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东西方文学_哲学与文化的对话

关于东西方文学_哲学与文化的对话

关于东西方文学_哲学与文化的对话
关于东西方文学_哲学与文化的对话

残雪西方这个问题可能和他们这几百年,对艺术贬得太厉害了、没有搞清楚有关系。

邓晓芒他们本来就是把艺术看作是哲学的一个附庸,模仿论嘛。模仿论被看成是认识的一个支脉。看成认识的一个支脉也没有错,看你怎么说。但是,把它讲成是认识的末流,柏拉图那时候就讲,要把艺术家赶出理想国,理想国将来不能容忍这些专门搞模仿的艺术家,这些人都是花言巧语迷惑人的,用假的东西代替真的东西,没有真的就搞假的。他推崇的艺术家就是那些凭借艺术的迷狂,诗神附体来颂神的艺术家。跟神打交道的那些艺术家他倒没有讲要赶出去,只是模仿的艺术家要赶出去。所以后来西方的艺术理论有两个流派,主流是模仿论,古典主义认识论的,支流就是灵感论,灵感,就是诗神附体。但是不管是支流主流它都是附属性的东西,主流是附属于哲学,附属于科学知识,支流就是附属于神学。

残雪根本没有搞清里面的结构。

邓晓芒只是到了近代浪漫主义以来,才开始把艺术提得最高了。

残雪最高它只是非理性……

邓晓芒也不完全是非理性,像谢林的直观,谢林把艺术看成是最高的直观,他是在理性直观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他本来也是理性直观,但是这个理性直观不光是停留在直观上,他还要把它做出来,客观化,这就是艺术的直观。谢林他在艺术评论上是有创造的,德国浪漫派的理论家。

残雪你不把这个东西看成是跟哲学相对应的东西,你那哲学就总是上不去。

邓晓芒你这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二元论的提法,哲学跟艺术平起平坐,这种提法呢西方倒是没有。

残雪他们为什么把它看成最高呢?实际上有时候从这个角度看逻各斯占上风,是最高,有的时候又是努斯占上风,是最高。我觉得就是两条腿,少了哪一个都不行。西方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上不去,他没有像你这样区分开来,就是因为他把这一面压得太厉害了。他即便是吹捧,也只是把它看作非理性,像谢林那样看的可能还是很少。

邓晓芒谢林后来他们都讲他是非理性。

残雪他们只把他看成是非理性,这是

哲学与文化

关于东西方文学、哲学与文化的对话

残雪邓晓芒

关于东西方文学、哲学与文化的对话/残雪邓晓芒023

东吴学术2010年第3期

错误的。

邓晓芒现代非理性的鼻祖。

残雪只把艺术看成是非理性,哪里会有那样多伟大的作品出现?

邓晓芒谢林晚年又走出他的艺术哲学了,搞神话哲学。

残雪他又回复到传统。

邓晓芒晚年他搞神话哲学,他认为神话哲学比艺术哲学更高,艺术哲学还仅仅是停留在人,人的直观。神话哲学也是人,人创造的新神话,人已经不信旧神话了,现在创造了新神话,造一个上帝来给自己信。

残雪怎样去描述那个东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那应该跟哲学是一样的?我也同意你讲的那个客观真理,我这个也是客观真理,是感性直观认识论的客观真理,做出来的东西,做出一个一个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一个的艺术品。

邓晓芒它是从主观来看的客观真理。哲学是从客观来看主观的客观真理,艺术是从主观来看客观的客观真理。艺术家创造的世界就是客观世界,哲学呢,就是说,客观世界就是我们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是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世界,这是哲学家讲的。艺术家呢,他说我的主观世界就是客观世界的样子,客观世界没有什么,就是我主观世界的样子。

残雪是的。

邓晓芒我就是上帝,我创造出来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世界,艺术家是这样的。哲学家是先把主观的东西存放在那里,把这些客观世界、真理,当然它也是主观世界建立起来的,但是你要把它当作客观的东西搞清楚以后,再到主观里面去找原因,查根源。不是讲我先看到了,然后我认为它就是客观的真理。

残雪其实找的过程也是主观。

邓晓芒方向不同。

残雪这两种实际上是一样的。

邓晓芒实际上是一样的。现代哲学从康德以来,人为自然界立法,整个自然界是人立法立起来的,人建立起来的一个客观世界这一点已经确立了。但是这个客观世界虽然是人建立起来的,但并不是人任意建立起来的,人是根据自己已有的规范去建立起来的。那有人问,这些规范是哪里来的?还是客观的。因为这些规范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先有了这些规范。到黑格尔,就把这些规范打破了,因为这些规范本身也是人建立起来的,所以黑格尔就带有很浓厚的——

残雪艺术气质。

邓晓芒艺术气质。

残雪就是讲,哲学搞到最高就是艺术,艺术搞到最高就是哲学。你看这还不是两个对称的东西?那些客观的,那些规范你意识到了,不就是主观的?没有意识到它就没有,还是有,你哪里晓得?他们西方就是没有把这个东西搞清楚,我凭感觉,断定他们没有搞清楚。一直把艺术压到很底下,根本就没有搞清它内部的机制。

邓晓芒哪怕他谈艺术哲学,也不谈艺术,更不谈艺术家。谢林的艺术哲学,不谈艺术,不谈艺术家。海德格尔的艺术论,谈了艺术品,也不谈艺术家,也不谈艺术感受,他认为艺术感受都是没有价值的,主要是谈艺术品的结构。海德格尔谈艺术,他瞧不起这些鉴赏家、欣赏家,认为他们的那些评论都是不足为凭的,各有各的提法,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提法。只有艺术品本身的结构分析出来那是动摇不了的。那就是他的信仰结构。

残雪那不知道是什么结构?

邓晓芒什么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

—残雪莫名其妙的结构,牵强得很。

邓晓芒就是显现的真理,他用了黑格尔的那个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显现出理念来,显现出真理来。他认为艺术把真理揭示出来了,就是这个结构。就是存在的结构,现象学。现象学把这些都放在括号里面了。

残雪艺术从主观开始,每一步都是很客观的,每一步都有对那个客观的存在——

—邓晓芒自省,那是反省。

残雪那个感性认识,只要你动,就是创造,每一步都会有总结,有那种所谓感到,去钳制,每一步都是很客观的。这个方面也跟哲学相似,对应的,说明他在创造的时候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因为他时时刻刻都意识到了最高的东西,那个最高的东西它是客观的。把它分开

024

了,放在那里。要去追求。

邓晓芒你不如翻译引进康德的术语,就是,反思性的判断力。

残雪你把它写下来,我去跟那个美国人讲。

邓晓芒反思性的判断力,就是每一步都在反思,但是它也是判断力。(写reflecting judg-ment)。

残雪是的,现代艺术你不反思,就没有办法搞。所以你这个里面讲不反思,欣赏作品不会有反思,我就批了,完全是不断地反过来、反过去的过程,欣赏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这样,我就同意了。

邓晓芒也不是说不反思,而是说,反思形成了鉴赏力。

残雪就是鉴赏力、情调,情调就是这样达到的,它每一步都是反思,都要意识到,不意识到,乱搞那还行?就没有力。哈哈,直觉变成这种东西了。我看一个东西,一幅很好看的画,第一眼,哎呀!就刺激了我的幻想,然后我就要不断地看,凝视。不断地看为什么呢?就是反过来反过去。

邓晓芒把全部以往的经验集合起来,调动起来跟它契合。

残雪就是不断地判断,不断地上升,最后把那些点,连到一起,形成我里面的图像。但是每一瞬间都有这个在里面,没有这个东西,依仗什么平常人讲的直觉是绝对进不去的。

邓晓芒直觉是中间的一个环节,反思性的判断力康德有分析,就是说,它实际上是知性、理性、想象力、直观,所有这些认识能力相互之间一种协调活动,相互的自由协调活动。

残雪是的。

邓晓芒这种协调活动协调得好,就引起快感,这就是美感,他是这样解释的。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这是他对反思性的判断力的定义。

残雪你再把它细分的话,它这个协调活动就会有很多层次,这些层次就是当你欣赏的时候不断地攀升,实际上是一个过程。

邓晓芒康德也分了层次,首先是知性和想象力之间的活动,那就是美,或者是秀美,然后是知性和理性之间的自由协调活动,那就是崇高。崇高是有过程的,秀美一眼看去就可以反思到,但是崇高,它最开始看上去,是不愉快的,因为那个东西太大了,知性没有办法把握,只有理性能够把握无限,所以一开始他感到痛苦。知性无法把握怎么办呢?就调动起理性,理性是可以把握无限的,调动起理性和想象力的自由协调活动,这就是崇高。所以崇高里面包含有痛苦,但是痛苦不只是痛苦,还有痛快。

残雪更高一层的快乐。

邓晓芒更高一层的快乐,他这些东西分得很细呢。

残雪他这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哪里是什么“一眼”,一眼只能看到表面的那一点。

邓晓芒一眼也已经有反思了。

残雪一眼它本身就是机制了,就不是一眼了,是很多眼。要形成图像的话,有时候几天。

邓晓芒你至少要有审美心态。你跑到山里去打柴,你对秀丽的风景视而不见,但是突然当你有了审美心态,比如你歇气的时候,一看,哎呀!好美,也是一眼。原来也是一眼,你眼睛又没瞎为什么没有看见呢?就是你现在有了审美的心态,你准备好了,我要来欣赏了。

残雪嗯,长期训练的,训练了他才有准备。

邓晓芒到那个时候,你把准备的东西调动起来,这就成了你那个时候的一眼。

残雪搞这种纯艺术,绝对需要充分的准备,要长期地训练,训练训练训练。翻来覆去不断地搞。越来越清楚了,我就是要把理性纳入到艺术里来。一个是它的作用,一个是起源里面是不是包含了它,说出这两点,才能把西方人的那些东西打败。要讲清楚,要举这些例子。还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综合来看,几百年以来他们都不把这两个东西综合起来看,总是要分开来搞。

邓晓芒因为人不是上帝,上帝和人有无限的距离,所以只能分开搞。

残雪一提逻辑性的,结构性的东西他们就反感。

邓晓芒但是你如果提这是上帝的结构性的逻辑性的东西,他们就不反感。在人眼睛里看

关于东西方文学、哲学与文化的对话/残雪邓晓芒025

东吴学术2010年第3期

起来是偶然的,是感性的,是直观的,是非理性的,是没有逻辑的,这只是因为人的理性太弱,在上帝的眼里一切都是合逻辑的。这是莱布尼茨讲的,莱布尼茨把真理分成两种:一种是偶然的真理,一种是必然的真理。偶然的真理又称为事实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又称为逻辑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就是逻辑的真理。比如说形式逻辑就是必然的逻辑,数学就是必然的真理,就是逻辑的真理。事实经验,我看见这朵花是红的,或者是某人某月某日死了,某人某月某日生了一个小孩,这些都是事实的真理,它没有逻辑,它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发生了,推不出来的。他那个人推迟一天死完全有可能,那个人早一天生迟一天生完全有可能。这叫偶然真理。但是,这两个实际上是一个真理,并不是两个真理,为什么人认为有两个真理呢?是因为人的理性不够,他不能在这个偶然的真理后面发现那个必然的逻辑;只有上帝可以,在上帝的眼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必然的,没有上帝连一根头发也不会从头上掉下来。

残雪那别人不会以为我们是讲神人合一了吗?

邓晓芒我们就是上帝,天人合一,艺术家就是上帝嘛。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圣人,圣人就是上帝,圣人知天意,代表天意。所以,如果你要超出西方文化,你除非在东方文化里面找到这个天人合一的因素,否则上帝永远是高高在上的。

残雪我们不要把它讲成神,他们喜欢讲成神。

邓晓芒就是说,你把西方赋予神的那些东西,都赋予艺术家。

残雪可以讲成主客合一吗?不是什么神人合一。

邓晓芒主客合一,嗯,神人合一也可以讲,不把神理解为上帝,理解为精神,精神和肉体的合一。

残雪还是主客好些,精神和肉体又太局限于人。

邓晓芒你把肉体放大,肉体就是自然,精神和自然的合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黑格尔讲的,自然界就是人的肉体。精神和自然合一,在人身上。

残雪他们一讲神的话就没有办法把握了。

邓晓芒他讲神是为了拉开距离,形成张力。

残雪是的。

邓晓芒人就有了追求,人如果不拉开距离,天人合一,你就是神,那你就不要追求了。至少在精神上不需要追求提高了。

残雪西方谈艺术的时候讲神,人就变成被动的了。

邓晓芒就变成有限的了,不完善了,就永远对自己没有信心,要依靠上帝,但是又激发人对上帝的追求的力量。

残雪他讲那你为什么会成为艺术家呢,那是神的意志,那是神,所以这个东西没有道理可讲。

邓晓芒或者说,你为什么要成为艺术家?是为了追求神,神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内在的动力。西方人害怕的是,上帝没有了,那个动力就没有了。你还追求神做什么呢?没有神了。但是,中国人他自己就是神。

残雪我就是神。

邓晓芒我就是神,我追求自己,我把自己当成神。尼采就是这样的,我们要做超人,超人就是人。上帝死了,上帝已死,我们要做超人。东方人不去做超人,但是东方人太自信,就是说已经是超人了,我只要放弃我的私心杂念,天人合一,就是圣人。所以东方人的这种天人合一是没有张力的。

残雪不要追求的。

邓晓芒是静止的,虚无主义的。你要把这个东西用西方的张力来冲开,就是说,人是有理想的,这个理想不是别的,不是上帝,就是你自己,要追求成为你自己。

残雪那也是神的意志?

邓晓芒我不把它看成神的意志,我把它看成我的意志,每个人都要追求自己,追求成为自己才算是活着,活着才有意义。你一辈子不追求成为自己,就成为别人的玩物了。

残雪就是自然赋予了你这个单个的小宇宙可能性,赋予你意志,你放肆去追求就实现

026

了那一点。

邓晓芒也不一定是自然赋予的,你不追求就没有。

残雪他赋予了那种倾向。就是说,赋予了可能性,造成一个样子。

邓晓芒可能性靠你自己去实现,你不实现就没有,你就等于没有活。你既然活了,你就要把这个可能性、这个潜能发挥出来。

残雪每个人都赋予了这个东西。

邓晓芒就是这个潜能就成为神,成为西方人讲的神,我们不叫成为神,我们叫成为自己。

残雪自然。

邓晓芒要说自然,也是“创造自然的自然”。但是你把西方人对于神的追求,全部安到这个上面是安得上的。这就可以既超出东方也超出西方。尼采虽然讲上帝死了,你们要做超人,但是他这个超人和末人是分立的,我教你们做超人,这个超人就是要把你这个末人全部抛弃,要战胜末人。末人,就是最末的人,最末的人已经不是人了,那是奴隶。要做超人。

残雪我们的这种超人就是人,就在世俗里做,就是一个世俗的人,把这些世俗的都拢到一起了。

邓晓芒佛教里面讲,人人都能成佛。

残雪对,这点有点相似。

邓晓芒“一阐提人皆能成佛”,哪怕最夹不上筷子的叫花子,最糟的人都可以成佛。儒家也讲,人皆可为舜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是他们的成圣或成佛还是缺乏张力,就是说你只要抛弃私心杂念,放弃执著,一念之间你就是圣人。

残雪不在里面,到外面去做。

邓晓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顿悟,顿悟成佛,这是没有张力的。

残雪我呢,屠刀我也不放下,只不过是有种牵制在里面,在里面做。

邓晓芒就是说,你要成佛是很难很难的,要经过长期的自我控制,执著。佛教讲要放弃执著,就是不要执著你才能成为佛。当然可以成佛,人皆可为舜尧,孟子讲反身而诚,你只要做到诚,做到诚心诚意你就可以成圣人,“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残雪那个美国朋友他是看了《五香街》,他说里面的人狠狠地批判自己。我就说,不一定是批判自己,你看那后面还有更高的东西。他既然狠狠地批判自己,第二天就不会再做那种事,上了瘾一样的,第二天又去做。为什么总要去做呢?他到底是不是批判呢?恐怕那个狠狠地批判了自己只是表面的。

邓晓芒是成全自己,完善自己,追求自己。

残雪反正你只要做出来都是那个要否定的东西,但是为什么他像中了邪一样地总是要去做,总是要去做,只是因为那个终极的东西不同。就是通过每天的恶心……这样一些鬼东西来实现终极。只不过是有个东西在那里观照,通过恶来实现善,这是很难理解的吗?不过他后来理解了,他说他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有宗教背景。

邓晓芒忏悔,我讲的自我否定。

残雪我讲我不忏悔的,不是忏悔,是一种赞美。

邓晓芒也应该是忏悔,在西方基督教里面的忏悔是向神忏悔。你这里面讲的忏悔是向理想中的自己忏悔,向我所谓的追求忏悔,但是忏悔并不意味着我今后不这样做了。基督徒向神忏悔也并不是讲以后我就不再这样做了,他向神忏悔是出于我承认我是有限的,这是我的罪,我知道这个罪,我祈求神的帮助。但是忏悔之后我明天照样再做。

残雪有忏悔的成分,现代艺术,基调不是忏悔,有忏悔的成分,因为它起点就是那样的,已经全部都体认了。创作机制当然要用否定。我的做法是:我赞美了人,达到了那个高度。下一次来创造时又否定原先的创作。或者说在写作过程中,每一个情节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意识到,一旦意识到就等于被否定了,就不能写了,又要搞新的。

邓晓芒你要把对西方这个忏悔的概念的理解改过来,我们以往对忏悔的概念把它理解为中国人的做检讨,我保证下次再不了。不是的,不是做检讨,你千万要讲清楚,它是“告白”,你看卢梭的忏悔录。

关于东西方文学、哲学与文化的对话/残雪邓晓芒027

东吴学术2010年第3期

残雪就是认识。

邓晓芒忏悔以后,他讲,你们可以到世界上去问一下,哪个比我更好?所以我忏悔以后,第二天照样干坏事。因为我是有限的,我并不认为自己是神。

残雪是的,我清楚你的意思。但是现代主义的基调不是那个,我还是要强调:它以那个为起点。基调不同,自我意识的层次更高。

邓晓芒忏悔是赞美嘛!忏悔就是对神的赞美。

残雪是的,是对神的赞美,但是艺术作品它的基调跟你讲的哲学是相反的,它包含了忏悔,它以那里为起点,但是基调还是赞美的。比如说,煤厂小伙(《五香街》里的人物)的那种行动,别人看起来扭曲得要死,就有一个西方读者看出来了,他说这就是但丁。煤厂小伙是但丁,是崇高的东西。它一个东西还是有个基调嘛,它艺术品整个的调子。忏悔是它的起点,先把那些东西都抹掉了,已经体认了,然后再重新起来表演。把古代的那些神灵又激活了,把它激活,它如何表演呢?当然你只能像世人一样地表演嘛,像世人一样地做做做。这个做,我把它激活了,做的时候赋予了崭新的意义,不再是批判现实主义的那个忏悔了,就是一种赞扬,等于又把它升华了一下,一个高的层次。你如果讲它是忏悔的话呢,可以讲,有那个成分,因为开始进入这个体制的时候,已经是把那个压下去了的、已经否定了的,已经全盘体认了。在它的基础之上演出,每一个演出的人物,每一个事迹,都是对人性的颂扬。有一个读者就看出来了,他当然不一定很全面,他讲,我觉得这个煤厂小伙很像但丁。但丁就是那种精神恋爱嘛,地狱,贝特丽丝。这讲得还是可以。但是表面上看上去又好像是骂他一样,那只是浅层次的理解,不是骂。

邓晓芒卢梭的忏悔录也不是骂,他放肆地讲自己做了这坏事那坏事,最后讲,你们哪个比我更好。唯一不同在于他是对上帝说的,如果把上帝纳入他自己,是他自己的理想,那就是赞美了。我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我不断地做,这都是在追求我的理想。但是还没有追求到,我是朝那个方向去的,除了这个你还有什么理想?

残雪批判现实主义也有这一面,但我的作品与现实主义和卢梭还是不在一个层次。自我意识更高。我是假批判,拉开了距离的幽默、赞赏。

邓晓芒现实主义没有意识到。

残雪嗯,他们的批判本身就是批判,我是以幽默的方式来赞美。这还是同他们、也同基督教有层次上的不同的。

邓晓芒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把他的作品讲成人间喜剧。

残雪他并不是要你去恨那些人……

邓晓芒把人间喜剧摆在那里,你会惊叹:社会这样丰富多彩!

残雪像我们的这种艺术的起点直接就从赞美那里开始,他们那是批判之后你会升华,你就不会怀着正统的感情看那些人物了。

邓晓芒他的观念是在最后才去欣赏,但是实际上做的时候也是一开始就欣赏,他为什么怀着那么大的兴趣去写呢?就是欣赏嘛。

残雪包括莎士比亚的依阿古那些人,他的界限,其实是没有界限,只要你把这里转一下,把这个批判现实主义向我们的现代艺术转一下。我们是从那个起点开始的,当我演出的时候已经不是批判了。当我写下第一个句子的时候我就在赞美。他们呢,是批判批判,最后才现出它的底来。要说明这一点,那好难,要读者这样来看你的作品,难于上青天。还得咬着牙跟他们讲。我不是尽力指导他们吗?

邓晓芒讲清楚了,也没有什么难。讲清楚了,就是立了一个学派了。

残雪比如讲这个煤厂小伙,一出来是个那样的家伙,一看见X女士就发抖,看见“理想”就发抖,然后就必须赶快回去跟那个金老婆子打成一团。这就是这样的嘛。就是赞美,内心的矛盾逼迫他必须两头跑。金老婆子和他交合一下,又问:X女士是哪个?“X女士就是本人!”要看到这一层确实难。但是你得把这里面的东西讲清楚。所以我讲,现代艺术的基调就是赞扬、颂扬。它已经把那些东西打倒了,之后,在那个上面演出。

邓晓芒你将来写评论要把这些理论都写进去,可能就——

028

残雪所以要看书嘛。先要看你的书,再把西方的涉猎一下。还有《五香街》里面丈夫好友的那种东西,你去想想,那样执著!最后睡到工棚里去了,作为他唯一的生命的动力。睡在工棚里,看着那扇窗户。但是他只要一阐述自己世俗的时候,就像是魔术一样的,就变成难以理解的东西了。每一个人物都是那样子的,我的《黄泥街》里的那些一惊一乍的人物,特别渴望追求那种精神的存活,特别追求那种东西,一刻都不能停止,一蹦一跳,一惊一乍。《黄泥街》是早期作品,那个时候还没有分出来,就是说,大自然和人还没有完全分出来。但那里面的风景全部是精神的风景,每一个风景都是有很深的含义的,精神的风景,不是他们批判现实主义的大自然的风景。将来我都要把这些好好地搞一下。你煤厂小伙追求精神,你怎样追求呢?你只有跟金老婆子搅成一团,在那个中间才会产生动力,像死人似地做完了两分钟的事情,好。

邓晓芒投身于生活嘛。浮士德里头,那个梅菲斯特,签订了协议之后,第一个就被带到酒吧里面去了,然后就帮助他勾引一个女子,这是连上帝都欣赏的,自由意志。

残雪这样肮脏的东西,你像一般读者就不理解,他们受不了,太爱卫生了。

邓晓芒还是思想深度不够,有些人,感觉很敏锐,细节注意得很周到,但思想比较粗线条,停留在简单的概念上。

残雪就是一个现代版的堂吉诃德啊。堂吉诃德,这个骑士,是个疯子,别人总是把他当疯子,其实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边上的人也是很高超的。一次一次地投身,一次一次地投身,那个杜尔西妮娅,哈哈,都没有成功。最后好像把他害死了,实际上他还是很幸福,幸福地死去了。

邓晓芒为理想奋斗了一生。

残雪这些人想出种种的诡计来……害得他半死。其实就是他自己要搞的。他自己要搞的。你们帮我设置了这些陷阱,正好给我来冲。直子也说《五香街》一点都不亚于《堂吉诃德》的美。我不断地讲不断地讲,总会有人看到的。会有人注意到的。有的暂时体会不到,等他们成长了就体会到了。不晓得为什么,《堂吉诃德》的魅力,这么多年了,一直流传下来,却很少有人真正看懂。你讲都没看懂,为什么大家都要看呢?就是大家心里都有那个东西。

邓晓芒它在一些枝节的方面可以跟很多观念相吻合,比如讲追求理想,不顾世俗的眼光、道德正义,可以跟很多人的命运相比拟,这些人往往在生活中是失败的,就拿堂吉诃德来自命,影响很大。

残雪有些艺术家可能看懂了,他们讲有个大音乐家作的曲子,在美国听我的翻译介绍,一个很好的音乐,他最喜欢的。堂吉诃德他把它做了音乐,可能那样的,人就理解了,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邓晓芒他要把这些东西都抽象了,提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才体会到那层意思,什么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啊,中世纪骑士的那种爱情观啊、荣誉啊、正义啊、勇敢啊这些东西,还有跟世俗的冲突啊,这些都要把它放在括号里面,存而不论,你才能看到那个更高层次的含义。

残雪就是认识论,他就是一个另类哲学家。

邓晓芒你讲的这个认识论,其实就是现象学的认识论。

残雪有可能。

邓晓芒现象学你没有读?

残雪还没有。

邓晓芒现象学的直观,直观的认识。

残雪是不是感性呢?

邓晓芒感性,现象学都把它放在括号里面了。感性这个东西太具有生理性,五官、感觉啊,胡塞尔更喜欢用的是直观,直观的明证性,直观的自明性。

残雪直观认识论?你把它写下来看。

邓晓芒胡塞尔他用了一个希腊词,叫做episteme,就是知识。就是知识论,这是希腊字,然后他强调的anschauung,直观,一般用的是德文,还有erschauen,内心直观,有时候用拉丁文,叫做intuition,直觉。他不用感性,当然他也谈到感性,但是他认为感性还不太纯粹化。(一边讲,一边写。)

残雪就是直观认识论。

邓晓芒要纯粹化,要变成直观,要建立一

关于东西方文学、哲学与文化的对话/残雪邓晓芒029

东吴学术2010年第3期

门古代意义上的认识论,古希腊意义上的认识论。

残雪直观认识论,直观认识论它在艺术里面是贯穿的,整个的都是直观认识论贯穿始终。在哲学里面,可能就是最后在那个最高阶段,它就变成直观认识论了?

邓晓芒艺术直观,反思的判断力,这些都是艺术的最高阶段。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最后也回到直观。

残雪但是反过来,艺术到了最后的那个层次,又是哲学的那个逻各斯了。互为本质,是不是?我们的这个直观认识论是贯穿始终的,它还是个过程,不断地攀升,攀升,不断地追求,最后它露出来的时候就是这个逻各斯。哲学它是这个东西,它搞搞搞,最后变成——

邓晓芒当然你不一定受胡塞尔的局限,因为胡塞尔不用感性这个词,他就是害怕把自己的哲学变成心理学,或者人类学,因为感觉是人的一种功能。我们不怕,我们不怕这个感性,所以你可以用感性认识论,感性认识论也是古希腊的一个传统,Aesthetik,翻译成美学,其实它原来的意思就是感性学,这你知道。你当然要回到感性学,回到Aesthetik。Aesthetik就是感性的学问,鲍姆嘉通在康德以前就提出Aesthetik,关于美的学问,字面上它就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但是从内容上讲,它恰好就是关于美和艺术的学问。他就把这个Aesthetik,定名为关于美的学问,把它解释成美学。后来,日本人翻译这个字的时候,因为鲍姆嘉通是这样解释的,就翻译成“美学”,我们中国人也跟着把它翻译成美学。但是它本来的意思是感性学,字面上的意思是感性学。

残雪就是直观认识论吧?

邓晓芒也可以这样讲,感性认识论,直观认识论,这个鲍姆嘉通呢,为美学第一次单独地命了名,就是Aesthetik。但是很奇怪,这个命名跟美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后来康德就很不满意,就讲Aesthetik这个词,不能够理解为关于美的学问,只能够理解为关于感性的学问。他把它区分开来,关于感性的学问并不是关于美的学问,关于美的学问是另外一套,关于感性认识的学问呢,是关于科学知识基础的,就是牛顿物理学、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感性认识,你首先要有感性,然后用知性去赋予它规律。感性认识是知性和科学知识的材料,一切科学知识都要拿到感性世界里去用的,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牛顿物理学的那些定律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苹果掉在头上,行星在这里运转,天体在这里运转,都是符合万有引力的,万有引力是一个知性的规律,但是它可以用于一切感性知识,任何感性的东西都是从高处掉到底下去,受吸引力的影响。所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分就是“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论这个感性论呢,它用的是Aesthetik,所以很多中国人不熟悉康德的,看到这个词就把它翻译成“先验美学”,翻错了。因为康德明确地把美学和Aesthetik区分开来了,他认为,Aesthetik不能够像鲍姆嘉通那样理解为是关于美和艺术的学问,而应该是关于直观和感性的学问。但是康德后来到了晚年又把自己的这个区分打破了,他的这个反思性的判断力又用了Aesthetik,来表述他的美学,后来晚年又打破了。但是尽管他打破了,这个区分他没有否定。他认为,一个是第三批判,就是《判断力批判》讲的是美学,另一个呢,是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讲认识论的。认识论的前提,必须要有感性材料,感性材料的前提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所以他讲,“先验的感性论”,一切感性都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中间,才装得下来,你才能接受得下来。你看到一块红色,马上就有问题:它有好大?它持续了好久?你如果讲它没有大小,也没有任何持续,那你就没有看到。所以感性它要有时空为前提,时空又是先验的,所以他的先验感性论,就是讨论感性认识何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就是时间空间。

残雪就是理性。

邓晓芒它属于理性的,但是他还没有讲是理性,他是讲感性认识,时空是感性认识的形式,理性的知识必须要应用于这些感性知识上面,才能构成科学知识,他就把这个感性认识局限于这个里头。我为什么一直不太同意你用“感性认识”呢,就是你可能会让别人误解,把你的感性认识理解成康德这样的感性知识,就是五官感觉受到刺激以后,得到了很多表象材料,印象知觉感觉,然后我用时间空间把它接受过来,

030

又用因果性实体性这些范畴把它框起来,构成一个自然科学的对象,这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程序,它最终的结果呢,它不是艺术也不是美,而是科学知识,牛顿物理学。

残雪那为什么不能用呢?艺术是一种特殊的——

—特殊的认识。

邓晓芒要解释,用,你可以用,你要解释,在艺术上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但是它的起源是从五官感觉,它的时间空间的接受能力——

—残雪正是这样。

邓晓芒为了形成科学知识,自然科学认识。但是你不是为了自然科学知识嘛。

残雪我是为了形成我的那种知识。

邓晓芒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康德早年就认为,解释成美学也可以,但是那不是哲学家的事情,是心理学家的事,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人的灵魂、心理的层次、心理的状态,可以把它解释成你这个——

残雪我不是心理学家的那个东西,我是——

邓晓芒你还是哲学,艺术哲学。

残雪我的是精神的结构。

邓晓芒所以就要解释。你讲你从康德的Aesthetik那里可以引出现代意义上的美学,鲍姆嘉通并没有讲错,感性认识就是关于美的知识,你就需要解释,需要引用,不然的话别人就会把你讲成自然科学、实证科学了。

残雪嗯,关于灵魂的知识。

邓晓芒康德早年把艺术看得很低,他认为这些问题,哲学家不讨论,那是心理学家讨论的事,那是鉴赏家讨论的事。

残雪实践。

邓晓芒那不是的,他还没到那一功夫,没有从实践观点来看艺术。他只承认实践的技术,到了美的艺术就不能仅仅用实践来看了,那是精神活动,超功利的。他晚年承认了,第三批判,他认为是判断力批判,是哲学,他自己也讲,他到了晚年,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就是关于判断力的学说,关于美。他是晚年才发觉哲学家也可以讨论艺术。

残雪而且是跟他抗衡的东西,我们建立一个感性的世界观。

邓晓芒那就更需要解释了。

残雪就是你的哲学的最高点,你突出去之后看出的那个东西。

邓晓芒不解释别人就会有误解。

残雪是的。

邓晓芒因为康德的这种东西影响很大,就是把感性认识和艺术创造区别开来。感性认识是认识,它是为科学知识垫底的,而艺术创造是另外一码事,它当然里面也有感性知识,但是它是把感性知识作为材料,不是作为最高层次,作为材料来达到一个别的目的,创造美,交流情感。

残雪你看可不可以这样说,你的那个客观,哲学家讲的这个客观真理,更带结构性的,物质性的——

邓晓芒当然,类似于自然科学知识,关于对象的知识。

残雪艺术家的这个——

—也是客观,是这个客观真理,更加是无形的——

邓晓芒它是主观的客观。

残雪你讲是主观的——

—也可以讲是客观的吧。精神。

邓晓芒当然,它跟外面的客观有一个不同,就是讲它是创造性的。

残雪也不一定是外和里,一个是有形的,有结构的;一个是没有物质,看不见的。

邓晓芒艺术它也有形,也有结构。

残雪嗯,我们探索的是一个对象同主体的关系,这个关系呢,又要通过我们的做才能存在。不过我们主体呢,本身又是客体的一部分,所谓延伸。所以是自然在通过我们认识它自己的结构。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来达到某种客观的认识。

邓晓芒是创造的,艺术品,它的结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残雪创造出来的,它就看不见嘛。

邓晓芒看不见是肯定的,就是说,它根本的区别还不在于能不能够得到证实,能不能够得到验证,或者看不看得见,结构都是外在的,最根本的就是说,它是有个性的,艺术的真理,艺术的结构是有个性的。

残雪个性就是那个宇宙的个性。

关于东西方文学、哲学与文化的对话/残雪邓晓芒031

东吴学术2010年第3期

邓晓芒每个人都有一个宇宙,都有它的个性。

残雪那个大的宇宙实际上就是那个哲学的神了,也是艺术的神,一个宇宙,两种宇宙观。那个大的宇宙,每个人都有嘛,你看古今这么多艺术家,每个人都是不可重复的,为什么有一个共同的宇宙呢?为什么有了哲学宇宙还要艺术宇宙?都是自然的诡计啊。所以我们自己也是充满了诡计的。不追求不晓得。现在自然的诡计又把我的文学和你的哲学打通了。艺术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宇宙观。所谓的自然,是物质的东西,本来就充满了这种东西,这两个东西,时和空。时间,艺术最强调时间。

邓晓芒艺术的时间和科学的时间还不一样。艺术的时间,海德格尔讲的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把存在与时间,即人的存在和人的时间看作是共通的,是内在不可分的,人的存在是时间的存在,而且,时间本身就是存在的时间,是存在出来的,是“在”出来的时间。海德格尔把它跟物理学的时间区分开来,物理学的时间是很精确、有刻度的,是以围绕太阳的公转、地球的公转自转这些东西精密地划分出来的。

残雪低一层次的。

邓晓芒是流俗的时间,海德格尔讲是流俗的时间。

残雪艺术的时间是永恒的时间。

邓晓芒本质的时间是人的存在。

残雪存在的方式就是时间,以时间的方式存在,博尔赫斯多次讲到了,艺术就是时间。

邓晓芒它不是以时间的方式存在,时间本身就是存在起来的方式,不是说,先有一个时间,然后我以它的方式存在,不是的,时间本身就是我“在”出来的。物理学的时间是空间化了的时间,艺术的空间是时间化了的空间,倒过来的。物理学的时间都有刻度,刻度是什么?刻度是空间。

残雪艺术的时间就是体验,体验你的“在”。

邓晓芒内在的。

残雪这种体验也不光是主观的,我觉得它可能就是,自然界充满了这种可能性,总是看不见的那种东西,它就是由这个东西构成,这个东西构成我们的世界,构成你的那个哲学的自然。我之所以要找那个结构,其实就是找自然的结构。我们艺术家体验自我,其实就是自然在通过我们体验它自己啊。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又是最客观的了。而我们里头那个机制就是自然的机制。不过你不去发现运用它,它就没有。有,同时又没有,这是辩证法吧。

邓晓芒它要你自己去构成,自然界里面,太阳、月亮,它不构成,太阳、月亮的时间也是你给它的,它本身无所谓。

残雪是的,存在也是的,你意识到了它就存在了,但是它始终是充满了这种可能性——

—有意图,还是有意图的,无机物、月亮这些都有意图。发展到人,就去主动发挥那种意图了。所以就把结构认识了。太阳月亮呢,还是隐含着的、暗示性的。

邓晓芒就是说,自然实际上就是人,是大写的人,只不过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只是潜在的人,还没有把它隐含着的人发挥出来。到了人类身上,自然就把它自己最本质的东西发挥出来了,自然在人身上意识到了它自己。这就是马克思讲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一致。但是这样理解的自然,需要解释,需要区分,对这个概念的日常用法、流行的用法要有了解。你要估计,这样讲出去,会有什么样的反响,预先就做一些准备,免得别人误解。所以你要清楚地表达很难,不是你想到什么,你讲出来别人就有同样的认识。

残雪要做很多铺垫。写书,写大书。唉,不知道到时候精力够不够。可能有,可能也差不多。

邓晓芒一起来写。

残雪是的,相互补充。

邓晓芒你没有必要一本一本地把那些书都看完,重复劳动嘛。我告诉你看哪些。

残雪你讲了我就录了,再又去听,最大的书!就是没有,关于现代美学的书,就是没有。这些书还不是最大的。我们早就发现了问题,只是没有爆发而已。那次我看海德格尔,看完后,吓一跳,我开始把他想得太高了,是那样去解释,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这么低的层次。起点怎

032

么这么低呢?谈艺术谈艺术,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大的哲学家。

邓晓芒他算是不错的了,在西方谈哲学又谈艺术的人,很少。古典的时候有,像康德、黑格尔他们,康德是要谈艺术,没有办法。黑格尔他倒是有艺术修养的,他可以把他的哲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在黑格尔以后没有人了。既是大哲学家,又是艺术理论家,对后来艺术有影响的没有了。海德格尔是谈哲学,又从外围涉及到艺术的,这种人很少。萨特算一个。

残雪这就是他们的误区,他们忽视艺术。

邓晓芒也不是忽视,有谈艺术的,那就专门谈艺术,也把艺术推得很高,但哲学家不写。

残雪就是嘛,不是忽视,就是贬低,有成见。

邓晓芒谢林也不贬低,但他谈的艺术跟艺术没有直接的关系。他还是要谈绝对精神,他不分析作品,黑格尔倒是分析很多作品,分析得怎么样,那不管它,但他是去分析。谢林是不分析作品的。

残雪黑格尔为什么没有突破呢?搞得最后——

邓晓芒他是集大成,他是西方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怎么可能突破呢?

残雪最后一个了。

邓晓芒他把整个西方精神里有价值的都聚拢起来了。

残雪开始讲艺术是必要的环节,讲讲讲,讲到最后又可以不要它了。

邓晓芒艺术是最低环节,艺术上面有宗教,宗教上面有哲学。

残雪那次,美国出版《五香街》的时候,要我写介绍,我写了一个介绍。我讲:这个东西体现了东方人要让两极相通的痛苦。其实也不光只指东方,就是全人类。一个寡妇,一个X女士,这两个人实际上是一个人。其实这个话我在一九九二年到美国去的时候,就跟我的翻译詹森讲过,他们不听我的,懒得听,说这是什么呢?奇奇怪怪。我讲这个X是我,这个寡妇也是我。我现在回忆起来,当时我就跟他们讲了,两个都是我。张健(和詹森一起翻译残雪作品的美国博士)就说:“啊!一个最坏的和一个最好的!这就是小华!”哈哈。确实在那个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东西,好像随便乱讲出来的,就是有种——

—邓晓芒直觉。

残雪嗯,两极相通。哲学家之所以搞到后来上不去,他们把这个艺术总是放得这样低,他们有直接的责任。就是历代的哲学家,所以现在没有像样的艺术解释,就是他们太贬低艺术了。

邓晓芒西方的科学精神是从古希腊那里发源的,古希腊奠定了一个方向,是科学针对整个宇宙,要进行一种实证的、经验的、定量化的、数学化的严密规定,这个路子限制了他们的艺术理论的发展。艺术理论一定是模仿论的,就是说,科学是以概念、范畴来反映宇宙,艺术呢,是以感性形象来模仿宇宙。当然有人承认这是两种真理,像卢卡契。卢卡契是匈牙利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认为有三种真理:一种是科学的真理,一种是艺术的真理,一种是道德的真理。真善美、真善美都是真理。但是它的基础还是科学。

残雪把科学看得最高。

邓晓芒西方的科学精神被放得最高。中国就是道德,把道德放得最高,认为真正的科学,真正的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你现在要把立足点放在美、艺术上,把艺术看成是哲学最高层次的东西。

残雪我就是要这样。

邓晓芒避开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中国的道德主义,要建立一个体系。

残雪就跟哲学一样的层次,两个互为本质,这两个东西。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逻各斯。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这个——

—你讲的这个努斯。

邓晓芒努斯。

残雪他们艺术家已经做了一千多年了,做这种事情,但是没有一个哲学家很全面地把它解释出来。他们对另类宇宙不感兴趣。

邓晓芒对他们来说,艺术是艺术,哲学是哲学。

残雪是的嘛,互不相通。我还是对哲学有很大兴趣的。我要把那些书(下转第51页)

关于东西方文学、哲学与文化的对话/残雪邓晓芒033

都看一下。

邓晓芒他们敬而远之。艺术不被承认。他们只说艺术家也有他的特长。

残雪

他承认的时候是把艺术家放在下

面的。

邓晓芒

也不一定,他是放在上帝下面,上

帝统领一切。哲学家是我想认识上帝,艺术家是上帝赋予他的能力,都是上帝,也有把艺术看得很高的,神秘主义者。

神秘主义者就不可解了,他就总

是把它看成一个神。

邓晓芒

上帝。残雪人就被动了,反正他是神你还有

什么可讲的呢?他们现在就是要这样,那些西方人就是要把我解释成这样,神秘。神还有什么可讲的呢?没有道理可讲了。浓厚的怀旧、复古的的情绪,整个的西方,都要复旧,要回到原始时代的那种神秘,那些巫教,只有那个时候是最辉煌的。

二○○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作者简介】残雪,中国当代作家。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上接第33页)

如是,他着迷于他那已经开始的现代汉诗的新传统试验,着迷于成为一个古老的馨香时代在当下活的体现者。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七日,他从德国特里尔来信告诉我:

中国文人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把写作与个人幸福连在一起,因此要么就去投机取巧,要么就碰得头破血流,这是十分原始的心理,谁相信人间有什么幸福可言,谁就是原始人。痛苦和不幸是我们的常调,幸福才是十分偶然的事情,什么时候把痛苦当成家常便饭,当成睡眠、起居一类东西,那么一个人就算有福了。

在此,他间接批评了中国文学中有些文人,

由于功利目的太强,从而导致其作品的现实感过于贴近当下的俗事了。他在我的印象中基本没有任何世俗生活的痛苦,即便有,他也会立刻转换为一种张枣式的高远飘逸的诗性。他的痛苦的形而上学:仅仅是因为传统风物不停地消失,使之难以挽留;因为“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的古典青春将不再回来,又使之难以招魂。

二○一○年六月十一日

【作者简介】柏桦,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

张枣:“镜中”的诗艺/柏

桦051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 探究小组人员:张圆梦,董梦瑾,杨晓莲,高娜 指导老师:赵子璇 [摘要]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 习,中西方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 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了解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 于外国人交流时不出错误。. [关键词] 语言差异 一中西方(尤指中国与英美国家)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 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存 在着许多差异。在此着重讨论,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生活用语的差异。 (一)称呼用语的差异 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得体的称呼可使双方缩小心 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在中西文化中,因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 称呼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中国人的称呼以“姓”居首位, 而英美人则以“名”居首位。”因而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用西方人 的“姓”而非用他们的“名”来称呼他们。如在看到Jim Green这个姓名时,可能将其 称呼为“Green” 或“Mr. Jim”西方人听了这样的称呼就会感到不舒服,应该是 “Jim”或“Mr. Green ” 才是正确的。 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一般先称呼后讲话。根据对方的身份 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亲疏以及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其称 呼注重敬意。但是在西方,人们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在正式还是 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 Joy, Peter等)。这种做法在美 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可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 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一点儿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子女 对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 如学生对老师、雇员对上司,老师和上司并不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随便, 相反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亲近。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 称呼类型,而西方人崇尚对等式的称呼方式。”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属或邻居时,都可以使用亲属称谓。”如非亲属之 间,孩子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伯伯”等;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 常事。但是,“在英语中用于表达亲属称谓的词一般不用于表达非亲属关系。” 如 果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Green”、“Auntie/Aunt Brown”,对方听了可能 觉得不顺耳。因为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 称谓,而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还可以用“Mr.” “Mrs.” “Miss/Ms”加上姓或者直接用“Sir(先生)”“Lady(女士)”来称呼。再则,汉语 的亲属关系比较具体。最典型的如汉语中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区

最新就餐英语情景对话及西方餐厅文化

Dining Out 在餐馆就餐 Dialogue Script1 对话原文1 Waitress: Good evening. Do you have a reservation? Wilson: Yes.The reservation is under Lin. Waitress: Very good, Mr. Lin.Do you prefer smoking or non-smoking seating? Wilson: Non-smoking, please. Waitress: If you follow me, I will Show you to your table. Wilson:Thank you. Waitress: You're welcome.Your server will be with you right away to take your drink order. 讲解: 1. 这段对话发生在顾客刚刚进餐馆时。Reservation见是“预定、预约”的意思,在好一点的餐馆里吃饭一般都需要提前预约,而当你进入一家餐馆时,侍者首先就会问你是否有预约,Do you have a reservation? 2. 以谁的名字预定座位或是酒店房间一般用介词under,比如,I have made a reservation for a double room in the Hilton Hotel under Mr. Peterson.我用彼得森的名字在希尔顿饭店订了一个双人间。 3. 国外的餐馆里不一定允许吸烟,即使允许,一般也分为吸烟区和非吸烟区,即smoking area和non-smoking area,所以对话中的non-smoking seating就是非吸烟区的座位。 4. 当别人对你表示感谢时,你可以说“You're welcome.”意思是“不用谢;没什么” 。 5. take one's order在这里的意思是替顾客写单,记录客人需要的食物或酒水。 Dialogue Script2 对话原文2 Waiter: Awfully sorry, there are no vacancies left now. Would you like to wait for a moment? Anne: How long a wait do you think there'll be? Waiter: About eight minutes, I think. Anne: OK, we will wait for a while. (Ten minutes later) Waiter: I'm sorry for making you wait for so long. Now there is a table available in non-smoking section. Please follow me. Anne: Thank you. Waiter: This is menu. Are you ready to oder now? Anne: Sorry, we haven't decided yet. Could you please give us a little longer? Waiter: No problem. 讲解: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对话

T : Hi yangxue ,I heard that you are going to studying abroad ,it ‘s a new experience ,which can bring you opportunity to discover fascinating things and a feeling of freedom. Y : Oh !yeah ,in spite of this advantage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challenges I will encounter. Culture shock will be the first one. T: yeah, I have watched several movies about western lifestyles and cultures, and really find an immense difference. Y: Yeah, the difference is almost everywhere. As far as the table culture, there is no doubt it is a tradition to use chopsticks for Chinese. But people in America prefer to forks and knives. T:The different tool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food they like. Fried food and fast food are Americans’favorite while Chinese people choose noodles, pancakes and rice. Y: Yes, besides, have you noticed that when we have meals with our families or good friends, we usually get some delicious food for each other to show our care. But the western style of eating seems to be more hygienic. Nobody uses his own fork to get food for others. T:Yeah, quite so. This is only table manners. I also know that greeting is different. In China, when I meet you in the street, I may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 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如因纽特文明。(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 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2、我们把民 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5、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中:1 首先是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辽阔的土地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们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裕如。2 其次是复杂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殊,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3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4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主旨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西:1 陆地狭窄而多山地带,土地贫瘠加上气候不利于粮食的生长。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因而他们不得不转向大海讨生活。2 地中海地区特色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周边文明又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经验。3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屏障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集,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与跨文化国际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与跨文化国际交流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r Xu Jie 一、导言 什么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饮食,建筑,工艺,文学,艺术,道德,风俗,宗教,礼仪,法律,以及亲属关系,娱乐方式,婚姻形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 狭义文化仅指其中意识形态方面非物质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对四种主要关系的诠释: (1)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群关系-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3)人己关系-自己与他人关系 (4)人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的关系-人神关系 我们主要从通俗实用的角度进行阐述。 “西方文化”近现代以欧美文化为代表,古代则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代表。 “东方文化”近现代以中国文化为代表,古代则是以华夏文明为代表。此外还有相近和相关的印度文化,日本文化和东南亚文化。 东西方文化相互自成体系,相互自圆其说,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不能站在一种文化的立场批判另外一种文化。面对西方文化,我们反对盲目地全盘接受和盲目的一概排斥,而是鼓励有选择地吸收利用。让其中优质元素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互相激荡,互相融合,以形成更高级的文明。 二、价值观

价值观包括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体系。 西方价值观的基本前提:人都是个体的、自私的,每个人都权力追求最大幸福,都有破坏别人的幸福时就要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 西方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有着丰富的内容(并不全然是负面的,本身没有贬义): 自主抉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我发展,自行决定为到达这个目的采取什么办法,并且认为,靠个人奋斗取得的成功必定会在社会上得到尊重。 自力更生: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负责,不依赖父母和他人,依赖他人是无能的表现,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接受施舍,那有损自己的尊严。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信仰,劳动,利益,观点,时间。你自己独立,也尊重别人的独立。 尊重隐私:无论关系远近,都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这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学校,工作单位。 讲究平等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热点剖析】 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 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1)表现 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 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表现 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 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 (1)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

中西文化对话中的神话整理

中西文化对话中的神话整理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神话从未被单独命名,它一直作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文学中的一部分而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邀约西方来改造民族自我的同时,也试图在本民族文化中寻找中西方平等对话的 文化平台。在“整理国故”和整理中国文学的呼声中,神话“浮出历史地表”,一跃成为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心目 中中国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发展的源头,取得了复兴民族文化和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双重权力地位,也 使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获得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满足了中国现代学者“希腊有,世界有,中国也 有”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话;神话;整理与研究;民族精神 晚清中国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华夏民族一度曾有的骄傲受到巨大的伤害,泱泱大国的优越感 一扫而光,面对先进的西方,中国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复杂的“羡慕、嫉妒、恨”的“怨羡情结”。①在“怨羡情结” 深 处,是现代知识分子复兴民族文化的道义责任和精神焦虑。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国外“求新生于 异邦”。另一方面,启蒙者们抛弃高高在上的“庙堂”文学,试图在民间寻找文化的自我更新因素,寻找华夏民 族的文化之根,寻找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文化平台,神话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取得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 权力地位,在“国故”整理中,神话由此“浮出历史地表”,成为中国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发展源头的“圣书”。 一、“浮出历史地表”的民间文学 近代以来,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在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在试图寻找获取中西平衡的自我文化因素,比较中西学术之长短,他们发现民间文学具有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民族性特点。严复受到“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的启发,提出了搜集、研究民间文学的主张,虽说民间隐藏着许多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低俗文化,但是,民间也潜藏着中国文化的精华。黄遵宪提出“考国俗”的主张,认为民俗是民族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指标,是民族文化自我确认的标识,应该注重民俗在社会底层思想启蒙中的作用。晚清学者们对民族文化整体的重视,使民间文学具有了不同寻常的社会地位,它的人民性和大众性特点,使民间文学被看成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夏曾佑认为民族幼年的文化风俗在远古神话传说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在文化流传 与迁徙中相对稳定被保留下来的文化风俗,决定了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特点,这是应该被重视的文化。蒋 观云也从相近的神话传说中得出中国各阶层都是一个人种,拥有共同的风俗和基本相近的道德、宗教观念。 在这样的认识观念中,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大大提高了民间文学、特别是神话的历史地位,认为它具有文化 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学艺术的多重文化内涵,应该利用它广泛深厚的民间基础,在对原有文化加以改造的基础上,使之变成具有近代启蒙性质的民族新文化。 渴望民族复兴的近代知识分子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也引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侧目于民间和民间文学。新文学的倡导者们以《歌谣周刊》为中心,开始对民间歌谣、神话、传说等进行初步的整理、研究,并且在对这些歌谣的搜集整理中,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即某一类型的歌谣有一个共同的母题,有些母题就源自民间神话传说,而顾颉刚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的整理,为之后出现的系列对民间神话传说的整理起到了引领作用。1927年《民间文艺》在中山大学创刊,董作宾在《为〈民间文艺〉敬告读者》的创刊词中指出“我们所谓的文艺,不限于韵文的歌谣、谜语、谚语、曲本、唱书等等,凡神话、童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等等皆是。”[1]他还郑重指出,在欧美和日本,有关神话、传说、谣谚、谜语等都有鸿篇巨制的研究文章,我们中国重视祖宗文化,但是却忽略了我们文化的出发点,应该补足这一课,这也是未来中国文学创作和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谢六逸还将日本的神话和民间传说翻译过来,以期指导中国民间神话传说的整理。自清末以来出现的民间文学热潮绝非单纯的以“民俗”和“民间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在对民间文学祛魅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赋魅,它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新文化运动启蒙者共同的文化认同心理,成为近现代知识分子在传统儒学和西化文化之外的第三种文化选择。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除了在民间搜集活生生的民歌小调、神话传说外,还调转潮头,来“整理国故”,他们对“国故”的整理摆脱了过去文人为入世而学的功利目的和单纯的个人爱好,不再借传统的亡灵以复古为目

英语对话-中西方教学差异

T: Echo, what are you doing? E: oh, I am filling out my application. T: application? What do you apply for? E: I want to study aboard, and there happens to have an opportunity for exchange study in America, so I want to give a shot. T: nowadays there are plenty of students who want to study aboard, I still wonder why. So what’s your reason? E: well, most of all, I think Western education is superior to oriental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is an immovable system and lay emphasis on the instruction in knowledge, but western education is a flexible system which stresses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T: but I don’t get it. In my opinion, both knowledge and ability is important. Why, you think the western education is superior? E: well, I think the western’s concept of education is much advanced than domestic education. From a very young age, western kids are encouraged to be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and are entitled to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s. But, Chinese children are taught to behave and act like others in the community. T: b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sept of education are not enough to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western education is superior. Every nation’s educ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and our country has cultivated many talents. So can you be more specific? E: As for school education, our education aims at training high-IQ students. As a result, many students’ personalities and imagination are restricted and ignored. But we neglect the fact that knowledge is a 3D concept, students should know that knowledge comes from creation and it should be used in reality. In western countries, students are not measured by scores but by their independent character, cre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 well, that’s true. All I remember the most in my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are the numerous tests. 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as successfully made Chinese people think that one exam could decide your whole life. And the whole society thinks highly of the entrance exam to university. That’s why we always see the students working hard before that exam and wandering streets, having nothing to do after that.

中西文化比较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而自古以来的小农意识,也使得中国式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对手打倒,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而西方人的观念则与这大相径庭,他们认为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竞争才会出现人才,经济才能在竞争中快速发展。而西方人也认为竞争是可以让人与人共同发展的,应该公开公正的竞争,很多突破性的成就都是在竞争中完成的,所以,西方人的看待竞争的方式,也会一定程度给他们的发展和进步带来动力。 因为文明类型不同,所以也就导致了文化的差异,我们喜欢东方文化的含蓄与谦虚,也喜欢西方文化的自由和平等,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个呢? 1、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

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它深深地植根于它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反映文化的现状。她反映该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体现该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2)西方文化特点 A、以人为本:在西方,一切都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具体表现为尊重个人兴趣和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比东方人做得更好;儿童成人一视同仁,强调儿童都为独立个体,授之以成人待遇;尊重他人私生活。 B、坦率写实:西方社会重诚信,人与人交流言语简单,直截了当,不会拐弯抹角。 C、重独立,淡名利:西方人强调个人价值,注重经济、人格和个性的独立。淡薄名,却重利,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视财产和金钱为个人成功的标志和个人存在的价值的延伸。所以,:“亲兄弟,明算帐。”西方人做得最地道。 (3)东西方文化差异 A、交流语境与语言观的差异 美国人霍尔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观点,他认为东方文化属与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即交际中注重语境,语言传达不了的信息,多通过语境来完成,让人有暇想的空间,故其交流特色是婉转而含蓄,注重礼貌而不真诚坦率。而西方文化习惯于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即交际中坦诚而直率,其信息主要溢于言表。其次,西方人视语言为圣物。《新约》中说:“语言与上帝同在,语言就是上帝,并认为上帝用语言的力量创造了世界。”而东方文化中则更强调人格和榜样的力量。 B、时空与体态语言的差异 西方文化背景下,西方人注重守时,并认为这是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在他们眼里,时间就是生命,就是金钱。西方人有着强烈的空间意识,尤其是对陌生人和异性,在交际中始终有一个距离,以保护其神圣不可侵犯的独立个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你总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英语初学者急切地想接近外宾,不停向前移,而外国人却不停地后退,试图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是不同文化对空间的不同态度造成的。西方人在交际时,很注重体态语言,同时,他们的体态语言也比东方人要丰富。而且,他们也擅长于运用体态语言来表达交流。据研究表明,人类可以做出一千多个不同的稳定姿势,而其中大部分是由文化决定的,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而相同的具体语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也可能表达着不同的信息。 C、个人隐私与交际习惯 a. 欧美国家,尤其是英美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并视其为生活中最神圣的部分。我们这里提及的隐私包括:年龄、收入、职业、婚姻状态、去向、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要慎用如下句型: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much did that tie cost you? Are you married?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s your religion? 多数中国人对西方人所说的privacy的概念仍是很陌生的,而且对个人隐私也不太注意,这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在东西方企业中,双方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教育模式、思维方式都不相同,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员工组成的各种组织,对工作又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追求,而西方在经营目标、市场选择、管理方式、处事作风、作业安排及对作业重要性的认识、变革要求等常常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管理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管理冲突,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招聘、报酬和福利、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退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社会等各方面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下面主要介绍东西方在人才使用上产生的差异。 一、在人才理念方面:东西方企业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 都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但核心理念不同:西方企业往往以企业及个人的美好前景、对个人的尊重、对人们生活的改善等人性的光辉来吸引人才。例如:美国 GE 公司的企业价值观是:" 我们为生活带来美好的东西 (We BringGood Things To Life )", 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理念是: " 为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创造机会 , 培养并实现他们的梦想 ";而摩托罗拉公司则强调对人持久不变的尊重 , 提出:" 摩托罗拉是一个向员工提供均等发展机会的公司 " 。 而在东方 , 儒家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和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的传统 , 对企业的文化和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企业都以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来激励员工、吸引人才。比如:深圳华为公司的企业理念是:" 以公司文化为纽带 , 大我与小我相融合 , 共铸民族通讯业的辉煌 "; 而韩国三星公司的基本理念是:" 人才第一、事业报国、合理经营" 。 二、在选人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 都要不断地获得自己所需的人才。但在人才的选择标准方面 , 东西方明显不同:西方企业在选人方面通常是以寻找最好的人才为最高标准。比如Intel公司提出了用聪明人吸引聪明人的口号 , 而微软则要寻找比我们 ( 微软现有员工 ) 更优秀的人才。在具体的招聘技巧方面:Intel 公司有一套严谨的招聘程序 , 通过面试、心理测试、模拟测试( 最终测试 ) 来获得需要的人才 , 而微软则对心理测试不感兴趣 , 它更注重通过面试中的表现来判断一个人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 而且强调高层管理者亲自参加招聘。微软用来测试个人创造性的面试题目可以说广受推祟。 东方企业在选人方面 , 虽然也希望得到优秀的人才 , 注重个人的品质、才能和发展潜力 , 但它往往并不一味地追求最优秀的人才 , 而是强调合适, 希望获得适合于企业的、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人才。比如日本松下电器就奉行寻找 70 分人才的招聘原则。正如松下创

什么是对话教育东西方教育杂谈

什么是对话教育——东西方教育杂谈 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交际活动最根本的方式。而在我国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缺乏对话的。我们教育者经常口头上说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但具体做起来大都表现为对学生的不屑一顾或单方面地把我们的设想和相关内容强加于学生。与此相反,在加拿大的学校里、课堂上,我充分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话教育,它作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对传统教育及现代教育的超越,而且也反映了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我个人在加拿大学习过程中对这种教育的强烈体验,我不得不承认它在培养人中所具有的我国现今教育模式所无法实现的作用,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让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了解这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加以实践。 所谓对话教育,是在反思传统的灌输教育及现代的园丁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实践。回顾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本世纪以来世界教育主要经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灌输教育、园丁教育和对话教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三类教育的比较,来把握对话教育的本质特点。 众所周知,灌输教育有三个基本特征,也是其主要弊端所在:一是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对立没有

对话。在灌输式教学中,教师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教学成了一个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单向行为。二是教学中严重的“表演意识”,教师的讲课就好像表演一样,而讲稿则是表演赖以进行的台词,学生和教师的一切思路和动作必须绝对与之相符。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平等、轻松、自由的对话机会被完全剥夺了,独立思考和创新活动的余地没有了,人人被迫去扮演不适合自己本性的角色,教学成为一种被动而痛苦的事情。三是它大力培养“尖子生”,把其余的学生当作“处理品”,而判别“尖子”的主要标准是对知识的掌握。在这一目标之下,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天职就是将大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尽快地教给学生,而尽快传授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给知识树立无上权威,并以强迫的方式,让学生无条件地记忆、模仿、服从和坚信。即使是作为“尖子生”的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也只能用记忆和思考功能,很少用感知功能。而教师所教的知识多数来自教授专家编写的课本,课本中的知识又主要是科学研究的现成成果,教学基本上与研究、创造和发明等无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知识”的人不等于是有素质的人,更不等于有文化的人。 由于灌输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西方在2O世纪中后期,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园丁教育的主张。在园丁

对话顾銮斋教授中西方法文化比较

对话顾銮斋教授中西方 法文化比较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对话顾銮斋教授文字实录,采访整理:唐智诚 嘉宾简介:顾銮斋,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欧中古史、西欧中古经济史,古希腊史,英国史,西方文化史和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着有《西方宪政史》、《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等。 中世纪的西方国王为何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 凤凰历史: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顾銮斋:“王在法上”的宣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是王权强化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如17世纪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即是在都铎王朝王权加强的基础上宣布“王在法上”的。但中世纪的西欧王权因受封建势力的诸多制约,只能称为“有限君主制”。即使英王征服者威廉、理查二世、法王腓力四世等国王,我们通常认为权力很大,仍不具备宣称或实施“王在法上”的条件。这时的政体可否称为“有限君主制”可以讨论,但将“王在法上”视为君主专制政体的重要特征应该没有问题。所以西欧中世纪有些国王虽称强大,却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

具体说来,强大的国王所以无法将自己置于法律之上,是因为西方中世纪各国都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这些力量很早就对王权不仅形成了分权,而且形成了制约。我们通常说西欧封建制度,内涵之一即指公权衰微、私权林立。如英法的税权,通常是由某一权力集体控制。一般说来,国王征税须满足或一定程度地满足赋税基本理论设定的条件,这就是“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同意”。这种理论将国王与臣民规定为一种分立甚至对立的关系,国王要征税,必须征得纳税人的同意。而同意的前提是国王的征税要求须符合纳税人的利益和需要。须知,其后和今天欧美的议会财政拨款制度就是中世纪赋税基本理论的滥觞。这方面,国内的研究还不多。而国家基本的法律也是国王与教俗贵族共同制定的,立法机构先后经过了贤人会议、贵族会议、议会等形式。像这样,国王不能执掌税权与立法权,如何将自身置于法律之上?在世俗贵族之外,教会或教皇对王权也形成了有力的分权和制约。尽管那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但作为史实早已经存在了,而且教俗思想家、法学家已经做了很多探讨,洛克和孟德斯鸠正是基于这类史实和探讨才创建了分权制衡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国王即使有“王在法上”的野心,也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 “贵族”有功于西欧宪政应该去贬义化 顾銮斋:关于贵族,这里多说几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贵族成了一个贬义词,因为它与地主、资本家一样,属于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工人农民,属于反动势力。有学者认为,这是民主制度造成的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