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理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45.00 KB
- 文档页数:4
湖南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地理上的南方地区。
湖南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为湖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地理环境1.1 地理位置湖南省地处东经107°46′~114°14′,北纬24°38′~30°08′之间。
东邻江西,南接广东、广西,西靠贵州,北与湖北、重庆相连。
全省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
1.2 地形地貌湖南地形地貌复杂,以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为主。
山地主要分布在省内西南部,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丘陵占30%;盆地和平原占25%。
其中,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等市的部分地区为湘中丘陵盆地,湖南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这里。
1.3 气候环境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温多变,秋雨较多。
年均气温15.5~17.5℃,年均降水量1200~1700毫米。
二、自然资源2.1 土地资源湖南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各具特色,为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水资源湖南水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主要河流有长江、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等。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247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2300立方米。
2.3 矿产资源湖南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储量较大。
主要矿产有煤炭、铁矿、铜矿、铅锌矿、锡矿、汞矿、磷矿、铝土矿等。
其中,煤炭资源储量约100亿吨,铁矿资源储量约10亿吨,铜矿资源储量约400万吨。
2.4 生物资源湖南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
全省森林覆盖率约55%,拥有银杏、红豆杉、水杉等珍稀植物。
野生动物有金丝猴、白鳍豚、华南虎等。
湖南还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拥有杜仲、厚朴、黄连等名贵中药材。
2.5 旅游资源湖南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张家界、岳阳楼、洞庭湖、韶山等著名景点。
其中,张家界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峰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湖南省人文地理介绍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以南,因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于全境而简称“湘”,全省面积过半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
地图坐标为东经109°—114°、北纬20°—30°之间,相邻有六个省市即广东、江西、湖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直辖市。
地势全省以中、低山与丘陵为主,面积约为14.9万平方公里,占70.2%;岗地与平原约为5.2万平方公里,占24.5%;河流湖泊水域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占5.3%。
本省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中部和北部地势低平,呈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
西北有武陵山脉,西南有雪峰山脉,南部为五岭山脉(即南岭山脉),东面为湘赣交界诸山,湘中地区大多为丘陵、盆地和河谷冲击平原,除衡山高达千米以外其他均为海拔500米以下,湘北为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地势很低,一般海拔50米以下,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状汇入洞庭湖。
最高点位于石门境内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
湖南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有五座,另外四座为炎陵(原“酃县”)的斗笠顶海拔2052米,桂东的八面山2042米,城步的二宝顶2021米和道县的韭菜岭2009米。
武夷山脉位于湘西北角,属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
山地地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渐降。
澧水的源流与支流多发源于西北流向东南,成为平行状水系注入干流,最后转向东北方向流入洞庭湖。
湘西北的雪峰山脉地势较高,南端高达1500米左右,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
雪峰山脉为资江与沅江的分水岭,贯穿于湖南西部,成为湖南西部地区交通的主要屏障。
湘南边缘山地属南岭的一部分。
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为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山间盆地较多,谷地为交通要道。
南岭山地,山体大,延伸长,山势高。
湘中大部属湘中丘陵,台地广布,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红岩盆地众多,主要盆地有衡阳盆地、株洲盆地、长沙盆地、永兴茶陵盆地和攸县盆地等,均为红岩盆地,盆地沿河区域常有河流冲积平原,为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与农业区。
航拍中国——湖南知识点总结
湖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中部。
它的省会是长沙市。
下面是关于湖南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地理位置:湖南位于中国中部,东临江西,南接广东,西接贵州,北毗湖北,东北与河南交界。
湖南是中国内陆省份,没有沿海线。
2. 地形地貌:湖南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为山地、丘陵,南部为高山、高原,北部为平原和垂直谷地。
湖南最高峰为南岳衡山,有“南岳”之称。
3. 气候:湖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热,降水充沛。
夏季多雷雨和高温,冬季较为寒冷。
4. 湖泊和江河:湖南有众多湖泊,其中最大的是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湖南还有麻阳河、资水、湘江等多条主要河流。
5. 人口和民族:湖南是中国人口第二大省份,人口多样性丰富,主要民族为汉族,还有苗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6. 经济:湖南经济以工业为主,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煤炭、铅锌、锰矿等为主要矿产。
湖南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大省,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茶叶、烟叶等。
7. 文化和名人:湖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著名的湖湘文化影响
广泛。
湖南出产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如诗人杜甫、朱德元帅、毛泽东等。
8. 旅游景点:湖南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著名的景点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岳阳楼、岳麓山、凤凰古城、衡山等。
湖南还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有许多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馆。
这些都是关于湖南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湖南在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旅游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
湖南地理环境湖南地理环境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
处于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之间。
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
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
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
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岭山脉。
省内最高峰为炎陵县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点为临湘市的黄盖镇,海拔21米。
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汇聚洞庭湖,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湖南气候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6°—18°,降水量1200—1500毫米。
全省有耕地391.26万公顷。
有林地957.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2.8%。
林木蓄积量3.06亿立方米。
有淡水面积135.38万公顷。
天然水资源总量1640.4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532.45万千瓦,为南方各省之冠。
动、植物资源丰富,覆盖面广。
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40多种;植物70多种。
特别是尚存世界罕见的植物“活化石”—银杉、水杉、水松、银杏和珙桐。
矿产资源种类甚多。
世界已发现的160多种矿藏中,湖南有140多种。
其中钨、锑储量居全国之首。
铋、锌、铅、锡及莹石、重晶石、海泡石、石墨等储量也在全国前列。
故有“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美称。
湖南省概况地理位置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
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
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
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湖南地理知识点总结
湖南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省份,其地理知识点非常丰富。
以下是湖南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1. 地理位置:湖南位于中国南方,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
湖南东临江西,南接广东,西连贵州,北毗湖北,是中国传统农业省份之一。
2. 地形地貌:湖南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湘西丘陵和湘中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河相间,纵跨长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两大地理区域。
3. 气候特点:湖南气候类型多样,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较为寒冷,春秋两季风沙较多。
4. 自然资源:湖南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铀矿、铜矿、铁矿、锰矿、铅锌矿等。
此外,湖南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水电省份之一。
湖南也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产地之一,柑橘、桃、梨等水果产量丰富。
5. 行政区划:湖南下辖 13 个地级市和 1 个自治州,共有 23 个市辖区、11 个县级市、17 个县、49 个市、3 个自治县。
其中,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和衡阳市是湖南省的的四个省会城市。
6. 历史文化:湖南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湖南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岳麓山古建筑群、岳阳楼、衡山、武陵源等。
此外,湖南还是一个红色旅游大省,拥有许多重要
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地,如橘子洲头、长沙烈士公园等。
湖南是一个具有丰富地理和历史文化知识点的省份,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湖南地理资料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1.地理位置:湖南省地处108°47′E ~114°15′E,24°39′N ~30°08′N ,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在我国温度带中位于亚热带 。
湖南位于我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处于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过渡地带,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贵州省、重庆市。
2.地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全省包括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级行政单位。
14个市、州,分别是长沙市,行政中心长沙;株洲市,行政中心株洲;湘潭市,行政中心湘潭;衡阳市,行政中心衡阳;郴州市,行政中心郴州;永州市,行政中心永州;岳阳市,行政中心岳阳;邵阳市,行政中心邵阳;娄底市,行政中心娄底;常德市,行政中心常德;益阳市,行政中心益阳;张家界市,行政中心张家界;怀化市,行政中心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中心吉首。
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
二.自然环境1.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①.湖南的地形特点: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
②.湖南省的地势特征:湖南东、西、南三面山岭相连,地势高峻,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北部为平原,地势低平,从总体上看,全省地势恰似一个东、南、西三面高,中部低,朝北部敞开的“马蹄形”盆地。
2.主要山脉的分布:东、西、南三面是山地,东面是幕阜山脉、罗霄山脉,南面是南岭,西面是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
3.气温、降水的分布概况①.气温的分布概况:湖南年平均气温在16℃~18℃,冬季寒冷,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四季变化较明显。
一月平均气温在5℃以上,气温由南向北降低;7月份全省除少数山地外,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25℃以上。
②.降水的分布概况:湖南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降水丰沛。
时间分布:湖南雨季集中在4~6月,这期间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
高一地理必修一湘版知识点湖南地理知识点一、湖南地理概况湖南位于中国中部,东南与江西、广东接壤,南与广西、湖南相邻,西部与重庆、贵州交界,北与河南、湖北相连。
湖南地处江南丘陵山地区,被五岭环绕,地势起伏,山地占据总面积的78%。
二、地势和山脉湖南地势起伏,主要分为五岭、四渡和武陵三个山脉。
五岭主要位于湖南省的西南部,是江西、湖南和广东的边界山脉。
四渡山脉位于湖南的东部,主要延伸于岳阳市和长沙市一带。
武陵山脉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是湖南的主要山脉之一。
三、水系和湖泊湖南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其中最重要的河流是湘江和资江。
湘江是湖南省的母亲河,全长约1120公里,是湖南的主要水源和交通要道。
资江是湘江的支流,流经湖南的西南部,全长约976公里。
湖南还拥有许多湖泊,其中最大的是洞庭湖,是我国面积第二大的淡水湖。
四、气候和植被湖南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湖南的植被多样,以森林、灌木和草地为主。
森林覆盖率高达51%,有丰富的草木资源。
五、矿产资源湖南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主要矿产有煤炭、铁、锌、铜、铅、硫等。
湖南的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是湖南的重要经济支柱。
六、经济发展湖南的经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农业方面,湖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和玉米。
工业方面,湖南的重要产业有煤炭、有色金属、化工和汽车制造等。
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业、金融业和物流业为湖南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名胜古迹湖南拥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和历史遗迹,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岳阳楼、洞庭山和岳麓山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为湖南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八、人物荟萃湖南培养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如楚庄王、毛泽东、刘少奇等。
他们为湖南的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九、湖南的文化湖南素有“儒、道、释之乡”的美誉,汉代文化、楚文化、革命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在湖南得以继承和发扬。
湘土地理知识点湘土,即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
湖南的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位置:湖南省东临江西,西接重庆和贵州,南毗广东和广西,北靠湖北。
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通道。
2. 地形地貌: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著名的山脉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等。
其中,张家界的武陵源风景区以其独特的石柱地貌而闻名于世。
3. 气候特点: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湖南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
4. 水系分布:湖南省内河流众多,以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大水系为主。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贯穿南北,是湖南省内重要的水运通道。
5. 自然资源:湖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有色金属、煤炭、石油等。
同时,湖南的生物多样性也十分丰富,拥有多种珍稀动植物。
6. 农业发展:湖南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湖南的茶叶、柑橘等农产品也颇具特色。
7. 历史文化:湖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这里诞生了许多历史名人,如毛泽东、刘少奇等。
湖南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8. 旅游资源:湖南旅游资源丰富,除了张家界、岳麓山等自然景观外,还有岳阳楼、橘子洲头等历史名胜古迹,以及凤凰古城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古镇。
9. 经济发展:近年来,湖南经济持续发展,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都有显著进步。
长沙作为省会城市,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0. 交通建设:湖南交通网络发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交织,形成了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
以上是湖南省的一些基本地理知识点,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经济地理等多个方面。
湖南地理1、湖南位于祖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所处经纬度位置是:108゜47'E—114゜15'E,24゜39'N--30゜08'N)是我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内地的过渡地带,因大部分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被称为“芙蓉国度”、“芙蓉国”、“三湘四水”。
2、湖南省辖长沙、岳阳、株洲、湘潭、衡阳、郴州、常德、益阳、娄底、邵阳、永州、张家界、怀化等13个市和湘西自治州。
省政府驻地长沙市,面积为21.2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为6628.5万人,是全国人口密度较高省份之一,尤其以湘中、湘北地区最为密集;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蒙古族等50多个民族。
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湘西、湘南、湘东的边远山区。
3、湖南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特点是东、西、南三面环山,南高北低,北部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洞庭湖平原,东有幕阜山脉和罗霄山脉,西有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南有南岭的主体部分及附近山体。
(全省地势恰似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陡降春温多变,容易受寒潮影响,河流多由南、西、东面向北流。
)4、我省地形主要分为四大部分:西部湘西山地,处于全国地势第一级阶梯,是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的东缘部分(海拔为400—1000米)是全省面积最广、平均海拔最高和地面起伏较大的部分,主要由东北——西南走向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组成(武陵山脉的西北,石灰岩分布广泛,在张家界市有石英砂岩分布,受内力抬升和外力作用形成奇特山峰,武陵源风景区,喀斯特地形区)南部湘南山地主要由南岭的主体部分及附近山岭组成;(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东部湘东山地,主要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北部是广阔的洞庭湖平原,它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它东起岳阳,西到常德,南至益阳、湘阴,北接湖北的江汉平原,大部分是由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冲积而成。
附:湖南省地形图。
(1)①——⑥表示湖南省周围的邻省①广西壮族自治区②广东省③江西省④湖北省⑤重庆市⑥贵州省(2)⑦、⑧、⑨、⑩表示湖南省境内的河流:⑦湘江⑧资水⑨沅江⑩澧水(3)A—G表示湖南省内的主要地形区A武陵山B南岭C幕阜山D罗霄山E湘西丘陵F湘中丘陵G洞庭湖平原5、湖南省内有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现仅存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等湖群,洞庭湖面积锐减的原因主要有①围湖造田;②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导至水土流失,使湖床抬高。
湖南地理内容1 湖南省位于祖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东部向西部的过渡地带,洞庭湖以南,简称湘。
北面邻渝、鄂,西与贵州接壤,南与广西、广东相邻,东与江西为界。
共有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共123个县级行政单位,长沙市是湖南的省会。
2 地理位置:湖南位于祖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是祖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
由于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
3 现行行政区区划:湖南现有13个省辖市、1个自治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
与我市相邻的有:北临长沙、东面临株洲、南邻衡阳与西面是娄底。
4、地势特点: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南三南峰峦起伏,山岭相连。
东有幕山脉和罗霄山脉,西有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南有南岭山脉,中部是低山和丘陵,北部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阔平原,即洞庭湖平原。
全省地势恰是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雪峰山是湖南东西两部分自然和经济的重要界线。
5 主要的地形区:湖南地形大致可分成四部分:①西部是湘西山地分布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
②南部、东部分别为湘南、湘东山地。
湘南山地包括南岭的主体部分及其附近的山岭。
湘东山地是幕阜罗霄山脉,自北而南有幕阜、连云、武功、万洋、罗霄山脉。
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③中部是湘中丘陵。
④北部是洞庭湖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6 亚热带季风气候:湖南大致位于北纬25度—30度之间。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雨热同期。
7 洞庭湖位于湖南的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而现在的洞庭湖面积缩小了很多,对长江的调节能力也大大减弱。
湘、资、沅、澧四水:湘江主要流经湖南东部地区,流域面积约占湖南总面积的40%,是湖南最重要的河流。
资水有“滩河之称”。
沅水是湖南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先后在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了凤潍水电站和五强溪水电站。
五强溪水电站是湖南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澧水是四水中最短的河流。
湖南地理复习资料1.基本概况(1)位置:祖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是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
地处东经108°47至114°15′,北纬24°39′至30°08′。
(2)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3)人口:2004年达到6697.7万人,316人/平方千米。
民族众多,以汉族人为主,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山区。
(4)行政区划:现有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分为122个县级行政单他:长沙市是湖南的行政中心、。
(5)地势、地形:东、西、南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势。
东部是湘东山地,主要包括幕阜山、九岭、罗霄山等山脉。
南部是湘南山地,主要是南岭及附近山脉。
西部是全省山地面积最广,平均海拔最高的湘西山地,主要有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
北部是洞庭湖平原,面积达10000多平方千米。
中部是湘中丘陵。
(6)洞庭湖水系:湘、资、沅、澧四水注入,构成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通过西北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等水道接纳长江来水,再从东北城陵矶汇入长江,从而对长江水量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随着泥沙淤积和围垸垦殖等原因,洞庭湖日益萎缩,现在仅存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平湖等几处湖群,面积2625平方千米。
湘江:是湖南最重要的河流,源于广西海洋山西麓,流经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重要城市,在湘阴濠河口注入洞庭湖。
流域面积占湖南40%。
其支流耒水上建有东江水电站。
资江:源于桂东北和湘西南,在湘阴临资口注入洞庭湖,中游建有著名的柘溪水电站。
沅江:源于贵州云雾山,在常德德山附近注入洞庭湖,是湖南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干支流上建有风滩、五强溪等水电站,其中五强溪水电站是我省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澧水:源于湖南西北部,在津市附近注入洞庭湖。
(7)主要自然灾害:山地灾害:南岭山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幕阜山和湘中丘陵等山丘区易发生山地灾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湖南地理一、位置:1、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南岭山脉以北,因地处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又因境内有湘江,故又简称“湘”。
2、湖南省的邻省: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西邻重庆市、贵州省,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临广东省。
二、气候:湖南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湿润地区。
三、政区、面积、人口、民族:1、政区:湖南省包括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省会长沙市。
2、面积:21.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
3、人口:6557万,地少人稠。
4、民族:40多个。
主要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分布在湘西、湘南等地。
四、地形:1、地形特征:东有幕阜山脉、罗霄山脉,西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南有南岭山脉,构成全省的地形骨架,中部为丘陵,北部为洞庭湖平原。
2、炎陵县的酃峰是我省的最高峰,海拔2115米。
3、地势特征:东西南三面高,中部低,北面开口马蹄形盆地。
五、洞庭湖水系:(一)洞庭湖水系支流:湘、资、沅、澧四水。
(二)洞庭湖1、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面积282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2、洞庭湖从西北的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接纳长江水,又从东北面的城陵矶附近的三江口回归到长江,南面与西南面接湘、资、沅、澧四水是我省河流的总汇。
3、洞庭湖平原:东起岳阳,西到常德,南至益阳、湘阴面积达1万多平方千米,是我省重要的棉、麻、桑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六、“有色金属”之乡:1、湖南省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素称有色金属之乡。
其中钨、铋、锑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冷水江有世界锑都之称,钨、铋、锡矿主要分布在南岭一带,铅锌矿分布在常宁、临湘,锰矿以湘潭的产量最多。
2、我省矿产资源的优势和不足,优势:有色金属多;不足之处:能源资源少(石油、天然气、煤炭不足),铁矿也不多。
七、旅游资源:1、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在武陵源。
2、恒山的最高峰为祝融峰。
3、韶山是毛泽东同志的故居,花明楼是刘少奇同志的故居。
八、农业:我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稻谷产量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和湘江流域。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湖南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湖南湖南位于中国中南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出发,为大家介绍湖南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经济发展等相关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1. 地理位置湖南位于中国中南部,东至江西、福建,南接广东、广西,西邻贵州、重庆,北毗河南、湖北,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
2. 地形地貌湖南地势仰卧于武陵山脉和南岭山脉之间,是一个长江上游的重要省份。
湖南境内的地形地貌五花八门,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丘陵、山地、高原等多种地形地貌,其中武陵山脉和南岭山脉是湖南的两个主要山脉。
3. 气候特点湖南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沛,四季分明。
全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降水量则在1200毫米左右。
4. 湖泊分布湖南省内的湖泊分布广泛,其中知名的有岳阳楼、洞庭湖、金鸡湖等。
二、人文地理1. 历史人文湖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韶山毛泽东故居、岳阳楼、凤凰古城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湖南省内的重要文化遗产。
2. 民族文化湖南是多民族聚居地,其中土家族、苗族、瑶族、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人口众多,他们湖南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习惯等也是湖南重要的人文资产。
3. 美食文化湖南的美食文化闻名全国,麻辣烫、剁椒鱼头等是湖南拥有的著名美食。
三、经济发展1. 工业湖南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为主,其中湖南旗下的华菱集团、中南钢铁集团、湘电集团等都是国家重点企业。
2. 农业湖南农业一直是湖南省内发展最快的经济产业之一,农业主要以水稻为主,另外还有糖散、茶、烟草、蔬菜等特色产品。
3. 旅游业湖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凭借着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湖南成为了全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来湖南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综上所述,湖南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发展潜力巨大。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湖南这个美丽的地方。
湖南地理知识提要一、地理位置:湖南位于祖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是祖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
面积为21、1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6700多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总数达7119.34万。
由于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又湘江纵惯湖南,故简称“湘”。
与江西、广东、广西、贵州、重庆和湖北相邻。
二、行政区划:湖南现有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122个县级行政单位。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也是湖南最大的商业中心。
长沙市按逆时针方向分别与岳阳、益阳、娄底、湘潭、株洲以及江西省相邻。
三、人口分布:湖南人口密度较大,人口主要分布在湘中和湘北的平原、丘陵区,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山区人口稀疏,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
四、地形、地势: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南三面山峦起伏,山岭相连。
东有幕阜山脉和罗霄山脉,西有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南有南岭山脉,中部是低山丘陵,北部是洞庭湖平原。
全省地势恰似一个东、西、南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三面环山,南高北低)。
四大地形区:西部湘西山地(属第二级阶梯),南部、东部分别为湘南、湘东山地,中部是湘中丘陵,北部是洞庭湖平原。
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发生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五、气候:气候特征:湖南大致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气候条件优越。
气象灾害:主要有寒潮、干旱、洪涝、冰雹、龙卷风、大风和冰冻。
六、植被与土壤:湖南植被覆盖率为54、3%,自然植被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等类型。
湖南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其次为紫色土和冲积土。
七、河流、湖泊及水电站: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湖。
洞庭湖的作用主要是调节长江水量,并为很多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提供栖息环境,但随着洞庭湖面积的缩小,对长江的调节能力也大大减弱。
第十三讲湖南地理概况(一)一、湖南的地理位置湖南省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周围有鄂、赣、粤、桂、黔、渝六省、市。
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
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二、湖南的现行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状况湖南现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2362个乡(镇)。
至2002年底,全省人口总数6628.5万人,其中市镇人口2121.12万人,占总人口的32%。
,乡村人口4507.38万人。
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13人。
是全国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641.07万人,占10.1%。
各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湘东的边远山区。
三、湖南的地形、地势特点湖南三面环山,东有幕阜山、罗霄山脉;南有南岭山脉,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西有武陵山、雪峰山脉,海拔从500米至1500米不等。
湘西山地处于全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是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的东部。
湘北为洞庭湖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
湘中则丘陵与河谷相间。
境内最高峰----壶瓶山主峰,海拔2098米。
全省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形状。
全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冈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
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寒期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春夏之交,湿润多雨,夏季炎热,多东南风,秋季天高云淡,温和少雨,冬天多西北风,屡见冰雪。
这与本省位于北纬24°39′-30°08′之间,居亚欧大陆东南部,面向太平洋,省境东南亚边境距海400公里,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密切相关。
湖南冬季处在冬季风控制下,而东南西三面环山,向北敞开的地貌特性,有利于冷空气的长驱直入,故一月平均温多在4-7℃之间,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南高北低,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
湖南地理资料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地理位置: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在我国温度带中的位于亚热带。
湖南位于我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贵州省,西北邻重庆市。
2.地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全省包括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级行政单位。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①.湖南的地形特点:山地、丘陵为主,地
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
②.湖南省的地势特征从总体上看,全省恰
似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部敞开的“马蹄
形”盆地。
2.主要山脉分布:东面是幕阜山脉、罗霄山脉,
南面是南岭,西面是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
3.气温、降水的分布概况:
时间分布:湖南雨季集中在4~6月,这期
间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
降水的变
化大,降水强度大是湖南省降水的一个明显特
征。
空间分布:山地降水一般多于平原。
4.气候主要特征
湖南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
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5.洞庭湖的概况:①.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中游以南,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西北面数条水道接纳长江来水,又从东北面的城陵矶附近把湖水泄入长江,成为一座天然水库,对调节长江的水量起着重要作用
②.目前的洞庭湖较以前比较,面积大为缩小,面积缩小的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
治理措施:主要有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和洞庭湖水系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6.湘、资、沅、澧四水及主要的水电站
①.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水,从不同的方向汇入洞庭湖,构成洞庭湖水系,然后注入长江。
湘江是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资水有“滩河”之称,沅江是湖南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澧水是“四水”中最短的河流。
②.主要的水电站有沅江的五强溪水电站、凤滩水电站;资江的柘溪水电站;湘江的东江水电站。
五强溪是湖南省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7.湖南的自然灾害
①.湖南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
②.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
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湖南的西部、南部、东部山区。
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人为原因是乱砍滥伐森林,自然原因是多山,降雨集中。
③.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寒潮等。
旱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季风的影响,降水的变化大。
抗旱减灾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各种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兴修水库;人工降雨等;抗洪防涝的措施主要有:修筑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水库拦蓄洪水;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三.人口与民族
1.人口概况与人口问题:
湖南省人口数量多。
湖南省人口数量排名全国第7位,人口密度大,
2.人口分布概况。
人口主要分布在湘东、湘中、湘南和湘北地区较多,湘西地区人口较少。
3.民族分布特征与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
①.民族组成:民族以汉族为主,分布在全省各地,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
②.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等山区
居住习惯:土家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凉亭、风雨桥称为“侗家三宝”
民俗节庆:土家族的赶年、苗族的赶秋节和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回族的宰牲节等。
②自然环境对湖南民俗风情的影响
湖南人喜食辣椒,这与湖南潮湿的气候分布不开,
四.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湖南自然资源类型齐全;总量较丰富;分布不均。
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矿产有37种。
“世界锑都”—锡矿山,“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柿竹园,水口山—铅锌矿
非金属之乡:萤石、重晶石、长石、海泡石等储量居全国第一。
五.农业
1.湖南农业生产的概况及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
粮食、棉花、油料、茶叶、柑橘、生猪、淡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稻谷、苎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柑橘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七.交通运输
湖南省境内的国道干线:
首都放射线:106国道(北京—广州)、107国道(北京—深圳);
南北向:207国道(内蒙古锡林浩特—广东海安)、209国道(内蒙古和林格尔—广西北海);
东西向:319国道(福建厦门—四川成都)、320国道
(上海—云南瑞丽)、322国道(湖南衡阳—广西友谊
关)
3.主要的铁路干线及重要的铁路枢纽
①.湖南省的铁路纵横交错。
南北向铁路有:京广线、洛湛线、焦柳线以及武
广客运专线
东西向铁路有:石长线、浙赣—湘黔线、湘桂线、
渝怀线
②.铁路枢纽:株洲、长沙、怀化、衡阳、娄底。
株洲是湖南最大的铁路枢纽;火车拖来的城市—怀化
5.湖南航运业的发展概况及主要港口
①.概况:初步形成了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大干流为主干,沟通全省、通达长江的航道网。
通航里程将近12000千米,居全国第3位。
在湖南省航运中,湘江水运的地位尤为突出。
②.主要港口: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是湖南省的重要港口城市。
长沙市的霞凝新港,岳阳的城陵矶港是湖南省的重要港口。
八.旅游
1.湖南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色
①.特色:一是数量多,湖南现有等级旅游区100多个,武陵源和南岳为5A
及旅游区。
二是种类齐全,湖
南既有衡山、张家界、崀山、猛洞河、洞庭湖等自然风光,又有岳阳楼、凤凰古城、炎帝陵、舜帝陵、洪江古商城等人文景观,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②.分布:
湘北:以水域风光、湖泊湿地和历史文化为主。
如水天一色、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岳阳楼、“世外桃源”桃花源。
湘南:以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主。
如南岳衡山、炎帝陵、舜帝陵。
长株潭地区:以历史文化、现代文化、都市文化为主。
如岳麓山、韶山、花明楼。
湘西:以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为主,如武陵源、凤凰古城、德夯民俗风情。
湘中: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主。
如崀山、新化的紫鹊界秦人梯田。
2.湖南境内著名的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
②.湖南精品旅游品牌:
三大国际旅游品牌:一是以张家界为龙头的自然生态旅游品牌;二是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品牌;三是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
湖南区域旅游品牌:南岳宗教文化、凤凰民俗文化、岳麓书院湖湘文化、崀山地貌景观、猛洞河和东江生态漂流、马王堆古汉文化、岳阳楼楚文化
3.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内容与意义
①.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内容:实施以三个城市的交通、电力、信息、金融、环保等建设为重点,融合三市要素,实现立体交通和绿化带相连接,形成以三大城市为核心,周边中小城市和一批中心城镇组成的现代化、生态化的网状城市群。
②.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意义:长株潭一体化有利于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辐射并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4.长株潭城市群在建设“两型社会”方面的主要举措
A:以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为目标,提质改造传统产业; B: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重点发展生态农业; D: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E:依托城市群现有文化基础,重点发展广电、出版、报业、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优势文化产业。
十一.走向世界的湖南
1.湖南在全国的地位
湖南幅员辽阔,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
“旅游胜地”的美誉,湖南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逐步加快,湖南的经济实力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2.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蓝图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发展,全面实行富民强省目标,湖南工业按照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努力构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3.湖南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湖南在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富民强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义重大。
一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保障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二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强化监管,综合治理,实现人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