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广东云浮市为例

摘要: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云浮市的实际,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重点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提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关键词: 广东省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土地整理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但对土地整理进行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还较为缺乏,而且当前土地整理的主要动力集中在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和提高产出率上,因此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主要集中在新增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人均收入提高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1-3],相对缺乏更深层次的效益评价。而效益分析评价在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是否能够投资该项目以及项目选优等。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评价的研究,对促进土地整理成熟理论体系的形成,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就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并结合广东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例分析,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1.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涵

1.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及法律等手段,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新安排土地资源,以达到人地协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的活动[4]。土地整理根据整理区域的不同,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以农地整理为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本研究所指的土地整理,主要针对农地整理而言。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生命力所在。

社会效益评价是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和运营对社会带来的效益及产生的影响,是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整理区社会生活、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识别、统计、综合、分析和论证,以评价项目的所产生社会效益是否可行。社会因素是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因子,因此,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目的所在。

生态效益评价对于山区主要调查分析植被覆盖率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对于平原地区则主要是计算农田防护林网密度、农田污染恢复程度、防洪除涝改善程度等;调查分析土地整理对周围环境的综合影响[5]。自然因素、生态因素是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因此,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基础与前提。土地整理应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和谐,经济上有效[3]。

1.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及原则

1.2.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景观等方面引起的效应,研究土地整理效益的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对规范和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定量打分预测,为项目实施提供可行性论证,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量化依据;②通过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者提供土地整理项目判断对比的标准,为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继续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③通过对具体项目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其他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④通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助于土地整理项目继续深化落实整理措施,切实提高综合效益,有力地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2.2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原则

1.2.2.1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

土地是由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而土地整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土地为对象,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来提高土地生产力。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时,需要从系统和全面的观点出发,要把整个土地整理项目区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但又与周围环境体系密切联系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客观地反映土地整理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1.2.2.2可操作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虽然要求指标需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但是收集到的数据往往会存在缺失或不全的现象,这必然会影响之后的评价。因此,选取的指标必须实用可行。 1.3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技术路线 1.3.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整理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应从众多的指标中依其重要程度,

在尽量简单的前提下,挑选能体现主要问题、易于量化的指标,避免指标间的重叠和简单罗列[7]

。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全面性、代表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

1.3.2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指通过分析准则层中各准则在总目标中相对重要程度,方案层中各方案对其对应的准则相对的优越程度,采用数量表达的矩阵形式。各类因素相对重要性是通过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出来,一般采用1-9和其倒数的标度方法(如表1-1):

表1-1 AHP 法标度及描述

标度

定义 说明

1 同样重要 两元素同样重要

3 弱主导 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 5 强主导

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明显重要 7 实践证明占主导地位

一元素实践中被证明是占主导地位

9

绝对主导

一元素对另一元素主导地位的证明是绝对的

2、4、6、8

两个相邻奇数标度的中值 需进一步细分或对两个判断折中

注:表格来源

[7]

1.3.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得到每个元素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值,得出该元素对于上层有关元素确定的重要性单排序值。同时为了进行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必须计算一致性指标。如果随机一致性比率小于0.1时,就可以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为合理的一致性,否则必须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表1-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 i

N 1 2 3 4 5 6 7 8 9 R 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3.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是指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子,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值。该计算是需要逐层进行的,如果上层B 包含m 个因素B 1,B 2,…,Bm ,则其层次总排序权重确定为ωb 1,ωb 2,…,ωb m ,如果下层C 包含n 个因素C 1,C 2,…,Cn ,则它们对于因素Bj 的层次单排序权重确定为C 1j ,C 2j ,…Cnj ,最后层次总排序通过加权计算得出。

1.3.5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1.3.6 评价指标分级评分

为了衡量土地整理前后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改善情况,设立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评价等级,实行百分制打分,其中等级为好的评分为100,较好的为80,一般为60,依次类推,建立评判标准。由于参与土地整理的各项目区参与整理前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为了消除各项目区起始状态的差异,所以评价指标的分级是对每个项目区每个指标值的变化率进行分级,从而更加科学地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因此在分级时采用如下的计算公式:

12P=[P 2P 3]5?+?÷ 其中:P 表示该项目区该指标的评分;P 1表示该指标整理前值的评分;P 2表示该指标变化率的评分

1.3.7综合评价。根据准则层对方案

方案层中各因素的评价值和对总目标的权重,计算总目标最终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j n j j i W P F ?=∑=1

i i i W F F ?=∑=3

1

目标

式中:Fi 为各准则层分值;F 目标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得分;Pj 为指标层各指标的分级评分值;Wj 为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Wi 为各准则层的权重。 2.广东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区实例分析 2.1.项目区概况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中游以南。全市土地面积7779.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60.5%,丘陵面积占30.7%,是典型的山区市。根据2006年土地更新调查,云浮市土地总面积7779.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11012.77公顷,人口266.82万人,人均占有耕地0.62亩,虽然高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0.39亩,但是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1.39亩(2006年数据)的一半。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云浮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缓解人地矛盾,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国土资源部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当地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2004年至2008年,云浮市共实施各类土地整理项目167个,总投资额预计为5.39亿元,建设规模达18475.25公顷。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和自筹补充耕地项目,2004至2008年间,云浮市补充耕地面积合计达2383.7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31% 2.2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2.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路要求以及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本研究选择了将云浮市整体作为综合效益评价的对象,项目起止年限为2004年至2008年,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的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面选取了新增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总产值四个指标;社会效益评价方面选取了土地利用率、人均耕地面积、道路长度、灌溉保证率四个指标;生态效益评价方面选取了土地垦殖率、绿色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比率和旱涝灾率四个指标;构建了广东省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如图2-1),指标体系中综合效益评价为目标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准则层、各个基础指标为方案层。

图2-1 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2 构建判断矩阵

采用专家打分法构建判断矩阵(即各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 (1)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16/51A=5/612/313/21??

????????

(2)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11/21/31212/3213/231311/21/31B ?????

?=??????

(3)土地整理社会效益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11/21/31/3213/23/2232/316/532/35/61B ????

?

?=??????

(4)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11/31/31/2313/43/2334/31222/31/21B ????

?

?=??????

2.2.3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通过对矩阵进行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出各层指标权重,具体见表2-1:

表2-1 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表 目标层(A )

准则层(B ) 方案层(C )

指标 权重 指标 相对权重

绝对权重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B1)

0.3508 新增耕地面积(C1)

0.1358 0.0476 粮食单产(C2)

0.2716 0.0953 农民人均纯收入(C3)

0.4568 0.1602 农业总产值(C4)

0.1358 0.0476 社会效益(B2)

0.2714 土地利用率(C5)

0.1140 0.0309 人均耕地面积(C6)

0.3394 0.0921 道路长度(C7)

0.2855 0.0775 有效灌溉面积(C8)

0.2611 0.0709 生态效益(B3)

0.3779 土地垦殖率(C9)

0.1099 0.0415 绿色植被覆盖率(C10)

0.3058 0.1156 水土流失面积比率(C11)

0.3804 0.1438 旱涝灾率(C12)

0.2039 0.0771

2.2.4 评价指标分级评分

各项目区各指标整理前后的值、变化量和变化率等数据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取得。根据上述评分的方法,各项目区各指标的评分如表2-2所示:

表2-2 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后各指标分级评分值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新增耕地面积耕地

单产

农民人

均纯收

农业

总产

土地

利用

人均耕

地面积

道路

长度

灌溉

保证

土地

垦殖

绿色植

被覆盖

水土流

失面积

比率

旱涝

灾率

罗定市罗平镇(国

家投资)

60 60 20 40 72 60 80 40 56 64 68 56 生江镇40 60 40 20 56 40 60 56 20 36 76 52 罗镜镇40 80 20 20 56 40 40 28 48 60 64 52 太平镇40 80 40 100 52 40 60 52 48 44 64 52 分界镇20 60 40 60 52 20 80 36 52 52 64 52 罗平镇40 80 40 80 56 40 100 44 40 40 64 52

新兴县

里洞镇20 40 20 20 52 20 20 56 36 44 76 64 车岗镇20 40 20 20 52 20 20 56 36 44 68 64 东成镇20 40 20 60 44 40 20 56 28 36 64 64 太平镇20 40 20 20 52 20 20 56 44 44 64 64 天堂镇内

20 60 20 20 52 40 40 56 36 44 64 64 天堂镇元

头岗

20 40 40 20 52 40 40 56 44 44 64 64

郁南县东坝镇、连

滩镇

40 40 40 60 44 40 100 64 36 44 56 48 建城镇60 40 20 80 44 100 60 52 64 72 56 56 南江口镇20 40 20 80 36 20 100 56 36 52 52 68

云安县

南盛镇20 40 80 80 48 60 20 56 64 72 56 48 前锋镇40 40 40 20 72 40 20 56 64 76 56 56 富林镇40 40 60 20 72 20 20 56 56 68 56 48 白石镇40 40 60 20 64 20 20 56 72 56 56 48

而各项目区的最终得分则是每个项目区每一指标的评分乘上该指标的权重,然后加和所得。结果见表2-3和图2-2。

表2-3 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各项目区综合效益得分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计新

农民

人均

纯收

小计

人均

耕地

面积

小计

绿色

植被

覆盖

水土

流失

面积

比率

小计

罗定市

2.86 5.72

3.20 1.90 13.68 2.22 5.53 6.20 2.84 16.79 2.32 7.40 9.78

4.32 23.82 54.29 生江 1.90

5.72

6.41 0.95 14.98 1.73 3.68 4.65 3.97 14.03 0.83 4.16 10.93 4.01 19.93 48.95 罗镜 1.90

7.62 3.20 0.95 13.68 1.73 3.68 3.10 1.99 10.50 1.99 6.94 9.20 4.01 22.14 46.32 太平 1.90 7.62 6.41 4.76 20.70 1.61 3.68 4.65 3.69 13.63 1.99 5.09 9.20 4.01 20.29 54.61 分界0.95 5.72 6.41 2.86 15.93 1.61 1.84 6.20 2.55 12.20 2.16 6.01 9.20 4.01 21.38 49.52 罗平 1.90 7.62 6.41 3.81 19.74 1.73 3.68 7.75 3.12 16.28 1.66 4.62 9.20 4.01 19.50 55.52

新兴县里洞0.95 3.81 3.20 0.95 8.92 1.61 1.84 1.55 3.97 8.97 1.49 5.09 10.93 4.93 22.44 40.33 车岗0.95 3.81 3.20 0.95 8.92 1.61 1.84 1.55 3.97 8.97 1.49 5.09 9.78 4.93 21.29 39.18 东成0.95 3.81 3.20 2.86 10.82 1.36 3.68 1.55 3.97 10.56 1.16 4.16 9.20 4.93 19.46 40.85 太平0.95 3.81 3.20 0.95 8.92 1.61 1.84 1.55 3.97 8.97 1.83 5.09 9.20 4.93 21.05 38.94 天堂

内洞

0.95 5.72 3.20 0.95 10.83 1.61 3.68 3.10 3.97 12.36 1.49 5.09 9.20 4.93 20.72 43.91 天堂

元头

0.95 3.81 6.41 0.95 12.12 1.61 3.68 3.10 3.97 12.36 1.83 5.09 9.20 4.93 21.05 45.54

郁南东坝

连滩

1.90 3.81 6.41

2.86 14.98 1.36

3.68 7.75

4.54 17.33 1.49

5.09 8.05 3.70 18.33 50.65 建城 2.86 3.81 3.20 3.81 13.68 1.36 9.21 4.65 3.69 18.91 2.66 8.32 8.05 4.32 23.35 55.94

云安县南盛0.95 3.81 12.82 3.81 21.39 1.48 5.53 1.55 3.97 12.53 2.66 8.32 8.05 3.70 22.73 56.65

前锋 1.90 3.81 6.41 0.95 13.08 2.22 3.68 1.55 3.97 11.43 2.66 8.79 8.05 4.32 23.81 48.32

富林 1.90 3.81 9.61 0.95 16.28 2.22 1.84 1.55 3.97 9.59 2.32 7.86 8.05 3.70 21.94 47.81

白石 1.90 3.81 9.61 0.95 16.28 1.98 1.84 1.55 3.97 9.34 2.99 6.47 8.05 3.70 21.22 46.84

图2-2 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得分

2.3. 结果分析

从图2-2中可以看出,云浮市各项目区的综合效益得分相差不大,主要集中在40~60得分区间,从评价的分级来看,综合效益一般。其中,以云安县的南盛镇的得分为最高,为56.65分;新兴县的太平镇最低,为38.94分,综合效益较差。从空间分布而言,各市县平均得分(见表3-9)最高为罗定市,得分51.54分,最低为新兴县,得分为41.46分。

分别从三大效益来看,云浮市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最为明显,平均得分为21.30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较为不明显,其中经济效益的平均得分最低,为14.04分。从空间上而言,经济效益得分最高为云安县的南盛镇,得分为21.39分,最低为新兴县的里洞镇、车岗镇和太平镇,得分仅为8.92分。各项目区社会效益的最高值位于郁南县的建城镇,得分为18.91分,最低值为新兴县的里洞镇、车岗镇和太平镇,得分仅为8.97分。生态效益最高值为国家投资罗定市罗平镇土地整理项目,得分为23.82分,最低值为郁南县的东坝镇、连滩镇项目,得分为18.33分。

表2-4 云浮市土地整理三大效益平均得分

经济效益平均得分社会效益平均得分生态效益平均得分综合效益平均得分

云浮市14.04 12.60 21.30 47.94

罗定市16.45 13.91 21.18 51.54

新兴县10.09 10.37 21.00 41.46

郁南县13.48 16.97 20.64 51.09

云安县16.76 10.72 22.42 49.90

从各项目区三大效益得分(见图2-3)来看,可以明显看出云浮市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最为明显,得分均超过15分,其中有15个项目区生态效益的得分超过20分。各市县生态效益的平均得分(见表3-9)以云安县最高,得分22.42分,最低为郁南县,得分为20.64分。

各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而言均不明显。各市县经济效益平均得分最高的为云安县,得分为16.76分,最低为新兴县,得分为10.09分;社会效益平均得分最高的为郁南县,得分为16.97分,新兴县和云安县的得分相对均很低,依次为10.37分和10.72分。

三大效益中以生态效益最为明显,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计算权重时生态效益的权重在三大效益中最高;其次,土地整理在防治水土流失和提高旱涝保收率的基础上有着明显的作用。而在经济效益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广东省目前的土地整理实际全部为农地整理,而整理出来的农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而言要低于市地整理。

通过调查分析云浮市近十年土地整理开展情况,并对云浮市典型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综合效益进行评

价,可以发现云浮市土地整理产生一定效益:(1)增加整理区有效耕地面积。通过对土地的综合整治,土地整理区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了云浮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状况;(2)改善整理区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对整理区零碎、不规则田块的归并和调整,新建和维修大量农田水利设施,完善整理区道路网络,改善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基本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3)提高整理区土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深农田整理区耕作层,改良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耕地质量普遍提高,耕地粮食产能相应提高;(4)保护和改善整理区生态环境。通过土地整理,部分项目区增加废弃地植被覆盖,促进整理区土地利用多样性,保护和改善整理区生态环境。同时也发现,云浮市在土地整理存在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要目标,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区域特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项目后续效益考虑不足,土地整理后总体效果达不到规划设计预期效果,同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图2-3 各项目区三大效益得分

3.结语

本研究在汲取国内外相关土地整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云浮市的实际,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重点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从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评价结果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贾芳芳.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以内蒙古乌审旗纳林河镇土地整理为例:[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2]庞峰. 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江苏涟水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3]张韧.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及应用——以宁阳县土地整理为例:[硕士学位论文].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

[4] 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

[5] 李岩. 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山东宁阳县土地整理为例:[硕士学位论文].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6] Sorensen A. Land readjustment and metropolitan growth: an examination of suburban land development and urban sprawl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Progress in Planning,2000,53(4):217-330.

[7] 陈卫,方廷健,马永军,等. 基于Delphi法和AHP法的群体决策研究及应用. 计算机工程,2003,29(5):18-20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报告

********************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效益分析报 *****土地整理中心 **年**月*日告 目录 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1.1自然条件 1.2社会经济条件 2、土地开发整理效益分析的方法 3、经济效益分析 4、社会效益分析 4.1项目区有效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4.2项目区农产品生产总量及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变化情况4.3项目区排水灌溉和居住等条件改善情况 4.4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产权关系调整情况 5、生态效益分析 6、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与结论 7、附表: 附表1:《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增产效益分析表》。 附表2:《新增耕地净效益分析表》 附表3:《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新增效益分析表》。

附表4:《项目区开发整理后农产品年产值分析计算表》附表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附表6:《土地开发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农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变化情况表》。 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1.1自然条件 **************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区位于*********镇西南部,***河与***河之间的狭长地带,东经********,北纬*************。 项目区属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地面平均高程**米(黄海平面标高),西部地面高程**米,略高于东部;项目区属**河流域,**河源于***县,***境内控制面积***平方公里,多年径流均值为***亿立方米,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蕴藏量较大,地下水水质良好,分布于项目区的冲积层内,富水性强。 项目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宜于农业生产发展。本区无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生产植被主要为水稻和旱地作物,一般利用方式为双季稻,配以种植小麦、豆类、绿肥等。本区过去易受洪灾影响,经过治理,现已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项目区总占地***公顷。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水冲沙压区内土壤表层质地为砂土,土壤表层养分低,有机质平均含量**%,沙性重,保肥能力差,通透性好,保蓄性差。耕地土壤主要为潴育型水稻土,质地为轻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克/公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施肥有效性好。 1.2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涉及**********村*****,区位条件优越,**铁路和***高速公路从境边穿过,沿**河堤、**河堤可与***国道***国道相通,对外交通十分方便。本区用电由陶冲变电所提供,电力供应有保障,电力设施部局合理。邮电通讯已实现程控化。项目区内总人口*****人,总户数***户,人均耕地***公顷,项

土地开发验收报告

我国西部某场二连等6个连队土地整治(节水灌溉)项目 初步验收报告 西部某场土地整治项目初步验收组 2012年 9 月 28 日 一、初步验收工作情况 1、参加验收有关单位 项目初步验收工作由我国项目实施管理领导小组主持,项目办公室(西部某场)具体承办。参加验收的单位有师、团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成员、监理单位、质量监 督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实施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 2、验收组成员 项目初步验收工作组组长由师项目领导小组组长担任。验收工作组分 综合资料组、工程质量组、财务组、组成成员名单为国土局、水利 局、审计局、农业局、监察局、财务 局、发改委、设计院、质量安全监督站、 国土局。 3、验收依据、时间、方法初步验收依据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 2.《土地开发整理 项目竣工验收规程》。

3.《某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实施办法(试行)》。 4.《某省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自查工作》等。工程质量两组、财务组、综合资料组。 1.工程质量组:按照工程批准设计内容,对工程规模、建设标准、工程量及 工程运行情况,进行现场抽查,对施工记录,监理报告及质量评定,档案 资料进行了抽验,并对首部泵房、机电井、过滤器、地埋干管、地面支管等材料进行了外观检查和实际布设计情况抽验。 2.财务组:通过对会计凭证、原始票据及项目工程财务决算报表的检查, 对国家投资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财务资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财务核算及 科目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 3.综合资料组:通过翻阅项目竣工报告、可研报告、项目立项申请、批准文 件及变更设计批准文件、规划设计和预算书、有关项目的合同书、协议书 和任务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招标有关文件及资料、项目工程监理单位 提交的监理资料、项目工程施工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项目材料预算与审 计报告、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报告、土地权属调整情况报告、项目实施单位 总结报告及与工程有关的影像资料等有关档案资料,检查项目档案资料是 否齐全。 二、制度执行情况 1. 公告制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1 数量潜力测算 按照前述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的测算方法,统计并分析全区历年已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计算得到项耕系数、可整理建设规模、待整理建设规模和农用地整理出地率,再进行测算,得到全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农用地整理的出地率一般为3.00%-5.00%,而统计出的已实施项目的出地率偏高,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提高农用地整理的可行性,确定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出地率为3.00%,丘陵山区出地率为5.00%。 测算公式如下: i i i i P M N δ=-*() (公式1) 其中:i M =i S /i β; (公式2) i i i S W *α=; (公式3) i i i L /N β=; (公式 4) 式中:i P ---i 镇的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 i M ---i 镇可整理建设规模; i N ---i 镇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 i S ---i 镇可整理耕地面积; i W ---i 镇基期年耕地面积; i L ---i 镇已实施项目区内的耕地面积; i α---i 镇耕地连片系数; i β---i 镇项耕系数; i δ---i 镇出地率; 2 质量潜力测算

质量潜力以产能提高潜力来表达,主要方法是根据各测算单位的产能提高状况确定。以镇(街道)区域为基本测算单位,以全区内待整理耕地的综合产能代表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假定全区整理前耕地为该县因素指标区二级区的农用地平均等别,整理后耕地达到该乡镇所在的二级区的农用地分等最高等别,原有耕地部分质量提高潜力为全区内待整理耕地质量由平均等别升到最高等别所增加的产量;新增耕地部分的质量潜力为全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乘以农用地平均等所对应的标准量单产。 质量潜力测算公式如下: ()()15i i i i Q M N P K γ=-*+** (公式5) 式中:i Q 是i 县通过耕地整理产生的质量潜力,单位为公斤; i M ---i 县可整理建设规模,单位为公顷; i N ---i 县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单位为公顷; γ---i 县耕地提高的等别指数,为该县所在因素指标区的 二级区的农用地等指数最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i P ---i 县新增耕地面积,单位为公顷; K---i 县农用地最低分等指数;

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评价 一、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县(市、区)城镇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中:居住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商服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工业仓储型用地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其他土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 二、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1、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潜力的因子很多,选择评价指标时应满足下列原则: (1)主导因素原则 (2)可得性原则 (3)普遍性原则 (4)分类评价原则 按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区类型分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即便不同类型的功能区选用了相同指标,其评价标准和权重也应有所不同。根据上述原则及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可以建立居住、商业服务、工业仓储型单元的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

2、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在上述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土地闲置率是正向指标,即土地闲置率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大;功能区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和绿化率是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小;建筑密度、容积率既不是逆向指标,也不是正向指标,因为建筑密度、容积率过低固然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但建筑密度、容积率过高也不可能营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建筑密度、容积率存在一个标准值,实际值低于或高于标准值,均有潜力可挖。基于此可建立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式中:p C 为评价单元的潜力分值, p C 值越小表示评价单元的土地

利用越合理;r为评价单元的平均容积率; r为容积率的标准值;d为 评价单元的平均建筑密度; d为建筑密度的标准值;u为评价单元的 土地闲置率;s为评价单元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g为评价单元的绿化率; w为权重。 i 3、评价标准的确定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既不是正向的,也不是逆向的,而是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值”,实际值与之越接近越好,过大或者过小都不理想。由于这些指标的合理程度因国家、城镇以及发展阶段不同而异,因此,国内外研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测度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法和理论推算法2种,报告采用经验法来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评价标准。经验法是将各类单元内所有宗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指标分别按照由小到大排列,根据经验取中位值,或位于60%、70%处的值等为标准值。 4、评价单元的划分 县(市、区)城镇有块宗地, 用地面积公顷。报告评价单元提取的原则: (1)参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评价单元分为居住型、商服型、工矿型和其他型4种; (2)对于分布较均匀的地区,居住和工矿性质的土地现状评价单元不跨越功能分区,面积相对稀疏的商服用地可跨越功能分区的范围; (3)对于其他控制层占显著位置的地区,打破功能分区的界线,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广东云浮市为例 摘要: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云浮市的实际,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重点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提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关键词: 广东省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土地整理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但对土地整理进行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还较为缺乏,而且当前土地整理的主要动力集中在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和提高产出率上,因此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主要集中在新增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人均收入提高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1-3],相对缺乏更深层次的效益评价。而效益分析评价在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是否能够投资该项目以及项目选优等。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评价的研究,对促进土地整理成熟理论体系的形成,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就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并结合广东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例分析,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1.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涵 1.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及法律等手段,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新安排土地资源,以达到人地协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的活动[4]。土地整理根据整理区域的不同,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以农地整理为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本研究所指的土地整理,主要针对农地整理而言。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生命力所在。 社会效益评价是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和运营对社会带来的效益及产生的影响,是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整理区社会生活、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识别、统计、综合、分析和论证,以评价项目的所产生社会效益是否可行。社会因素是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因子,因此,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目的所在。 生态效益评价对于山区主要调查分析植被覆盖率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对于平原地区则主要是计算农田防护林网密度、农田污染恢复程度、防洪除涝改善程度等;调查分析土地整理对周围环境的综合影响[5]。自然因素、生态因素是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因此,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基础与前提。土地整理应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和谐,经济上有效[3]。 1.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及原则 1.2.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景观等方面引起的效应,研究土地整理效益的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对规范和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定量打分预测,为项目实施提供可行性论证,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量化依据;②通过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者提供土地整理项目判断对比的标准,为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继续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③通过对具体项目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其他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④通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助于土地整理项目继续深化落实整理措施,切实提高综合效益,有力地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2.2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标准[详]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前言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保障土地开发整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情况,依据本标准制定具体实施规程,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本标准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郑凌志、刘仁芙、佟绍伟、余曙、朱德举、江峰、王磊、高永、陈原。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目录 1 范围 2 验收条件 3 验收组织 4 验收依据与内容 5 验收程序和方法 6 技术档案 附录 A 土地开发整理质量验收内容 附录 B 主要成果内容、格式 附录 C 技术档案的主要内容及使用管理 条文说明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的条件、组织、内容、程序、成果要求和建立技术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经各级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验收。其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验收可参照本标准。 2 验收条件 2.1 项目实施部门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全面完成了土地 开发整理任务,经自验合格后方可申请验收。 2.2 项目实施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报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文字部分、附表、附图和附件。 2.2.1 文字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项目建成后运行管护措施和文档管理情况;项目建设管理主要措施、经验、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等。 2.2.2 附表,包括《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费收支情况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期效益表》、《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见附录B。 2.2.3 附图,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土地权属界限图或地籍图。 2.2.4 附件,包括: a)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报告及批准文件; b) 项目合同;

土地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土地综合整治可研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缘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几方面阐述。 1.2项目类型、范围、规模 说明项目的位置、范围、建设规模及新增耕地面积。 1.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 说明项目建设工程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式。 2.项目实施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3.项目区概况 3.1项目所在县情况 简述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情况。 3.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 说明项目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要重点叙述项目所在地区水系、径流、洪水、泥沙、水位和水质特征,说明地下水含水量、各地层渗透性、富水程度和地下水动态特征)、气候、植被、工程地质(要说明引水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场址、输(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沿线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说明输水线路、田间道路和主要建筑物地段的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初步提出基础处理措施)、土

壤、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分析项目区光热、水、生物资源状况。 3.3社会经济条件 说明项目所在乡(镇)、村的居民点数量、人口、户数;概述主要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状况。 3.4土地利用现状 3.4.1土地利用结构 明确项目实施以前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和特征,说明基本农田面积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应根据最新变更数据,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规定,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计汇总。 3.4.2土地利用程度 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经济效果(作物单产水平、投入产出状况等)。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交通状况 说明项目区对外的道路交通状况;说明项目区内部道路等级、分布和质量状况。 3.5.2灌溉排水设施状况 查明项目区外部河流水系、防洪设施条件等;说明项目区内水源及引水工程、灌溉、排水骨干设施现状;说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设施现状。 3.5.3电力设施状况 说明变电站、用电、变电设备的位置、规模、容量、归属和运营状况;说明项目区内输配电线路的路径。 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说明防洪、水土保持和防护林等农田保护设施现状。

开展土地整理基本状况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开展土地整理基本状况调 研报告正式版

开展土地整理基本状况调研报告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农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实施高产农田建设,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xx大和xx 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土资源部门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在全州各地掀起中低产田改造工作高潮的同时,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强保障、狠抓落实,大力开

展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资源保障,通过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滇中高原东南部, 位于长江、红河两大水系上游分水岭地段,辖4乡10镇163个村委会(社区),人口44万,土地总面积3536平方公里,据XX年土地更新调查资料显示,耕地面积64.4万亩,其中,纳入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万亩。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给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趋紧,这种矛盾越来越

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模式及效益分析问题 摘要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当前塑造新农村、新农业、富裕新农民的根本。土地开发整理本身就是政府利用城市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进、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了农村和农业改革。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 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 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土地整理具有效益的统一性, 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国民经济与整理区农户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贡献与影响; 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景观的影响; 而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综合。 关键词: 土地整理;模式;效益; 分析

引言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从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实践来看, 理论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作为一门学科, 土地整理目前尚不存在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 相关理论与方法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 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 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尽管国内外的土地整理在目标、内容、技术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 但实践证明, 土地整理不仅可以使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益, 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景观, 同时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和生产劳动提供优良环境。所以, 我们将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定义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四者的综合。由于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重点为农村地区的农田整理与村庄整理, 其余如建设用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等开展并不广泛, 故本文所指土地整理效益仅指农田整理与村庄整理效益。 1.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现行模式 现行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一般模式是:“前期→实施→验收→移交→归档”这几个过程。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组织机构、项目五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公告制)、项目施工、项目设计变更、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项目审计、项目竣工验收、项目移交、项目档案管理等。 (一)前期工作 主要是项目申报、项目区测绘、设计、论证、立项等工作,项目的前期工作直接影响项目是否能够实施,因此在前期时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细。要切实做好项目前期管理中各环节的有关工作,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行为,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效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乡镇申请→整理中心现场踏勘、论证→符合条件的列入土地整理项目备选库→拟选上报项目→在征求乡镇、村委、群众意见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编制方案→测绘、设计→方案公布→方案公布后无疑义→上报审查→论证、立项。 (二)实施管理工作 项目实施管理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坚持一个原则,落实四个控制,抓好

湖南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79700353.html, 湖南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建议 作者:赵焱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1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以湖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并根据效益评价结果,提出了土地利用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科学配置土地资源 当前,湖南正处于“十二.五”建设的节点,大力推进“四化两型”战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为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土地利用现状简述 根据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到2005年末全省农用地1793.1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64%;建设用地133.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2%;未利用土地191.5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4%。 土地利用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土地利用率高。到2005年末,全省已开发利用土地1927.04万公顷,土地利用率为90.96%;二是地域差异明显。耕地集中分布在湘北洞庭湖平原和湘中丘陵盆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山地和丘陵区;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主要分布在湘东、湘北和湘中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未利用地集中分布在湘西和湘南地区。三是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山地占51.2%,丘岗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呈“七山一水 两分田”格局。四是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相对分散。到2005年湖南省城镇化率37%,每万平方千米的城市数量仅为1.4个。 土地利用面临诸多难题。一是保障经济发展和维护粮食安全压力大,特别是耕地保护难度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之退耕还林、还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耕地减少13.70万公顷,年均减少1.52万公顷,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二是统筹土地利用任务艰巨。由于各行各业对土地需求的刚性,客观上带来了非农建设与农业争地,农业内部林业、生态建设与种植业争地,城镇内部生产和生活争地等争地现象,形成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统筹协调行业、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日益繁重;三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任重道远。全省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利用方式粗放,存在闲置、空闲、批而未供土地现象,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52%。集镇低效用地广泛分布,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利用潜力要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发展和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这样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问题在于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理论依据节约、集约用地,笼统地说,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最关键的就是要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经营。土地集约经营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生产资料等要素,同一块土地面积上聚集的相关要素越多意味着

该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根据生产理论,一定的产出对应着相关 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过程将一定数量的劳动资本等可变要素合乎比例地投入到固定要素土地中去,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将可变要素连续投入到土地,土地边际报酬会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边际报酬递减。 二、现行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的缺陷土地利用机制直接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而也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发挥。土地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还有差距。截至2004年底,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26.37万hm2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2004年度国家首次运用高分辨率卫星,对全国160 个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开发区(园区)内平均还有1/3 的土地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尽管2003-2004 年,国家七部委曾经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并把开发园区作为重点整顿对象,但根据实际的动态监测结果土地利用程度并没有很大提高,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政府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配置机制导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的土地配置在数量、方向上的失控及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政府干预市场行为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造成对土地市场的过度干涉及不 公平竞争或者政府功能 在土地市场中的缺失;由于公众参与机制的缺乏,导致对土地资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 发表时间:2016-09-28T09:17:41.7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2期作者:张映梅 [导读] 摘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进行研究,科学的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身份证号码:44062219730912xxxx 528500 摘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进行研究,科学的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评价原则 1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现状分析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土地利用和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利益进行调节,进而达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偏向于提升经济效益,更多关注项目财务收益和经济评价,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导致土地整理效益的整体性失衡。有些地方的土地整理项目,虽然提供了详细的经济评价方案,但是却只考虑耕地面积的扩大,数据分析不全面,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只有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本着土地整体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土地整理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统一。 2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由于土地整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如果直接进行效益评价是非常困难的。这时需要借助合适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效益的大小,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代表性原则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目标评价,是以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达到最优为目标。选取评价指标时,应挑选能体现主要问题、易于量化,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对象某方面的特性的指标,能够反映综合效益的相关因子。在评价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涵盖评价目的的基本内容,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土地整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状况,覆盖性高。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应当涵盖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对于相关因子要全面衡量考虑。 2.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进行效益评价时,采用的方法应科学合理,应从众多的指标中依其重要程度,在尽量简单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所收集到的数据的处理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评价等级的确定等方面。一切都以客观事实为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过程、结果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2.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指标体系的选取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在设置指标时,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适用性,尽可能避免评价指标相互重叠。如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部分指标可能比较难用定量手段来进行衡量,但为了全面反映土地整理情况,选取指标时应将这部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从而反映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 2.4普遍性和差异性原则。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对象差异很大,在进行效益评价时,特别是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决定着土地整理的方向和特征的不同。在设置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普遍适用的,也要选择反映地域特色的。在具体针对某一地区时,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区域性指标。 3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图 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土地整理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经济效益是对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后产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等;社会效益指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和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土地整理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等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整理,以避免造成新的生态破坏。根据以上所述的指标选取原则,建立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0个指标。第一层是目标层,即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反映了土地整理效益的总体水平;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出发评价出

土地综合整治可研报告大纲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讨论稿)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缘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几方面阐述。 1.2项目类型、范围、规模 说明项目的位置、范围、建设规模及新增耕地面积。 1.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 说明项目建设工程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式。 2.项目实施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3.项目区概况 3.1项目所在县情况 简述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情况。 3.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 说明项目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要重点叙述项目所在地区水系、径流、洪水、泥沙、水位和水质特征,说明地下水含水量、各地层渗透性、富水程度和地下水动态特征)、气候、植被、工程地质(要说明引水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场址、输(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沿线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说明输水线路、田间道路和主要建筑物地段的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初步提出基础处理措施)、土壤、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分析项目区光热、水、生物资源状况。 3.3社会经济条件 说明项目所在乡(镇)、村的居民点数量、人口、户数;概述主要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状况。 3.4土地利用现状 3.4.1土地利用结构 明确项目实施以前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和特征,说明基本农田面积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应根据最新变更数据,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规定,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计汇总。 3.4.2土地利用程度 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经济效果(作物单产水平、投入产出状况)。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交通状况 说明项目区对外的道路交通状况;说明项目区内部道路等级、分布和质量状况。 3.5.2灌溉排水设施状况 查明项目区外部河流水系、防洪设施条件等;说明项目区内水源及引水工程、灌溉、排水骨干设施现状;说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设施现状。 3.5.3电力设施状况 说明变电站、用电、变电设备的位置、规模、容量、归属和运营状况;说明项目区内输配电线路的路径。 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土地整理实施评价

土地整理实施评价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相关文献,了解土地整理对于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具有现实意义,并根据国内已有的研究,总结出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效益评价、研究方法、研究热点、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法。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工作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资源到土地整理工作中去。 关键词: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效益评价 引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土地整理作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现土地整理的巨大发展潜力。国内对土地整理的特点、启示、概念、内容、模式、政策以及潜力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土地整理涉及面广,又受到各地社会、经济、自然要素的影响,加之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区域性等特点,使得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十分困难,尤其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尚无可操作的理论方法。本文借鉴各家研究成果,对土地整理提出一些见解,希望对土地整理工作有些许帮助。 1 土地整理的定义及内涵 1.1 土地整理的定义 在我国,国土资源部在借鉴海内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我国的土地整理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农地整理,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的复垦和开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1]。 1.2 土地整理的内涵 概括海内外土地整理的不同,其内涵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土地整理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工程等各个方面,横跨众多学科领域,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2)土地整理的内容和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3)土地整理不仅包括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和土地利用内部要素的重新组合,还包括土地权属和土地收益的调整。(4)土地整理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社会经济和文化过程,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 2 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研究 土地整理是一项繁杂但十分重要的工作,是现阶段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学者在长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而土地整理的权重研究则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

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是我国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地价评估部门,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矿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与土地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利用、整治、保护和土地信息等专业人员以及高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在科研、教学与业务工作中的参考文献。 土地整治项目不仅可以使农业增收增效,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由原来单一的追求耕地数量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并重转变[1],由最初的追求经济效益转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2]。在国外土地整治效益分析中,景观效益是必不可缺的一个内容,这对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具有借鉴意义。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3]。社会效益分析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分析是可研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评定一个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的一个基本标准;生态效益是衡量土地整治活动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景观效益是评价整治建设给环境方面带来的影响的重要元素。因此,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十分必要。 1综合效益分析

1.1社会效益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为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带来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配套建设,将项目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方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区域,可以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需结合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在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平衡、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情况。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一般包括中低产田面积减少率、复种指数、新增耕地面积、居民年均收益增加值、粮食单产增加量、土地垦殖率、机械化作业率和群众支持率等8个评价指标[4](表1)。 1.2经济效益土地整治项目经济效益是对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效益[5]。土地整治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现有耕地的地均产出水平和新增耕地的新增土地产出能力所带来的收益增加。经济效益可从现有耕地增产产值、新增耕地产值、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静态投资回收期等指标进行分析[4](表2)。1.3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土地整治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等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6]。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效益可从灌排保证率增加值、旱涝灾害控制率等方面加以分析[4](表3)。1.4景观效益景观效益是指土地整治后带来的村容整洁、布局合理的舒适景观,给当地居民带来舒适感,生存环境改善。景观效益具体是指能使农村各要素和组成部分种类大小、形态、数目

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

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 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对比分析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的经济投入与开发整理后项目范围内产值、净产值、净效益、净增长的关系及资金回收期等,同时调查分析开发整理前后相关居民的经济收入、纯收入的年增长情况等。总之土地开发整理最为直接的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因此,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也应该从耕地利用的角度,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土地开发整理投入资金和经过开发整理后农业生产的逾期效益,得出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效益,详见附表六和附表七。 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要准确地、及时地获得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农业经济效益是比较困难的,故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常常采用类似地区比较法,即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在乡镇或村庄,调查其原有优质耕地的投入产出状况,作为经过开发整理后耕地未来的投入产出状况,这样调查项目区原有耕地面积为0S ,经开发整理后其有效耕地面积为1S ;项目区原有耕地单位面积年均农业投入(生产成本)为0T ,单位面积年均收益为0F ,所在乡镇现有优质耕地(经开发整理后的近期未来耕地)的单位面积年均农业投入(生产成本)为1T ,单位面积年均收益为1F 。那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年均纯收入为: )(S )(S Y 000111T F T F -?-?-= (1)

然后,利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总投资(M)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年均纯收入Y,并采用静态投资回收期计算公式,就可以预计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具体来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经济收益计算步骤如下: ——根据《经费投入调查表》计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总投资。——使用类似地区比较法和方程(1)计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年均纯收入金额。 ——根据《预期经济效益调查表》计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 ——采用静态投资回收期计算公式,预计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