转向了认知科学,就可以信马由缰地思考脑科学在述行性理论中可能的作用。我将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完成这个步骤。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为第三部分简述的隐喻理论找到相对应的神经关联。这就引出了从外在论的意义上说述行性是经济现实的一个方面的结论。外在论是心理哲学的基本立场,外在论假定,就心理/大脑的边界而言,没有内部和外部过程的本质联系,就根本无法理解心理过程。采纳外在论的观点使得我的论点与近来兴起的神经经济学产生了联系。从外在论的观点看,神经经济学似乎有着根本的缺陷,因为它只研究个体的大脑。重要的结论是只有将大脑的思维过程和外部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正确的理解经济实在,制度就是最基本的例子。我将用有关行为金融学和金融社会学的观察资料来说明这一点。

2.述行性与制度的自然主义解释

2.1 塞尔的制度理论:通过地位函数而创造的依观察者而存在的(observer-relative)事实

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了一种制度理论,这种理论在基于语言学的概念述行性和神经科学之间架起了桥梁。它明确地以语言分析为基础,同时又阐述了一种比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的丰富的多的社会本体论。这就是所谓的制度的自然主义解释(比较Bhaskar 1989;关于自然主义的一般论述,参见Papineau 2007)。塞尔的理论基础是独立于观察者(observer-independent)的事实和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之间的区别。一座山是前者的一个例子,而一座神圣的山就是后者的一个例子。山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而神圣的特征本质上取决于观察者。

一个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只存在于与观察者的关系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完全主观的。首先,我赋予山以神圣的地位这种认知状态本身是一个独立于观察者的事实:即大脑的神经元状态独立于任何观察者而存在。这是自然主义立场的核心观点(比较塞尔2004a)。其次,我把山当作神圣的这种行为而产生的某些结果可能也是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的,比如当我在这座山的面前驻足,然后改变我身体活动的方向的时候。尽管一个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是基于一种主观状态(我自己知道并且觉得这座山是神圣的),然而这种主观状态所产生的结果却可以被其他个体所确定,甚至可能产生关于这座山的地位的“科学”共识,就这一点而言,这些结果是客观的。

这正是股票市场所发生的情形。股票市场是一种非常主观的现象。交易者经历了各种各样与股票市场有关的情感和认知状态,而且从根本上说股票市场的驱动力——这些交易者的预期——是主观的,就像奥地利经济学传统所坚持的那样。然而,很显然股票市场也可以通过客观知识来了解,比如有关股票市场运作的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研究。因此,股票市场既

是独立于观察者的事实又是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

如果我们寻找导致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出现的核心的根本原因,语言就是原动力。这是由于两个原因:首先,语言包含表象——用某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的本质功能和如何构建和控制这些表象的规则。山和“神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体,包含非常复杂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将神圣的意义赋予了自然的山。但是,那座山也是神圣思想的表象。也就是说,在语言中,现实完全被转化成一套通过语义关系相关关联的符号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产生的关键媒介。

语言在分析方面具有首要性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按照维特根斯坦语言不可能成为人的私有财产的定理(Wittgenstein 1958;综述参见Candlish 2004),语言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意义总是与遵守语言规则的语言使用者集体相关。这意味着语言使用总是基于某种形式的集体意向。如果我说出一个句子,从与他人的关系、这个话语真实的意图等方面而言,这种行为意味着思想的一种指向性。这样一种语言使用只有在预先对这种指向性有非常精确的共同的理解才能成功(有关背景,参见Tomasello,Carpenter,Call,Behne,和Moll 2005;Tomasello 和Carpenter 2007)。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意味着语言使用只有在基于集体意向的条件下才是有可能的。用最简单的话说,语言使用的主体从来就不是一个我而总是而且必然是我们。为了能够成功的交流,意义必然要共享。正是语言的这种属性将语言事实变成本体论意义上的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因为我们觉得语言好像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某种东西一样,虽然我们可以操控和歪曲语言,但是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必须依靠公认的语言用法。

在塞尔的制度理论中,这种语言的使用可以正式表述为所谓的地位函数(Status Function)。地位函数具有<在背景C的情况下,X被当作Y>,于是赋予X某种功能。地位函数以集体意向为先决条件,就像一个集体同意将货币的功能赋予某种纸片的情况一样。在目前情况下,这种集体意向是如何出现并不重要(关于此内容的详细的哲学论述,参见Tuomela 1995,在经济学的背景下参见Sugden 2000)。但是重要的是要注意到,从演化的角度看,地位函数使人想起与“原初事实”相关的那些功能。(Searle 1995,p. 55ff)。

就货币而言,早期的货币可能以某些金属的物理属性为基础。将一张纸当作货币这种可能性源自于相关的地位函数根植于一种相互补充的制度组成的复杂的演化体系。因此,一个大门可能起到阻止外人进入私有住宅的作用,但是一个敞开的大门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便进入——大门潜在的地位函数并没有改变。如果考虑到地位函数源自于语言本质的递归性的事实(Ingram 2007, p. 33f.),在制度理论中地位函数的核心地位就是显而易见的。地位函数可以无穷无尽地进行组合和嵌套,就像语言的创造性是无穷尽的一样。因此,在背景C下的Y 可以当作背景C’下的Z。这种递归性的现象就是货币种类演化的本质(比如银行直接转账系统账户被当作货币)和金融市场上日益复杂的资产种类和衍生产品的本质。

而且,地位函数是构成性的,也就是说,它们超越了制度简单的监管功能(这种功能往往在经济学中被高估)。例如,控制货币的制度不仅仅监管某种已经独立于这些制度而存在的东西的使用。就制度的演化分析而言,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区别。例如,捕鱼可能是人类原始的捕猎活动,人类这种活动在原则上与其他哺乳动物比如熊是一样的。在人类群体中,这种活动受到了制度的监管,比如管理有关第一批捕获物的归属权的制度,或者管理某些捕鱼工具的使用和捕鱼方法的制度。然而,在现代捕鱼业中,在渔业资源监管的背景下,还有进一步的转化。可以说捕鱼活动实质上已经转化为一个市场,这个市场是作为一种人为的构造强加于捕鱼这种原始活动之上的,就像纸币取代金币的使用一样(Holm and Nielsen 2007)。人们捕猎的是一种资源的控制权,而不是原始意义上的鱼。在许多其他情况下,当然包括在金融市场的例子中,制度完全是基本要素,因为那些基本的交易物品不能独立于这些制度而存在。这契合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的概念,也就是说,经济活动的形成方式和象棋的形成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随着规则的形成而形成的,而不是棋子的制作而出现的。

塞尔的理论中最后一个要素就是权力的概念。可以说一个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最终的检验就是因果力(compare Bhaskar 1989)。因此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由于连锁反应会引起经济中一连串的客观事件。在大多数背景下,在社会互动中的因果力与一个行为主体做某件事的权力有关,并且约束这种行动的手段却很有限。因此,如果一个法官判决我有罪,我就必须忍受这种判决的后果。那份判决是我下狱的原因,而不只是警察的实际行动以及监狱的物质结构。这种因果力是基于任命某个人担任法官角色的有关地位函数。总而言之,这是一种义务权力,这种权力源自于通过集体意愿接受某种权利和义务。更具体的说,这就是所谓的权力生成机制,这种机制具有<我们接受(S具有权力(S做了A))>的形式。因此,如果通过地位函数,一种全新的物体被创造出来,比如股票市场上交易的股票,这也伴随着向股票所有者分配某种权力,例如,一家公众公司的管理。

这种观察完成了对塞尔理论的简要论述。结论是制度不仅仅是心理现象,就像某些博弈论概念中一致认为的那样,制度被说成是均衡(Schotter 1982)。在塞尔的理论中,制度是一种社会本体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Lawson 1997),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我们的信仰,然而本质上又归因于我们。述行性的概念有助于澄清这种复杂的关系。

2.2 述行性与经济实在的产生

塞尔的制度理论清晰的阐述了我们认为制度事实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事实,即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货币不仅仅是观念和行为主体的选择的镜像。货币是实在的,货币实在的证据就是其因果力。说明这种事实一个令人启发的例子就是货币幻觉,它在理想的一般均衡经济中是不应当发生的(Sha?r, Diamond, and Tversky 1997)。然而,货币有自发的因果力,体现在货币幻觉中,而货币幻觉反过来也许可以用神经生理学的事实来解释。(Weber, Rangel,Wibral, and Falk 2009)。这种粗略的观察指出了我目前论证的方向:从澄清和阐述述行性的概念转向构建一种神经哲学基础。

首先,第一次说出一种地位函数就是一种述行言语行为,从而创造了一种社会事实。如果一个个体担任一名法官,这回溯到任命她为一名法官的最初的行为,而这种任命涉及到一种述行行为,大多数情况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

正如我在导论中所提到的那样,讨论述行性主要是在将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背景下。这并不会削弱其理论含义,因为我们可以将经济学看作仅仅是一种普通语言的特殊方言。关于在多大程度上某些经济命题是述行性而某些命题不是述行性,存在错综复杂的争论(参见例如Didier 2007 关于经济统计学的论述)。争议的焦点是到底经济学仅仅是描述了其研究对象——经济,还是构建经济实在的一部分。我认为可以按照塞尔的方法通过区分监管性和建构性制度来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有些经济制度指的是在一定程度独立于这些制度而存在的活动,比如养猪(这种活动也可以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下完成,比如一种宗教仪式)。其他的经济制度创造了不能独立于这些制度而存在的活动,比如股票交易。因此,当经济学家对于经济活动做出不同的假设的时候,经济学也将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候经济命题仅仅描述一种预先存在的经济过程,而其他的经济命题与这些假说声称所描述的经济过程的产生密不可分。因此,述行性的概念与经济学的表述性或者描述性的作用及规定性的作用有本质的不同,因为两种作用都以某种预先存在的过程为先决条件。

在社会学争论中,在这个意义上有关述行性最著名也是研究最广泛的例子就是金融市场的演化,比如金融衍生品的交易(MacKenzie 2006, 2007)。在此我们对于经济学的构成作用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例子,因为股票市场不能归因于独立于股票市场运行规则而存在的实体。一旦股票市场的规则确立以后,股票市场就被相关的行动主体视为某种实在。具体而言,这指的是股票市场上的某些事实,比如股票的价格。这些事实尽管可以通过客观的工具进行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等等),但是它们本质上是与有关猪的事实完全不同的,有关猪的事

实,即使在经过某些概念处理后,仍然与一个根本的实体——猪——密不可分,而猪是独立于有关养猪市场的社会制度而存在的。因此,正如Mackenzie(2006)的开创性分析所示,在这种事实的构建中,经济理论起到了核心作用。

现代金融理论最核心的贡献之一就是布莱克-斯克尔斯(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这个模型根据相关资产的未来值的某些预期,似乎已经解决了如何确定期权的定价这个问题。布莱克-斯克尔斯模型是经济学中有关述行性的主要例子,因为在早期这个模型作为对有关期权定价的观测数据的描述肯定是失败的。因此它实际上并没有描述或者表述资产市场。然而,随着这个模型和其他现代金融理论尤其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出现,布莱克-斯克尔斯模型从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以述行性的方式起作用。首先不仅与这个模型有关而且与整个标准金融理论有关的是,监管机构逐渐开始接受这种理论,同时还有那些推进制度和组织创新的市场上的行为主体。这暗合了这个理论内在的应用条件,特别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其次具体与布莱克-斯克尔斯模型相关的是,市场行为主体开始使用这个公式作为发现期望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偏差的手段,以便利用套利机会。很显然,这在制度演化中引起了某种自反性,因为这种形成预期的方式创造了的确将期权价格推向了“正确价格”的方向,就像按照布莱克-斯克尔斯公式所确定的那样。

尽管把这种现象解释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是很诱人的,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如反述行性(Counter-performativity)的概念所示。布莱克-斯克尔斯公式的效力日益增加一直到1987年股票市场的崩盘。自此以后,结果证明这个公式是有问题的,于是进行了大量的修正,这一点也打破了行为主体的行动和这个公式所描述的规律之间的直接联系。关键问题是关于资产价格统计分布形状的假定,这一点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也很重要。布莱克-斯克尔斯模型使用了一种标准对数正态分布。然而,在资产市场上“罕见”事件越来越频繁的出现表明这是一种错误的假定。因此,我们的例子不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金融市场的随机结构并没有受到预期形成方式的影响。

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削弱述行性的概念,而是相反,这个例子说明述行性如何的确是社会本体论的一个方面,其中独立于观察者的事实和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交织在一起。述行性并不意味着“怎样都行”。存在一种经济系统的现实可能会导致述行行为的失败。在言语行动理论中,这与语言交流中适当条件相关。

总结一下,将两种理论方法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说述行性的概念指的是在经济中构成地位函数的集体表达的基础的那些活动。一旦布莱克-斯克尔斯公式开始在市场主体中散播,他们的行动按照某种集体意向趋同,这种集体意向涉及到一种同时的创新,即从1973年芝加哥开始期权市场的形成。然而,大概没有市场主体会简单地认为这个市场只是一种共同的主观信念。相反,他们接受这个市场存在的事实,例如,就分析和应对这个市场巨大的波动性而言。然而,这种巨大的波动性本身也不是不可以通过理论来测度的;也就是说,它需要本质上归因于布莱克-斯克尔斯模型。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非常清楚的协同现实(conjoint reality),本质上将外在事实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而且我们甚至可以说具体的认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被形式化了,因为许多交易者并不真正理解这个公式的理论内容,但是却依靠布莱克本人创造的工具,即电子表格作为计算工具来计算交易者可以直接理解的必要的行动参数。因此,这种理论和这种现实只是源自于地位函数的一种复杂的构造。

因此,述行性的概念为地位函数提供了微观基础,即将集体现象和个体行为联系起来。为了完成这种微观基础,我们需要用认知科学的某些概念来补充塞尔的地位函数的理论。这也是为了完成制度的自然主义解释必须采取的一步。

3.述行性的认知基础

3.1 作为一种认知整合的地位函数

现在我将转向构成地位函数的认知过程。地位函数是一种最广义上的隐喻,因为它意味着在两个语言符号之间建立了一种表象关系。最近几十年以来,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隐喻的作用逐渐被认为是语言的一种核心功能(for surveys, see Lycan 1999, chap. 14; Pinker 2007, chap. 5)。在语言和思维的计算模型中,隐喻没有任何作用,因为语义是给定的,因此特别重视句法。最近,这种关系被颠倒了过来,因为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隐喻功能是基础性的,而句法功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理由之一是基于身份概念的复杂性,这一点在计算模型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被达到了一种同义反复的地位(A=A),但是实际上地位概念在语义学中是一个根本问题,语义学依靠的是相互依赖的意义网络,而意义和共同定义的模糊边界起到了建构性的作用。

这种理论之一是由福科尼耶(Fauconnier)和特纳(Turner)(2002)提出的。我集中阐述他们的理论是因为他们的理论与述行性的关系最直接。福科尼耶和特纳认为所有的认知过程都是基于概念整合,而且计算模型理论完全把这一点弄错了。概念整合在概念形成和概念的句法合成过程中同时出现,如同在语言话语中一样。此处并不适合深入探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这两个非常复杂和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在这两个领域中,概念整合也是激烈争论的对象(e.g. Ritchie 2004)。在此我将简单地将他们的理论作为许多有待最终检验的相互竞争的理论中一种可能的选择,但是这种理论在我们讨论的主要话题的背景下似乎是最有意义的一种。

如果两个不同的概念被投射到一个共同的参照系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新的概念,这种概念表现出原始概念的某些特征但并非所有特征,概念整合就发生了。因此,可以想象概念演化可能从某些最基本的概念开始一直到更加复杂的概念,尽管这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因为在某一个时刻,对某一组概念而言,所有概念同时相互关联,而独立于他们出现的先后顺序。这正是为什么科学最终能够对诸如时间等基本概念进行概念化,从而形成完全不同于原始概念的新概念。

概念整合的种类不同,结构的复杂程度也不同。所有的概念整合都可以说成是具有指向关系的概念网络。例如,一个单一网络仅仅是将一个抽象的参照系投射到一个具体的输入空间(input space)。最有趣的例子就是双域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这也是对我们分析述行性最紧密相关的网络。在一个双域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被投射到一个类空间(generic space)上,从而这种整合没有保留输入空间所有的属性,也就是说,它不仅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而且关于具体的显性属性,都是以一个全新的事物出现。很显然,如果第一次整合的概念和其他输入空间一起被投射到其他的类空间中,这样就可以构建新的概念整合。

这种概念整合一个标准的例子就是时间就是空间的隐喻,如图1略示(改编自福科尼耶和特纳,2008)。在原始的输入空间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事件的线性序列,它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比如日出和日落的序列。空间被看作是运动的媒介,在指向性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这两个输入空间被投射到一个类空间——运动。运动史一种将空间运动和时间流动结合在一起的抽象参照系。经过这种投射,与具体的运动类型比如圆周运动相关的概念整合成为可能。因此,日出和日落最初的线性序列被看作是圆周运动,最终产生了一天的概念——太阳闭合的圆周运动。一旦定义了一天的概念,那么它就可以被投射到其他的类空间,比如节奏,从而可以将一天分成具有相同时间的更小的部分,等等。

我认为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剖析制度产生过程中的地位函数。很显然,地位函数必须基于两个输入概念向一个类空间——背景C——的投射,这样制度才可能以两者的概念整合的形式出现。在这个意义上,塞尔的理论缺少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部分实际上隐藏在他的背景概念之中。

在关于述行性的社会学文献中有一个绝佳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说明地位函数的认知结构。它就是1970年代初期在芝加哥外汇期货市场的出现,外汇期货市场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崩溃以后国际汇兑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制度背景(MacKenzie 2006, p. 143ff.),并且它还是一场全面的自由化和放松管制的运动的一部分,这场运动最终产生了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这个体系在2008年秋天陷入了合理性危机。

期货交易在农产品市场上早已存在。然而,一直到1960年代晚期,期货交易制度一直没有转移到外汇市场,这与当时认为金融市场通常具有投机性问题的普遍观念是一致的。人们认为商品和货币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把农产品市场的概念转移到货币市场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异反映在参照系冲突上,即在不同的类空间之间摇摆不定,正如福科尼耶和特纳的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其中一个参照系是基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抽象特征。将农产品和货币都投射到这个类空间将立刻产生一个新的整合概念<外汇期货市场>,这就可以转化成一种相应的制度。然而,这种整合式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大部分行动者认为这种投射正确的类空间将是<赌博>。

实际上,对于外汇市场而言,只有单一网络是成立的,这直接将任何只涉及到金钱的活动都等同于赌博(对此详细的历史分析,参见Millo 2007)。人们强烈地认为,只有发生实际的商品交割,期货市场才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通过扣除账户余额来清算账目是非法的,因为这样做将会为基于完全的现金交易的赌博活动开辟了道路。这种特殊的参照系投射的历史根源在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当时芝加哥交易所发起了一项运动来对抗那些提供农产品期货合约的竞争者,因此提供了赌博的机会。反对这种业务模式的关键理由就是商品的交割没有发生,因此它完全是一种货币交易。因此,它属于公认的赌博的定义,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在许多州都被禁止。实际上,农产品期货交易很快就没有了实际交割的含义,但是这对于将这种做法延伸到纯粹的金融交易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仅仅是实际交割的可能性。这对于后来在1970年代出现的基于指数的金融衍生品和其他金融创新而言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外汇期货市场作为一种新的概念整合被禁止了好几十年。这种情形在1960年代晚期出现了变化。关于可交割性的问题的观点出现了变化。因为在外汇交易中,不同货币的原始面值并没有变,因此可以说实际上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以不同种类货币的形式进行实际交割的,同时,对于其他金融衍生品而言,人们也承认实际交割会使市场变得不稳定,因为实际交割会影响相关资产的价格,就像指数期货那样。另一个原因是人们逐渐接受了外汇市场的新古典均衡观点。

从认知整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第二种现象是经济学述行性的清晰的例子(见图2)。外汇市场是否遵循均衡理论的前提假设今天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一旦人们接受了新古典理论,它就会像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一样起作用,遵守秩序的投机者就会接受这种理论并且按照这种理论形成自己的预期,结果就产生导致均衡的行为。从历史上看,这种向新的市场观的转变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尤其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直接推动,他们对监管者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这种分析有助于将述行性的概念向经济理论之外的领域应用。经济理论只是一种特殊的参照系,赌博是另一种。在两种情况下,制度都是通过地位函数形成的。地位函数涉及到认知整合的认知活动。经济互动的规律模式反映了市场的语言本质。

3.2 认知整合与市场语言

语言工具在处理市场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时候起到了核心作用,并且在处理不确定性时,语言工具还有助于将不确定的未来固化,最终共同决定其中一种可能情形的实现。事实情形和反事实(counterfactual)情形的构建和固化是人类语言中核心的新奇演化(Searle 2006)。从这个角度看,制度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包括市场上所有导致那些系统地将概念和物质现象联系起来的结构出现的力量,比如技术或者作为人员、物质资产和商品及服务流动

的物质安排的企业。在这种背景下,概念整合理论可以为组织生态学理论提供微观基础,组织生态学认为“组织形式”在产业演化中起到了核心作用(Carroll and Hannan 2000; Hsu and Hannan 2005).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承认组织形式是一种语言项目(a ‘label’ in Hannan, Polos, and Carroll 2007, p. 47ff.),我们就可以构建市场结构宏观模式的认知基础。

同样,这一点也可以从塞尔理论的更大的背景下来看。根据组织生态学的方法论,一种组织形式一群观众相关,他们对组织和产业进行观察和评价并相互交流。从这个角度看,一种组织形式,比如作为组织生态学文献中最常用的例子的那些著名的微型啤酒作坊,实际上是一种地位函数中的一部分,在这种地位函数中某一类企业被作为一种组织形式的代表。当新的业务模式第一次出现时,比如网络公司的例子,关于这些行业的定义、最典型的业务流程的确定或者公认的组织结构模式等,还仍然有许多不确定性。这极大地提高了对这些产业的股票估值方面的不确定性,正如我们下文所见。一旦一个产业演化完成,模式固定下来,在有关的观众中对于这个产业典型的模式就会形成一致看法。观众包括不同的群体,从政府监管者到顾客。模式非常重要,因为它通常定义了一种初始状态,也就是说,一旦一个组织被认为具有这种模式,对进一步信息的搜寻就会停止,从而就理所当然地接受其他属性(Hannan et al. 2007, p. 78ff.)。不符合这种模式的组织就会在获得资金和扩大市场份额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组织模式出现的背后,我们可以再次推定概念整合在起作用。如果我们关注单一行为主体的层次,这些行为主体确实说出一些最终汇合成一个集体地位函数的述行语,概念整合的作用就很直观。例如,福科尼耶和特纳的理论可以应用于那些在金融市场上用来预测未来的——特别是在新业务模式出现的背景下——分析系统。Ehrig (2009)在Beunza and Garud (2007)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在分析师的工作中参照性的使用情况,也表明概念整合在起作用。在网络泡沫中,分析师面临着对新出现的业务模式进行估价的艰难任务,对于这些新出现的业务模式而言,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利用的经验。新技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业务流程和顾客关系模式。在金融领域,这就需要那些可能对这些技术并不完全了解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复杂的互动。同样,也就是说在此并不存在自我实现的预言这种简单的情形。如果存在客观原因导致最终一项技术没有实现预想的结果,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通过积累风险资本来推动这项技术。但是同时,如果投资者的预期没有进行成功的协调,一项技术尽管在原则上是可行的也可能会失败。分析师在此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又有了参照系冲突的例子,这种参照系冲突以说出述行语的分析师之间竞争的形式出现。分析师说的一些述行语最终将被证明是真实的从而成为新的组织形式的基本组成部分。

实际上,在网络公司的例子中,许多分析师以隐喻的形式陈述他们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师们建立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对新业务与已经存在的原有业务模式进行比较。例如,当亚马逊进入市场时,分析家们无法明确地对其业务模式进行评价。因此在市场上关于财务建议出现了参照系冲突。有些分析师把亚马逊比作是一个书商,其他分析师将其比作已有的基于互联网的分销模式,比如戴尔电脑。由此而产生的对于未来收益及相应的股价预测具有天壤之别。这两个参照系实际上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现实。一旦一种现实确定下来,投资者和企业家之间的行动就可以成功地进行协调。这就标志着一种新的如今被普遍接受的业务模式——电子书商——的诞生。

很显然,这种模式是地位函数的另一个例子,如图3所示,因此我们可以说产业被制度化了。在组织生态学文献中,还特别重视组织模式的义务方面,因为它们为各种业务活动提供了合理性,并且为市场参与者分配了具体的义务和权利。一旦一种网络公司的模式被确定下来,产业就可以重新配置,于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就诞生了。这也适用于组织的衰落过程。例如,今天许多分析师都认同报纸的衰落。报纸是一种具有明确定义的组织模式,具有一种特有的行业寿命,一种相对固定的产品结构,以及稳定的读者群构成。报纸受到了新

型的新闻处理和网络分销的威胁。正如我们再次看到的,述行性是与适当性条件相关的,而这些条件比如在报纸的例子中可能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总结一下,我现在已经说明了述行性是如何基于一种具体的认知功能,即概念整合。还可以在其之上增加很多内容,因为概念整合还受到了广义认知功能的支持。关于这方面,在制度经济学中已经有许多理论可以进一步支持述行性。对于某些关于认知的心理规律特别适用,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已经对这些心理规律进行系统化(Schlicht 1998)。要求组织模式具有一致性和清晰性的趋势,从而仍然不完善的模式一旦被认为是新兴的模式就会自发地进行完善,变成完善的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加了一种广义的创新功能,这些都对组织模式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过程除了别的方面以外还促进了正规化模式定义的产生。

福科尼耶和特纳还提出认知整合最终要依靠神经生理学过程,对此可以提出一些一般的假说。这是我们理解述行性所需要的最后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4.述行性的神经哲学观点

4.1 地位函数的神经元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说语言对于经济现实的构建是最重要的,正是因为语言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且在语言使用者的社区中被外在化了。语言和其他经济实体是紧密相关的,从而构成我们所察觉到日常经济生活。这种语言观对语言学家很熟悉,他们很显然将语言当作一种人为现象,包括这种人为现象和大脑过程之间的关系(Ingram 2007, p. 3ff.),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经济学家引用这种语言观,他们即使谈到语言也一般强调语言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例如,Rubinstein 2000),因此集中关注意义方面,这接下去很容易偏向解释学(McCloskey 1994)。

如今,在神经语言学中,将语言当作一种人为现象相对应的概念就是将神经生理过程和结构作为语言能力的根源。我提出在述行性分析中采用相同的方法论立场,因为这是从方法论角度而言完成经济社会学家向物质性转变最令人信服的方法。换句话说,我认为社会学对物质性的再发现只是一种更为广泛和全面的自然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一部分。在这种自然主义理论中,物质性的观点可以与最近神经经济学的兴起联系起来,就神经语言学而言,如果不将外在的人工物品考虑在内,在本质上就是不完整的。

这种联系同样可以通过塞尔的制度理论建立起来。塞尔(1995,p.113ff.)认为地位函数未必能够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感知到,就像经验丰富的足球运动员在踢球时除了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不会考虑所有的足球规则一样。塞尔假设地位函数以神经生理系统中一整套背景条件为前提,他将这些条件称之为能力。在原则上,我们可以说这些背景能力是使个体激活有关一个具体背景的地位函数的关键因素。因此,背景的概念将周围现象即环境与内部神经生理过程联系起来。这种关系是一种因果结构,并且与我们天真地认为的一种心理现象无关,我们认为是个物体。例如,长期踢足球以后,我们达到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的神经生理系统就会表现出根据足球规则采取行动的能力,而很少受到有意识思考的干扰。

塞尔宣称对于社会中所有的制度而言也是如此,因此遵守规则并非是一个可以从选择和有意识的接受和注意规则的角度进行描述的过程,而必须作为环境提示和行为倾向激活之间的因果环来理解,这就产生了一种外部观察者可以通过地位函数进行描述的行为。这意味着,具体而言,遵守规则是一种某种社会结构内部的正常功能,并不需要基于传统角度上的意义范畴。这与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游戏里遵守规则的概念中意义范畴的解构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在外在论的语言观和外在论的制度观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通过增加述行性的概念来完成这种观点,述行性的概念明确地定义了从这种因果关系产生的行动。述行性填补了我们抛弃理性遵守规则的概念以后所留下的概念空白。

塞尔的神经生理学倾向的构想产生了另一种理论联系,这种联系反映了塞尔的地位函数概念和概念整合理论之间的互补。关于神经元层次,与Lakoff (2008)的隐喻的神经元理论互为补充。这种理论假定大脑具有许多结构和与过程有关的特点,这与认知的概念分析是一致的。概念被看作是神经元组的排列,这些神经元组部分重叠并且被组织成更高层次的回路,比如格式塔回路,这些回路显示出某种机制,使得只要收到局部感觉和运动信息就可以激活整个回路。不同类型的回路以在神经系统中引导网络流通的相互激活或抑制的基本机制为基础。对于在制度理论中作为地位函数的认知过程的分析,有关大脑中的连接两个较大的结构特征是至关重要的:映射和黏连(mappings and bindings)。映射就是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的投射;黏连在更简单的组成单位之间建立一种统一体,它也可以将独立的概念联系起来。

这种系统的动力受到了少数原则的指导,其中最合适的原则对于概念结构的演化非常重要。最适合的原则意味着大脑在神经亚结构之间给定抑制关系的限制下使连通性最大化。这种力量是格式塔动力学和根据背景线索产生意义的基础。由于这些不同的动力,大脑可以在简单的映射和黏连之间建立更复杂的联系,这反过来可以成为进一步映射和黏连的对象。同时,要不是因为存在随机想象,这些结构可以持续地重新安排和重新创造。

按照这种框架,我们可以把语言和其他人工制品看作是产生输出结果的神经元过程的触发器,这些输出结果反过来又在大脑及其环境中进行处理。特别是语言工具在协调通过不同个体的输出结果的神经元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较Edelman 1987;Aunger 2002)。

将塞尔和拉考夫的神经哲学观点结合起来,遵守一种制度就是创造一种制度现实,从而表明在环境和大脑之间产生一种功能依存关系的因果过程。因此,述行性是理解大脑和环境共同演化的核心概念。这种观点必然包含对最近神经经济学的兴起的重要的概念反思。关于神经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人们一直在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化论(reductionism)的可能性,即发现直接解释某一种行为的大脑机制(Camerer, Loewenstein, and Prelec 2005; Gul and Pesendorfer 2005; Harrison 2008)。然而,这种讨论没有将现代心灵哲学考虑在内。我提出的述行性的概念并非指简化论,而是恰恰相反,因为我的述行性的概念最终归纳为延展心灵/大脑假说(the extended mind/brain),这与认知科学中的分散认知理论史一致的(Hutchins 1995; Sterelny 2004; for a general overview over these different fields, see Wilson 2004)。

因此,我们得出了一种最终的最基本的观点。我提出将社会学的物质性概念和神经经济学结合起来,这可以以外在论心灵理论为系统基础。外在论假定如果不引用心灵或者大脑外部的事实就无法理解心理内容(综述参见Schantz 2004a)。在我们的背景中,主要的例子就是语言,因为语言的概念是与语言使用者群体密不可分的,而语言使用者群体按照定义是位于个体大脑之外的。就语言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言,这就意味着心理内容是外在的。由此顺理成章地是,神经经济学研究如果不考虑外部事实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关于行为的实质性观点。根本不存在行为的最终的神经元原因,因为所有的神经元现象与头骨的物理边界之外的现象共同起作用。

应当强调的是,这并非是语言的意义就是指外部对象这种陈旧观点的复杂表述。根据下面我说的一种外在论,意义的范畴被看作是内部和外部物质事件之间的因果环所产生的结果。这些内部和外部事件本身没有任何传统上的“意义”的概念,这被重新建构为包含这些因果环的演化结构背景下的一种本身的功能(关于目的论语言学, 参见Macdonald and Papineau 2006, and with reference to language, Millikan 2005)。总之,意义的概念作为长时间演化过程的结果被分解为功能的概念(Dennett 1991; Dretske 1995)。

在本文中,我不可能进一步详述这些基础性问题(更多内容参见Hermann-Pillath 2010),但是我想阐述在金融市场上的应用,这种应用说明了这些问题与经济分析的相关性。述行性

的概念、地位函数和神经科学事实可以共同用来为现代金融现实提供一幅在经验上更有说服力的景象。

管理经济学 名词解释简答题

概念术语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 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界都把它当 做企业决策的长期目标。在这里,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 3.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用途中最好用途是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或者说, 资源利用某一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必须放弃的次好方案的价值。这一概念是管理经济学的基础,有效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都必须从这一角度去看成本。 4.外显成本和内涵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 出来,故也就等于会计成本。内涵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在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它所以未能在账上表现是因为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具体来说,内涵成本等于机会成本与外显成本之差。 5.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与机会成本之差。经济利润是企业决策的依据。 6.正常利润和会计利润正常利润是指企业家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和资本用于其他 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也是企业为了防止这些资源向其他企业转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支付。它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会计利润等与销售收入与会计成本之差。 7.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 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8.需求函数是指某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多因素(如产品 的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爱好、居民收入和广告等)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 9.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产品本身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 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即QD=f(P)。 D为脚标 10.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非价格因素(如居民收入、 消费者的爱好、其他产品的价格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移。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因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沿需求曲线所发生的变动。 11.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 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12.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如产品的价格、生产中 可替代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成本等)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供给曲线是指,假定的在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与供求两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可记为QS=f(P) S为脚标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即劳动者的劳动,它是劳动者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人们的劳动所加工的对象。它分为两类:一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质;一是已经人类加工过的半成品即原材料。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是劳动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传导体。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广义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获取适合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广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都是由经济制度即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它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远行机制的统称。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经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是经济现象发展运动的必然趋势。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体现生产者在分工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它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 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在私有制和分工条件下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决定。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物质财富的源泉。各种不同形态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人类劳动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衡量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的指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一般劳动者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商品生产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或局部独立经济利益决定的。 社会劳动: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商品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社会分工所赋予的。 商品拜物教:指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性质。它是商品形式所体现的社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复习 相对价格: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所交换的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体现交换双方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一国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 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倾销: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构成依据:1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2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3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产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持续性/掠夺性 最佳关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条件: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幼稚产业:某种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的产业。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转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对进口国是福利损失。 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主要目的:使政府当局了解本国(地区)的对外经济交往状况,从而为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公式表述为ηx+ηm>1,这一条件表明,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条件下,如果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就能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却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相反。 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美元需求的不断增长,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以使美元持续流入外国,但是这又必然导致各国对美元清偿能力信心下降;如果美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币值,又不能满足国际经济交易对美元的需求,世界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 套期保值:交易者配合在现货市场的买卖,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品种、数量相同,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和经济学解释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和经济学解释 股票 2009-08-23 01:23 阅读3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 利他主义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 altruism)。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Hamilton,1963)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例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许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父亲或母亲虽然可能因此丧生,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完全相同,从“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要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父亲或母亲作出的牺牲就是值得的。如果考虑到年幼子女丧生的几率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Hamilt on,1964)在这方面, 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去总好象设法使某一“目标函数”最大化。有人曾经对《美国经济评论》和《美国博物学家》刊载的文章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这两门学科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典型的论文都是运用优化的方法来预测某种现象,然后再作出统计检验。(Tullock,1983) 第二,“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帮助另一个与已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互惠利他”类似某种期权式的投资,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软核的利他”(soft-core altruism)。例如,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一只刚刚饱餐一顿的蝙蝠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频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生物学家发现,这种行为遵循着一个严格的游戏规则,即蝙蝠们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个体馈赠血液。(Wilkinson ,1984)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互惠利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律”,当施惠者与受惠者互相换位时,同样数量的血液将产生更大的边际效用,从而使这类行为具有明显的经济学含义。不过,由于施惠与回报存在着时间差,从而使这种期权式的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互惠利他”必然存在于一种较为长期的重复博弈关系中,而且还要求形成某种识别机制,以便抑制道德风险和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虽然精密的“互惠利他”模型直到20世纪晚期才由博弈论专家阿克塞罗德建立起来,(Xelro d,1984)但它的基本思想却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论述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时,就被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了。 第三,“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例如,汤姆逊瞪羚(Thomson?s ga zelles)的利他主义行为: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往往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按照一般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 2、经济模型:是指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述。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它极其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非常错综复杂,因而除非把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严格的分析,或使分析复杂得无法进行。通过作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许多次要因子,从而建立起模型。这样一来,便可以通过模型对假设所规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经济模型本身可以用带有图表或文字的方程来表示。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不能用于决策。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6、正常利润:指企业主若果把这笔钱投资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 7、外显成本和内含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得开支,它等于机会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二、思考题 1、管理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它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管理经济学研究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者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的行为。在研究对象上,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在对企业目标的假设上,微观经济学追求利润最大化,管理经济学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对企业的环境假设上,微观经济学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为自己知道,而管理经济学研究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在研究目的上,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管理经济学研究企业决策。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答:企业的短期目标有: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七讲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又叫社会资本。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社会总资本经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动所生产的以物质资料形式所表现的全部成果。 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即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 第二部类(Ⅱ)即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 三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卖方市场:是指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上涨趋势,卖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买方市场:是指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下降趋势,买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 第八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变 经济制度:一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资本原始积累:用暴力的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剥削制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 自由竞争:商品生产者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 垄断: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和联合,对某一部门或若干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和控制的状况。 金融资本: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指掌握着大量金融资本、操纵国家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再生产周期:再生产周期就是社会总资本包括每个单个资本能够逐轮循环,稳步增长,不会发生波动。循环一轮就是一个周期。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第九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几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全民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就是国家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群众所有,就是集体所有制。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Chapter 3 1.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A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a production of a good if it has a lower unit labor requirement(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than the foreign country in this good. https://www.doczj.com/doc/0813674537.html,parative Advantage(相对优势):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 3.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oses in terms of computers is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resources as a given number of roses. 4.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the number of hours of labor requir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output, such as aLW (wine) and aLC (cheese) 5.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 of an economy shows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good (say wine) that can be produced for any given amount of another (say cheese). Chapter 4 1.Abundant factor: the resource of which a 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large supply(labor in home,land in foreign) 2.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he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out much more in on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ther. 3.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when Home and Foreign trade, the relatives prices of goods converge. This convergence, in turn, causes convergence of the relative prices of land and labor. 4.Heckscher-Ohlin theory: It show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 (refers to countries) and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 (refers to goods)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5.Scarce factor: in that country, and the resource of which it has a relatively small supply( land in Home, labor in foreign)

利他行为生物学

利他行为生物学 一、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 利他主义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 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一般 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 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altruism)。但生物学的 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根据 “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 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Hamilton,1963)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 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例如,当幼鸟 遭受攻击时,很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 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父亲或母亲虽然可 能因此丧生,但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完全相同,从“基 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要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父亲或母亲作出的牺牲就是值得的。如果考虑到年幼子女丧生的 几率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 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 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Hamilton,1964)在这方面,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 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去总好象设法使某一“目标函数”最大化。有人以前对《美国经济评论》和《美国博物学家》刊载的文章进 行过比较,结果发现这两门学科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典型的论文都是 运用优化的方法来预测某种现象,然后再作出统计检验。(Tullock,1983)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旬效开展公干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5.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6.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7.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指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8.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物品或资源)的法定权利,这一权利是排他的、可转让的和永久的。 9.所谓多数裁定原则,是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多数裁定原则还可以具体分为简单多数原则、有条件多数原则。 10.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 1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13.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14.行政管理支出,就是指政府财政用于国家各级立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机关行使公共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经费开支。 15.社会救济,又称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由于贫困及各种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无偿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16.财政贴息是指出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17.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究竟可以组织多少财政收入,也被称为政府收入的数量界限。 18.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19.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 20.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1.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出口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种。 22.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3.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出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24.罚没收入指法院、检察院、海关、工商、税务、质监等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对各类违法行为给予罚款取得的收入、没收财物的变价款收入等。 25.自由公债也称为自由认购公债,即不附带任何强制性条件,由应募者自由认购的公债。 26.公债风险是指政府在运用公债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的缺陷,以及多种不确定的经济因素所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 27.政府预算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8.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29.公平分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和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下,社会成员之间和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均衡和协调。 30.充分就业是与失业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儿是有工作能力的并且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工作资格的人均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的一种社会就业状态。 31.扣除法也叫列支法,是指居住国政府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时,将纳税人的国内所得和国外所得汇总后,扣除纳税人来源于国外所得所缴纳的外国税额而仅就其余额按居住国政府规定的税率征税的方式。 32.抵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时,通过允许纳税人以在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本国汇总国内外所得按本国税率所计征的税额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 经济关系。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的不同结合方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指标。 2,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商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是一种劳动产品,能满 足人民的某种需要;必须用来交换。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 和价值。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使用价值是构 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 系,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领域就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 互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5,价值:生产商品的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 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

最本质因素。 6,具体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 属性,是劳动的永恒性;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 值的源泉。 7,抽象劳动: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 中只能在量上发挥作用。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 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8,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 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 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9,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最显著的特点是, 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商品经济是作为自 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 发达商品经济的过程。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满足两个基 本条件:社会分工和排他性占有关系的出现。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 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汇总

资源为什么是稀缺的: 1.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 2.一定时期内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是有限的 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市场经济应具备的特点: 1,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3,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经济 市场价格为什么处于市场信息的核心地位: 1.价格对经济有着很强的调节作用 2.可以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供求情况 3.价格的变动可以调整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4.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1.存在独立的经济主体 2.存在市场 3.市场竞争的完全性与公平性 供求定理 (123) 偏好的性质: 1.可传递性 2.完全性 3.非饱和性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可度量,获得的效用可以准确地用基数表示出来,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者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只可以排序,即只可以用序数表示。 2.分析方式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为分析工具,序数效用论使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3.均衡条件表达式不同。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联系: 1.都是从市场需求一方着手,证明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效用最大 2.都是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在既定收入下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

3.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作为基础 4.推导出的曲线都具有相同趋势且符合需求规律。 水与钻石的的价格悖论: 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固然大于钻石,水的总效用也固然大于钻石,但是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不是由总效用决定的,而是由最后一单位边际效用决定的,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水资源是相对较多的,因此人们从最后一单位水中得到的边际效用很小,因此愿意出价低。而钻石相对稀缺,供给量较少,人们从最后一单位钻石中得到的边际效用较大,因此人们愿意出价高 货币的边际效用 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随着人们收入量的的增加,每一单位货币收入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越小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向右下方倾斜 2.不可相交 3.凸向原点 4.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5.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 6.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效用相同 影响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因素 1.收入变化(由此可推恩格尔曲线) 2.价格变化(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收入的变动,又由收入的变动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完全竞争厂商的存在条件(特点): 1.存在足够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2.信息是完全的 3.资源是自由流动的 4.各厂商生产的产品无区别 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条件: 1.厂商对自然资源/矿产/技术的控制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商品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3.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4.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 8.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 1。劳动力商品价值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4.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5.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把它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用C来表示。 6.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比本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使其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动,用v来表示。 7.资本主义工资是指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它反映着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都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基础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 3.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4.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C:V。 5.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6.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