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王晓辉*

[摘要]:哈佛大学历来重视本科教育,在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和一系列的

改革创新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因时而变的

人才培养理念、因人而异的专业设置模式、因材施教的教学制度体系、博专并重

的课程设置方式、强调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及独具特色的隐性课程形式。借鉴哈

佛模式的特点,我们须培育大学精神,凝炼培养理念;改进专业设置,优化课程

体系;改革教学制度,创新教学形式;蕴育隐性课程,营造成才氛围。

[关键词]:哈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王晓辉,男,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2010 级,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翘楚,哈佛大学不仅以其崇高的学术声誉和卓越的研究能力闻名于世,更以其人才培养的杰出成就而受到世界的推崇和瞩目。哈佛大学不仅重视研究生教育,更注重本科生培养。本科教育始终在哈佛处于中心地位,本科生培养被视为哈佛立足之本,诚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所言,只有本科生才是哈佛大学真正的儿女。1探析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对当前创新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哈佛大学本科教育发展概况及人才培养成就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始建于1636 年的哈佛大学距今已有370 余年的悠久历史,从诞生之初仅寥寥数名学生的乡间学校到如今常雄踞世界大学之冠的一流学府,哈佛的发展史可谓十分辉煌。然而,仔细审视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作为一流大学的领跑者,哈佛在办学上众多具有风向标与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大多与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有关。

哈佛的本科教育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1636‐1780 年为初创期,这一时期

有两大创新举措,一是建校之初就打破了英国只有大学才能授予学位的传统,授予毕业生学

位。1650 年,哈佛学院颁发的学位证书就首次得到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承认。2美国史

学家布尔斯廷在评价哈佛学院颁发学位的影响时说:“假如英国那种在正当地获得法人权力

并可颁授学位的垄断机构(即所谓“大学”)与其他各类学校之间所作的明确区别成功地移植

于此,假如为所有美洲殖民地建立单一的皇家大学,假如颁授学位的权力在所有殖民地遭到

明确禁止,那么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甚或美国文化中许多其他事物的历史—也许将迥然不

同”3。二是顺应产业革命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开设自然科学课程,1780 年哈佛学院已先后建

立数学、医学等教授讲座,哈佛学院进而升格为哈佛大学;从1781‐1868 年为探索期,这一

时期的重要改革是蒂克纳模仿德国大学模式对哈佛的课程设置、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进行

革新探索,虽然改革受阻收效不大,但使哈佛大学迈出了向现代大学转型的第一步。克拉

克·克尔曾给予蒂克纳高度评价:“现代美国大学发展的实际界线起始于1825 年哈佛大学的乔治·蒂克纳教授”4;从1869‐1982 年为跃进期,这一时期始于埃利奥特上任,至1982 年

核心课程的全面推行,在此期间,哈佛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埃利奥特及其继任者,都

以对哈佛本科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闻名,如洛威尔完善选修制并实行导师制与住宿制、康南特创建普通教育方案、博克改革核心课程体系等;从1983‐至今为调整期,核心课程实施后又历经数次调整,2002 年哈佛大学再次启动了全面综合的本科生教育改革,此次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调整、核心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诸多方面,密切博雅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世界公民是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5哈佛大学现设文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部、拉德克里夫高级研究所等10 个平行学院(部、所),其中,位于文理学院中的哈佛学院是担任本科生教育的专门学院,虽然法学_______院、商学院都声明远扬,但长期以来哈佛学院才是哈佛大学的核心。在2011 年福布斯全美最佳本科生院评选中,哈佛本科生院在综合性大学中位列第三。1在学术界,哈佛大学是美国生产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共有44 名教师,38 名毕业生(截止到1998 年)获此殊荣。2哈佛还培养出众多的世界级学术大师、思想家、文学家,例如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梭罗、查尔斯?皮尔士、杰罗姆?布鲁纳等,我国近代许多著名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胡刚复、竺可桢、赵元任、陈寅恪、林语堂等,此外,哈佛的毕业生中还产生了8 位美国总统,19 位其他国家和地区领导人,3以及众多的国会议员、政府部长以及大公司财团总裁。

二、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

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

作式样。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因时而变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对人才培养过程及培养目标的理性认识与理想追求,对人才培养活动起着导向与定位的作用。在哈佛370 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其人才培养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相反,哈佛人总是充满社会使命感与危机意识,能够对时代发展做出批判性思考与前瞻性判断,并据此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培养理念。

在建校之初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哈佛奉行的是古典自由教育理念,培养的是上层社会的绅士和通才。埃利奥特出任哈佛校长后认为,传统的哈佛以培养“品格和虔诚”为中

心,培养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和批评家而不是实干家,这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doer),和能做出成就的人(achiever),他们成功的事业生

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4其后的洛威尔和康南特校长则肯定自由教育的价值,主张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洛威尔认为“应该培养智力上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的人,

而非瘸腿的专家。”5自康南特的继任者普西校长以后,哈佛大学则致力于培养有教养的人,

“在每一次毕业典礼上,哈佛大学校长都要欢迎新毕业生加入到有教养的人的行列中去。”6

哈佛大学前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为有教养的人制定了五条标准,即能够清晰而明

白地书写、对认识宇宙、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判断鉴别能力、了解其他文化、具有道

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在某些知识领域有较高的成就。7可见,哈佛所要培养的“有教养的人”,

不但在专业方面训练有素,而且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能够做出理智的思考和判断,

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正如现任校长德鲁·福斯特在2012 年5 月24 日的毕业典礼致辞中

所言:“哈佛大学希望改善人类的境遇并创造更美好世界,面对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冲击,

我们要为未来数十年甚至几个世纪采取行动,要使学生在踏出校门时就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并

为将来做好准备。”1

(二)因人而异的专业设置模式

专业设置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专业的设置口径、设置方向、设置时间、设置空间等方面。哈佛大学在专业设置模式上最大的特色在于能够引导学生理性的选择和“创造”专业,使专业设置因人而异,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哈佛大学对本科生在第二学年才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在一年级可广泛选修课程来开阔知识与眼界,并有更多的机会发掘自己的兴趣与潜能,因而,学生在选择主攻方向时有充分的时间做出较为理性的决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还可从各系的老师以及宿舍导师那里得到指导,也可以到学校设置的咨询服务中心进行咨询。学生选好专业以后,如果发现与自己的兴趣或期待不符,可以在征得学术委员会的同意以后退出原专业,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学校现有专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自己设计“专业”。这些新的“专业”通常涉及一个以上的学科,学生必须撰写详细的“专业”设计,将提议呈交院学术委员会并须得到批准。学院将根据新设的专业组成跨学科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进行学业指导和学位授予。这种开放的专业设置模式使那些兴趣和意愿无法简单地归入现存专业的学生能够另辟蹊径展现其个性与才能,体现了哈佛以人为本和勇于探索未知的价值取向与制度设计。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制度体系

教学制度体系是狭义的人才培养制度,它是与人才培养的微观过程紧密相关的各种规章

制度及其实施的体系,涉及学分制、学位制、导师制等制度。哈佛大学在教学制度体系方面

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其导师制,每名本科生在四年的本科生涯中都有导师在专业选择、学业指

导、人际交往、社团活动、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力图使每位学生的个

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哈佛的导师制是对传统的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借鉴和创新,其蕴含的理念是倡导“学院式

生活方式”。哈佛大学认为一年级是从高中生活过渡到大学生活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首次

离开父母开始自主人生历程的特殊时期,因此特别重视引导和关怀一年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

生活。哈佛现行的导师制将一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区别安排,新生导师委员会由近300 名教师

团成员、行政管理者、文理学院研究生和专业学院学生组成。哈佛安排新生集中住宿,并在

每幢宿舍楼中安排若干住宿导师和舍监,他们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引导学生开展学术、人际

交往和文化艺术活动,倡导适当的个人和集体行为标准。对于二年级及以上的本科生,除了

安排住宿导师以外,对于学术指导还安排了专业和非专业领域的导师。1“导师制不仅使哈

佛的导师们树立起了更好地培养有抱负的学者的信念,也使学生们对学习态度产生了巨大的

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成绩,每个毕业班大约有40%的学生在专业领域获得了荣誉学位。”

2

(四)博专并重的课程设置方式

课程设置方式是对课程类型与课程门类的选定及时序与学时安排,并包含对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的简要规定。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是评价课程设置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经过不断的

课程改革,至今哈佛大学总体上形成了“核心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在课

程设置方式上力图达到博雅教育与专业培养的动态平衡。

哈佛要求本科生在四年内必须修完约32 门课程,并通过考试方可毕业。学生一般一

学期同时修四到五门课程,每门课周学时通常为四个小时。32 门课程的选修大体依据以下

模式,即大约一半(16 门)课程必须用于专业学习,剩余16 门课程中必须在核心课程中选

择8 门,其余课程可以在哈佛各系(或波士顿地区与哈佛有合作关系的大学)开设的课程中

任意选修。另外这种选课模式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学生不争取做荣誉毕业生,可以减

少专业课而增加选修课。

核心课程是哈佛课程设置中独具特色的部分,被美国高等教育界誉为课程改革的里程碑。其课程主旨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里人类处理知识的主要方式,向学生展示现存的知识,和探索知识所需要的不同的分析手段、这些手段的使用方式、以及它们的价值。”3它包括外国文学、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定量推理等七个学科领域,各领域开设的核心课程数量每年限定在10 门左右。哈佛大学设立了专门的课程委员会对核心课程进行监管、评审与更新,确保核心课程开设的质量。实质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即使学生掌握人类组织、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和手段,

而不是以传授特定的知识为目的。这一新的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又兼顾了

他们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而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去应对

瞬息万变的未来。

(五) 强调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形成与人格的提升产生不同的影响。哈佛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常采用研究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哈佛大学教师的授课形式多种多样,通常使用的课型有:演讲课(lecture)、讨论课(seminal)、辅导课(tutorial)、实验课(experiment)、个案研究(case study)、模拟法庭(moot court)、项目研究(project method)、角色扮演(role play)等等。1教师并不进行满堂灌式的授课,而是强调学生的独立阅读和讨论,学生有充足的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22002 年哈佛大学再次启动了全面综合的本科生教育改革,在教学方面这次改革主要从“21 世纪哈佛教

什么、如何教”两个方面广泛收集建议,在阶段性报告中哈佛提出本科生教育要注意控制师生比,要重视小班教学和小组教学,“习明纳” (seminal)形式的研讨课都要小班化。为此,哈佛大学还准备改造现有“习明纳”教室,新建座位环行摆放的小教室,便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

动。3

(六)独具特色的隐性课程形式

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所学习的一切东西,是学校经验中隐蔽的、无意识的或未被完全认可的那部分经验。4隐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的价值感和尊严感,并具有兴趣上的激发功能、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与行为上的规范功能。哈佛大学独具特色的隐性课程形式就在于其住宿制。

哈佛大学本科生宿舍楼并非单单一座楼房,而是由若干座宿舍楼组成的群落,其实称作楼群更为确切,其功能也绝非单单住宿,而是学习、餐饮、娱乐、住宿、健身、交际等诸多功能融为一体。宿舍楼拥有食堂、公共休息室、图书馆、学术和文化娱乐活动的设施。宿舍楼提供很多师生互动、同学交往和教学机会,例如各幢宿舍楼都开设辅导课程、小班课程和习明纳课程,举办社会服务、表演、音乐会、讲演、特殊宴会和晚会、各种运动队的校内比赛等等。长期以来,各幢宿舍楼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传统风格,在哈佛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大背景下塑造着更小的学术和社会共同体。源自洛威尔校长的本科生住宿制至今仍延续其一贯的理念:即宿舍楼系统将大学浓缩为一个优雅的、易于管理和服务便利化的地方,一个面对面进行社会与学术交往的网络,一个与不同背景的人及教师、学者进行非正式互动和增进文化、智慧与社会化的社区。宿舍系统已成为本科生在哈佛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石,正如现任校长德鲁·福斯特所言:“哈佛大学的宿舍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建筑而已,它是教学、学习、交流的地方,是一个多元活跃的社区。”5

三、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启示

哈佛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但其在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所秉持的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对个适和内适规律的尊重,则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培育大学精神,凝炼培养理念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对大学办学宗旨和培养理念进行哲学反思和价值定位,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功能。若将大学精神比作树之根茎,培养理念则是树之干枝。因而,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离不开大学精神的蕴育和滋养。在370 余年的办学史中,哈佛的人才培养理念几经变动与调整,而这种变动与调整的主轴却是其一贯所坚守的大学精神,具体的说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追求真理不盲从权威是哈佛大学的校训也是坚守科学精神的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则是哈佛秉承人文精神的表现。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加上对国外先进理念的研究借鉴,当前我国对人才培养理

念的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实践探索中也并不缺乏先进理念的指引,然而,为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然成效有限、举步维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缺失,导

致大学在办学中缺乏一种特立独行、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表现为大学定位不清,价值取向

偏颇,功利主义盛行,人才培养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先进理念停留在口号层面。要培养独特

的大学精神,除了改革宏观管理体制,营造适当的制度与文化环境外,在大学层面则须在培

育具有普遍意义大学精神的基础上,如学术自由精神、科学与人文精神等,根据自身的办学

历史与比较优势,发掘自身独特的个性化的特质,形成优秀的具有生命力的大学精神。如此,

则能引导大学合理定位,彰显办学特色,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分层有序的高等教育系统,各个

高校能根据自身独特的大学精神,认识人才培养的价值,摆正人才培养的地位,凝炼个性化

的培养理念,形成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二)改进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大学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源自上世纪50 年代对前苏联培养模式的移植,即学生从

进校开始就进行专业分流培养,专业设置注重与现实工农业生产的岗位需要对口衔接,专业

口径十分细致,制度设计刚性划一。这种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满足了特定时代对专家型人才

的需求,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即导致人才过于专业化和片面发展,

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低,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和选择余地。然而,传统的专业培养模

式也有一定的优点,不可全盘否定。改进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模式,应该立足于我国大学现

有的专业模式的基础上,吸收哈佛大学专业设置模式的优点,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校情的专

业设置模式。具体来讲,当前我们可以在调整专业分流时间、扩大专业设置口径及优化制度

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调整专业分流时间,即避免在学生一进校就确定专业,让学生在进校

后有充分的时间发掘自己的潜能与兴趣,能够自主选择专业;扩大专业设置口径,即综合考

虑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减少专业数量,提高专业适应性;优化制度设计,即打破刚性划一

的制度,增强制度设计的灵活性,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专业选择中有尝试和更改的机会。

改进专业设置需要课程体系的优化相配合。在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进行按学科大类招生、推迟专业分流的背景下,优化课程体系,重视普通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考察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建设可以发现,其最为人称道的课程改革并不在于专业课,而在于其核心课程,

哈佛对核心课程的重视甚至超过了专业课。反观我国部分大学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仍不够深刻,认为通识教育只是在专业教育以外扩大一点兴趣和知识面,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优化课程体系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即调整专业课,增加选修课,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将通识教育课程独立开设,形成课程模块,并在四年中与专业课进行匹配衔接,注重课程内容的甄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方法。

(三)改革教学制度,创新教学形式

哈佛大学的教学制度体系对改革我国目前的教学制度有两点启示,首先,应进一步推进

选修制,完善学分制。分析哈佛大学课程选修制的发展,可以看出,学分制是选修制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学年制也可以引入选修制,选修制可以为学分制和学年制下所共有。不

可简单地说学年制和学分制谁优谁劣。如哈佛大学于80 年代取消了学分制,但其教学和科

研质量并没有因此而下降。高校在推行选修制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时间、

范围与条件因素,应先行试点,逐步推进。其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试行和完善导师制。哈

佛大学能够实行导师制与其雄厚的人力与财力支持密不可分,即便美国其他一流大学也并不

是都能够实行导师制。因此,导师制在我国只能选择在有条件的高校实行。目前,我国部分

高校实施了拔尖创新人才试点培养计划,采取实验班、基地班、创新人才计划等多种形式,

选拨部分学生进行精英化培养,并试行导师制,虽然这种导师制下受益的学生范围有限,但

作为一种尝试和试点,对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日后推行导师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大

胆探索和完善这种导师制形式。

在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上,首先,我们须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切实将教学和育人放

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其次,在具体教学观念上,应变传统的知识课堂为研究课堂,使课堂爆

发出求知、探索与创新的生命活力,处理好教师的规范与学生自我建构的关系;其三,大力

开展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应开放各

种科研项目和科研资源,让大学生亲历科研过程,激发科研兴趣,训练科研能力。

(四)蕴育隐性课程,营造成才氛围

哈佛大学隐性课程的特点在于构建了一种全时空的教育氛围,使校园学习生活的每个方

面都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让学生无论课堂内外都可以增进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

操。哈佛人清楚的认识到以校园生活和社团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作

用,因而创造条件培育独特的校园文化生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感染,得到意想

不到的成长和收获。1相对来看,隐性课程建设在我国大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在课堂

内外的学习生活往往处于脱节状态,课堂之内有限的教育效果无法与课外学习生活形成合力,甚至受到课外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要蕴育隐性课程,首先需要提升对隐性课程的功能与地位的认识,要在各自大学精神的指引下,结合自身特色与定位,注意与课内教育形成合力,在政策与制度层面提出隐性课程建设的规划与方案;其次要以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为目标。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大学管理者、教育者、学生的全员参与,尤其是大学管理者要真正将育人放在大学工作的中心,倡导形成以学为尊、以师为先、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其三要以引导和服务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为依托。哈佛大学的住宿制提醒我们课外生活并不是放任自流的代名词,学生的课外时间与课内至少同等重要,必须要加以有效引导。要将学生宿舍变成一个学习、交流、自律的社区,对学生的社团活动要加强引导和规范,激励学生通过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全面发展。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新闻写作》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新闻写作》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一)课程建设思路 《新闻写作》是我院人文与传播系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际操作技巧的核心业务课程。它以新闻学和传播学作为理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新闻领域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变革,给传统新闻采访课程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本课程需要紧跟时代脚步调整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 结合以上《新闻写作》的课程特征,在课程建设上就应把重点放在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努力打造教学教法更加灵活多样、课程内容更有专业针对性,更加凸显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体系,以满足大幅度提升学生等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需求,具体包括: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突出新闻学专业针对性,强调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保证基本知识够用的基础上,增加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新闻理念、记者的职业思维和新闻敏感以及操作技巧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则凸显“适用”特点。 新闻写作课之所以必须开展实践教学,是基于以下原因: 新闻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闻写作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新闻写作而言,以讲授知识和理论为主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若离开了新闻实践环节,学生对有关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就难以达到深刻理解和融汇贯通的程度,也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 新闻实践教学为学生了解媒体新闻实务提供了重要途径。新闻专业在校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来有可能成为新闻工作者。他们从现在起,就应当对新闻实务尤其是新闻写作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新闻写作》课程实习中,学生们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接触新闻事实,接触新闻媒体,并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新闻作品,这有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新闻写作能力和水平。 新闻实践教学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要写好新闻作品,既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也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新闻写作》课程实习和以后的大实习中,学生可从媒体从业者身上学到许多优秀品质,也可从许多采访对象身上汲取思想营养,还可加深对我国国情的了解,从而逐渐确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意识。 在教学体系及方法的选择上,构建以培养专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案例教学、文本教学和情境模拟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在实习实训方面,坚持模拟仿真实习和现场实习、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在毕业设计方面,努力实现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联动,结合实际,从实习实训等实践一线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世界著名大学校训(中英文对照)

世界著名大学校训 1.Oxford University :The lord is my illumination. 牛津大学:上帝赐予我们知识。 2.Cambridge University:Here is light asacred and knowledge. 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3.University of Edinburgh:The learned can see twice. 爱丁堡大学:智者能看到表象,也能发现内涵。 4.Harvard University: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5.Yale University:Truth and light. 耶鲁大学:真理、光明。 6.Princeton University: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 nations. 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7.Columbia University:In the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启示下我们寻找知识。 8.Dartmouth College:A voice crying in the wilderness. 达特茅斯学院:广漠大地上(对知识)的呼唤。 9.United States Mil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Duty,Honor. 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10.University of Michigan:Art,Science,Truth.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哈佛校训二十条(中英文对照)

哈佛校训二十条(中英文对照)博文五周年 (2010-09-30 11:03:50) 转载▼ 标签: 分类:一博到底 哈佛校训 哈佛大学 校园 0、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拉丁文) 0.“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斯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

1. 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 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 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 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 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 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 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 - 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 also can make?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 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 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 diligently diligently, can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

〈〈哈佛非虚拟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故事。一一〈〈负荷》 故事是我们人类历史的灵魂,我们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要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因为慎重,才能够感觉到故事之重。我们写的故事是非虚构的,而且必须是事实,如何将事实故事写得有吸引力和有影响力?我们要做的有很多。这本书的作者就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一个故事? 盖伊.塔利斯说,我们写一个故事应该深入私人生活。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只有和写作对象完全接触,才能真正表达出我们想要传达给受众的信息。而我们和写作对象接触的时候,必须保持一颗客观的心,不偏不倚。“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去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就是叙事性新闻写作的根本所在。”这就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是落实起来很难的事情了,因为我们的脑海中突然冒出来的点子总会得不到重视,在它出现时,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懒惰找理由,更多的是不知道从何入手,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厚积薄发的,只有抓住我们脑中的点子,努力去落实它们,才能够给白己更多的经验,也会学到更多,我们需要行动起来!当然,我们会有很多想写的故事,却因为现实的局限无法实现,这对于一个写故事的人而言是痛苦的,但是这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因为一个好的

记者,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写符合社会和读者共同语言的故事。 我们写叙事类新闻的时候,虽然也是在写一个故事,但是写其他文学作者写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简练,不能有太多的文学要素,简而言之,就是你需要像文学作品一样的吸引读者,你又必须具备新闻作品的要素。因此,我们写故事之前需要思考,借我们找到的大量主题和场景,来思考怎样写出的新闻故事更能够在读者的心中留下印记。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抽出白己的时间和朋友聊聊天,了解他们对哪些部分的故事更加感兴趣,或者会被哪些部分激怒。在这些反应中,我们经常能够找到读者想要我们展示给他们看怎样的故事。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揣摩他人的心思,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白己,当白己又一个故事写完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停下来,那个时候会突然不明白白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在写故事的时候,将白己定位到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在写故事的过程中寻找到白己的快乐。 我们准备开始一个故事,首先应该明白白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比如必须将观察和数据转化为白己的领悟,进而指定策略,以便将这种体悟传递给读者。其中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寻觅、研究和报道话题。在报道前,我们要问白己,白己寻觅的这个话题值不值得我们去展开, 这里有两个评判标准:故事里有没有某些正在展开的情节,或者有没有受访者向你开放的路子。有正在展开的情节我们才能去报道,能够让受访者开放心扉才会让故事更具有活力,而不是僵硬,会得到更多的动力元素。莱恩接着就告诉我们,写故事之前,他作为作者为了寻觅话题会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我能不能跟着受访者开车出行、走路、开会,或者旁听庭审、参加葬礼。一个故事如何写,如何写好,我认为一个好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 招生选拔方案 为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优秀初中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招生的各项选拔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办法,促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努力丰富课程质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加大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力度。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施阳光招生,确保规范有序,平稳圆满。 二、组织领导 建立由校党委、校长室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王继兵任组长,负责全面考核工作;张必忠、马蔚、顾小京、管建华任副组长,负责考核过程组织、纪检监督等工作;建立以党政办公室、课程与教学处、学生工作处成员参与的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推荐生资格审核、选拔测试考务等工作。整个选拔过程由如东县纪委监察部门、如东县教育局和招生办全程参与指导和监督。 三、招生人数及报名条件 1.在应届初三毕业生中预录取90名学生。 2.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自愿申报参加我校提前招生选拔考试。

条件⑴:学科成绩优秀,综合成绩进入初中就读学校应届毕业生前列。 条件⑵:具备创新人才发展潜质,数理化竞赛成绩优异的应届毕业生。 四、报名确认方式和选拔测试安排 ㈠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Ⅰ:学校推荐。根据各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及历年招生录取情况,确定初中学校推荐人数(见附表1),由各初中学校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推荐名单,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填写推荐表(见附表2),由初中学校汇总后,于2020年1月10日前寄送如东中学党政办公室,并将报名汇总表由智慧教育云平台发送我校。 报名方式Ⅱ:学生自荐。凡没有进入学校推荐名单但有数理化学科优势的学生可自荐报名,填写自荐表,于2020年1月13日前寄送到如东中学党政办公室。 ㈡资格确认 我校创新班招生领导小组将依据考生初中阶段的学业成绩和数理化 竞赛获奖情况,确认符合条件的考生,并于2020年1月17日,在我校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符合报名资格的考生名单。 ㈡选拔测试 考生于1月19日8:30前凭带有照片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或学生证)到如东中学德馨楼大厅报到,领取准考证,参加选拔测试。具体测试时间安排如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特色教育巡礼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航空乘务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离校就被用人单位定购一空,动漫创意专业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演艺传媒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大型社会演出博彩众多……诸如此类关于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不断出现,各种媒体聚焦争相报道。经过十年的办学发展,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现今已有八届毕业生,向国家输送了上万名人才,遍及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各地,成为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主力军,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动手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用人单位在评价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学子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的这种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前不久,学院03级校友返校,也都感言江影教学模式得法、毕业后好就业、工作上手快。而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就业之所以得到用人单位和校友们的一致好评,则正是源自于学院独创的特色育人模式。 特色理念:顺时应势谋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也必然发生一场根本性变革。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高校,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积极向实践学习,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利用民办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自主的优越性,在能力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上作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一套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中国最具特色专科院校。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亲临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授予“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殊荣。 特色教学:专业门类凸亮点 学院秉承“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依据能力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把培养“集导编演管能力于一体的演艺人才”、培养“集采编播制能力于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集语言形体礼仪服务规范于一体的航空旅游人才”、培养“集创

高中创新实验班项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创新实验班项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献标识码:B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开设创新实验班,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厦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开放高校实验室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加快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科技创新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作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我校联合厦门大学设立“高中创新实验班”,该创新班项目是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厦门市教育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以“创新班”为主要载体的“大中学衔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项 目获得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厦门大学针对“创新班”项目成立了由厦门大学教务处及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海洋与环境、信息等学院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落实创新班工作的具体事项。 一、依托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机器人、航模、海模、科幻画、电脑作品、信息学竞赛、发明创造、无线电制作比赛、环保设计大赛、创意海报设计大赛、海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各类竞赛活动,模拟联合国大会、科技节游园、建立“海洋珍稀物种馆”和让广大学生参与建立“海洋贝类馆”、微课题研究、拓展课程等,是促进高中生积极从事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彰显高中生创新激情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高中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激情 学生在参与各种创新活动项目过程中,需要接触各学科知识,学生会强烈感受到自己知识的严重缺乏,会深切感受到高中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有用”,会体会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这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方向性,并对各科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养成自主拓展学习知识面和查找、比较、选择学习资料的学习习惯。开展和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和设立各类创新性活动项目,教师指导过程中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为目的。使学生处于创造的激情状态中。 2.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高中生创新品格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必须要求整个团队合作面对问题,学生按照各自的长处分工合作,有的偏重技术开发,有的负责论文修改,学生们看到其他同学和指导老师修改、补充的内容和指导意见,从他人身上学到长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尝到分工合作的甜头。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_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1期 12 刘智运,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刘智运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 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改革势在必行。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方向,其核心就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今天,在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21世纪,对人才素质及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走出一条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理念、内容、制度、技术等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工夫。高校必须在深刻认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深入思考,制订出适合学校发展且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方案,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使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 二、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也是大学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