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八识

认知八识

认知八识

《百法明门论》

思考题:
了解八识的特征、作用、生起因缘、相互关系等,思考如何在修行中运用起来?


一、总述心法:
在五位百法里面,第一位就是心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
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
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心法一共有八种,这八个识,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称为心王,是心灵世界的主人。
其中,前五识因为只是一种现量的作用,且作用时间短暂而微细,所以通常我们意识不到它们的作用。
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也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范畴。因此,在八个识里,我们最容易意识到的是第六意识的作用。


二、认识八识:
唯识宗如何认识八识?通常唯识宗把它分成三组,如《唯识三十论》;有时也把它分成四组,如《八识规矩颂》。
《唯识三十论》中把第八识称为初能变、第七识称为第二能变、前六识因为关系比较密切,又有某一些共同的特征,所以把它合为一组,称为第三能变,即八个识,三种能变。
《八识规矩颂》中将八个识分为四组来说明,前五识一组、第六意识一组、第七识一组、第八识一组,对八个识的作用、特征以及在修行中转依的过程都作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


三、认识前五识:
1、前五识。
前五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为什么称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主要是因为五识的生起所依托的是五根,依眼根产生眼识、依耳根产生耳识、依鼻根产生鼻识、依舌根产生舌识、依身根产生身识。同时,五识的生起又是以五种境界作为所缘的对象,这五种境界是色、声、香、味、触。还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分别具有了别色境、声音、香臭、味道、触境的功能。所以,五识以五根作为依托,以五尘境界作为所缘的对象,对五尘境界具有了别的作用。我们需要知道,眼、耳、鼻、舌、身只是一个辅助认识的器官,真正能够了别的是识的作用。
2、前五识为何合为一组?
因为前五识在缘境时都只是一种现量,即只是把境界原原本本地显现出来,不介入任何思维的色彩,是对境界一种很短暂、很真实的显现。其共同特征表现为:一、所缘的都是性境,即真实显现的,没有加入意识色彩的境界。二、所缘的是现前、不带名言的境界,即不作分别和判断的现量缘境。
3、前五识生起的因缘。
在《八识规矩颂》里有一句话叫做九缘七八好相连,即眼识的生起要有九个条件,耳识的生起要有八个条件,鼻识、舌识、身识产生作用的时候需要有七个条件。如眼识的生起需要九个

条件:一、空间。我们眼睛看东西要有空间,也就是要有距离;二、光线。如果没有光线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三、对象。要有一个看的境界;四、作意。你要注意,否则视而不见;五、种子。我们要有眼识的种子,种子生起,眼识才能产生作用;六、俱有依。要有眼根,且没有损坏,这样眼识才能产生作用;七、分别依。即要有第六识的辅助作用;八、还要有第七识对它产生这种杂染的影响;九、根本依。即第八识对它的影响。所以,眼识的生起要有九个条件。
五个识产生作用的程度主要是取决于因缘,比如说有时五个识同时会产生作用,有时四个,有时三个。如听课,有几个识产生作用?眼识、耳识肯定都要产生作用,那鼻识、舌识的作用就不明显了,最主要、最突出的是眼识、耳识;如吃饭时,那就是鼻识、舌识、眼识肯定都要产生作用。所以,识产生作用,取决于因缘。
《唯识三十颂》中“五识随缘起,若俱若不俱,如涛波依水。”说明五识是随缘产生的,同时具足、不具足,就像大海的波涛,哪儿有风,哪儿就有波涛;哪儿没有风,哪儿就不会有波涛。同样的,我们的心理活动也是一样。境界就像风一样,我们的心灵就像大海一样,心灵的海洋被境界的风一刮,各种心理活动波涛汹涌。
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有定力,我们把我们的心定在一个境界上,那境界的风对我们就没有用。如果我们没有定力,无法把自己的心定在某一个点上,那么只要这个境界的风一刮,我们的心王、心所以及各种念头就不断地往外冒,我们根本就控制不住。
因此,在心灵的海洋里,呈现出的各种心理活动,跟因缘是有关系的。
4、前五识的作用:
前五识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是接触外界、对外接收信息的五个窗口,我们接收信息要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是接触外在世界信息的五个渠道。
有眼识才有颜色的世界;有耳识才有音声的世界;有鼻识才有香、臭的世界。所以,我们能够接触外在的世界,其实是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认识能力。
同时,前五识也是对外表现我们心、心理活动、思想的五个窗口。
虽然说前五识在认识上只有现量性境,但在意识的带动下同样也会表现出善和不善的行为出来。
前五识在伦理的作用上来说,是通三性的,即通善、不善、无记。按理说,前五识在认识上是不会想着我要干好事,我要干坏事,这些属于第六意识的范畴。
但第六意识在活动中会带动前五识,前五识会配合第六意识行动。比如,生气时瞪眼睛,就是一种不善的心理表现。虽然说真正生气的主谋是第六意识,但前五识是第六识表现的

窗口。
因此,前五识在作用上来说主要是接收信息、表现行为,还有就是观察这个世间。《八识规矩颂》中“合三离二观尘世”,就是这五个识里有三种,即鼻、舌、身是要密切接触后才能够缘境的;有两种,即眼和耳是要保持距离才能够缘境的。前五识对我们的生命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缺少了某一个识,我们就缺少了某一个世界。


四、认识意识:
1、意识。意识在我们心灵世界里,相当于是总裁、首相。意识的生起要依意根,在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有个意根,是意识生起的俱有依,在唯识宗里指的就是第七末那识。
2、意识的分类。
①、五俱意识。
即与五识同时产生作用的意识叫五俱意识,因为有五俱意识协助前五识认识境界,所以使得前五识对五尘境界能够更明了,所以五俱意识又叫做明了意识。
②、不俱意识。
即不与五识同时产生作用,自己单独产生作用的意识称为独散意识,也称为独头意识。在我们散乱心状态下的独头意识也有几种:如闭着眼睛在房间里遐想连篇;做梦时想的很多境界。还有定中的活动意识也属独头意识。
3、第六意识的作用:
第六意识有三种分别:
一、自性分别,
二、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
自性分别。自性分别是指本能性的、本来具有的觉知的力量。随念分别。随念分别是指不需要通过外在境界,随着记忆、忆念产生的分别。比如我们一个人在房间里,会想着过去做过的事情,有过的生活经历;会想着未来要做什么。计度分别。
计度分别是指对外在境界(现前或不现前的)进行判断、推理、分别。比如看到一个东西,觉得这个东西好、这个东西不好,有价值、没有价值,会觉得这是一个商业机会,可以赚钱,根据自己的习惯、经验对此进行判断。
我们要知道:意识在认识的能力上具备这样的三种分别,这个分别,也可能是对,也可能是错的。而一般来说,错的比对的多。
4、认识的能力:
唯识宗把认识叫做量,像尺一样,我们用我们的认识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判断,这个对那个不对,这个好那个坏。这个量也有三种量,就是现量、比量、非量。一、现量,是对事物没有做任何的判断,只是一种如实的显现。比如我们每一个识产生作用的时候,会自动地弹出一个窗口、弹出一个影像,对这个影像没有做任何判断的情况下,这个境界就是现量。二、比量,就是一种推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比如我们看到那边有烟,然后觉得那里有火。因为看到烟,所以作出那里有火的一个判断,这个比量就是正确的。如果我们看到的那个烟其实是一团雾,结果我们把这看作是烟

,然后推测那里有火,那这个比量就是错误的,就是非量。三、非量,就是错误的推理、认识和判断。我们的认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对世界能够认识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我们的认识,从我们的感官到我们思维,就像是仪器一样,我们对这个世界能够认识到什么程度,就是取决于我们这个仪器。如果是迟钝的,那对世界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如是有问题的,如戴着一个有色眼镜,那看到的都是变色的、不真实的世界。所以,对世界的认识,关键在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什么样的认识能力,对世界的认识就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能够认识到什么样的境界。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认识,佛法的修行最后就是要获得一种如实见,也就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只有这种正确的认识才能让我们抵达空性、才能见道、才能破除这种生命的迷妄。
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意识、认识是有问题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树立正见,比如树立唯识正见,帮助我们获得一种比量,改变过去的非量,然后通过这个比量再抵达真正的现量,也就是开发智慧、证得空性。这个过程,离不开意识。非量是一种意识的作用,遍计所执就是一种非量;同样比量也是一种意识的作用。因此,唯识宗修证的过程就是要如何从非量里走出来,掌握这种比量认识的方式,再通过这种比量的认识方式,获得这种闻思的正见,然后再从闻思的正见修习止观,契入现量,成就现量的这种智慧的能力。唯识学是通过非常严格的思辨来帮助我们获得佛法的正见,这个过程是属于意识作用的范畴。意识本身是通三性的,通善、恶、无记,与善的心所相应就会产生善的行为、道德的行为;如与不善的心所相应就会产生不善的行为。我们造业、轮回,这属于意识非量的结果;我们修行,开发智慧、断除烦恼、树立人生正见,也是要靠意识。因此,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意识的作用是非常的重要。


五、认识末那识
1、末那识。末那是梵语,汉译为意,与第六意识不同,是指意根,是思量的意思。《八识规矩颂》中称为恒审思量我相随。
2、末那识的特征:末那识的思量,在时间上是不间断的。在八识中,唯有末那识,既思维又没有间断。末那识的思维定向是非常的明确,只思维一个东西——我!即把第八阿赖耶识执以为是我,每天如是想,每天如是做。末那识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是我执的根源、是无明的根源,是生命染污的源头。
3、末那识的作用:
末那识为什么会成为生命染污的源头呢?因为无始以来,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一

直伴随末那识,而这是我们成为凡夫的基础。所以,众生无始以来一直都是在无明、在俱生我执的状态中。因此,我们时时刻刻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不管有否起心动念、不管有否知觉,我们都是凡夫。
我们为什么是凡夫?原因就是无始无明(恒行不共无明)和俱生我执(我执就是执以为我)。
我们为什么是自私的?其实就是根源于俱生我执。
为什么我们生命本具的,像佛那样能够证得空性的智慧,无法显现出来?原因就是被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遮蔽住了。
因此,不共无明和俱生我执是众生之所以是众生的原因。因为末那识与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相应后,会直接影响到前六识的活动,因此前六识在活动时,每个动作、每个念头里,都会带有这种无明和我执的色彩,因此末那识是生命染污的源头。一旦突破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我们就直接进入阿赖耶的净分的状态、无漏种子的状态,这是我们禅修所要做的。《摄大乘论》中“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就是说明真实的智慧因为被不共无明给障碍,所以才无法显现出来。


六、认识阿赖耶识
1、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汉译为藏识,是有情生命的基础,含藏我们无始以来所有的生命信息、生命经验,同时又为我们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每一种心理活动提供心理基础。阿赖耶识又称为异熟识,即生命的果报体。在缘起法里,生命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主体,但本身又有连贯性;虽然念念生灭,但又相似相续。阿赖耶识既具有载体的作用,可以作业、受报、储藏生命经验,又是刹那生灭、相似相续,像流水一样不常不断的。
2、阿赖耶识的特征:包含着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能藏,是能够执持这些种子。在无尽生命延续中,我们所有的生活经验之所以能够保存而不失去,就是因为阿赖耶识在执持着。所藏,就是所有生命的信息,即种子。执藏,又称我爱执藏,是自无始以来末那识从未间断过把阿赖耶识执以为我,直至八地菩萨。其中阿赖耶识所具有的我爱执藏是造成整个有情生死流转的根源,因此,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
佛陀在解深密会上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佛陀告诉我们,阿陀那识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非常地深奥、微细,不是意识所认识的范畴。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尽生命的经验,像瀑布一样,奔流不息。佛陀说,我对这些凡夫、二乘人不讲这些,因为怕他们把这当作是我。
唯识宗提出阿赖耶识本身不具有鲜明的善和恶的属性,正因为如此,阿赖耶识对善和恶的东西都能接收,

同时也能为善和恶提供心理的基础。然而,前七识在活动的过程中会熏习下善和不善的种子,阿赖耶识会接收这些种子。如果第六意识倾向于善,就会往我们生命的储藏室里收集善的种子、张扬善的力量,使我们的人性倾向于善的这一面。反之,我们的生命就会倾向一种不善。因此,虽然阿赖耶识是无记的,但生命在活动中,随着这种意识不断选择的结果,会使生命逐步地形成不同的习性。因此,《瑜伽师地论》就把人分成很多种,特别贪婪的人就是贪性人,如不断地强化这种贪的力量,最后这个贪就成了你的性格、习性、人格。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戒定慧、止观的修行,从生命的不良状态里走出来。
3、阿赖耶识的作用:
①、各种心理活动生起的心理基础。每一种心理活动、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来源于我们阿赖耶识,就像每一个波浪的产生,都是来源于大海。
②、收集并保存各种生命经验。
③、轮回的果报体。在我们生命无尽地轮回中,阿赖耶识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使得轮回相似相续。
④、根身的执持者。因为有阿赖耶识在执持着,所以我们活着。阿赖耶识如果离开这个身体,也就是我们向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中有寿、暖、识即温度、寿命和识,这三种东西支撑着,形成我们这一期生命的延续。寿,就是寿命,也就是一期生命活多长时间,这是有一定规律的;暖,就是温度,也就是代表着你的生命是活着,哪一天死了,这个身体就冰凉了;识,就是我们这个识没有离开身体之前是有寿命和温度的,寿命到了,识离开了,身体马上就崩溃,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


七、八识的相互关系:
1、前五识和意识的关系:
前五识的作用离不开意识的配合,因为有了意识的配合才能够明了五尘境界;同时,五根、五识又是意识认识世界的窗口、表现各种心理活动的平台。
2、意识和末那识的关系:
意识的生起是以末那识作为俱有依;同时,末那识作为生命染污的源头,无始以来就一直不断地在影响着意识的活动,使意识的整个活动笼罩在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之中。
3、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关系:
末那识跟阿赖耶识的关系就如一对夫妻,末那识从无始以来就一直爱着阿赖耶识,一直要爱到第八地才结束这种关系。
4、阿赖耶识和前七识的关系:
阿赖耶识和前七识是属于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前七识的整个活动都为阿赖耶识收集生命的信息,即前七识所有的活动,最后都会变成种子,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同时,阿赖耶识又为前七识的活动提供所有的种子,即依据。


附:《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作

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