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汤兆云

摘要: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越来越不堪重负,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的数额增大;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社会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不善,且增值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出台社会保障法,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探索投资渠道,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提高退休年龄,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率,减轻养老金发放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按照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必然经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这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简单型转变为扩大型,扩大再生产又由外延变为内涵型这一客观趋势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数十年严格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调控,我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反映妇女平均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1970年为5.81,1990年为2.31,1999年更下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目前为1.8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199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其绝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1、3.56、4.91、5.57和6.96;1953~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其中1953~1964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01%,1964~1982年为2.7%,1982~1990年为2.8%,1990~2000年为2.4%)。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是1953年的3.3倍,同期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增加了6.5倍。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 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4.37亿最大值。与“五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国务院新闻办,2006)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

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全国老龄办,2006)不同学者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法、不同起点年份预测的21世纪我国老人占总人口的比值也大体相同。曾毅(1994)以中生育率与中死亡率为假定方案,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从1990年的不到6%迅速增长到2030年的15.8%与2050年的23.1%。联合国(1999)的预测数据显示:我国2030年与2050年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5.78%、22.6%。

进入老年型社会以后,人口老龄化所伴随的养老保险问题便不可回避。这表现为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的不断增大。我国目前的老年抚养比为0.11左右。在中、低死亡率方案下,2020年老年抚养比将分别上升为0.17与0.19,分别比2000年增长54.5%和72.7%;到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分别上升为0.37与0.45。2050年我国劳动人口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等于2000年的3.4倍与4.1倍。劳动人口除了供养老年人口外,还要抚养未成年孩童。与老年抚养相对应的另一个指标是少儿抚养比,即0~14岁人口数与15~64岁人口数之比。在中、低死亡率方案下,我国2050年总抚养比分别比2000年增加22%与38%(见表1)。(曾毅,2004)

表1:中国2000年、2020年与2050年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及加权总抚养比

中死亡率方案 低死亡率方案 年份 地区

老年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 总抚养比加权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 总抚养比 加权总抚养比农村

0.12 0.42 0.540.33 0.13 0.42 0.55 0.34 城镇

0.10 0.36 0.460.28 0.10 0.36 0.46 0.28 2000 合计

0.11 0.39 0.500.31 0.11 0.39 0.50 0.31 农村

0.22 0.29 0.510.37 0.24 0.29 0.53 0.39 城镇

0.14 0.24 0.380.26 0.16 0.24 0.40 0.28 2020 合计

0.17 0.25 0.420.30 0.19 0.25 0.44 0.32 农村

0.46 0.27 0.730.60 0.56 0.27 0.83 0.70 城镇

0.35 0.24 0.590.47 0.42 0.24 0.68 0.54 2050 合计

0.37 0.24 0.610.49 0.45 0.24 0.69 0.57 农村

283.33 -35.7135.1981.82330.71-35.71 50.91 105.88城镇

250.00 -33.3328.2667.82320.00-33.33 47.83 92.862000年与2050年比较

(%) 合计 236.46 -38.4622.0058.06309.09-38.46 38.00 83.87

资料来源: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5期。

注:加权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1.0+少儿抚养比*0.5。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使国家和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的同时,又影响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关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特别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其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口比重提高的过程也就是退休人员快速增加的过程,这里的老年人主要指城镇的老年人口。在我国,退休是指工作到一定年限,达到规定年龄,而且符

合条件的国家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根据国家法律或政府政令、规定离开工作岗位,领取一定数额的退休金以维持生活,安度晚年。由于退休人员的基数大,退休金支出出现快速膨胀过程。

养老保险是现代经济活动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和核心,它直接左右着整个社会保障总体水平高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分为三大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负责,工矿企业由劳动部门负责,农村(含乡镇企业)由民政部门负责。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工矿企业的养老保障实行的是单位统包、条块分割的现收现支退体工资模式、退休年龄“一刀切”的办法(男性60岁、女性55/50岁)。农村(含乡镇企业)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实行普遍的养老保障制度。该制度规定养老金的缴费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其中,企业缴纳部分的比例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0%,个人缴纳部分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0%,按照个人缴费工资的11.0%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其他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退休年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0%左右,而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群正处于劳动年龄,因此,较多的劳动者可以支付较少的退休工资领取者。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入,离退休人员随之增多,且增加之势不断加快,养老保险金支出呈快速上升趋势。这就出现了较少的劳动者要支付较多的退休工资领取者,必然使现收现支退休工资制度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我国实行的由单位统包、条块分割的现收现支退休工资制度又导致了退休者待遇的高低与兑现程度直接受原单位当前经济效益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覆盖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的成本是由享受养老金的离、退休、退职人数和人均养老金给付水平决定。截至2005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5亿人,其中4367万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达4040亿元人民币。从人均养老金水平来看,1986年为1001元,到1998年上升为5972元,平均每年增长16.0%;同期职工平均工资从1329元上升到7479元,平均每年增加15.5%,人均养老金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0.5个百分点。从人均养老金占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即工资替代率来看,1986年为75.3%,1998年上升为79.9%,1992年为84.8%。1990年代以来,随着工资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仍保持80%左右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工资替代率。(卢元,1998)1990年到1999年,我国离退休职工数由3201万人增长到3727万人,年均增长5.5%;与此同时,养老金支出由396亿元增加到2421亿元,年均增长22%,占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由1990年的13.4%上升到1999年的24.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快,被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也将迅速上升。1978年,我国退休职工数与在职职工数的比例为1:30.3,1999年上升到1:3.7;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2.4,2050年达到1:1.8左右。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下,我国的基本养老基金将在2032年左右开始出现收不抵支。(张本波,2002)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口的绝对人数增多;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的数额增大,使现行养老保险金制度不堪重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了在国营和集体企业中实行职工退休养老制度,以后逐步扩大到机关和事业单位。近几年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适时制定了“社会统筹+个人帐户”形式新的养老金制度。它把长期以来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金制改变为部分积累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模式,职工在职时无须缴纳任何保障金,即可在退休后领到一笔相当于在职时工资一定比例的生活保障金,而这笔保障金实际上是由目前的在职职工代为支付的,因而部分积累制实际上是一种完全的代际支付模式,即后一代人用自己未来的养老金来养活前一代人。然而,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需要养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由于养老金具有较强的刚性,这要求现今的在职人员必须多支付养老保险金,这势必减少在职职工的现期收

入。据统计,1982年我国平均12.6个劳动人口负担一个老年人;2000年比例下降到9.4;2025年继续下降到5.4;到2050年将降到3.4。(洪国栋,1997)

表2是我国城镇离退休人员及其保险福利统计表。从离退休、退职的绝对人数来看,1986年为1721万人,1998年增加到3472.2万人,是1986年的2.02倍;2003年更增加到4523万人。2000年,企业离退休人员增加了200万左右,总量达到了3100多万人。而在职职工人数1986年为12583.5万人,1998年增加到13502.5万人,仅是1986年的1.07倍。1978年离退休、退职人数与在职职工人数比例为1:30.3,到1998年上升到1:4.0,平均每年增长5.4%;2003年这一比例继续下降,为1:2.4,这一比例还将下降。在未来几十年中,将出现由很少一部分在职人员承担抚养相当庞大数量的老年人口。由于老年人口抚养系数的提高,要求劳动年龄人口除了为自身生存进行生产劳动的同时,还要负担更多的老年人口和生存和发展的费用。这种费用,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据统计,从1985年到1995年10年时间里,老年人口离休、退休、退职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从149.8亿元上升到1541.8亿元,其中退休费增加了10.2倍,保障福利费增加了7.2倍。

表2:我国城镇离退休人员及其保险福利统计表

养老保险金支出 (亿元)年份 离退休、退职人数 (万人)离退休、退职与在职人

数*比例

1978 314 1:30.3 17

1980 816 1:12.8 50

1985 1637 1:7.5 50

1990 2301 1:6.1 472

1995 3094 1:4.8 848

1996 3212 1:4.6 1032

1997 3351 1:4.4 1251

1998 3594 1:4.0 1512

1999 3730 1:3.2 1925

2000 3876 1:3.0 2115

2001 4018 1:2.7 2321

2002 4223 1:2.6 2843

2003 4523 1:2.4 312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1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2002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2003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

从表中很明显看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入,离退休、退职人数不断增加,现收现付制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形成了难以克服的矛盾。在1997年对养老保险金制度进行了相应改革,提出了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但这种社会保险问题在于,国有企业老职工退休之后没有养老金储蓄,没有个人帐户,所以参保企业和在职人员既要为自我养老积累资金,又要承担老职工的缴费,负担过于沉重。为了维系这一制度的正常运转,不得不挪用在职职工的个人帐户资金,形成了约7400亿元的空帐,并且每年还有增长。

同时,老年人中“年老”的比例也在上升,如65岁以上的从2010年的7.7%到2030年上升到14.6%,增加了近一倍。可以看出,老龄人口对退休金的需求数额是巨大的。当前,退休人员还不到在职职工的20%,企业缴费率就已达到32%,尽管如此,统筹部分也只占到实际退休金的40%左右。那么,在未来社会老龄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情况下,由企业交纳的

社会统筹部分也会相应增加,这势必会加重企业的负担。

(二)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由于养老保险金社会统筹部分是由企业缴纳,在目前一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就存在着收缴困难的情况。据有关数据显示,1993、1994、1995和1996年全国范围内的养老保险金收缴率分别为93.3%、92.4%、93.3%和92.5%,1996年养老保险金收缴率低于80%的省区多达13个,收缴率最低的海南省仅为70.2%。(赵秋成,2000)1999年上半年产生的新的欠费为70多亿元,企业累计欠费383亿元。(张永清,1999)社会养老保险收缴困难和目前一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有关,但因所需缴纳的职工保险金社会统筹部分金额比较大,即使有一些运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也不愿按时足额缴纳,而是采取拖缴、欠缴的办法,以尽量延长该项资金在本企业运行的时间,获取额外收益。还有一些经济效益较好但社会养老保险意识淡薄的企业,因在养老保险金缴纳方面没有有效的制度对其形成约束,他们就故意拖延缴纳或者拒绝缴纳。

第三,社会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不善,且增值困难。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尚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行政管理“模式。由于管理制度上存在有很多漏洞,加之无严格、严密的监管制度与之配套,一些地方的养老保险金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随着挤占、挪用现象严重。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全国直接被挤占挪用的养老保险金达49.2亿元;还有多提管理费、未专款专户储存、给提前退休者滥发放养老金等,涉及这部分的数额也非常庞大。如1998年1~8月,全国新增退休人员202.5万人,其中违反国家规定提前退休的有71.3万人,占35.2%。1998年上半年的提前退休使当年养老基金节余至少减少了48.5亿元。(王清,2000)另一方面,由于“行政管理”模式的垄断,使基金保值增值变得十分困难。根据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要求,基金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后,应全部购买国债券和存入专户,严禁投向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在这一规定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导致收益过低甚至负收益。从银行存款看,在1985~1995年的11年间,银行存款一年期整存整取加权利率低于当年通货膨胀的就有7年。从国债看,1996~1998年定向国债的发行量规模不大,且流动性较差,其利率最高也只有8.8%,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收益并不高。(王信,2000)事实上,养老保险基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金都属于商业保险范畴,只有进入市场才可能实现基金保值增值,才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出台社会保障法,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如美国主要是依靠征收社会保障的工资税(雇员和雇主各缴一半)来筹集和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我们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参照征收银行利息税的办法,主要对薪金和工资所得课征,它是在劳动者有劳动能力的时候缴纳一定数量的税金,以满足他们在更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在老龄化和高龄人口不断增多的背景下,要做到切实保护这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出台有关社会保障法,以法制手段规范管理。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有利于扩大基金的来源,实现社保资金筹集的法治化,又可以平衡经济负担,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由政府承保社会保障的责任,便于建立基金预算体制,形成政府财政权、责、利相统一的机制,有利于使企业从沉重的社会负担中解脱出来。在养老保险已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情况下,征收社会养老方面的税不失为一条融资渠道。

(二)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社会化养老的主体是社会,而社会的代表者和管理者是政府。因此,政府要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承担起目前已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通过将部分国有资产存量转移给社会保险机构来偿付隐性社会保险债务,避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帐户的空帐运行。另一方面,对在职职工,政府和企业亦应按一定标准补足自职工参加工作起到实施社会保险止的养老保险个

人帐户的企业应缴部分,以减轻隐性债务的压力。如智利政府在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时,就是采取此办法并取得了成功。目前,财政补充这一部分社会保险金存在着可行性:以往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比较高,随着改革的深化,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将逐步债务化,且机构改革后,行政管理费可以适当压缩,还可以从其它开支中节约出一部分。据贾康、杨良初研究认为,预计今后5~10年内,财政可以把7~8个百分点用于养老保险补助金支出。(李连忠,2000)

(三)探索投资渠道,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适当放松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政府管制,扩大基金投资运营的领域和范围,以提高社会养老保险投资的回报率。在国外,有许多国家把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购买股票,以期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例如,瑞士用养老保险基金购买股票的回报率为17.6%,日本的股票回报率为10.9%,德国的国外股票回报率也高达10.4%。由于购买股票的回报率比较大,国外很多国家将养老基金的40%用于购买股票。但要注意到用养老保险基金购买股票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股票市场管理还存在种种漏洞的情况下,用养老保险基金购买股票须小心谨慎,避免基金流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规定养老保险基金以购买财政债务为主是必要的。但属于商业保险范畴的养老保险基金进入市场是迟早的,因此要适时启动养老保险基金进入市场投资的渠道,如先期将基金投入到企业债券、社会服务、基本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风险性较小的产业,以确保基金投资和保值增值的稳健性。同时金融主管部门要积极研究开发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载体,积极地推进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为基金经营机构提供相应的涉及投资范围、投资方式和有关风险分解的政策条件与环境条件,促进基金投资效益的提高。

(四)提高退休年龄,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率,减轻养老金发放的压力。我国目前职工退休年龄男为60岁、女为55岁,一直是沿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确定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龄。它低于世界上其它许多国家的职工退休年龄,如瑞士男、女职工退休年龄都为67岁,美国、德国、英国的退休年龄为65岁。在24个发达国家中,规定退休年龄为65岁的占67%、67岁的占17%、60岁的占13%、55岁的占3%。目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男性、女性分别为68.3岁和71.7岁,而城镇人口寿命要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寿命,这意味着退休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只少有8.3年和16.7年,以至于更多。随着生活条件的改进和医疗设施的完善,60岁左右的人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一般都能够继续工作。据1987年老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每1000个60~6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中,只有1.6人需要照料;65~69岁老龄人中,也只有2.6人需要照料。60~69岁老人占到了60岁以上老人的60%以上。另据调查,我国相当大比重的退休人员还在继续工作,这其中以65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居多,约占再就业老年人口的80%。事实上,有许多单位也在进行这部分退休人员的返聘和延聘工作。强制性的退休制度将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统一划归了非劳动人口,造成了养老金费用的增加。如果适当地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那么我国老年人口赡养率可以从1995、2000、2020、2030年的24.5%、26.2%、40.4%和60.9%下降到8.9%、9.2%、13.3%和17.8%,后者仅相当于前者的1/3。(王清,2000)国际劳动组织研究也表明,如果将退休年龄从65岁降到60岁,将使退休金开支增加50%;相反,若将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70岁,则费用将减少一半以上。因此,适当提高退休年龄,不失为一条减轻社会养老保险金发放的有效途径。

至于如何找出退休年龄的“平衡点”,这是值得我们现在思考的问题。但是延迟退休年龄是长期的、要因地制宜,结合我国的经济状况来寻求这一平衡点,延迟几年退休并不能立即实施这种新的退休制度,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来实践并完善这一新制度。我国应在2030年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前,2015年左右制定相关政策推迟退休年龄,而推迟退休年龄的幅度不益过大,每5年推迟1岁比较合适。任何事物都是双方面的,有利也有弊,推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有一定的冲击。(柳清瑞、苗红军,2004)随着进入劳动年龄人口数的增加,

老年劳动者要多占据工作岗位几年,而就业岗位的竞争就更激烈,给年轻人寻找工作无形中设置了障碍。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不仅可以让老年劳动者在其岗位上多作贡献,也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择业机会。在推迟退休年龄的同时,也可以将劳动年龄上移,年轻人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延长学习时间,丰富自身的经验。既能提高整个劳动队伍的素质,也能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2006年12月。

全国老龄办,2006,《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年2月23日。

洪国栋,1997,《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人口研究》1997年第4期。

卢元,1998,《关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1998年第6期。

李连忠,2000,《隐性债务直逼养老保险》,《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4月2日。

柳清瑞、苗红军,2004,《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年龄策略研究》,《人口学刊》2004年第4期。

王清,2000,《调整我国退休年龄的依据分析》,《改革开放论坛》2000年第6期。

王信,2000,《养老基金营运监管的国际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2期。

曾毅,1994,《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对策探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曾毅,2004,《中国人口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66页。

张本波,200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赵秋成,2000,《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问题与解决办法》,《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张永清,1999,《养老基金缺口如狮,填平补齐会当有期》,《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2月7日。

U.N. (Population Division, United Nations)(1994)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1998 Revision Volume Ⅱ:Sex and Age.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作者简介:汤兆云,博士,华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联系地址:福建泉州华侨大学人文学院(邮政编码:36202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汤兆云 摘要: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越来越不堪重负,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的数额增大;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社会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不善,且增值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出台社会保障法,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探索投资渠道,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提高退休年龄,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率,减轻养老金发放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按照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必然经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这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简单型转变为扩大型,扩大再生产又由外延变为内涵型这一客观趋势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数十年严格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调控,我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反映妇女平均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1970年为5.81,1990年为2.31,1999年更下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目前为1.8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199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其绝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1、3.56、4.91、5.57和6.96;1953~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其中1953~1964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01%,1964~1982年为2.7%,1982~1990年为2.8%,1990~2000年为2.4%)。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是1953年的3.3倍,同期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增加了6.5倍。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 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4.37亿最大值。与“五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国务院新闻办,2006)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

中国养老产业背景分析报告

中国养老产业背景分析 据统计,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3亿,超过了总人口的11%。据预测,203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2.48亿,2050年将达4.37亿,届时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总人口的31.2%,也就是说每3到4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是老年人。 联合国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我国在90年代末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7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5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1.6%。(1)老年人口基数大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3亿,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老年人口的1/2。(2)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0%。该过程发达国家用了100年。(3)高龄化趋势明显 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9.7%,而且每年增加4.7%。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养老问题是事关公平与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不立即着手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无法集中高效使用有限的社会优质劳动力资源,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历史欠帐较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没有完成养老积累,这个包袱留到了现在。(2)“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我国目前尚不足30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3)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直接导致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4)目前养老方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单纯以进入养老院的养老方式无法满足现实的养老需求,中国的主流养老模式应为社区居家养老。 养老产业的政策解读 我国政府已开始高度重视养老问题,养老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篇就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我国在过去20多年里,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所形成的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丰富密切相关。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劳动力的供给形势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出,如果我国的生育率维持在1.8左右,那么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趋势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从2011年到2016年期间将会达到高峰,其后将会转为负增长,但10亿以上规模的高峰平台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左右。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如果劳动年龄的人口增长停止后,我国很快就会面临劳动力的数量短缺问题。 (二)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事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关系民生和国民健康素质。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加速度和GDP 的增加速度。2002~2013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平均每4年翻一番。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的1.23%。预计到2020年将占到1.41%,2030年将达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2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5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

(三)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远远大于城镇目前和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过城镇,面临的压力也超过城镇,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镇,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我国流动人口的80%以上来自农村,80%以上是劳动年龄人口,但这部分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又来到了城镇,凸显了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加大了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难度。 家庭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农村过快增长的老龄化问题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除比较完善的“五保”供养制度外,养老保险、低保、计划生育户奖励扶助、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建设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难以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城镇老年人形成巨大反差,这是当前社会不公的重要方面。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整建议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对我们国家的老龄化问题进行治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进而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扩大就业基地、人口红利最大化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因为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虽然现在已经经过了那场下岗的风潮,但其中的一些人可能仍旧处于失业之中,甚至还会有一些永久被劳动力市场所拒绝的劳动力年龄人口。他们或许因为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但这只是人口数量带来的经济负担中的一小部分。因此,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离开代代相传与积累,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公正对待老年人,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公正对待老年人,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一问题,要保证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不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均水准,并不断提高。 公正对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即要解决养老金的来源(经济问题)与提供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实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赡养能力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将不断退化。我们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在养老问题上,社会被期望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大。但是,与期望相比,与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严重滞后的情形。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方案

老龄化问题及解决 方案

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不久前,一篇报道《银发中国》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当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而且它还严肃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 一、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五个特征。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进,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当前已接近1.41亿,中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来势猛 老龄化可能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 3.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中国是未富先老。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北京市等都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说“活到70不稀奇”。中国高龄老年人口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认真对待。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王香香(1993),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王香香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随之加剧。“医养结合”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医疗服务模式有效结合,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而言,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做出努力加以解决,以实现我国老龄人口的健康、幸福养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问题 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存在互不衔接的问题。我国如何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背景下,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成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1]。“医养结合”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其实现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现有医疗与养老服务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医养结合内涵进行分析,探析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7% 时,就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数据证明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2]。任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的杨燕绥教授提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4% 时,就是深度老龄社会[3]。在已经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中指出: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龄人口总数达到1. 94亿,占人口总数的14. 3%。所以,我国在2012年就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 二.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简称《意见》)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被列为是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六大任务中其一。“医养结合”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服务主体,指服务的提供方,如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客体,指服务的对象,如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服务内容,指服务项目,如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方式,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三种;管理机制,即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及相关政策制度,如它的管辖部门、管理方式、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 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一)政府多重管理加大了政策监管落实难度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机构是民政部的审批单位,民政部是其主要管理部门,而医养结合模式的运营过程中养老结构要受到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以及公安消防部门等多重管理,这就使得其职能分散,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增长较快,而且相对超前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这无疑将对企业组织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以管理学的角度,从管理行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企业;组织行为;组织文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按照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只要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算是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早在2001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就已达7。1%,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人。因此可以说,中国已于8年前步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的3。56%持续增长到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6。96%。截止2008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8。3%,老年人口达15989万人。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相关人士称,中国正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800万人。 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国际上开始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始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含意》一书,主要研究了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的研究现在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国内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学者多倾向于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形成挑战也带来机遇,挑战大于机遇,即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经济方面说,将对劳动生产率、分配、储蓄和投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不利的影响(姜向群,2001)。 2、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从上述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一些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而且增长速度快。 2)我国人口老龄化整体发展趋势呈现不平衡性,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3)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可谓“未富先老”。 4)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存在。 5)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呈比较明显的累进性。 二、企业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就是利用正式群体中的组织结构与分工、权利与责任以及信息沟通等手段,调动群体内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最大的群体合力保证目标的实现(王建新,1999)。组织行为的主体是组织与人,组织行为的核心应该是组织中人的行为。许多管理学著作把组织行为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而组织内在结构的实质也是一种“行为关系”(西蒙,1947)。组织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斯蒂芬·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一书中认为: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影响(DOC)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影响

目次 1人口老龄化及度量指标 (3) 2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4) 2.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4) 2.2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4) 2.3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5) 3.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及发展速度快 (5) 3.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先于经济发展水平 (6) 3.3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老龄化分布不平均 (6) 4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7) 4.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数量的影响 (7) 4.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影响 (7) 4.3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 (8) 5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9) 5.1调整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采取弹性的计划生育政策 (9) 5.2调整我国现行退休制度,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9) 5.3鼓励老年人参加劳动 (9) 5.4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研究的投入 (10) 参考文献 (10)

【摘要】本文从我国现状出发,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它的特点,并且还阐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对我国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影响,并在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劳动力供给质量以及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说明。最后提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对策 1人口老龄化及度量指标 应该如何定义人口老龄化,目前尚未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根据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词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由以上定义可知,人口老龄化概念有三层含义: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动。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7%以上,说明该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一般将60岁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年龄值,但是近几年,也开始逐渐将65岁作为界定人口老龄化的年龄值。 通常来说,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程度指标:(l)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又称“老年系数”):即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2)人口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人口的年龄值。(3)老少比(又称“老龄化系数”):指60岁或者65岁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的比值,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中最两端的人口变动趋势。社会经济影响指标:(1)少儿人口抚养比:指的是O-14岁少儿人口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用%表示。(2)老年人口抚养比:指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与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以%表示。(3)总人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即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比值,以%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应该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速度指标:老年人口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某一水平是所需花费的年数。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事业的发展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事业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两大背景下,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少子老龄化、失衡老龄化,高龄老人、患病老人、失能老人数量显著,并且伴随不同老年群体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候鸟老人等。基于此,本文指出老龄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发展的对策:生理物质需求——完善两个保障、创新养老服务;社交精神需求——激发组织活力,营造有利环境;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鼓励社会参与,提供发展空间。最后,结合老龄事业的主体——引导兜底的政府、中坚力量的社会组织、专业力量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双重身份的老年人,对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标签: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龄事业;老年人幸福感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化的概念包含了两个层次——个体老龄化与人口老龄化。个体老龄化即指个体进入老年期后,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弱化或者个体与社会主导领域脱离。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现象,是指人类群体老化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挑战。欧洲发达国家最先受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冲击。其模式是有机老龄化,即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寿命不断延长的同时,自觉自愿地减少生育,形成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少儿越来越少的人口发展态势。这是自然的老龄化过程。我国则是机械老龄化,即在寿命快速延长的同时,迫于人口规模压力,不得不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造成老人增多和少儿减少的人口发展态势,导致人口老龄化快速提前到来。那么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如何呢? 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目前,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口,也就是“50后”相继进入老年期,直到2022年以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2022年起到2035年,由于1962年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育高峰的出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超快发展阶段。从2035年到2053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重度平台,之后一直到21世纪末,进入高位稳态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始终在30%以上。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着两大背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情况是“边富边老”,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是指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是指在1999~2050年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经济社会发展。未富先老体现为我国当前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教育水平比较落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19665068.html,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研究 作者:何碧莹李萌萌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8期 [提要] 进入20世纪后期,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养老需求增多,同时加大了社会的养老压力。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现状及产生的政府养老压力、家庭养老压力、社会养老压力等分别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压力;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23日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压力非常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还不足以快速地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压力。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需求,这就加重了家庭的负担,特别是独生子女感到巨大压力。在“421”结构的家庭模式中,对子女会有很高的经济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社会和家庭负担的加重,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加快探索解决养老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现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国家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经历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个过程。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现象,再加上我国老龄化程度过高的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养老问题异常严峻。低出生率、社会保险制度发展不完善都将成为阻碍养老事业发展的重大隐患。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01~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老年人人口数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第二阶段,2021~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随着1960~1970年出生的人群进入中老年,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第三阶段,2051~2100年是稳定 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将稳定在31%左右。加速袭来的老龄化热浪,将加大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

罗珺 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 关注空巢老人 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 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思想逐渐被人们忽 略。与此同时,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民平均寿命普遍提高,老年人口比例 的不断上升,使得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也在不断加剧。目前中国已步入老年型 年龄结构国家行列,全国有老龄人口亿,城乡"空巢老人"比例分别为%和%。在 独居高龄老人中,%常年患病,%患有心理问题甚至抑郁症。在《中国人口老 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 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到年,中国 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以上。据专家预计,到年, 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或将达到,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由此,一个新的 值得我们关注群体的诞生了——空巢老人。 现状 一则消息令人震惊和痛心:岁的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不幸去世。而类似的意外事故近几天来又有发生:月日,一位旬老人独自在家烧饭时被烟熏晕在厨房,幸亏居委会抢救及时才得以脱险;闵行区一位老人死在家中一星期,无人知晓。这一连串的“意外”,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空巢老人”的安全问题,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是多数“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中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党俊武博士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亿的国家。在中国“未富先老”,在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是任何发达国家没有遇到的,也是其他发

养老信息化的社会背景

养老信息化的社会背景 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1世纪是人口老龄 化的时代,老龄化的来临,使得国内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最突 出的一个影响是使得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养老保障压力持续增加。据研究,205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超过1亿,比现在增长近4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也将达到1亿左右,比现在增长近2倍多;我国老年抚养比将由目前的近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发展到2050年前后的1.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社会保险潜在缴费者不断减少,领取者不断增多,养老保障体系压力日益沉重,这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还会给与养老相关的医疗、管理等方面带来新挑战。 二、现有养老模式存在的弊端 随着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老年人高龄化趋势加强和家庭空巢化问题突显,怎样“养老”已成为每个家庭都要考虑的事情。现有保障体系滞后、未富先老等问题,困扰着当前许多老人的晚年生活,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养老资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及“以房养老”等各种养老方式相继推出,据对某市城区

“空巢老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72.94%的老人表示与子女关系很好或者较好,但是只有29.12%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48.34%的老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22.54%的老人表示无所谓。那么老人们是否去养老院养老(机构养老)呢?经调查表明:在空巢老人中,有20.59%的空巢老人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未来入住养老机构,与此相反,却有59.99%的空巢老人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 1、经济上承担不起; 2、入住养老机构不自由; 3、怕子女不愿意或怕对子女有负面影响。 另外,在中国诸多城市,均存在公办及民办养老院的数量不足,养老床位和养老从业人员存在巨大缺口的矛盾。据相关统计,一般情况下仅有2%左右的老年人能够入驻到专业的养老机构养老。绝大多数老年人均只能采用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的方式。 可行性分析 一、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中国老年人口急剧增长,传统的养老模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 王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北京100089) 【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老年社会服务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老年志愿者服务是老年社会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老龄化 也对中国的老年志愿者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老年志愿者服务还处在 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不断地健全与完善社区志愿 者养老助老服务制度,动员和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和社会团体参与到老年志愿 者服务中,为实现“五个老有”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老年志愿者服务服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08-03-11 作者简介:王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口学。 社会学研究 中国目前已是一个老年型的国家。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 年人口已达10,045万,占总人口的7.69%。 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到现在已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老年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老年志愿者服务是老年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发展老年志愿者服务对于完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促进老年社会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及不足,并对未来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导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其中生育率下降是主导因素。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 人口老龄化速度是指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同时期总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年平均增长率。据笔者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1]计算,在1970-2005 年期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年平均增长16.75‰,比全世界、 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平均水平都要快得多,仅次于日本、韩国、泰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家。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3.56%,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该比重上升到4.91%。之后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并且速度加快。 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127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2

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产生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老年人口超速增长,社会养老负担的日益加重和基金积累难度更为加大,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产生强烈的掣肘作用和后续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人员总数的攀升导致离退休费用也逐年上升,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医疗保险中的退休人员呈现上升趋势,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日益明显。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增大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压力。在缴费比例不提高和财政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会给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带来超支风险,从而冲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五、老龄化的背景下,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应对措施 1、建立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政府对老年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结构调整,建立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力争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市场机制,激活老年保障的资金供给,对于既有市场前景又符合老龄事业发展的产业,国家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逐步建立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除国家投资外,设立社会保障福利彩票,发挥社会各级养老基金会的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养老资金的投入机制。(此经济论文由万方期刊网首发) 2、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医”。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其家人在老人患病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应在制度框架内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例如针对城镇低保老人的医疗救助,以及提高农村地区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在医疗保险中引入市场机制,改革付费方面法,不理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的竞争,鼓励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的竞争,进一步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 3、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适当实施延长退休或弹性退休。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力度的加大,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在延长,而工作的时间在缩短;同时,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人们一生中退休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增大。为了解决因退休人员增长而导致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支付负担,应调高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并且提高领取全额养老金所需的缴费期或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对养老保险金的总需求。对技术含量较高行业的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将其退休年龄延长,逐步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4、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促使家庭养老社会化。社区养老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具有独特的优势。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和优惠的同时鼓励社会参与,建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4086-39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 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XX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8.1%,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0%,我国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如医疗保障,老年人居住以及生活来源等养老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有深厚的经济基础,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矛盾尤为突出。 本次调研报告调研范围虽然仅限于我所在的xx

市xx区xx社区,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今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和老年人养老方式情况。报告将从整体和部分角度,社区和个体层次来全面分析我家所在的xx社区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方式情况。 一、社区基本情况简介 我家所在的xx社区位于xx省xx市xx区,周围有xx五校,xxx中学,xx中学,xx大学等知名学校,是xx市有名的文化教育区;临街就是xx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长江街北行商圈,北行农贸大厅,千盛百货,北京华联,国美苏宁,地一大道等商场购物中心使得这里的居民消费购物生活很是方便;社区处在一环以内,周围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出行非常方便;碧塘公园、百鸟公园等广场公园更是为居民提供了夏日消暑冬日散步的好去处。居民们在这样一个安全方便的社区生活都很舒心祥和。 xx社区是个年头较久的社区,从低矮破旧的平方动迁改建成居民楼开始于1982年,三年后的1985年居民开始回迁,之后就建立了街道办事处,1999成立

智慧养老解决方案深度分析

智慧养老解决方案深度分析 智慧养老解决方案,顺应社会的发展大趋势。就目前来说,在我国约有一亿的老年人,养老行业的市场相当广阔,但是目前来说,智慧养老还处于发展阶段,有很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就是风华正茂科技O2O研究院为大家做的相关的介绍。 一、背景 智慧养老系统,采用一站式管理模式集养老、医疗、养生于一体。在经典医院技术基础上,搭建专业的养老信息化平台解决方案,适用于医养结合、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健康管理等多种区域。 二、行业现状与痛点 目前大部分养老软件是管理系统,没有医养结合一体化的系统 定制开发少,开发的效率低 开发厂商服务不及时 界面不美观,操作繁琐,不适合养老服务这类年龄大,电脑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操作人员 底层技术架构落后,扩展性差 对数据利用分析少,领导查询和数据分析功能弱 对移动应用、互联网、第三方系统对接的扩展支持差。 三、产品及方案规划 (一)养老数据中心 养老数据中心是整个智慧养老云平台的核心建设内容,一般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数据中心的建设重点在数据体系的建设,以养老网格数据、服务数据等基准数据为中心,在中心数据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养老服务数据。 首先建立和整理老年人人口和养老服务组织基准数据库,保证中心数据的准确性,为了后续养老数据的整理及清洗提供基础的保障;之后在基础数据库上搭建各种养老专项数据库的整体框架,将相关养老专项数据逐步进行整合、交换,最终形成整个区域的养老服务数据汇总。

l养老网格数据:如行政区域、单位机构、服务对象、家庭、地理空间等; l养老服务数据:如老年人、健康档案、养老机构、居家养老、能力评估、社会养老组织、从业人员、志愿者、服务评价、服务项目等; l各类关联数据:如卫生健康档案数据、公安全员人口数据等。 (二)数据支撑平台 数据支撑平台,即数据共享交换系统。主要是为了各政府机关、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实现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机构、居家等养老服务数据及系统平台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数据对接,支撑养老数据中心的数据更新处理,并提供标准化的数据采集、交换、查询等接口。 第一步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医养结合的初步应用及健康数据的互联共享,让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在居民健康档案中进行实时的更新,提高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环境的诊疗效率及服务,之后在基础数据库上搭建各种养老专项数据库的整体框架,将相关养老专项数据逐步进行整合、交换,最终形成整个区域的养老服务数据汇总。 (三)养老综合服务应用平台 养老综合服务应用平台分为以下几大部分:机构养老管理系统、居家养老服务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移动APP、养老微服务平台等。各个系统互有关联,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整套使用,平台能让分散的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民政监管服务信息、机构服务信息、老人享受服务信息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实现老年人养老需求和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准确的对接,政府监管及机构运营规范化变成现实,最终可以形成老年人、养老机构、政府三方的快速信息通道。 1.机构养老服务系统: (1)养老服务: 1°总务管理 2°咨询预约 3°居住管理 4°膳食管理 5°医疗护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