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 333考研资料

教育心理学 333考研资料

教育心理学 333考研资料
教育心理学 333考研资料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念(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有效促进机制的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教学情境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组织者和承担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教育心理学不但应该揭示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与机制,还应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全面发展的策略。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心理过程,人们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去研究。

(考过)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指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和关系的过程。

情绪过程就是指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认知,情绪和意志是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方面,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知是情绪和意志的行动基础,情绪既是意志行动的动力,又使认知活动带有一定的情感成分。意志对认知和情绪具有抑制和调节作用。

个性心理是指个体差异的表现,它分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如聪明,愚笨等。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稳定的动力特征,如,活泼,安静,慢性子等。性格显示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特征,如诚实,虚伪,勤奋等。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构成。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没有心理过程就不可能形成个性心理;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影响着心理活动的进程和特点。

(考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探索任务:从学科范畴来看,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研究应该兼顾这两个学科。它除了要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发展教育心理科学的理论,他还应该研究怎样遵循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去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

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要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

二,实践指导任务:教育心理学需要为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提供实施途径,策略,方法等指导意见。

(考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383)

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情境观非常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强调社会因素,动机等对学习的影响,强调用互动的观点去解释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

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

在学科体系上,由零散庞杂逐渐走向系统,整合,完善。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相结合。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章节)

心理发展(名解,考过)

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一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发展(考过,名词解释)

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过程。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在面对问题时其思维方式以及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改变的过程。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

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过程。它的发展规律有:

1: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儿童最初只有很简单,具体的反射活动,随着年龄增长,认知活动越来越复杂)

2: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最初的认知活动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后来逐渐出现有意记忆,有意注意等。)

3:从笼统向分化发展(儿童最初的认知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后来逐渐明确)

人格发展(考过,名词解释)

人格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这一整个生命过程中,人格特征或个性心理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过程。一般认为,人格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

决定的。遗传因素是人格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则把可能性变为现实。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

人格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这一整个生命过程中,人格特征或个性心理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过程。它的发展规律是:

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从人的一生发展来看,个体人格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但是到了具体的某一个阶段,他又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发展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正常的发展情况下,个体人格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

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并且这种顺序不可逆。

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阶段不同,速度不同,并且同一阶段,不同人格发展不同。发展的共同性和个别性差异,不同个体会经历共同的发展基本阶段,但是不同个体发展情况又不完全一样。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简答)

心理发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虽然教育对个人身心素质发展起主导作用,但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又制约着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教育必须要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依据。

有效的教育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教育一方面要依据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极大的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并对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名词解释)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是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的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认知发展观

1,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即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图式(名词解释)

图式是儿童用来适应环境的认知结构,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儿童最初的图式来源于遗传,比如吮吸,抓握等行为,随着年龄增长,个体会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图式。

同化(名词解释)

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纳入已有图式的认知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它不能引起图式的质变,但是能够影响图式的生长。

顺应(名词解释)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平衡(名词解释)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当已有图式不能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时,就产

生了不平衡。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来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中不断地构建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简答)

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练习和习得经验:练习和习得经验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性经验:社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的传递经验。

平衡过程:平衡化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的关系,使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

认知发展的阶段(简答题)

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阶段到成熟阶段需要经历四个过程: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来获得经验,主要是凭借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这一阶段具有客体永恒性,当一样东西从儿童的眼前消失时,儿童知道它并不是不存在了。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凭借这种表象思维,儿童能进行绘画、象征性的活动。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具体形象性,刻板性,自我中心主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依靠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不能离开具体思维的支持。出现守恒概念,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不具备抽象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已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和理解符号的意义。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简答题,考过)

提供活动和让儿童多参加社会活动

创设最佳的难度。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

了解儿童如何思考

了解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名词解释)

维果茨基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准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历史发展的理论(简答题,考过)

维果茨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的制约。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

维果茨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物质工具:比如说,原始人用的石刀和现代人用的机器。精神工具是指人类特有的比如说语言,符号等。因为动物没有这种精神工具,所以它们只有低级心理机能。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都受人类文化历史的影响,都是不断发展的。

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而得的,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特征,比如,基本的直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历史发展而来的,它是区别于人和动物的,比如记忆的精细加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共同发展的。

心理发展的本质(简答题,考过)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有五个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是主动的,随意的儿童的心理活动随意性越强,心里水平越高。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技能,心理活动的反应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他们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发展就会被促进。

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他的心理机能在不断发展。

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只有不断社会化,儿童才能成为社会的人。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简单地从某一年龄阶段向另一年龄阶段的过度发展,而是其内在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简答和论述,考过)

一,教学的含义

教学应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学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具有自发性。狭义的教学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一种交际形式。

二,强调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学中认识的起点,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三,最近发展区(大考点)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一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对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学的作用变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教学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他们提出更高的

发展要求,那么将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四,学习存在最佳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学习任何内容时,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儿童学习的最佳年龄,则会对儿童认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处于儿童的最佳期内。但是这个教学最佳期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因人而异的。

五,认知发展的内化说

内化是将外部的实践活动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教育必须重视内化,促进学生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从外部的,对象的动作向内部的,心理的动作转化,形成丰富的心理过程,促进个性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考过简答题,论述题)

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教学要考虑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一方面,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具体,直接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学生认知发展抽象水平占优势的特点进行教学。

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我们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交给学生有组织,有结构的陈述性知识,自动化的智慧技能以及高效的认知策略,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

学习是主动构建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构建起来的经验体系。我们要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观,选择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教育教学要适应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名词解释)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同意弗洛伊德对人格进行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划分,弗洛伊德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归于“性”,但是埃里克森不这样理解。他提出了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且指出了每一发展阶段的特殊心理任务,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心理矛盾,只有把矛盾解决了,人格才能顺利发展。

心理社会发展(名词解释)

心理社会发展是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认为个体人格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受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人格的发展会经历一系列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危机和特定的任务,只有把前一阶段的危机解除了才能向后一阶段发

展,自我危机的解决有助于个体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则会削弱自我力量和阻碍对环境的适应。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考过简答题和论述题)

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危机和冲突,并且有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婴儿期(0-1.5岁)信任对怀疑,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

克服不信任感,比如母亲喂食。

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比如,

儿童会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等,他们有一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独立的自主意识,反之,儿童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形成自我羞愧感。

学前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本阶段又称为游戏期,儿童会在游戏中去承担成人的角色,如果度过这个阶段,儿童就会对生活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相反,儿童就会产生退缩内疚的心理,缺乏主动性。

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这

一时期儿童大多在上小学,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能产生勤奋感,那么他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主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如果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造成角色混乱或者消极同一性。

成年早期(18-30岁)亲密感对孤独感,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和婚姻的实现。

成年中期(30-60岁)繁殖对停滞,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建立了家庭,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若缺失这种对下一代的关心,会有一种停滞感。

成年晚期(60岁到死亡)完美无憾对悲观失望,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

失望和厌倦感。

评价

优点:埃里克森对人的心理研究,既注重社会因素,又注重文化因素,他从多方面考虑到人的心理发展并且涉及到人的一生。

缺点: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过分强调人的本能,相对忽视了人的意志,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的作用。而且这一理论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阶段矛盾的确立是否正确与合理,是否适应不同社会背景的人还有争议。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的实质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说

前习俗水平

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避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

行为准则。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定向阶段,儿童只根据后果来判断好坏,海因茨不能去偷药,

因为偷药会被惩罚。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避免惩罚而听从权威人士的命令,尚未

形成准则概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通常是为了奖赏或满足自己的需

要而遵守规则。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医生是坏人,把药卖得太贵了。

习俗水平(考过)

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

第三阶段:人际和谐定向阶段,又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

是根据他人对“好孩子”的期望要求来判断的,他们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

为丈夫就应该照顾好妻子,如果不偷药妻子死了,别人会骂他没良心。

第四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儿童更加注意到维护社会秩序的

重要性,他们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去偷药了,这个社会就

会变得很混乱。

后习俗水平(原则水平)

道德水平已经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考过选择题)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定向阶段:个体认识到规则是人为的,

民主的,当规则不符合大众利益时,就应该修改。他们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人的生命价值远大于药剂师的财产所有权。

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个体已经认识到了社会规则和法律的局限性,开始基于自己的良心和社会的普遍规则去判断道德行为。他们认为应该去偷药,因为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有价值。

评价:

优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

自律的循序渐进过程,并且要求道德教育要配合儿童发展阶段。

缺点:这一理论只关注了道德认知,但是他却忽视了道德行为本身的意志和情感,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依据。

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人格发展包括埃里克森和科尔伯格两个)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意义)

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埃里克森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去观察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孤立地看待的,这一理论涉及到人的一生,体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对转变教育观念有重要意义。

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处于第四阶段(6-12岁),中学生处于第五阶段(12-18岁),我们在教学时就需要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

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青少年就是要摆脱父母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他们拒绝教师的权威,

正如拒绝父母的权威一样。

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教师绝不能在其他人面前轻视青少年,在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学生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任务。当然,同

样的教学措施,在小学能够行得通,在中学就不一定管用。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教师应该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儿童的道德发展顺序是一定的,是不可颠倒的,但是具体到某个人又有所不同。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我们就必须要不断地让儿童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这一方法,也是我们道德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的泛滥,学生接触到的关于道德评价的思想很多,所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P394很大一部分知识不是重点)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名词解释,考过)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则,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发展社会行为等,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社会性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名词解释,考过)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有益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比如帮助,安慰,救助他人等。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就是就是他们道德认识发展和道德情感丰富的过程,它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考过简答)(P395)

攻击行为的含义

攻击行为又称为侵犯行为,是对他人有意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等,如辱骂他人,破坏他人东西等。这种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中一种常见的问题行为,它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起着消极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犯罪。

攻击行为的改变方法(考过简答)

消退法

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不予理睬,使他们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少。

暂时隔离法

为了抑制某一特定行为的发展,让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强化或远离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榜样示范法

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行为的榜样当中,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如何受到禁止和处罚的。

角色扮演法

利用角色扮演法时,要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让他们扮演攻击者的角色,然后让他们说出扮演此角色的感受。然后再让他们扮演被攻击者的角色,然后让他们说出扮演此角色的心理感受。多次互换角色,能够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同伴关系的发展与培养(考过论述题)

同伴关系的含义(考过名词解释)

同伴关系是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之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

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考过简答题)

塞尔曼提出了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之间的关系只是短暂的同伴关系。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关系,这个阶段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要求,顺从自己的就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关系,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同甘,但不能共苦。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儿童有了朋友的概念,能够同甘共苦,但是具有排他性和占有性。

第五阶段(12岁以后)友谊发展成熟,由于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于朋友的选择

更加严格,一旦建立起朋友关系,持续时间都比较长。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考过简答题与论述题)

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水平的差异和认知类型的差异。

认知水平的差异

认知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的差异,而智力水平的差异又体现在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商来体现的。智力按照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是呈正态分布的,即超常和低常的很少。

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智力的发展有早晚的差异,有的人天生聪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认知类型的差异(认知方式的差异)(考过简答题和论述题)(P398)

认知类型的差异又叫认知方式的差异或认知风格的差异,它是指个体在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特征。它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特点。认知类型可以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冲动性和沉思性,整体性和系列性等。

针对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认知方式,这一过程不仅在于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认知方式。

教师要明确适应认知方式的两种教学策略,适应认知方式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匹配策略和失配策略,匹配策略就是采取和学习者认知风格一致的教学策略。失配策略就是采取对学习者缺乏的认知风格进行弥补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多模式教学。学生认知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单一的教学风格,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人格差异与教育(考过论述题和简答题)(P399)

人格差异又称个性差异,它是气质和性格的总称。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它表现在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差异(考过)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它表现在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

胆汁质:容易兴奋,难以抑制,不易约束,暴躁,任性,感情用事(张飞)。教育者要发扬其勇敢进取,不屈不挠的品质,但要控制其脾气。

多血质:反应敏捷,活泼好动,情绪外露,高傲,浮躁,遇事不踏实。(贾宝玉)教育者要发挥其机智,聪明的优点,但要训诫其粗心。

黏液质:安静沉稳,反应迟钝,情感含蓄。(周瑜)教育者要发扬其踏实认真,但要克制其优柔寡断。

抑郁质:对事敏感,体验深刻,孤僻畏缩(林黛玉)。教育者要发扬其细心,坚持,但要克制其懦弱,忧郁。

性别差异(P399)

学习及其理论(重点章节)

学习(考过名词解释)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比较持久的变化,它不同于本能,比如说,谈虎色变是一种学习,蜜蜂采蜜不是一种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的是学生的学习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学习的种类(考过简答题)

按学习主体分类,可以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和机器的学习。

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之间的区别:动物的学习仅限于消极适应环境,人类学习则是主动适应并改造环境。动物是以直接或先天遗传的方式来获得经验,而人类可以获得间接经验。

机器学习主要是指计算机学习,是计算机系统如何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属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

按学习水平分类(P404)

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程度将学习分为八大类:信号学习,比如经典型条件反射。刺激-反应学习,比如操作性条件作用或工作性条件作用。连锁学习。言语联想

学习,比如谈虎色变。辨别学习。概念学习,比如圆的概念。规则学习,也称原理学习,比如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定律,定理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也称高级

规则的学习。

按学习的性质分类(考过选择题和简答题)

奥苏伯尔根据主体经验获得的性质,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P405)有意义学习是指个体利用原有经验进行学习,理解新的知识,比如理解性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学习。

按学习结果分类(考过简答题)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将学习分为五大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许多有组织的观念等。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用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比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知识):这一学习是利用符号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比如利用一些法则,原理去解决问题,把分数转化为小数。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调节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比如,如何选择性的注意,如何记忆等,利用思维导图记忆。

态度的学习:加涅提出了三种态度,即,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看法,对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这些都能够影响个人选择行动做出听古典音乐的选择。

运动技能的学习:又称为动作技能,比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等,该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学生学习的特点(考过简答题和论述题)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它不但具有人类学习的一般特点,还具有特殊性,它有以下特点:

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学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的过程来接受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

学习内容的间接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间接学习前人的经验,而不是亲自去体验的。

学习的连续性,学习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后面的学习又是前面学习的补充。

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形成行为习惯以及培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

学习过程的互动性,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倡导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重点部分)

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是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联结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的经典性实验有:饿猫打开迷笼实验。

桑代克联结事物说的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考过简答)

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又准备而又有活动时就感到满

意,又准备而不活动时会感到烦恼,当然,学习者在无准备时又强制活动会感到烦恼。

练习律: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经常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并且练习时间越近,联结保持的时间也越大。反之,联结力量就会逐渐消退。

效果律: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如果试误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联结就会增强。决定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机体的行为后果,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重点)

巴甫洛夫(考过):巴甫洛夫是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他是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是第一位在生理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的经典实验是,狗的条件反射实验,他在观察唾液分泌时发现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那么动物也会对中性刺激产生反应。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考过,重点)

习得与消退(名词解释)

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呈现或几乎同时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系,这就是条件反射的习得。

消退律: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则条件反应的强度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泛化(名词解释)

人和动物一旦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能诱发相同的条件反射,就如我们所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分化(辨别)(考过名词解释)

分化与泛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相似刺激不给予强化,比如说,为了使狗能够区分圆形和椭圆形光圈,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在椭圆形光圈出现时不给予食物,久而久之,狗就会学会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对椭圆形光圈就不会出现反应。

两个信号系统理论(名词解释)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比如望梅止渴。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比如谈虎色变。

高级条件作用(名词解释)

在条件作用形成后,条件刺激可以像无条件刺激一样诱发机体做出反应,这种由已经条件化的刺激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就叫做高级条件作用。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白鼠压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原理

强化理论(考过名词解释)

强化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发生概率

的刺激和事件。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

正强化即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比如,当学生表现不错时,受到学校或者家长的表扬和鼓励,这种“表扬”,和“鼓励”就是正强化。

负强化

负强化也叫消极强化,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比如,当儿童表现不好时,受到学校或家长的惩罚,一旦处罚解除,这时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负强化包括两种形式: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则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这种反应发生的概率会增加。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着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信号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这种反应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逃避条件作用中,情境已经发生。在回避条件作用中,情境还未发生。

消退与惩罚

消退即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一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比如有的小孩通过哭闹会得到玩具,这时候我们在小孩哭闹的时候不给他们玩具,儿童在经历过几次后就会消除这种行为。

惩罚即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者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试比较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考过)

班杜拉的观察(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观察学习论(重点)

(考过简答题)观察学习的定义: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可获得一定的经验教训,并能够指导今后的行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观察学习过程(考过简答题)

注意过程:学习者对被观察对象的特征选择性的观察,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决定着观察者在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响注意的因素有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和观察者的特点。

保持过程: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化为符号概念,并贮存在长时记忆中。这一过程依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动作系统。

动作再现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就是观察后的模仿过程,也叫生成阶段和复制阶段,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

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刺激,个体不仅通过观察从榜样身上学到了行为,还愿意将行为表现出来。动机的来源有:榜样的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考过)

选择适当的榜样行为并反复示范:教师应该意识到观察学习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的技能形成,还是德育工作中的社会规范学习,既要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也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提供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按照观察学习的过程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且要为学生提供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不好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

充分发挥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这要求教师要保持学习的热情,时刻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以便学生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

自我效能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重点)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重点)

认知学习观(考过简答)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建立起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答题时将这两点适当扩充)

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考过简答题)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认为学生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很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容易记忆学科知识,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趣等。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布鲁纳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驱动力(求知欲),胜任的内驱力(成就感),互惠的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结构原则: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和学科的性质来选择最好的呈现方式。程序原则:也叫序列原则,教学就是要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发现学习观(考过简答论述)(P412)

发现学习的含义(名词解释):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过自己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而不是教师给现成的知识。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说(重点)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

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同一种东西表达虽然不同,但是却是等值的。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内在的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起的某种合理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学生从心理上是能够理解的。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是要在学生可理解范围之类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去获得知识。

从主观条件看:学习者要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欲望,具有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的欲望。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要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旧知识。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接受新知识的意义。

认知同化理论(考过简答)

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就是概念同化过程。奥苏伯尔认为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发生相互作用时发生的,这种交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有意义的同化。

按照新旧观念概括水平及其联系方式的不同,有三种同化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

下位学习(名词解释):也叫类属学习,将概括程度较低或者包容范围较窄的新概念或者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较高的命题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比如,儿童先知道水果的概念,然后再学习苹果和梨的具体概念。

上位学习(名词解释):新概念和新命题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将一系列原有观念包含其中而获得意义,比如先知道松树柳树等具体概念,然后再学习树的概念,知道树是各种树的总概念。

并列学习(名词解释):也叫组合学习,新旧知识既无上位关系也无下位关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学习,如,先学习松树的概念再学习柳树的概念。

先行组织者策略(重点简答)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它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组织者”不仅可以先行,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主要包括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种。

接受学习的界定和评价

接受学习的界定:接受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在接受学习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大都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的课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接受学习绝非被动的学习,学习者仍然是主动的,在学习一种新知识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其已有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吸收新知识,最后纳入他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他自己的知识。对接受学习的评价:

优点:接受性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尽快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接受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而且便于储存和巩固。

局限性:接受学习的含义是模糊的,他未能弄清接受学习的本质,对于接受学习的评价存在夸大不实之处。

简评布鲁纳的学习观和奥苏伯尔的学习观(考过)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P415)

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论述题)

加涅把学生的学习分为八个阶段,根据这些阶段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安排相应的教学事件。

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

-----------概括阶段----------动作或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考过简答和论述)

罗杰斯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认为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的是有意义学习。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有四个要素:学习具有个人

参与的性质,即每个人都要投入到学习。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在其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产生变化。学习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考过简答题,论述题和辨析题)

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性”并不等于不指导,它是强调指导的间接性和非命令性,以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那种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的指导,罗杰斯始终强调教师的“非指导性”原则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原则。非指导性教学的特点:教学过程无固定结构,教学无固定内容,教师不做任何指导,鼓励学生思考。非指导性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作用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促进学习的气氛,如何学习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因此教师的角色应该由应该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蜕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四种态度: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表里如一,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比较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重点,常考点,简答题,论述题)

知识观: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意义上: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应用上: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法则,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知识学习上:不同学习者对同一知识会有不同的理解,理解是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立起来的。

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点。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引导他们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应该使学生学会尊重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学习观:建构主义对学习做出了新的解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型和情境性。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是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原有的经验背景构建知识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

学习的社会互动型: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

教学观:建构主义对传统的教学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教学做出了新的解释,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教师应该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促进他们自身的构建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建构注意学习理论(论述题P420)

生成学习(名词解释)维特罗克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新信息,互相作用,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

认知灵活性理论(名词性解释)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学习者必须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如果只是了解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根据知识的复杂程度,将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有些问题是比较规则和确定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规则,可以直接套用相应的法则和公式,有明确的答案,这一类知识就是结构良好领域知识,而另一类知识则是没有明确答案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命题作文这一类知识就属于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学习可以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知识获得是指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并且在测试的时候将这些知识接近原样地呈现出来,这里涉及的内容具有结构良好领域的特征,比如背诵,填空,简单的练习题等。高级知识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概念,还要把知识运动到具体的情境中,这里涉及的内容具有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认知建构主义反对僵化统一的课程标准,坚持课程目标的开放性和弹性,反对一味地灌输知识,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理解知识,反对抽象地接受知识,强调情境教学。

探究性学习(名词解释)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构建知识的过程,研究表明,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和推理策略,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一个个的学习单元,每个项目围绕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直到解决问题。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大纲要求: (1)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大纲要求: (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大纲内容: (1)学习概述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习学生的特点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②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构成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构成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教育硕士专业复试分数总成绩不低于310分,且政治英语成绩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85分。复试内容包含对专业能力、专业外语及口语、逻辑分析、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度考查。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333教育综合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三、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点(最全汇编)

绝对重点333教育综合考点(最全)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合逻辑的事实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3、教育学的意义 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加深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5、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6、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7、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特点:(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

教育心理学 333考研资料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念(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有效促进机制的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教学情境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组织者和承担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教育心理学不但应该揭示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与机制,还应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全面发展的策略。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心理过程,人们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去研究。 (考过)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指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和关系的过程。 情绪过程就是指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认知,情绪和意志是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方面,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知是情绪和意志的行动基础,情绪既是意志行动的动力,又使认知活动带有一定的情感成分。意志对认知和情绪具有抑制和调节作用。 个性心理是指个体差异的表现,它分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如聪明,愚笨等。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稳定的动力特征,如,活泼,安静,慢性子等。性格显示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特征,如诚实,虚伪,勤奋等。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构成。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没有心理过程就不可能形成个性心理;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影响着心理活动的进程和特点。 (考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探索任务:从学科范畴来看,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研究应该兼顾这两个学科。它除了要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发展教育心理科学的理论,他还应该研究怎样遵循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去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 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要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

新版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pdf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333教育心理学1-3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 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鼻祖。他在1903 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及其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 四)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二)心理发展的实质 三)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心理社会发展的内涵(二)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道德发展的实质所谓道德发展就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 (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三、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一、认知差异与教育 1.认知水平的差异 2.认知类型的差异 3.针对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 二、人格差异与教育 三、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实质 二、学习的种类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2.联结一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习得律实验性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强化惩罚和消退连续渐进法与塑造 四、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1.观察学习理论 2.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333教育综合考研全程个人心得

333教育综合考研全程个人心得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一、起初准备(买书、定学校) 我可能是考研大军里准备最晚的哪一个,开始准备考研已经是八月份了,身边好多同学都已经早就开始了自己的考研生活,我要考的专业是学科教学(英语),而我的本科专业是商务英语,只有英语是重合的,而我的重点自然而然就放在了333教育综合上,我之前不知道333教育综合那么多内容要看,拿到那个大纲我傻眼了,哇,好多内容啊,我要怎么看呢?因为当时什么都不懂,和现在的你们一样,我在网上报了一个新东方的视频辅导班,后来才知道那是311,又很麻烦的转让了还折钱了,接着我又在网上买了大纲规定的所有书,每一本,因为我觉得只有把这些书都买了心里才放心。我本来是想考上师的,所以就去了上师,因为那有认识的人,我买了上师规定的所有的书,但我还是先从333开始准备的,但是后来看了上师程星华编写的那本《应用语言学》,我本来以为很简单,但是我看了那本书后犹豫了,再加上上师今年又增了一本《英语教学法》,我更加犹豫了,333本来就那么所内容,我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分给语言学、教学法,所以,我在9月底的时候毅然决定换学校。 二、333教育综合的准备 因为上师的333和我要考的学校的333都一样,所以很庆幸,我在上师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准备的333即使换了要报考的学校也是能用的上的。起初我在上师图书馆看333,我第一遍是根据大纲把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学》根据大纲看了一遍,这第一遍就很痛苦,因为书上有些东西不是那么有条理,需要你自己去总结,我之前也没接触过,所以自己摸索很痛苦。就这样痛苦的看完了第一遍的教育学,感觉很凌乱。后来,我把教育学放在一边开始着手心理学,因为我知道教育心理学很抽象,有很多专业的概念、术语都是根本不懂的,再加上我买的心理学的书上的内容和教育学不一样,教育学的书上的顺序都是和333的那个大纲对应的,而教育心理学是和大纲完全不对应的,你根本找不到你要找的东西,我迷茫了很久,找了好多书,花了好长时间把心理学大纲上规定的东西都看了一遍,有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搜,就这样把心理学理解了一遍,至于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因为我一直都觉得很简单,所以第一遍的复习就没有看。 第一遍就这样把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看了一遍,这一遍下来根本没有什么印象,看的很痛苦,没有任何重点,一看就是厚厚的书,每天都带着厚厚的书,带就带了,要是能看进去还好,可我一点都看不去,所以我决定开始一个浩大的工程,那就是整理333教育综合的笔记,因为你们也都看过书,书上那么多东西,没有重点,即使是自己划了重点也是这一句话,那一句话,跳来跳去的看,记忆起来太困难!!也许你们听着会说,不就整理个笔记吗,有什么。对啊,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不就整理个笔记嘛,天天写很快就能写好,可是在我真正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我在上师大的图书馆,每天从七点半就在门口等着抢位子,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他的时间都是在不停的写字,每天都到九点半关门才回去,这种日子坚持了近两个月,我本以为我写一遍还能加深一遍印象,可是我错了,因为内容太多太多了,不抓紧根本写不完,所以脑海里想的就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赶紧整理完赶紧背,因为考研就是一场战争吗,谁赢取了宝贵的时间谁就赢取了胜利!!我除了买了

考研333教育综合经验:答题技巧分享

考研333教育综合经验:答题技巧分享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的复习过程是个比较繁杂的工程,它所涉及到的科目和知识点广泛而且全面。教育学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中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复习的关键在于注意寻找考试重点、把握命题规律、定准复习方向。但是我们如何把复习的效果体现在试卷上,怎样答题才能更好的支配和掌控时间,不仅完成题目的作答,还能拿到理想的分数?专家为您支招: 关于答题技巧,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要求。无论对待何种题型,答题时都要尽量运用教育理论术语及其表达方式,不要给人以门外汉的感觉。 1)单项选择题。这类题属于客观试题,是试卷中的必考题型,具有概念性、科学性、一定的灵活性等特点。这类试题一般知识覆盖面广、迷惑性强,表面看似容易,但若不注意审题,特别易失分。要注意选准答案,并确保答案的唯一性,不要同时选择两个以上的答案,也不要出现所有小题全选同一字母的现象。在答案都比较模糊的情况下,要选最贴近的一个,不可乱选。 2)辨析题。这类题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对题目的正误进行判断,还要给出理由并加以分析。这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题型,此类题目的中心话题多是考试大纲所涉猎知识的重点、难点或容易发生歧义的问题,其观点正误混杂,考生解答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这类试题的出现有助于克服考生在学习中的死记硬背现象,突出了对考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考查,但同时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答

题时要先明确判定“对”(正确)或者“错”(错误),然后再进行分析。由于题目本身多为判断句,所以分析时,一般应先围绕前半句解析,然后再围绕后半句解析,最后作出结论。 3)简答题。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虽为简答,但作为研究生考试,也要适当展开,最好按照平时答论述题的方式回答。条目要清晰、要点要准确,不过,围绕要点所作的解说,可以相对自由和随意一些。 4)分析论述题。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出得比较灵活,也不限于书本知识,相对而言,答案也不十分标准。答题时不仅要思路明晰,而且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讲清楚后,再联系实际作相应的陈述。若给出一定的文本材料,应注意分析文本,尽量顺应给定文本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并适当引用文本中的语言作答。做分析论述题目,要能显示自己扎实的理论修养和相对独特的个人观点,一般在字数上答得越多越好,至少不能少于一页答题纸。 做题的顺序并不固定,主要是符合自己的习惯,只要能够保证按照这种习惯来做,在三小时内可以答完全部试题就行。如果偶尔遇到不太熟悉的题目,那也应是大纲里的内容,冷静思考一下就可以解答了。即使有不会的题目也要作答,千万别空着不写,而且要尽量借此显示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积累程度。但无论如何,不能出现漏题现象。 关于时间分配问题,总体原则是基本按分值分配时间。虽然考试时间达三小时,但由于要写的东西特多,时间还是相对紧张的,所以速度是重要的。做45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口诀

教育心理学主观题背诵口诀 一、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口诀:有意理解深加工,组块编码记忆术过度学习150 ,阅读试忆相交替复习方式多样化,集中分散相结合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2)深度加工材料、(3)有效运用记忆术。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4)进行组块化编码。(5)适当过度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6)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二、简述有效迁移的策略或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口诀目材编程策(木材变成车) ⑴科学精选教学材料;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⑶合理编排教学程序;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5.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三、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口诀:三个教学过程一学科结论 1.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 2.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3.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 4.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四、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口诀:上课布置作业学习反馈奖惩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反馈)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归因) 五、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口诀:教师直接掌握传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六、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口诀:双量双练加思考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 口诀:两设置两利用一培养一注意 1.设置榜样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4.利用直接转化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5.培养学习兴趣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八、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 口诀:一增强二掌握三减少四培养 1.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2.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3.根据遗忘规律,减少遗忘 4.培养良好的记忆规律 九、课外活动的特点 口诀:组织上形式上内容上过程上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过程的实践性 十、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口诀:导向选择激励评价 1.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2.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 3.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4.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332教育综合真题 教育心理 一、简答 1.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二、论述题 2.什么是创造性?如何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论语 2、蔡元培 二、试分析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理想国》 2、终身教育 二、论述题 评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 教育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美育 2、因材施教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回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2、简要回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3、简要回答教育的本体功能 三、结合我国近年来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333教育综合真题 教育学原理 1. 简要回答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0分) 2. 简要回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0分) 3. 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作用(10分) 4. 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一例做深入剖析(20分) 中外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有教无类 2.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3.苏格拉底法 4.《初等教育法》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试论《学记》在教育管理和教学论上的贡献 2.试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0分) 1.概括化理论 2.努力管理策略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计20分) 1.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2.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教育原理 1、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 3、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4、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各育之间的关系 二.中外教育史 1、学而优则仕 2、苏格拉底法 3、生活教育 4、《学制令》 5、孔子的德育论及其当代价值 6、评述终身教育思潮 三.教育心理学 1、流体智力 2、先行组织者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4、简述归因理论 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333教育综合真题 教育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义务教育 2.活动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教学直观性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法》中的体现,其中体现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2.简述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三、论述题 1.有人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这种说法对么?说明你的道理。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学记 2.中华职业教育社 二、论述题 1.试论述孔子教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外国教育史 一、简答题 1.简述苏格拉底法的基本内容。 二、论述题 1.试论述杜威的课程与教材论的相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二、论述题 1.某地某学校根据学生入学前的智商高低来分快慢班。试论述你的想法,并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评价。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计划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计划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333教育综合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另外333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教育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一本333的大纲解析,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中体西用”“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的能力,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提供给学生专门的习题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解析。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平时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二、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其实我觉得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还有就是建议大家不要逢人就说自己要考教育硕士,感觉自己考教育硕士挺牛逼,其实,你要想清楚,考哪里不牛逼,考上哪里才牛逼,你考上后再告诉别人才显得你牛逼。因为总有些人会很善意地规劝你要实际点,不要太不自量力,尤其是你的最好最亲的朋友,而这对你的考研的心态有很严重的影响,到初试结束,都没几个人知道我考教育硕士。 效率与时间:要记住效率第一,时间第二,就是说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再去延长复习的时间,不要每天十几个小时,基本都是瞌睡昏昏地过去的,那还不如几小时高效率的复习,大家看高效的学生,每天都是六点半醒,其实这到后面已经是一种习惯,都不给自己设置闹铃,自然醒,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能这么早醒来,一周两周都会出现一次那种睡到八九点的情况,我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财经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个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它不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老师催着,每个月都会有模拟考试检验

333教育综合大纲:教育心理学

333教育综合大纲: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考查范围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动机

考研教育综合333教育心理学重点

考研教育综合333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名解: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认知是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活动,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变化过程,表现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人格】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

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简答: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所谓道德发展就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 (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前习俗道德水平(0—9岁)―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平,即着眼于自身行为的具体结果。这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 第二阶段: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

最新考研教育综合333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名解: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认知是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活动,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变化过程,表现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人格】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简答: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所谓道德发展就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 (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前习俗道德水平(0—9岁)―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平,即着眼于自身行为的具体结果。这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 第二阶段: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 (2)习俗道德水平(9—15岁)―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其道德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 第三阶段:好孩子道德观。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或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第四阶段:法律一秩序道德观。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道德水平(15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是基于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即着眼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全面的道德原则。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通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二)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东北师大历年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东北师大历年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333教育综合真题 教育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义务教育 2.活动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教学直观性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法》中的体现,其中体现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2.简述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三、论述题 1.有人说“一两遗传胜过万吨黄金”,这种说法对么?说明你的道理。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学记 2.中华职业教育社 二、论述题 1.试论述孔子教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外国教育史 一、简答题 1.简述苏格拉底法的基本内容。 二、论述题 1.试论述杜威的课程与教材论的相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二、论述题 1.某地某学校根据学生入学前的智商高低来分快慢班。试论述你的想法,并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教育原理 1、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 3、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4、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各育之间的关系

二.中外教育史 1、学而优则仕 2、苏格拉底法 3、生活教育 4、《学制令》 5、孔子的德育论及其当代价值 6、评述终身教育思潮 三.教育心理学 1、流体智力 2、先行组织者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4、简述归因理论 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333教育综合真题 教育学原理 1. 简要回答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0分) 2. 简要回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0分) 3. 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作用(10分) 4. 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一例做深入剖析(20分)中外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有教无类 2.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3.苏格拉底法 4.《初等教育法》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试论《学记》在教育管理和教学论上的贡献 2.试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0分) 1.概括化理论 2.努力管理策略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计20分) 1.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2.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332教育综合真题 教育心理 一、简答 1.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二、论述题 1.什么是创造性?如何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2016教育学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解析

2016教育学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解析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2016年333教育学统考大纲将于9月公布,凯程老师届时将为同学们详细解析。请同学们关注凯程教育。下面凯程老师跟同学们分析一下15年333教育综合大纲,16考研学子可以在新大纲出来前做个参考。经过凯程教研室逐条比较,15年大纲发现并无变化,这对于我们所有考教育硕士的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这也意味着前期考生以之前大纲复习的路线得到充分肯定,只需手持去年大纲便可“从一而终”了,这好比教育学考研的战略地图,哪里是易攻点,哪里是天险,哪里适合埋伏等等。都以标注的清清楚楚。所以各位同学可以安安心心下来继续背书了。但在这里凯程教研室还是想提醒一下各位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基础,提升能力;以点带面,各个击破 与2014年的教育学考研大纲相比,2015年的新大纲在无论是在考查目标、考试时间、答题方式和试卷内容结构、试卷题型结构方面都没有变化。科目不变,同样是四科: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与去年相比,各个科目的分值也没有变化,教育学原理约60分,是考核的重点。题型仍然包括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40分)和分析论述题(80分)三种。 因为大纲没有变化,所以我们对各部分基础知识一定都要梳理清楚,各个击破。对于每一科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也是要以点带面,将每一部分内容体系化,这样更利于知识的提取。

这样才能真正笑傲于考场。 二、各个科目重点及复习策略 教育学大综合是由四门科目组成,这四门科目各有自己侧重的地方,考生在复习备考的时候要认真分析,仔细的体悟。 (一)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在考研中的分值约60分,占到了总分的2/5,所以它是考研的核心。原理的内容相对庞杂,枯燥,所以各位考生在复习的时候首先应以理解为主,而后就要重点记忆。 首先要对教育学原理有个框架性的认识。要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几个梗概和要点: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师生关系论。因此对于教育原理的复习要大面积撒网,学会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因此也要多注意教育实践的热点和难点,重视现在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建议考生要:第一,正确记忆教育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概念,准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第二,适当的关注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和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第三,在学习中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的现实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学原理是重中之重,占到100分,多用时间是值得的,这部分记忆的东西多。只要你肯努力,完全可以得高分。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